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地力保护标准

来源:创业政策 时间:2018-10-31 1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创业政策】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共10篇)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一):

什么是农业生态区法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环境”与“经济发展”并立,从这层意义上说,21世纪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燕尾服的世纪,而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生态学一词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农业就是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理论来指导、组织和发展生产的农业;农业生产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方面具有生态色彩.它的特征是:“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环境生态不受破坏,实现经济、生态与社会三大效益.当前我国农林环境问题不容乐观,保护农林环境势必成为人们关注的紧迫任务,而发展生态农业是摆脱当前环境与资源状况的一条可行之道.本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农业建设的问题. 一、 以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立体种植 立体种植是在半人工或人工环境下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原理进行生产种植.它巧妙地组成农业生态系统的时空结构,建立立体种植和养殖业的格局,组成各种生物间共生互利的关系,合理利用空间资源,并采用物质与能量多层次转化手段,促使物质徨再生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同时进行生物综合防治,少用农药,避免重金属污染物或有害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依靠农学上的精湛技术投入,通过高技术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途径,使农业结构处于最优化状态,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发挥系统的整体性与功能整合性.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已创造出几十种类型的“立体农业”组合模式,有的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其主要特点之一是“多层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如高效立体种养形式----稻田养鱼、稻萍鱼多层次立体种养,已在我国南方稻区普遍推广,并列入国家“丰收计划”. 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鱼、鸭、猪立体养殖.东方黎族自治县利用当地淡水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引导农民发展鱼、鸭、猪立体养殖业,昔日荒芜的山塘水库和低洼田块,如今呈现一派鸭欢鱼跃猪儿壮的喜人景象.目前该管区已发展鱼鸭猪混养水塘面积1000多亩,占全县1/3,同时形成了从种苗供应、饲料加工、防病治病到产品销售的一条龙生产服务体系. 湖北农村立体生态奇观.湖北新州县涨渡湖畔有一片池杉林地,这就是全球环境500洼之一、国家级立体林业湿地生态系统试验基地.基地有21公顷的池杉林,常年栖息着白鹭、斑鸠、灰喜鹊等十多种鸟类几十万只.科技人员在我国首创了林地灌水养鱼法,水面放养鸭鹅,形成水陆空立体循环生态系统. 武汉东湖区柏泉农场,建成精养鱼池5000亩,池上有猪、池面有鸭、池中有鱼,形成立体生态奇观. 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境内的万亩荒滩,现已建成林、鱼、鸭、鸟“生物链”. 甘肃张掖:乔、灌、草植被封护.张掖地区天然沙生被封护,已成了瓜果飘香的绿洲.全区累计封护的60万亩沙生植被郁郁葱葱,景色十分宜人. 二、 发展节水旱作农业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紧缺的国家,按耕地面积计算,亩幸免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全国年平均降水量650毫米左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是世界趋势.美国普遍采用了秸杆覆盖,少耕免耕等旱作农业技术.水资源极度贫乏的以色列,采用喷灌和滴灌技术,其中滴灌的比例达70%.鳊在荒坡旱地上,采取在上部开挖鱼鳞坑,低洼处打坝蓄水,缓坡上实行等高种植,平坦地带采用宽畦垄等方法,提高了旱地生产水平.要使我国农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必须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发展节水旱作农业. 推广十大技术,实施“五措”、“五水”.在“九五”期间,我国重点推广了十大节水旱作农业技术:1、抗旱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2、秸杆或薄膜覆盖技术;3、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技术;4、秸杆还田过腹还 田技术;5、少耕免耕保墒综合耕作技术;6、抗旱“坐水种”等点浇保苗技术;7、水稻间歇灌和补充灌溉等模式化灌溉技术;8、机械化节水旱作农业技术;9、喷灌、滴灌、微灌技术;10、抗旱、保水化学制剂使用技术. 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总的要求是: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艺措施、、机械措施、高技术措施“五措”并举;蓄水、保水、节水、管水、科学用水“五水”齐抓;山、水、林、田、路“五字”统筹. 节水种植的塑棚栽培.用塑(塑料地膜)棚(塑料大棚)技术,已经在干旱区造就出用少量水高效转化太阳能的微环境、小环境,变高耗水的小麦、玉米栽培为节水种植,变冬闲为冬忙,取得“一家农户,一亩塑棚丰衣足食,两亩塑棚左小康”的效益,展示了沙产业在干旱区发展的良好前景. 干旱的河西走廊张掖地区,充分利用大棚和节水技术,发挥沙漠地区阳光优势,克服水分短缺,已经发展为全国最大的西菜东运基地,谱写了“戈壁鲜菜外运”的新篇章. 用苦咸水在沙丘上种菜 塔里木油田位于我国第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腹地.1994年,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和中科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开始进行蔬菜和绿草栽培试验. 沙漠生态科学家已经总结出沙漠苦咸水温室种植的栽种技术,以及生物脱盐、沙土施肥等农用新技术.试验区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上,如今已建起温室菜园、有护墙的露天菜地,以及植物固沙防护林,建立起咸水灌溉体系. 三、 施用农家肥,推广生物肥 我国农业的特色之一,就是充分施用有机肥料,正因为如此,耕种了上千年的土壤,地力长久不衰.保护耕种的最重要一环,就是要施用农家肥. 兴办生物肥料厂,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山东大学聂延富教授曾用植物生长激素处理由愈伤组织分化出来的小麦幼苗根部,培养出了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小麦根瘤.近年来,聂教授又与澳大利亚科学家合作研究,在小麦、水稻、向日葵等非豆科作物所结根瘤中测出的固氮活性,已接近或达到大豆根瘤的固氮水平. 四、 治标又治本的植物农药 植物农药治标又治本,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西药、抗生素、强效消杀剂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人菌斗争越来越复杂,环境污染也越来越厉害.其实,理想的消杀剂来自药性温和的中草药. 五、 白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希望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包建中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了创建可高度洁净的工厂内生产、节土、节水、不污染环境、资源可循环利用的工厂化“白色农业”--微生物资源农业,以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为基础,以基因工程综合利用组建的工程农业.它具有生态农业的特征,即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开发微生物资源,创建“白色农业”是切实可行的新路子.所谓白色农业,就是微生物农业.由于这项新型农业是在高度洁净的工厂内进行,人们都穿戴白色工作服、帽从事生产劳动,所以称为“白色农业”. 1996年8月,全国首家白色农业研究所在北京市延庆县成立,为京郊农业寻找到了新资源. 1998年8月,北京三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微生物工厂已建成并投产,厂内分菌种车间、化验车间、发酵浓缩车间等,18名职工身穿白色工作服、头戴白色工作帽从事农业劳动.这表明真正意义上的微生物工厂已在京郊出现. 微生物资源开发有着巨大的潜力.据测算,我国农作物秸杆每年约有5亿吨,如果其中有20%的秸杆,即1亿吨通过微生物发酵转化为饲料,可获得相当于400亿公斤的饲料粮,占全国每年饲料用粮的1/3.微生物工业是节省土地型的工厂化生产,一座占地不多的年产10万吨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工厂,能相当于180万亩耕地生产的大豆蛋白质,或3亿亩草原饲养牛羊生产的动物蛋白质,这有力地显示,生态农业可以解决食物问题. 大力发展秸杆养殖业是加快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麦秸还田,既可减少环境污染,还可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减轻对化肥的依赖.所谓免耕覆盖,就是收完麦子、麦秸粉碎抛撒后不再耕地,直接播种.这样做,不仅省去翻地一大工序、大大减少作业量,而且能防旱蓄水、防涝防倒伏,改良了土壤.精播就是精密播种,确定好行距、颗距后,一颗颗的播种,不仅省种子,而且能最大限度利用光、水、气、养分,保证稳定、高产.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二):

中国地理论述题
试分析我国耕地资源状况、开发利用潜力,保护和利用对策

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人均耕地少,分布不均衡.

对策:

严格控制将耕地转为非耕地使用.

2.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耕地总量不因非利用计划的原因而减少.

3.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规定,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期内不得占用的耕地.

4.防止耕地破坏.具体的措施主要包括:

第一,维护排灌工程设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止土地荒漠化、盐渍化、水土流失和污染;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地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开发未利用的土地,对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为农用地.

第二,节约使用土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禁止占用耕地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行为;并且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

第三,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禁止毁坏森林、草原开垦耕地,禁止围湖造田和侵占江河滩地,并且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土地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田、还牧、还湖.

5.实行土地复垦制度,改善土地条件,恢复土地的原用途.

6.鼓励土地管理.土地整理是指以工程技术手段以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土地利用方式和占用现状进行调整和治理,以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

还望采纳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三):

2012年4月14日,“保护母亲河,你我共参与——万名志愿者绿色环保系列行动”启动仪式在云南省寻甸县民族休闲广场隆重举行。这些志愿者参加绿色环保系列活动
A.是法律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
B.对自身而言只有付出,没有任何回报
C.是提高实践能力、增加社会经验的唯一途径
D.是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表现

D

本题考查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表现。我们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社会负责是责任感的最高体现,就要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题干中志愿者参加绿色环保系列活动就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四):

贾思勰的贡献是什么

  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能不断从土地上得到充足的养料,贾思勰更是有独到精辟的见解.他在《齐民要术》中提出了多种办法,其中尤其以轮种、套种最佳,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几种作物同时栽种使地里的养分尽其所用,并且还能促使地力尽快恢复.他明确地把先种哪些作物,后种哪些作物,以及采用不同的轮种方法得到不同的效果都一一记载下来,而这一切西欧人在当时仅识皮毛,只知道采用轮换休耕的办法提高地力而已.可见,贾思勰的研究比起当时的西欧来要先进得多.
  《齐民要术》的学术价值无疑是世界一流的,对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这部农学巨著还为今天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了解和研究我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史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齐民要术》分92篇,共11万多字,内容丰富,从大田作物中的谷类作物、油料作物、纤维作物到绿肥作物、饲料作物、香料作物、水生植物,以及瓜、果、蔬菜甚至树木无所不包,并且对农林副业,诸如制酱、酿酒、饲养鸡鸭、猪牛也一应俱全.贾思勰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庞大的农业专著,一方面是他辛勤实践、向老农学习总结出来的,另一方面也是他参阅了古代有关农业方面的书籍,吸取了前人的成果,博采众长得来的.贾思勰对前人的成果既不一概否定,也不盲目照搬.譬如:汉代的《汜胜之书》中有关于黍子的种植要稀一点的观点,贾思勰却提出黍子密植比稀植好的说法.他的理由是,稀植的黍子优点在于棵发得大,但带来的弊端是谷粒不饱满,因而瘪谷多,米色较黄.密植虽然棵发得小,但谷粒均匀,米色白,从而纠正了自汉代以来的误导.《齐民要术》一书中引用古书达多150余种,对战国时期诸子中的农家许相,到北魏时期有价值的史书,他都作了许多摘录,其中不少书今已失传.正因为《齐民要术》的摘引,才使得后代的研究者有可能从他的转述中窥见这些失传而又极有价值的史书的大致面貌.从这一点上看,贾思勰不仅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保存也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第二、精辟透彻地揭示了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技术的关键所在,规范了耕、耙、耱等项基本耕作措施.黄河中下游地区,春季干旱多风,气温回升迅速,夏日连雨等特点极为明显.从远古以来,形成的对应措施是注意农时,讲究农耕方法.1972年甘肃嘉峪关出土的魏晋墓壁画中,已发现有畜力挽拉耙耱的图象.其年代要比《齐民要术》撰成早两个世纪以上.《齐民要术》在耕、耙、耱等重要农具的阐说,耕、耙、耱、锄、压等技术环节的巧妙配合,犁、耧、锄等的灵活操用诸方面作了系统的归纳,规范了秋耕、春耕的基本措施,若干重要作物的播种量,播种的上时、中时、下时以及不同土质、墒情下的相应播法.《齐民要术》在改造土性、熟化土壤、保蓄水分、提高地力,在作物轮作换茬,在绿肥种植翻压,在田间井群布局与冬灌等方面,有许多重要的创见.《齐民要术》把黄河中下游旱地农耕技术推向了较高的水平.千余年间,在近现代农学方法应用以前,世代治农学者很少能在北方旱地农耕技术领域添加重要的新内容.
  贾思勰
  第三、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步.《齐民要术》有6篇分别叙述养牛马驴骡、养羊、养猪、养鸡、养鹅鸭、养鱼.役畜使用强调量其力能,饮饲冷暖要求适其天性,总结出“食有三刍,饮有三时”的成熟经验.养猪部分载有给小猪补饲粟、豆的措施.书中已注意到饲育畜禽等在群体中要保持合理的雌雄比例.“养羊篇”提出l0只羊中要有2只公羊,公羊太少,母羊受孕不好;公羊多了,则会造成羊群纷乱.对养鹅、鸭、鸡、鱼等都提出了雌雄相关的比例关系,鹅一般是3雌1雄,鸭5雌l雄.池中放养雌鲤20尾则配雄鲤4尾.
  第四、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贮藏技术在《齐民要术》中占显著地位.酒、酱、醋等可能发明很早,但详细严谨揭示其制作过程,以《齐民要术》为最早.在“作酱法第七十”中,首先叙述用豆作的酱,但也记载了肉酱、鱼酱、榆子酱、虾酱等的制作方法.在“作菹藏生菜法第八十八”中提到藏生菜法:“九月、十月中,于墙南日阳中掘作坑,深四五尺.取杂菜种别布之,一行菜一行土,去坎一尺许便止,以穰厚覆之,得经冬,须即取.粲然与夏菜不殊.”这一鲜菜冬季贮藏的方法与现在的“假植贮藏”措施基本相同.
  第五、记载有许多精细植物生长发育及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材料.“种韭第二十二”中提到“韭性内生,不向外长”.“种梨第三十七”中提到梨树嫁接,接穗,“用根蒂小枝,树形可喜,五年方结子;鸠脚老枝,三年即结子而树丑”.同篇还有“每梨有十许子,唯二子生梨,余生杜”.“种椒第四十三”讲叙椒的移栽时称:“此物性不耐寒,阳中之树,冬须草裹,其生小阴中者,少禀寒气,则不用裹.”这些,都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观察记载材料,得到后世农学家的重视.“种谷楮第四十八”中提到种楮子时与麻混播,秋冬留麻,为楮树幼苗“作暖”,这是在深刻认识两种植物生长发育特点的基础上,相应采取简便易行的保护措施.“栽树第三十二”中所述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煴烟防霜的经验尤为可贵.其中叙述成霜条件是“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所讲与现代科学原理相符,而遇此情况要:“放火作燃,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类似的煴烟防霜措施,至今仍是减免霜害的一种简单有效方法.
  第六、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尽管《齐民要术》序中写有“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的话,反映作者受当时崇本抑末、非议经商的思想影响较深.但在全书中,如栽种蔬菜瓜果、植树营林、养鱼、酿造等篇,却详细描述了怎样进行多样经营,如何到市场售卖,怎样多层次利用农产品等有关经济效益的内容.在“种榆白杨第四十六”中,具体叙述榆树播种、杨树插枝育苗的技术,幼树隔 3至5年间伐作材料出售.种白杨一节,曾计算:1亩3垄,l垄720穴,1穴屈折插l杨枝,两头出土,1亩可得4320株,3年可为蚕架的横档木,5年可作屋椽,l 0年能充栋梁.以售卖蚕架横档木计算,1根5钱,1亩岁收21600文.1年若种30亩,90亩地3年1轮,可周而复始,永世无穷.“种葵第十七”提到,都邑郊区有市集之处,蔬菜种植安排得好,亦可实观周而复始、日日无穷的周年产销.《齐民要术》“卷头杂说”虽为后人添加,但长久以来已与全书融为一体.其中也曾叙及l0亩地内种葱、瓜、萝卜、葵、莴苣、蔓菁、芥、白豆、小豆等的精细种植计划,并指明,“若能依此方法,则万不失一”.书中还记载有较多以小本钱多获利的实际内容.现代学者从经济科学角度研究《齐民要术》,认为贾思勰的著作不单是一部影响深远的古代农业技术典籍,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经营方法方面的百科全书.
  编辑本段 回目录 贾思勰 - 农学思想第一、顺应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贾思勰认为,农作物生长是有规律的.谷子成熟有早晚,早熟的谷子,棵体矮小,果实多.晚熟的谷子,长的高大,而果实少.强壮的苗长得短小,黄谷就是这样.收少的果实味道好,高产的果实,不好吃.良田可以晚种,薄田就要早种.良田不是一定要晚种,也可早种,但薄田晚种就可能收不到庄稼.山地种庄稼,要选强壮的种子,因为要避风霜.肥沃的田里种庄稼,可以用不一定强壮的种子,主要是多产.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反道,劳而无获.
  第二、以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的思想贾思勰重农,首先是重视粮食生产.但他又并不把农业生产归结为生产粮食,而是要多种经营.《齐民要术》包括了粮食作物、园艺作物、林木、种桑养蚕、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加工等内容.贾思勰认为,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生产的继续,是生产转向消费的必要环节.经过加工的农副产品,不但满足了消费的需要,而且价值提高了.《齐民要术》中就有酒、醋、酱、豉的制作,还有把粮食、蔬菜、果品、肉鱼加工成耐储食品的方法.
  第三、 注重生产成本,要有经济核算的思想《齐民要术》是要教导农民搞好农业生产,可是农民要生产就有一个生产成本问题.贾思勰在书中谈到,实际是教导农民,首先要按市场条件来安排生产,其次要有适当的规模和合理的田间布局来生产.要使用临时性雇工,以降低成本.要重视成本核算和利润的计算.《齐民要术》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教农民如何计算,甚至连运输、销售的费用都有计算.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不仅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现在看,仍然是重要的、有极大学术价值的科学专著.它不但影响了古代农业的发展,至今还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的国家长期是一个农业国,有十几亿人要吃饭.中国是一个疆域辽阔的大国,每年都有许多地方受灾.我们的国家正在走向世界,成为强盛的大国.《齐民要术》中都有可以借鉴的东西,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
  编辑本段 回目录 贾思勰 - 个人评价贾思勰当过太守,有当过太守的官身,可是他对农业的研究,不是停留在嘴上,或单单把别人的经验写在纸上.
  贾思勰
  他是亲自去做,有了体验,再记录下来.就是说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贾思勰为了掌握养羊的经验,他买了二百头羊,自己亲自去养.开始不知道羊吃多少饲料,羊饿死了一半.他想这是羊没有吃的东西,饿死的.于是又种了二十亩大豆,使羊有充足的饲料,羊有吃的了,还是死不少羊.可见养羊要有技术.他发现一个老羊倌会养羊,就去求教.从羊圈如何做,配种如何配,饲料如何准备,卫生如何保证,一样一样学,学会了养羊.并总结出了养羊的一套办法、程序.
  对种地,贾思勰更是不辞辛苦,走遍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到田头,住老农的窝棚,虚心向老农求教,如何犁地、选种、下种、施肥、如何田间管理.还有土质对庄稼的影响,气候的影响等等.他不光听别人说,还自己去做,从中体会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妥的做法,把它总结出来.实践使贾思勰对农业生产有非常深刻的见解,所以《齐民要术》对农业生产的理论和操作都有系统地阐述.对每个环节都有详尽的叙述.比如,平整土地:《齐民要术》不仅指出了它的重要意义,而且详尽的讲述了耕地分春、夏、秋、冬的耕作,讲究深、浅,注意初、转、纵、横、顺、逆等,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进行耕作,管理,十分具体.甚至连耕坏了,如何补救,都作了阐述.对如何提高土地的地力,使农作物不断从土地得到充足的养料,贾思勰更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齐民要术》中提到了多种办法,比如,轮种、套种等,通过不同作物的轮换栽种,或几种作物的同时栽种,使地里的养分充分利用,而且使地力尽快恢复.《齐民要术》把这些技术,先种哪些,后种哪些作物,以及不同的作物轮种,有不同的效果都记载的很详细,这在当时西方国家是做不到的.这是贾思勰从亲自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编辑本段 回目录 贾思勰 -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全书共九十二篇,分成十卷,正文大约七万字,注释四万多字,共十一万多字;此外,书前还有《自序》和《杂说》各一篇.引用前人著作有一百五十多种,记载的农谚有三十多条.全书介绍了农作物、蔬菜和果树的栽培方法,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野生植物的利用,家畜、家禽、鱼、蚕的饲养和疾病的防治,以及农、副、畜产品的加工,酿造和食品加工,以至文具、日用品的生产等等,几乎所有农业生产活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在农学方面具有重大意义.首先,《齐民要术》对北方抗旱保墒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贾思勰对关于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
  草等成功的经验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说明了这些技术措施的重要意义.又如,贾思勰总结了前人恢复提高土壤肥力的办法,豆类作物在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上的重要作用,把它作为绿肥作物纳入轮作周期,《耕田第一》书中分析说明了轮作的好处,对绿肥作物的栽培和轮作套种作出科学总结,是世界上最早的.在播种时间上,贾思勰引用农谚:“以时及泽,为上策之,”说明要以季节、气候和墒情作为根据.在《种谷第三》一书中明确地提出了必须因地、因时、因作物制宜从事农业生产的原则.
  其次,《齐民要术》非常重视选育良种对于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作用.书中仅谷种就搜集了八十多个品种,并且按成熟期、植株高度、产量质量、抗逆性等特性作了比较科学的分类.还叙述了播种前怎样进行选种、晒种、浸种和用药物或者肥料拌种等种子处理方法,其中不少措施非常巧妙、合理,直到今天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贾思勰还初步提示了生物和环境的相互联系,描述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关系问题. 贾思勰介绍了许多改变旧的遗传性、创造新品种的经验,涉及到人工选择、人工杂交和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其中不少经验和论点对于指导今天农业生产仍有现实意义.进化论的创立者,十九世纪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说,他的人工选择思想是从“一部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得到启发的.从达尔文所引述的内容看,不少人认为,这部书就是《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用了不少篇幅介绍了蔬菜种植、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 在植物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还记述了当时果农熏烟防霜害的方法:"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短短的二十几个字就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看天气判断降霜的经验和防霜的方法,直到今天仍然在普遍应用.另外,《齐民要术》总结了我国六世纪以前家畜家禽的饲养经验并搜集记载了兽医处方四十八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方面,如直肠掏结术和疥癣病的治疗方法,历时一千四百多年,现在仍然沿用. 齐民要术》中还有我国独特的制曲、酿酒、制酱、作醋、煮饧以及食品保存和加工工艺的翔实记录,其中许多是现存最早的资料.
  总之,《齐民要术》是一部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业百科全书”,它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农业生产技术的水平,其中有许多技术直到现在还在应用,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黄河中、下游地区北魏和北魏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农业科学体系,是我国乃至世界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
  编辑本段 回目录 贾思勰 - 贾思勰纪念馆
  贾思勰纪念馆
  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表彰他对人类所作的巨大贡献,临淄区在淄博市齐城农业高新开发区——万亩农业示范园内建馆以志纪念.该馆位于济青高速公路临淄段北侧,下临淄路口向北500米即到.贾思勰纪念馆掩映在一片新型果树和农作物之中,与周围环境和谐的融为一体,更显古朴典雅.该馆分上下两层,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投资 100多万元;在纪念馆门斗南侧的横梁上悬挂木质横式馆牌,黑底铜字,上书六个端整秀雅的魏碑字:“ 贾思勰纪念馆”.迎门处是一座精工高雕的贾思勰石雕像:贾思勰白发飘然,手捻胡须,右手握书,凝神静思.馆的一层为古代部分,主要展示贾思勰生平和其对农业所作的巨大成就;二层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与成就展览. 一层的展出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展出贾思勰及同宗兄弟贾思同、贾思伯的生平要略,以及贾思勰当年生活环境的复原图.第二部分利用微缩手法再现古代酿酒作坊制酒场景、贾思勰深入民间和田间地头了解耕作和种植技术的场景、古人生产生活的部分场景等,通过大量的文字版面介绍、绘图说明、实物展示、照片、沙盘等手段,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的思想体系和科学技术成就.第三部分主要展示国内外现存《齐民要术》版本的实物、复制件、影印本照片、引用的历史典籍和国内外对《齐民要术》的研究情况.贾思勰纪念馆汇集了当今研究成果之大成,系统展示了《齐民要术》之精要,整个展厅空间丰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五):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 两层意思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这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不节,则常不足.
这句包含的两层意思是什么,从中体会到什么【寻甸地力保护标准】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如果人们能按时按量进行使用,有节制,自然资源也不会枯竭,继续为人类做贡献.反之,截然不同.资源被人们浪费,滥用,造成严重的损失,最后受害的还是人类.呼吁我们要保护地球,节约资源.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六):

产量为600/亩和产量为800/亩的田地实际我应划得面积分别是多少?

民间传统的土地面积的计算以这块土地的总收获量多少来确定其面积
这种方法测定过程中存在很大的误差,主要是种植过程中尽管同一产量的两块耕地其实际面积大小不一样,但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土地的价值在于它生产粮食的能力,这种以土地使用价值来确定土地大小的方法使得土地在买卖、典当或转让时更易于处理,但从数学的角度看,则有重要缺陷.实际上,因为耕地土质不同,或耕种时间长短不一而使耕地有生、熟的差异,造成地力肥瘦有差异,地力好的耕地若只是耕种而不注意加以保护,则产量会逐年下降;地力贫瘩的耕地,进行土质改造,增加农机肥料,深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也会有所上升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七):

一个人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潜入海里100米,为什么?
答案说是因为在100米的海水中,水在人上施加很大的压力.这个不太理解,麻烦各位高手给一个通俗易懂的答案...
另一个是摩擦力跟面积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应该是没有.可是当一辆自行车的车轮面积增大,摩擦力就增多,所以变慢,这个要如何解释呢?

(1)液体的压强P=ρ*g*h,就是人深入海底100米,单位面积就是身体上一平米的位置受到的压力是1000*10*100=1000000N的力,人肯定肠子都给压出来了
(2)摩擦力只和压力和接触面的摩擦因素有关,和接触面的大小无关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八):

全球变暖现在具体情况怎么样了?人类现在的措施有效吗?
我今天看一篇文章,说现在各国海平面其实都在上升只是程度不同,说21世纪末地球大部分沿海城市会被淹没,土地荒漠化更加严重,到时候人类只能生存10亿左右的人之类的,反正看起来很严重,好像计划生育感觉没用啊,中国人口还是在增长,都17亿了,而且好像全球现在每年二氧化碳还在以每年百分之三的增长率增长,而科学家说到2015年之前人类必须减少至少百分之七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才可能挽救地球,我觉得现在中国的汽车还是很多啊,深圳这有少数的电能出租车,可是大部分还是在用石油啊!未来不会真因为石油危机和全球变暖而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吧?!那岂不是要生灵涂炭?!而且2013年有太阳风的说,人类能躲过去不?

全球气温升高的原因是什么?
在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普遍反映近些年冬季气温越来越高了,好像冬天不像以前那样冷得难熬了.其实不仅是我国这样,全球的气温都在升高;也不是这几年,自80年代以来气温连续升高.由于全球变暖,使得冬季降水量增加,夏季出现异常高温和严重干旱,某些地区暴雨次数增加,世界各地冰川减少,北半球冰雪覆盖面积缩小,而且海平面平均每年大约上升2.5毫米.1995年夏季,美国出现了百年未遇的酷热,不但使许多人在热浪中丧生,还造成两起因铁轨受热变形而导致火车出轨的事故.欧洲大部分地区也出现酷夏,不少地方最高气温达40℃.
全球气温的升高,将会给人类带来直接的破坏性影响:海平面升高将会淹没许多城市和土地,生态平衡的破坏将导致农业减产,昆虫和其他传染病症的动物的迁移更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气候为什么会变暖呢?科学家们多年来已经做了大量观测和研究.不少科学家认为,是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变暖.人类生产活动中排放大量大量二氧化碳及甲烷、氧化氮等气体,使得大气层像温室一样吸收更多的热,使温度升高.不过也有的科学家提出不同观点,他们指出,地球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冷时变化,现在的升温也不过是地球气温自然变化罢了.到底是人类影响还是自然变化,一时还难以定论
最新《自然》:关注全球气温升高
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发表研究报告称,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四分之一的陆地动植物在未来50年内灭绝.也就是说,100多万个物种将在半个世纪后从地球上消失.
来自8个国家的科学家对欧洲、南非、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和哥斯达黎加6地的1103个物种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和昆虫等.他们以联合国估计的全球气温到2050年可能比现在升高0.5至3摄氏度的标准为依据,利用电脑模型计算气温升高对每一物种的影响.这是迄今最大规模的类似研究.
全球气温升高迫使大部分陆地物种向两极和高山地区迁徙,但许多动植物无法实现这一点.据科学家保守估计,这6个地区的物种到2050年将消失15%至37%,即平均有26%的物种将因为气温升高、无法寻找到适宜的栖息地而灭绝.
补充:另外,全球变暖会导致各种疾病、病毒的传播速度加大、范围扩大,最终还是会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全球气温升高对人类利少弊多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是正在北京召开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的主题之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奥巴西教授指出,气候变化让我们又多了一个立即采取紧急行动的理由.
当前最急迫的是我们对于全球变暖还缺少基本的认知,气温升高到底会改变些什么.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丁一汇说,气候变暖将会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如:温度升高使中纬度的一些地区存在着作物增产的可能;全球木材供应可能会增加;对某些缺水地区的居民来讲,可用水量可能增加;中高纬度地区居民因冬季寒冷的死亡率降低;由于出现暖冬,取暖所需能源减少.但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将是以负面影响为主.
———种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气候变暖使蒸发加大,如果降水量不明显增加,将会使我国农牧交错带南扩.东北与内蒙古相接地区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70公里左右,华北北部农牧交错带的界限将南移150公里左右,西北部农牧交错带界线将南移20公里左右,草原的面积将因此增加.但农牧过渡带是潜在的沙漠化地区,沙化威胁巨大.
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中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气候变暖同样对昆虫、杂草有利,这使得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增大.
———农业生产成本将大幅增加.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在总体上因全球变暖可能会减少5%~10%左右,其中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均以减产为主.年平均温度增加1°C,大于10°C积温的持续日数全国平均就延长15天,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也将由目前的长城一线北移到沈阳-张家口-包头-乌鲁木齐一线.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使三熟制的北界北移500公里之多,从长江流域移至黄河流域;而两熟制地区将北移至目前一熟制地区的中部,一熟制地区的面积将减少23.1%.
———水将变得更少更脏.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使地表径流发生变化.
我国七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中,长江及其以南地区年径流量变幅较少;淮河及其以北地区变幅最大,以辽河流域增幅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全球变暖还使得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将可能增大15%左右.
在干旱年份,气候变暖引起的缺水量将大大加剧我国华北、西北等地区的缺水形势,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尤其是在降水减少和蒸发增加的地区.预计2010——2030年西部地区缺水量约为200亿立方米,2050年将缺水100亿立方米.全球变暖将使降水变率随着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蒸发量也会因全球平均温度增加而增大,这可能意味着未来旱涝等灾害的出现频率会增加.
由于蒸发量加大,河水流量趋于减少,河流原有的污染程度可能会加重,特别是在枯水季节.同时,河水温度的上升,也会促进河流里污染物沉积、废弃物分解,进而使水质下降.
———个人生活质量将会下降.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直接影响将更加明显,高温使得病毒、细菌、寄生虫、敏感原更活跃,同时它也会损害人的精神、人体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高温热浪的增加将使与热有关的疾病和死亡增加.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对贫穷地区的人口将是最大的.
气候变暖对人居环境产生影响,居住在河边和海岸带的居民受气候变暖最普遍、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和滑坡.人类居住目前正遭遇包括水和能源短缺、垃圾处理和交通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因高温、多雨而加剧.人口居住密度很高的低海拔海岸区的城市,更是经常处于海岸气候极端事件的威胁之中.在我国,居民收入大部分来源于受气候支配的初级资源产业,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将更严重.
科学家质疑
现有遏制全球变暖的方法
科学家对近 20 年来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排放与吸收情况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所谓的"碳沉降"效应可能只是暂时的,不能依靠它来长期遏制全球变暖.
"碳沉降"是指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于它们释放的二氧化碳,这有助于降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缓解全球变暖的趋势.
来自欧洲和美国等多个地区的 30 名科学家在将于 8 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说,地球植被的碳沉降效果并不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的数据证实,陆地生物圈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期间吸收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基本相当,没有出现碳沉降,20 世纪 90 年代则有一定的沉降效果.
数据表明,20 世纪 90 年代的碳沉降效应主要出现在北半球的非热带地区,包括北美、中国、欧洲等.科学家认为,出现碳沉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上述地区的退耕还林.此外,森林和草场火灾减少,使植被释放的碳减少,对碳沉降也有帮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虫灾等其他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树叶、枯死植物和土壤微生物释放的碳减少.
科学家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可以提高植物生长速度,从而吸收更多的碳,暂时增强碳沉降效果,但这一效应终将达到饱和.影响碳沉降的不稳定因素很多,长期来看,全球陆地生物圈并不一定能够持续起到碳沉降的作用,特别是在温暖而干燥的年份.
森林救不了地球变暖
《环球时报》 (2001年06月08日第十六版)
进入夏季,在人们苦恼于气温"一年更比一年高"时,美国一群科学家又给了人们当头一棒,他们的最新研究表明:要想阻止气温逐年升高的趋势、化解温室效应的威胁,人类还得另想办法,而不能像从前那样寄厚望于森林.因为森林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最终几乎会如数奉还给地球. 温室效应被列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它除了让天气变得越来越热外,还给全球的湿地沼泽、沿海低地、珊瑚礁、温带寒带大量物种带来毁灭性打击. 追根溯源,温室效应是过量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聚集而产生的一种天气现象.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大量二氧化碳,这已是人们长期以来的共识,因而一直以来,森林被认为是解决温室效应的利器. 5月24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发表了美国著名杜克大学的几位植物学家和生态学家的一份最新实验报告.7年前,这几位科学家在杜克大学校区附近选择了两片森林,开始了评估树木吸收二氧化碳能力的实验.据推算,到2050年,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将比现在增加35%-50%.于是,他们就在第一组森林中不断施放二氧化碳浓度为560ppm(ppm为百万分之一)的气体,以模拟50年后的浓度水平;第二组森林则保持目前正常的二氧化碳水平,即浓度在365ppm左右. 在实验开始的前两年里,第一组森林的树木在高浓度二氧化碳下生长明显加快,生长速度比第二组森林的树木大约快25%.但两年后,生长速度却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下降,最终和第二组森林的树木的生长速度基本持平.分析原因,主要是土壤中的养分,特别是氮养分随着树木的迅速生长而消耗殆尽. 实验结果显示,树木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养分等多种因素,缺一不可,森林可以在短期内加速吸收二氧化碳,但因为土壤中的养分无法配套供应,所以从长期来看,无法指望森林会消化掉50年后增加的50%的二氧化碳.另外,科学家们在跟踪观察二氧化碳在树木生长过程中的作用后发现,树木吸收的二氧化碳主要是对树叶的生长起作用,对树干的作用则不明显.这样带来的最要命的后果是,树叶脱落以后会慢慢腐烂,它所吸收的二氧化碳在3年内将几乎全部回到大气中,而并非像以前人们所说的那样,会留在土壤里. 主持这项实验的杜克大学生物学教授戴维·埃斯沃斯对这一结果评价说:"如果这一结果在全球植被生态中被普遍证实,人们就不得不对环境问题进行再思考了."目前,已经有实验表明,热带树木与其他地区的树木相比,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相对更低一些. 外界对这份报告给予了极大关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一位植物学家说,这一结果的"潜在重要性"会越来越明显,它彻底推翻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尽管森林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等方面都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大量消化二氧化碳的能力上,人们不能太乐观.参与这项实验的另一位生态学教授拉姆·奥林认为,这一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他说,也许人们只能从减少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量入手来解决温室效应问题了,这将使全球的环保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利益冲突更为尖锐.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一直是国际间一个极为敏感的问题.去年的海牙国际环保会议不欢而散,美欧之间争执的关键问题就是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美国坚持认为,对发达国家排放量的限制应当考虑到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因素.如果考虑这一因素,对50年后的前景就不必过于悲观,对发达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的要求就不必过于苛刻.现在,这项最新的实验成果可以说正击中了美国的要害.果真如此,美国将不能以森林为借口来逃避自己的责任,而全球只能进一步严格限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又将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
微生物能"吃掉"温室气体 地球变暖有物相克
《江南时报》 (2002年08月12日第十五版)
本报综合消息 几位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宣称他们在黑海中发现了一种以甲烷为食的生命体,并称这种生命体可以用来抑制全球变暖问题的继续恶化. 这些科学家称他们这次发现的生命体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已经有40亿年的历史.他们是在黑海中没有光线、没有氧气的深度中发现这种微生物的,并发现这些微生物是以甲烷为食的. 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直认为甲烷只能够通过与氧气进行反应而消耗掉.这些德国科学家希望这些微生物可以用来"吃掉"目前还储存在地球表面以下的温室气体,许多甲烷目前还冻结在两极地带的冰层以下,但是随着全球变暖问题的加剧,它们很有可能被释放出来,使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这次研究活动的发起人之一的AntjeBoetius教授说:"这些在黑海中发现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居民.我们可能要依靠他们来阻止气候灾难的发生."
减缓全球变暖新招
--往海水中撒铁
《中国环境报》 2001年1月13日
新西兰科学家最近提出了解决全球变暖的新途径:提高南太平洋海水的铁含量.海水的铁含量升高,浮游生物和浮游植物就会快速生长.新西兰水和大气研究所(NIWA)把此项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很久以前,科学家就曾想用增加铁含量的办法使南太平洋水生植物快速生长,如同陆地上的森林和草原,这些植物在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方面起重要作用.于是,科学家把2吨分解铁撒在南太平洋5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把水中的铁含量提高了10倍.两周之内,浮游生物比播撒区外的增加了10倍之多. 南太平洋面积占世界海洋面积的15%,对全球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它的铁含量偏低. NIWA撒铁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隔6个星期拍摄的画面表明,浮游植物的扩散面积已达1100平方公里.浮游植物持续生长时间之长超乎人们的预料,科学家认为,这可能是浮游植物具有把特殊物质释放到海水中的能力,以便于吸收铁.卫星图像生动地展示了南太平洋生态圈对铁含量些许增加的敏感性.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九):

关于氮气 .标题要长.
氮气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每个只要写出一个就行了 像:氧气有利的一面:供给呼吸 不利的一面:使金属氧化锈蚀

氮主要用于合成氨,反应式为N2+3H2=2NH3( 条件为高压,高温、和催化剂.反应为可逆反应)还是合成纤维(锦纶、腈纶),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原料.由于氮的化学惰性,常用作保护气体.以防止某些物体暴露于空气时被氧所氧化,用氮气填充粮仓,可使粮食不霉烂、不发芽,长期保存.液氨还可用作深度冷冻剂.作为冷冻剂在医院做除斑,包,豆等的手术时常常也使用,即将斑,包,豆等冻掉,但是容易出现疤痕,并不建议使用.
  在汽车上氮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提高轮胎行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氮气几乎为惰性的双原子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气体分子比氧分子大,不易热胀冷缩,变形幅度小,其渗透轮胎胎壁的速度比空气慢约30~40%,能保持稳定胎压,提高轮胎行驶的稳定性,保证驾驶的舒适性;氮气的音频传导性低,相当于普通空气的1/5,使用氮气能有效减少轮胎的噪音,提高行驶的宁静度.
  2.防止爆胎和缺气碾行.爆胎是公路交通事故中的头号杀手.据统计,在高速公路上有46%的交通事故是由于轮胎发生故障引起的,其中爆胎一项就占轮胎事故总量的70%.汽车行驶时,轮胎温度会因与地面磨擦而升高,尤其在高速行驶及紧急刹车时,胎内气体温度会急速上升,胎压骤增,所以会有爆胎的可能.而高温导致轮胎橡胶老化,疲劳强度下降,胎面磨损剧烈,又是可能爆胎的重要因素.而与一般高压空气相比,高纯度氮气因为无氧且几乎不含水份不含油,其热膨胀系数低,热传导性低,升温慢,降低了轮胎聚热的速度,不可然也不助然等特性,所以可大大地减少爆胎的几率.
  3.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使用氮气后,胎压稳定体积变化小,大大降低了轮胎不规则磨擦的可能性,如冠磨、胎肩磨、偏磨,提高了轮胎的使用寿命;橡胶的老化是受空气中的氧分子氧化所致,老化后其强度及弹性下降,且会有龟裂现象,这时造成轮胎使用寿命缩短的原因之一.氮气分离装置能极大限度地排除空气中的氧气、硫、油、水和其它杂质,有效降低了轮胎内衬层的氧化程度和橡胶被腐蚀的现象,不会腐蚀金属轮辋,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也极大程度减少轮辋生锈的状况.
  4.减少油耗,保护环境.轮胎胎压的不足与受热后滚动阻力的增加,会造成汽车行驶时的油耗增加;而氮气除了可以维持稳定的胎压,延缓胎压降低之外,其干燥且不含油不含水,热传导性低,升温慢的特性,减低了轮胎行走时温度的升高,以及轮胎变形小抓地力提高等,降低了滚动阻力,从而达到减少油耗的目的.[编辑本段]使用注意事项  毒性与防护:
  1、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但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气浓度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2、 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面罩.
  3、 其它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消防应急措施与防护: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气体在低凹处积聚,遇点火源着火爆炸.用排风机将漏出气送至空旷处.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本品不燃.用雾状水保持火场中容器冷却.可用雾状水喷淋加速液氮蒸发,但不可使用水枪射至液氮.
  应急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寻甸地力保护标准(十):

保护地球,从我做起 作文

古往今来,地球妈妈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无数代子孙。原来的她被小辈们装饰得楚楚动人。可是,现在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将她折磨得天昏地暗。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而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救救地球”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将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卫士。

  

  在小学,我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植树活动。我们六(2)中队的班干部创立了“绿色天使”植绿护绿小组,鼓励队员们在校园里认养了一棵小树苗,利用课余时间给它梳妆打扮,为它长成参天大树打下了基础。在学校组织的“让地球充满生机”的签字活动中,我郑重地在上面签下自己的名字,并写下了自己对环保的决心和期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积极参加学校在世界环境日举行的有奖征稿,认真查阅、收集各类资料,进行社会调查,撰写有关环境治理设想方面的文章,我经常去参加学校组织的环保讲座,观看环保方面的录相带,积极参预环保知识问答调查活动,认真填写每一项提问。我参与了“红领巾植绿护绿队”的网站建设,在上面发布大量的环保图片和环保知识,以及关于环保的各方面的法律知识,我国在环保方面发展动向、世界各国的环境保护情况;每个月我都利用网络、报纸,查找一些最新的不同的专题和板块“环保资讯”来告诉大家;还定期制作一些宣传板来宣传环保知识和生活中的环保常识。提高了大家的环保意识;号召同学们从不同的方面来关爱自己的家园,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周围的环境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积极动员身边的人一起来依法保护和建设人类共有的同样也是仅有的家园,为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我还和同学们共同发起“养一盆花,认养一棵树、爱惜每一片绿地,让我们周围充满绿色”和“小用塑料袋不使用泡沫饭盒和一次性筷子,让我们远离白色污染”的倡议。让我们放下方便袋,拿起菜篮子,让我们共同走向美好的绿色的明天,走向辉煌、灿烂的未来!

  

  地球,她是人类的母亲,她是人类生活的起源,她无私地抚育着我们,使我们能在这个得天无厚的星球里生活,地球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

  

  从浩瀚太空,遥望地球,地球就像一个白里透蓝的玻璃球。蔚蓝的海洋,褐色的陆地,绿色的森林、草原,银线般闪闪发亮的河流,朵朵的云漂浮在上空,流出一幅幅清丽而柔和的画卷。地球的美丽而柔和的画倦,地球是美丽的星球,地球的美丽并不是仅仅在于它拥有这份罕见的蓝色,更在于它用几十年亿年的时间孕育了绿色的生命,地球迄今为止。地球是我们发现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地球因生命而孤独,地球也因生命而美丽。

  

  然而,随着现代人类科学技术和经济的空前发展地球??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也在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遭受到了空前的戕害,漫漫黄沙代替了莽莽林海,曾经孕育灿烂古文化的江河经常变成干涸的河床,原本瑰丽的风景湮没为荒野,还有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破坏性风暴增增多,海平面升高,生物种类锐减……在长期掠夺资源后,地球其及居民好像进入一个高风险的地区,在危险的地方,全球性变暖,气候和土壤、河流及海洋的污染处处威胁着人们,水和森林等自然资源的生存还不以说明问题吗?大量的垃圾在不断产生,环境日益恶化的警钟早已敲响了,但是,对于环境恶化进程的遏止仍显得过于无力,尽管大自然已向人类亮起红灯。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构成的复合系统,地球不仅属于我们人类,相反,我们人类属于地球,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都在一个家园中,但是,近2000年来,地球上有106种哺乳动物和127种鸟类灭绝,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就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天呀!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吃惊的数目。

  

  绿色的地球是我们人类不息载体,,只有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才能共同拥有美好的明天。如果人类真的自觉去植树造林,保护环境,那就不会有植树节,世界环境保护环境日,世界禁烟日等等节日,这些都告诫我们要保护环境,古言说得好:“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但是几百年后的现代文明却使我们绿色的星球日渐披黄蒙黑,黯然失色。来吧,让我们一起来保护我们这个美丽而脆弱的地球吧!因为,只有人类的心灵才能够知足这份美丽,善待地球??人类唯一的星球,我们别无选择。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angji936859/

推荐访问:耕地地力保护 地力保护补贴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