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7-27 10:26:3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一)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扶贫开发工作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扶贫开发工作

——关于平利县扶贫开发工作的调研报告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改变农村贫困落后面貌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在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我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发展,较快地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繁荣。但是,通过调查发现,作为一个省定贫困县,我县的经济基础比较落后,贫困人口众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薄弱,极大的阻碍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力度,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改变农村道路、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现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我县农村基础设施现状

(一) 农村公路建设情况

我县共有11个镇,190个村4个居委会,截止2011年底,全县境内农村公路总计通车里程1738公里,其中县道228公里,乡道270公里,村级道路1240公里。目前,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处秦巴山区,山大坡陡,地形崎岖,修建公路十分困难,仍存在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差,通行能力差,设施不完善等现象,一旦遇到雨雪天气,交通无法保证畅通。在已建成的农村公路中,尚需维护整治、配套设施的比例较高。

(二) 农村电力设施建设情况

通过十一五期间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已对建成的5座35kV变电站、860.49KM的10kV线路和1448.85KM的低压线路进行了改造提等,新建县级调度站一个,配电器635台/58.84MVA,在农村实行了低压改造入户,推行城乡同网同价,基本解决了农村用电难、用电贵等问题。但是,由于缺乏资金和项目支持,目前仍有一部分村还在使用老、旧线路,供电设备老化,线路电耗高,电价居高不下;另有一部分村还未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网架结构不合理、网内设备陈旧老化等现象依然存在,给农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用机械的推广使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农村用电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落后的电力配送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急需进行改造。

(三) 农村通讯设施建设情况

通过农村信息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我县的农村通讯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移动、联通、电信等有线、无线网络基本上实现了镇村覆盖,现阶段已逐步向自然村覆盖。农村广播电视已基本实现县内无盲点,截止十一五末,已配备8788套村村通广播电视,解决了338个20户以上自然村,4万多群众看电视的问题。但是,由于我县地处秦巴山区,农户聚集程度低、居住较为分散,导致通讯普及难度较大、成本较高,目前尚需资金的大量投入和项目的有力支持,以推进我

县的农村通讯配套设施建设。

二、现阶段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扶贫开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贫困农村群众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等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农村基础设施的现状有所改观。但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角度来看,我县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薄弱,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落后,抵御大灾大害的能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够【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尽管省、市都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额度也显著增加,但由于需要投入的地方多,资金投向也过多倾向于交通、能源等全局性的基础产业,真正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十分有限,所占比例也不高。而动员社会力量,多渠道筹资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总体来说还做得不够,仍缺乏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而广大农村由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相当部分村级集体经济来源少,增收难度大,缺乏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农民收入低,群众虽有建设美好家园、改善生存环境的迫切愿望,无奈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形成上下联动的投资合力。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

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繁杂,建设

的内容和项目也比较杂乱,每个肩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部门都掌握一块项目资金,如能统筹安排、集中使用、捆绑投入,实行各投其资、各计其功的管理考核办法,资金的使用效率会大大提高,建设的成效也会更加明显。遗憾的是,由于管理体制上的缺陷,各部门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建设缺乏规划指导,布局零乱,规模较小,致使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建设质量不高,建设成本加大,投资效率较低。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现象 近几年,我县的专项资金大多都投入到新建项目,对设施的后续管理与维护没有安排充足的资金,而镇村两级由于财政困难又无力承担,使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集变得更加困难,管理资金得不到切实保障。在资金上,缺乏维护的专项资金。对于农村公路、输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缺乏必要的检修,时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建议 当前,国家正实施积极的扶贫开发政策,把贫困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投入重点,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政策倾向,借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置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更为突出的位置,拿出真招实策,舍得真金白银,进一步强化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在改善农村民生上取得新突破。

对此,根据对我县的实际情况的具体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加财政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投资机制。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方略,针对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现状,比照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历程,政府公共财政理应成为农村各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的投资主体。为此,建议:一是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和工业转向农村和农业,全面建立向“三农”倾斜的公共财政分配体制,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财政支农投入总量和比重逐步增加,确保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根据建设工程量的大小和建设区域范围,一般跨村的大型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公共财政主导投入,投资重点放在乡村公路、电力通讯、水利建设等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三是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费和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四是进一步探索财政补贴、免税以及信贷扶持等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办法。县财政的投入应尽量采用直接投资或以工代赈、以奖代补、直接补贴等形式,让农民直接受益。

(二)积极争取项目,争取国家更多促进农村发展的扶持政策。201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

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二)
xx村扶贫规划2013-2019

甘州区**乡**村

扶贫规划

(2012--2019年)

编制时间:二〇一四年二月

甘州区**乡**村

扶贫规划

(2014--2019年)

开展“扶贫攻坚”行动,是省委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形势,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立足推动转型跨越新实践,着眼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新要求,作出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为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区委号召,按照**乡发展规划目标和“扶贫开发”工作要求,现结合**村实际,特制定本村扶贫开发规划。

一、基本概况及致贫原因

【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一)基本概况

**乡**村位于甘州区城南34公里处,辖4个社,213户,810人,耕地面积2785亩。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385元,低于甘州区平均水平。

【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干旱缺水,种植结构单一,资源匮乏,无集体经济来源。耕地少,种植结构单一是制约全村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村213户,户均有劳动力1.36人,劳动力仅占总人口的40%,而外出务工的劳动力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外出务工的收入也较低,仅能维持自身的生活,对家庭收入的增加没有多大的贡献。由于群众积累少,底子薄,很少有从事运输业、建筑业和加工业的经济能人。【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贫困户29户,100人,其中一社 户、 人,二社 户、 人,三社 户、 人,四社 户、 人,五社 户、 人。其中,低保户 户,

五保户 户,扶贫户 户,因病致贫 户,因残致贫 户,因学致贫 户,因灾致贫 户,缺土地 户,缺技术 户,缺劳力 户,缺资金 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户。截止2014年住房为危旧房的 户,无卫生厕所的 户,主要燃料为柴草的 户。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1.受区位劣势的影响,村社经济发展滞后

**村远离张掖市,接受经济辐射的机会小,虽然国家给予了特殊优惠政策和直接的财政转移支付,但与全区相比,**村的发展速度仍显缓慢。再加上**村自然条件较差,干旱缺水的自然条件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人力资源质量不高,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村贫困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 %,小学文化程度占 %,初中文化程度占 %,高中文化程度占 %,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 %。与全区相比,文盲、半文盲劳动力相对较多,高出全区近十个百分点。贫困户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意识不强,缺乏致富思路和致富技能,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

3.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村社发展后劲不足

目前**村70%的农田灌溉渠道陈旧破烂,65%的农田灌溉渠道为土渠,40%的通村主干道未硬化,60%村社道路为泥土或砂砾路面。尤其是贫困户的通路、通电话拥有率分别落后于非贫困农户15—20个百分点,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4.农业基础条件较差,产出效益普遍较低

**村耕地以半坡地为主,大多数耕地单位面积小,土层薄,墒情差,机械化程度低,农业产出效益差。人均耕地有限,而且水浇地面

积更是不足人均1.4亩,农业生产基础十分薄弱。

5.三大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发展不足

**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高达86.4%,其中,有90.32%从事种植业;从事第二产的劳动力比重为11.7%;从事第三产的劳动力比重为1.9%。贫困户从事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96.8%、1%、2.3%,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以效益低下的小麦、大麦为主,非农产出比重较低,经济发展实力较弱

二、思路目标

(一)规划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正视现实、挖掘潜力、扬长避短、奋力追赶、转型跨越”的总要求,以29户贫困户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加强贫困户所在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坚持一手抓贫困户贫困村整体脱贫,一手抓脱贫后的巩固提高,全面促进贫困乡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二)规划原则

坚持精准扶贫与普遍受益相结合,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

(三)规划目标

1.紧扣持续增加收入这一核心。确保29户扶贫对象年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到2016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

达到8000元以上,其中,非农收入比重为35%。到2020年**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50元以上,非农收入比重达到46%,贫困面低于5%。

2.做到不愁吃、不愁穿。无论丰年灾年,100个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都有可靠保障,吃穿条件有明显改善,基本实现家里有余粮,手头有余钱。 3.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到2016年,**村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以上;完成 户贫困户危房改造,80%以上贫困户危房得到改造。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巩固率达到99.5%以上,所有农户住无危房。

4.实现四大突破

(1)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7%以上,实现动力电到所有贫困户。到2018年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通班车。到2020年,**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9%以上,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2)富民产业培育。到2016年,实现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劳动者有增收技能,农民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40%,贫困户从非农产业中获取的收入超过50%,到2020年,初步建成种养加、产供销协调推进的多元富民产业体系。

(3)公共服务保障。到2016年,**村有标准文化活动室,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新农保和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确保所有平困人口生活标准高于国家扶贫标准,新农合参合率稳定在100%。

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三)
2016年国有企业精准扶贫先进单位经验介绍材料

2016年国有企业精准扶贫先进单位经验介绍材料

今年以来,我公司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扶贫办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扶贫开发的重大部署安排,高举科学发展大旗,乘跨越之风、享政策之先、举全县之力,在专项扶贫、脱贫奔小康试点、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扶贫体制机制创新等重点领域,试点示范、先试先行,系统扶贫、科学开发,苦干实干、创业创新,积极探索符合山区实际、注重群众增收的脱贫奔小康之路,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社会呈现出奋进赶超的良好态势,一个大扶贫、大开发、大发展、大跨越的强大气场已在我公司形成。现将上半年扶贫开发工作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一)扎实推进建档立卡工作。围绕省市工作要求和有关文件精神,我公司抽调专人、落实专责、上下联动、加班加点,加大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和扶贫统计监测的工作力度。目前,全县已全面完成78个贫困村、34332个贫困户、106781个贫困人口的数据更新和信息化系统完善工作。在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上,全面完成了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增减调整、2014-2016年度实施项目录入工作。

(二)扎实推进“1+3”扶贫品牌。将打造整村推进、扶贫搬迁、小额信贷、雨露计划“1+3”品牌作为全县专项扶贫工作的重中之 1

重。一是扎实抓好整村推进工作。坚持产业第一、能力至上,实行整村推进与美丽乡村试点相结合,着力打造贫困村脱贫奔小康的新样板。启动实施了2016年1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和7个老区重点村项目建设工作,重点以村级“三个一”、“三边三化”为工作载体,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促进了各项工作落实。据统计,全县20个重点村坚持不等不靠,变压力为动力,重点启动实施了一批村组道路、产业化、基础设施、人畜饮水等扶贫工程,项目建设势头很好,项目工程投资总额达到7500多万元,其中整合部门资金3200多万元,村集体及农民自筹资金2400多万元;已拨付整村推进重点村财政扶贫资金1200万元。整村推进重点村的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同增长了

18.2%。二是扎实推进“雨露计划”培训。启动实施了国家“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试点项目补助1300人,人平补助标准1500元;正在实施6000人的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有序推进1.5万人(次)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扶贫干部业务培训,在实施过程中效果相当明显,较好地达到了“扶持一个贫困户,脱困一个贫困家庭”的目标。三是扎实推进扶贫搬迁工作。创新安置模式,实行培植产业,集中安置;自发搬迁,协助安置;改造危房,灵活安置;政策扶持,联合安置等多种形式的搬迁扶贫和生态移民。启动实施了295户的搬迁扶贫项目,户平补助标准1.5万元;启动实施了62户的生态移民项目,对入户调查认定的生态移民户人平补助3000元,确保年底之前完成搬迁盖房任务。四是大 2

力推进小额贴息贷款。全面创新小额贷款担保联保机制,成立了创新小额信贷管理办公室,设立了小额扶贫贷款担保基金350万元,目前这项工作已全面启动实施运作。对发展产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小额信贷贴息直补到户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贷款户和产业大户按照年利率的5%予以贴息支持。稳步实施22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对符合条件的贫困户最高发放互助资金贷款5000元。

(三)扎实抓好驻村帮扶工作。建立部门联村、干部联户、企业联村帮户的全覆盖帮联责任制。县委、县政府已就干部驻村帮扶工作下发了两个文件,即《关于在全县开展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的通知》和《关于全县干部驻村帮扶贫困村和贫困户工作考核办法的通知》,全县共计向11个乡镇派驻了11个农村工作队,向78个贫困村派出了137家县直驻村帮扶单位,实现了全县贫困村驻村帮扶全覆盖。全县1万余名县乡村党员干部,纷纷对照《扶贫手册》,进村入户结对大帮扶,精准扶贫,精细考核,不脱贫、不脱钩;对扶贫工作不力的党政领导、联村单位责任人、联户干部,分别采取约谈问责、限期整改、组织处理等措施,切实形成“千斤重担万人挑、人人肩上扛指标”的精准扶贫格局。

(四)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在规划农村扶贫项目上,突出产业建设重点,充分发挥产业扶贫优势,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打造“特色产业主阵地”的发展战略,对农村贫困户加大了产业扶 3

贫和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户平一亩高效经济林园。截止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1家,新增销售过5000万元企业14家,税收过100万元的企业达到20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新增各类市场主体3295户,注册各类企业277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213家;特色农林产业扶贫基地总面积达到85万亩,特色产业经营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84.7%;大力推进1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文化小镇、26个生态农庄和家庭农场建设;以22个试点村为带动,大力实施“绿满英山”和“三边三化”行动,分别创建省级宜居村庄6个、生态村6个、绿色示范村3个、市级生态乡镇1个、生态村10个;“中国好空气•英山森呼吸”旅游广告语成功登陆央视,全县发展“农家乐”500多家,神峰山庄、玉泰丰分别被评为五星级和四星级农家乐,接待游客20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

(五)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试点工作。开展试点工作结硬账活动,组织对县直有关部门的各项规划指标完成情况和专项支持政策、定点帮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认真组织对试点实施七年来的情况进行全面、客观、准确地评估,系统总结全县试点工作成效和基本经验,为片区攻坚提供借鉴。去年以来,我公司共计落实脱贫奔小康专项政策资金4.5亿元,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00万元,争取省直定点帮扶资金4900万元,落实信贷资金1.11亿元,争取到行业扶贫资金10.13亿元,社会扶贫资金15.84亿元。截止目前,全县无房户或住危房户下降16.69%;城镇职工基本养 4

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项保险参保率97.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76.5%,义务教育辍学率下降0.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0.8%;有合格卫生室的行政村达100%,有合格乡村医生的行政村达87.5%;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达100%,有合格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达100%;财政支出民生占比达87%;群众生活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幸福感日益增强。

(六)扎实推进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工作。完善年度片区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等项目建设,规划投资总额116.14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全年计划投资的69%。开年以来,我公司“十项重点工作”共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约5.83亿元,完成通村公路100公里;新建农村集中和分散式饮水工程400多处;建立互助式养老服务点34个,新改扩建乡镇福利院3所;实施农村电力保障项目8个,改造农村危房1017户,新建特色产业基地45个,实施教育、卫计、文化、信息化等项目建设65个,农村互联网覆盖率92.8%。

(七)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工作。坚持以“六项改革”为重点,推进片区攻坚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片区攻坚上突出加快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精准扶贫上突出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完善直扶到村到户到人措施。我公司以2016年13个整村推进重点村、7个老区重点村建设为平台,认真开展扶贫搬迁、小额信贷、雨露计划、互 5

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四)
浅析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扶贫工作的作用研究

  【摘 要】农村问题一直深受党中央重点关注,其经济、科技、教育、交通等各方面均相对落后,人均财产占有量低,老百姓的生活条件远不及城市。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是其中非常有意义的一环,能从各方面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然而其对扶贫工作到底有如何的影响,至今还缺乏一个系统性的研究。基于此,文章以陕南移民开发搬迁为例,详细研究了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扶贫工作的作用,观点仅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设施;农村扶贫;陕南;移民
  一、制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因素
  我国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比较差,社会发展程度也比较低。贫困面积大、程度深等问题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因此难以开展。目前影响我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开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扶贫成本较高,工作开展起来有一定难度
  对于扶贫工作来说,解决贫困百姓的生存难、生活难以及发展难这“三难”问题就是重点。但是受到我国贫困地区面积广以及贫困人数多等现实因素的制约,要想实现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国家需要投入相当多的资金。由于扶贫成本过高,使得我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受到了较大制约,在实际开展过程中遇到了较大阻力。
  (二)少数基层干部的扶贫工作思想认识不正确
  基层干部是联系国家与普通民众的纽带,因此对于国家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来说,基层干部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对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对于贫困地区来说,饮水难、上学难、行路难、通讯难以及治病难等客观事实我们无法否认。面对这样的现状,基层干部在扶贫工作上应该做到不遗余力。然而用来解决贫困地区这些难题的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却得不到基层干部应有的重视,并且对扶贫工作的思想认识也不够正确。他们觉得国家进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提出了更多不切实际的要求,扰乱了国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进度。
  (三)扶贫政策的执行力不够高
  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需要层层传递然后下发到群众层,在这一过程中,政策执行力度不高等问题也导致了我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受到影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执行力度不高等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建设费用的下发速度过慢。建设资金是一切建设工作的根本,只有建设资金及时到位,贫困地区的进出设施建设工作才能及时开展起来。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我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存在着建设资金无法及时发放的问题,使得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被延误。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不够到位。由于执行力度不到位等原因,我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实际进展过程中没有按照国家政策的要求完成,出现了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等情况。
  二、基础设施建设内容
  (一)以生产为基础的设施建设
  以陕南地区农业为例,该地区的生产基础设施是农业发展的根本物质因素,其主要内容有:保证农业土地质量并加以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以及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保护和优化等等。因此,实现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就是要确保农业生产,确立生产的基础地位,对相关基础设施进行建设。
  (二)以生活为基础的设施建设
  陕南扶贫地区的移民、开发以及搬迁,对农民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生活和居住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对农村风貌特色进行提升,从精神文化的层面推进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也能为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带来积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有:对农民居住环境的优化,实现农村安全,引入农村能源建设,建设农村广播、电话网以及电视网,推进农村在教育、医疗、文娱、体育等方面的建设等。
  (三)以服务为基础的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究其根本,就是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服务的系统,能够优化农民劳作、休闲时的条件,从更大的方面优化农村条件,进而从根本上推动农村产业的协调和综合发展。陕南扶贫地区需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解决农民出行、用电、交流等方面的种种问题,例如:进一步完善农村交通,逐步实现农村在信息交流方面的普及,大力建设农村电网,对农产品进行严格化要求,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等。
  三、扶贫对策
  (一)重视规划工作,发挥其统筹约束作用
  规划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实施基础,因此发挥规划工作的统筹作用来指导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对于其顺利开展非常重要。规划的编制需要具备一定的前瞻性以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但是同时又必须以实际物质基础作为出发点,以免超出了基础设施建设费用的预算,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二)尊重当地人民的意见,激发出他们的内在参与动力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贫困地区的物质水平,确保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所需,因此民众的实际需求才是所有建设任务的最终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充分尊重民众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满足民众的生活所需。此外,这种对民众的尊重也可以激发出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参与动力,继而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中来。有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一定可以更加顺利地开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监督作用,确保基建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相关政策颁布到具体实施再到所有建设工作全部完成会经历一段非常长的时间。国家领导人虽然重视“三农”问题,但每天亲自去到实地考察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关建设工作的下级负责人很容易出现怠惰以及敷衍工作的情况。为了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可以保质保量完成,国家需要为此成立专门并且独立的监督机构,定期去往实地考察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质量以及进度,既可显示出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重视,对广大民众的关心,同时也可以切实起到监督工程进度的作用,以免在此过程中出现偷工减料、私吞公费的情况。   四、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对扶贫工作的作用探讨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但是同时也拉大了城市与农村地区在各方面的差距。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各项工作的研究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以及发展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一直以来,道路不通以及科学技术不够发达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阻碍的最大原因,而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则正好弥补了这个方面的缺陷。以陕南移民搬迁为例,该次搬迁工作为当地百姓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中的道路建设工程实现了当地与外界的互通,带动了当地与外界之间的合作,进而创造经济效益。
  农村基础设施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将农村的经济带入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尤其是农村扶贫工作。例如我们包扶的汉阴县新四村,经济发展一直是较大的问题,没有较为完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发展能力稍显滞后,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通过前几年的研究数据可知:我国政府每提高1度电的投入,我国农业产值会稳步提升0.36元人民币,此外,非农业部门的产值也会显著提升,为2.1元人民币;而政府每多修1公里公路,农业产值会稳步提升40660元人民币,非农业部门的产值提升量为139500元人民币。类似的数据不仅只有上述2点,因此可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投入和建设,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其经济发展速率。
  由此可知,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可以为其提供强大的助力。
  (二)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推进农民增收
  “三农”问题中,农民收入的提升是重要内容,只有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才有保障,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也能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生产保障,从物质上打下坚实基础。目前,由于陕南地区实行新的开发政策,很多当地农民搬迁,将会有一大批土地损失。在这种前提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重点,况且大部分农民都能够亲手对基础设施进行安装和完善,没有过大的技术门槛,同时通过调查可知,我国政府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其中将近一半都会以多种形式转化为农民的收入,这样以来,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报酬有所提高,还可以为今后逐步增收打下基础。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可以推动贫困地区的现代化发展
  现代化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产物,与此同时也会反过来促进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对于农村贫困地区来说,早日实现现代化是其获得发展与进步的必要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平台与环境,推动了贫困地区的现代化发展。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基础,同时也是实现农村地区各个方面进步的有效途径。我国的经济发展是由城乡建设共同实现的,只有城乡建设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经济才能协调发展。如果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文明才能向农村靠拢,这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做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便可实现现代化,那么城乡差距也会越来越小。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也能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来,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优异成果。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为陕南移民提供相应的帮助,一方面为其提供耕地,便于经济的复苏和建设;另一方面,能够为农民铺设一条由农村向城市发展的宽阔道路,为陕南地区的农民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促使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城市发展和建设,带动城市和农村的融合。
  (四)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一直是我国不断追求的目标,让所有百姓都可以在和谐、平等的社会条件下生活不但是国家前进的方向,也是实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的需求。第一,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和谐社会的友好氛围之下,各民族以及各地区可以获得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而这些交流与合作机会不仅可进一步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 ,同时也有利于各民族与各地区缩小差距,加速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脚步。第二,完善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可以让贫困地区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尚且只能解决温饱、经济条件落后的贫困地区百姓来说,物质生活是高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我国的陕南地区经济落后,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非常贫乏。而移民搬迁为百姓所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为当地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有力条件,为整个社会营造了和谐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了社会各级民众更加融洽的相处,使广大农民拥有对这个社会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扶贫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让这种归属感成为百姓的精神依靠与希冀,进而发挥出缓和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作用。
  五、结语
  在改革开放的有利条件下,我国取得了经济实现飞速向前发展的伟大成绩,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城市与农村地区差异化增大的问题。为此,国家一直都将“三农”以及扶贫问题当做一项紧要任务来抓,同时也制订了很多针对“三农”问题的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是切实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有效措施,对此,搞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将是我国缩小城市与农村差距、实现整个社会共同进步的关键步骤。基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在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增长、有效推进农民增收、推动贫困地区的现代化发展以及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方面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国家应该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确保其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冯林,王征.农村基础设施供需矛盾及化解路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东岳论丛,2010(4).
  [2] 骆永民.中国城乡基础设施差距的经济效应分析——基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J].中国农村经济,2010(3).
  [3] 陈东,陈万龙.农村公共品供给对农民增收影响的实证研究[J].学习与探索,2008(3).
  作者简介:史书平(1965- ),男,中共党员,本科学历,政工师,就职于陕西陕煤黄陵矿业有限公司,长期从事党务工作,曾担任党支部书记15年,现为公司扶贫专干。

国家扶贫基础设施建设(五)
我国扶贫现状与任务

  “十二五”时期扶贫工作成效

  “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精准扶贫,开创了扶贫开发事业新局面。
  一是贫困人口大幅减少。2011年初,按2300元扶贫标准计算,全国农村贫困居民为16567万人,2014底为7017万人;2014年比2011年,贫困居民减少9550万人,年均减少238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20%,比2011年下降5.50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80个百分点。2015年初以来,各地减贫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有望完成年初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
  二是农民增收步伐加快。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为全国同口径的65.30%,比2011年提高了8.20个百分点,实现了连续三年增幅高于全国,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经济发展上行向好。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2014年,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河南六个贫困居民最多的省(区)生产总值合计,分别增长62.80%、55.70%、54.50%、51.40%、49.40%、46.20%,明显高于全国36.30%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
  四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11―2014年,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千米,贫困地区累计解决7852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354万无电居民的用电问题,完成1565.40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2014年底,93.50%的乡镇和70.80%的建制村实现了交通通畅,100%的建制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电话。
  五是公共服务明显提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万人。贫困地区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六是机制创新取得突破。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基本摸清了全国贫困村、贫困户底数。探索建立了贫困县考核和约束、精准扶贫工作、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完善投入机制,健全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中央财政2015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60.90亿元,同比增长8.01%;各地省级财政扶贫投入预算也从2014年的2 3 6 . 2 8亿元增加到2 0 1 5年的284.12亿元,增长20.25%。
  七是对世界减贫贡献巨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已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成为“中国奇迹”最为精彩的篇章。联合国2015年《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2002年下降到30%以下,率先实现比例减半,2014年下降到4.20%。中国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
  目前精准脱贫存在的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扶贫开发作出了最新的战略部署。总的体会,概要说就是“12345”:一个鲜明主题、两个基本判断、三大目标要求、四大主要任务、五大政策措施。
  一个鲜明主题就是《建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5年11月23日,中央政治局又审议通过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脱贫攻坚,这是五中全会论扶贫的鲜明主题。
  两个基本判断就是《建议》指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和“消除贫困任务艰巨”。这两个外延丰厚的基本判断,既充分肯定了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又清醒认识到了面对的突出问题。
  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扶贫开发依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突出短板”。
  一是贫困规模大,贫困程度较深。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单一片区县24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92个,贫困村12.80万个、贫困户2948.50万个、贫困居民7017万人。贫困居民超过500万人的有6个省(区),其中贵州达623万人;贫困发生率超过15%的有5个省(区),其中西藏高达23.70%,全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平均达22.10%。从大凉山区“1年最多吃3顿肉”的极贫角落,到石漠化地区“跑水、跑土、跑肥”的贫瘠土地,再到大山深处孩子“输在人生起跑线上”的现实无奈,无不迫切告诉我们,现有贫困居民贫困程度都较深。
  二是内生动力弱,返贫风险增加。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集中,贫困居民受教育程度低、健康水平低的“两低”现象比较普遍;建档立卡贫困村内生发展动力严重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弱,其中70.8%的村还没有集体经济。目前剩下的贫困居民致贫因素较多且交织叠加,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突出,缺资金、缺技术普遍,因灾返贫、因市场风险返贫常见。以四川为例:在贫困居民中,因病致贫的53.90%、缺资金的46.60%、缺技术的31.80%、缺劳力的23.20%。
  三是区域性凸显,发展基础脆弱。现有贫困居民主要分布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贫困的区域性、整体性特征明显。在12.80万个建档立卡村中,有7.70万个行政村不通客运班车;83.50万个自然村中,有33万个不通水泥(沥青)路。贫困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生存条件差,建档立卡户中,需要搬迁的人口近千万;饮水困难的652万户、饮水不安全的580万户。贫困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市场主体发育不足、市场体系建设滞后,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低端。   四是边际成本高,脱贫难度艰巨。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普遍落后,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干净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些贫困居民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扶贫一时难以见效;一些贫困居民非残即病,劳动能力弱。2011―2014年,我国减贫幅度分别为26.13%、19.11%、16.67%、14.94%,呈逐年下降趋势。到2020年,7017万贫困居民要全部脱贫,贫困县要全部摘帽,时间十分紧迫。6年时间,平均每年需要减少1200万人。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
  五是工作有差异,力度亟待加大。一些地方存在扶贫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突出矛盾,一些中西部贫困地方还没有把脱贫攻坚作为主要任务,一些部门、单位和东部地方还没有把扶贫济困摆在应有位置。一些地方特别是一些干部“思想贫困”“作风贫困”“方法贫困”,以及“理念功利化”“指导军事化”“管理工厂化”的苗头渐现,阻碍精准扶贫落实。扶贫政策针对性不强,特惠支持不足,已有政策落实不到位,扶贫投入总量仍然不足且有相当的“供需错位”,渠道比较分散、效率总体不高;金融支持有待加强。行业支持缺少特惠,工作责任落得不实,社会动员支持体系薄弱。
  “十三五”时期精准脱贫任务
  目前精准脱贫压力巨大,如何从根本上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如何让贫困县摘掉贫困的帽子?如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的时代任务。
  对此,《建议》提出了三大目标要求。
  一是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984年农村居民199.60元贫困线确定后,再根据农村物价指数变化计算出以后各年的贫困标准。我国的贫困标准经历了“1―2―1”的三个阶段,即在2000年前,贫困标准仅一个,也称为绝对贫困标准。2001年,明确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相对)贫困,因而贫困标准一分为二,即除了绝对贫困标准外,还有低收入贫困标准。2008年,中共中央提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由此上述两类贫困及贫困标准合二为一。目前使用的贫困标准是2011年制定的,即2010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习近平总书记在作《建议》说明时说,“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其他因素,逐年更新按现价计算的标准。据测算,若按每年6%的增长率调整,2020年全国脱贫标准约为人均纯收入4000元。”
  二是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的贫困标准除了人口贫困标准外,还有一个区域贫困标准,即: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国定贫困县)标准。从严格意义上说,贫困县标准是一个工作标准。确定贫困县,是我国扶贫开发区域瞄准的重要手段之一。1986年,我国第一次确定了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后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此后分别在1 9 9 4年、2 0 0 1年、2011年进行过三次调整,目前全国共有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全部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另外,新10年我国还有片区县的扶贫标准,以此确定了340片区县。到2020年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除了是对扶贫开发成效的考验,也向贫困县党政领导干部发出一个明确信号:即不要贪恋附着在“贫困帽子”上的各种政策红利,而要把精力真正放到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上,扶真贫、真扶贫。
  三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所谓“区域性整体贫困”,一般就是指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连片特困地区,是伴随扶贫开发的产生而产生的。1986年,即扶贫开发之元年,国家把贫困地区分为14个片区。1988年,在14个片区基础上增划和调整,把全国贫困地区划分为沂蒙山区、太行山区等18片。新10年,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2011年,在全国共划分出秦巴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加上已经实施特殊扶持政策的西藏、四川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共14个片区680个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440个。这14个片区贫困问题的最大特点就是区域性、整体性,所以,必须采取特殊手段才能解决。
  基于这三大目标要求,《建议》更加明确的提出了四大任务和五大政策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任务一:“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是我国“十三五”的国家战略。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扶贫脱贫必须因人因地施策。《建议》明确提出,实施“五个一批”,是到2020年,通过产业扶持解决3000万人脱贫;通过转移就业,解决1000万人脱贫;通过易地搬迁,解决1000万人脱贫,总计5000万人左右。还有2000多万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全部纳入低保覆盖范围,实现社保政策兜底脱贫。
  任务二:“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我国贫困地区多处于中西部、山区和边陲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建议》明确提出,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这可以预见,围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我国将全力补好补齐贫困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和贫困地区发展滞后这两块短板,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居民实现脱贫创造有利条件。
  任务三:“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必须着力缩小这个差距。《建议》明确提出,“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
  任务四:“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落实责任;责任落实也是一项重要任务。《建议》明确提出,明晰中央、省、市、县扶贫事权,健全脱贫攻坚激励约束机制,创新财政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健全党政机关为主体的社会各界和个人广泛参与的社会扶贫支持体系,以及突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等。   《建议》明确了五大政策措施。
  政策一:发挥“两个优势”,强化脱贫攻坚保障。
  其一发挥政治优势。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我们党的五大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力量,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法宝。广义来说,政治优势就是指这五大优势;狭义来说,政治优势最重要的就是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广大党员和干部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贯彻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从政治上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最为核心的就是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其二发挥制度优势。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因此,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的最大政治优势,当然也是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度优势,这个优势的特征就是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政策二:坚持“五个一批”,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其一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支持贫困地区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合理有序开发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实行中央、省、市财政全额返还县级财政的政策;对片区外国家扶贫重点县,实行中央财政全额返还县级财政的政策。
  其二引导转移就业脱贫。加大转移就业培训投入,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引导农村贫困人口进入家政、物流、养老等领域就业。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政策支持。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有序实现市民化。
  其三实施易地搬迁扶贫。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居民,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搬迁安置。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资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6000亿元资金,人均投入强度约6万元,促进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其四实行保障兜底政策。完善最低保障、特困人员供养、灾害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参与救助的体系。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政策三:打牢攻坚前提,扩大基础设施覆盖面。
  其一加强基础建设扶贫。加快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和互联网建设。加快推动连接贫困地区的国家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强化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和中小水利项目建设。大力推进对贫困地区水电开发、农田改造升级、光伏发电工程。加大“互联网+扶贫”力度,加快实现贫困村宽带网全覆盖,实施电商扶贫工程,促进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其二加强生态保护扶贫。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推进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农户改厕、村庄绿化,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山、水、田、林、路建设及小流域综合治理。
  其三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探索对贫困居民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对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一些项目形成的资产,考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提升市场机制的益贫性。
  政策四:坚持共享理念,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其一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扶贫需扶智”,要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向基础教育倾斜,“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贫困地区率先实行普通高中免学费,建立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其二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医疗救助和重特大疾病保障制度,把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等结合起来,使患大病者得到兜底保障,加大扶贫对象补助力度,切实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加大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力度。
  其三健全特殊群体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妇女和老人以及残疾人关爱体系。对农村“三留人员”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帮助特殊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加快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其四丰富农村贫困群众文化生活。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重点是实施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等。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民族民间、地方特色文化遗产和资源。文化事业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
  政策五:坚持“五级联动”,实行脱贫责任制度。
  其一实行脱贫攻坚责任制度。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责任是决胜之基。清晰各级扶贫事权,实行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片区为重点、精准到村到户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党委和政府,要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坚持省市县乡村书记抓扶贫,实行“五级联动”,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居民规模500万人以上或贫困发生率15%以上的9个省区,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同时,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确保中央制定的脱贫攻坚政策尽快落地。强化督查和问责,完不成年度扶贫任务的对领导干部进行约谈。建立扶贫资金违规使用责任追究制度,对扶贫领域虚报冒领、截留私分、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违法违规问题,坚决从严惩处。加强贫困村党支部建设。   其二加大脱贫攻坚投入保障。强化政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加大财政扶贫投入力度,确保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注重扶贫供给侧改革。一是增加转移支付。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每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二是取消配套资金。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三是鼓励多元投入。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发挥互补作用。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并给予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四是落实特殊政策。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保障扶贫开发用地。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贫困地区创业创新和服务的人员,在薪酬待遇、公务员录用、职级调整、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其三健全脱贫攻坚社扶体系。一是深化对口定点扶贫。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东部地区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启动实施东部强县与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强并改进党政军群部门和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二是自愿包干参与扶贫。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落实企业和个人扶贫捐赠税前抵扣政策;引导各类参与扶贫主体工作重心下移,采取包县、包乡、包村、包户的包干方式,实现社会力量帮扶贫困村全覆盖。三是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方式,创新机制,拓宽渠道,加强国际反贫困领域交流。借鉴国际社会减贫理论和实践,开展减贫项目合作,共享减贫经验,共同促进减贫事业发展。同时,振奋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精神,坚定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决心。
  其四突出脱贫攻坚重点区域。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整体性。基础设施建设、各类扶贫投入、基本公共服务、对口定点扶贫等都要重点向这些地区倾斜,特别要加大转移支付。
  总之,中国人绵亘数千年的小康梦,距离“圆梦”时间只有五年,而这五年要从精准脱贫到全面小康,是一个任务非常艰巨的过程,从统计数据上的达标,到人民群众获得感的兑现,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人人负责,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实现共享发展,保障基本民生,才能找准目标,增添动力,我们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目标就会越来越清晰。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99567/

推荐访问: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扶贫工程基础设施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