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8-27 10:11: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一)
学了人人通让我的课堂更精彩1

经验分享

学乐人人通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宝都街道尧沟小学

梁倩楠

2015年12月28日

学乐人人通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教育部“十二五”重点项目“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下简称为“人人通”)工程,无疑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能够通过“学乐人人通”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利用“学乐人人通”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为了能让更多的教师、学生通过“学乐人人通”快速走上自我发展之路,成功实现“翻转课堂”,我仅对我的“学乐人人通”的使用做一下分享,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学乐人人通的推广和使用为“翻转课堂”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于很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学校,尤其是学生不能人手一台平板电脑的学校来说,它的出现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当学了人人通开始应用时,我兴奋不已,因为他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提高了效率。传统的教学步骤和现在的教学步骤没有本质的差别,同样离不开“三部曲”:备课、上课、布置作业。但是,教学模式发生巨大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学生被动接受,而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教师备课,学生课前预习。

教师备课需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科书。尤其是需要准备教案和课件,传统的备课浪费体力和脑力,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搜集资料上。学乐云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

质量。教师可以上网搜集优秀的教案和课件,然后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或本节课自己的侧重点,有选择的进行改进或修改,形成自己的教案或课件。

我在课前将所需要讲的内容制成PPT上传到“我的云盘”,上网搜集资料,根据重难点问题自己制作的“微课”,插入到“课前预习”里面,然后上传部分相应的练习题到“作业”里,学生可以根据课本和上传的课件和“微课”进行自主学习。

通过学乐云备课中发现,很多名师的备课思路和课件制作的非常精致,远远超过自己,但有些地方又过于粗糙,“取其精华,改其糟粕”来形容更合适些。因为我们是站在优秀人的肩上进行的改进,来形成自己的思路,无意中也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

二、教师课堂解答疑,学生课后补差漏。

教师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是教师答疑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以备给学生合理的解释。那如何利用学乐云进行答疑那?

我在课堂上首先导入部分和重难点讲解时,比如:提前下载或制作视频到云盘,上课时打开学乐云的云盘进行授课和讲解,最重要的是将学生课堂上出现的典型的问题和解答思路记下来,课后整理后上传到学乐云平台上,以便有听不懂的学生可以进行查漏补缺。

通过课堂答疑记录的上传,学生回家可以及时的查漏补缺,避免了学生遗漏的知识不断积累,而造成“偏课”。

三、教师布置作业并批改,学生完成作业并改正。

我校实施“人人通,班班通”计划,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每位学生都安装了“学乐云”软件,我每节课上完课会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在“学乐云”的“作业”一栏上传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学生回到家后,在家长的指导下,打开学乐云界面,点击进入作业查看,学生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提交。

我在课后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批改,建议学生根据错题找出原因,并告诉学生及时复习该部分理论知识,以加深巩固,之后,我会根据学生错题情况,再出同类型的几道题,及时通报表扬作业学生完成质量,,我会发“云朵”给优秀学生,以鼓励他们。

通过在学乐云上布置并批改作业,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因为,不必等到明天上课再批改作业,也不必拿出课堂上课时间进行个别的错题讲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登录学乐云,观看教师上传的相关视频讲解资料,及时查漏补缺,让我能够有充分的时间关注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学乐人人通平台让师生互动更密切,在当今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通过网络进行教学的潮流已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教师都能意识到教师教学变革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学乐人人通”平台快速实现自我教学水平提高,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二)
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论语文课堂中教育方法的变革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表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学生的人生历程中的重要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教学活动中,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语文教育,教育观念,教学方法

一、教学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

文学科是知识性和工具性统一体,我们语文教育要想达到这个终极目标,就是要我们在语文教育活动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时时刻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们经常忽略了学生认识问题的层进性,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提出一些大而泛,甚至让学生不着边际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这些不恰当课堂教学有如下类型:

1.急功近利型。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所教课文的重难点把握得很好,但是在设置问题时却不注意循序渐进,往往未经基础设问铺垫就把课文的重难点抛给学生,让学生一时不知从何处着手分析问题。 例如,在学习经典文言篇目《桃花源记》时,文章的重点是分析理【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

解虚构的理想社会形态。有的教师在接触文本之初就抛出问题“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社会?它是怎样虚构的?”因为还没有深入研究文本,学生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根本不了解 ,回答问题时自然不明所以了。

【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

这种直接抛出问题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进行分层思考,学生不能回答出来也是意料之中的。因此,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我们既要以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核心,也要注意分层设问。

2.大而空泛型。在设置问题时,我们常常以为问题问得越大,学生回答的就越丰富。其实不然。大而空泛的设问往往容易让学生不知该从何处找到切入点。再加上学生的阅读面、知识面较窄,概括总结的能力也有限,这一类问题容易给学生一种不着边际的感觉。

在备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一年轻教师在拓展延伸部分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试比较李白和杜甫在诗歌风格上的不同,并分别阐述他们的诗歌对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重要意义。”初中生目前接触李杜诗歌并不多,再加上学生对诗歌的了解程度也参差不齐,设置这样的问题显然不恰当。但是,这位年轻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希望课堂的内容变得更大,更广阔,以便求得“大语文”的效果。所以他还是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学生们对此问题无从下手,倒希望教师能专门拿出几节课来讲讲杜甫,讲讲李白,讲讲中国诗歌发展史。 语文课堂上设置问题一定要切实关注学生实际,立足于文本和学生的思考能力,不能为了追求“做大”而“变空”,使课堂陷入华而

不实的境地。

3.盲目简单型。有人说既然问题不能太深,又不能太大,那我们就设置比较简单的问题吧!其实太难不好,太容易更不好。太容易了,学生懒洋洋的,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教学效果相应也较差。有的老师在语文课堂上经常自己把答案说出来,然后问“对不对”“是不是”,学生开始还稀稀落落的应两声,到后来就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了。这样的课堂提问,根本就是在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更不用说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了!

二、教学方法的改善。

美国著名成功专家艾.浩恩说:“反应敏捷,出口成章是一种优秀的学习素质;然而深思熟虑,谨小慎微也是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此时教师不妨按照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的教学细节说:“你不忙举手,想好了再回答!”“别着急,老师等着你们慢慢想!”“静下心来,你很快发现自己刚才想法中的不足。”只要我们在提问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帮助学生祛除浮燥,我们的学生一定可以收获更多。 一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实现语文课堂梯度化、渐进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设置问题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个规律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意思是说设置问题就像砍伐树木一样,先从容易下手的地方砍起,然后再砍那些枝节交错难以处理的地方。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理论上把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的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的时候,我们要对学生讲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这就需要学生归纳每一小节所写的主要内容, 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然后加以总结,综合几个小问题的答案,就能得出新问题的答案,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这就是典型的由小到大的思考,分析方法。

就拿前文所举例的《渡荆门送别》而言,教者完全没有必要一下子让学生比较李杜诗风的异同和影响。可以先让学生说说对李白或者杜甫诗歌的了解,然后让学生选出两首比较典型的,大家比较熟悉的李杜诗歌进行比较,从而以窥二者诗风的异同。这样循序渐进,步步诱导的方法,教学的效果肯定比直奔主题要好得多。所以,语文教师在设置课堂提问时,要注意的第一点,就是要遵循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课堂气氛,又锻炼学生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回答问题的信心,培养思考问题的兴趣。【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常规武器”。有目的地设疑,把整堂课的教学统领贯穿起来,学生的思维便能丝丝入扣,步步深入问题的情境,产生曲径探幽之奇趣,从而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如果在教学上教师给学生的感觉是知识的权威者,那么学生就不敢创新,不敢班门弄斧,学生的创造思维就会受到限制。所以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围绕教学目标共同进行教与学。要确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及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使学生感觉教师是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一起研究,是同一战壕的朋友。这样,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会在“人人平等”、宽松的氛围里激发起来。养成善问善思的好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是好奇心强且思维异常活跃的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想法和问题。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敢问,善于问“为什么”和思考“为什么”。创新的火花只有通过思考才能闪烁。

3、重点或难点问题可适当扩展,分拆。

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准确地抓住重难点,命中要害,在课堂设计的时候对重点、难点有所侧重。让学生就能一下子抓住重点难点。因此我们可以把重点难点分成几个部分,一点点的让学生去思考。就像是吃大饼一样,一次吃不下,可以分几次来吃。这样既促进了消化,又加深了印象。有益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

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三)
浅析备课观念不同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语文论文

重庆酉阳南龙小学:王贵斌 王兴文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告别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及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由此,教师抱不同的备课观念,理所当然就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体现出不同的教学思想,反映出不同的时代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备课观念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讲懂与导懂”。

讲懂就是重点以“讲”为指导思想,备写教案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上反映出来的均是:如何把学生“讲懂”。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是以“教师为演员,学生为观众”。形成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的局面,没有学习积极性,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权。在这样的“讲懂”指导思想的指导下,以这样的“讲懂”形式得出的经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等。这样的“讲懂”如何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呢?

导懂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中来,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人。教师在备课、上课、辅导等全过程中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技能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那么教学中我们如何去“导懂”学生呢?这里,以小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中简单的“求和”问题为例进行说明。

谁都知道,才入学校的小学一年级学生,要学好数学应用题,能够正确地理解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为了能够较好地解决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备课前我首先考虑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根据一年级学生识字少,理解能力差的特点,如何将书面形式的应用题变为口头应用题。二是综合分析全册教材内容,理顺教材中计算、插图、应用题之间的关系。三是变单项知识的传授为综合知识的运用,将应用题教学提前,与识数计算同步进行教学,明白算理,掌握解答方法。四是让学生为主体,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备课方案确定后,按照方案分课落实。如教“1+1”时落实“求和”应用题教学,我是这样备课的:(教案摘要)

学具准备:每生自己制作圆、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各十个。(颜色各异)

过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操作。(要求学生口述操作过程)

一、口述应用题(比一比,谁说得最好)

1、先拿 1个三角形在课桌的左边。(学生互相检查是否拿正确)

2、再拿 1个三角形在课桌的右边。(学生检查是否拿正确)

3、课桌上现在有2(多少)个三角形。

【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

4、学生将操作过程口述给同桌的小朋友听,每个小组再推选一位说得最好的同学说给全班学生听。

二、理解算理,明白计算

1、想一想、答一答

你是怎样知道课桌上有 2个三角形的?

你是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的?为什么?

2、比一比、算一算

谁能在黑板上将你是怎样算的写出来吗?

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吗?

由上面的过程设计,可以看出:一是将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得轻松愉快;三是突出了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本领。

综上所述,如何实施“导懂”?就备课而言,我认为应加强下列几方面的思考: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备课观念,特别是的改变角色观念。教师在备课前和备课中,必须考虑到自己的角色是导演(指挥者),只能起到指导作用。同时必须摆正学生的角色是演员(表演者),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不要一心只想教师如何讲,而要多想一想学生如何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一种看法,即学生基础差,教学设备差等。少找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多作实际分析,不必自寻烦恼。

第三、教师必须树立信心,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能够引导好学生,更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备课前要对教材进行全面的分析,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需要,大胆调整,不必拘泥于某种既定的形式。

第五、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以“导懂”为指导思想,围绕一个“导”字,大做文章,精心设计自己的导法,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法。考虑好我这个导演如何指挥我的演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演好学习这一台重头戏,这才是教师备课的宗旨。

第六,要求教师必须深钻教材,挖掘教材的精华所在。当前使用的新编小学教材,有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可操作性特别强,充分体现出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们应充分考虑好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从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导懂”与“讲懂”,仅仅一字之差,但是在教学上却存在天壤之别,“导懂”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主导,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讲懂”是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听讲之中,这样我们的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彻底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讲”与“导”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

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四)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优势初探

  摘 要: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都已完成的背景下,各地都在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这些平台都以把“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为目标。但人人通平台对学校、老师、学生三者来说,分别具备什么样的优势呢?

  关键词:网络;学习;人人通;优势
  教育信息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实现教育现代化、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迫切需要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各地都在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如湖南的世界大学城、江西的云立方等,这些平台都把以“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真正把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落实到每个教师与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中”为目标。但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平台对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来说,具备什么样的优势呢?
  1 人人通平台投入资金少、功效大,能促进教学变革
  1.1 人人通平台建设成本低,能提高教学及管理效益
  如果是学校自己建设云平台,软件和硬件投入、加上维护成本,这将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而使用“人人通”平台,将以极小的投入,借助云计算使得学校能拥有“视频展示分享、电子交互教室、网络远程学习”等各种互联网新型功能的平台,以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教学与管理方面的效益。
  1.2 人人通平台可均衡教育发展,集中优质教育资源
  人人通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可以便捷地服务社会、学校和学生及其家长,缩小各地、各校间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的公平化及均衡化发展,为学生、甚至整个社会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自学成才提供免费的、系统的、权威的、优质的教育多媒体资源和云服务集群平台。
  1.3 人人通平台可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
  网络学习人人通平台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的限制,教师建立学科群组,创建教研“主题特色空间”,进行课题研究、集体备课、案例分析、研讨交流等,教学变得容易。学生利用个人空间实现个性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学习等,有了选择教师的权利,学习随时可以补救,让学习变得更加容易。
  1.4 人人通平台能促使教育管理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人人通平台能有力地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师生沟通、家校互动的深度融合,打造“开放、互动、透明、安全”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2 人人通平台能使教与教全面互动
  2.1 人人通平台能使教师专业与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人人通平台中教师个人空间的建设和使用,是一个研究教学、提高能力、获取提高的过程,它能成为教师工作、学列,教学研究及与学生、家长交流的平台。
  2.2 人人通平台可成为教师的个人资料中心
  丰富的教学资源是教师备好课的基础,在教师空间中建一个《个人资料中心》目录,把自己平时积累的教学资料和通过浏览平台、同事空间以及外围平台和空间的资料积累在个人资料中心以备用。积极调动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自制、收集课件资料,按学科、年级、学期进行整理,形成与当前课程相适应的个人课程资源,进行资源共享。
  2.3 人人通平台可成为教师的备课中心
  备课,是教师工作责任感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很多学校,特别是教研部门担心老师在课前不备课,而为了应付年复一年的教案检查,大多教师都会在教案检查前进行教案补官吏,与此同时,老师的抱怨很大,因为这些突击补写的纸质教案大都不符合教学实际,不要起辅助日常教学的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利用人人通平台完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而使平台成为教师的备课中心,教学研部门只需要在备课中心进行教案统计。
  3 网络学习人人通平台可让学与学全面互动
  3.1 人人通平台可成为学生的成长中心
  学生可以在空间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可以写读后感等等。也可以把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录下来和同学分享,学与学互动。教师定期网上浏览、批注,师生互动。
  在学生空间统一建一个学生在学校成长情况栏目,或称之为“学生成长档案”,分学期分阶段记录学生在学校的成长情况。
  3.2 人人通平台可成为学生的作业中心
  在各阶段考试前或寒暑假间,任课教师可以把课程复习之类的习题或作业放到人人通平台的教师空间里,学生可以在家中或其它休息时间来完成。学生也可以点播的方式 观看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查看教师上课课件等,使课堂所学的课程知识得以巩固和扩展。
  3.3 人人通平台可成为生生和师生间的互动中心
  学生可以在人人通平台发布有关学习方面的讨论话题,同时,可邀请同班或其它班的同学参与到讨论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批注、引导。学生在平台中,除了可以浏览本班任课老师的课件资料,也可以浏览其他学生或老师的空间,查找有用的学习资料,互学互促,空间自主学习,通过此种方式,使学习不再局限在固定区域和固定对象。生与生的互动、师与生的互动是其它渠道实现不了的。
  3.4 人人通平台可成为家校联系平台
  家长使用学生帐号登录人人通平台,可以让家长在校外任何时间、地点及时地了解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安排以及小孩在校学习的情况,从而实时地掌握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表现;通过人人通平台,家长还能和任课教师进行在线交流,从而及时地调整对学生学习的督促计划。从而使家校合作、家校互联得到了实现。
  虽然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的优势非常明显,但在实际应用中还会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我们在使用过程中,要以现有校园网络平台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面向教学一线的应用为首选,以分步实施为主要建设模式,我们要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对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教育十二五规划纲要
  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3 林雷.区域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初探.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
  4 卫才友.我心目中的“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
  (责任编辑 陶明莉)

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五)
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深度融合的微思考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倡导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语文学科教学来说,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恰当融人信息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学形式,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那么集团在践行学科融合中的现状如何呢?

  一、信息技术对语文课程教学融合的进展现状
  1、发扬优势
  自教育部关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指示出台后,积极着手硬件配备和软件培育就成为重中之重。硬件方面,全集团中小学教室已配备数字投影仪、电子白板、实物展台、网络设备,基本实现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为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整合创造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软件方面,派遣骨干并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相关的信息技术培训,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新兴教学工具技能,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作准备。并且发展了一批骨干力量。
  2、存在的问题
  1)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多媒体教学课
  不少教师以为,只要运用了多媒体和课件就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多媒体和课件就是融合的全部形式,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理解狭隘。或者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无视教学目标和内容,在课件中滥用录像视频、录音范读、图片、动画等,来展示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花哨热闹。此外,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弱化了师生间的互动,从而无法更好地获得教学反馈。
  2)过分依赖网络资源
  有不少教师凡事都依靠网络解决,以至于养成了遇到问题就找“网老师”的习惯,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其他宝贵资源,从而导致学生也缺乏处理其他资源信息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合理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课堂。
  3)教学方式单一僵化,与现代语文生活没有形成勾连
  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迅速改变了社会语文生活。海量的阅读资源触手可及,超文本的表达与呈现方式成为常态,读者与作者是平行的;阅读与表达高度交融,成为人与人交流的时尚。而面对全新的语文生活,多数课堂依然以单一的文本阅读为主,教学方式以传授、分析、问答、练习为主,学生的学校语文学习和他们的社会语文生活相对割裂,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习方式僵化,学生语文学科的素养很难提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融合的渠道
  1、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
  当前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很高,要求人们要具有基本的信息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育中,我们必然要去渗透对学生信息文化的培养,这不仅是一个有利于学科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文化修养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通过网络与数字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消化与吸收。
  比如,在阅读人教版《走进烽火岁月》关于战争题材的文本后,在主题的引领下,引导学生继续阅读继续阅读《二战之谜》《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二战纪实丛书系列》等战争类书籍,并利用网络欣赏了几部战争类电影,在阅读和观影的过程中,学生走进了七十年前的烽火岁月。根据学生的选择,成立八个研究小组,分别研究二战领导人、将领、老百姓、大事件、战略战术、科学家、间谍、感人故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这时交流阅读感悟,演讲战争故事,畅谈读后感,探讨生存智慧和生活哲理都成为支持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开发语文数字学习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信息的搜集与处理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2、拓展学生课外交流空间。
  语文是一个范围很广泛的学科,其学习不仅仅限于课内,课外也处处具有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平台。教师可以建立网上学习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与交流。如:写作教学后,可以鼓励学生将文张发表到“人人通・云教育门户网站”班级互动学习网络空间上,请其他同学、老师进行评论,以此来激发学生写作积极性,提升写作水平。利用办公协作软件,全班共读一本书的体验就富有个性而又丰富互动。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评论功能,生活中的见闻和表达就和作文练习对接,学生再也不会煞费苦心地“编”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QQ新闻广场、书香中国、“为你读诗”微信订阅号等等专题语文学习就和学生的现代语文生活完全融合。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使语文教学改革如虎添翼。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帮助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教学,占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是每位语文教师所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论文;人人通给语文课堂带来的影响(六)
“多元智能理论”对九年级语文教学的影响

  摘 要: “多元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尊重个体差异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其中蕴含的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的成才观对九年级语文教学产生了影响,给语文教师带来了特别的启迪。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 九年级语文教学 影响
  美国的加德纳基于对大脑损伤病人、特殊儿童、智力领域与符号系统关系等八个方面的研究与实验之后,对传统智力观进行了有力反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目前比较明确且被学术界认同的八种智能是: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多远智能理论”肯定了个体智能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主张尊重个体差异性,倡导全面发展人的多种潜能。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影响了许多科目教学,本文就这一理论在九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影响做论述与总结,以期对日后教学提供参考。
  一、积极乐观的学生观让语文老师轻松应对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征和强项,应对学生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充分尊重学生,愉快地完成教学。到了九年级,学生和老师都处于在冲刺中考的“拼命”阶段,许多语文老师面对模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火冒三丈,质问学生学习效果、上课效率、作业态度等,老师的这种认真负责是好的。但是有些时候,真的不是学生没有好好学,也不是老师的重点没抓好,难点没讲透。每个科目都会以其学科特点自然而然地吸引部分学生学习,喜爱文学的学生自然愿意亲近文本,将更多精力投入在语文课上。同样的,也有一些学生即使遇到了好的语文老师,还是自顾自地把精力倾注在其他科目上,或许,在他的心里,已经有了日后发展目标,老师完全可以不强人所难。既然每个学生的智力强项不尽相同,老师就要鼓励他们尽最大努力去学、去练,虽然有些学生离整体目标仍有很大差距,不过他能每天进步一点,每天都在超越自我,不是值得高兴的吗?
  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让语文老师尊重学生的智力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主张根据学生智力特点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智力结构中的优势势力,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使不同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中,有些学生善于记忆,可以说,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阶段,完全是靠记忆支撑的。语文老师经常发现他们接触了不少文本,课上听得很仔细,也很努力地尝试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可是收效甚微,到了最后,还是靠记忆力取胜,深刻的理解只能流于表面,得不了太高的分。还有的学生,古诗文背诵常常不得分,可阅读理解无论课内还是课外都做得很棒,作文审题立意准确且有深度,语文成绩也不差。这两类学生是比较明显的在语文学科上有短板的代表,教师与其逼迫他们完成各自智力的弱项,不如采用适合他们智力优势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记忆力强的学生自主探究记忆式理解法,让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在理解中记住需要背诵的篇章,即用他们各自的优势弥补自身的短板,放手让他们自主查漏补缺。这样一来,不同特点的学生便在教师尊重他们智力差异的基础上获得了最适合他们的发展。
  三、多样化的成才观让语文老师坦然面对学生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的智力优势只要得到了合理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优秀人才,成才的道路应该是多样化的。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考试,也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作家、记者、文豪,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老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让他们正确地听、说、读祖国语言,能准确写出自己的看法即可。至于学生日后的发展,不是学科老师能够左右的,如果有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的学生,可以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推荐相关书籍,简介发展方向,让学生对目前兴趣爱好有理性了解。有些学生确实不喜欢语文,不得不学习语文才与老师相识,老师大可不必强硬地塞给他们不喜欢的东西,把道理讲清,把考试局面分析透彻,鼓励他们尽量学,在他们能接受的考试项目上多些关注,多讲一些考试技巧,为他们在喜爱的科目上多争取一些时间,这样一来,师生关系才是融洽的,当学生怀着对教师的感恩情学习时,效果是不同的。这样的看法不是怂恿学生偏科,而是达到最基本要求的同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自由,成全学生的爱好。初中毕业后,有的学生上了高中,有的则早早接触职业技能学习,至于选择什么,家长和老师只是参考,真正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哪怕一个可以上高中的孩子选择了高职类学校,只要他真心热爱,并对此有系统规划,长辈没有任务的理由阻拦。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M].新华出版社,1999.
  [2]郑新丽.浅谈多元智能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0(1).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62730/

推荐访问:人人通教学论文 人人通同步课堂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