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诗亦哲方东美

来源:古诗词名句 时间:2016-06-30 11:14:2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古诗词名句】

第一篇:《亦师亦哲 方东美》

第二篇:《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2015年秋季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六大题17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中式教育”遇上英国土壤

黄培昭

英国广播公司有关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经历的纪录片本周播放了最后一部分,那些接受“中式教育”的英国学生最终在各个科目中得到很好的成绩。不过,这期间引发的各种争议值得人们再度思考。

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的许多尴尬,实际上是在两个文明和两套社会体系坐标下,不同教育理念、思想、模式等发生碰撞后产生的结果。英式教育,大体可称之为“快乐教育”,其推崇的观念在于:教育的艺术,是唤醒孩童天生好奇心并在未来满足它的艺术;而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成正比。笔者曾到英国的一些中小学采访,还参加过家长会,发现学生们笑意盈盈的时候居多,少见眉头紧锁、满脸严肃。

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非常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最常说的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学校都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施教,因而基础教育水平极高。学生们吸收了丰富的基本知识,掌握了应试技能,这都是英国学生所缺乏的,英国学生的数学等基础学科水平普遍较差,甚至要低于中国一两个年级。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看来,快乐也是有代价的。

不能否认的是,貌似以“玩乐”为主的英式教育,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这也对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后进行学习、科研潜力的爆发进行了铺垫。笔者发现,英国中小学更注重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认为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很有需求。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相反,艺术、文学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学生们的潜能,唤醒他们心中的审美等,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使他们进入大学后,在学习能力与职业竞争力等方面,能够后来居上。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英国教育就是“放养”模式。他们认为若在“圈养”的框架下,学生们中规中矩,束手束脚,虽然营养丰富,但不得不面对未来“单飞”时能力匮乏的窘境。不过,“放养”也是有规矩的。英国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并不低: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不一而足。这些活动使得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实践,实现了与社会的对接。

当然,正像“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英教育发端于各自国土,符合本国国情社情。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有差异,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如果英国一味照

搬中国的教育模式,即便如这次取得了好成绩,但“水土不服”就会引发纪录片中校长那样的抵触情绪;如果把英国教育模式移植到中国,显然也根本行不通。看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才是应取态度。乐于学习而不“夜郎自大”,不盲目妄议、指摘和贬损对方,才是教育的应有之道。

(摘自2015年08月2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显示,英国的那些学生在接受了“中式教育”后,各个科目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B.由于中英两国教育的理念、思想、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中国老师在英国教学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尴尬。

C.英式教育虽然以玩乐为主,但对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想象力等大有裨益。

D.英国教育者认为将学生置于“圈养”的框架下,会令他们束手束脚,进而难以独自应对未来的挑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英式教育是“快乐教育”,英国的一些中小学学生少有眉头紧锁、神经紧张的,总是笑意盈盈的。

B.中国的教育,很是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教育水平很高,中国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应试技能的把握上要优于英国学生。【阅读答案__亦诗亦哲方东美】

C.好奇心本身的鲜活及益处与内心的满足及快乐是成正比的,英式教育较为注重对孩童天生好奇心的唤醒。

D.英式教育绝不是完全式“放养”,它在社会实践、各种集训、访学实习、野外生存等活动方面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叙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施教原则,说明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教育,重视和强调扎实的基础知识,讲究学生的“勤学苦练”。

B.作者认为在计算机广为普及的今天,已没必要再让人脑来做最基本的运算活动,所以中小学应大力加强艺术、文学等课程的设置,而不用苦练加减乘除等计算技巧。

C.中英双方教育的着力点和着重点是有差异的,但并不存在教育本身孰优孰劣的问题,只存在适合和适应的问题。

D.中英教育应该相互借鉴、有机融合,彼此取长补短,逐步填平文化和教育理念的鸿沟,但直接移植别国教育模式,显然也根本行不通。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道光间,先生奉命封琉球国王。礼成,散步于馆外,见一屋中有棺焉,前有题识曰“天朝参将某公之柩”,异而询之,则乾隆间护送封王之使,至彼国而以病死者也。问何不归,曰:“海船忌载柩。”先生曰:“是俗忌耳,何足虑?吾当归之。”谋于副使,副使不可,先生曰:“吾两人犹彼也,万一死海外,亦无归乎?请以吾舟载之,虽沉溺无悔。”而一舟之人亦皆执不可。

先生怒,卒载之行。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先生曰:“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众舁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速投之海。”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于是仍舁柩下。而自此风恬波静,安抵粤东。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仁者必有勇,先生之谓欤?

先生曾授衡州府知府。彭雪琴侍郎其部人也,方应童子试,先生见而才之,招至署中,教以读书作文之法。衡阳一县应童试者千余人,侍郎是岁县试,咸拟正案第一,侍郎亦自谓然。至正案发,乃第三。越数日,县令召而语之曰:“以文论,汝宜第一矣,亦知不得之故乎?”谢不知。曰:“府尊意也。府尊曰:‘彭某他日名位未可量。一衿之得失迟早皆可不计,今岁在吾署读书,若县试第一人,必谓明府推屋乌之爱耳,是其终身之玷矣。’”是岁侍郎竟不入学。后数年,乃隶诸生之籍。侍郎以此感先生知遇益甚。

(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有删节)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衿,古代服装的交领(衣服前襟左右相交)。交领左衽是汉族传统服饰典型特征

B.棺,棺材,棺椁指棺材和套棺(套在棺材外的大棺)。柩,也称灵柩,指死者已入殓的棺材。 C.童子试也称童试,指科举时代参加科考的资格考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是“功名”的起点。诸生:明清未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庠生、秀才)。 D.府尊,明清史对知府的尊称,又称太守,亦称黄堂。侍郎,古官名,明清两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长官,地位仅次于尚书。明府,汉人用为对太守的尊称,唐以后多用以称县令。 5.文中划线句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阅读答案__亦诗亦哲方东美】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分) A.高螺舟先生作为清国使者去册封琉球国王,看到乾隆年间一位护送册封使而在琉球病亡的的参将的灵柩,因为禁忌不得送回,长久搁置在琉球。

B.高先生决意把灵柩送回国,回来时海上风浪大作,同船的人跪求高先生把灵柩丢到海里。他在一块木板上,对众人说:“把我也丢到海中。”

C.一番相持,海上又是风平浪静。高先生的封舟抵达粤东,参将的灵柩终于送归祖国,终于得以安息在自己的故乡。

D.高螺舟先生任职衡州知府时,特意交代衡阳县令,降低童生彭雪琴县试成绩的名次,结果彭雪琴当年没能考中秀才,而他对高先生却非常感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将故粤人,访其家而归之。(5分)

(2)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宿洞霄宫①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8.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5分)

9.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古人常常借助对景物、事物的描绘,表达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和思考。暮春时节,王羲之与朋友在“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 ① ,映带左右”的兰亭集会, “ ② ,俯察品类之盛”,由此引发了他对“生与死”的思考。而陶渊明则通过对“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③ ”的乡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官场的厌恶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苏轼被贬黄州,月夜泛舟赤壁之下,面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④ ,水光接天”的自然之景,产生了“寄蜉蝣于天地, ⑤ 。 ⑥ ,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王安石在辞官还乡的途中游览褒禅山后,更是得出“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的人生思考。

三、现代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名闻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近千首之多。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是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赠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竟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亲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霸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含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思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方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刊于《传记文学》第三十卷第二期,后收于《方东美演讲集》)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位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文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方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

的两项是:( )( )(5分)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6分) (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究分析....。(8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 )(3分) ①3月1日,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中国馆被盗,20件珍贵藏品 。该馆中保存着1860年英法联军从圆明园抢掠的大量珍贵文物,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

②只有与国家和人民_______,把个人荣辱置之度外的人才会得到人民的口碑,得到人民的拥戴。

③日本安倍政府近期的荒唐行径,表现出日本军国主义大有________之势,这极大地伤害了亚洲邻国人民的感情。

④时间真如________,刚刚迈进高中大门的那一刻仿佛就在昨天,转眼间,我们已经走过快两百天了。

A.不胫而走 休戚与共 东山再起 白驹过隙 B.不胫而走 休戚相关 死灰复燃 行云流水 C.不翼而飞 休戚与共 死灰复燃 白驹过隙 D.不翼而飞 休戚相关 东山再起 行云流水 1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3分) A.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B.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C.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1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

的一句是:( ) (3分) 上世纪五十年代,曼德拉和同事奥利弗•坦波在约翰内斯堡开设了“曼德拉——坦波律师事务所”,为请不起律师的黑人提供免费或低价的法律咨询和辩护服务。 , 因此,很快就声名远播,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黑人律师。

A.虽然曼德拉对业务不是特别精湛,但他有着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巨大勇气 B.因为不仅曼德拉有着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巨大勇气,再加上他业务精湛、辩术过人 C.由于曼德拉不仅有着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巨大勇气,而且业务精湛、辩术过人 D.不管曼德拉是否有着挑战种族隔离制度的巨大勇气,其业务和辩术别人都无法超越 15.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流行语,网络热词则是互联网时代最普遍的副产品。与以往不同,

① ,“来得快,去得更快”成为网络热词的集体宿命。“从前阅文章,后来读段子,现在看热词。”一位资深媒体人如此概括人们记录社会事件方式的变迁。流行文化 ② ,“词时代”正乘着互联网有力的双翼开始自己的新纪元。当我们说起某起事件与人物时,脑中第一反应,不再是详实的过程或概括性的新闻标题,而是标记性热词。现在衡量一起社会事件、一档节目、一个名人,到底火不火, ③ 。

16.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续写二个....分句。要求句式、内容与画线部分保持一致,语言有文采。(6分)

深度阅读似品茗,须细品: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得残荷听雨声”的逸致; , ; , 。

五、写作(60分)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发公开信与弟子断绝师生关系

2015年9月20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发布公开信,申明要断绝与新招硕士生郝相赫的师生关系。

事情的起因是2015年9月19日,郝相赫在人大图书馆读书。读了李凭先生的《北魏平城时代》后,对李先生分析政治史的思路非常钦佩,就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赞颂这本好书。发朋友圈的时候,郝相赫确实有点感慨的,魏晋南北朝史领域有李先生这么杰出的学者南下澳门了,而在北京,中国的两大文科名校——人大、北大里执教魏晋南北朝的导师却没有人及得上李先生的水平。郝相赫以前读过北大阎步克教授、人大韩树峰老师的高作,并不十分佩服,于是就拿来比较,说后两者“平庸”。

郝相赫多次在朋友圈里转发评论,指摘学界的前辈,涉及历史学界的国内多所知名院校。如“人大最大的失误就是不该从这个垃圾系引入大量的唐宋领域老师„„如果不是跟北大历史系这个垃圾系合作而是跟南开或者北师大合作的话好太多。”“想考魏晋或唐朝的千万别来我校,去武大清华吧。”

9月21日19时许,郝相赫在新浪微博发布《道歉信》,表示“感受到了很大压力”,希望老师“能够继续容留”。

此事发生,众说纷纭,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的看法。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秋期末高一语文答案

1.【参考答案】C(偷换概念,文中说英式教育是“貌似以‘玩乐’为主”,并非真正的“以玩乐为主”。) 2.【参考答案】A(曲解文意,文章第三段中说“在英国,时常听闻有些学生遇到考试神经紧张,甚至还需要考前心理舒压”,可见并非“总是笑盈盈的”。) 3.【参考答案】B(B项移花接木,那是“支撑这一观念的人认为”,并非作者观点。)

4. 【参考答案】A左衽改为右衽。衽,衣襟,古代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汉民族以前襟向右掩为常,而少数民族则向左掩,所以左衽为外族的代称。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同披)发左衽

矣。” 5.【参考答案】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6.【参考答案】 B“登木而坐”的“木”指棺木,这里指参将的灵柩 7. 【参考答案】(1)去世的参将原是广东人,高先生寻访到他的家,派人把灵柩送回去。

(关键词“归”使动1分, “故”1分,“访”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2)你们可以替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做的意思(缘由)告诉他。 (汝曹1分,“祝告”1分,句式2分,句意1分)

8. 【参考答案】①色彩对比鲜明。涧是碧色,却流红叶;树是青的,却映白云。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鲜艳的生机活泼的秋山秋水。

②动静相生。红叶随水漂流,天上白云点点。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秋色的动人。 (第一点给3分;第二点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9. 【参考答案】

(1)对美丽秋景的喜爱之情。秋山中林青云碧,红叶在碧涧中格外醒目,写出了作者对一派秋日盛景的喜爱之情;

(2)无人共享秋夜雨趣的孤寂、落寞。夜深人静,却无人与作者共赏雨打芭蕉的美景,孤寂之情,油然而生。

(3)独赏山中秋景的闲适。傍晚闲看鸟归巢,蝉乱飞,衬托出作者内心的闲适。 (每点2分,情感1分,分析恰当1分。共6分)

10. 【参考答案】①清流激湍 ②仰观宇宙之大 ③依依墟里烟 ④白露横江

⑤渺沧海之一粟 ⑥哀吾生之须臾 11. 【参考答案】

(1)CE,赋分(C项3分,E项2分,B项1分)(A项“自己预备给烧掉的”错,原文是“有许乡人就把诗集同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B项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还必须具备很高的古诗词写作水平;D项“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绝对化)(5分)

(2)①非凡的语言艺术天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

②国学根基深厚(自幼受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

③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两方诗,热爱中国古典诗词写作 ④用诗和哲学在作生命之梦。(对学术理想不屈不挠的追求)(6分)

(3)①表现方东美对诗歌和哲学的热爱,突出他的人生追求;②补充出了传主的个性材料,使读者对他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③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④增加传记的真实性、可信度。(6分)

(4)A。成功。

理由:①文章的细节描写,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表现方东美对哲学和诗的热爱,对学术的孜孜以求。

②选用的细节很有典型性、代表性。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已广为人知,文章主要选取方东美对诗歌的热爱的细节,如对方东美论写诗的感悟的语言描写,既表现了方东美对哲学与诗相通的主张,又表现了方东美的诗意情怀。很好地表现了方东美作为诗人的一面。

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十分生动。使人物形象鲜明,个性饱满。如方东美《诗经》选修课上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的细节,既表现方东美国学根基的深厚,又表现方东美对学问的求真务实的品质。

B。不成功。

理由:①文章没有对作为哲学家的方东美细节描写,不能紧扣“亦诗亦哲方东美”的标题。 ②选用的细节不具典型性、代表性,方东美课堂上顶撞老师的细节,不利于表现方东美的形象。 ③选用方天华对自己父亲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吟诗的回忆,不具备传记客观真实可信的特点。选用如方东曼的学生或友人的回忆会更真实可信。[答案分析合理即可。](8分) 12. 【参考答案】 C 解析:“休戚与共”指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侧重主观上的认识和态度;“休戚相关”指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连,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侧重客观存在的关系。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指坏事);东山再起:指失势以后重新恢复地位。“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13. 【参考答案】B 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全媒体时代” 加上“的来临”。C项,“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句式杂糅,改为“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或“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D项,不合逻辑。

14. 【参考答案】C 解析:横线后面的关联词是“因此”,应该写“很快就声名远播,成为当地最受欢迎的黑人律师”的原因。A、D只肯定一个方面,“最受欢迎”的依据不够,应删除这两项。B.“不仅”应放在“曼德拉”之后,句子才通顺,“再加上”与“不仅仅”不能搭配。 15. 【答案示例】:①网络热词的更替速度令人眼花缭乱;②正在经历从文到段再到词的改变;③有无相关的网络热词成了硬指标。(5分,答出一句给1分,答出两句给3分,答出三句给5分,表达的意思相同即可)

解析:第①处根据“‘来得快,去得更快’成为网络热词的集体宿命”一句可以推知;第②处需要结合上文的“从前阅文章,后来读段子,现在看热词”和下文“‘词时代’正乘着互联网有力的双翼开始自己的新纪元”两句归纳而成;第③处根据前面几句内容推断出衡量的标准。 16. 【示例】:在秋风萧瑟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在寒风肆虐的早晨,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纯净。 17.略

文言译文:

清道光年间,高螺舟先生奉命去册封琉球国王。礼仪完成之后,在宾馆外面散步,见到一间屋子中有棺材,前面有题识,是“天朝参将某公之柩”,感到惊奇,就向人询问,原来是乾隆年间护送封琉球国王的使者,到了这琉球国因为生病死亡的。高先生问,为什么不回国,回答是:“航海的船禁忌运载灵柩(装着死人的棺材)。”高先生说:“这是民间的禁忌而已,有什么值得顾虑的?我应该让他回归故国。”他跟副使商议,副使不同意,高先生说:“我们两人就像他,万一不幸死在海外,也是这样不能回国吗?请用我乘的封舟运载灵柩,即使船沉没了也不后悔。”可是全船的人都坚持不同意。高先生很生气,最终将灵柩载在船上航行。船启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高先生叹息着说:“他死在外国,我运载他的灵柩回国,现在反而要丢进海里。我将来用什么去面对死者呢?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的意思告诉他。”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高先生陈设祭品。高先生穿衣带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快把灵柩丢到海里。”众人都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曰:“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海里吧。”众人大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你们怎么敢这样!我打定主意了。我因为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

第三篇:《传记题目汇总》

传记题目汇总

期中考屠呦呦与青蒿素

(2)在青蒿抗疟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屠呦呦却能获得突破性

进展,其中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请简要阐述。(6分)

最关键的步骤是:改进提取药物的方法(2分)。

①从东晋名医葛洪的有关记载中受到启发,认识到可能在高

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2分);

②改用乙醇冷浸法(1分);又采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法。(1

分)。

(3)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分析。(6分)

①拥有兴趣和理想: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

立志探索它的奥秘。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等专

业课程很感兴趣。

②具有克服困难的执着精神:屠呦呦在设备简陋的工作环境

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

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③拥有领导团队的才干:在国内外都没办法找到理想抗疟新

药的困境下, 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

组长。

④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

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进行大量实验;

⑤拥有不惧失败的科学探索精神: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

终于成功提取青蒿素。

(每点2分必须先概括再联系原文分析,答出三点即可)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

敬意”,结合全文,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思考。

(8分)

①“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是说屠呦呦研发的青蒿素挽救了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疟疾患

者的生命(强调范围之广,人数之多。2分),疟疾这个肆意

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终于被这位中国女科学家制服了

(强调意义之大。2分)。所以全世界人们都对这位老人和她

杰出的贡献表达深深的敬意。(从为什么表达敬意角度)

②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着像屠呦呦一样为理想克服困

难、执着奋斗的坚强毅力,不为名利、潜心研究的科研精神,

即使获奖依然不忘团队的合作精神。(学习屠呦呦的精神。2

【阅读答案__亦诗亦哲方东美】

分)

我们也应该看到科学是无国界,任何对人类有贡献的成就,

我们就应该认可,并给予最大的尊重和敬意。如:屠呦呦提

取的青蒿素是具有中国医药特色的科研成果,也是人类医学

史上的重大发现,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再如:袁隆平

研究的杂交水稻解决了粮食短缺的世界难题,被赋予“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科学无国界。2分)

13 饶宗颐的书写情怀

(2)饶宗颐是一位让人崇敬和瞻仰的书法大师,他是怎样成就这一点的呢?请概括回答。(6分)

(2)①家族影响,首富的地位和书香门第的氛围帮助他在阅读和书画方面打下坚实基础。②天赋大异常人。③对前人书画艺术有极高观察力和转化能力。④有一颗探索世界的不知疲倦的童心。⑤以书画调剂生活的书写情怀。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

(3)文章开篇引用了学术界和一些名人对饶宗颐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3)①通过别人的评价,侧面表现饶宗颐的崇高地位和旷世才华。②因为评价者本身也很有地位,所以他们的评价能增加传记的说服力。③引发读者兴趣,让读者很想了解这样的优秀人物是怎样成就自我的。(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4)有人评价饶宗颐“以其博洽周流、雅人深致的境界,成为当代罕有的国学宗匠”,请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博”的认识。(8分)

(4)①只有广泛涉猎,博采众长,才可能达到学问的高境界。②饶宗颐遍临经典,博学诸家,转益多师,书写技巧得到锤炼和升华,书法视野得到开拓,书法学养得以深厚。③结合自己的学术实践和思考对传统书法及其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留下了精辟的理论,“学书十要”发人深省。④在我们平常的学习中,我们也应该涉猎多方面的知识,丰富自己,开阔自己的思路。

15 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

(2)从文章第一、二段看,吕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

(2)【答案】①阅读:能发现学问大家的问题,不迷信权威,

唯学术是尊。②教课:遇到问题千方百计琢磨钻研。③著述:其著作处处体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作风,无论是长篇巨著,还是一二千字的短文,都要逐字逐句地仔细推敲,从不马虎敷衍。(共6分,每点2分)

(3)陆俭明教授认为,“《现代汉语词典》风格”就是“标

准词典编纂风格”。请结合材料,解释“《现代汉语词典》风格”的具体含义。(6分)

(3)【答案】“风格”体现在整个编纂过程中,具体是指:①

确立宗旨,为《现代汉语词典》确立了“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的宗旨,正确的语文规范观指引语文规范方向;②资料准备,收集了上百万张卡片的资料,并加以全面、认真地分析、综合;③编写,工作环节严谨,采取流水作业法,层层把关;④修订,关注语言的最新发展,跟上时代需求,不断及时地进行修订;⑤全程,主编不挂虚名,亲力亲为,不辞劳苦。(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4)吕叔湘先生曾道:“我最近做了一件有点傻气的事情,把

1983年5月15日到26日的《文汇报》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查出有32个词语是《现代汉语词典》里没有收的。”你怎样看待吕老的这种行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和给你的启示。(8分)

(4)【答案】吕叔湘先生的行为一点也不傻,我感受到的是吕

老值得敬佩的严谨的治学态度。(观点和总起,2分) ①吕叔湘先生重视词典的生命力,注重及时修订,跟上时代的需求。即使在他79岁高龄,他仍关注语言的最新发展,在搜集大量资料后进行分析,无时无刻不为词典的及时修订做准备。(来自原文划线语句前的观点表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亦可,2分)

②吕叔湘先生重视词典的编撰,把它看成是“名山事业”,认为编撰词典就是要传承一个国家的文化。(来自后续的非连续性文本,2分)

启示:从吕老的身上,我懂得了①要编撰国家的词典(传承国家文化)需要巨大的身心投入和坚持不断完善的精神;②要成就真正的大师要不辞劳苦,不问得失,严谨治学。(答出其中一点启示即可,2分)

17周成就卓著 一代师表——记中科院院士黄秉维校友

(2)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在什么背景下

第四篇:《2016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答案__亦诗亦哲方东美】

第五篇:《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检测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语文试题

【阅读答案__亦诗亦哲方东美】

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鱼纹和人面鱼纹,一直到今天民间各种剪纸里的鱼,这个“鱼”的源头符号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没有间断。

“鱼”有两个基本含义,这两个基本含义又是相连相通的。

第一个含义是繁殖和生存。鱼产子极多,象征着繁殖、生存,与此紧密联系,鱼代表着也象征着男女情爱,它是神圣的生命颂歌。人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出来,自此“鱼”开始。许多民族都有与生存含义有关的“鱼”的符号,中华文化则将它从远古延续不断地保存到今天。与代表繁殖、生存紧相连的“鱼”的派生意义,是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今天民间过旧历新年贴在大门口的“鱼”,经常与丰满谷穗连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它象征的不仅是人丁兴旺,也是五谷丰登。这个包含“有余”的“鱼”呈现出人类已走出动物世界:人不仅维持、延续生存,而且生活开始富裕、丰足,不必像其他动物日夜苦于觅食求存。余食余粮使人类有了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鱼”的第二个含义是交往和语言。“鱼腹藏书”“鱼雁相通”等,是中国古代流传的成语和故事。从而,“鱼”所代表的不仅是人的繁殖和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体间的交往。这交往既包括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也包括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人的生存使语言成为人的语言,“鱼”也就被赋予了从属于人的语义:它保存并传达了人从生活到生产中的大量知识、经验和情感。

过年过节时,乡村宴席的中心赫然摆着一条不许动筷的大鱼,或者干脆就摆一条木制的鱼。它代表着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从而也就不许去打扰它。它与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鱼到马王堆帛画上把整个宇宙拖起来的大肥鱼,到汉画中代表人类始祖伏羲女娲的鱼鳞状的身躯,以及后世八卦图中由双鱼代表阴阳所组成的“太极”中心一样,“鱼”在这里绝不止于生存、交往的一般含义,而且是将这含义与巫术信仰、沟通神明紧紧结合在了一起,呈显着生的祝福中充满着神秘和神圣,而这神圣性就在现实性之中,也就是说,“鱼”给人的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圣。

“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文化心理。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当外侮入侵、种族危亡的时刻,都能被强烈唤起。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义为士大夫所看重,近代“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为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所认同,就是为了呼唤自立、自信、自强,以维护生命、维系生存。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所宣示的正是人的生存和生命。实实在在的“人活着”即人的物质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现实和根本。

(摘编自李泽厚《已卯五说补篇》)

1.下列对于“鱼”基本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象征着男女情爱,这与鱼产子极多,所以象征着繁殖和生存有着密切关系。

B.“鱼”与生存含义有关,而许多民族并没有将“鱼”包含的生存含义保存至今。

C.人赋予“鱼”特定的语义,使它成为保存和传达人的知识、经验和情感的语言。

D.“繁殖和生存”和“交往和语言”在“鱼”这个文化源头符号中是相连相通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宣示人的生存与生命的中国文化源头符号“鱼”,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中华大地上绵延承续。

B.从“鱼”表示繁殖和生存的意义开始,人就通过客观社会性的文化符号显现自己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

C.将“鱼”同音地等同于“余”的派生意义,催生了人们对物质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乐之“余”的追求。

D.马王堆帛画上托起整个宇宙的大肥鱼,体现出了生存、交往的含义,而且将这一含义跟巫术信仰和沟通神明结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腹藏书”“鱼雁相通”表明,“鱼”代表着生存,也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知识经验的信息沟通和情深义真的感情传达。

B.过年过节的乡村宴席摆着大鱼却不许动筷,寓意为此“鱼”是不许打扰的,因为它代表神圣的欢欣和生命的祝福。【阅读答案__亦诗亦哲方东美】

C.“鱼”所代表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圣价值的观念和感情,已积淀为中华儿女的能被强烈唤起的文化心理。

D.以和谐止争为美德惯例的中国知识分子认同“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天演论”,与“鱼”所宣示的生命和生存有关。

二、古代诗文阅读(33)

(一)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4~7题。

萧何,沛人也。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秦御史监郡者,与从事辨之,何乃给泗水卒史事,第一。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尝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得秦图书也。

初,项羽立沛公为汉王,而三分关中地,王秦降将以距汉王。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独何谏之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周书》曰„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夫能诎于

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汉五年,即皇帝位,论功行封。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食邑八千户。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上曰:“夫猎,追杀兽者狗也,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走得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纵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从我,多者三两人;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后皆莫敢言。

高祖崩,何事惠帝。何病,上亲自临视何疾,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何死不恨矣!”

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何薨,谥曰文终侯。

(选自《汉书》,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为布衣时 布衣:指一般平民,后也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阅读答案__亦诗亦哲方东美】

B. 与从事辨之 从事:指处置;也指将某类事情当作职业去做。 ..

C. 而发纵指示兽处者人也 指示:即“指而示之”,就是指出来给人看。 ..

D. 何顿首曰 顿首:指磕头。古代礼仪跪拜礼之一,为正拜。 ..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B.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C.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

D.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居臣等上/何也【阅读答案__亦诗亦哲方东美】

6.根据文意,下列分析和评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为平民时,萧何多次在吏事上袒护高祖。高祖以吏的身份到咸阳服役,小吏们都出三百钱为高祖送行,只有萧何出了五百钱。

B.项羽立沛公为汉王,暗中封秦的降将为王抗汉,刘邦很生气,想攻打项羽。他手下的大将都反对,萧何更是以利害关系说服刘邦。

C. 刘邦十分信任萧何。刘邦即位后论功行赏,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先封他为酂侯。功臣们不满,刘邦采

用比喻说服了功臣们。

D. 萧何先后辅助过汉朝两代皇帝。在他病危之际,惠帝向他询问曹参可不可以替代他为相时,他认为曹参是个很不错的人选。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②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8—9题。

暮春即事

(宋)叶采

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8.从“动与静”关系的角度赏析《暮春即事》。(5分)

9.“闲坐小窗”与“闲敲棋子”中的“闲”情是否相同,请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1分)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与省察自己的必要性的句子是 , 。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从人的角度极写蜀道之高危。

(3)《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 。”

(4)通过《春望》中的“ , ”两句,我们可以想见杜甫忧国、伤时、思家而造成的苍老之态。

(5)生命是什么?生命是“ , ”(杜甫《望岳》)的雄心壮志,也是“ , ”(龚自珍《已亥杂诗》) 的无私奉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方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方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方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方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向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方先生再向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方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方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方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方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方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近千首之多。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是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方先生的赠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锺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竟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方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方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方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方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gudian231640/

推荐访问:亦师亦哲方东美 亦诗亦哲东方美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