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7-22 11:30: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一)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论文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二)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验研究现状分析

山东省济宁市电化教育馆 寻素华 郭利华

我市教育科学“十五”重大规划课题《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自开题以来,取得了很大成绩,对推动我市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提高教师整合的理论素质,促进学校设备配备等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市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发展成为一个优势,逐渐成为一个亮点。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作一简单阐述:

一、教师的观念转变是实施整合不可忽视的前提

很多实验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认为在教学中使用了信息技术就是课程整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和交流的工具。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地位,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对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什么没有搞清楚。把整合的重点放在教师如何使用计算机,如何在教学中多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上。

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景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打破地域界限的协作交流,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学习方式(例如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一种手段方法,它没有改变教学内容,更没有触及到教学结构的改变,它只是作为教师辅助教的工具,不能改变教师、学生的地位、作用。它巩固并强化的是以教师为主的教学、巩固并强化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手段方法,是辅助教师教的手段和方法,而整合则涉及到教学结构的改变,通过整合可以建构或营造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学生上网收集更多的资料、获取更多的信息,就可以主动参与,合作交流,自【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

主探究。这样就不仅仅是手段方法的改变,而是涉及到教学结构、教学环境的改变。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整合的局部,而不能理解为就是整合、等同于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建构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以实现能支持自主探索、多重交互、情景创设、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这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

二、环境建设的不平衡成为影响课程整合的全方位推进的瓶颈 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平衡问题,我市各实验学校的课程整合步伐也有很大的差异。重点中学的设备配置要高于普通中学。一些走在教育信息化前列的学校,拥有自己的校园网、资源服务器,学生能够自主开发基于课程专题的学习型网站,;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甚至从未使用过计算机、课件、因特网,电子邮件等,所以,经济的不平衡造成了各地信息技术水平的层次不一,进而影响到到我市课程整合的全方位实施。

实施整合的前提是有基础的硬件环境,但没有硬件,整合只能是“纸上谈兵”。在目前基础教育的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硬件建设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自筹资金购买硬件设备。所购设备不能追求高档、不赶时髦,只要求可行、实用。二是学校、社会、电脑公司联手进行硬件建设。单靠学校自己的那点可怜的经费去搞硬件建设,就是再等到三五年也不一定办成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首先求助社会上一切愿意资助的单位或团体;然后和有实力、目光长远的电脑公司协商、合作,一次购买设备三五年内分批付款,电脑公司让利,学校计算机的配件由电脑公司供应,实现“双赢”。三是废物利用、变废为宝。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闲置着较多数量的586机或486机(因为这些机器原先用在NOVELL网上的无盘站,适应于DOS下的教学,现已不适应WINDOWS教学),扔掉可惜,留着无用还占地方。通过采用WINDOWS2000无盘技术可使大量的586机或486机重新上岗,并能很好为教学服务(只花了很少量经费)。硬件建设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力求实用、可行即可。解决了硬件建设问题才能为整合铺平道路。

三、教师的技术水平是影响整合实施的重要因素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参与者,教师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现代化的速度和方向。如果教师不能够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计算机,他怎么可能给学生以技术、思想上的指导呢,更不用说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整合研究发展的方向-----将研究性学习与课程整合结合起来。一次成功的整合课需要时间、资源和技术的支持,需要多部门教学人员的协调配合(如:图书管理员、计算机教师、美术教师、任课教师等的相互协调),每位教师承担不同的职责:图书管理员提供文献资料、传记书目及电子搜索环境;计算机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因特网搜索和查询技能,以及制作多媒体作品的方法(如制作幻灯片、网页等),并在学生有困难的时候予以技术上的帮助;美术教师提供所需要的艺术素材,并协助学生设计符号;任课教师描述计划和组织相关的活动,帮助学生鉴别和查找资料、评价学生的作品等。由此可见,整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没有娴熟的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整合”只能是“凑合”。

教师目前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office软件的使用、浏览器的使用、上传下载文件、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使用网络学习工具等。给学科教师实际有效的信息技术培训是实施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许多学校采用“外请专家、内用高手、内外并用”的方式,把培训工作做在实处,提高了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为整合实施提供了人力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宁、余胜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一文中将课程整合的进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第三阶段:全方位的课程整合。可以看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现状,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程整合的终极目标!

纵观我市目前的课程整合,有一部分进步很大,也可能达到了第二个阶段,即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但大多数还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即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而且大多数教师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课堂教学演示的工具,上课使用一些PowerPoint、Authorware制作的课件,课堂上仍是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

的地位。

多数教师仅仅把计算机作为教学的演示工具,并没有真正地把整合的思想融合到教学中,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不理想。教师不能“为教而教”,而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软、硬两方面组成的有机整体水乳交融地整合到课程中,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信息技能,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模式,从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是不够的,要加强学生的学习,必须让学生亲手使用工具。使用信息技术的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获取自己的知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课程的整合必须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将研究性学习方法作为核心(即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用信息技术手段提供资源环境,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协作工具以及研发工具,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这也就是《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层次》中的第二阶段: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展的是以某一问题、某一专题为目标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容是可获得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令人欣喜的是,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实践模式不断涌现,如互动课件、基于网络的研究型学习,这些新模式的出现很好地说明了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实践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我们要借鉴新模式,深入研究和实践,促进我市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实验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1、昌署平 《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电教 2004(2)

2、白娟 鬲淑芳 《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分析及思考》中小学

电教 2004(2)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三)
郭美芳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

浅议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同时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由此可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以无可比拟的优势进入语文教学中,成为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它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使封闭狭窄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大语文教学观。近年来,我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信息技术为专业成长注入了动力

教育信息化时代,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传统“教书匠”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早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时代赋予了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内涵。教师除了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信息技术的运用无疑为教师实现专业上的自我发展提供了保障,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大功臣。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信息技术为我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教师备好、上课提供了有利的保证。备课时,我常常穿梭于各大网站,观摩名师教学视频,借鉴同行优质教案,下载优质的教学课件,可谓受益匪浅。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我从相关网站查找并下载了有关西沙群岛的资料图片,用简单的“powerpoint”制作成了CAI课件。那一幅幅形象的风景图片,那一组组详实的数据,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去年我在本校上公开课《花钟》时,我的教学创意来自网络上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我用“Flash”技术制作一个又一个植物花钟造型,该课件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受到极为强烈的感染,对课文理解得更为深刻,还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经过这些年来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教学的好帮手。

由于客观条件限制,我和很多教师一样,所拥有的学习机会并不算多,但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不停地学习和积累,正是网络技术,特别是“教研平台”帮助我完成了这个心愿。如今,“教研平台”已经融入到我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通过它,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达到教师、专家等相互之间智慧的互联,为我的专业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我每天都要到“教研平台”中撰写教学设计,上传教学课件,浏览广大同仁的各类文章,有时也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评论。更让我感兴趣的是把自己的教学反思、感悟、教学叙事等通过平台让广大同仁一同分享,还经常得到广大同仁的帮助,让我的语文素养得到了大大的提高。为了加强 与学生及家长的真正沟通,我建立了个人QQ聊天室,我非常欢迎学生自由地出入我的个人空间,对学生的提问我都会不厌其烦地回答。有时学生学习的能力,掌握新知识和最新技术的能力往往比我们大人强。我常常向学生咨询一些计算机技术上的问题,真可谓教学相长呀!

二、信息技术优势优化了课堂教学

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在色彩、动画及表现手段上比其它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是其他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较好优化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时借助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源,并通过多样化的手段予以展示,教师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使寓教于乐成为现实.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詹天佑》一课时,为使学生领悟教学内容,感悟詹天佑的创新发明,我为学生播放了制作的动画片,看着生动形象的“中间凿进法”、“两端凿进法”和“人字形路线”的动画,学生很快进入了一个学习状态,孩子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可见,在教学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充分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突破重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小语第七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脚及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这篇文章的第三段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可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三段,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读明白的同学在图上画出爬山虎的脚。然后再用多媒体把同学们的画展示出来,集体讨论交流,最后用课件出示句子,说说这样谴词造句的好处。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突出教学重、难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

3.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训练语感。语感的训练关键在于将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形象。现代信息育技术的恰当运用,便可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将作者的语言转化为活脱脱的生活、人物,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天际„”,在这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源之感。此时可用课件,通过画面的拉近、拉远,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表示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4.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躯力,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巧妙地捞起沉在黄河中的铁牛的过程,使学生由衷地感受到怀丙和尚不愧是我国古代出色的工程家,

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索精神,学习中,学生指出了怀丙和尚的做法中有不合理的地方,说:“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将两船泥沙铲到黄河里去,捞八只铁牛需要把16船泥沙铲到黄河,这样做既费事,又可能将河套堵塞。”在教师的启发下,他们议论纷纷,自由讨论,纷纷为怀丙和尚出谋划策,找到了更完善的捞铁牛的方法。这时候,教师请学生将他们想出的好办法输入电脑演示出来,学生的创新成果得到及时反馈,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更增添了自主探究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教材内容,凭借想象因素,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三、信息技术促使学生自主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凡是没有学会流利、有理解地阅读的人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广读、多读才能有所悟,广读、多读必须要有大量阅读的材料,信息技术就可以提供丰富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材料。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

1.信息技术维持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信息技术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多方创设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网络教学环境,还提供了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网页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我在上六年级下册《匆匆》一文时,我利用网络上《匆匆》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听、读,学生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维持了阅读的兴趣,就这样,网络教学轻而易举的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

2. 信息技术教学养成了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

广泛阅读是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如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能走进桂林,了解桂林,教学之前,我教会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让学生从电脑“网页”上收集有关“桂林”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了这些图片和资料,学生被桂林美丽的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此时我又趁热打铁,提供了桂林的旅游资源网站,学生在旅游网中自由选择,阅读了桂林的传说,桂林的概况,桂林的风味小吃,并欣赏了桂林的风光图片。这些丰富的阅读内容促进了学生的阅

读习惯的养成。可见,在课堂上利用网络广泛阅读,自由地汲取知识。不仅逐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

3信息技术教学促使了学生自得自悟

信息技术教学中,教材起着引领的作用。教师带领学生先学习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多疑、多问、多读、多想,以求自得。在自得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多读类似范文内容的文章,启发思考,形成量的积累,而达到自悟,可见,网络教学是学生读中感,学中悟的过程。综合上例,网络教学维持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促使学生达到自读自悟的最佳境界。它让学生自主阅读更加真实。

放眼21世纪,语文教学应该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新的局面。将信息技术 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必将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四)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

  编者按:为了不断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促进刊物与学术研究的良性互动,从今年开始,本刊邀请了编委专家、知名学者、研究机构和优秀企业进行教育信息化热点问题的专题研究。内容包括最新政策的全面解读,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大数据、 MOOCs、高校云服务、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等大家关注的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将以专题研究的形式陆续刊登在杂志上,供广大读者研究和探讨。本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供稿,选录了6篇不同主题的论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该中心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和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启示性,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者与实践者们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随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已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和高度重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已成为促进我国教育创新和变革、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
  教室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教室中开展课堂教学和学习仍然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因此,围绕课堂教学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实践是我国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内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作为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并指出了“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像Word、PowerPoint、Flash等适用于各行各业的普适办公软件,以及像Authorware等适用于各个学科的通用教学软件大行其道。这类普适软件本是为从事某项具体业务提供方便的,而这种业务是普遍存在于多个行业或多个学科之中的,所以在设计之初,它们考虑地是多个行业应用或多个学科教学上的共性需求,更多的是强调兼容并包,而不是为某一个具体学科的教学做针对性的设计。这类软件在教学实践中的效果难如人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事实上,教学活动是分学科进行的,不同学科的教学和学习对信息技术有不同需求。只有深入到具体学科中去,才能发掘出真正的需求,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该学科的教学规律、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起来,才能设计和开发出真正为教师和学生欢迎的工具软件和教学资源。由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开发的《几何画板》就是一款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学科工具软件,它是专门针对数学学科而进行研发的,具有绘制几何图形、函数作图以及动画、变换、轨迹、测量等动态几何功能,操作便捷,交互性良好。《几何画板》充分考虑了中学数学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在功能和用户体验上能满足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因此,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范围内应用广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战略研究基地和数字化学习领域人才培养、研究开发、产品中试、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的专门机构,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成立了学科工具研究团队,专门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理论创新、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示范应用工作。
  在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技术的指导下,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不同学科的学科规律和教学需求,将自动推理、虚拟仿真、符号计算、动态几何、三维可视化和交互技术、移动GIS、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英语和音乐等学科教学工具的研发之中,开发了一系列学科教学工具。这些学科工具在全国100多所中学、50多个应用创新示范基地和教师教育改革示范区中得到了推广应用,并在中央电教馆组织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教育技术应用培训及武汉市骨干教师培训等系列活动中培训了近万多名教师,以期能减少教师的重复性劳动,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优点赢得了广大师生的欢迎,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为深化我国学科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论文(五)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广源,王鑫.黑龙江省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状、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04).
  [2]黄利华,周益发,陈学军.班班通背景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03).
  编辑 谢尾合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289140/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论文 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融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