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来源:论文 时间:2016-09-27 11:31:3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论文】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一)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数学课堂一定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突出学生的特点,既要激发起学生对数学课的浓厚兴趣,又要科学正确地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和能力,信息技术逐步变革着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适时适度使用信息技术,对优化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率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成为各个学校提升教育科研内涵的重要举措。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九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1.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心理叛逆的时期,心智还不成熟稳重,情绪波动大,注意力无法专注于学习上,怎样改变这一中学教师普遍头疼的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数学教师急需解决和突破的重要问题。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因此,好的习惯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好的方法来培养的。教师利用计算机可以呈现丰富的辅助教学环境,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生动的图片讲解过程,学生一般会表现出积极地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二)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新课标人教版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对过去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行为进行重新思考。作为教师在教学一节课或经历了一个阶段的教学后,只有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不断积累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

教学反思应有“教”的反思和“学”的反思两个方面,仅就教师的教学反思而言,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应分为教学前、教学过程、教学后三个阶段。就学生的“学”的反思,主要是作业反思及测后反思。测后反思就是在测验之后,根据学生测验的成绩和答卷情况,审视测验范围内教学的得失。作业反思就是要求学生针对做题中遇到的困难,反思课堂、课中、课后的学习行为。它是有效讲评的前提。深刻反思、重视讲评是全面实现测试功能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就如何做好“教学”反思谈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前反思

对于每一节教材内容教学之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因此课前在领会《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之下,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根据以往已获得的经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这样所写的教案能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把“以学生为本”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渗透于教学的过程中。如在 “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平行投影”等的授课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或在回家的路上或从行驶的车辆上面去收集一些图案和图标、走入商场去了解一些商品如何通过打折销售进行促销、在太阳光下观察实物投影的形状等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前注意生活题材,创设的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人人参与,如:探究“如何测量旗杆”时,有的学生想到用记标志的方法量升旗拉绳,从而得到旗杆高度,有的想到用立小棍及阴影和旗杆及阴影的比例关系求解,有的想到把升旗绳拉成斜线后构成直角三角形求解等。教学中与学生探索各种方法的优点及局限性,并选用其中的一种方法承接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中来。问题从开放到归纳,从易到难,从生活到教材,由教师引领到学生自己探索思考,充分 1

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和意义,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问题情景的设置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思维不经意中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趣味。

上课前,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使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尽管课前对教案作了精心的设计,仍会存在有些课前没有考虑到的因素,课堂教学中仍会有突发事件产生。这时如果教师觉得学生未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便强行打断,急于推出自己的思路,会造成学生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又因心中的疑问没有解决,必定影响下面的听课,久而久之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降低,学生会出现上课能听懂,作业不会做的现象发生,没有主见,更谈不上创新,失去个性,只会被动接受。如:对反比例函数y=1/x,当x1 <x2时,其对应函数的值y1和y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在讲解这道题目时,直接运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进行讲解。结果发现当讲完这道题目时,很多同学很迷茫,我赶紧调整思路,采用特殊值代入法,同学顿时茅塞顿开。同时也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有了真正的理解。

因材施教,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经常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6,其中一条边是6,求另两条边的长。我将此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长为4,周长为16,求底边长。

变式2 已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3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3,另一边长为6,求周长。

变式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求底边长y的取值范围。

变式5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为y,周长是16,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

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不正确思路,教师不应回避,而应大胆鼓励学生继续下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会思考与修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不断反思,使自己设计的教案更适合学生的现状,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效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三.教学后反思

1、对教学行为的反思。从“得”的方面,重点反思这堂课的特色是什么。例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方式是否真正得到转变;教师是否真正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发探究欲望;是否营造了一个师生平等对话、人人自主参与合作学习的氛围等等。从“失”的方面,也要从上述的几个方面去审视,去查找问题,查找哪一个环节设计不合理,哪一个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个活动组织、指导不得力,合作不到位,等等;还要思考如何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问题,如何改进教学设计与教学行为,如何应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如何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等等。如在与学生探索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勾股定理)时,让学生观察图1,探讨正方形P、Q、R的面积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很多学生直接运用AC+BC=AB,得出S+S=S,这是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的结果。在老师的引导及一部分学生阐述自己思路的启迪下,同学的思维意识得到开放,于是有了如图

2、图3等的做法,课堂气氛变得十分活跃。

2、比较反思。作为教师,要善于向别人学习,经常听同行们的课,特别是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并以此为镜子来对照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行为,发现自己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成功和失败之处,探究优化教学的方法。

3、学生“学”的反思。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通过反思自己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并从教师的评价、指点中得到启发。如,一次作业后,我就如下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这次作业,你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办法能使这次作业完成得更好?”“完成作业后,你 3

发觉自己学到了什么?”等,让学生反思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是否达到要求,哪些是欠缺的,哪些是更新的知识,学生在反思中将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因材施教,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一、两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考意识。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再加做,对于书中特别难的题目可以不做。

经过一次次的反思,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总之,作为教师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想想:这节课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讲授内容是否清晰,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充分,重点、难点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做得还不够好,哪些地方需要调整、改进;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了,学生学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还有什么困惑等。把这些想清楚,作一总结,然后记录下来,这样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经过长期积累,我们必将获得一笔宝贵的教学财富。

4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三)
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浅淡学好“二次函数”的策略

浅淡学好“二次函数”的策略【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摘要:本文就指导学生学好“二次函数”的教材实践中,进行长期探索与归纳,并总结出了几点教学经验和方法。

关键词:勤思考.巧归纳.善总结.快提高.

九年级数学下册《二次函数》一章,在整个初中数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不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思想,同时还为高中阶段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提供基础.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学生学好“二次函数”并不容易,还很吃力.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好“二次函数”? 一、指导学生“勤思考”。本章的关键是理解并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可利用由“特殊”→“一般”规律来认识.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例1: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图像并观察其有何变化规律?

①y=x² ②y=x²+2 ③y= (x-3)² ④y=(x-3)²+2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图像上可以很容易发现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

从它们的图像上可 知其形状大小一致 都是抛物线,只是

位置改变了,其变化规律为:

其方法:就是用

x=x-h

∵y=ax²的对称轴是y轴即直线 x=0 ∴当x=0时 有 x=x-h=0

即y=a(x-h)²的对称轴是直线 x=h 顶点是(h,k) 例2:求二次函数 y=2(x-3)²+2的对称轴及顶点 解 :由 x-3=0 ∴对称轴为直线 x=3 当x=3时 y=2 即顶点为(3 . 2)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勤思考后会更容易理解,再不用死记硬背公式。

二、指导学生“巧归纳”。在数学课堂上“巧归纳”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书本上求抛物线 y=ax²+bx+c的对称轴与顶点给出两种方法

即y=ax²+bx+c

y=a(x-h)²+k

y=a(x+

b2a

)²+

4acb4a

2

但何时用配方法好?何时用公式法好呢?学生较难掌握 例 1.求二次函数y=2x²+4x+3的对称轴及顶点

ba

4

=

分析 : ∵a=2 b=4 且

2

=2 (2是偶数,用配方法较简便)

解: y=2x²+4x+3

=2(x²+2x+1-1)+3

=2(x+1)²+1

由 x+1=0 ∴对称轴是直线 x= -1 顶点为 (-1,1)

若用公式法呢?哪种较简便 例2 求y= -12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x²+

12

83

x的对称轴及顶点

83【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分析 ∵a= - b= 且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ba

= -

43

它们是分数, 在配方时 , 分数运算较繁, 特别此题 c=0

∴代入公式中4ac=0 ,运算较快.

8

解 ∵对称轴x= -

b2a

= - 

8 = 1322

2

y=【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4acb4a

2

8640

3== 9

21

4

2

=

329

∴顶点为(

83

,

329

从上例题帮助学生“巧归纳”出求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及定点的方法: 1. 一般来说,当a、b是整数,特别

ba

是偶数时,采用配方法来求y=ax²+bx+c的对称轴及顶点较快。

2. 一般来说,当 a、b、c不是整数 ,特别当c=0时, 采用公式法求y=ax²+bx+c的对称轴及顶点较快。

三.指导学生“善总结” 。常言道 :“数学不能不练,但不能多练,更不能乱练”。 也就是说要精练且要善于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提高解题能力。例如书本上有一道练习题:已知抛物线y=ax²+bx+c与x轴的公共点是(-1,0) ,(3,0)求这条抛物线的对称轴。

分析(一):引导学生从 “数↔形”结合的思想来总结,利用抛物线的对称性来解 解(一): 假设a>0 利用图像法 可知(如右图) A B两点的中点 是1 , 即所求抛物线的对称轴 是直线x=1

分析(二):也可以利用“代数法”由公 式法可知对称轴为:x= -如何求出?

解(二):∵ 抛物线y=ax²+bx+c 经过(-1,0) ,(3,0)

b2a

即要求出a 、b,

abc0

∴

【九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9a3bc0

2a2a

②-① 得: b= -2a

∴所求抛物线的对称轴是:x= - 由上述解题方法可总结出结论:

若y=ax²+bx+c与x轴的两个交点为(x1.0)(x2.0) 则所求抛物线的对称轴是: x=

x1x2

2

b2a

= -=1

证明 : ∵抛物线 y=ax²+bx+c 经过(x1,0)(x2 ,0)

ax

12bx1c0

∴ 2axbx2c02

①-②得:a(x1²-x2²)+b(x1- x2)=0 a(x1+x2) (x1- x2)+b(x1- x2)=0 (x1- x2)[a(x1+ x2)+b]=0 ∵x1≠x2 即x1- x2=0 (舍去) ∴ a(x1+ x2)+b=0 即 x1+ x2= -12

b2a

ba

b2a

(x1+ x2)= -

由公式法求的对称轴为: x=-=

x1x2

2

综上解题可知: 设x1= -1 x2 =3 本题有更简单方法 解(三) : 所求对称轴为直线: x=

132

=1

四. 指导学生 “快提高”。如何指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函数关系是难点。而对于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可以采用“列表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并快熟提高解题能力。例如书上有一道探究题:

某商品现在的售价为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 :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1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已知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如何定价才能使利率最大?

分析:利用关系式:总利润=(售价-进价)/件×总售量(件), 而题目中所求定价又包括涨价和降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429714/

推荐访问:九年级英语教学论文 一年级数学教学论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