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

来源:自我介绍 时间:2018-11-25 11: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自我介绍】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共10篇)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一):

福州的两个民俗100字介绍

拗九节农历正月29
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和红糖煮拗九粥,里面放上红枣、花生、豇豆、芝麻、荸荠,烧成后用来祭祀祖先,并且作为全家人的早餐.凡已经出嫁的女儿,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意为祝愿平安度过“九”这一关.
普渡节12月9日
福州郊县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厨师在露天大厨房中制作饭菜,郊县农民各家各户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品尝美味佳肴,来人越多福气越多,而“露天大厨房”则成为极有特色的壮观一景.【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二):

"盂兰盆节"是什么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三):

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言
谁知道关于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言?

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亦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但当时的历法,是靠“观象授时”,是否准确,尚难确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这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龙抬头节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节日.每逢阴历五月初五这天,人们都要在江河湖海上举行赛龙舟,还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
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人们首先就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宠信奸佞,屈原因仗义直言遭革职放逐.秦国趁机进攻楚国,楚地千里疆域毁于一旦.眼见国破家亡,百姓流离失所,屈原是有心报国而无力回天,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罗江而去.当地百姓闻听屈原投江,纷纷前来救助,他们顺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寻见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舟船往来穿梭百舸争游的场景蔚为壮观.这一日正是阴历五月初五日.后来,每逢这一天,人们就在江河上赛龙舟,意在怀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投入水里,只为了喂饱鱼龙虾蟹,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节
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有些地方又州俗称“鬼节”,“施孤”.本是印度一种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盂兰盆会”.佛经中《盂兰盆经》以修孝顺励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国追先悼远的俗信,于是益加普及.民间普遍流传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重阳节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在唐代,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屈原在《远游》中曾写道:“集重阳人帝宫兮”.到了汉代,重阳之俗逐渐在民间流行.据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威夫人被吕后惨害后,侍候戚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并逐渐盛行.
腊八节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腊八也是佛教徒的节日,称为“佛成道节”.
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小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四):

在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发展过程中,哪些要素曾起过重要作用

这个问题应该要仔细分开来说的,中国传统节日目前有以下几个,但是也有很多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历史上消失了,至于是什么,因为什么消失了,我想只有历史与考古学家可以给我们答案,但是就保留至今的传统节日都有他们存在到今天的原因,除了本身节日的原因以外,还有的就是人文原因,中国5000前的历史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奇迹,就好比美国,虽然经济发达,不过历史时间短决定了它与中国一样具备这种传统节日,传统文明的传承,所以人文,历史,觉得了这些节日发展至今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中国本身就是礼仪之邦,几千年来注重礼仪的发展.
如果是对节日本身来说,那可以分别看其产生的特别来说明:
春节来自于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元宵来子于佛教,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这是个从皇宫到民间的一种节日.
端午节来自纪念诗人屈原.
七夕:源于汉代,来自传说,纪念并赞美对爱情的执着.
中元节:中元之名起于北魏,中元节又称鬼节或盂兰盆会,来源于佛教.
中秋节最初来源自宫廷赏月,发展过程中加入了传说嫦娥奔月等等.
重阳节: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也是中国历史文明发展的产物.
腊八:农历十二月八日是佛陀成道日,来自于宗教.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
以上便是传统节日的产生,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产生的原因都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人类在历史中在创造人类文明同时的产物.有的是来自宗教,有的来自统治阶级,有的来自民间,不过不管来自哪里,发展是需要人类文明的.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五):

芒种民俗介绍

  芒种是和农事紧密相关的节气,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所以,各地风俗习惯并不多.民俗协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零,民间多举行祭祀花神仪式,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这个风俗如今已不存在,但从著名小说家...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六):

中国传统民俗 作文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原始信仰习俗。有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衣食住行习俗:中国的传统服饰。此外,民间还流行许许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饰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饰、玉佩、护身符等。
饮食生活中,船家食鱼忌翻身,不称“箸”而称“筷”;河南人做饭忌说“少”、“没”、“光”、“烂”、“完了”、“不够”等词语;东北人包饺子忌不捏褶,因为捏光边象“和尚头”,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饺子忌摆成圈,必须摆得横竖成行,才能财路通达。
再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别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七):

万圣节与中国的“鬼节”有什么区别?
类型.方式

  万圣节习俗
  10月31日是西洋万圣节,美国的街上四处可见精彩的现场表演、戏台上演的幻觉魔术、逼真的游尸和鬼魂,及各种恐怖电影的放映.
  到了晚上,便赶紧将蜘蛛丝架起来,再帮负责吓人的演员上妆.鬼屋的内容,则大多与电影主题有关,如:神鬼传奇、星际传奇、鬼故事….这些场景的布置、化妆技术和戏服,有如真的情境,一不留神,肯定令人惊声尖叫.
  这场嘉年华盛会的由来是在公元前五百年时,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人们相信,往生人的亡魂会在10月31日这一天回到生前所居住的地方,并在活人的身上找寻生灵,以获得再生的机会.当地居民因为担心鬼魂来夺取自己的生命,故当10月31日到来时,会将所有灯光熄掉,使得鬼魂无法找寻到活人,并打扮成妖魔鬼怪以将鬼魂吓走.
  随着时间的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变得含有喜庆的意味.因此现在象征万圣节的妖怪及图画,都变成了可爱又古灵精怪的模样,如番瓜妖怪、巫婆等.喜爱发挥创意的美国人,在这一天则极尽所能的将自己打扮得鬼模鬼样,让鬼节变得趣味多了.
  中国三大鬼节 中国鬼节有三:清明、中元、寒衣.
  清明节
  清明要上坟,同时有踏青的习俗,把新土往坟上扬,添坟.以前清明也叫寒食节,曾长达百日,曹操改为一天,唐改为清明前三天,所有火都得灭,出寒食后,从宫中传出新火.
  清明还要插柳枝,戴柳条帽,放风筝,荡秋千.
  中元节
  中元(七月十五)本是民间祭祖的日子,后定为地宫圣诞,而地宫掌管地狱之门,这一天地宫打开地狱之门,也是地狱开门之日,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是中国三大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设有道场,放馒头给孤魂野鬼吃,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道观举行盛大法会祈福吉祥道场,内容是为死者的灵魂超度.
  佛教这一天是盂兰盆会的日子,内容也是为亡灵超度,盂兰本意是解放倒悬,来自目莲救母的故事.
  寒衣节
  寒衣节(十月初一),上坟祭祖,最主要是制冥衣,买纸扎成,包起来晚上在门前烧.
  钦天监要在这一天颁布新的皇历.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中国鬼节——正名“盂兰节”.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起,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举行「普渡」以普遍超渡孤魂,恐防它们为祸社区,又或祈求鬼魂帮助治病和保佑家宅平安.
  万圣节主要是驱鬼,中国的鬼节是以祭祀为主.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八):

清明节的遐想作文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九):

请收集中国不同地理环境中的风土人情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以饮食为主题,讨论这些现象的现成与当地地理环境的关系。同时也请以家乡的风土人情为例简要说明

自己百度吧,一个东北,一个西藏。很典型的两个地区

中元节习俗介绍图片(十):

请任选一幅地理景观图,说明当地的风土人情(或建设风格.生产.

我们陕西地貌特征主要以陕北的黄土高原为主,其次就是渭河平原和秦岭以南秦巴山区.渭河平原又称八百里秦川.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有三种说法:风尘说、水沉说、淤积说.根据地质学勘察和黄土高坡的走向以及土层的形成结构、风尘说较为确切.黄土高原北高南低,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由于西北风的作用、多为西北坡地势走向.大约上亿年前,由于地球不断刮风下雨,将西部大量风沙席卷而下,年复一年逐渐的沉积形成如今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地处渭河河道两则,经过数亿年的水流冲刷淤积,随着渭河流量的逐年减少,河道变窄,后此就形成了渭河两则黄土平原.渭河先后经过多次改道,最终形成如今这幅模样.渭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地区上游,秦岭山脉从嘉陵江上游形成两道分水岭,一部分流经汉江,一部分流经渭河流入黄河.渭河平原海拔500米左右,而位于渭河北侧的高原向北向东一直延伸,海拔在1000米左右.宝鸡地区就位于渭河平原的上游,西安位于渭河的下游渭河南岸.渭河平原地势较为平坦,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主要生产冬小麦,玉米、高粱、黄豆、花生、棉花、萍果、桃李杏等产品.渭河平原水利设施齐全,土地肥沃、灌溉条件优越,一年两季收获.西安以东有著名的华山旅游景区、华清池、秦始皇兵马俑坑道,骊山旅游圣地.有大雁塔、小雁塔、等名胜古迹,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宝鸡是一个工业加旅游城市,有佛祖舍利法门寺塔,炎帝陵、陈仓关、太白酒、太白旅游景区.西宝高速、陇海铁路、和两条省主干道、同时正在修建的客运专线,都从关中平原串流而过,所以,交通十分发达.位于关中中部的杨凌经济开发区,现已发展成为西部乃至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陕北黄土高原地势陡峭,黄土飞沙、沟壑纵横、一年四季多风沙天气特征.陕北是我省主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地区,也是革命老区.陕北主要生产,红枣、高粱、谷子、土豆、黄豆.居住条件相对落后,主要以窑洞为主,近年来发展迅速,洛川的苹果享誉世界.有一首歌《黄土高坡》唱响了大西北,《信天游》、《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红色歌曲响彻全国.你爱干净就到陕西来旅游最好在西安宝鸡旅游,最好不要到黄土高原去,那里黄土飞扬,会把你的皮鞋弄脏的,哈哈哈哈!不过革命老区是值得去看看,看看毛泽东当年是怎样领导八路军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败蒋介石的.“一排排窑洞、蓝蓝的天.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头、瓦窑堡的碳.土窑洞的灯火映红了天,陕北出了个刘志丹.”黄河途径陕北黄土高原,有著名的壶口瀑布,鼓浪屿.黄河又是陕西和山西的分界线,自北向南激流而下直达童关又向东途径河南、山西、山东汇入渤海湾.有一位网友说陕西到处黄沙弥漫,天都是黄的,人的眼睛都睁不开,那是瞎说,没根没据.不过陕西黄土高原气候干燥,多风沙这是事实,但不是天天刮风的.西安、宝鸡是座美丽的城市,欢迎来陕西做客,但你一定不要忘了带上面纱吆!哈哈哈哈!     陕西是一个旅游大省,陕西的风味小吃名扬全国.陕西有很多风土人情,陕北的秧歌,锣鼓,都很知名.陕南地处秦巴山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不过宝鸡地处关中西部,是周元发祥地,有着优秀灿烂的历史文化,周公庙、五丈原诸葛亮庙、姜子牙钓鱼台,封神台,韩信点将台等名胜古迹,还是希望朋友到我们宝鸡来观光旅游吧,我们将以最热情的服务欢迎你的到来,同时让你尝尝岐山臊子面的美味.陕西的锅盔就有锅盖那么大,油酥又好吃,面条有皮带那么宽,足有两米多长,让你一睹为快,一饱眼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950416/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