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7-27 09:42:1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一)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的论文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情况的论文

内容摘要:教育是立国的重要保障。知识改变命运。 随着党的十六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确定,全社会对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表示出较大的不满意,尤其对目前教育出现的不公平现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针对教育发展失衡问题,近来,我对辽宁盖州农村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法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

关键词:城乡差异 教育经费

一 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城乡教育发展失衡。 除个别艰苦的等少数学校外,绝大多数的镇最近几年重点保证了教师工资(卡上工资);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内基本没有安排,甚至连向学生收取的杂费都没有用足(按“一费制”前收费标准,镇街初中杂费每生年收70元,小学每生年收50元,而镇街安排的公用经费中学每生年只有54元,小学每生年只有48元);校舍常年维护费、“危改”配套费有的在上级教育转移支付经费中作了安排,有的则拖欠建筑乙方或民工;向学生收取的计算机学习费,添置、维修信息技术设备支出剩余部分个别镇也将其挪作他用;教师十三个月奖励工资、班主任津贴、“三费”、工会活动费、退休教师活动费等政策性规定福利费有的镇作了全部或部分安排,有的学校基本未作安排;部分学校将学校借读生费、学生住宿费、师生伙食团收入等也纳入了财政综合预算,用于平衡财政支出。(1)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政府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领域采取了广泛的政策措施。以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处进和 保障了国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方面,采取了小学生初中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免除了学杂费政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等,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欠帐较大 。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影响了教育发展。随着农村教育体制改革的实施,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是区本级,而区本级财力不足,难以足额拨付教育经费。(2)针对我国义务教育在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不公平分配的现状,以2005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开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成为国家构建义务教育体系的价值追求。如工资改革后,教师工资的津贴部分不能得到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不利于教育系统稳定。学校维修、改造资金难以保证,上划之前乡镇、村对学校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现在没有了,学校维修、改造给教育部门、学校带来了较大困难。

(三)农村义务教育人力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

中小学缺编严重,结构不合理,未考虑村小学生人数少、班次多、管理及后勤人员不能缺的实际。农村初中由于生源少而导致教师编制紧张,教师跨多学科教学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寄宿学生多,生活管理、安全保卫工作量大,而无专门的人员编制。(3)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因此产生的农村的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额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以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四)农村义务教育存在体制性障碍,教育管理缺乏生机与活力

目前,“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尚在进一步理顺中,教育主管部门还缺乏对教育的全局统筹协调能力,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4)贫困教育的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

我们要进行农村义务教育整体改革,就离不开教育机构的改善。教育机构的调整与改善,逐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结构要素内部实现协调的过程,就是我们常讲的“教育结构优化”。

二 应对措施

(一)开展四大援助行动

1.开展城区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行动。建立城区学校定期定点支教制度,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和中心小学教师轮流到村校任教制度。广泛开展送教下乡、送培下乡活动,切实帮助农村学校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和教师队伍素质,推动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开展区级部门对口支援农村学校行动。继续实施区级部门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度,大力为农村学校提供财力和智力支持,帮助农村学校解决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切实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

3.开展民间捐资助学行动。积极开发民间助学资源,大力倡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捐资助学和扶贫济困。加强对“解困助学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解困助学金”的扶贫济困作用,帮助家庭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4.开展“两免一补”扶贫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市关于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的有关规定,对经当地扶贫办认定的贫困户或自然灾害、疾病等其它原因导致家庭经济特别困难而已失学、面临失学或未能入学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或少年实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适当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到2010年对全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基本实现“两免”,对贫困学生实行生活补助,做到应补尽补。 (5)贫穷与教育收费的矛盾,就业竞争中的户籍歧视,这些问题若不尽可能加以解决,任其愈演愈烈,农村孩子辍学就会越来越多,而此造成的损失对于那些小孩来说,而且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都是难以弥补的。

(二)落实保障措施

1. 加强学校层面的“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培训指导,对中小学预算编制和经费的使用、管理等进一步规范,确保新机制政策全面落实到位。做好中小学校舍建设规划,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调整学校布局,建立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2.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的经费支持,加大对困难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的补助力度,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教育乱收费。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和“两免一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十分艰巨紧迫。通过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今后各部门、各单位在落实中要进一步从讲政治的高度,从全局出发,充分认识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努力把“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全面落实到位,让党和政府的民心工程、阳光工程惠泽百姓,福泽万家。

3.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部门要结合实际,对西宁市“两免一补”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工作落实情况组织专项督查。对责任不明、工作不认真、落实不到位等,要严肃批评,追究责任,限期整改;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

(1)《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劳凯声 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9 1 第七章 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P231)

(2)《中国教育改革三十年》劳凯声 北京师范大出版社 2009 1 第七章 致力于更加公平的教育(p229)

(3)《走进义务教育新时代》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第三章 义务教育新问题

(4)《农村教育整体改革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0 7 1

(5)《更多地关注农村教育》2000 年第四期,总第41期 肖川

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二)
扶贫 论文

贫穷,两个字,简简单单,但却格外沉重。对沉重的事物,我们往往会给予特别关注。贫穷,这是一个围绕整个人类历史的终极性问题。从古至今,他一直在困惑着我们,而面对此种困惑,人类一直没有放弃追索困惑背后的答案。古今中外,有不少圣贤伟人在探讨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些颇具哲理性的答案。它们,值得我们仔细参考、研究。【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

《孟子见梁惠王》一篇中就提到:“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这段孟子对梁惠王所说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一个君王要想成为真正的君王,应该施行王道,体恤百姓。所以也就必须首先解决民生问题,即黎民苍生贫穷问题。富强富强,富是摆在首位的,一国连贫穷问题都不能很好的解决,又怎么强呢?继而又谈何立于列强之间呢?所以,如何让百姓安居乐业,如何解决黎民穷困问题就成为了历朝历代统治者所首要解决的问题。

楚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面对民生多艰也只能现实般地感慨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王----唐太宗曾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意思我们必须解决老百姓的贫困问题,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就必然会揭竿而起,既可以拥立贤者为君王,也可以推翻无能的暴君。

盛唐盛极而衰,安史之乱乱及整个华夏,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此情此景,一代诗圣杜甫很无奈、很愤怒,关心、焦心、哀心、痛心地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

近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天朝田亩制度》。想法很美好,不过,却没有很好地实施。天平天国运动也失败了,中国人民继续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与中国相比,西方国家看待贫穷问题往往是站在个人角度来研究的。如: 一个人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再高的智慧,如果没有学会去关怀别人、去爱别人,那他的生命还有多少意义呢?----温世仁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他不但给幸福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与施与的人。-----英•莎士比亚。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美•爱因斯坦。【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梵高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罗曼•罗兰

西方人觉得关注贫穷问题,做慈善活动是一项社会责任,每个人都应积极参与,“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个世界将变得更美好!"

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贫困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的人能否生存下去的现实。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其成就是举世瞩目的。

关注贫困,关爱他人,这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也是我们的良心所在。每年的10月17日是“国际贫困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老大哥,中国的扶贫工作是具有表率性的。目前中国的贫困现状是:总人口多,贫困人口也相应多;贫困人

【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

口集中,农村、偏远地区、西部省份贫困人口多。正是基于这些现状和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的扶贫工作是任重道远。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首先从政策上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贫困问题,如1978年的开始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地激发了农村的生产积极性;紧接着,国家实施了改革开放大战略,大力发展工商业,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吸引外资,发展经济,吸纳就业;并积极引导东部先富地区支援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在财政和税收上,进一步减免农业税和降低低收入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体制。这些措施在解决中国贫困问题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意义重大。 从1978到2003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2900万人,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至3%。;从1986年到2003年的18年间,共兴建基本农田2688万亩,解决了7459万人的饮水困难。贫困村中,自然村通路、通电、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的比例达71.7%、92.1%、49.1%和82.7%;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7.8%;70.2%的行政村有卫生室,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明显缓解;推广了一大批农业适用技术,农民科学种田的水平明显提高。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森认为:如果以减贫的人口数量为标准,中国无疑是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中国政府在带领广大人民消除贫困的伟大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扶贫开发道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全面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扶贫活动都是由慈善机构发起的,中国则由各级政府主导。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大规模的扶贫开发。1994年制定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

年又颁布了《中国农民扶贫开发纲领(2001-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的专项扶贫资金由198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22亿元,累计达到1147.8亿元。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加大投入力度,2003年配套资金总量超过30亿元,这是扶贫开发进入新阶段后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最多的一年。近年来,非政府组织扶贫的影响和作用也越来越大。如,帮助贫困地区小学生地“希望工程",私营企业家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的“光彩事业”,帮助残疾人的“康复扶贫”,复杂贫困母亲的“幸福工程”,资助女童完成义务教育的“春蕾计划”,“青年志愿者支持扶贫接力计划”,“贫困农户自立工程等等”。

迈入新世纪,中国的扶贫问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扶贫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要国家,需要社会各方面,需要我们每个人积极参与,出谋划策,为消除贫困而努力奋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消减贫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可以到边远地区支教,帮助不能接受教育的孩子们;我们可以下基层,运用自己掌握的科技文化知识发展现代农业,为农村的发展出谋出力;我们可以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我们也可以像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样为我们的粮食事业努力奋斗;我们还可以.......

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三)
精准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考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要以更高的认识、更实的举措、更严的管理,才能更好地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

强化“四种认识”,大力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识 “偏差”难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强化“四种认识”,切实破解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认识偏差上的难题。一是要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性的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党中央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致胜法宝,是做好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基本方针和行动指南。二是要强化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要保证,在新常态下,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扶贫资金效益,精准扶贫的成效,还关系到扶贫干部“安全”。三是要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效考核重要性的认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是否能落实的关键一招,就是在于工作成效考核是否到位。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紧紧抓住工作成效考核这个“牛鼻子”。四是要强化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重要性的认识。其一,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做到一个都不能忘记。其二,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退出的标准,做到一条都不能偏差。其三,要牢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职责,做到一刻都不能松懈。

抓实“五项工作”,大力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稳定 “脱贫”难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点和难点,在于是否能让帮扶贫困户有稳定的增收脱贫产业,是否能让贫困户有稳定的增收来源,是否能让贫困户养老、医疗和子女教育有保障,是否能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自愿摘掉“贫困帽”。这要求我们要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抓实优势企业带动贫困户如期脱贫。优势企业带动贫困户如期脱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效途径。二是要抓实当年增收脱贫项目。当年增收脱贫项目,是贫困户当年能否脱贫的最重要依据和标志之一。要把短、平、快的当年增收脱贫项目放在最优先、最紧急的位置来抓。三是要抓实巩固脱贫成效的中长期扶贫项目。要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一定要兼顾抓好中长期扶贫项目。一方面,要抓好中期的扶贫产业和精准帮扶,要培养贫困家庭孩子上大学和接受中职、高职教育,要扶持贫困户种植葡萄、猕猴桃、茶叶、柑橘水果、药材、椿树、楠竹、杉树、油茶等,并加大工业园区创新创业扶贫项目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抓好长期的扶贫产业和精准帮扶,要尽全力保障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坚持城镇化带动、园区带动,大力扶持贫困户在陡坡地种植红豆杉、楠木等珍贵树木。同时,要大力推进资产收益扶贫试点。要依法依规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扶贫资金投入到设施农

业、种养业、水电、乡村旅游、光伏太阳能发电等扶贫项目形式的资产,折股量化给贫困村和贫困户,建立健全好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村、贫困户。要在有条件的贫困村建光伏发电站,在成本低的景区交通要道建游客接待中心和各类园区,实现既能建设贫困村集体经济、又能带动广大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的双赢目标。四是要抓实小额信贷金融扶贫。以扶贫小额信贷为主的金融扶贫,是当前破解贫困户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题的重要举措和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以小额信贷为主的金融扶贫,做大“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小额贷款、龙头企业担保贷款等金融扶贫平台,直接为贫困对象发展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大力探索和创新金融机构对能够带动和促进贫困户脱贫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村办经济实体等新型经济组织,进行贷款贴息扶持机制。五是要抓实精准施策、精准帮扶。由于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在扶贫工作中,绝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全州现行标准下的5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都要有具体到村、到户、到人、到年限的帮扶措施。要聚焦“两有户”。对有资源、有劳动能力但无门路的贫困户,要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加快形成产加销、贸工农相结合的扶贫产业体系。

严格“五个管理”,大力破解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绩效”难题

管理出成效。在新的形势下,只有实行严格精准的管理,才能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产生最大的绩效。一是要严格抓好精准识别动态管理。贫困户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针对部分贫困村还存在贫困人口识别不够准、动态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要按照“村核、乡报、县统、州汇总,层层把关,级级签字”的要求,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完善资料、精准建档、动态管理,抓好重新识别审核,确保扶贫对象识别公平、公正、公开、公认,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精准识别进入准确率和脱贫退出准确率达100%。二是要严格抓好扶贫项目精准管理。要严格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强化扶贫项目监督管理,严格按照精准扶贫的标准、程序等实施项目,绝不能擅自更改项目的建设内容和用途。要全程全网监管项目,建好精准扶贫项目台账,实现项目从申报、立项、审批、资金拨付到实施、验收的全程监管。要完善县以下扶贫对象、扶贫项目公告公示制度,让项目实施区域的广大干部群众充分知情,保证扶贫项目在阳光下运行。三要严格抓好扶贫资金精准管理。扶贫资金是“高压线”,更是老百姓的“救命钱”。要以严的要求、实的举措,确保一分一厘扶贫资金都用于扶贫开发。要严把扶贫资金分配关。严格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规定,确保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精准足额安排投入到贫困村、到贫困户。四是要抓好扶贫工作队伍管理。在加强配齐扶贫工作队伍的同时,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项规定”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要求,加强扶贫工作队伍和“第一支书”的管理。要严格落实各级扶贫工作队和县市、乡镇、村支党政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双重主体责任。五是要抓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考核管理。要实行平时随机抽查、季度预安销号、半年综合督查与年度检查验收、明察暗访、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督查考核工作制度,把重点督查、明察暗访和第三方评估作为工作常态。

深刻认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意义 推动德阳交通运输事业创新协调发展

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四)
教育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研究

  【摘 要】教育扶贫是指通过对贫困地区家庭就读于中职或高职的子女提供学历教育的资金补助扶持,帮助他们完成学历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并帮助和推荐他们实现稳定就业,获得较高的收入,实现从根本上消除家庭贫困的一种扶贫开发方式。

  【关键词】扶贫 教育扶贫 阳光工程 雨露计划 素质型贫困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扶贫方式一是因地制宜地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合理地开发矿业,有计划地进行能源建设,发展交通运输业;二是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把贫困地区开发和发达地区发展结合起来,引进信息、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三是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工商企业、科研单位和中等专业学校、高等院校等与贫困地区建立长期联系,开展对口支援,组织能工巧匠和技术力量帮助贫困地区培训科技人才;四是国家在资金、税收等方面采取特殊的优惠政策,减免一定的税收,资金适当集中,统筹安排,配套使用。
  一、教育扶贫的意义
  教育扶贫就是通过在农村普及教育,使农民有机会得到他们所要的教育,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意识和掌握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来实现征服自然界、改造并保护自然界的目的,同时以较高的质量生存。
  二、国家层面出台的关于教育扶贫的相关政策
  (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1994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力争在20世纪内最后7年,集中力量,基本解决目前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个计划是20世纪后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
  (二)《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
  《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年)》是经国务院批准制定,旨在解决西部“两基”问题的计划。
  (三)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7号)
  “两免一补”政策是指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四)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
  (五)《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国办发[2011]54号)
  营养健康计划是我国自2011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就餐问题的一项健康计划。中央财政先后拨款160亿元用于解决2600万贫困地区学生吃饭经费不足,先后利用公益组织的希望厨房、桂馨厨房、春苗厨房、幸福厨房、免费午餐等项目为我国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奠定了基础。教育部力争2013年全国农村小学都建立食堂。
  (六)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教学[2012]2号》
  三、贵州省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情况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发[2004]1号),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从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简称为“阳光工程”)。
  贵州省人民政府从2004年开始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解决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缺乏转移就业的职业技能,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难以提升从业的岗位层次的问题。
  2004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98个,培训计划为80000人。
  2005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89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20936人;
  2006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305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1813人;
  2007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292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7515人;
  2008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316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4274人;
  2009年贵州省有阳光工程培训机构327个,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108500人;
  2010年起取消了普通农民工培训,增加了资助贫困户子女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和“雨露班”教育培训试点工作,共有培训机构353个,培训人数164988人。
  其中:农业产业化技能培训149968人,占年初计划的149.97%,培训后全部实现转产;初级技工(含专项职业技能)培训12007人,占年初计划的120.07%;“雨露计划・圆梦行动”试点2000人,占年初计划的100%;“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试点首批经过公示合格的资助对象有1013人,占年初计划的50.65%。
  (二)雨露计划
  “雨露计划”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特色,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为宗旨,以中职(中技)学历职业教育、劳动力转移培训、创业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政策业务培训为手段,以促成转移就业、自主创业为途径,帮助贫困地区青壮年农民解决在就业、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最终达到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最终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贵州省雨露计划培训形式主要包括: “企业招工+培训+就业”培训、农业产业化技能(含技术骨干)培训、助学工程、初级技工培训、民族民间技术艺术培训。   2010年从全省范围内选择了条件较好的12所职业技术院校开展“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试点,投入财政扶贫资金800万元,资助1013人,资助对象均为农村高中毕业生,每人补助4000元。
  2011年加大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投入1500万元,范围从高中毕业生扩大为高中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实施“雨露计划・助学工程”的学校有贵州省建设学校等24所职业学校,招生计划5263人,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
  2012年安排“雨露计划・助学工程”财政扶贫资金2000万元,有省旅游学校等35所职业学校实施该项目,招生计划4980人,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雨露计划・圆梦行动”是运用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资助农村贫困家庭的莘莘学子圆大学梦,帮助解决农村贫困家庭因学致贫问题的智力扶贫新模式。按照“资助一人,脱贫一户”的理念,贵州省从201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一项新的智力扶贫模式。2010年安排扶贫资金800万元,资助了2000名农村贫困学生,每人获得财政扶贫资金4000元资助;2011年为扩大贫困家庭受益面,将资助对象扩大到二本招生的农村贫困学生,安排扶贫资金2000万元,一次性资助5000名农村贫困学生。
  (三)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以国家助学金、国家免学费为主,以校内奖助学金和学费减免、顶岗实习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
  1. 国家助学金
  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资助对象是具有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的在校一、二年级所有农村户籍的学生和县镇非农业户口的学生以及城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
  2. 国家免学费
  国家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籍一、二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以及三年级涉农专业学生及顶岗实习困难专业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标准由财政给予补助。免学费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
  3. 顶岗实习
  安排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获得一定报酬,用于支付学习和生活费用。
  4. 奖学金
  地方政府、相关行业、企业安排专项资金设立中职学生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和定向奖学金。
  5. 学校减免学费等
  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安排不低于事业收入5%的经费,用于学费减免、勤工助学、校内奖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6. 其他形式资助
  鼓励和支持有关机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积极参与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四)普通高中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等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1. 国家助学金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设立国家助学金,用于资助普通高中在校生中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资助面约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的20%。
  2. 学校减免学费等
  普通高中要从事业收入中足额提取3-5%的经费,用于减免学费、设立校内奖助学金和特殊困难补助等。
  3. 社会捐资助学
  完善捐资助学相关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面向普通高中设立奖学金、助学金。
  (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教育“9+3”计划的意见(黔府发〔2013〕1号)
  我省“两基”工作于2009年通过了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基本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但由于基础薄弱、欠账较多等多方面原因,全省义务教育仍然处于低水平、不稳固、易反复阶段,同时,随着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凸现。为此,省人民政府决定实施教育“9+3”计划,即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四、贵州省教育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目前的培训大多还停留在短期的培训层面,由于培训时间较短,这种培训更适合劳动技能含量低的工种,一些技能型工种,除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外,还需较长的时间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是培训的资源比较欠缺。目前开展培训的机构主要还是现有相对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校、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不少培训基地基础设备还不齐全,师资力量还不够强,缺乏教学培训经验和成熟的培训教材,加上培训对象的素质普遍还较低,水平差异较大,这也给培训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三是培训的方法有待创新,对接企业还需加强。一些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的设置比较简单,实施雨露计划的学校只注重学历教育,技能培训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简单的技能往往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开展多次培训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四是资金扶持力度还需加强。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宣传力度不够,再加上不少农民对转移培训和招工的信息知之甚少,因贫困在现有的培训扶持政策标准下,有些贫困农民尚无能力参加培训基地的培训,尤其是一些高技能性工种的培训,同时培训机构的办公经费缺乏激励机制,政府必须加大培训资金、设备等各方面的投入。
  五是缺乏后续的跟踪服务。受助学生的就业、农民工的转移培训就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业的稳定性往往较低,对重新推荐就业问题、帮助解决工作方面做得较少。
  五、教育扶贫任重道远
  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连片特困地区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一些地区的贫困依然面广程度深,一些扶贫手段,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移民搬迁,既代价不菲,又很难奏效。之所以难脱贫,除了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根本上还是因为“素质型贫困”人口素质不高,缺乏技能,它直接影响‘造血’能力,他们普遍缺乏脱贫致富技能,农业科技普及率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虽然一系列的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使农村贫困地区的人民得到了实惠,比如义务教育免费政策,让贫困家庭孩子不愁上学;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孩子们吃上可口的午餐;推行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让贫寒学子走进大学;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学生免学费政策,让农村学生不花钱就能学技能。但这些成绩离教育扶贫的目标还相差甚远,要想彻底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教育扶贫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探索教育扶贫新思路
  给政策、给资金、给项目,能有效拉动特困地区发展,但根本还是要授之以渔,培养有知识、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升特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给钱不如给本事,扶贫要打“职教牌”的扶贫理念己成为很多地方扶贫工作的重点,扶贫先扶教,治贫先治愚,扶贫的长久之计是提高人口的素质,让他们用知识和技能去创造财富创造新生活。
  为此,各职能部门都在积极探索教育扶贫的有效途径,如贵州省2013年开始启动实施的教育“9+3”计划,资助更多的贫困子女接受“学历+技能”教育;大力新建职教园区,使职业教育集团化集群化发展;组建了铜仁职教集团学校,加强了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对中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指导各区县中等职业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培养适用人才;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的通知》将职业教育办进园区,解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和企业用工困难的问题。
  教育扶贫工作的探索和实施就是要把扶贫的问题用扶智的办法来解决,就是要通过教育把更多的人从原有的恶劣生存环境中解放出来,以能力救助为核心要素,通过让更多的山区贫困学子接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贫困人口受教育水平,从根本上解决一个地区的脱贫问题。特困地区的学生将来会用知识和技能反哺大山,他们是带领家乡脱贫致富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王国玲. 大力实施教育扶贫战备努力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 青海省教育科学研究所.
  [2]邓聿文. 教育扶贫是根本的扶贫.
  [3]王飞跃,樊黔江等. 职业教育保障与反贫困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有关教育扶贫的论文(五)
实施精准扶贫的思考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所谓精准扶贫,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动态管理和完善精准识别机制,针对新一轮建档立卡农村低收入户主要致贫原因,因户因人施策,把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变成“精准滴灌”,确保扶贫政策和资源真正惠及低收入群体。

  关键词:精准扶贫;帮扶;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1-0000-01
  一、实施精准扶贫要把准原因
  要做到精准扶贫,一方面,对于纳入建档立卡范畴的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通过政府“兜底”的办法,由民政部门按照序时进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按期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于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人口的增收脱贫必须通过资金扶持、项目带动、组织党员干部“一对一”结对帮扶等途径和措施,确保实现脱贫目标。通过对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汇总和全面剖析,大体可以归纳为因病、因学、因残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动力等因素,全面把握和正确分析农村低收入扶贫户主要致贫原因,才能做到因户制宜,因户因人施策和“一户一策”,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帮扶措施,进一步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二、实施精准扶贫要精确识别
  对象把握不清、不准,就谈不上实施精准扶贫。因此,做好经济薄弱村、农村低收入人口等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现阶段,在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对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及时退出及纳入机制,对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及经济薄弱村实行动态管理,使已实现稳定脱贫目标的农户及时退出,新出现的低收入户及时纳入给与帮扶,确保扶贫对象真实、准确、可靠,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基础。
  三、实施精准扶贫要精准帮扶
  实施精准帮扶,就要求深入到镇、到村、到户广泛开展调查研究,通过走访、谈心等方式逐户摸清低收入家庭的基本情况、主要致贫原因、致富愿望和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和措施。结合帮扶对象家庭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实施精准产业扶贫,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开展旅游扶贫则开展旅游扶贫,积极引导和扶持低收入户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打造成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大生产,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成效。
  四、实施精准扶贫要精确管理
  精准管理,就是要建立完善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信息档案台账,强化精准扶贫监测,及时跟踪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户帮扶情况,确保帮扶对象得到有效扶持,在规定时间内实现稳定脱贫目标。同时,实施精准扶贫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实践证明,无论是开展精准识别,还是实施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都离不开一支精干高效的扶贫干部队伍。县(区)、镇(乡)两级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责任主体和具体工作的承担者,要重视和加强扶贫干部队伍建设,调齐配强扶贫部门领导班子,充实扶贫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大扶贫政策培训力度,提高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确保事有人干、有人干事,为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实施精准扶贫要自我提高
  实施精准扶贫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在日常扶贫工作中,直接给予帮扶对象以资金(小额信贷扶持)、项目及组织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等举措,确实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践证明,以这种方式脱贫的农户,一旦帮扶资金链断裂、后续帮扶措施跟不上,极易造成返贫。因此,在给予一定的资金、项目、物资等扶持的同时,思想观念的扶贫很关键,要对帮扶对象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领,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进、自力更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真正走上脱贫致富之路,这才是实施精准扶贫的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方式与途径。
  六、实施精准扶贫要完善机制
  在对农村低收入扶贫户进行分类和全面摸清主要致贫原因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完善“四大机制”,因户因人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和推进,确保脱贫奔小康各项目标落到实处。
  必须完善帮扶对象动态识别管理机制。在农村低收入户建档立卡二次确认的基础上,坚持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和实行动态化管理的原则,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的适时退出及纳入机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进行细致“盘点”,摸准搞实帮扶对象。通过上级农村低收入户管理系统纳入到建档立卡范畴给予帮扶,为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工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必须完善党员干部“一对一”帮扶机制。为切实落实工作责任,提高帮扶成效,按照上级“三落实”工作要求和“分类指导、重点帮扶”的工作思路,对低收入户实行帮扶包保责任制,一户一策、分类帮扶,重点落实三级帮扶联系人责任制,加大项目、资金等帮扶措施落实力度,做到“一对一”结对帮扶,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
  必须完善项目带动和利益联接机制。加快实施推进脱贫奔小康财政奖补项目,按照低收入户直接受益原则和不低于省补资金10%的分红标准,通过签订协议书或合同,集中实施高效设施项目,针对部分低收入户缺少生产经营资金的情况,印发《扶贫小额贷款考核奖励办法》,调动基层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这个中心,充分利用上级奖补资金,支持经济薄弱村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标准化厂房等,通过发包或租赁等多种形式和途径,达到“镇得税金、村得租金、农民得薪金”的目的。
  必须完善扶贫资金投入与监管机制。实施精准扶贫,落实资金是关键。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原则,制定出台和完善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扶贫资金使用和监管机制,进一步明确扶贫资金全部纳入财政扶贫资金专户管理,实行专户存储、封闭运行和专款专用,从根源上杜绝挤占、挪用、套取扶贫资金的现象的存在和发生,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全部用在与低收入人口增收密切相关的项目上,进一步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成效。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298723/

推荐访问:教育精准扶贫论文 教育扶贫方面的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