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羽林军统领

来源:女性创业 时间:2018-09-05 08:00:0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女性创业】

汉朝羽林军统领(共9篇)

汉朝羽林军统领(一)

汉代的什么是历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

上林苑
上林苑,是汉武帝刘彻于建元二年(公元前138)在秦代的一个旧苑址上扩建而成的宫苑,规模宏伟,宫室众多,有多种功能和游乐内容.今已无存.上林苑地跨长安、咸阳、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霸、产、泾、渭、丰、镐、牢、橘八水出入其中.上林苑既有优美的自然景物,又有华美的宫室组群分布其中,是包罗多种多样生活内容的园林总体,是秦汉时期建筑宫苑的典型.上林苑亦是当时汉武帝尚武之地,在此处有皇帝的亲兵羽林军,并由后来的大将军卫青统领.汉武帝从此走向一个崭新的历史舞台.

汉朝羽林军统领(二)

中郎将是几品的官

中国古代官职
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平帝时又置虎贲中郎将,统虎贲郎,位比二千石.后又置羽林中郎将,统羽林军,与虎贲中郎将同级,品秩比二千石,低于诸将军和校尉.
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其职位、品秩、权力差异很大,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使匈奴中郎将、北中郎将等.魏晋南北朝时,各中郎将中比较著名的有建威中郎将周瑜、军师中郎将诸葛亮等.又建安中,曹操魏王嗣子曹丕就领五官中郎将,为丞相的副职.此后出现的东南西北等中郎将,其地位甚至一般被认为高于杂号将军.
唐代,中郎将又被恢复为各府卫的禁卫统领,品级大致在正从四品之间,为低级武职.宋初中郎将曾用为虚衔,后废.

汉朝羽林军统领(三)

汉代的军制

  简明大汉军制军阶一览
  汉朝军制可分为伍长—什长—都伯—百人将—牙门将、骑督、部曲督等—别部司马(军司马)—都尉(骑都尉)—校尉(北军五校相当于中央军,南军五尉相当于中央警备部)—中郎将(五官、左、右、虎贲中郎将类同五校)—裨将军—偏将军—将军(如武威将军,度辽将军等,一般将军出度辽之外,战时即封,战后即撤.)—四征、四镇、前后左右将军—卫将军—骠骑、车骑将军—大将军.
  北军是汉军的精锐部队,长官是中垒校尉(东汉为北军中候),其下是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掌上林苑门屯兵,越骑校尉掌越骑,长水校尉掌长水宣曲胡骑.北军士兵又称屯兵.
  南军为守卫皇宫的部队,长官为卫尉,其下主兵的有南宫卫士令北宫卫士令左右都候等,另有宫掖门司马七人主管宫门守卫.南军士兵又称卫士.
  首都长安另有守城部队由城门校尉统领.长安还有非正规军:执金吾率领的缇骑,负责治安.虎贲中郎将下辖左右仆射、左右陛长率领虎贲郎,羽林中郎将下辖羽林监和骑都尉率领羽林郎,虎贲和羽林都是皇帝的卫队.光禄勋(郎中令)下辖五官左右三个中郎将管理三署郎,三署郎在汉初曾组成郎中骑是主力的骑兵部队,但后来三署郎成为仪仗队和候补官员的训练班.
  地方部队,各郡由都尉率领,边郡的边防军由长史率领,各王国由中尉率领,县和侯国由尉率领,边县另有障塞尉.
  战争期间派出由将军率领的临时编组的作战部队.将军下有长史、司马辅助,部分若干部,部由部校尉和军司马率领,部下设曲,曲由军候率领,曲下有屯设屯长.
  考察东汉军制要分东汉和汉末三国.汉末三国是东汉名存实亡到九品中正确立的时间.
  东汉军制五人一伍、有伍长,十人一什、有什长,五十人一队,有队长,百人一屯,有屯长,二百人一曲,有军侯,千人一部,有司马或校尉为正司马为副.
  都尉校尉中郎将平级,各有职所,三国志中都尉至校尉至中郎将都是拜,而不是迁,同一武将任职有拜、有迁,不能一同考察,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三个职位.裨将原是名称不是职位,即处于辅佐地位的将军,汉末三国才出现.
  偏将军两汉之交一度出现,随后不存,汉末三国再次出现.
  汉末,四征四镇将军为杂号将军,无实权,位在前后左右之下.三国曹魏,为重镇将军,大权在握,出掌一方军事,总领数州征伐,遂位在前后左右之上.从书中来看,已仅次于三公级的四大将军了.
  北军五校尉是东汉的兵种部队,已无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掌骑兵,越骑校尉掌善骑射之骑兵,步兵校尉掌步兵,射声校尉掌弓弩手,长水校尉掌胡骑.西汉尚有虎贲校尉掌轻车,撤消.胡骑校尉掌胡骑,并入长水校尉.加上中垒校尉,合称北军八校尉.西汉北军有北军中尉总领,另有中垒校尉掌北军营垒事.东汉改中尉为执金吾,不掌北军.中垒校尉后改北军中侯,比六百石,不领北军五校,仅有监察之能,一如比六百石之刺史监察二千石之郡守.
  城门校尉负责洛阳城门的守卫工作,总领洛阳十二城门司马,十二城门每一城门设一城门司马,把守城门,称**门司马,领兵数百不等.
  东汉罢地方都尉.
  将军有军府为指挥机构,但应注意军府和相府三公府的不同.三公府是固定的职能机构,固定于一个地点,也可认为三公府就是一所房子.军府是临时的指挥机构,随同将军行动,而不能看成一所固定的房子.
  关于官职称呼.中郎将是中郎将,应称呼为某某中郎将而不能简称某某中郎.中郎是皇帝身边的侍卫武官,后成为文职.中郎将是包括中郎在内的各种“郎”的首领,也可以认为“将中郎者,中郎将也”.
  征北将军介绍中的“资深者为大将军”中的资深者是指征北将军,即资深的征北将军为征北大将军

汉朝羽林军统领(四)

旧唐书张俭传翻译
张俭,雍州新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公威之孙也.父植,车骑将军、连城县公.俭即高祖之从甥也.贞观初,以军功累迁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自恃强盛,每有所求,辄遣书称敕.缘边诸州,递相承禀.及俭至,遂拒不受,太宗闻而嘉之.俭又广营屯田,岁致谷十万斛,边粮益饶.及遭霜旱,劝百姓相赡,遂免饥馁,州境独安.后检校胜州都督,以母忧去职.俭前在朔州,属李靖平突厥之后,有思结部落,贫穷离散,俭招慰安集之.其不来者,或居碛北,既亲属分住,私相往还,俭并不拘责,但存纲纪,羁縻而已.及俭移任,州司谓其将叛,遽以奏闻.朝廷议发兵进讨,仍起俭为使,就观动静.俭单马推诚,入其部落,召诸首领,布以腹心,咸匍匐启颡而至,便移就代州.即令检校代州都督.俭遂劝其营田,每年丰熟.虑其私蓄富实,易生骄侈,表请和籴,拟充贮备,蕃人喜悦.边军大收其利.迁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太宗将征辽东,遣俭率蕃兵先行抄掠.俭军至辽西,为辽水汛涨,久而未渡,太宗以为畏懦,召还.俭诣洛阳谒见,面陈利害,因说水草好恶,山川险易,太宗甚悦,仍拜行军总管,兼领诸蕃骑卒,为六军前锋.时有获高丽候者,称莫离支将至辽东,诏俭率兵自新城路邀击之,莫离支竟不敢出.俭因进兵渡辽,趋建安城,贼徒大溃,斩首数千级.以功累封皖城郡公,赏赐甚厚.其后,改东夷校尉为东夷都护,仍以俭为之.永徽初,加金紫光禄大夫.四年,卒于官,年六十,谥曰密.

译文是:
张俭,字师约,是京兆(唐时长安)新丰人.前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张威的孙子.其父名张植,曾做过车骑将军、连城县公等官职.
张俭,本是高祖皇帝的侄外孙.高祖皇帝初起兵,张俭就因为有功被封为右卫侍郎将,后升为朔州刺史.当时颉利可汗日渐强盛,常常向边境一带索取财物,发来的书函竟谮用“诏书”、“敕旨”之类的称呼,边关的官吏只好顺从不敢推辞.当张俭来任职后,唯独他敢拒绝不理会.他还鼓励、指导百姓们种田,每年收粮食数十万斛.就算有冬旱之年,劝百姓互相接济,都不会饥饿而死,朔州一带因此很稳定、平安.李靖勘平突厥的叛乱后,有思结部落的人众,无路可逃来投奔张俭.张俭接受他们并和睦他们安置.他们在碛北一带的(少数民族),亲戚之间私自过往探访,张俭也不禁止,只表示不知道而已.后张俭调到胜州,继任(朔州刺史)的官吏不细察实际情况,冒然向皇帝报说思结部落又叛乱,朝廷商议要出兵讨伐,当时张俭因为守母孝(在京),放弃按服守孝的规定请求作使者去安抚招纳他们.张俭独自到思结部落,召见他们的首领安慰,推心置腹(陈述利害),他们都很虔诚的归顺,因此又被调到代州做官,并兼任代州都督.张俭劝诫(少数民族的人)重农力耕,每年庄稼都成熟好几次,私人家中积蓄都很殷实.张俭担心他们会越来越骄横,所以公布了“平籴法”,粮税入缴官仓.思结部落的人很高兴,因此官仓也很充实.
后来升迁为营州都督,兼任护东夷校尉.因为差错被免了职,降为平民保留官衔.营州与契丹、奚、靺鞨等夷族很临近,高丽国纠集这些部落入犯,张俭率兵打退,几乎全部剿灭.(因此)又被封为营州都督.太宗准备征剿辽东,遣张俭率俘虏的少数民族(兵士)在前探路,一直打到辽西,因为河水涨起,很久都不能渡过.太宗认为(张俭)胆小害怕,便把他召回.在洛阳宫接见时,(张俭)细细讲述了(辽西)山水环境和地理情况,以及长时间不能进军的原因.太宗很高兴,封他为行军总管,命他率领众少数部众,做为六军的先行.当时高丽国等待的莫离支部落将要到了,皇帝让张俭从新城路半道截杀,敌兵不敢出来.俭率兵进军渡过辽河,直达建安城,打败敌兵,杀了好几千人.一直封官做到皖城郡公.后来改东夷校尉官为都护府,就命张俭做都护长官.永徽元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后死,享年60岁,(皇帝赐)谥号为“密”.
张俭的哥哥名大师,曾做过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等官.
(他的)弟弟叫张延师,做过左卫大将军、范阳郡公等官.为人谨慎小心,统领羽林军三十年,都不曾有过差错.死后追封为荆州都督,谥号为“敬”,陪葬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张俭兄弟三人门前皆立戟(唐制,三品以上官门前皆立戟,以示尊贵),当时人都称为“三戟张家”.【汉朝羽林军统领】

汉朝羽林军统领(五)

的译文(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

少年行(四首选一)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
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
纵死犹闻侠骨香.
[今译]
刚刚离家就当上了皇家禁卫军的军官,随后又跟从骠骑大将军参加了渔阳大战.谁不知道奔赴边疆从军的艰苦和危险呢,但是为了国家纵然战死也无悔无怨.
[注释]
仕汉:汉朝的官吏,此处借汉喻唐.羽林郎,汉时设置羽林军,做皇帝的侍卫.羽林郎是羽林军中的军官.
骠骑:即骠骑将军.此处泛指统帅军队的将领.渔阳,唐郡名,在今河北省蓟县一带.
孰知不向:“孰不知向”的倒置.孰,谁.
纵:纵然.

汉朝羽林军统领(六)

《新唐书 列传三十六》译文,
原文为:
张俭,字师约,京兆新丰人.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威孙.父植,车骑将军、连城县公.
俭,高祖从外孙也.高祖起,俭以功除右卫郎将,迁朔州刺史.时颉利可汗方强,每有求取,所遣书辄称诏敕,边吏奉承不敢却.及俭,独拒不受.大教民营田,岁收谷数十万斛.虽霜旱,劝百姓相振赡,免饥殍,州以完安.李靖既平突厥,有思结部者,穷归于俭,俭受而安辑之.其在碛北者,亲戚私相过省,俭不禁,示羁縻而已.俭徙胜州,后将不察其然,遽奏思结叛,朝廷议进讨,时俭以母丧,夺服为使者抚纳之.俭单骑入其部,召酋帅慰谕,推腹心,咸匍匐归命,因举徙代州,遂检校代州都督.俭劝垦田力耕,岁数稔,私蓄富实.俭恐虏易骄,乃建平籴法,入之官,虏悦喜,由是储斛流赢.
迁营州都督,兼护东夷校尉.坐事免,诏白衣领职.营州部与契丹、奚、?、靺鞨诸蕃切畛,高丽引众入寇,俭率兵破之,俘斩略尽.复拜营州都督.太宗将征辽东,遣俭率蕃兵先进,略地至辽西,川涨,久未度.帝以为畏懦,召还.见洛阳宫,陈水草美恶、山川险易,并久不进状.帝悦,拜行军总管,使领诸蕃骑,为六军前锋.时高丽候者言莫离支且至,帝诏俭自新城路邀击,虏不敢出.俭进度辽,趋建安城,破贼,斩数千级.累封皖城郡公.后改东夷校尉官为都护府,即以俭为都护.永徽初,加金紫光禄大夫.卒,年六十,谥曰密.
俭兄大师,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
弟延师,左卫大将军、范阳郡公.性谨畏,典羽林兵三十年,未尝有过.卒,赠荆州都督,谥曰敬,陪葬昭陵.
俭兄弟三人门皆立戟,时号“三戟张家”.

张俭,字师约,是京兆(唐时长安)新丰人.前隋相州刺史、皖城郡公张威的孙子.其父名张植,曾做过车骑将军、连城县公等官职.
张俭,本是高祖皇帝的侄外孙.高祖皇帝初起兵,张俭就因为有功被封为右卫侍郎将,后升为朔州刺史.当时颉利可汗日渐强盛,常常向边境一带索取财物,发来的书函竟谮用“诏书”、“敕旨”之类的称呼,边关的官吏只好顺从不敢推辞.当张俭来任职后,唯独他敢拒绝不理会.他还鼓励、指导百姓们种田,每年收粮食数十万斛.就算有冬旱之年,劝百姓互相接济,都不会饥饿而死,朔州一带因此很稳定、平安.李靖勘平突厥的叛乱后,有思结部落的人众,无路可逃来投奔张俭.张俭接受他们并和睦他们安置.他们在碛北一带的(少数民族),亲戚之间私自过往探访,张俭也不禁止,只表示不知道而已.后张俭调到胜州,继任(朔州刺史)的官吏不细察实际情况,冒然向皇帝报说思结部落又叛乱,朝廷商议要出兵讨伐,当时张俭因为守母孝(在京),放弃按服守孝的规定请求作使者去安抚招纳他们.张俭独自到思结部落,召见他们的首领安慰,推心置腹(陈述利害),他们都很虔诚的归顺,因此又被调到代州做官,并兼任代州都督.张俭劝诫(少数民族的人)重农力耕,每年庄稼都成熟好几次,私人家中积蓄都很殷实.张俭担心他们会越来越骄横,所以公布了“平籴法”,粮税入缴官仓.思结部落的人很高兴,因此官仓也很充实.
后来升迁为营州都督,兼任护东夷校尉.因为差错被免了职,降为平民保留官衔.营州与契丹、奚、靺鞨等夷族很临近,高丽国纠集这些部落入犯,张俭率兵打退,几乎全部剿灭.(因此)又被封为营州都督.太宗准备征剿辽东,遣张俭率俘虏的少数民族(兵士)在前探路,一直打到辽西,因为河水涨起,很久都不能渡过.太宗认为(张俭)胆小害怕,便把他召回.在洛阳宫接见时,(张俭)细细讲述了(辽西)山水环境和地理情况,以及长时间不能进军的原因.太宗很高兴,封他为行军总管,命他率领众少数部众,做为六军的先行.当时高丽国等待的莫离支部落将要到了,皇帝让张俭从新城路半道截杀,敌兵不敢出来.俭率兵进军渡过辽河,直达建安城,打败敌兵,杀了好几千人.一直封官做到皖城郡公.后来改东夷校尉官为都护府,就命张俭做都护长官.永徽元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后死,享年60岁,(皇帝赐)谥号为“密”.
张俭的哥哥名大师,曾做过太仆卿、华州刺史、武功县男等官.
(他的)弟弟叫张延师,做过左卫大将军、范阳郡公等官.为人谨慎小心,统领羽林军三十年,都不曾有过差错.死后追封为荆州都督,谥号为“敬”,陪葬在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
张俭兄弟三人门前皆立戟(唐制,三品以上官门前皆立戟,以示尊贵),当时人都称为“三戟张家”.
这是我认真翻译的原文,意思应该是八、九不离十的,请您选用.基本做到了“信、达”的标准.

汉朝羽林军统领(七)

汉朝汉武帝是怎么死的

刘彻(前156—前87),西汉皇帝,史称汉武帝,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后元二年(前87)武帝病死.刘彻是汉景帝子,初封胶东王,后立为太子.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武帝承文景之治而即位,为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元朔二年(前127),武帝下推恩令.随后,又制订左官律和附益之法,严惩仕于诸侯王的犯罪官吏,严禁朝臣外附诸侯王,限制诸侯王结党营私.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得参与政事.元鼎五年(前112),汉武帝借口列侯所献酎金分量和成色不足,夺爵106人.诸侯王、列侯的势力日益衰落.为了加强皇权,武帝于北军置八校尉,又设期门、羽林军.他在裁抑丞相职权的同时,提拔许多贤良文学或上书言事的士人,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又把京畿七郡之外的郡国划分为13州部,每州派部刺史一人,按六条问事,考察吏治.此外,还任用一批酷吏,打击各地的不法豪强,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武帝即位不久,就着手准备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元朔二年,卫青击败匈奴,收复了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地区).汉置朔方郡、五原郡,并从内地移民10万到那里定居.元狩二年(前121)春,霍去病获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同年夏,攻至祁连山.汉政府在河西地区,先后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匈奴经过汉军几次打击,被迫远徙漠北,此后再无力进行严重骚扰.为了对匈奴发动攻势,汉武帝还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汉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常联系.对闽越、东瓯和南越的少数族政权,武帝利用其内部矛盾,分别加以征服,置于汉政府的直接管辖之下.与此同时,又在西南夷地区设置郡县.汉武帝还派兵从海陆两道攻入朝鲜,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由于对边境各族用兵,使得国家长期积累的财富趋于枯竭,许多富商大贾囤积居奇,牟取暴利.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武帝除了卖武功爵和募民入粟入奴婢拜官以增加收入外,又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等经济统制措施,并法定货币官铸,府库岁入因而大大充实.他颁布算缗、告缗令,以打击积货逐利的商贾.武帝又着力治理黄河,使其几十年不再为患.由于武帝的重视,各地的水利事业也有比较大的发展,关中地区的漕渠、龙首渠、六辅渠和白渠等著名水利工程,对促进农业生产都起了重要作用.在思想文化领域,武帝独尊儒术而罢黜百家.中国皇帝有年号,始于武帝.他还立太学、置博士弟子,令州郡举茂才、孝廉,培养和提拔了大批儒生充任各级官吏.但他真正重用和依靠的大臣,却多是熟习儒术而又深谙刑法的人.他因为幻想长生不死,又尊礼方士,迷信鬼神.武帝晚年,各地频繁发生农民起义,征和二年(前91)巫蛊事件引起戾太子的武装叛乱,与政府军在长安城内混战多日,死者数万人.次年,远征匈奴的军队又几乎全军覆没.这一系列打击,使年老的武帝深悔自己过去劳民伤财.当桑弘羊建议募民屯田轮台时,他下诏拒绝,表示不再扰劳天下.后元二年(前87)武帝病死.汉武帝是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汉朝羽林军统领(八)

汉代官位名称及汉武帝时的大臣
官位级别重大到小
【汉朝羽林军统领】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
  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
  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
  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汉武帝时大臣:
  丞相:窦婴 许昌 田鼢(虫字旁) 严青翟 石庆 公孙贺 刘屈犛 田千秋
  太尉大司马:田鼢(虫字旁) 卫青 霍去病 霍光
  御史大夫:严青翟 韩安国 公孙弘 张汤 石庆 卜式 儿宽 杜周 桑弘羊
  列将军: 霍去病 金日石单(di) 上官桀
  奉常太常:王臧 孔臧 韩延年
  郎中令: 王臧 李广 李敢
  卫尉: 李广 韩安国 张骞 路博得
  太仆: 灌夫 公孙贺 公孙敬声
  廷尉: 张汤 赵禹 杜周 郭居
  太行令大鸿胪: 王恢 李息 张骞 田千秋
  宗正大农令:韩安国 郑当时 刘受 颜异 桑弘羊
  中尉少府执金吾:韩安国 赵禹 李息 王温舒 尹齐 颜异 桑弘羊
  都尉: 汲黯 朱买臣 江充
  内史:石庆 郑当时 公孙弘 汲黯 儿宽 减宣
  还有东方朔 主父偃 司马迁 苏武 周亚夫 董仲舒 司马相如 李陵
  其余的就不出名了!

汉朝羽林军统领(九)

求汉代各官职名称

  大将军:战国时始置,是将军的最高封号,东汉时多由贵戚充任.具体名号有建威大将军、骠骑大将军、中军大将军、镇东大将军、抚军大将军等等,除骠骑大将军之位稍低于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国时夏侯敦、姜维等人皆为大将军.
  大司马:汉武帝(刘彻)废太尉设大司马,光武帝(刘秀)又废大司马为太尉,故大司马即太尉,为掌管军政和军赋的最高官职,即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
  大司农:秦时称治粟内史,景帝改称太农令,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为大司农.魏初设大农,文帝(曹丕)黄初二年(221年)改称大司农,蜀、吴亦各有大司农.两汉时大司农掌管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而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权力的分散则只能负责这些物资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
  大鸿胪:秦时称典客,汉初称大行令,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为大鸿胪,掌管接待宾客之事.九卿之一.
  卫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刘启)初更名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复原名,掌管宫门警卫.九卿之一.
  太 尉:同大司马.曹丕即位后任贾诩为太尉.
  太 傅: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曹睿即位后人钟繇为太傅.
  太 常:秦时称奉常,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为太常,掌管礼乐社稷、宗庙礼仪.其属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药、太医(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
  太 仆:秦和两汉均设太仆,王莽一度更名为太御,掌管舆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
  太 守:秦时设郡守,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之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少 府:秦和两汉均设少府,王莽称共工,与大司农一同掌管财货.不过大司农掌管国家
  财货,而少府则管供养皇帝.其属官有掌管御用纸、墨、笔等物的守宫令、掌管刀剑弩机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为宫廷治病的太医令.九卿之一.
  中常侍:秦时始置,东汉时由宦官担任,掌管文书和传达诏令,权力极大.
  中书监令:曹操为魏王时,设置秘书令以处理尚书章奏.曹丕于黄初初年改秘书令为中书令并特置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
  中领军:曹操为丞相后置领军,不久改为中领军,掌管禁卫军.
  中护军:曹操为丞相后置护军,不久改为中护军,掌管禁卫军,地位略低于中领军.
  长 史:秦时始置,西汉时丞相下有两长史,其职务相当于秘书长,即最高国务机关中事
  务主管.将军幕府中亦有长史,为幕僚之长;可分令部队出战的称为将兵长史.东汉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设长史,职任颇重.三国沿置不改.
  从 事:刺史的佐官如别驾、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称为从事.
  仓曹掾属:主管仓谷之事的官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司 徒: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教化,三公之一.
  司 空:西周始置,东汉时掌管水土及营建工程,三公之一.
  司隶校尉:汉武帝始置,负责督率京城徒隶,从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简称司隶.刘备在蜀称帝时以张飞为司隶校尉. 司金中郎将:曹操于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铁、钱币和农具的铸造的官员.
  主 簿:汉始置,掌管文书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设有主簿.
  功 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记录功劳.
  东西曹掾属:曹操为丞相后下设东、西曹掌管人事工作,东曹主管二千石官员的任免,西曹主观丞相府官员的任免.其负责人员正者称掾,副者称属.
  丞 相:战国时始置,为百官之长.东汉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208)复置,曹操自任丞相.“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员.
  光禄勋:秦时称郎中令,汉武帝更名为光禄勋.王莽称司中,东汉又称光禄勋.曹操为魏公后设郎中令,黄初元年(220年)又称光禄勋,掌管宿卫宫殿门户.其属官有掌管宾赞受事的谒者、掌管御乘舆车的奉车都尉、掌管副车马匹的附马都尉、掌管羽林骑的骑都尉,而大夫、中郎将等官是否是光禄勋的属官尚有争议.九卿之一.
  执金吾:秦时称中尉,汉武帝更名为执金吾.王莽称奋武,东汉复称执金吾.曹魏先称中尉,黄初元年更名为执金吾,掌管宫外巡卫.卫尉巡行宫中,执金吾则徼偱京师.天子出行,执金吾为先导.“吾”当御讲.
  别 驾: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视察为职,别驾则另乘传车,辅助刺史出巡,故称别驾.
  廷 尉:秦时始置,汉景帝更名为大理,自后或称廷尉,或称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狱讼,是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字系直、平之义,治狱贵直而平,故以为号.廷尉的属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监,成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
  县令长:春秋战国时始置,一县的行政长官,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县的长官称为令,万户以上的称为长.县令长的佐官有掌管军事、治安的县尉和掌管文书、仓狱的县丞,一般每县有丞、尉各一人,大县有尉两人或更多. 尚 书:“尚”就是执掌的意思.秦汉时,尚书只是少府的属官,掌管殿内文书,地位很低.汉武帝时,设尚书五人,开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围办事,地位逐渐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书.吏部又称选部,掌管选用官吏;左民掌管缮修功作、盐池园苑;客曹掌管少数民族和外国事务;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度支掌管军国支计.其中以吏部尚书最为重要.
  尚书令:秦时始置,为尚书台首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脑.尚书令的副手为尚书仆射,曹魏置尚书仆射一或二人,二人并置时称左右仆射.若尚书令缺,
  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时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侍 中:秦时始置,为丞相的属官,掌管拾遗补缺、赞导、陪乘、出而负玺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
  宗 正:秦时始置,王莽称宗伯,东汉复称宗正,掌管皇族与外戚事务.两汉皆以刘姓宗室充任.九卿之一.
  征东将军:统领青、兖、徐、扬四州,屯驻扬州.
  征南将军:统领荆、豫二州,屯驻新野.
  征西将军:统领雍、凉二州,屯驻长安. 征北将军:统领幽、冀、并三州,屯驻蓟州.
  刺 史:秦时始置,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治 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书之类称为“中”,“治中”即为管理文书档案之意,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固定的官职.
  参 军:东汉末曹操以丞相总揽军政,其僚属往往以参丞相军事为名,即参谋军务,简称“参军”.
  河南尹:东汉建都于河南郡洛阳县,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官不称太守而称尹,掌管洛阳附近的二十一县.
  典农中郎将:汉末曹操置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均掌管农业生产、民政和田租,仅有所治郡国大小之别,职权相当于太守.
  城门校尉:西汉始置,掌管京师城门的屯兵.
  相 国:即丞相.
  将作大臣:秦时称将作少府,汉景帝更名为将作大臣,掌管宫室、宗庙、路寝、陵园地土木营建.
  给事中:秦时始置,西汉沿置,东汉省,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等的加官.
  都 督:三国始置都督和大都督,为领兵官,其中大都督为最高军事统帅.
  校 事:曹操临时设置的小吏,负责伺察群臣的微过小罪.
  监冶谒者:三国时魏置,掌管冶铁的专官
  御史大夫:掌管弹劾、纠察的官员,其位仅次于丞相.
  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黄门侍郎:秦汉时,宫门皆**,故号黄门.黄门侍郎因在黄门内供职而得名.
  散骑常侍:三国魏置,即汉代散骑(皇帝的骑从)和中常侍的合称,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督 军:高级统兵长官,位在相国、太尉、御史大夫之下.
  督 邮:汉代各郡置督邮官,掌管督察纠举所领县乡违法之事,兼管宣达教令、讼狱捕亡等事.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863666/

推荐访问:汉朝皇帝 汉朝版图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