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7-27 10:13:5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一)
政论文:从社会公平谈起

从社会公平问题谈起

一、 现象一览

社会公平问题是我们不断提到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研讨展示中,有一个小组也正是针对现代社会不公现象展开了讨论。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社会的不公现象还是存在的。虽说改革开放给国家发展确实带来了切实的利益,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公平兼顾得不够,社会公平的发展落后于生产力的速度,由此出现了大量的不公现象。 首先来看看经济方面,社会分配方式的不公平。分配方式是否公平可以直接体现出一个社会是否公平。按照邓小平社会主义公平观的理念,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从理论上说,按劳分配适合当今的中国国情,可以而且应该予以坚持。但在实践当中却出现了分配不公的现象。分配不公平直接表现为不同群体的人民群众收入水平分化严重,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最直观的感受是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各种不同性质企业之间的收入越拉越大,尤其是一些国有垄断企业像石油、电信、银行等的收入普遍高于普通企业。而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与一般的工作人员的收入差距也完全背离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整体上看,农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越来越大。不仅在绝对收入方面,如果考虑到社会保障如教育、医疗、养老等隐形收入方面,农民更是远远落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尤其是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相比,居民的收入水平差距在拉大。也因此,“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仍在持续。

经济方面的不公平往往会导致政治层次的不公平,虽然社会政策规定了每个公民权利的平等,但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权利占有往往会不同。阶层分化在加大,强势群体一般收入高且位高权重,掌握着国家的政治权利,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也决定了他们占据着较多的社会资源,以此为基础又可以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收入和权力。与之相对,位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数量却在逐年增加。他们在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社会中的地位每况愈下。更加不公平的是,社会并没有为他们提供可行的诉求途径,于是大众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少。由此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许多的弱势群体已经被社会边缘化。【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

二、原因剖析:

谈到社会不公的原因,我认为最根本的就是没有建立起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制度。一方面,原来的一些制度已不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凸显出不公平性。比如,延续了50多年的户籍制度造成城乡居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不公平。另一方面,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制度和体制没有建立或不够完善,也带来了新的不公平。比如,在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一些人利用政策的漏洞,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攫取财富的现象比较突出;政治、文化、教育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社会保障体制还有待健全,这些体制的不完善导致社会成员在权利义务享受上的不平等,存在着“先天性”的不公平。

此外,当今的政府以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以GDP为目标,我们都知道一切为经济发展让路是不对的,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必须抓好百姓的切实利益问题,不能拿发展当幌子。归根结底,其实就是我们的观念出现了问题。要想彻底解决目前的社会不公,必须在原有公平观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现实建立新的社会主义公平观。【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

三、 如何应对:

应对分配不公,要处理好八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新认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第二,“公平”与“效率”之间没有绝对主从的关系,它们都是效率获得的核心基础。第三,不仅要把“共同富裕”看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发展中的规范性价值目标,同时还必须把它看做新时期中国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性目标。第四,“分配”的调整不仅需要经济制度的改革,同时也需要政治和社会的改革;需要突破传统的“就分配谈分配”的狭隘思想,从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生产关系和财产关系的调整、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社会福利体系的建设、政府公共服务的构建、腐败的治理、官商勾结的打击、“灰色收入”的规范、“黑色收入”的取缔以及“奸商”、“黑势力”的扫除等方面,对分配不公进行系统治理。第五,必须充分认识到收入分配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政治和谐、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等诸多改革的“牛鼻子工程”。第六,“共同富裕”并不是“均富”,而是要从劳资和谐、利润共享、代际平衡、公共服务均等化、行业进入公平化和自由化、规范和发展慈善事业等方面来构建“先富带动后富”的长效机制。第七,高度重视目前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相应的政策措施。第八,收入分配改革不仅要反对“效率至上主义”、“发展至上主义”,也要反对“公平至上主义”和“平均主义”,树立科学的社会建设观和可持续的民生工程观。

四、谈及民生和幸福观【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

其实谈公平问题就不得不谈谈民生问题。孙中山对民生问题较为经典的解释是:“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民生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这四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

群众的切实利益要得到保障就必须要保证公平,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必须要给予极大的关怀,坚持差别原则,着力向弱势群体倾斜。罗尔斯在《正义论》中使用了差别原则,他主张维护最小受益者的最大利益,此项原则更多地代表了弱势群体包括贫者、弱者、不利者、地位较低者的利益与正义要求。托尼在论平等时说: “一个社会越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保证所有社会成员的平等地位,那么这些对待的方式就越不相同。”我觉得这一理论很有道理。公平没有绝对。有时,看似社会各阶层的人拥有平等的权利,而实际上这就是不公。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人能更好的应用权利,制造财富,某的利益,而社会底层人士则不然。因此,差别原则中对最少受惠者的偏爱,正好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

当然,要想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享受绝对的公平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只能通过努力一步步缩小差距,实现相对公平。在相对的公平之下,我们才能有幸福之感。对于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这种不同理解会对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人生道路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幸福观。什么是正确的幸福观呢? 用巴贝夫的话来说就是“适度的劳动所提供的活动是人们健康和幸福的源泉”。因为适度的劳动不仅可以为我们带来适当的报酬,满足我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可以锻炼身体,使我们远离疾病的侵害,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人类所追求的最朴实也是最正确的幸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社会本来就是一个服务的体系,每个人既为他人服务,同时又接受别人的

服务,因此没有人只享受服务而不履行义务,所以我们得出结论: 劳动是自然的法则。如果每个人都把劳动当做自己的幸福,相信不经过劳动而获得的报酬是不正当的,那么社会的不正义行为就会大大减少,社会的公平问题也会得到缓解。人们的幸福指数才能升高。

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二)
论文谈社会公平对贫富差距的作用

社会学概论论文

院 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班 级 :

姓 名 :

【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

学 号 :

指导老师:

谈社会公平对贫富差距的作用

摘 要: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加深,当今社会不断加剧的贫富分化现象成了当下必须要直视的问题。。尽管人们对贫富差距所引发的关于效率与公平、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乃至贫富分化的合理性等问题仍有异议,但在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以及不同收入群体所受的不公正待遇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上,在缩减贫富差距、均衡利益差别等问题上,已民心所向、势在必行。

关键词: 和谐社会 贫富差距 机会公平

一、贫富差距现状

李光耀在新加坡某圆桌论坛上回答“中国崛起过程中将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时,回答说“我想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贫富差距。”中国贫富差距①是指中国社会中,个人财富不均衡的现象,其原因,及其产生的后果等一系列原因。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一直属于一个社会财富分配平均的社会,社会基尼系数②长期在0.2左右。此后各种财富分配指标长期攀升,到2006年,基尼系数已超过0.497。在2009年6月份举行的中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会议上,蔡继明委员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着社会的成熟发展和有效进步。因此,中国古人就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马克思主义认为,私有制及其分配制度是衍生剥削、导致两极分化的根源,分配公平、共同富裕集中体现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

【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

二、数据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在浙江理工大学及其周边发放,调查对象为校内学生及校务工作人员,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年龄控制在20到50岁之间,共发放62张,成功收回60张,无效问卷2张,问卷回收率为96%,问卷有效率为97.9%。 我们调查对象主要为青年大学生,从调查问卷反馈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人认为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正在扩大,这种差距体现在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我们认为,目前的社会不公平状况主要集中在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

图一:被调查人关于当前几个公平因素的观点 图二:对社会公平影响最大的因素

【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

从调查情况来看,在胡锦涛总书记所列示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上,大部分人认为机会公平和权力公平对缓解贫富差距最有效,当然其他各个公平也能对缓解贫富差距有一定的作用。就业方面:从客观上讲,

大学生分配已经成为父辈权利及财富的比较的产物当有些人想通过大学这一个龙门达到改变自己命运却无法实现的时候,有些家里有权有势有钱有人的学生已经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无数大学生为了生存挤暴了各个人才招聘会,另一方面某一小部分人却已经高枕无忧了。这是毕业生就业中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

1.住房方面:

最好的房子住的人最少,最差的房子住的人最多。房地产业追求公平,首先要解决居住条件特别差的人,让他们能够住上一个比较好的房子。廉租房可以解决人权中的住房权,而经济适用房这条路是错误的。因为,经济适用房是照顾中低收入人购买的,但实际上低收入人买不起房,因此所谓的经济适用房照顾了中高收入人,而且是收入比较高的人。

2.教育方面:

重点大学和地方院校差距扩大。富有阶层的子弟拼命往重点大学挤,它使原本匮乏且失衡的教育资源更加畸形化,农村二胡中小城市占有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人才结构不合理 。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过于强调英才教育,没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公平性,忽视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的特长与兴趣。对社会成员产生恶劣影响。由于教育的不公平状态,使得个人能力和努力的价值大打折扣,获取利益的机会与个人才能、主观努力、把握机会的能力不成正比,导致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逆反、怀疑。

三、关于社会公平与贫富差距以及如何消除或者减小贫富差距

社会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所谓公平无非就是能够按照他们的能力,作为而得到相应的回报,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社会认可。然而,这种纯粹的个人就是一切的象征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部分人就会认为,他们的关系,人脉就是他们的能力的一部分,这也应该构成他们得到相应回报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在他们的逻辑里,哪里还有公平可言,在这种逻辑下无论再过多少年后也不会出现一个“奥巴马”——抛却社会背景一样能够追求并实现自己梦想。在我看来,当下,我们考察公平因素,归根结底应该全面认识到当前国内重重复杂的社会关系给公平带来的负面影响,诚然,这种社会关系笼罩一切是几千年封建传统留下的,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为以权谋私带上所谓潜规则的冠冕堂皇的帽子。社会公平正义要想得到根本的发扬,破除社会关系在社会各个角落起到的潜在关系。很显然,每一个有良知的公民都认识到了这个影响社会公平的核心因素,但怎样做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今年两会上,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提到中国当下存在的社会问题繁多复杂,这些问题应通过各项体制改革来实现。我想打破这种社会关系笼罩下的潜规则,营造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绝不例外,依然需要通过社会体制改革来实现。改什么,怎么改,这是关键问题。我们团队研讨,调查分析后觉得实现社会相对公平。那么社会公平对于贫富差距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当前我国贫富差距日益突出,要引起高度重视,应及早采取措施,防止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要缩小现阶段城乡在税负、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差距。大力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尽快取消不应当由农民承担的税费负担,创造条件最终实现城乡税制统一。要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收费,保障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最终实现城乡就业平等。要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深化农村教育改革,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

强大的智力支持。要在农村推行农村大病医疗统筹和救助,解决农民就医难和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缩小城乡在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方面的差距。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明显扩大。因此,“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更加注重公平。我们要运用税收对分配的调节等经济杠杆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 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的重要手段。要缩小收入差距、控制贫富差距的拉大,政府应健全税收制度,强化税收管理,加大税法执行力度,严厉打击偷税漏税行为,加强对收入的税收调节,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征管,通过征收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累进税等,使高收入者的收入适当降低,并将所征资金用于社会公益、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等事业,缩小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的差别,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分配。

只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社会平衡协调机制,切实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构筑社会安全网,首先要增加投入,在国家财政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废除一切歧视弱势群体的政策和制度,借助社会的力量,建立多元的资金筹集渠道,发挥基层和社区组织在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方面的作用,形成资金来源多样化、保障水平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消除贫富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我既要注重效率,又要关注分平,在经济建设中达到公平与效率兼顾,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需要道德对市场经济的引导和调控,对市场主体和经济行为的内在约束。进一步加强对经济主体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培养经济主体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维护社会公正的舆论导向,营造具有社会公正的道德舆论氛围,提高经济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实现消除贫富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推进社会和谐社会建设。

社会公平感的影响因素论文(三)
志愿者工作中不公平感产生的成因分析

  【摘 要】按志愿者素质的高低、对志愿工作投入的多少,可将志愿者分为积极和消极志愿者两类。文章主要探讨消极志愿者志愿工作行为对积极志愿者的主观公平感等方面的影响。作者通过公平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对这一影响过程进行分析,得出了积极志愿者的不公平感产生原因、过程及后果,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志愿者;主观公平感;公平理论
  志愿者即志愿工作者,又名义工或志工,通常是指不求物质报酬,出于自由意愿,付出时间及精神,工作去服务社会及他人的人。
  主观公平感即个人对自身是否受到公平对待的主观感受。
  在志愿工作进行中,消极懒散的志愿者不乏其数,而另一部分积极的真正的志愿者看到消极志愿者的行为后是否会产生公平感,本文探讨防止积极志愿者产生不公平感以及降低其影响。
  关于志愿者方面的研究或综述主要停留在志愿服务动机,志愿者管理,志愿者自身条件以及是否参加志愿活动的社会影响因素等方面,而忽略了志愿活动中的因素对志愿者心理或行为的影响。
  因此,本综述结合两方面的现状及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一、分析
  (一)不公平感产生原因。在选择社会参照对象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种维度:参照对象的种类,特征和稳定性。因此,志愿者会选择就在身边的同样进行志愿服务的其他志愿者,作为稳定的社会参照对象。
  按照公平的关系模型,归属于一个团体可以使人获得自尊和同一性,通过与最合适参照对象比较而产生的公平感则传递了个体在组织中的地位和在群体中的价值信息,使人获得自尊与对组织的认同感。即志愿者通过社会比较,能得到自尊和社会认同。
  同时,学习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行为的结果或影响来重新调整行为过程,使自己避免伤害以及利益实现最大化。
  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这种社会比较,当职工对自己的报酬作社会比较的结果表明收支比率相等时,便会感到受到了公平待遇,因而心理平衡,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如果认为收支比率不相等时,便会感到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产生怨恨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
  (二)如何产生不公平感。由于志愿工作的不明确性、长时性、劳累性和枯燥性等不利因素;又或者某些志愿者的本意是为了名声、证书等外部因素,因此在服务工作中表现得消极懒散,完成工作质量不高。
  消极志愿者在社会大众面前获得了与积极志愿者同样的认可甚至褒奖,即社会大众会不加区别地认为志愿者都是同等付出为社会无偿服务的。
  总而言之,消极志愿者在各个方面的付出总量较积极志愿者少。而在外在获益两者相当。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认为公平感会直接影响职工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动机的激发过程实际上是人与人进行比较,做出公平与否的判断,并据以指导行为的过程。
  公平理论可以用公平关系式来表示。
  设当事人和被比较对象,则当当事人感觉到公平时有下式成立:
  0p/Ip=Oc/Ic
  其中:Op―自己对所获报酬的感觉;Oc―自己对他人所获报酬的感觉;Ip―自己对所作投入的感觉;Ic―自己对他人所作投入的感觉。
  上言之,两类志愿者在收获,尤其在外在表现的收获方面相当,而付出方面,消极志愿者较少。即积极志愿者(当事人)对自己和对消极志愿者(他人)所获的感觉相当或一致;当事者对自己投入的感觉大于他人。因此积极志愿者会产生不公平感。
  (三)不公平感产生的后果。人们产生不公平感,就会产生认知失调,即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使个体内心不自在。根据社会认知失调理论,为了缓解或使这两种认知冲突达到一致,个体往往会采取三种方法:一是否定两种因素中的其中一种。否定前者。Adams的公平理论提供了关于分配公平感与绩效之间关系的具体假设,当员工感知分配不公平时,会调整工作数量和质量来恢复公平感。当志愿者感知不公平时,可能会选择降低自己的绩效,即减少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使公平关系式左右相等或一致,让认知达到平衡。否定后者。此时积极志愿者会歪曲自己的认知,将志愿服务可带来的内在感受或收获纳入比较范围,增大自己对工作收获的感觉,使之达到平衡。二是同时降低两种因素重要性。三是新增一种认知因素,使原先的两种认知因素达到一致或平衡。
  公平理论认为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你可以预计他们会采取以下六种选择中的一种:改变自己的投入;改变自己的产出;歪曲对自我的认知;歪曲对他人的认知。选择其他参照对象。离开该领域。
  二、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从各个原因入手,避免其产生不公平感。
  (一)选择积极的卓有成效的志愿者。尽可能选择积极志愿者,避免消极志愿者的混入或产生,使所有志愿者都能尽心尽力投入相当地进行志愿服务,是从根本上解决产生不公平感而导致一系列问题的方法。
  (二)引导志愿者形成正确的公平感。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往往会产生过高估计自己的贡献和作用,压低他人的绩效和付出,从而产生不公平心理的现象。此时组织者应当适时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比较观念,调节志愿者心态与情绪,帮其树立正确的公平感。
  (三)建立志愿者反馈机制。定期或者每次志愿服务之后抽样调查志愿者的满意度等心理指标,询问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的出现的状况以及问题,并且希望得到什么改善。让志愿者拥有诉说的平台。
  作者简介:黄劲峰(1992- ),男,汉族,广东韶关人,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萧婷(1992- ),女,汉族,广东茂名人,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于佳薇(1993- ),女,汉族,江西抚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陈泽绮(1993- ),女,汉族,广东汕头人,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299332/

推荐访问:关于社会公平的论文 影响教育公平的因素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