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类型片的生存与发展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7-27 11:24:1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中国类型片的生存与发展论文(一)
试论国产大片的生存与发展论文

论 文

专 业

指 导学号:200818140139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 目: 试论国产大片的生存与发展 者: 张明敏 班 级: 广播电视新闻学200818140139 教 师: 杨波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试论国产大片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张明敏 指导老师:杨波

【摘 要】中国电影已走过百余个年头,近十年是中国电影飞速发展的阶段。这期间,电影朝着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型,电影商业化成为了主流形态,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大片随之产生。本文意在对国产商业大片的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的探索分析,通过对比好莱坞大片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中国电影的发展实践,总结其现状问题,并提出在此基础上的思考与建议,对国产大片的趋势走向作出展望。

【关键词】中国电影 国产大片 发展前景 社会作用 机遇与挑战

【作者简介】张明敏(1990—),男,湖北荆门人,黄冈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0801班,主要研究国产电影。

一、国产大片的概念解读

(一)国产大片的定义:

“大片”这一说法源于英文Blockbuster,原指重磅炸弹,后被引申为某人或某事取得巨大成功并引起轰动,尤指文艺界引起轰动的事件,比如电影、歌剧、话剧等。“大片”一词, 实际上是一种借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每年引进10部左右的大投资、大制作、大场面的好莱坞商业电影, 国人通俗地称其为“好莱坞大片”或“大片”,并将之沿用到具有类似特征的中国电影中,于是便有了“国产大片”的称谓。概言之,“国产大片”意指超出中国电影常规投资规模(往往有外资或民间资金背景)的中国商业电影。

以国产大片《英雄》、《无极》、《夜宴》为例,从导演角度言, 它们集中了当下中国最著名也最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人;从明星角度看,它们集中了当时国内国际当红影星李连杰、张东健、谢霆锋、葛优等人;从投资规模上, 它们均以亿元人民币为单位,票房上,《英雄》、《无极》、《夜宴》分别收获了215亿元、117亿元、113亿元的票房收入, 无可争议地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从营销宣传方面看,这些大片制作和播出前后,片方利用各种媒介渠道做足了宣传。我们也已说“国产大片”是指由中国完成拍摄的集大导演、大明星、大投资、大宣传等于一身的“大级”别的电影作品。“

(二)国产大片的发展历程:

在国内,张艺谋拍摄于2002年《英雄》可以说是国产大片的最早尝试,至今已有十年的历程。考察近十年国产大片的发展历程, 大致可分为探索期(2002年—2006年)和渐变期(2007年至今)两个阶段。

1、探索期(2002 年—2006年)

2002年第一部大片《英雄》,可以说是尝到了蛋糕的滋味,随后,国内的大导演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大片,如《十面埋伏》、《无极》、《天下无贼》、《夜宴》等。从2002年到2006年,作为国产大片的探索期,呈现出鲜明的单

一性特点。

效仿好莱坞的制作模式。好莱坞大片有四大: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大营销。和好莱坞成熟的大片相比,国产大片在这四个方面都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模仿到位,如2005年的《无极》阵容强大的制作班底:担任摄影的是凭借《卧虎藏龙》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鲍德熹,武术指导是曾为《黑客帝国》、《蜘蛛侠》等好莱坞大片担任动作设计的香港著名动作指导林迪安,日本最红男星真田广之、韩国明星张东健、香港明星谢霆锋、国内的明星周迅等明星加盟影片;导演则是拍过《霸王别姬》、《黄土地》等经典影片的陈凯歌。仅以投资而言,《无极》宣称投资额3.5亿元,是当时造价最高的国产电影。营销方面,《无极》制作和播出前后,片方都做足了宣传:隆重的首映式,布满大街小巷的海报,以及不时推出的花边新闻等,都不失为其一种炒作的方式。可以说《无极》在电影营销的程度上,做到了“力所能及”的地步。其实,探索期的国产大片无一例外地都遵从着这样一种创作模式。

以武侠动作为主的故事类型。在电影的故事模式上,这期间的电影基本以武侠为主。从2000年李安的《卧虎藏龙》在国际上成功以后,国内紧接着出现的一系列的大片,几乎都是同一题材的类型,如2002年《英雄》、2004年的《十面埋伏》、2005年的《无极》、2006年的《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故事都是清一色的武侠、动作片。

尚不完善的衍生品开发。探索期的大片,在电影的产业开发方面,还较为简单主要表现在电影衍生产业主要集中在开发档期、音像版权等低端层次上,而对于游戏、服装、主题公园等高端的衍生产品,仍处在摸索阶段。《哈利·波特》以电影为龙头, 其中8部电影的总票房超过22.34亿美元,带动了出版、DVD、录像带、饮料、玩具、文具、游戏、服装等众多的衍生商品。据统计,《哈利·波特》的7本原著被翻译成60 多种语言,全球销量突破4亿册;前六部的DVD发行和录像带收入约为39亿美元;电视播映方面的收入为10 亿美元;电子游戏的收益达到了15亿美元;相关商标注册权等周边产品如魔法帽、魔法扫帚、魔杖、摄魂怪、火焰杯、火龙等玩具、服装的累计收入达到了70亿美元;其他同时还包括主题公园,以及英格兰的哈利·波特旅游业等, 形成了一个经济规模达2000亿美元的产业链。整体上看,衍生产品的收益占到总量的约70%左右,这也是美国大片产业运作的基本模式,从这个意上说,国产大片诸如在全球同步发行,图书开发,邮票发行等方面也都做了积极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从总体来看,基本都是依靠票房为主,而未形成规模的火车头效应,产业链条趋于单一粗犷,产业链的开发规模范围较小,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

2、渐变期(2007年至今)

经过5年的摸索,到了2007年,国产大片在延续“四大”模式的基础上,在故事类型方面有了拓展,在产业的规模和衍生产品的开发上也有了进步。

故事类型的拓展。从故事类型上看,国产大片尽管还是以历史动作片为主,但是不断地加入了新的题材,使原本单一的动作武侠有了较大的拓展。增加了《集结号》与《投名状》这样的战争题材影片。2008年,大片的故事创意则有了更加明显的拓宽。除了《赤壁(上)》依然延续先前的故事模式外,其他的就各有千秋:人物传记式的《梅兰芳》,《画皮》中的魔幻爱情,《非诚勿扰》中除了爱情还增加了“喜剧”,《长江七号》在喜剧的基础上融入了科幻的因素等。

2007-2008年的大片,在故事类型上有一个重大的突破,就是在以《非诚勿扰》、《长江七号》为代表的大片中,有“喜剧”的类型元素,电影类型呈多元格局发展的苗头已逐渐显现。而到了2009-2010年,从大片的故事类型来看,多元格局的趋势也渐趋明显。2009年10部票房“过亿”大片中,《疯狂的赛车》、《大内密探灵灵狗》、《三枪拍案惊奇》、《游龙戏凤》、《非常完美》都是喜剧,而《十月围城》、《赤壁·(下)》

还是传统的战争、动作片,但《建国大业》、《风声》的变化则别有意味。如《建国大业》,片中从策划到上映都极力宣传,该片有100多位明星加盟,这表明主旋律的大片模式化也有了新的突破;另一个故事类型就是动漫电影《喜羊羊与灰太狼》,也入围亿元俱乐部,不仅新添了动漫电影的故事类型,并带动了国内动漫产业的发展。【中国类型片的生存与发展论文】

2010年,除了大片的故事类型方面继续增多之外,在大片的故事内涵方面有了进步和发展。如果说,《英雄》、《赤壁》等大片类型的创意核心在于资源高度聚集的“传统武侠”的话,那么以《梅兰芳》和《非诚勿扰》为代表的大片,则加入了更多人性和情感的内容,如人类的普世价值和情感体验等。这在《唐山大地震》敢于关注“国殇”的创意中更有所体现,正如影片总监制陈国富所说,“讨论《唐山大地震》的时候,如果关注点只在Imax或特效方面,会偏离了影片真正的力量,这部电影的核心还是情感的力量,家庭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把影片的核心放在情感上、家庭上、人性上,不仅显示了国产大片在故事类型的拓展,也表明了大片在故事创意和内涵方面的深入。大片的故事表现出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不仅有利于走出国门,也扭转了为了大片而大片、为了眼球而眼球的误区,使大片的发展在故事内涵的表现上更趋理性。

国产大片对于故事类型的拓展和故事内涵的发掘都在电影的票房上有所反映。近年来国产大片的票房数据如下:2005年3部,2006年5部,2007年7部,2008年13部, 2009年16部,2010年20部;就总体票房而言,2010年的大陆电影票房突破了100亿元大关。这表明,单片过亿元票房和总票房一直呈上升趋势。总票房的增长表明了大片在故事内涵的开掘上赢得了观众的认同与回归,单片过亿的增加也反映了大片故事类型的多元发展渐趋成熟。

档期的开发。在产业的开发方面也是稳步前进。其中有一个最大的进步就是除了贺岁档和暑期档依然火爆之外,其他各档市场也不错,基本实现了淡季不淡,旺季更旺的观影市场。考察2009年和2010年的过亿元大片,这一局势就会更加明朗。据报道,国产过亿元大片2009年12部,年初贺岁档期有三部,“五·一”档期一部,暑期档期一部,“十·一”档期两部,年底贺岁档期再加两部;而到了2010 年,过亿大片有17部,其密度则更高,分布更加均衡、合理。这种变化表明,大片的市场正趋良性发展,过去都挤贺岁档的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营销的方式更趋于多元。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大片在故事类型的多元拓展,在故事内涵上的纵深开掘,在票房上的持续增加和在产业链上的大幅延伸,都表明了国产大片正趋向繁荣。

二、国产大片的现状

中国内地几十年来一直缺乏商业电影的传统,这与好莱坞或者香港电影业的成熟经验形成了鲜明对比。国产商业大片自问世以来就遭受了许多争议,其中不少批评本身就带有偏见性,并不能指出国产大片真正存在的问题。最常见的例子就是以缺乏艺术性来苛责国产商业大片。其实这种评论标准基本都是以衡量艺术电影的尺度来要求国产商业大片,未免有失偏颇:就像以票房成绩来衡量艺术电影是否成功一样无法令人信服。“世界电影史中的实践己经表明,商业与艺术电影,完全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并且适用于各不相同的评论标准。”其实,商业大片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够娱乐广大观众,带给他们视听享受的工业产品,实现其商业目标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并非是一定要流芳千古的艺术杰作。我们应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审视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产商业大片,当下存在着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孱弱的国产大片

国产大片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从中国逐

步走向世界!但去除国产大片华丽的“外衣”后,只徒有一副孱弱的“内容身躯”。 一些大片过于追求场面、追求刺激、追求形式,内容空洞,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

1、影片的类型过于单一化

纵观新世纪的国产商业大片,武侠片所占的比例过高,70%的大片都是武侠片类型或含有武侠元素。2000年由台湾导演李安执导的《卧虎藏龙》在世界范围内大受好评,并且赢得了当年的奥斯卡金像奖。无论是在声誉上,还是在票房上,《卧虎藏龙》的大获成功,不仅激发了中国电影人对于电影创作的无限激情,同时也引发了全球范围的中国武侠热。2002 年由张艺谋导演的,被业界各方人士成之为中国式大片的开山之作——《英雄》,影片的各个环节都承袭了好莱坞大片的运营模式,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大宣传,成为中国当年最热门的电影。毋庸置疑的是,《英雄》在票房上的一路走高就稳固了中国电影人坚持走中式商业大片的态度。很讽刺的是,后来出现来各种以“四大”为前提的武侠片都出现了和《英雄》大同小异的尴尬境地:票房成为观众好奇心的产物,电影本身则成为观众谩骂的对象。种种这些不禁让人思考,中国式大片怎么了?为何会被牢困在这样一个囧破的怪圈之中?

【中国类型片的生存与发展论文】

究其原因,从香港导演陈可辛在宣传《投名状》时,接受访谈的谈话可洞出一二。在记者问道,大多数都以为陈可辛是一个文艺片导演,为何会选择拍一部古装片时,陈可辛给出的答案很直接,也很诚恳。他说,一部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收回成本并盈利是其最终目的。那么,要想一部中国式大片在海外票房上能够承担应有的责任时,古装片、武侠片是其首选。因为,这类题材最能引起海外市场的关注和兴趣。从他的回答中,我们不难看出,为什么近年来会出现这么多的古装片。但一味的迎合外国人的口味,盲目的滥制武侠片,所造成的结果只是国人对于大片的恶评和冷漠。《无极》被恶搞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满城尽带黄金甲》被指不过是个家庭伦理剧;《赤壁》、《墨攻》、《花木兰》、《孔子》、《锦衣卫》、《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剑雨》等影片耗资巨大,阵容强大,却票房平平,口碑不佳„„从社会各界对于此类中国式大片的评论便可知国人对于古装大片无实质性内涵的失望

假如国产商业大片中总是充斥着某种单一的电影类型,雷同过多,最终只会造成市场拥堵、观众失去新奇感,引起审美疲劳,不利于国产大片的长远发展。

纵观好莱坞的商业大片类型领域广阔,包括警匪、黑帮、歌舞、灾难、喜剧、励志、科幻和动画等。只有种类丰富、不断变化的各种大片类型,才容易吸引观众。国产商业大片应该把武侠片类型的电影保持在大片总数量的50%左右,这样既保证了具备中华文化特色、有深厚国内外观众基础的武侠大片的足够数量,又能鼓励其它片种的商业大片的发展,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电影人可以拍出如《云水谣》那样的文艺大片、如《长江七号》那样的喜剧大片、如《集结号》那样的战争大片。国产商业大片应向多元化的趋势发展,一方面强调个性风格,另一方面能占领市场的空白点。中国电影需要长久保持着多样性和活跃性,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与发展,成为世界电影的一股有生力量。

2、民族特色与国际文化的融合力有待提升

好莱坞大片不仅在北美地区热卖,在全球范围内也广受欢迎。这是因为好莱坞电影善于将美国特色与各民族文化进行巧妙结合,其开放性和兼容性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了大量观众。如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它的北美票房为2.1亿美元,在中国也取得了

1.3亿人民币的票房,成为国内首部票房过亿的动画片。国产商业大片在本土票房取得的成绩都还不错,但国外观众对其的接受程度仍然不算高。像《无极》的海外票房失利,导致投资商亏本;《夜宴》代表香港参加奥斯卡奖提名,结果无功而返。商业大片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市场目标大,它需要兼顾本土和国际的主流市场。目前,国

中国类型片的生存与发展论文(二)
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和发展论文

中国纪录片的未来和发展论文【中国类型片的生存与发展论文】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未来,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

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

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纪录片故事化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这也是全球关注的社会、人文、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类型的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社会类纪录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用影视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使故事更生动、更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在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使用了“故事化”叙事表述手法,使原本过去了的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历史文献变得不再乏味而生动有趣,使消逝了的文明重新再现耀眼的光芒;在自然类纪录片中,通过它使所反映的各种动植物生灵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使各种深奥而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

(三)纪录片拍摄艺术化与再现真实

作为纪录片创作中虚构策略的一部分,所谓“真实再现”,就是运用新闻性、纪实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影视语言,利用主观镜头、道具、光影、声音、场景模拟、演员表演等多种表现手法,营造过去时空,再现历史真实,用一种意向性的表达方式,传递出同现场纪录同样真实可信的历史气息,达到表达生活本质真实的目的。

回头看看我国的纪录片,的确有一批上乘之作,可是在国际节目评奖、交流会上,往往由于图像清晰度低、音频信号不稳定等问题,失去了机会。因此中国纪录片要想在国际上获得成功,必须把节目的技术质量视为生命。当今数码科技越来越发达,高科技产物DV(也就是数字摄像机,英文DigitalVideo的简称。)领导的影像革命时代即将到来。DV所提供的自由表达权利,才使得纪录片的创作拥有了更广泛的视角。DV的便携性和操作的简便性都为更多的人使用这种工具提供了可能。

三、生产营销----国产纪录片要走向国际市场竞争

如何使纪录片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是实现这一沟通的基本条件和前提。除以上涉及的诸多方面需要借鉴启示之外,从国际获奖纪录片的竞争力上看,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纪录片创作的经费上,我国与西方差距太大。其次,适应国际电视节目市场销售的需求,是实现纪录片品牌生存的基本策略。在中国现行的体制下,国家仍然是纪录片的投资主体,这种依靠政府投资、领导支持,投资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病。只有真正地为市场而制作才是中国纪录片发展的出路。

我国数字电视中的全纪实频道的市场运行模式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全纪实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00976/

推荐访问: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