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南开及邓颖超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8-27 11:1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周恩来与南开及邓颖超(一)
论文-论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子女观

论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子女观

〔论文关键词〕 周恩来;邓颖超;爱情;婚姻;革命;牺牲精神博爱精神

〔论文摘要〕 对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夫妻来说,婚姻生活的轨迹是这样的:相识——恋爱——结婚——生儿育女——养老弄孙——寿终正寝。而在中国,有这样一对夫妻,”他们所共同走过的生活轨迹是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命运 同步。他们共同生活轨迹的每一步都是他们光辉的生命长卷中的灿烂章节:他们在“五四”运动的洪流中相识;在寻求共同的理想中相爱;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大革命高潮中结合;在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中失去了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此后,他们又以博大的爱抚育了许许多多在革命斗争中献身的革命烈士的遗孤;在血雨腥风的日子里,他们时而并肩站在对敌斗争的前沿,时而又面对生离即意味着死别的情势,承担起挽救民族危亡,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的重任;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身居高位,却乐于清贫,为人民的富裕,国家的富强殚精竭虑,特别是在他们最后相伴的几年中,在政治空气令人窒息的日子里,他们忍辱负重、互慰互勉,以自己的年老病弱之躯夜以继日地工作,将政治动乱造成的灾难减少到最小最小;在他们共同步入晚年之际,相约死后骨灰不保留,撒在祖国的江河大地。这对夫妻就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自豪的一对伟人——周恩来和邓颖超。

一. 周恩来

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17年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五四运动中,在天津组织觉悟社,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1920年去法国勤工俭学,发起组织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青年团旅欧支部书记、中共旅欧支部领导人。1924年回国。1927年8月1日领导了南昌起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长,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席。是中共第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

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书记处书记,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八届、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二.南宁女儿——邓颖超

1904年2月4日生,生于广西南宁。1919年五四运动时,与周恩来、马骏等共同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组织觉悟社。1920年秋到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重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12月,先后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妇女组织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在重庆、南京、上海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而斗争。1946年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1949年起,先后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四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当选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

三.爱情--相识·相爱

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了,京津等地爱国青年学生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革 命浪潮。留学日本的青年周恩来,再也压抑不住胸中爱国的革命激情,毅然回国,投入了海河两岸如火如茶的斗争。那时,领导学生运动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急需创办自己的报纸——《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周恩来被认定为最理想的主编。周恩来应邀出任《会报》主编。就是在这同一时间里,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念书邓颖超(当时名为邓文淑),也参加了五四运动的宣传工作。她担任了女师同学女界爱国同志会的讲演队队长和学生联合会的讲演部部长。随着爱国运动的深入,为了加强斗争的力量,天津界爱国同志会中的女学生组织和天津学生联合会决定合并。1919 年9 月16 日下午,在天津草厂庵学生联合会办公室里,两个青年学生组织的领导骨干举行了会议,成立了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的核心组织——觉悟社。在五四运动的激流中,周恩来是一名勇士,是先进青年中极其活跃的杰出的领导人物。邓颖超也是青年中一位优秀的代表。在觉悟社内,他们又是志趣相投的战友。邓颖超在革命运动中的热情、勇敢和坚韧不拔,在生活中又是那样淳朴、端庄、待人以诚,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印象。周恩来的智慧、坚定和对革

命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也深深打动了邓颖超的心。就是这样两颗充满革命激情的火热的心,为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目标所连接。那时,社会上封建思想还很严重。因此,他们为了斗争,都更加严格地克制着自己感情的闸门。周恩来曾在1922 年底趁友人回国之便,给已转到天津教书的邓颖超带去了一张附有题诗的贺年片。翌年新春,周恩来又给邓颖超写了一封充满感情的信。两人的情谊迅速升华。在频繁的书信往来的感情交流中,共同的革命理想和在五四运动以来结成的患难与共的战友情谊,周恩来和邓颖超确定了爱情关系。在频繁的书信往来和感情交流中,同的革命理想和患难与共的战友情谊的发展,周恩来和邓颖超确定了爱情关系。

四.婚姻

(1)在极其简朴的环境中他们结成了夫妻

周恩来与邓颖超虽在书信往来中已经定情,但周恩来归国后将近一年,却不曾有机会同邓颖超见上一面。1925 年1 月,高君宇在上海参加了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返回北京的途中,受周恩来的委托特地在天津下车,到邓颖超任教的学校里去看望她,并带去一封信。高君宇和周恩来是在党的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相识的,两人交谈甚深,彼此互通了各人的恋爱情报,于是高君宇做了邓颖超和周恩来之间热诚的“红娘”。925 年7 月,邓颖超奉命调广州工作,由于南下途中在上海耽搁了一些日子,8 月上旬才到广州。当时,广东区委正全力领省港大罢工,周恩来工作更为紧张。邓颖超乘船到达广州的这一天,周恩来竟抽出时间去接她,只得委托秘书陈赓作代表,拿了一张邓颖超的相片,去码头接人在熙熙攘攘的码头上,凭着照片认人,谈何容易。一向机灵的陈赓看花了眼也没有找见邓颖超,只得回去向周恩来致歉。邓颖超当然不知道周恩来的这个临时计划。当她踏上码头,在人群中左顾右盼没有看到想念已久的周恩来时,只得照着通地址径直找到住处去了。就这样,找上门去的邓颖超成了周恩来的新娘。1925 年8 月8 日,他们在广州中共广东区委所在地的一间简朴的小房子里,结成了一对同心同德,患难与共,并肩战斗的革命伴侣。是年,周恩来27 岁,邓颖超21 岁他俩结婚没有正式登记,也没有举行结婚仪式,就是当着许多朋友的面,宣布两人的相互承诺,也就是堪称婚姻誓言楷模的“八互”: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婚后,他们搬到文德东路文德楼二楼西边的一间约10 平方的房间里居住。他们对面住的是李富春和蔡畅夫妇。【周恩来与南开及邓颖超】

(2) 在白色恐怖中,他们失去了唯一的孩子

婚后不久,邓颖超发觉自己浑身乏力,不思茶饭,一查方知有孕。她又紧张又急:刚刚调到广州工作,时间不长。任务又重,哪有时间生孩子?况且,恩来工作繁忙,有了孩子又会分他的神。她拿定主意,自己作主堕胎。万没想到,汤药喝进不久,浑身冒汗,痛如刀绞,接着大出血。邓颖超面色苍白,浑身无力,奄奄一息。周恩来闻讯赶回,找医生急救,邓颖超才得以脱险。医生告知周恩来,这是因堕胎所致。送走医生,周恩来陡然发怒了,声音严厉:“怎么这样轻率,不责任?!为什么不等我回来商量一下再定?人命关天的事,岂能当儿戏?!”“我担心有孩子牵扯精力,耽误工作。”“有孩子是两个人的事嘛!不要孩子,应征求我的意见,怎么能自作主张,随便吃药堕胎呢?革命者的孩子也该有生存的利,孩子没有罪嘛⋯⋯”不久,邓颖超身体康复,又有了身孕。她心里洋溢着幸福和甜蜜之情,决心让恩来满足当父亲的愿望。可临产时,邓颖超躺在床上已经3 天3 夜了,胎儿太大,怎么也生不出来。此时,周恩来正在上海组织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腹中婴儿已经窒息无望,现在唯一的办法是保住大人。于是孩子被强行拉出:一个白白胖胖的男孩,漆黑的头发,和父亲一样英俊的脸庞,体重12 磅。只可惜未能在大地留下脚印便夭折了。失子的噩耗,难产的痛苦,使邓颖超的身体极度虚弱,在白色恐怖中,邓颖超无法彻底复原身体,从此再也没有生育能力了对这种无奈的状况,周恩来坦坦然然地说:“没孩子就没孩子吧。”这句话是对颖超的最深情的抚慰。

(3)互敬·互助·互勉

周恩来和邓颖超结婚的时候,当着许多好友的面宣布,把“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作为相伴终身的准则。他们怀着这种至真至美的爱情投身到共同的斗争中去;在共同的斗争中,爱情不断升华。他们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互敬互爱、互助互勉,共同培育着忠贞不渝的夫妻之情、战友之情、同志之情和师生之情,共同谱写了人生最光辉灿烂的乐章。他们在人们心目中,是最成功、最忠诚、最美满、最模范的革命伴侣。

五.子女观-抚孤·育才

“他们的父母为革命而牺性,我们就担当起父母的责任!”周恩来和邓颖超都很喜欢孩子,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也天真得像孩子。有时得知某个孩子和他们夭折的孩子是同年出生时,周恩来也会颇有感慨地和颖超说:我到上海

参加领导三次武装起义,失败了;你在广州难产,我们的孩子夭折了。我如果不离开广州,我们的孩子可能活下来了。在这种时候,邓颖超总内疚地说:我不该背着你打掉第一胎。那时我才21岁,年纪轻,看着广州革命形好,你忙我也忙,就开了点中药打了胎。但这种父母思儿之情,一瞬就过去了。他们以父母慈爱之心,去关心、爱护革命的后代。所以,当周恩来的表姐龚志如遗憾地说:“唉,美中不足的是你们没有一个孩子”时,周恩来意味深长地说:“谁说没有?我们有10 个!他们的父母是为革命而牺性的,我们就担当起父母的责任。他们都生长得顶不错嘛!”在旁的邓颖超赞同地说:“是的,是10 个。”周恩来说的10 个,实际只是一种泛指,不必考证。但是周恩来和邓颖超确实关怀和抚养过为数不少的革命烈士后代,并把他们抚养成人,培育成才。其中有:廖仲恺的儿子廖承志、孙炳文的女儿孙维世、李硕勋的儿子李鹏、蔡和森的孩子蔡博、钱壮飞的孩子钱江、钱一平、曹渊的儿子曹云屏、杨匏安的儿子杨明等。其他在延安的革命烈士子女,以及在周恩来和邓颖超身边工作和生活过的红鬼,都曾感受过他们慈父慈母般的亲切关怀。

六.信念·品德·情操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德,完美的情操,受到全中国 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崇敬。这种至善至美的精神境界,使我们感受到什么是 崇高和伟大,而表现这种精神境界的却往往是他们的坦诚亲切的语言,无所 畏惧的气概,真挚热烈的情感和完全彻底的奉献。

他们一样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坚韧不拔的毅力,惊人的胆识与才干,高尚的品德与情操,豁达大度的襟怀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正是这样一种高尚心灵的联盟,使他们半个多世纪相依相伴,在近60 年的革命风雨中并肩战斗、患难与共、心心相印、恩爱愈笃,使他们的爱情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放出异彩,被人们誊为模范夫妻。

七.结论

普天下的孩子都是自己的孩子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周恩来并不脱俗,也不寡情,他也是十分希望家有后人,代代相传的。但是,当他得知自己这一生将不会再有孩子后,他坦然地安慰邓颖超没有亲生孩子的他将把普天下的孩子都当作是自己的孩子。他这一生,注定要把爱洒向更多的孩子„„周恩来和邓颖超一生

周恩来与南开及邓颖超(二)
周恩来南开作文纵论多难兴邦 被赞“气势汪洋”

周恩来南开作文纵论多难兴邦 被赞“气势汪洋”

2013年03月05日 09:58 来源:北京青年报

0人参与0 0条评论0 分享到: 更多

南开作文 周恩来纵论“多难兴邦”

纪念周恩来诞辰115周年

1913年至1917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期间,共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52篇。1920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旅欧出国前夕,亲手将这些作文手稿装订成册,交由好友代为保存。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手稿由好友的后代完好地送回。周恩来逝世后,邓颖超将这些作文手稿交由中国革命博物馆保存。

在周恩来诞辰115周年之际,他在南开时期的“中学作文”得以面世,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和南开中学编著的《周恩来南开中学作文笺评》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这些作文多用文言文写作,至今读来犹令人荡气回肠。回味伟人中学作文,其笔端流露出的是:指点江山之志,经天纬地之才。

尚志论

(一九一五年四月)

立功异域,封万户侯,班超投笔从戎之志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忠心事汉之志也。及终其身卒应其言。若论其成功之秘诀,固由于一种叱咤风云之气,坚忍不拔之操有所铸成,要亦其最初之志,有以使之然耳。故凡同一人类,无论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筹画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成一希望在。然后按此希望之路线以前进,则其结果鲜有与此希望相径庭。希望者何?志是也。志与希望,实一而二,二而一也。是以画者之徒,其志恒在乎善画;商贾之侣,其志多注乎得利;故有善画、得利之志,始克成善画、得利之实也。若不志乎始,而能成乎终者,则未之闻也。且不观夫冒万险探新大陆之哥仑布乎?脱专制,竖自由旗之华盛顿乎?闻鸡起舞之刘琨乎?击楫中流之祖逖乎?此数子者,其所成之丰功伟业,实不外乎其志,未有以日以作奸欺世为志,如莽、操者而能跻乎圣贤之林哉!故论成汤之贤,不在乎祷雨桑林之时,而必观其三聘伊尹之志。论文王之圣,亦不在乎三分天下之日,而必称其来朝于商之志。不然仅眩耀其功德于既成之日,而不追溯其所以成之之故,岂异南其辕而北其辙哉!夫今之号为维新者,终日泄泄沓沓,无所事事,唯知袭取外人皮毛为务。目前之顾,尚未遑计及,又奚足定一生之志?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然则志固可尚已,而弊亦随之生焉。有志在金钱者,其终身恒乐为富家翁;志在得官者,百计钻营不以为耻,此志之害也。故立志者,当计其大舍其细,则所成之事业,当不至限于一隅,私于个人矣。孔子不云乎,盍各言尔志。斯语又岂无因而发哉?

【周恩来教师评语】楷字墨色淡,结体亦未工,词腴气鬯,生发不穹。

【背景介绍】

本文是作者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的一篇作文,据考订写于1915年4月。此时,国内政局正处于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混乱时期。而国际上,日本强占山东胶州湾,又在1915年1月,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同年2月11日,中国留日学生千余人,抗议日政府提出的“二十一条”。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年仅17岁的周恩来亦借维新者的失败发出“是而人者,使之立国于二十世纪竞争潮流中,乌得使神州不陆沉耶”的感叹。

本文运用古今中外大量典故,旨在阐明为人立志及立高尚之志的重要性。开篇由班超、诸葛亮入题,写出立志到成功的必然性;又列举哥伦布和华盛顿、刘琨和祖逖、王莽和曹操等人,从正反两方面阐述立志的不同;然后则以汤祷桑林、三聘伊尹、天下归周和维新运动的失败,再次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证了立志的高低、善恶不同,则成败的结果就不同。最后以《论语》中孔子对弟子的“各言其志”的典故结篇,表明立志对于每个人的重要意义。

海军说

(一九一五年冬)

兵,凶器也。战,危事也。此右文之言,岂尚武之国之宗旨乎?是以立国于今世者,无不视其军事之强否,以判其国优劣。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斯人人所奉为公理,百验不磨者。

夫军有海陆之分,陆军仅能施威于境内,擢武于边疆,山川之阻,有难色焉。若海军之可航彼领湾,守我海港。保旧疆土,辟新大陆,唯焉是赖。故陆军为海军之后盾,海军实为军事之先驱也。

试瞩目环瀛,彼英伦以区区之三岛,领印度,据埃及,占澳美,凌东亚,赫赫乎执世界之牛耳,扬扬乎为全球之主人。东瀛亦以岛国,一战而败我,再战而胜俄,占台湾,据朝鲜,居近世之后起,为黄种之出色。其他如法、如美、如德,亦复如是。而其国民莫不挟其雄心毅力争风,角胜于天演界中,逐焉皆是。何非其国势是强、军势之盛。又何非其海军之力,足以撼震寰球有以使之乎?

返观吾国,百年前守闭关主义,庞然自大,视异种为夷狄,视他族为化外,海军之事固无庸议也。其后,海禁大开,执政者亦知非拘泥于古所能强国,于是有倡练海军之议。聘外人为教师,其始固甚劲练,继乃改以华人为帅。炮不研改良之术,兵不教施放之精。泄泄沓沓,昏昏梦梦,终日酒地花天,于军事无丝毫之研究。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其自侮自伐既如此,于是又甲午之败。全军覆没,虚容尽失;割地丧师,真情毕露。强盛之希望既成泡影,和平之期意复为幻想。弃良港,舍巨款,以图一时之安。而外人鲸吞蚕食之议,瓜分豆剖之思,无稍息焉。夫当此二十世纪,强权潮流之日,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

民国承之执政,在野者据此两种优劣于是有扩张海军之议。言之非艰,行之维艰。或曰:吾国之良港既已租出,财政又复困艰如是,练海军者将徒空言也乎?曰:是,又不然。夫海军之练,其耗费固大,然成功用之甚广,虽今日耗无限之金钱,亦所不恤。借债练军固属不可,然以国家之税练国家之军,又奚不可哉?至军港之佳固多,若秦皇、若葫芦、若象山,又何非吾国主权所及之地耶?果尔,则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沉,作中流之砥柱,执世界之牛耳,保东亚之和平,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

【周恩来教师评语】笔酣墨饱,气势汪洋。青年有此文字,后日必不可限量矣,勉旃。

【背景介绍】

这篇作文,据考订作于1915年冬。本文题为《海军说》,但文章开头并未从海军说起,而是先从军事武力谈起,肯定了人人信奉的“百验不磨”的公理——“军事之强否,以判其国优劣。军盛则国强,军颓则国弱。”然后作者才转到议论海军上,作者认为海军有“航彼领湾,守我海港。保旧疆土,辟新大陆”的作用。而且“陆军为海军之后盾,海军实为军事之先驱”。文章的真知灼见,已显端倪。

接着作者以海战实例为镜鉴,得出“又何非其海军之力,足以撼震寰球有以致之乎”的判断。看问题的深透,非比寻常。文章笔锋一转,反观国内,对比之下道出了中国军事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衰微现状:“继乃改以华人为帅。炮不研改良之术,兵不教施放之精。”并分析其原因:“泄泄沓沓,昏昏梦梦,终日酒地花天,于军事无丝毫之研究。”这样就致使本国殆于“我神州存亡危急之秋”。声声警语,振聋发聩。

而文章最后一段,又借“练军之难”的答问转承深入,对海军建设进行实质性的思考。古来答问都是为答而问的(戴震论孝经语),此文亦不例外。前文叙述海军之必要,后文自然须论及建设海军之法。答问的妙处在于不隔断文章气势,使得文章气贯理畅,内容连贯清晰。此处的回答既强调了练军的重要,又道出了练军的方略。作者继之大胆设想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国之强可操左券,挽神州之陆

沉,作中流之砥柱,执世界之牛耳,保东亚之和平”。因此在文尾大声疾呼“舍海军其谁归?舍海军其谁归哉!”重复中有发问,也有抒情。一片雄心壮志挥洒其间,文终而气不竭,表达了文章“兴海军,强中华”的主旨。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周恩来虽然年纪轻轻,却有着爱国忧国的拳拳之心。

或多难以固邦国论

(一九一五年冬)

夫有非常之时势,然后有非常之英雄;有非常之英雄,然后建非常之功业。人有非常之功业,而名以立;国有非常之功业,而邦以兴。是故时势也、英雄也、功业也,立名之基础,兴邦之利器也。然而立名事末,兴邦事伟。既有非常之时势,要必有非常之功业,建之于国,以固邦本,始克成非常之英雄耳。且夫天下承平,四海晏乐,烽火不举,兵革不兴,非非常之时势也。强弱相侵,杀戮频仍,家国铜驼之感,宗社有禾黍之悲,大厦将倾,扶危有待众木。国运既替,光复必俟后人。是诚所谓非常之时势矣!

间尝读史,至晋刘琨“或多难以固邦国”一语,不禁深致服膺。知有非常之时势,适足以兴固邦本,挽已坠之家国也。当夫西汉末造,中原纷扰,新莽窃篡,光武以一余裔,卒致中兴之志。战国之际,越并于吴,为人奴隶,供人驱使,勾践以亡国之君,乃达沼吴之念。斯二君者,处国破家亡、宗社邱墟之际,乃能转危为安,重整山河,何哉?盖子舆氏有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彼富贵利达之徒,值上下相安之日,以为国家无事,遂泄泄沓沓,耽于宴乐,百政不举,田亩荒芜,终至盗贼蜂起,弊害丛生。内患既开,外侮斯乘。当是时也,忧时之君,爱国之士,目击受他人之凭陵践踏已甚,乃发愤图强,卧薪尝胆。一旦羽毛丰满,登高而呼,久困之民必揭竿而随,不达再兴之域、邦固之境,未之有也。故普败于法,而俾斯马克乃能挽已颓之大厦,重整旧邦,生聚教训,不十年乃复兴。一战胜奥,再战胜法,浸浸乎有驾凌全欧之势。义亡于奥,而加里波的乃能拯久替之国运,唤醒国魂,义旗高举,未数载乃光复旧疆,重兴罗马,使数千年之古国复立于今之新世界中。由是以观古今东西,处非常之时势者,均可以成非常之功业。多难兴邦,刘子诚不我诬也。

然而返察吾国,自海禁大开,强邻逼处。鸦片之役,英人侵我;越南之战,法人欺我;布楚之约,俄人噬我;马关之议,日人凌我;及乎庚子,诸国协力以谋我。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岌岌乎不可终日。此固非常之时势也,而人民之鼾睡如故。逮乎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364309/

推荐访问:周恩来的故事 周恩来纪念馆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