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秧歌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9-27 09:49:2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健身秧歌论文(一)
太极拳运动与健身秧歌对老年女性平衡能力影响的对比研究

【健身秧歌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太极拳锻炼组和无锻炼组的老年人共60人进行分组研究,在静态综合平衡能力的测试中太极拳锻炼组的平衡与无锻炼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可见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平衡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尤其在对老年人静态平衡能力的提高上效果更为突出。

  【关键词】太极拳 平衡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6-01
  1.前言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口也出现了老龄化倾向。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规定,我国60岁以上的为老年人,45到59岁为初老期,60到79岁为老年期。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需求压力也越来越大。
  平衡能力是人体的一项重要生理机能,不仅在日常行为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是在体育项目完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平衡功能也是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平衡能力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退行性变化。平衡能力与年龄密切相关,视觉、前庭、本体等平衡感觉功能在20―50岁之间最为稳定,随后逐渐降低,到60岁以后降低明显,老年人的平衡能力较中青年有着明显的降低。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衰退和健康程度的每况愈下,各系统器官的机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中国很早就有“树老先老根,人老先老腿”的说法,由于下肢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柔韧性的降低平衡能力的严重下降所导致的老年人易跌倒,以及由于失去平衡跌倒而导致股骨、颈骨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意外事故,更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的重要敌人。由于老年人自身的特点,就需要选择充分适合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运动形式来提高老年人的平衡机能。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石家庄市区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锻炼的老年人30人,年龄最小60岁最大70岁(年龄均值:64.57±3.08),身体健康,长期坚持从事太极拳锻炼3年及以上,每周从事太极拳练习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为1小时,并自愿完成所有实验,对其进行研究。另外选取石家庄市退休职工没有从事过或很少系统性从事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0人,年龄最小60岁最大70岁(年龄均值:64.12±3.52),作为对照组进行研究。对练习太极拳锻炼组和健身秧歌锻炼组参加测试的人群进行为期3个月的监测,以确保其练习的时间、频率和强度。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观察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
  2.2.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和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网以及国家核心期刊和各类相关期刊资料的查询并从中经分析汇总出相关内容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为本人撰写论文提供了大量的参考数据和理论依据,对本论文实验研究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起了重要的作用。
  2.2.2 数理统计法
  对所得的实验数据用EXCEL软件包和SPSS12.0软件包进行数理统计处理。
  2.2.3实验法
  使用由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科学研究所生产的平衡测力台对被测者进行静力性平衡能力的综合测定,测试在室内进行。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平衡测力台是反映综合静态平衡能力指标
  由于平衡测力台实验主要反映了人体的静力性综合平衡能力,实验数据表明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静力性综合平衡能力有较为明显的提高(从图1、2可以分别观察)。
  3.2 强化Romberg征是评价人体静态平衡指标
  强化Romberg征的测试主要是与老年肌力下降有关的平衡能力测试,主要与伸髋以及髋外展扭力呈正相关。从实验结果来看,太极拳锻炼组的强化Romberg征的实验数据与无锻炼组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经t检验P<0.01。
  3.3闭目单足站立是人体静态、立位平衡能力的评价指标
  从太极拳锻炼组的闭目单足站立实验数据与无锻炼组数据结果经t检验P<0.01,具有明显的差别。实验数据表明长期坚持练习太极拳运动对人体的静力性平衡能力有较为显著的提高。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对太极拳、健身秧歌、无锻炼组分组研究后结果显示:在平衡测力台、强化Romberg征、闭目单足站立实验中太极拳锻炼组实验结果明显优于其他组别。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后得出太极拳在对老年人静态平衡综合能力上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在动态平衡综合能力上与健身秧歌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
  4.2 建议
  4.2.1建议有关部门、协会以及太极拳教授站点对太极拳的技术风格和特点结合现代的科学量化指标以及实验对练习者进行科学的宣传、引导。
  4.2.2 加快把太极拳运动作为改善提高老年人平衡能力的康复手段。加大政府对太极拳理论科学体系的研究,使太极拳所蕴涵的理论知识体系得到更好的推广和发扬,更好的为世人所知。
  4.2.3老年人在改善静态综合平衡能力时可以选择效果显著的太极拳运动,在改善动态综合平衡能力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目的、合理的选择如健身秧歌等运动与太极拳相结合的锻炼形式。
  作者简介:
  马威(1987―),男,回族,讲师,硕士,工作于河北体育学院,研究方向为:武术教学与训练。【健身秧歌论文】

健身秧歌论文(二)
浅谈东北满族秧歌历史及其舞曲的特色

【健身秧歌论文】   [摘要]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民间艺术更是如此。本文探讨了东北满族秧歌生发和流传的历史,对其舞曲特色予以了分析,旨在增进国人对东北满族秧歌的了解和喜欢的情愫。

  [关键词]满族 秧歌 秧歌历史 舞曲特色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084-02
  满族秧歌的起源很早。据记载,康熙十九年(1680)新年之际,“八旗章京、兵丁皆大吃大喝……男扮女装,唱着‘祷仰科’歌戏乐”。据考证,“祷仰科”当为“大秧歌”的译音。康熙初年杨宾著有《柳边纪略》,记载了当时“莽式”的动作和表演形式:“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柳边纪略》中更有诗词吟咏佐证满族先人群众性的歌舞活动:“马闲秋草后,人醉晚风前,莽式空齐曲,逍遥二十年”,“夜半村姑着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胡儿簇拥过。”
  从清朝康熙年间已具雏形的满族秧歌,在历史的演变和发展中,已成为满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秧歌”一词,在中国舞蹈词典上说:“源于农民在插秧和耕田劳动中唱的歌。”秧歌起源于农业劳动生活。清人吴锡麟著《新年杂咏抄》认为秧歌是由宋《村田乐》演化而来。村田乐和秧歌都产生于农业劳动生活,二者有继承关系是完全可能的。
  东北满族秧歌是一种由民间娱乐而形成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满族是东北的土著民族。满族文化历史悠久。它囊括了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杂技等多种艺术形式。满族民间歌舞有多种,流传较广的有“莽式舞”“大五奎舞”“野人舞”等,秧歌也是由萨满文化衍生的群众性歌舞娱乐活动。至今它大约已有三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社会生活的,民间艺术更是如此。满族秧歌便是源于满族民俗生活和萨满舞蹈,秉承了萨满文化万物有灵的理念。同时,又是与满族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由于历史上的满族属于渔猎放牧民族,所以,秧歌的内容也与他们民族的生产生活的内容相关。一般来说,满族传统的秧歌共分6部分:1.出征;2.鹰猎;3.打鱼;4.求婚;5.凯旋;6.庆祝(莽式空齐)。一场传统的满族秧歌,就像一场歌舞表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满族生产生活的场景。
  那么,秧歌歌舞曲调具有哪些鲜明的地方特色呢?
  一、节奏明快
  满族秧歌伴奏乐器有大鼓、大锣、龙笛、大三弦、察拉齐(拍板)、八角鼓、花棍等,满族萨满祭祀歌舞用乐器有锭鼓、抓鼓、单鼓、鼓鞭、腰铃、拍板、小腰铃、三弦、琵琶、三节棍、花棍等,两者对照基本一致。满族秧歌一般是由唢呐和鼓点伴奏,舞曲节奏比较明快,很受大众的喜欢。节奏明快的原因是和满族生活的地域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关东大地,冬季严寒,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而北方汉子为了御寒,常常将酒作为御寒的媒介。他们性格也粗犷,充满一种豪迈的阳刚之气。渔猎生活,比较紧张激烈,充满着一些危险,在追杀野兽和捕渔的时候,不仅需要很多的经验,还要求具备勇敢、敏捷、机警、洒脱和凶猛。而渔猎成功之后,人们欢庆的喜悦也是超出寻常,激情澎湃,豪情满怀,喜形于色,边歌边舞。舞者、歌者、观者都会情融其中。有的满族舞蹈不用歌曲伴舞,而是用器乐曲伴奏。如满族秧歌,除一开始有“秧歌帽”志喜外,大部分舞蹈都是唢呐和鼓声伴奏,其音乐特点十分火爆、明快、节奏强烈。换言之,这种歌舞来自于生活,歌颂生活,也是在表现生活。展示生活在这种条件下人们乐观、勇敢的精神风貌。
  二、粗犷豪迈
  北方汉子质朴、豪爽、直率、粗犷,这种个性也会反映到娱乐和乐曲中来。而渔猎生活的环境,也使东北男人在生产中加快了生活的节奏。这种快节奏的生活自然会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来。北方四季分明,到了冬季,生产作业减少,业余时间就加大了娱乐活动的空间。东北“猫冬”的时候,也就是休闲的季节,东北人常常用秧歌来进行娱乐,以愉悦精神、锻炼体魄。于是,东北秧歌被称为“火辣辣”的,充满激情和豪气的一种娱乐形式。
  三、音段反复
  满族舞曲感情朴实、浓烈,曲调新颖。前两句类似汉族歌曲里的衬词,以切分音为主的节奏组成,节奏型都是4分之3、4分之2组成的变换拍子,后4句进入4分之2的均等节奏型。全曲只有“1、2、3”3音列上下级进而构成,旋律起伏不大,结构方整,节奏明确,构成了满族歌舞曲独特的音乐风格。一段通常是3个或7个音阶,循环往复,鼓点、唢呐、铜罗等乐器的伴奏,也是如此。节奏变化时,会在快慢上去体现。在典型的满族秧歌舞蹈中,出征、鹰猎、打鱼、求婚、凯旋、庆祝等几个部分的歌舞表演,其音乐伴奏都几乎是一个主调,在反复地循环。只有个别的地方,有的加快或者放慢一些。
  四、普及性强
  满族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其中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和北京较为集中。由于节奏明快、音段反复等原因,曲调相对简单,便于掌握,老百姓易于接受。在满族秧歌中主要表现猎人追袭动物射猎的场面,模拟征战和狩猎的舞姿,模仿骏马奔腾,鹰雀飞翔的动作,都是在人们不断地传承中得以延续和繁衍。
  五、便于流传
  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曲调,就便于传播,这样也就增加了流传深度和广度。例如:在1234567这7个音阶中,秧歌的曲调只是3212321,只占前3个音阶。而老百姓往往用“辣椒茄子萝卜葱”来替代。对于对音律不太熟悉的人来说也可以轻易地掌握。这样,熟悉的人越多,流传得也就越广。清代的民间舞蹈不仅继承了历史的传统,而且在社会文化的进程中不断地传承和发展。满族秧歌乐曲的热烈奔放,开朗诙谐,充分展示了关东的风情民俗。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较为安定,满族民间在原有民间舞蹈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从表演形式、乐曲到角色、装扮及舞蹈动作都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进入了现代的满族秧歌更成为了大众娱乐健身的一种群众性活动。
  【参考文献】
  [1]张丙娜.试析满族节庆风俗对满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05):135-136.
  [2]于雪.满族秧歌的发展演变及其风格特点[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0(05):52-55.
  [3]奚岩.由满族秧歌的发展看满族音乐的发展与融合[J].电影评介,2010(09):89+91.
  [4]胡伟光.满族秧歌音乐发掘与创新初探[J].艺术广角,1996(01):49-53.
  [5]陈林宜.满族秧歌及其文化蕴涵[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34-37.
  [6]李晓泉.抚顺的满族秧歌保护[N].中国文物报,2006-09-08005.
  [7]赵兵记者王丽敏.抚顺满族秧歌饮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N].抚顺日报,2006-03-14B04.
  [8]潘镜如.论关东移民文化对东北秧歌的影响[D].吉林艺术学院,2013.
  [9]戴璐.论吉林特色东北秧歌中的地域文化元素[D].吉林艺术学院,2013.
  [10]朱安俊.浅谈秧歌[J].古今农业,2008(02):104-110.
  [11]曲贵卿.东北大秧歌变迁视野下的社会关系重构[A].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三部分)[C].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2012:5.
  责任编辑:武聪 【健身秧歌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428268/

推荐访问:健身秧歌舞 海派健身秧歌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