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8-16 10:56:5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一)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争抢行为初探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争抢行为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及各种能

力的主要教育手段。幼儿很爱玩,兴致很高。但我发现在游戏中,

幼儿常因争抢玩具发生争执,表现出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何防

止或减少幼儿的争抢行为的发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们

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以及方法。【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

二、现状分析

(一)对象:调查对象为本园(小二)班幼儿,共30名。

(二)步骤:采用调查法,对30名幼儿进行调查与实验,小班幼儿

在区角游戏中的争抢表现(见表一)

小班幼儿游戏中争抢行为情况调查表

对上述表格的说明:

a类:游戏中表现为经常性从他人手中抢夺玩具,与人发生争执,

有强烈的攻击行为的幼儿。

b类:游戏中不与他人发生争执、争抢玩具、但侵占性较强,往往

将一大堆玩具占为已有,不给别人的幼儿。

【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

c类:游戏中能较好地完成游戏内容,不争抢,不独占,能友好地

交换玩具。

从表一调查中,不难看出我班幼儿在游戏中争抢玩具现象较为严

重,能较好地完成游戏,不争抢的幼儿只是极个别,大多数幼儿都

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二)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

关于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研究

摘要: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上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幼儿园是幼儿接触到得最初社会集体形态,在我的实际工作中发现幼儿乐于表现、喜爱活动、兴趣广泛,但在集体生活中却不是很乐意与他人分享食物、玩具、甚至于心理感受,这对幼儿的成长不利,所以就如何培养幼儿分享意识作为研究的核心,在结合家访、与家长交流的基础上,探究家、园联动的结合点,共同培育幼儿积极分享的社会行为。

由于现在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父母平常忙于工作,所以大部分时间幼儿都是由爷爷奶奶照顾,由于老人精力有限,教育无法到位,大部分幼儿存在分享意识不强,言行表现不一,家园教育不一致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幼儿与他人交往,可以通过以校为主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帮助幼儿认识分享行为;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分享的快乐;为幼儿提供一个分享的情境;同时做好与幼儿家长的沟通,家长树立榜样,达到家园一致积极地教育幼儿,为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 分享 情感体验 移情教育

一、研究的缘起

1、在对小班幼儿进行分享行为调查时,我记录了以下两个案例:

【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

案例一:李想带来一辆玩具车,并告诉老师,他是带来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自由活动时,李想高兴地拿出自己的车,但他只愿意让小朋友看,不准别人摸他的车。老师说:“李想今天真乖,把玩具带来给小朋友玩,你把玩具给×××玩一下,好吗?”李想低头看了看自己的玩具车,犹豫了一下递给了小朋友。接下来,李想的视线一直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玩具,也不让玩具离自己太远。

案例二:小米粒手上拿着两个果冻,老师逗她说:“小米粒,把果冻分给我一个好吗?”她很爽快地给了老师,然后一直注意老师接下来怎么做。过一会儿,她见老师仍没把果冻还给她,就说:“给我!”老师说:“你刚才不是已经答应送给我了吗?为什么现在又不给我吃了?”小米粒始终是两个字的回答:“给我!”小米粒的妈妈告诉老师,类似的事情往常小米粒一定以哭闹来解决问题。虽然经过了一年托班和一学期的小班集体生活,大部分幼儿已经萌发了分享的意识,但其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

2、小班幼儿分享行为问题现状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大群人的呵护与宠爱,特殊的家庭地位让很多孩子表现出任性、自私的品质。小班幼儿在入园前,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没有分享的意识,自我为中心表现尤为突出,实际教学过程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

幼儿园的集体教育让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与交流,促进其社会化的萌芽。小班幼儿缺乏集体生活的经验,很多幼儿不知道与人分享,共同努力。如:在晨间区域活动中,A和B小朋友都在建构区搭房子,A把一大堆积木揽在自己面前,一个人玩;B小朋友需要一些长条积木,可是没有了,他看到A那里有很多,伸手去拿,A马上护住积木,大声说:“你干什么啊,这是我的积木!”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成为家庭中的“独占”主体。无论是玩具还是食物,孩子都习惯了一个人“享受”,父母和爷爷奶奶总是以这样或者那样的理由拒绝孩子分享的物品。由此造成孩子的独占心理,认为什么物品都是自己的,什么事情都应该以自己为主。另外,由于现在居住环境的变化,居住于楼房的居民与邻里间的交往越来越少,这无形中减少了孩子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从而剥夺了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机会,造成孩子自私的特点。

家园教育不一致也是幼儿不分享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幼儿园老师教育幼儿有好东西要与好朋友分享,然而,有些家长却不然,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一位家长,她是这样教育她的孩子的:“妈妈给你买的新玩具很贵,你一定要爱护它,不要给小朋友弄坏了。”于是,幼儿为了不让小朋友弄坏玩具便不愿把自己的东西给其他小朋友玩了。

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孩子的利益,但阻碍了孩子的长远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格局已经不允许固守一己,而需要融合,家园共同教育迫在眉睫。

二、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引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皆在促进幼儿生理、心理、智力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奠定良好的生活和物质基础。”

幼儿入园后,逐渐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经过老师、家长的引导,已经初步具有了分享意识,但经常表现出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要求别人给自己分享,却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分享的行为。如在课间活动中,有两名幼儿为争抢动物玩偶发生了争执。“这是我的玩偶,我的,不给你玩。”其中一名幼儿大声的说着,当老师问他们:“小朋友带了玩具,应该怎样玩呢?”“应该一起玩,一起分享,不能抢的,要坏掉的。”两人又同时回答了老师。像这样“两面派”的例子出现很多,似乎孩子明白要做到共同分享,

但又无法抗拒玩具、食物的诱惑和占有欲。在和家长的沟通过程中,家长总说孩子什么都不缺,不可能跟别的小朋友抢,但为什么一个不起眼的玩具在幼儿园却成了“香饽饽”呢?

1、抓住契机,激发分享意愿

集体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较多,当发生幼儿为争抢互不相让的时候,为了让课程继续进行下去,教师往往考虑到课程的继续开展和课堂的稳定,而采用暂时性的安抚让其中一方退让,并未能从根本上引导孩子学会分享,这就使教育理念和实际操作的脱节。 这一“快”一“慢”在无形当中错失了幼儿分享教育引导的良机,片面追求课程操作的顺利而忽视了存在的问题,如果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将分享作为幼儿常规进行引导,化“快”为“慢”,在班级中随时随地创设分享情境,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第一意识,通过“慢”教育打牢基础,那么无论在那个环境中,幼儿都会表现出良好的下意识反应。所以,幼儿的分享教育“快”不得。

要让幼儿进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对此,可组织幼儿开展认识班级的活动,让他们认识班上的小朋友、班上的各种物品,要让幼儿知道这些物品是幼儿园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

其次,让幼儿意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玩玩具,发现少了几样;看看书,发现少了几本;遇到这种时候,孩子们是如何解决的呢?相信在没有教育前提下大多数幼儿会为了能占有玩具或图书而沾沾自喜;更多的幼儿只会用目光或语言求助于教师的协调。少有幼儿会与同伴协商:“我们一起玩(看)吧!”。由于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在幼儿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威信,因此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是为最好的教育方法。这时老师不妨以一个玩伴的身份向幼儿协商“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 “你先看,等会儿给我看,好吗?”对于稍大一些的幼儿则可以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又如美术活动时,一组幼儿使用同一盒中的一种颜料;滚球游戏时,双方共同使用一个皮球,只有轮流推动皮球,游戏才能得以继续。

2、参与情境,体验分享乐趣【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具有“相互性”,所谓相互性也可以说是可逆性,即甲对乙的行为,乙也可以以同样的内容或方式反馈给甲,而不是只有其中一方拥有说某些话、做某些事、以某种方式说话以及以某种方式行动的权利。这种相互性可以直接导致民主、平等和公正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规则。因此,鼓励幼儿自主地与同伴交往也是让幼儿学会分

享的好方法。例如,本学期我们班举办玩具展览会,让幼儿自带玩具,并与同伴自主交流,想办法怎样能玩到更多更好玩的玩具。由于同伴交往中的“相互性”,即当一方不愿意分享时另一方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回应对方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导致幼儿不修正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

而让孩子学会大方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亲眼见证这种品质。所以你要和孩子一起分享你的冰淇淋、把你的围巾给宝宝让他当作超人的披风、问问他你能不能试试他的新帽子等等。用分享这个词来描述你正在做的事情,别忘了告诉他那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比如感觉、想法、故事)也能够分享。最重要的是让他看到你在给予、获取、妥协和与他人分享方面的行为。

3、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

在集体活动中可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帮幼儿理解、体验分享的快乐。如在故事《金色的房子》中,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对小姑娘自私后的孤独感及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能产生共鸣。例如组织幼儿讨论:小姑娘拒绝小动物时,你的心里怎么想的?(小姑娘真小气,我有点不喜欢她)如果你是小姑娘,你会怎么做呢?(幼儿都表示邀请小动物们去家里做客;有的还表示分给小动物吃饼干等等)看来孩子们已从小姑娘这一形象中知道了任何好吃、好玩的东西都不应该一个人独享,懂得了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当孩子获得了分享认知,产生了分享情感后,是否就能摆脱自我中心,有了分享行为呢?皮亚杰曾指出:“一般的同伴交往和具体的同伴冲突是儿童发展视角转换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儿童摆脱自我中心的前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当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需要,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以我为中心,养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在平时,我们处处做有心人,常常有意识地把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些较有意义的事讲给幼儿听,让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情感分享;慢慢的,幼儿也会把家中所发生的一些高兴的事、伤心的事、有时甚至会把晚上做的梦讲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感受体验她当时的情绪。

4、训练提高,建立分享规则

幼儿园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甚至打斗;或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把它让与别人玩。幼儿的这些行为是自我中心化的外在表现。目前,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从而养成了它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的行为。作为幼儿教师,应积极利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和教育情景来帮助他们学会“与人分享”,消退自我中心心态,促进孩子社会性发展。为使幼儿的分享行为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建立一定的分享规则是十分有必要的。我们所建立的分享规则主要有以下几条:

第一:平等分享。要做到这一点不大容易。因为这一时期的幼儿交友更多的由利益决定。所以在分享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平等的分享行为。如:“某某是我的好朋友,我要把玩具给他玩”“你不是我的好朋友,我不能给你玩。”之类的话。出现这样的问题,老师可和幼儿一起讨论:是不是带来的分享物只给自己的好朋友?别人想要怎么办?当别人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时,你是不是很高兴?如果别人不给你玩,你是不是很难过?让幼儿通过情感的换位,从而理解平等分享的意义。

第二:共同分享。现在的家庭往往在孩子生日那天请亲朋好友聚一聚,这其实是一个培养幼儿分享行为良好的载体,应充分加以利用。当幼儿提出“生日会”或“节日会餐”的要求时,我们要求幼儿带来的玩具让大家一起玩,带来好吃的东西因应有足够多的数量,在班级为孩子举办“生日蛋糕分享会”,与同伴共享生日蛋糕,大家一起唱生日歌,一起品尝蛋糕,一起分享快乐。通过活动,让幼儿明白:分享是相互的,你分享了别人的蛋糕,别人也分享了你的蛋糕;你把爱心给了别人,别人也把爱心给了你。这样才能达到你快乐、我快乐,大家都快乐的目的。在刚开始实施此规则的时候,我们先教给幼儿协商的技巧。:如在与别人一起分享玩具前,要先同别人商量:“我也想玩这个玩具,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参加这个游戏可以吗?”在分享过程中,老师要协调关系,帮助幼儿认同、使用规则。

第三:轮流分享。刚开始使用此规则时,由于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会发生一些争执。这时,我们可叫给幼儿先拿到玩具先玩,后来想玩的人可以说:“我也想玩这个玩具,你玩一会儿可以轮给我玩吗?渐渐地,幼儿学会了协商,也了解到尊重别人及等待轮换的重要性。轮流分享制度的建立可以帮幼儿解决一些分享中出现的问题,使幼儿在玩具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实现分享。

第四:先宾后主的分享。是指幼儿将自己带来的玩具先让别人玩。当然,一开始幼

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三)
怎样矫正小班幼儿的争抢行为

怎样矫正小班幼儿的争抢行为

摘要:幼儿3岁前基本上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在此期间,由于

家庭、社会环境以及教育中某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幼儿自身

身心发展出现的某些障碍未能及时得到妥善的消除等原因,幼儿会

表现出一些品德方面不良的行为习惯,如好哭、说谎、胆怯等。小

班幼儿表现尤为突出。小班幼儿争抢攻击行为对同伴和集体的学

习、生活妨害最大,假如争抢行为不及时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

得当,这些孩子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笔者尝试运用正强化理

论矫正小班幼儿的争抢行为作了一点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矫正 幼儿 争抢

一、小班幼儿争抢行为成因

幼儿期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也是幼儿教育的目标之一。小班是幼儿进入集体生活的开端,由于

幼儿年龄小,爱模仿,可塑性大,易受暗示,好行为易于培养,坏

习惯也容易形成。因此,老师在这一阶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方

式和习惯,对幼儿今后的成长尤为关键和重要。这一类幼儿不及时

矫正或老师的教育方法不得当,将来很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据

统计,小班争抢行为的幼儿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老师们都觉得现在

带班越来越“吃力”了。从社会适宜观点而言,孩子的任何不良行

为出现,皆可视为适应困难的征候,显示孩子遭遇困难,不仅无法

以自己的智能、经验去克服,而且无法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去适

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四)
小班幼儿争抢行为现状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对于刚进幼儿园这个小社会的小班幼儿说,难免有些陌生。小班的幼儿在与自己的小伙伴交往中经常会出现争抢的行为,小班幼儿的争抢行为,我认为需要找到它的原因。

  一、小班幼儿争抢行的分类与状况分析
  (一)幼儿自发的争抢行为
  幼儿刚刚踏入幼儿园,进入到人生第一个小集体,他们常常会为了一个东西抢得不肯放手,时常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态度,即使这个东西还有同样一份摆在他们的面前,但他们仍然会拼命抢别人手里的,如果自己在争抢过程中失败了就会去找老师打小报告或者小朋友们之间会哭闹,甚至可能大打出手,伤及对方。
  (二)幼儿为了表现自己而产生的争抢行为
  在幼儿园里,在课堂上,在回答问题时有些幼儿会都抢着回答甚至还没等教师问完问题,以显示自己比别人知道得多,达到一种自我成就感。在与小朋友们玩玩具时,自己搭好的东西就立马拿去给老师看,不顾其他幼儿,尽可能想表现给教师看。
  (三)幼儿模仿其余幼儿的争抢行为
  在幼儿园里,有一个小朋友在争抢别人的玩具,被另一个幼儿看到了,他觉得很有趣便无意识地上前一同争抢,甚至许多幼儿蜂拥而上,以“凑热闹”的心态上前争抢。
  二、小班幼儿争抢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幼儿以自我为中心只想满足自己的需求
  小班幼儿刚脱离家庭进入一个全新的集体生活的环境时,他们还不是很习惯和适应与这么多自己的同龄人一起上课玩游戏。在这个阶段他们主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身边幼儿的感受,依旧认为就是在家里一样,想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凡事都应该按照自己心里想做的,以自我为中心。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幼儿的家庭环境都相对比较优越,幼儿在家里又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整天都围绕在孩子的身边,孩子想要的东西家人基本都会去满足他们,有时过分的溺爱,家长们认为孩子们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为什么还会发生争抢呢?可就是因为这样,正是由于家人的宠爱,尽量满足幼儿需求,让幼儿原本的自我为中心的状态越发强大。不管拿到什么他喜欢的,幼儿都会说:“这是我的。”
  (三)教师的教育影响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刚刚进入幼儿园这个大集体是一个新的开端。小班幼儿年龄小,善于模仿,可塑性很大,容易被诱导。由于幼儿年龄小,好行为易于培养,当然,坏行为也非常容易形成。因此,这一阶段非常的关键。教师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这一阶段,可以说教师是每天与幼儿接触时间最长的人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行为方式与习惯,对于幼儿今后的成长来说,是尤为关键与重要的。
  三、小班幼儿争抢行为的解决方法与有效的策略研究
  (一)幼儿自身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师与家长正确的共同指导教育下,让幼儿自己要知道争抢他人的东西是不正确的,使幼儿内心要有这样一个正确的概念,要学会与其他幼儿共同分享,一起合作。不应该只考虑自己的想法,学会为他人考虑。
  (二)在家庭中不过分宠溺以及摆正幼儿在家的位置
  家长要让幼儿了解幼儿自己在家里的位置,家长自己先要摆正孩子在家里的位置。如今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疯狂溺爱,导致了幼儿自我中心意识无限扩大。孩子的不良习惯行为,大部分都是从小形成,也就是在起初的家庭教育中就默默扎下了根。又因为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长辈们又是非常宠爱,爱孩子没有错,但有时候也要把握一个准确的度,对于这种单向的爱,最终导致幼儿只享受到了甜头,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去关心他人。
  (三)教师是解决幼儿争抢行为问题的关键
  应该如何避免争抢呢?因为小班的幼儿年龄很小,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有所欠缺,不擅长与人交往。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口头说教,讲道理,我觉得是无济于事的,因此教师也常常烦恼无从下手。老师应更多地给予他们关爱,更多地来关注他们,注意一些细节的问题,以平常心对待,以宽容的心态接纳孩子,与他们对话时要多用表扬、肯定的方式与语气,要让孩子们能够体会到老师是爱他们的,是关心他们的。
  (四)家园合作必不可少,双方面共同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还是家长的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要有1+1大于2的思想,家园合作,共同努力。老师要与家长多交流,时刻反馈幼儿在家里和幼儿园里的情况,让双方都能更仔细了解到幼儿的行为习惯,这样更利于让幼儿改变争抢行为,做到与人合作分享。从双方面入手,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
  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总言之,小班幼儿年龄小,刚进入一个大集体,自制力差,喜欢模仿,情绪波动大,没有正确的行为道德观念,遇到幼儿争抢问题时,就应该耐心指导,千万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不给予回应一带而过,或是盲目指责,要结合小班幼儿的特点,用正确合适的方法,逐步减少发生争抢行为,以至于最后没有争抢行为,同时家长也是重要的角色,在家里的时候一定要摆正幼儿的位置,不过分溺爱。家园合作有利于更好解决争抢问题,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上保持态度与方式的一致,多为孩子着想,培育出活力健康的新一代人。陶行知言之“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作者单位:昆山高新区九方城幼儿园 江苏】

小班孩子争抢玩具行为研究论文(五)
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与治

  摘 要: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父母们会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致使孩子们尝不到被拒绝、被阻止的滋味,这样的一群孩子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时就会产生不适应。当自己不顺心时,某些幼儿会采用攻击性行为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攻击性行为在小班幼儿中间普遍存在,给幼儿园的生活及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与后天的教育环境因素有关。创造有利的教育及社会环境,是帮助攻击性幼儿进行矫治的切实可行的办法。

  关键词: 小班幼儿 攻击性行为 形成原因 矫治方法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在幼儿园里观察发现,儿童间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且存在年龄和性别的差异。年龄越小的幼儿,其攻击性行为越明显,且在攻击性儿童中,男孩居多。攻击作为幼儿身上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危害。这样长此以往,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小朋友哄抢玩具,推挤别人,甚至故意抓伤小伙伴。如:自由活动时,小吉为了不让小朋友乱扔玩具,将小朋友的胳膊抓伤;玩积木时,两个小朋友为了几个小雪花片大打出手,其实篮子里的雪花片还有很多;为了一本小画书,两个小朋友吵得不可开交……这种现象在刚入园的小班幼儿身上更突出。
  面对幼儿的各种攻击性行为,某些教师经常采取惩罚和批评的方式。如:自由活动时,一小朋友将带有牙印的小手举到老师面前委屈地告状:“××小朋友咬我,他不让我玩小汽车。”老师就生气地说:“××,为什么咬人?还不快说对不起!”这样显然是不行的。惩罚和批评虽然能暂时制止幼儿的攻击行为,但是强迫幼儿简单地说“对不起”,很容易伤害幼儿的自尊心,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分析和控制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深远。
  二、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
  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很多,通过观察、了解、分析,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情绪不稳定
  小孩子有一定的情绪波动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表现过于强烈,且引导不利,就会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出现攻击性行为。因为孩子年龄越小,情绪不稳表现得明显,特别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他们的情绪具有情境性,妈妈离去、新朋友出现……都会使他们的情绪大起大落,孩子的情绪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很多时候情绪不是由宝宝自身发出来的,而是因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引起的。在幼儿园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小朋友哭起来了,其他小朋友也莫名其妙地跟着哭起来,整个场面变得混乱极了。
  小班幼儿的内抑制发展差,控制力弱,言语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因此,当外界事物和情境刺激儿童时,情绪会出现爆发性,常从一端迅速发展到情绪的另一端。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情绪易波动,极不稳定。这个时期孩子的脸就像春天的天气那样多变,说哭就哭,说笑就笑。他们的情绪变化毫不隐藏地表现出来,而且擅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如:不高兴就哭,愤怒就瞪眼跺脚,攻击身边的人。
  2.模仿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向他人学习的结果,是通过社会化和文化适应及观察学习的结果。
  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幼儿喜欢模仿,父母的性格、与人处事的态度等直接影响他们。他们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在相似的情况下,就会像过去见过的一样,采取攻击行为。当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默认”(正强化)时,他便从攻击行为中得到“好处”,从而在今后反复它。例如:孩子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采取攻击性行为获得了玩具,成人不理睬或默认,孩子以后就会更多地采取类似的攻击行为。
  小班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很强。如果成人用粗暴的方式训斥幼儿,幼儿就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其他幼儿;如果成人放任孩子收看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对于正处在以模仿为主要学习手段的小班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电视上的攻击性榜样将增加幼儿的攻击行为。有的孩子非常喜欢看像《神龙斗士》、《奥特曼・怪兽大战》带打斗的动画片,经常看,也就模仿起来,常常在幼儿园与同伴学着动画片中人物打打闹闹,这样免不了会乘机攻击他人。
  幼儿一生中,玩伴是不可缺少的,玩伴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孩子之间在一起相处时,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模仿、打闹、抢夺等情况,幼儿在相处时,当发现有的幼儿通过打人、抢夺等方式达到目的时,其他幼儿就会模仿,用同样的方式达到更多的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5%的幼儿想玩同伴新颖的玩具时,会通过哭闹、打人等方法达到目的,还有35%的幼儿会嚷着家长也要买,20%的幼儿会想想办法一起玩,可见幼儿之间相处有利也有弊。很多小班幼儿入园前由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与影响,本来能友好地与伙伴相处,但入园后,由于同伴的接触,扩大了他们的交往范围,受一些攻击性幼儿的影响或自身需要,学会咬人、打人。这是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对于同伴的一些不良行为,不加分辨地模仿,这就看教师及家长如何正确引导。
  3.放纵
  放纵孩子,过于放纵就会形成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他们唯我独尊,一不如意就大发脾气,甚至殴打大人,而大人的忍让、放纵则使孩子学会不断地任性和具有攻击性。心理学家多拉德提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过于专制会导致儿童严重的挫折感,并引发攻击性行为。如:当小孩子不小心摔跤时,父母便赶忙说:“都是这条路不好,把我宝宝摔倒了。”甚至还踩踩石头说:“石子不好,谁让你把我宝宝摔倒的!”采用这种方法,当时能奏效,小孩不会哭泣,因为注意力转移了,但时间一久,就养成了一种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则易怒、发脾气,认为什么都是别人不对,不是自己不对。到了幼儿园,与同伴有了纠纷时,总责怪别人,不能协商解决问题时,攻击性行为就产生,此时如果被欺负者退缩,则更助长他的攻击性行为。   4.溺爱
  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呵护有加、爱护过度成了家庭教育的主流,这种家庭教育就是溺爱型教育。具体表现为让孩子在家庭中处于特殊的地位,过于保护,视为家庭的中心人物;对孩子的任性、骄横采取百依百顺的态度;生活上让孩子吃独食,包办代替;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护短”等。家长对孩子的过于宠爱,认为孩子还小,现在不用遵守这遵守那,对孩子百依百顺,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冲动,缺乏自我约束。
  因为溺爱,家长太在意幼儿不要“吃亏”;因为溺爱,幼儿不能够体验攻击所带来的伤害;因为溺爱,幼儿不能体验对家人、对他人的关爱;因为溺爱,家长对幼儿的行为失去了约束的能力;因为溺爱,幼儿养成了攻击的习惯。
  事实上,攻击并不能保证幼儿将来“不会被欺负”。因为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会使行为发出者得到较多的来自环境的否定态度,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三、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治方法
  虽然是刚入园的小班幼儿,但攻击性行为会延续至青年和成年,更要引起人们重视的是,如果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及时加以干预、矫治,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资料表明,70%的暴力少年犯在早年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性行为。幼儿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家长和老师们要增强这方面的认识,尽早干预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与矫治。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应更好地认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及时矫治它。
  1.缓解其紧张、焦虑的情绪
  小班幼儿从三口之家到幼儿园这个大家庭,对周围的环境缺乏安全感,对老师不够信任,情绪极不稳定。因此,要让幼儿感觉到老师对他的爱,平时多拉拉他、抱抱他,和他玩游戏。另外,父母和老师要给孩子安排一个孩子乐意接受、可预测、安全的生活常规,并要保证孩子活动内容的多样性,使他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样会使他们的积极性提高。
  父母在家中交谈要轻声细语、和颜悦色、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为孩子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要发挥榜样作用。在孩子面前,父母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并用积极稳定的情绪影响孩子,不要喜怒无常。因为情绪是很容易受到感染的,所以为了孩子稳定情绪的形成,家长要做好表率。
  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一般情况下,越是任性的孩子,情绪越是不稳定;别人顺着他,他就笑,不顺着,他就哭。要方法灵活、态度冷静地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任性,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告诉他任性的坏处。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消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必须纠正。家长可以采用“转移注意”法,对有攻击性行为的独生子女给予较多的关注,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一些有趣的事转移其注意力,这样可以培养兴趣、陶冶性情,以达到“根治”的目的。例如:消耗能量,在孩子情绪紧张或怒气冲冲时,带他去跑步、打球或进行棋类活动;培养文化兴趣,绘画、音乐是陶冶性情的最佳途径。引导孩子经常从事这类活动,有助于恢复他们的心理平衡,乃至逐渐改变攻击性行为。
  2.采用榜样示范法
  通过榜样示范,教给幼儿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研究表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能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幼儿,而且是因为他们所能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所以,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教育者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幼儿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幼儿知晓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一方面成人要提高自身修养。幼儿期最富于模仿性,成人的一切言行都是幼儿的具体榜样,所以父母教育子女应从自身做起,使幼儿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打架或恶意攻击。另一方面要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能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最终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榜样示范法能满足幼儿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的心理需要。
  3.让幼儿学会友爱和谦让。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教师间、师生间的礼貌交往,友爱谦让;在活动中坚持使用礼貌用语,运用轻柔恰当的动作。如:幼儿来园时,教师主动向幼儿问候;幼儿过生日时,教师和小朋友一起为该幼儿过生日;幼儿生病时,教师带小朋友去看望生病的同伴,等等,让幼儿学有榜样,做有目标,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陶冶情操。
  做父母的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自身修养和认识,为孩子营造民主、自由又不乏教育指导的家庭氛围。积极关注、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注意并强化所希望的行为,改变不良行为。如孩子犯错误时,不要简单地采取打骂、训斥的教育方式,而要通过跟孩子讲道理及其他积极的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帮助他改正错误。要积极培养幼儿团结、友爱、互助等优良品质。
  让幼儿体验到谦让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通过讲故事、情景联系、讨论等形式,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引导幼儿把别人的情绪和以往自己类似的感受联系起来,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别人的情绪,即需要别人谦让时的情绪、看到别人有某种强烈需求时自己的情绪、接受别人谦让及谦让别人时的情绪。为了让幼儿真正体验到谦让别人的感受,就请受到谦让者真诚地向谦让者道谢,从而让幼儿产生谦让别人的情感倾向,让孩子明白谦让不是失去,而是一种耐心的等待。谦让体现了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自己让了别人,别人也会回报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活。我们经常开展角色游戏“公共汽车”,幼儿在游戏中都能主动让座,从中幼儿懂得什么才是谦让。
  4.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
  既要让孩子对侵犯性行为感到忧虑不安,又要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把自己置于受害者的地位,设身处地体会受害者的苦痛,认识到侵犯行为所带来的恶果,学会对侵犯行为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从而有效地抑制侵犯行为。儿童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获得行为准则和社会技能的,游戏训练正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有利的良性的社会互动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建立和维护秩序,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
  要提高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首先要让幼儿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例如:只有当幼儿认识到欺负小朋友是不良行为时,他才会不骂人、不打人。所以应当不断提高幼儿的自我评价水平,从而实现他对个人行为的自我调节。
  5.其他方面
  作为父母,其加强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这样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儿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父母要做到:一要耐心、仔细倾听孩子说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二要尽量不打断孩子说话,这样孩子才感到你尊重他。三要在孩子讲完后,父母对其讲的内容做出反映。家长还要注意与教师经常沟通,互相交流经验,共同制止攻击性行为。有机会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人际交往的机会,是一种良好的矫治方法。
  家长和教师应选择有教育意义的、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电视节目给幼儿观看,并通过正确引导,让幼儿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另外,在选择幼儿的读物、玩具等方面,不要让幼儿的书籍中出现一些暴力、血腥的场面,在幼儿玩具方面也要尽量杜绝像仿真手枪等危险玩具的出现。
  对于攻击性较强的幼儿,只要家长和老师齐心协力,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家长的配合与沟通,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社会、家庭、幼儿园形成合力,幼儿就能在有效引导下逐渐学会适应他人,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掌握良好的行为准则,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与他人通力合作的良好品质,从而在源头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成为健康、活泼的孩子。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33871/

推荐访问:小班幼儿争抢行为 幼儿争抢玩具的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