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校歌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7-22 11:59:1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民国校歌(一)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

民国艺术院校校歌的美育精神

[摘要]民国时期的国立和私立美术专门学校(简称“美专”),蜚声艺界和学界。在蔡元培美育思想的感召下,这些艺术高等学校的校歌,大匠运斤,寄蕴宏志,于古雅大度中见趣味,于浩然正气中见风骨,铸造了“深美闳约”的美育境界。

[关键词]民国;“美专”;校歌创作;美育

[中图分类号]j64;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12)06-0067-05

一、上海“美专”校歌:深美闳约

中国近代的美术学校教育是从20世纪初发轫的。1902年张百熙的《进呈学堂章程》提出“中小学均应开设图画手工课”。为培养这方面的师资,1905年,李瑞清主办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首先设立图画手工科,开近代中国美术教育之先河。到了民国,教育部公布《专门学校令》,第2条专门学校的种类中已经有“美术专门学校”的名称。当时在学术界和教育界,“美术”与“美学”并举。1912年,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第12条有两个要点:一是“图画要旨,在详审物体能自由绘图,练习意匠,涵养美感”;二是“图画以写生为主,兼授临画、想象画、图案、用器画及美术史大要”。这对图画学程作了明确规定。

民国时期第一所正规的新型的专门美术学校,是1912年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学校(1921年改名为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它是以刘海粟为首,联合张聿光、乌始光、汪亚尘、丁悚等人创办的。聘请蔡

民国校歌(二)
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

一首民国时期的小学校歌【民国校歌】

中学校友老弟在微信上贴出了民国年间家乡镇中心小学的校歌歌词,照录如

下:

清溪后带

秀岭前临

吾校为县左中心【民国校歌】

一堂学子莘莘

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

先生教我们热心

总理勉我们革命【民国校歌】

忠孝仁爱

信义和平

我们的头脑清醒

我们的胸怀洁净

我们的行为正大

我们的纪律严明

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

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

努力向前进!

努力向前进!

歌词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词句也说不上有多精彩。其中,“革命”与“忠孝”不免自相矛盾。但是,总体而言,说法、内容比较实在,不浮夸。“我们做人的初步是读书/我们读书的目的是做人”,“我们的头脑清醒/我们的胸怀洁净/我们的行为正大/我们的纪律严明”,“今天是学校的好学生/将来是社会的好公民”,这些词句,即使一字不改,用作地球上任何一所小学的校歌,都不会有问

题。

虽然我不是这所小学的校友(当年我是在设于本村祠堂的小学念的书),但作为本地人,读到这样的歌词,还是挺有亲切感的。“清溪后带/秀岭前临”两

句,完全是写实之景,一下子就让我有飞越三千里、身临故乡之感。“老重故乡情”,家乡在我心中的份量,正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浮生忙碌,我已经有一年多没回故乡了。最近总在心里期盼着,谋划着,能有一段空闲,带着妻儿,回故乡

好好住上一阵子。

歌词押着鼻音韵(我的家乡跟大部分南方地区的方言一样,部分前后鼻音尾韵,混而不分。因此,按照北方曲韵十三辙的划分,是人辰辙跟中东辙的混押),朗诵起来,顺口,悦耳,余音袅袅。音韵的和畅,更增加了我怀乡的意兴! 习惯了北方“慷慨悲歌”风格的朋友,可能会觉得这样的歌词不够铿锵激昂,缺少阳刚之气。我的家乡虽然地处江南,水土柔和,语言又是“吴侬软语”。但是,据地方志记载,在风云际会、列强瓜分豆剖蚕食鲸吞我领土的近代中国,我的家乡是涌现过若干志向高远、壮怀激烈之士的,在文教体育界,在疆场,留下过他们身影。“报仇雪耻之乡”,“台州人的硬气”,传统并未断绝。这其中,

可能就有毕业于这所自称培养“社会好公民”的小学的!

我见过不少当今大中小学的校歌歌词,印象里几乎没有如此朴实低调的。 今昔对比,是该今之校歌作者嘲笑昔之校歌作者立意不高,还是昔之校歌作

者鄙视今之校歌作者大言不惭呢?

民国校歌(三)
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研究新3月2日

2013届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 学校代码:10269 学 号:51100102034

【民国校歌】

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研究

【民国校歌】 【民国校歌】

院 系: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专 业: 教育史 研究方向: 中国教育史 指导教师: 蒋纯焦副教授 申 请 人: 李海凤

2013年 4月

MA Dissertation 2013 School Code:10269 Enrollment Number: 51100102034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tudy on School Song in Primary School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College: Major: Orientation: Supervisor: Student :

April,2013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 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研究 》,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博士(请勾选)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 民国时期小学校歌研究 》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士/博士(请勾选)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请勾选)

( )1.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学位论文*, 于 年 月 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年 月 日

*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李海凤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论 文 摘 要

民国校歌(四)
民国时期的江苏校歌

  (一)

  1903年,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全校都在传唱着一首歌,歌名叫《男儿第一志气高》,它的曲调来自日本童谣《手戏》,教唱者为该校乐歌课老师沈心工。此歌标志着中国学堂乐歌的正式诞生。所谓“学堂乐歌”,其实就是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学校歌曲,就是我国学校校歌的源头。这首歌的歌词是这样的: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到身体好。
  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这一年是农历癸卯年,晚清政府制定了《癸卯学制》,次年在全国颁布推行,各地风起云涌地兴办了大量的新式学堂。这些新学堂,或寄居旧式塾馆书院,或占领庙宇道观殿堂寺院。师资有旧式秀才,也有新派知识分子,甚至部分留洋人士。当年从校舍到师资,从教材到课程,全国尚没有统一的硬性标准或强行规范,但新式学堂一定会有歌声,这差不多成了一个必要条件。所以,自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的《男儿第一志气高》传唱开来后,各地学堂纷纷仿作学堂乐歌。远在河南唐河,正在上新学堂的冯友兰传唱的乐歌,曲调依旧,但歌词却改成了这样:
  年少儿童进学校,第一学孝道。
  父母生我多辛劳,乳哺又怀抱。
  出入顾复不辞劳,罔极难思报。
  你看林间乌鸟,尚能反哺把亲孝。
  吾曹若不尽孝道,何以做英豪。
  愿我同学事父母,大家尽孝道。
  唐河是个内陆山区小县,当地官绅办学,一方面想与时俱进跟上沿海的步伐,另一方面仍念念不忘坚守传统。百善孝为先,唐河的学堂乐歌用的是《男儿第一志气高》的昂扬激越的曲调,但传递的却是传统礼教的内核。
  民国建立后,无锡的一所新式学校依此曲调填写了新歌:
  国民第一资格高,年纪无老小,
  讲求学问不辞劳,知识开通早。
  敦品励行重节操,道德真紧要。
  体育功夫深造,体健身强脑力好,
  共和程度一齐到,全球人称道。
  二十世纪我同胞,国民资格高。
  无锡作为我国东部地区开放较早的城市,清末民初时工商业迅猛发展,一度被称为“小上海”。工商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离不开民风支持,离不开教育促进。在无锡的这所小学校里,校歌已经唱出了近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了。教育的目标是培育国民而非臣民、顺民或草民。民国了,共和了,新的国体,需要新的国民。教育是为了促进人德、智、体全面发展,德育为先,智育为本,体育为用。教育不仅要面对新国民,更要面向新世纪,面向全世界。
  无锡南邻苏州。此时的苏州,除了普通的中小学、幼稚园乃至各种中等职业学校、高等院校之外,还有一所当时在全国也为数极少的盲哑学校――吴县救济院盲哑学校。该校专门招收盲童与聋哑儿童,学校开设了音乐、国语、文字、常识、数学、图画、体育、工艺等课程,学制四年。学校的教育宗旨是“对盲哑学生薄施以相当知识,教授有用之技,使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熏陶,日后可以独立自主”。虽说是招收盲聋哑学生,但也是正规学校。既是学校,那有没有校歌呢?答案是当然有――
  华岩古址接金阊,中有盲哑办学堂。天生缺陷人工补,一样裁成莫低昂。
  特殊教育本多方,可使废材献其长。励学勤工谋自立,复兴民族好图强。
  用词典雅,字句对仗,寓意明确,能吟能唱(聋生非哑生,聋生除了用手语可以“唱”歌之外,也可以“口”来唱歌)。
  现在距离当年这批学堂乐歌的诞生,已经一百一十多年了。校园里的歌声飘过百年,中国新式学校教育也已经走过了百年。
  (二)
  中国古代对音乐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商代以前,在明堂、成均、庠、序、瞽宗、学、塾、校等教育场所与教育机构当中,成均、瞽宗等就是专门进行音乐教育的场所。据近代学者刘师培考证,成均的“均”,即“韵”之古文。古代教民,口耳相传,故重声教,而以声感人,莫善于乐。
  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原本是《四书》《六经》的,可惜《六经》中的《乐经》失传,只有《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和《周易》这“五经”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乐”也就是音乐舞蹈的教育。孔子的学生曾点对孔子说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时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本人能唱歌,能鼓瑟,能弹琴,能吹笙,能击磬。一次在齐国闻听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中国古代教育是把“乐教”与“诗教”“礼教”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如果天下道德沦丧,那就用一个词专门来形容,叫做“礼崩乐坏”;如果这里风俗淳厚、文教发达,也有一个词专门形容它,叫做“弦歌不辍”。
  晚清维新派代表康有为是我国近代以来较早正式提倡学校音乐教育的教育家之一。1898年5月,康有为在上书光绪《请开学校折》中提出:“令乡皆立小学,限举国之民,七岁以上必入之。教以文史、算术、舆地、物理、歌乐,八年而卒业。其不入学者,罚其父母。”此处“歌乐”就是指音乐课。更早在1891年康有为所写的《大同书》中,他从婴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的每一个阶段,都联系音乐教育提出了专门的规定。如在育婴院,他认为“婴儿能歌,则教仁慈爱物之旨以为歌,使之浸渍心目中”;小学阶段,他认为“儿童好歌,当编古今仁智之事令为歌诗,俾其习与性成”;中学阶段,他认为“乐以涵养其性情,调和其气血,节文其身体,发越其神思”;大学阶段,他认为“大学更重德性,每日皆有歌诗说教,以辅翼其德,涵养其性,而所重则尤在智慧也”。在康有为看来,音乐对人的道德、性情、智慧、身体都能产生影响,因此,音乐教育是对德育、智育、体育的辅助,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现在我们提起李抱忱这个名字,可能大家都不熟悉。但在民国时期,他可是我国教育界的大指挥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对中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特别是对中国合唱艺术有过开辟草莱之功。他在1930年出版的《普天同唱集》序言中写道:“在欧美的学校制度未介绍到吾国之先,吾国的家馆私塾里的课程,并无音乐这一门;所能找出来的一点音乐,就是在背文章吟诗词时的一种难以记录下来的声调而已。自从采用欧美的学校制度以后,吾国学校也有音乐课程了。”民国时期,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长足的发展,当年学校教室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标语:
  1.生命便是音乐。(罗斯金)
  2.听名曲一阙,胜读道德书万卷。(拿破仑)
  3.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孔子)
  ……
  (三)
  被称之为学堂乐歌“三驾马车”之一的曾志�(另两位是李叔同、沈心工)曾写过一篇叫做《乐理大意》的文章,文章说:“远自欧美,近自日本,凡言教育者,莫不重音乐。而其于小学校唱歌一课,更与国语并重。盖期间教育家、理论家研究殆百余年,而有今日之大光明也。国无音乐,不得为文明国。人不知音乐,不得为文明人。音乐之于学校,改良儿童性质尚小;音乐之于社会,改良一般人民性质更大。”
  黑奴红种相继尽,惟我黄人鼾未醒,
  东亚大陆将沉没,一曲歌成君且听。
  人生为学须及时,艳李�桃百日资。
  末遣光阴等闲老,老大年华徒自悲。
  近追日本远欧美,世界文明次第开。
  这首歌歌名为《勉学》,歌词作者是吴怀疚――一名出色的小学教育家。丰子恺曾在《艺术趣味》一文里回忆当年唱《勉学》时的情景:“我们学唱歌,正是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乱动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多小时来和我们讲解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你们倘不再努力用功,不久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色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眼泪来。我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们唱到‘东亚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果真要沉下去似的。”
  下面这首歌歌名为《童蒙入塾规矩吟》:
  年少书生进学堂,衣冠整洁貌端庄。读书字字须清楚,不许痴顽学放狂。
  早起亲前送脸汤,问安事毕进学堂。钟声入耳当当响,长幼排班肩背望。
  坐须端正戒偏斜,布素衣衫不用华。人品好时人敬重,规模要学大方家。
  这首歌对愚顽儿童进入学校读书提出了基本的行为要求,仿佛现在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小学生守则》。歌曲入耳入心,可以内化为儿童的自觉行为。
  歌曲《打球》:
  斜阳如画芳草青,打球去,行行行。
  球来球往如流星,天然好竞争。
  我要一球飞向北,兴安岭外暮云黑。
  又要一球飞向东,东方日出不敢红。
  打球打球好男子,努力雪国耻。
  这里有军国民精神,把音乐与体育、德育结合起来了。
  歌曲《唯有现在》:
  莫追想过去,快乐与悲哀,一切的一切已葬埋;
  莫忘念未来,成功与失败,一切的一切难揣猜。
  唯有现在,可贵且可爱,应刹那不放松,善自为主宰。
  唯有现在,可贵且可爱,应刹那不放松,向上求愉快。
  这里有劝学的诚恳、励学的坚定,还具有朴素的人生哲学道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自从李叔同的这首《送别》问世后,中国送别诗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到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到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到了李叔同这儿达到了最高潮。
  (四)
  教育家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专门出版过一本音乐教材。在这本教材中,有七首歌曲是他自己作词的:《锄头舞歌》《镰刀舞歌》《凤阳花鼓》《农人破产之歌》《自立立人歌》《村魂歌》《黄花歌》。
  其中《锄头舞歌》还被选作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的校歌,它是可以一边唱一边舞的:
  手把个锄头锄野草呀,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依呀嗨,呀嗬嗨,
  锄去野草好长苗呀,
  呀嗬嗨,依呀嗨!
  五千年古国要出头呀,
  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依呀嗨,呀嗬嗨,
  锄头底下有自由呀,
  呀嗬嗨,依呀嗨!
  光棍的锄头不中用呀,
  联合机器来革命呀!
  依呀嗨,呀荷嗨,
  联合机器来革命呀,
  呀嗬嗨,依呀嗨!
  1932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一部初等小学的国语课本,共八册。课文都是叶圣陶编写的,插图则是丰子恺手绘的。叶圣陶创作的歌曲很少见,但他写的课文《中华》,因为文字优美、合韵合辙,读着读着,就成了一首歌:
  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
  高大的山岭连延南北,广阔的江河滚滚东下。
  良好的田地到处都是,年年生产米、麦、桑、麻。
  富足的矿山指说不尽,多量采用哪怕缺乏。
  中华,中华,我们爱护它!谁来犯它,我们抵抗他!
  中华,中华,我们大众的家!
  江苏省东台中学创办于1905年,是江苏最早的官办中学之一。清末举人陈培寿出任该校国文教师,他创作的校歌歌词典雅流畅、贴切精炼,以赋起笔,从学校方位、校园概况到办学目标、教育思想,再到人才标准、办学特色,可谓字字珠玑、句句华章:   揽胜楼何高高兮,校之中央;
  有阶梯之可登兮,万方斯望;
  集合九区佳子弟,雍容肃穆志坚强。
  学兼中外兮,文化发扬。
  如琢如磨兮,与世偕藏。
  镇江第一中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892年的南泠书院,1917年改名为私立京江中学,1953年定名为镇江市第一中学,现名为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这是一所名校,它的校歌与东台中学异曲同工:
  壮丽山川古润州,江左人才渊薮。源本南泠山依北固,一黉弦诵声悠,课士分斋,联班同舍,吾侪于此藏修。击楫祖生读书萧统,尚友抗志千秋。努力前程,探源学海,顺应江水潮流。
  南京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后改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它的校歌创作于1916年前后,歌词由时任校长江谦所写,李叔同制谱。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巍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江谦是晚清状元张謇的高足,他就任校长的时候,聘请李叔同来校任教国画与音乐。这首校歌的歌词,体现了江谦所信守的“一诚”“三德”儒家精神,“道德为原本,知识极诚明”的办学理念。2002年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学校曾公开重新征集学校校歌歌词,结果却是大家希望恢复江谦作词、李叔同作曲的老校歌。于是,南京大学的校歌属于“复辟成功”。
  校歌与校名、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等共同构成一所学校的校园文化识别系统,她承载的是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办学传统、办学精神,共同构成一所学校的精神血统与文化DNA。
  (五)
  清末民初古城苏州有两所女校,它们曾给这座城市带来独特文昌与显赫美名。一所是振华女中,一所是乐益女中。前者创办人是晚清重臣王颂蔚的夫人王谢长达女士,后者创办人是著名乡绅张冀牖先生。也许这两位的英名世人所知不多,但他们的教育业绩却永垂不朽。甲午战争失败后,作为直接负责清军军事工作的朝廷命官王颂蔚积劳成疾,悲愤难抑不幸而去世。遗孀王谢长达离开京城,回到苏州,她没有依赖优厚抚恤、丰厚家产而饱食终日、颐养天年,而是散尽家财、筚路蓝缕创办女校育人才,一时汇聚大批名师,杰出校友不胜枚举,杨绛、何泽慧、沈骊英、蒋恩钿、彭子冈、陆璀只是其中代表。身为女校,却也培养了两名杰出男校友,一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一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张冀牖是晚清重臣张树声(淮军主要将领,曾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的嫡孙,典型的“富三代”,祖上在老家合肥仅田地就达万顷之多。但他深明大义、不恋豪奢,洁身自好。他创办了乐益女中,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而他自己生育的十个子女,尤其是四个女儿元和(丈夫为昆剧艺术家顾传�)、允和(丈夫为周有光)、兆和(丈夫为沈从文)、充和(丈夫为美国汉学家傅汉思),个个貌美聪慧、贤淑通达,用当年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就是:“哪人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的。”而今,允和的丈夫周有光(今年108岁高龄)仍然健康地生活在北京东四的一个寻常巷陌之中。张允和93岁高龄因一场感冒突然去世,这曾令周有光痛不欲生。近些年我拜访过他数次,在他九平方的小房间里,几乎摆满了他和妻子的合影照片,他说自己和她一起生活了70多年,从来没有分开过,从来没有争吵过。
  乐土是吴中,开化早,文明隆。
  秦伯虞仲,孝友仁让,化俗久成风。
  宅校斯土,讲肆弦咏,多士乐融融。
  愿吾同校,益人益己,与世近大同。
  这是张冀牖亲自作词的乐益女中的校歌,校名“乐益”之意昭昭然。当然,歌词是古雅拗口了些,用典也高古复杂了些,不过作为学校的校歌,我还是喜欢这种有典有雅、令人回味、让人涵泳的。振华女校的校歌也是这样的:
  ��美质琢之成,圭璋师友之益慎,勿忘智圆德方,锻炼体魄坚且强。齐家治国身所当,蕲化天下为慈祥。
  三吴文物,吾校荣光,誓共淬励,予谋发扬学业不可量,寸阴不可荒。朴诚仁勇为世倡,吾侪志气摩穹苍,国难纾兮风俗良,规模永垂无疆。
  (六)
  学校校歌,是彰显学校办学思想、表达学校育人理念、提振师生价值认同的歌曲,犹如一厂之厂歌、一军之军歌、一国之国歌。从广义上来讲,学校校歌还应包括主要在校园师生传唱、围绕学校育人宗旨、辅助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一些创作歌曲。民国时期,这样的歌曲有好多。
  大地回春,葭管动飞灰。
  又是河堤疏柳,雪洞横梅。
  负笈重来,看树色波光未改,满门桃李又争开。
  从此春夏诗书,秋冬文史,莫致始勤终怠。
  喜道传惑解,施教因材。
  自今日笃养栽培,春风时雨,永固根芥。
  这是一首《开学歌》,开学了,学生进校了,就得好好学习、认真读书,长知识、长身体。
  学堂今朝开校,清晨起床早。
  同学依然济济,殷勤相问好。
  国旗五色飘飘,旭日正相照。
  从兹进步愈速,知识日增高。
  这是一首新式学校的《始业式》歌。歌里首句即提起床。下面这首便是专门的《起床歌》:
  起来起来快快快,晨钟在响,
  曙色已开,太阳就要出来,快快快!
  今朝已非昨朝,时光一去不再,
  今朝事正等待去安排。
  事业重如山,学问深如海,
  大器待陶熔,真理待开采。
  快快起来,切莫懒怠!
  歌曲节奏明快急促,歌词整齐响亮,催人奋进图强。在学校住宿的学生一般都是初、高中生。小学生不住校,在结束一天的功课后,他们就像牛羊回家鸟归巢,也要回家了。民国初年广为流传的一首学堂乐歌《夕会歌》,改编自一首源远流长的民间乐曲《老六板》,是小学生离校回家时唱的一首歌: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
  同学们,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未?
  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
  回家问候长辈,温课勿荒废。
  大家努力呀!
  同学们,明天再会。
  组织学生远足、郊游、游学,对中小学教育来说是题中必备之意、教育应有之内容,绝非可以交通不安全等为借口而因噎废食的。现居苏州的蔡敦德先生已年逾九旬,但身体康健,生活自理,每日还在电脑网络上笔耕不辍。与他偶然提及校歌,从小在家乡徐州接受小学教育的他,立即向我完整地复述了他小学时所唱过的一首《远足歌》:
  春色如海,春山如黛,如水绿如苔。白云快飞开,让那红球现出来,变成一个光明的美丽的世界。风小心一吹,不要把花吹坏。现在,桃花正开,梨花也正开。园里园外,万紫千红一齐开。桃花红,红艳艳。梨花白,白皑皑。谁也不能�。蜂飞来,蝶飞来,将花儿�,常常惹动诗人爱,那么更开怀!
  这首《远足歌》歌词浅显,寓意明确,画面感强,故事性强,富有情趣,非常适合小学生传唱。
  常州冠英小学堂也曾专门编写过一首《学校师生旅行歌》:
  万春之时作旅行,足力更奋迅,
  名区胜地恣遨游,处处好印证。
  花花草草有精神,莺燕都成阵。
  少年世界春世界,努力向前行。
  这所学校每年春秋两季均举行运动会,他们还有专门创作的学校运动会会歌:
  万择由来因物竞,运动要竞争。
  胜固可喜,败欣然,都是弟兄们。
  胜不相让,败相救,团体要坚韧。
  合群起兵视此行,勖哉我学生。
  在校园生活里,食堂、礼堂、操场、图书馆也是课堂。我曾经多次在寺庙吃过斋饭。当值和尚一一派饭派菜派汤后,所有僧众一起念一段经文,吃饭时整个饭堂鸦雀无声,饭后再齐念一段经文,整个过程极具仪式感,极有感染力。寺庙的斋堂一般都叫五观堂,所谓“五观”,即是指: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二自忖德行,全缺应供;
  三防心难进,贪等为字;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这是民国时期一所学校的一日三餐歌:
  一、《早餐歌》
  早餐又来了,来来与共欢。我侪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生命此开端,神志清明气魄坚。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会之谊,爱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间不少一饭难。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人人饱暖皆欢颜。
  二、《午餐歌》
  午餐又来了,来来与共欢。我侪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功夫已未娴,发皇毅力更争先。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会之谊,爱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间不少一饭难。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家齐国治乐无边。
  三、《晚餐歌》
  晚餐又来了,来来与共欢。我侪必有用,君子不素餐。一日光阴去不还,人生何处可息肩。天地之德、父母之恩、社会之谊,爱我助我何年年。勉旃勉旃勉勉旃,世间不少一饭难。勉旃勉旃勉勉旃,要使天下为公现眼前。
  歌曲创作者说:“学校三餐,学生环列食堂,必先唱歌。其义有三:趁唱歌时间可使后至者齐到,一也;课程劳顿,可使体气发舒,二也;不因自饱而忘他人之饥,无终食之间违仁,三也。三章按早午晚时各唱一章,每次约两分钟毕。”
  对学生来说,进入学校,就是为了学成离开学校,将来走向社会。毕业是所有学生的梦想。这是浙江上虞春晖中学的《毕业歌》:
  碧梧何荫郁,绿满庭宇。
  羽毛犹未丰,飞向何处?!
  乘车戴笠,求无愧于生。
  清歌一曲,行色匆匆。
  那个时代的《毕业歌》文白夹杂有古意,且语句凝练,要言不烦,令人回味。
  在所有的毕业歌中,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毕业歌》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先声与心声。事隔大半个世纪,曲调还是那样激昂,歌词还是那样振奋人心――
  同学们,大家起来,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
  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
  我们是要选择“战”还是“降”?
  我们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场,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
  明天是社会的栋梁;
  我们今天是弦歌在一堂,
  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巨浪,不断地增涨!
  同学们!同学们!
  快拿出力量,
  担负起天下的兴亡!
  (作者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授、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

民国校歌(五)
微博体说民国

  当年,郭沫若以“官费留学生”身份进入日本。但32元的官费让他“捉襟见肘”,因为他和安娜结婚,并生下儿子和夫。1918年,郭沫若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享受官费翻了一倍多,为72元,但是,他的负担也增长了一倍,到其作为“海归”回国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三个孩子的父亲了。

  1941年6月3日下午,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讨论征粮问题。天下阵雨,突然一声雷响击中会场礼堂一根柱子,延川县县长李彩云当即触电身亡。一位农民拴在礼堂旁边的驴也被雷击而死,他发牢骚说:“咋不炸死毛泽东呢?”他作为反革命立即被抓起来。毛泽东则下令:“放人!”
  在民国作家郁达夫的小说里,日本女子要么是“可望不可及”的良家尤物,要么是玩弄中国学子感情的荡妇;带来的只有焦虑和折磨。而他作品中的日本男人,几乎都是中国学子的情敌,时时出来作梗夺他所爱,甚至是致命的打击。中国主人公对他们充满警戒和敌意,同时又陷入自卑感。
  16岁的陈璧君为了追随汪精卫,成为加入同盟会的最年轻女性。汪精卫在一次暗杀行动失败被捕后,陈璧君给他的信中说:“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却能穿透厚厚的高墙,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妻,你看好吗?”汪当即写下血书回答:“诺。”
  对于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在日本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之一大概就是男女混浴了。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195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中回忆道,上个世纪20年代鲁迅在日本仙台就读时就曾误入男女共浴温泉,捂住下身狼狈地蹲在温泉里不敢站立,有些日本姑娘就光着屁股前来批评他封建。
  民国年间,章伯钧有不少齐白石的画,却没有一张徐悲鸿的画。章伯钧认为徐悲鸿的油画,特别是裸体女人画是最好的作品。有一次在李济深家中,徐悲鸿对章伯钧说:“伯钧,我送你一匹马吧。”章伯钧说:“我不要你的马,我要你的女人。”徐悲鸿听了,摇头说:“那些画,是不能送的。”
  十大元帅里面有七位曾经负伤――刘伯承,负伤九次,战创十多个;陈毅,负伤一次,战创一个;贺龙,负伤一次;罗荣桓,负伤一次,战创两个;徐向前,负伤两次,战创两个;聂荣臻,负伤一次;林彪,负伤一次,战创一个。十位元帅,民国期间累计战创大约十六个,平均每人一个以上。
  1927年8月12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不过,他也没有闲着。9月29日东渡日本。向宋美龄的母亲倪桂珍请求允诺他和宋美龄的婚事。可能是为了讨好未来岳母的欢心,蒋介石出手大方送礼:杭州丝绸、龙井茶叶、景德镇瓷器、宜兴茶具、长白山野山参、大珍珠项链、翡翠手镯等。
  1912年夏秋之际,孙文、黄兴北上,与大总统袁世凯共商国是。孙文表示愿意在十年内修筑20万公里的铁路,请袁世凯同期训练100万精兵。袁世凯事后对亲信说:“孙氏志气高尚,见解亦超卓,但非实行家,徒居发起人之列而已。黄氏性质直,果于行事,然不免胆小识短,易受小人之欺。”
  徐志摩麻将打得最漂亮,他善于临机应变,牌去如飞,不假思索,往往十战九胜。徐志摩对鸦片与麻将还有番妙论:“男女之间的情和爱是有区别的,丈夫绝对不能干涉妻子交朋友,何况鸦片烟榻,看似接近,只能谈情,不能爱,所以男女之间最规矩最清白的是烟榻,最暧昧最嘈杂的是打牌。”
  中共创始人毛泽东曾讲述过自己的童年: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但我又不敢回家,怕挨打,便朝县城的方向走去,乱跑了三天才被家人找到了。
  蒋介石15岁的时候,有一次母亲责打他,要他认错求饶,他就是不肯求饶。打到后来,母亲竟然哭了:“打儿就是打为娘自己身上的肉,我的心实在是痛如刀割,你快点求饶,免得娘还要打你。”哪料到蒋介石仍然犟头犟脑,一点不肯求饶。最后是母亲停止了责打,他才向母亲认错求饶。
  民国作家张恨水也与麻将有不解之缘,他小说中的人物很多都是麻将高手。每天晚上九点,报馆来索稿的编辑便排队,在张恨水家门口等候,张恨水低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数千字一气呵成,各交来人。一次,他在麻将桌旁上了瘾,报馆来人催稿,他左手麻将,右手写稿,麻将、交稿两不误。
  民国期间,宁波牛奶配送站喜欢兑水。1934年7月18日《宁波大报》副刊刊登一事:一个牛奶站的老板跟孩子对话,孩子问:“爸爸,你是不是把水掺到牛奶里了?”爸爸矢口否认。孩子坚持道:“刚才我亲眼看见了!”爸爸说:“傻孩子,我没有把水掺到牛奶里,我只是把牛奶掺进了水里。”
  刘少奇19岁在宁乡读中学那年,母亲为拴住小儿子的心,在邻村说了一个周氏姑娘。刘母以病重为由骗得儿子归里,而儿子踏入家门进的却是洞房。坐了一夜板凳,讲了一夜自由……无法再回娘家的周氏姑娘最后提出要求,刘少奇在将来有儿子时,送给她一个养老。这是刘少奇的第一次婚姻。
  女作家张爱玲喜欢奇装异服,甚至有“恋衣癖”。她在《更衣记》里曾为当时女子不能穿得出众一点感到愤慨。她亲自为自己设计衣服,在香港读书时把所得的奖学金,都自选衣料设计服装,连弟弟张子静问她是不是香港最新样子,她笑道:“我还嫌这样子不够特别呢!”她最爱的是旗袍!
  民国军阀张宗昌的八姨太安淑义是朝鲜义士安重根的侄女。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事件后,日本人要杀安家满门。安重根的弟媳带着六个女儿、一个儿子连夜逃到中国,第四个女儿安淑义被人贩卖到张家做侍女。张宗昌纳安氏为妾后,1922年生有一女张春绥。1943年3月安氏于贫病交加中去世。
  在井冈山根据地的岁月里,贺子珍和毛泽东的结合给了毛泽东很大的安慰。毛泽东喜爱看报,贺子珍也受到了影响。在层层封锁的情况下,贺子珍请进山卖货的商人带报纸进来,如果有《申报》、《大公报》,她给的价钱就更高些。她把所有的报纸都弄平整,叠好,摆放整齐供毛泽东随时查阅。   民国军阀张宗昌的十姨太祁氏是河北霸县人,家境贫寒,长大后被卖到北京八大胡同妓院。张宗昌到妓院游乐,恰逢祁氏,赎其从良。1922年底生一子,张盛乐。1941年除夕之夜,日本宪兵闯入祁氏家中,将其子张盛乐抓走,盛乐被严刑拷打逼疯。祁氏忧愤成疾,后在1944年病逝。
  1937年初,许世友等被戴上“组织反革命集团”、“拖枪逃跑”等罪名关押起来。此刻,他分外想念妻子雷明珍。谁料,妻子写来绝情信:“许世友,我恨你,我绝不爱一个反革命分子!咱俩的事情一刀两断,我坚决要求离婚,请你签字!”后来,许世友被平反,妻子认错希望复婚,未成!
  一只绣花鞋足够车夫拉一年黄包车。唐家是上海名门。据唐瑛的妹妹回忆,小时候家里光厨师就有四位,各司其职:两人负责做中式点心,一人做西式点心,还有一位厨师专门负责做大菜。由此可见一斑。她们姐妹参加舞会,装备都很贵重,就说一双精致的绣花鞋吧,就价值200块大洋。
  1938年到1944年,国民政府经济部共获准专利423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前专利总数的182%。从1945年开始,担任英国驻中国大使馆科学参赞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经过统计研究发现:“这7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30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
  梁漱溟助儿子增强生命。其子梁培恕回忆,自己曾多次改变学科兴趣,父亲虽然表现勉强却都没反对,还是同意了。梁漱溟曾写信给儿子说:“一个人必须有他的兴趣所在才行,不在此则在彼,兴趣就是生命,剥夺一个人的兴趣等于剥夺他的生命,鼓舞一个人的兴趣便是增强他的生命!”
  1940年,八路军攻打日军管头据点,但据点的碉堡坚固,八路军数次激战仍未奏效。“神炮手”赵章成便提议:自制“辣椒面炮弹”。短短几分钟,浓烈的辛辣气味涌进敌碉堡,熏得日军难以忍受,纷纷弃堡出逃,最终,八路军将日军据点彻底拔掉。
  梁实秋绝对是“吃货”!他对“吃”情有独钟,曾创下一顿饭吃12个馒头、3大碗炸酱面的纪录。他还常给人说自己最羡慕长颈鹿,有那么长的一段脖颈,想像食物通过长长的颈子慢慢咽下去时“一定很舒服”――吃出了味道,吃出了学问,吃出了境界,吃出了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吃货!
  民国的禁书们伪装术高超。如1928年之“中共六大决议案”,曾伪装成《新出绘图国色天香》。《绘图国色天香》,实际上是晚清民国时期一种颇畅销的消遣杂志;还曾伪装成孙中山所著《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内文版权页上并印有“欢迎翻版”字样。
  袁世凯搞帝制,袁克定以“大皇子殿下”自居,还私刻了一枚“大皇子印”,到处忽悠人。一天路过妓院,见一个手下没钱逛窑子,他随手把“大皇子印”丢给手下:“去,以后拿此印随便嫖。”从此,京城妓院刻满“大皇子印”。
  当总统后,老袁命人收藏大鱼鳞,研制长生不老药。老袁洗澡前先在身上带点儿鳞片,搓澡的时候丢下,对外则说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龙鳞”。搓澡的搞不明白:“总统难道是鱼变的?身上如何会错下鱼鳞?”另一个更不会聊天:“你确定王八身上没有鳞?”
  白崇禧教育儿子也像训练士兵拼杀。他对孩子打架有独特的处理原则,白崇禧的小儿子白先敬每次和人打架,白崇禧第一句话都会问是欺负别人还是被人欺负,如是欺负别人,会当场挨揍,还要拎着耳朵上门去道歉;如是被人欺负,他会再问一句:你还手没有,如果没还手,会揍得更惨。
  民国才女的爱情可圈可点。最辉煌的是江南名媛周砥的豪门情爱,嫁给一任大总统;最知名的肯定要数许广平,算是前卫婚姻先驱,成了文化革命主将鲁迅的夫人;大龄剩女唐�最执着,30岁等到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最不济的是“政治宝贝”沈佩贞,充其量也只能撩逗一下“总统门生”。
  张伯苓拿土豪的钱办自己的教育。南开大学初创,经费紧张。当时有能力捐款的人,社会声望多不大好,如政客曹汝霖、军阀杨以德就给南开捐钱,并当上校董。学生因此抗议,认为学校不应以校董换取捐款,实在有损南开名声。张伯苓闻听后说:“美丽的鲜花不妨是由粪水浇出来的。”
  张作霖绝不对不起老百姓。张作霖多次说,不要想着糊弄老百姓,你糊弄老百姓,老百姓就糊弄你,到头来,老百姓反了,咱也就下台了。奉天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大青楼建成后,张作霖亲自在楼前的假山石壁上方写了“天理良心”四个大字,以使自己每天进院抬头就能看见这四个字。
  5月9日曾是“国耻日”!这是袁世凯在中华民国大总统任上规定的。当时,中国政府经过与日本长达105天的谈判,被迫接受《二十一条》中的十二条内容。条约签订后,袁世凯曾亲书两道密谕,号召勿忘国耻,“凡百职司,日以‘亡国灭种’四字悬诸心目”,“申儆人民,忍辱负重”。
  聂耳的名字源于他耳朵好!他原名聂守信,因耳朵听音辨音极敏锐,还能上下耸动,做出许多滑稽样子。在明月歌舞剧社时,人们叫他“耳朵先生”。聂耳对自己的这个名字非常得意,还自我幽默了一把:“他们硬要把一只耳朵送我,也好,也好,四只耳朵连成一串,不是像个炮弹吗?”
  听熊十力的课伤不起。老先生讲课习惯拍听课人的肩膀。他从来不坐着讲课,虽然在家开讲,照样站在屋中间指指画画,每到精彩处,他便情不自禁地随手在听者头上或肩上重重一拍,随后哈哈大笑。时间长了,学生们都往后捎,没人敢坐第一排。熊十力不依不饶,索性从最后一排拍起。
  上海滩大亨杜月笙告诫小外孙女:1、不沾烟酒者皆自私,一般不可托终生。2、吹拍你者最能背叛你。3、70%凶杀案发于熟人间,与熟人当持距离不可日日混一起。4、胆小孩一般能成大器,流泪男有爱心。5、爱骂人者都不自信,最安静者往往最有实力。6、爱背叛的女子,一生命薄。精辟!
  潘光旦家世不俗,留美学成归国时才27岁。作为一个新生派社会学者,他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冯友兰在《三松堂自序》中就记述了潘光旦吃老鼠肉的笑话:“潘光旦并不是为了嘴馋,而是为了好奇”,吓坏了做银行家的兄长,赶紧汇钱来“叫他买猪肉吃”。   蒙文通在中国古代史及古代学术文化研究领域中成就很高,本来是以教书为业的,却遭遇了未被北大续聘的封杀。原因就是蒙文通在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一年有余,从未上门拜访过文学院院长胡适,让胡适很尴尬。为此,胡适宁愿使隋唐史无人授课,也不再续聘蒙文通。
  民国末期,就剩下钱了!当时的《论语》杂志评述:“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民谣也讽刺法币:“平平涨涨涨平平,涨涨平平涨涨平,涨涨平平平涨涨,平平涨涨涨平平。”有人写副对联道:“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谓屁无捐。”
  军阀韩复榘巧断“强奸”案。30年代,韩复榘审案时,看女子风流妖艳,被告则是个青年学生。他命令卫兵扒掉女子裤子。女子死命护住裤子达数分钟。韩复榘大喝:“我四个卫兵都扒不下你的裤子,他一个文弱书生怎会强奸你!”原来,是女子不甘寂寞勾引学生不成,诬告其“强奸”。
  陈立夫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战时为贫困学生创设了“贷金制度”。考虑到后方的年轻人都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很多学生无力继续学业,他创建了由国家发放小额贷款帮助青年学生完成学业的制度,一共惠及12万多人,像杨振宁、李政道都是靠“贷金”完成学业的。
  张勋率军进京在江西会馆搞老乡Party。席间请到梅兰芳、王蕙芳等名伶助兴。王见辫帅手持大雪茄,从怀中掏出火柴想帮张勋点雪茄。哪知火柴劣质,盒子烧着了,搞得侍从以为来了刺客,一刀砍在王的肩上,血流满身。误会!误会!张勋从此便专捧王蕙芳了。
  邵洵美讲民族大义。他五弟邵式军做了汉奸,派人送来5000大洋,拉拢他为日本人做事,他恨之入骨,当下便严词拒绝。1944年,上海宪兵队长企图利用邵洵美与重庆建立“议和通道”,也被邵少爷顶回去了。当时《辛报》记者陈福愉撰文评价他说:“邵洵美依然故我,出淤泥而不染”。
  民国时,名角儿都有成群的粉丝儿,那追着角儿跑的架势绝不逊于当代粉丝――“痰迷”专捧谭鑫培、“黄病”跟着黄润甫、“羊迷”只吹杨小楼、“瑶痴”属于王瑶卿、“梅毒”都是迷梅兰芳的资深人士……一开始,粉丝们的话题只限于角儿,后来竟连角儿的祖宗三代都被“人肉”了。
  一次,张宗昌在徐州带老妈一起赴宴。主人端上鲜荔枝,张母不知吃法,就把荔枝连壳吞下,闹出笑话。张宗昌次日也开宴席,把前天宴会的主客都招来,特嘱厨师专制荔枝状糖果端上来。吃时,张妈从容自若,仍囫囵吞食。客人不知里就,反而欲剥壳而后食――张宗昌出了一口恶气。
  1914年南开中学成立最早的新剧(即话剧)业余演出团体――南开新剧团。周恩来当时年仅16岁,正在南开中学读书,已是南开新剧团的重要成员。他积极参加编新剧、演新剧,还担任了布景部副部长。同时,他更是一位新剧理论的倡导者,曾多次男扮女装出演。
  “黄埔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军校大门上悬挂的对联: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入斯门。军校校歌中唱道: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抗战中黄埔系少将以上军官97人殉国。
  一个女子曾在《民国日报》上登征婚启示:面貌俊秀,中段身材,望之若庄严,亲之甚和蔼;学不在博而在有专长;高尚的人格;风姿潇洒,身体壮健,精神饱满,服饰洁朴;对于女子的情爱,专而不滥,诚而不欺;经济有相当的独立;没有烟酒等不良嗜好;有创造的精神,有保守的能力。
  (选自《万条微博说民国》/蒋丰 编著/东方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民国校歌(六)
在民国史料中找寻金陵中学

  “大江滔滔东入海,我居江东。石城虎踞山蟠龙,我当其中。三院巍峨艺术之宫,文理与林农(曾改为:北楼巍峨艺术之宫,两院事明农)。思如潮,气如虹,永为南国雄。”这是上世纪30年代风靡金陵中学的校歌。

  金陵中学,又称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肇始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创建的汇文书院,是南京乃至江苏教育界响当当的一所名校。2013年11月9日,经过金陵中学校方的同意,南京城市记忆民间记录团一行31人,寻访了这所具有125年历史的名校。
  师生来自五湖四海
  金陵中学今天的成功,与金陵中学校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密不可分,他就是1929年至1950年间担任金陵中学校长的张坊。
  张坊任校长后,广纳贤才。来自广东、安徽、湖南、山东、浙江、福建、湖北、山西、河北等省份的优秀教员充实了学校教员队伍。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员提升了金陵中学的教学质量。
  金陵中学的学生同样来自五湖四海。像某届初一上甲全班38名学生,只有8名是南京人。而高二上甲44名学生,仅有5名是南京籍学生,其余的都是其他省份的。
  金陵中学的规模在民国时期的南京一直是首屈一指的。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份江苏教育的一份调查资料显示,当时在校学生554人,在南京市各中学校中,学生人数名列前茅。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第一学期《南京市市立及已立案私立中学概况一览表》载,金陵中学共有初中12个班,普通高中10个班,班级数名列南京市第一;教职员,男68人,女4人,教职员总数也是位居南京市之首。
  而民国三十七年(1938年)四月的一份《南京市私立中等学校概况表》中,私立金陵大学附属中学(即金陵中学),初中15个班,629人;高中14个班,634人;教职员数73人。班级数、在校学生数和教职员人数,仍排在南京市私立中等学校的前列。
  张坊任校长期间,为学校增添了许多硬件设施,改善了教学条件。1932年,为改善教职员住宿条件,兴建了西式两层楼房一幢;1933年,新增西式平房一幢,花房一座;1934年,学校新建了体育馆;1948年,新建西式平房八幢。另外,还有理发室、商店、卫生室等。
  新置办的教学仪器和用具,其中生物类的有:复式显微镜22架,切片机2架,解剖器48套,三脚扩大镜48只,袖珍扩大镜58只,解剖盘34只,标本玻片8盒400多片,剥制标本50具,浸制标本30具,模型标本70具,干制标本30具,玻璃用具120件,生物挂图40幅。化学类的有:煤气发生器1具,精细天秤14架,煤气灯200只,玻璃仪器百种万余件,铁制仪器20余种3500余件。物理类的有:幻灯机1架,测量器1具,天秤10架,平面天秤4架,挂图14幅,温度计60只,抽气机1具,大气压计1具,惠式登桥14只。
  为满足教学需要,学校还进口了活动电影放映机、扩音机等。这些教学仪器和用具的添置,改变了过去抽象的文字教育方式,丰富了教学方法和内容。
  名震江南的弦乐团
  金陵中学除了注重教学质量外,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的弦乐团,远近闻名。
  弦乐团第一次正式演出,就由“中央广播电台”进行了直播。许多音乐爱好者,听了广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感到非常遗憾。于是,强烈要求弦乐团进行公开演出。为满足大家的愿望,弦乐团特意安排在金陵大学大礼堂,进行了一次公开演出。演出当天,金陵大学大礼堂内,座无虚席,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时隔不久,苏州、杭州等地的一些团体,相继邀请金陵中学弦乐团赴苏州、杭州等地演出。在苏州的演出,吸引了大批观众,会场门庭若市。而在杭州的表演,也是“闻声而来者,皆以先睹为快”。两地的演出,十分成功,也轰动一时。由于舟车劳顿,连续演出,团员们面露倦色。不得已,弦乐团只能单方面“毁约”,终止剩下的演出,返回南京休整。
  回到南京稍作调整后,他们又接到邻校汇文女中的邀请。于是,两所学校联合在汇文女中礼堂举办了一场音乐会。
  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爱好音乐的人相当多,再加上弦乐团响亮的名声,演出当天,人们为一睹为快,把汇文女中礼堂挤得水泄不通。演出结束,经久不息的掌声让弦乐团的团员们十分感动。从此,弦乐团也成了金陵中学的一块金字招牌。
  曾昭�曾担任校刊顾问
  民国时期金陵中学成立了校刊社,出版了《金陵中学校刊》,后更名为《金中校刊》。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国民政府要员王世杰等人,都曾为《金陵中学校刊》或《金中校刊》题签,为校刊增色不少。
  《金中校刊》的栏目设置分为社论、著述、文艺、杂俎等,作者主要是金陵中学的教员和学生。校刊社每个年度都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增补。
  如1934年《金中校刊》第七期,社长刘祖修,副社长马庆元,总编辑宋家淇,编辑有程元宇、吴志沐、吕泰伯等。其中刘祖修为“高三下(乙组)”级长,马庆元为“高三上”的级长,宋家淇则为“高三下(甲组)”的级长。
  而1935年出版的《金中校刊》第八期《二十三年度秋季校刊社名单》中,可以看到社长、副社长、总编辑是重新选聘的。其社长为孙重民,副社长魏敦和,总编辑秦宝雄,编辑有秦宝同、汪炳勋、王祖锡、王世墉、何俊文、张书荫等。魏敦和是1934年“高二下(甲组)”的级长。
  《金中校刊》第十期,社长为刘长洪,总编辑易伯鲁,副社长是胡起郑,编辑则为买崇峰和王金陵。其中,刘长洪、胡起郑是学生自治会干事。易伯鲁则为“高三上”的学生。而《金中校刊》第十一期社长由黄锡扬担任,总编辑则为齐逢源。
  按照金陵中学《本校学生自治会章程干事会学艺股职掌》规定:每学期组织校刊社,正副社长的人选,由学艺股在干事会提请通过,总编辑则是由正副社长聘任。从现今留存下来的几期《金中校刊》中,可以看到每一期杂志的社长、总编辑都不相同。   报纸杂志刊登广告,是保证经费来源的重要手段之一。《金陵中学校刊》也为不少商家、银行等刊登了广告,比如位于南京白下路的盐业银行,位于下关大马路的慎泰五金号,位于太平路杨公井的南京月山食品公司,位于唱经楼大街的锦昌祥商店等。而负责广告的编辑有徐德、欧阳朝瑞等人。其实,这些看似平常的广告,今天来说却是弥足珍贵。
  更难能可贵的是,每一期《金中校刊》都要安排反映教员工作、学生学习和校园景观的插图。在那个年代,照相机可是稀罕之物。金陵中学舍得投入,为《金中校刊》配备了照相机。民国时期金陵中学的影像资料,就此留存了下来。
  “东礼堂”“寄宿舍”“南操场”“礼堂”“体育馆”“保持三届江浙私中足球冠军之本校足球队”“金陵中学甲戌秋季高中毕业同学合影廿四年一月十七日”……这些令金中人怀念的老照片,揭示了金陵中学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
  校刊的创办,既为教职员工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使得金陵中学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图文并茂的《金陵中学校刊》受到了教员和学生的欢迎。为使校刊上档次,当时校刊还聘请了顾问,其中最著名的是曾昭�先生。
  曾昭�(1909―1964),杰出的女博物馆家、考古学家,曾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任《金陵中学校刊》顾问期间,除关心指导校刊编辑外,还在校刊上发表了论文《释车》和《琐窗寒・孝陵怀古》《探春慢・北湖清明薄游》《浣溪沙・步饮水词韵》等词,及《读桃花扇余韵折》等曲。
  “断阙撑空。荒墀卧石。藓痕萦步。铜�露冷。洒作一林寒雨……”“梦冷空山。千林乱碧……”“问:才人多少沧桑泪。”从这些词曲中可以看出一代考古学家深厚的国学功底。
  金陵中学的“江南劲旅”
  实力强大的运动队,一般被称为“劲旅”。
  金陵中学拥有自己的体育馆,这在民国时期的南京,是一件十分荣耀的事。就全国而言,中学拥有自己的体育馆,也是极为罕见的。
  体育馆前楼两层,楼上为荣誉室,陈列着金陵中学各代表队在各种比赛中所获得的奖牌、奖杯、锦旗等;楼下为休息室。体育馆设计为篮球馆,四周看台能容纳数百人。
  有了良好的基础,金陵中学的学校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929年,第二届江浙私立中学足球比赛在金陵中学举行。金陵中学足球队不负众望,一举捧杯。后来,数届江浙地区私立中学足球比赛,金陵中学足球队又多次荣获冠军。据统计,1934年秋季,金陵中学足球队在参加的12场比赛中,取得了11胜1负的战绩。而1935年的秋季,金陵中学足球队参加了16场比赛,取得了15胜1平的骄人战绩。在其所赢下的对手中,包括南京中学队、励志中学队、江浙东吴队、遗族学校队、江浙沪江队等一些知名校队,另外还有两支是外国球队。金陵中学足球队也因此赢得了“江南劲旅”的称号。
  叶长青、王宜权、文玉麟、李艮同、邱继祖、纪宪鄂、张其墉、严宁基、姚家田、何灵杲、田雪畔、胡国伟、吴祥川、张秉康、钱文杰等这些金陵中学足球队的队员,都曾为金陵中学立下过汗马功劳。
  第二届江浙私立中学篮球比赛中,金陵中学篮球队也摘得桂冠。排球队也不甘示弱,多次荣获南京市排球联合会乙组第一名。可以说,金陵中学的三大球全部实力不俗。
  金陵中学的田径队同样出类拔萃。他们多次参加南京市中小学联合运动会田径比赛,获得过团体第一名。1932年,南京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中央军校和金陵中学等4所学校,联合举办了一次运动会。金陵中学靳怀智勇夺400米栏第一名,他还获得了200米的第二名;而冷培基则在掷铁饼比赛中,投出了30.84米的成绩,获得季军。在团体总分上,金陵中学超过了金陵大学,位列第三。
  除了三大球和田径项目外,金陵中学还有网球队。著名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张其昀就曾是金陵中学网球队的一员,他与陈家骢、林坚学、朱文铎等队友合作,荣获江浙私中网球冠军。
  走出校门,亲近大自然,是金陵中学教学中的又一亮点。南京城的景点自不待说。远郊的栖霞山,也是远足旅行的目的地,在欣赏“秋栖霞”美景的同时,栖霞山自然而然成了金陵中学登山比赛的理想赛场。而浙江普陀山、西湖等地,也曾留下金陵中学师生的足迹。
  民国时期的金陵中学,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均衡发展,学校也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摇篮。
  (作者单位:江苏银茂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89475/

推荐访问:民国时期各大学校歌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