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7-21 09:05: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一)
农民工民生问题调查论文

农民工民生问题调查论文 民生,已成为“十二五”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农民工不断向发达地区涌入,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刻了解农民工民生问题。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去了解社会最辛苦的这批人。因此,我们要深入基层,走入群众,关爱他们,了解他们,帮助他们。

我们组去了常熟市青莲社区探访了当地的农民工,并邀请他们做了关于农民工民生问题的调查问卷,他们也积极配合我们。我们一共发了100张调查问卷表,并且最后回收到了100张问卷调查表。从调查结果里,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农民工而言找一份理想的工作简直是天方夜谭。不用说普遍工资低,连找工作都困难,特别是老人和妇女。农民工生活水平,文化水平普遍很低。 在这次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如下:

1、农民工找工作困难,特别是女的,找的工作一般是体力活。收入低,甚至有些人的收入比当地规定的最低收入还要低点。

2、文化生活水平不高,大多数通过家庭群聚看电视来了解时事,连正规出版的书刊都买不起。

3、参加医保人数不多,健康得不到保障,政府投递力度不够。

4、居住环境差,农民工通常居住集体宿舍,有私人居住空间稀少。

5、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水平不高。

客观原因分析:

1、造成农民工工资水平偏低的原因众多,既包括制度性因素,也有企业内部管理、组织、文化城乡经济体制不完善;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低;

2、农民工自身受文化水平、生活方式等因素的限制,但归根结底还在于社会文化供给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些企业面向员工的文化供给不足,一些部门向农民工提供的文化供给不足,市场缺乏向农民工提供文化供给的动力,农民工缺乏文化供给的自组织。

3、职工医疗保险政策不符合农民工的群体性特征,因而导致现行政策保障效果差。我国的医疗保险资金统筹程度低,各种医疗保障制度间不能衔接,医疗保险转移困难。现行医疗保险政策不符合农民工非正规就业的特征。

4、居住环境差的主要原因是工资较低,支付不起这笔费用,相关政府部门对基础文化设施的投入不足,有限的文化娱乐条件限制了农民工的生活范围

5、外来农民工收入较少且不稳定,有的时候仅仅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没有更多的金钱和精力来培养、教育他们的子女,也不能为他们提供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大,又受到户籍制度制约,很多时候,他们的子女不符合当地学校入学条件,或者需要缴纳很高的借读费用,他们支付不起,也就致使孩子辍学。【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

主观原因分析:农民工自身综合素质不高,农民工群体在缴费能

力、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对医疗保险的要求等方面都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大部门农民工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农民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建议和对策

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把握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推进速度,促进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把握好政府的功能定位,建立民生政府;建设民生财政,提高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一)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企业为农民工交保险,国家帮企业承担风险,实际上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是有保护作用的。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县内规上企业或工人在50人以上企业进行逐个清理,确保劳资双方签订正规、有效的劳动合同,为农民工缴纳法定的“五险”,严惩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违反劳动法的行为,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二)关注农民工身心健康。多开展各种文娱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关注农民工身体健康,定期组织农民工开展健康检查,建立企业职工健康档案,有效预防农民工特殊岗位职业病。 (三)建立健全企业工会组织。鼓励农民工加入企业工会,选取一部分农民工为工会代表,加大工会维权力度,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及心理疏导,增强工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畅通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

(四)加强职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从业素质。随着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对员工素质尤其是技能素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企业用工需求集中在熟练工和技术工,无技能农民工就业难度明显加大。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农民工参加免费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水平,要通过创新工作机制和模式,着力构建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培训体系,还要制定适合农民工岗位培训的能力考核标准,确保农民工培训的质量和实用性,同时举办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就业现场招聘会,以扩大农民工就业渠道。

(五)加强企业法律知识培训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培育大量的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新《公司法》明确要求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即企业理应对员工、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公司所在地的居民、自然环境和资源、国家安全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承担一定责任。地方政府在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环境时,构建劳资双方利益均衡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现阶段,提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仅以改善他们的劳动条件、提高工资待遇等措施为主,而且还要涉及改善他们的精神生活。但是,新一代的农民工,往往年轻力壮、精力充沛,求知欲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渴望充实自己,同时也希望闲暇时间能够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如果不尽快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与和谐社会要求相悖。

附:

农民工民生问题调查报告结果

【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

调查总人数:100人

调查地点:常熟市安定街

调查结果(按比例填写):

1.农民工年龄结构

A.老年(60岁以上) 5%

B.成年(18岁—60岁 ) 88%

C.童年(18岁以下) 7%

2.农民工性别结构 A.男 65%

B.女 35%

3.农民工招聘就业状况

A.很好找工作 5%

B.不好找工作 15%

C.技工好找工作 35%

D.粗壮工不好找工作 5%

E.男人好找工作 25%

F.女人不好找工作 15%

4.农民工月工资收入(1500元是省规定的最低线)

【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

A.1500元以下 35%

B.1500元-1650元 30%【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

C.1650元-1850元 20%

D.1850元-2000元 10%

E.2000元以上 5%

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与实践

综 述 题 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

学 生 姓 名 所 在 学 院 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及班级 分 析 化 学 完 成 日 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研究

摘要:民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改革发展的大局,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本论文首先对“民生”一词得由来和内涵进行了阐述;然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进行理论探索,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了在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指导下的中国民生建设路径,最后对几个常见的民生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着力展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研究。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民生,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

0.前言

【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

“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而《辞海》中对于“民生”的解释就是“人民的生计”,政治学理论文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从其原本的意义上说,民生问题主要是百姓的生活生存问题,比如: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应当说,民生问题首先表现为社会问题、经济问题。

在马克思恩格斯民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从1847年《哲学的贫困》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的重要时期。马克思大力进行理论研究工作,着重从哲学理论的高度全面总结无产阶级运动的历史经验,并以此为基础详细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对理想民生实现的价值指向、解决之途径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发。《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正式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集中代表了马克思在这个时期民生理论思考的最高成就,因而成为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

民生问题是人生存和发展的根本问题,不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而且影响到执政党执政绩效的提升、执政资源的获取和执政基础的巩固。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民生问题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教育、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民生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不仅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过上了富裕的生活。但是,这些成就的取得并不意味着我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当前,由于教育机会不均等、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劳动关系的失衡、传统户籍制度带来的歧视问题、以及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扩大化等负面因素的影响,我们面临的民生问题比前一个时期的民生问题更深刻、更全面、更复杂,已经不再是老百姓流离失所,吃不饱饭的问题,而是老百姓如何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在就业、教育、分配、社保、医疗等方面得到更公平的待遇问题。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任务。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已经取得的民生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切实有效地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民生问题,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任务。

在中国目前的体制政策环境下,从政治视角理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民生问题及其解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民生问题解决与否以及解决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发展,关系到我们党执政治国的能力和水平,关系到党长期执政、稳定执政的基础;再者,民生问题的产生以及民生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来说不全然是一个经济的问题,还应该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从政治的层面来解决。

1.民生内涵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民生问题越来越关注,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民生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吴忠民教授在《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中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1]他论证民生取的是狭义的概念,并把民生问题分成由低到高、呈现出一种递进状态的三个层面的具体内容:第一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第二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第三层面的内容,主要是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从现实的操作逻辑看,上述三个层面的内容具有一种逐层递进的关系。郑功成教授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2]他认为,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柳礼泉教授认为:“民生既是一个关涉民众的生存、生活、生计的概念,又是一个与人权、与需求、与责任有关的概念。”

[3]邓伟志教授认为:“民生是指民众的生存、生活、生计。具体说,就是社会全体成员的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从人的生活横断面讲是衣食住行;从人的一生的纵断面看就是生老病死。不过,这个传统的说法并不完善,各缺一个方面,应当是衣食住行用、生长老病死。”[4]马秀贞、于慎澄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背景对民生问题进行了概括,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生问题是要满足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包括基本营养、基本教育、基本住房、基本保障和基本职业等。”[5]曹文宏从政治学的角度对民生进行了诠释,“民生,顾名思义就是人民的生活、生计问题,它包括民众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方面的内容。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也是国家和社会组织活动的重要目的。民生问题,则指的是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6]

在充分吸收现有民生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人权保障的含义,我认为,民生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有效保障的状况。对于这个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民生实质上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权的基本内容。能够有尊严地生存和发展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权利。民生涉及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人民群众的最基本权利。(2)生存权的保障是民生的基础内容所谓生存权,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和历史条件下,人们应当享有的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条件的权利。[7]生存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世界人权宣言》第 25 条第 1 款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要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 11 条第 1 款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为他自己和家庭获得相当的生活水准,包括足够的食物、衣着和住房,并能不断改进生活条件。”生存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生存问题是民生问题中的首要问题,生存权的保障是民生的基础内容。(3)发展权的保障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能更好地生存在人权系统中,发展权是一项比较新的权利。第一个明确提出发展权概念的是塞内加尔法学家卡巴·穆巴依(Keba·M Baye)。他于 1972 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国际人权研究院演讲时指出:“发展,是所有人的权利,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每个人都有生活得更好的权利,这项权利就是发展权,发展权是一项人权。”[8] 1977 年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第六届人权委员会上正式提出了将发展权列入人权范畴的建议。在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呼吁下,发展权的基本人权性质和地位在1986 年联合国大会第 41∕128 号决议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中获得认可。(4)保障民众能有尊严的生活是民生应达到的标准民生的保障水平应使每一个人不至于因为生存之忧而丧失尊严、不至于因为没有获得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而被边缘化,即保障每一个人能够有尊严地生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民众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的背景下展开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 GDP 总量只有 3645.2 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 381 元人民币,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9]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

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10]因此,摆脱贫穷过上温饱生活,这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所面对的最大民生问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政治家的思维和胆识,立足我国当时的基本国情,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以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在不断突破改革开放以前关于民生问题错误认识和做法的基础上,高度关注民生,积极改善民生,走出了一条不同以往的民生建设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新途径。

民生问题是一个伴随着人类生存和发展全过程的基本问题。民生问题解决得不好会严重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要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切实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民生建设是指在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下,在全社会共同参与下,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不断解决民生问题的思想与实践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普遍真理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也不同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前搞的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民生建设的修饰语,其主要含义是指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在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导思想,进行民生建设的历史进程。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充分运用政策措施和法治保障,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使每一个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保障的思想与实践活动。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必须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在运用政策措施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法治保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应该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的伟大意义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将人民的幸福作为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大程度地让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尽可能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实惠。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本质内涵之一就是社会公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直接的就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们党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目前,贫富差距扩大,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问题等比较突出。要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稳定,构建社会和谐,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

访惠聚活动与民生建设研究论文(三)
2015年“访惠聚”活动调研报告

巴州质监局2015年“访惠聚”活动调研报告

--- 党组副书记、局长 吐尔逊·巴克

“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开展以来,巴州质监局党组高度重视此项活动,严格按上级要求,及时选派第二批业务骨干赴且末县且末镇却格里麦亚社区开展“访惠聚”活动。入驻以来,工作组紧紧围绕“六项任务”、“三项重点工作”,按照州委提出的“改进作风,狠抓落实”年、“基层基础建设年”的部署,结合却格里麦亚社区实际,严格落实“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推动了“访惠聚”活动的深入开展。今年4月、6月,我先后两次奔赴下派工作组驻地,实地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却格里麦亚社区基本情况

且末镇却格里麦亚社区位于且末县城东南部,面积1平方公里。社区总户数894户,总人数2772人。按照“四类管理法”分类,放心户542户(1451人)、基本户179户(881人)、重点工作户165户(426人)、重点管控户8户(14人)。其中未就业人员19人、残疾人 122 人、下岗失业人员 3 人、享受低保人员 666 人。辖区内现有门面店铺378家,出租房屋277间,

驻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23家。却格里麦亚社区现有工作人员10人,社区办公场所面积612平方米。社区党总支下辖4个党支部,27个党小组,党员260人。有志愿者队伍5支94人,楼栋(巷道)长18名,信息员19名,有常备防范骨干力量成员18人,预备应急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284347/

推荐访问:访惠聚惠民生项目 访惠聚制度建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