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读音

来源:重阳节 时间:2018-10-17 08:00:1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重阳节】

宋濂读音(共10篇)

宋濂读音(一):

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马生后来成才了吗?

据上面谱文中记载,马廷珍(大同公十八世孙)生于1334年,马锦(大同公十八世孙)生于1343年,则马从政出生于1334-1343年之间.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写于1378年,与马从政的年龄相符.宗谱中为什么无马从政生卒日期?笔者查阅东阳境内之大量宗谱,发现其他宗谱中也有类似情况.原因很多,或相隔修谱年代较长(一般三四十年修纂一次)、或兵燹散失、或保存不好而散失等等.马从政出生在1334年至1343年之间,据上安恬村谱记载,最近一次修谱时间为元至正七年(1347).下一次修谱时间为明弘治十二年(1499).两次修谱相隔了152年.也许修谱年代长而保存不好(独缺几行字)的原因,就没有把马从政生卒日期写进谱中.《安恬马氏宗谱》首次修纂时间为南宋隆兴元年(1163),是东阳地区修纂比较早的宗谱之一,也是可信的史料.马从政在历代东阳县志、地方文献中无记载,原因为东阳在宋元以来人物济济,例如任县令以上职官者达1086人(至清代止).马从政官职只有七品县令,要本无资格列入名册之中,所以600多年以来,无人知晓马君则就是马从政.[2]?
  马从政,字均济,号日济.宋濂文中马君则与均济在读音上相近.“均”原意为平均,这里批同心.“均济”可以理解为人人同心,都要勤奋学习,在学业上要去奋斗.“日济”可以理解为第天都要用于勤奋学习,在学业上继续奋斗.马从政字号之含义与马君则“自谓少时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意蕴相近.从《送东阳马生序》可以看出马君则(即马从政)在少年时用功苦读,学习精神与大文豪宋濂少时经历相似,与宋濂可算忘年之交.宋濂鼓励他更加努力勤学,他看来也没辜负宋濂的苦心,至后来任职时期颇有政绩,受到天子恩赐.而其名则借宋濂传至四海.
应该是成材了

宋濂读音(二):

请问谁告诉我"溍"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我在字典里查不到这个字.
明初文学家宋濂早年师从散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等人.


确实是 jìn
(1) ㄐㄧㄣˋ
(2) 水名.
(3) 水貌.
到这里找一份软件 以后就方便多了

宋濂读音(三):

读《宋濂求书》后感作文

[读《宋濂求书》后感作文]
这则故事讲的是古人求学,读《宋濂求书》后感作文.里面讲了宋濂求书、求师、求学的故事.正因为宋濂求书不畏困难,求师真诚谦虚,求学刻苦勤勉,所以他才能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得以成才.宋濂这种好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明朝初年的翰林学士、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年少好学,但是因为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只好向有书的人家求借,宋濂借了一本书,很守信用,说那天还就那天还,他那守信用的精神被很多人所知,所以有很多书者都愿意借书给他.宋濂努力自学,他20多岁的时候知识已经很渊博了,但他还要读书,真是“学无止境”、“勤学好问”.他打听到百里之遥的地方有一位知识很渊博的老师,他马上就上路了,去找那位老师,当时,寒风呼啸,大雪纷飞,他历经艰苦,来到了那个老师那里后,有一个人问他,你的伤口还疼不疼,宋濂说,我的伤口我根本就没感觉到疼,小学六年级作文《读《宋濂求书》后感作文》.可想,他那求师的精神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感动.他的伤口伤得那么深也不感觉疼,他脚上流了血,他都说不疼,而是继续往前走,去求学,他这么勤学好问,可是有些人只是感冒了一下就娇气,甚至都不做作业.我没有他这样勤奋,因为,我比较贪玩,但是我会努力,争取做到勤学这一点;我也没有他那样好问,因为,我怕回答错问题,但是我也可以努力,做到好问这一点.我要以他为榜样,认真地学习,做到勤奋好学好问.读《宋濂求书》后感作文500字

宋濂读音(四):

既有几种读音?读什么?(没拼音的详细内容里复制)
a:ā á ǎ à o:ō ó ǒ ò e:ê ē é ě è i:ī í ǐ ì
u:ū ú ǔ ù v:ǖ ǘ ǚ ǜ ü 是这些读音吧,
“既”有几种读音?读什么?

只有一种
既jì
部首笔画
部首:旡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五笔86:VCAQ 五笔98:VAQN 仓颉:AIMVU
笔顺编号:511541535 四角号码:717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5E2
基本字义
1.动作已经完了:往不咎.而.
2.已经:成事实.定.
3.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快又好.
详细字义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2.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3.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 王充《论衡》
4.完毕;完了 [complete;end]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既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5.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副〉
1.已经 [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加冠.——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既泣之三日.——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2.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
3.不久;随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昔李斯与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盐铁论·毁学》
1.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since;as]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2.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3.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4.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常用词组
1.既成事实 jìchéng shìshí
[fait accompli;accomplished fact] 已完成的、并且推定是不可改变的事
2.既定 jìdìng
[antecedent;established;fixed;set] 已定的,已为前提的
既定方针
3.既而 jì’ér
[soon;after a while;afterwards;later;subsequently] 不久,一会儿,副词.指上件事情发生后不久
既而儿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既而得某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既而胡即放.——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既来之,则安之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since we are here,we may as well stay and make the best of it;now that we have come,let us stay and take the rough with the smooth;now you are here,you"d better stay;since this is so,it"s better to accept it and enjoy it] 既已来此,那就随安于此
他果然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只得因居之安,则资之深.——《儿女英雄传》
5.既然 jìrán
[now that;as;since] 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
既然他已经好些,他就可以回学校去了
6.既是 jìshì
[since;now that] 既然是
既是干不成,就算了吧
7.既往 jìwǎng
(1) [past]∶以前
既往之事
(2) [bygones]∶指已经过去的事情
既往不究
8.既往不咎 jìwǎng-bùjiù
[let bygones be bygones;do not censure sb.for his past misdeeds;do not go into past misdeeds] 不追究已经过去的错误
既往不咎,立功赎罪
9.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jì yǒu jīnrì,hébì dāngchū
[if there must be today,then why should there have been other days;if I had known it would come to this,I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if it has to be like this now,it"s a pity it was even like that in the beginning] 既然有今日的如此结果,何必在当初那么做.用以感慨现今的不如意,而深悔过去的错误
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红楼梦》

宋濂读音(五):

“和”的所有读音,并组词


hé (1) ㄏㄜˊ (2) 相安,谐调:~美.~睦.~谐.~声.~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衷共济. (3) 平静:温~.祥~.~平.~气.~悦.~煦.惠风~畅. (4) 平息争端:讲~.~约.~议.~亲. (5) 数学上指加法运算中的得数:二加二的~是四. (6) 连带:~盘托出(完全说出来).~衣而卧. (7) 连词,跟,同:我~老师打球. (8) 介词,向,对:我~老师请教. (9) 指日本国:~服(日本式服装).~文.大~民族. (10) 体育比赛不分胜负的结果:~棋.~局. (11) 姓. (12) 郑码:MFJ,U:548C,GBK:BACD (13)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hè (1) ㄏㄜˋ (2) 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寡. (3) 依照别人的诗词的题材或体裁作诗词:~诗. (4) 郑码:MFJ,U:548C,GBK:BACD (5)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huó (1) ㄏㄨㄛˊ (2) 在粉状物中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3) 郑码:MFJ,U:548C,GBK:BACD (4)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huò (1) ㄏㄨㄛˋ (2) 粉状或粒状物搀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药.奶里~点儿糖.~弄.~稀泥. (3) 量词,指洗衣服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洗了三~水. (4) 郑码:MFJ,U:548C,GBK:BACD (5)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hú (1) ㄏㄨˊ (2)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3) 郑码:MFJ,U:548C,GBK:BACD (4) 笔画数:8,部首:口,笔顺编号:31234251

咊 hé 〔形〕 (1) 和谐;协调. 和,相应也.——《说文》 和,谐也.——《广雅》 音声相和.——《老子》 乐从和.——《国语·周语下》 倡予和女.——《诗·郑风·萚兮》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易·中孚卦》 与讴谣乎相龢.——《文选·王褒·洞箫赋》 和五声.——《吕氏春秋·慎行论》 圣人为能和. 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 (2) 又如:和合日(和谐、合好的吉日);和合会(合好;和谐);和令(和谐畅适);和比(和谐) (3) 和顺;平和 .如:和衷(和善.今称和衷共济,即指同心和善而共济艰难);和昶(和畅);和直(平和爽直;和顺正直);和正(和顺端正) (4) 和睦;融洽 颜色愈和.——《史记·魏公子列传》 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和友(和睦友爱);和比(和睦;和谐);和居(和睦相处);和勉(和睦互勉) (6) 喜悦 .如:和悦(和乐喜悦);和喜(和洽喜悦);和愉;和怿(和悦) (7) 暖和;和煦;晴和 海上风和日暖.——刘斧《青锁高议》 春和景明.——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天稍和.——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久而乃和.——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和无寡.——《论语·季氏》 (8) 又如:和清(温和清朗);和媚(温和美好) (9) 适中;恰到好处 .如:和售(以平价相买卖);和成(适量的饮食);和口(适口;可口);和味(适口之食) (10) 指身体健康舒适 和于身也.——《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和宜(合适,舒服);和胜(病愈);和舒(和畅舒适) (12) 日语的,日本的 .如:汉和辞典;和服 (13) 搀和,混和 松脂蜡和纸灰.——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泪珠和笔墨齐下.——清·林觉民《与妻书》

hé 〈动〉 (1) 调和;调治;调适 .如:和味(调和食物的滋味);和羹(五味调和的羹汤);和弱(调和抑制);和通(调和;和畅) (2) 和解;息争而归和平 与楚以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又如:和番(以婚姻安抚外族,和睦异族);和盟(和好结盟);和邻(与邻国媾和交好);和宁(和解,平息);和释(和解;消除) (4) 弈棋或赛球等的结局不分胜负 .如:这盘棋和了 (5) 交易 .如:和售(平价交易);和价(谓官定的平价);和籴(古代官府以议价交易为名向民间强制征购粮食);和市(指与少数民族交易) (6) 合.汇合;结合 .如:和合

hé 〈名〉 (1) 两个以上数相加的总数 .如:五和七的和是十二 (2) 和平 .如:讲和;求和;议和

hé 〈介〉 (1) 与;跟 .如:和人群一同去 (2) 向;对;跟 ——表示动作的对象.如:我很愿意和大家讲一讲;和他父亲谈及此事 (3) 跟 ——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如:他的论点和你的相反;我的意见和他们的有别

hé 〈连〉 (1) 与 .如:他和他的儿子在这里;北京、天津、上海和广州 (2) 加在一起 .如:你的咖啡有奶油和糖 (3) 表示选择,相当于“或” .常用于“无论、不论、不管”后.如:去和不去,由你自己决定 (4) 另见hè;hú;huó;huò;huo

hè 〔动〕 (1) 应和;跟着唱 荆轲和而歌.——《战国策·燕策》 拊石而和之.——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当哭相和也.——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唱和;曲高和寡;和歌(应和他人之歌声而唱歌) (3) 附和;响应 .如:和从(附和顺从);一倡百和;一唱百和 (4) 以诗歌酬答;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作诗词 .如:和章(酬和他人的诗章);和答(酬答别人的诗);和酬(以诗酬答他人) (5) 答应;允许 .如:和应(犹应和) (6) 另见hé;hú;huó;huò;huo

hú 〈动〉 (1) 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2) 另见hé;hè;huó;huò;huo

huó 〔动〕 (1) 揉和.在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 .如:和揉(在粉状物中加液调匀揉合);和解(犹溶解);和丸(比喻母亲教子勤学);和熊(为母亲教子勤学之典) (2) 另见hé;hè;hú;huò;huo

huò 〈动〉 (1) 掺合;混杂 .如:和药(调制药物);豆沙里和点儿糖;和羹;和泥儿 (2) 不同的人混杂到一起 与他们甚么相干?怎么也和在里头?——《文明小史》 (3) 蒙哄,欺骗 .如:和哄(哄骗);和欺(哄骗)

huò 〔量〕 (1) 用于时间,相当于“会儿” 韦义方去怀里摸索一和,把出席帽儿来.——《古今小说》 (2) 用于洗东西或煎中药换水,相当于“次”、“道” .如:衣裳已洗四和;头和药 (3) 另见hé;hè;hú;huó;huo

huo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

宋濂读音(六):

送东阳马生序宋濂原文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其中有一句中一字,本人略不详其字音.如下:
<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中`日再食`一词中的`食`字,是读`shi/`还是`si\`
为何生其疑义,本因小的今日在听原文音频时见其中读为`shi/
语文书上之`食`字后又无注解,不详其读音
斗胆来`百度知道`寻求答案.
Thank.you
本意就是说
在本篇中的`食`字
到底念什么?

本篇中的`食`字:`shi/
我们老师上课给我们看过,我好不容易给拷过来了,包括译文,如下:
送东阳马生序 课文
〔明〕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选自《四部备要》本《宋文宪公全集》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宋濂读音(七):

肯綮的读音
为什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版上的肯綮的“綮”读的是第三声?

kěnqìng肯綮
【词语】肯綮
【读音】kěnqìng
【翻译】[meat joints;crux;key] 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解释一】筋骨结合的地方.
〖示例〗《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陆德明 释文:“肯,著骨肉.綮,犹结处也.” 宋 黄庭坚 《颐轩》诗序:“庖丁不以肯綮婴其解牛之刀,痀瘻丈人不以万物易蜩之翼.” 清 独逸窝退士 《笑笑录·食羊骨》:“骨间亦有微肉,熟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焦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於肯綮之间.”
【解释二】比喻要害或最重要的关键.
〖示例〗《金史·郭药师传》:“ 宗望 能以悬军深入,驻兵 汴城 下,约质纳币割地,全胜以归者,药师 能测 宋 人之情,中其肯綮故也.” 明 宋濂 《故奉训大夫王府君墓志铭》:“为 定远 县吏,出谋发虑,皆中肯綮.”《明史·顾大章传》:“与朝士通往来,阴察其交关肯綮,清流赖之.” 清 包世臣 《述学示十九弟季怀》诗:“房行藁汗牛,一一究肯綮.” 郭沫若 《历史人物·夏完淳》:“他的著书现存的有《幸存录》一种,评议 明 末政局极平允而中肯綮.”
肯綮:解剖结构名.指筋骨结合的地方.《庄子·养生主》:“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后世多用肯綮形容关键部位.《本草纲目》卷十三:“药中肯綮,如鼓应桴.”

宋濂读音(八):

关于宋濂好学的解释和理解!

  宋濂年幼时就很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读,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录完毕,跑着去送回书,不敢稍微超过约期.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可以看遍许多的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
  [4]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礼,表示已经成年.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问.
  [15]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由此可见,宋濂对学习的态度与认真,表现出宋濂极爱读书.【宋濂读音】

宋濂读音(九):

求10个成语,要有拼音和解释的!

苍黄翻覆拼音:cāng huáng fān fù近义词:反复无常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解释:苍:青色;苍黄:青色和黄色;反覆:反复无常.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出处:春秋·鲁·墨翟《墨子·所染》:“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处堂燕鹊拼音:chǔ táng yàn què近义词:处堂燕雀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比喻居安忘危的人解释:比喻居安忘危的人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燕雀处一屋之下,子母相哺,煦煦然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决,火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将及也.”铄石流金拼音:shuò shí liú jīn近义词: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天气酷热解释:高温熔化金石.形容天气酷热.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诠言训》:“大热铄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例子:明·宋濂《故丽水叶府君墓铭》:“虽经~之候,未尝离冠衣而处.” 不磷不缁拼音:bù lín bù zī近义词:用法: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坚贞高洁的品质,不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改变.出处: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言至坚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于涅而不黑.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伯仲之间拼音:bó zhòng zhī jiān近义词:不相上下反义词:天渊之别、天壤之别用法:偏正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两人才能、势力不相上下解释: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比喻人与事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出处: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例子: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唐·杜甫《咏怀古迹》诗) 顾名思义拼音:gù míng sī yì近义词:望文生义用法:连动式;作分句;指看到名称就想到所包含的意义解释:顾:看;义:意义,含义.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例子:桂花蝉~,想是香味如桂花,或因桂花开时乃有,未详.(鲁迅《两地书》七七)老骥伏枥拼音:lǎo jì fú lì近义词:老当益壮、壮志凌云反义词:老气横秋、老态龙钟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褒义解释:骥:良马,千里马;枥:马槽,养马的地方.比喻有志向的人虽然年老,仍有雄心壮志.出处: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例子:用飞龙在天,.(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黯然失色拼音:àn rán shī sè近义词:相形见绌、大相径庭反义词:光彩夺目、不相上下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用于两者比较,差的更差解释: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失色:因惊慌或其他原因变了脸色.比喻相比之下,事物仿佛失去原有的色泽、光彩出处:清·冒襄《影梅庵忆语》:“顿使《会真》、《长恨》等篇黯然失色.”例子:所有同类题材的绘画和它比较起来,.(秦牧《艺海拾贝·〈最后的晚餐〉》)万象森罗拼音:wàn xiàng sēn luó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解释:指天地间纷纷罗列的各种各样的景象.出处:南朝·梁·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 星火燎原拼音:xīng huǒ liáo yuán简拼:xhly近义词:星星之火、水滴石穿反义词: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解释:一点儿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很小,但有旺盛的生命力,前途无限.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

宋濂读音(十):

迄今——()近异词 冠有几种读音组词

迄今——近义词:至今冠 guān
1.帽子:.戴.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楚楚.2.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子...状动脉.
冠 guàn
基本字义
1.把帽子戴在头上:沐猴而~.2.超出众人,居第一位:军.3.姓.
详细字义
〈动〉
1.戴;戴帽子 [put on a cap or hat]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楚辞·屈原·涉江》
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 2.又如:沐猴而冠;冠带(戴帽系带子.借指穿着官服);冠巾(戴上帽子、头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礼义的人) 3.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precede;crown with;surpass]
位冠群臣,声施后世.——《史记·萧相国世家》
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又如:冠带医生(大医院有称职的医生);冠首(位居于众人之上);冠绝(遥居首位);冠伦(盖过同辈) 5.加在前头 [precede].如:冠头(加在前头);冠序(在书前加序言);冠篇(写序言);冠以题辞
〈名〉
1.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ceremony marking a man"s coming of age at 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弱冠弄柔翰.——左思《咏史》 2.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岁而冠,并赐以字);冠士(已行过冠礼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过冠礼的男子.指二十岁成年男子);冠岁(男子二十岁);弱冠(刚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3.排于首位的事例 [first place].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设六部,以吏部为首);冠族(显贵的豪门世族);冠首(首位) 4.胜利的奖赏或荣誉的标志,尤指代表运动中获得冠军的称号 [champion].如:夺冠 5.[语]∶冠词的简称 6.另见 guān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jieri923974/

推荐访问:宋濂简介 宋濂诚实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