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细胞病骨髓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7-27 10:26:4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浆细胞病骨髓(一)
浆细胞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浆细胞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浆细胞病各自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瑞氏染色法对61例已确诊为浆细胞病的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57.4%的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显示原始、幼稚骨髓瘤细胞比例增高;16.4%的患者表现为浆细胞比例增

高>10%,伴粒、红比例减低且粒系成熟障碍;8.2%的患者显示成熟型浆细胞比例增高;6.6%的患者仅表现为增生性贫血、感染、粒、红比例减低;4.9%的患者显示淋巴样浆细胞;3.3%的患者显示网状细胞型;3.3%的患者显示火焰状浆细胞型。结论:骨髓浆细胞形态学是浆细胞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正确的分型、分类对估计预后和预测某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浆细胞病; 骨髓细胞形态学; 分型; 预后

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s,pcl)是指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异常增生,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合成及分泌增多的一组疾病。在临床上可由浆细胞恶性增生及所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直接引起病变[1]。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骨髓细胞形态学、x线以及单克隆蛋白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方法。笔者参照greipp等制定的多发性骨髓瘤分型标准,对61例浆细胞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及其生存期相关病历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1例已确诊为浆细胞病的本院住院患者,其

浆细胞病骨髓(二)
浆细胞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龙源期刊网 .cn

浆细胞病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苏芝军 陈凤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3年第09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浆细胞病各自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方法:采用瑞氏染色法对61例已确诊为浆细胞病的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结果:57.4%的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学显示原始、幼稚骨髓瘤细胞比例增高;16.4%的患者表现为浆细胞比例增高>10%,伴粒、红比例减低且粒系成熟障碍;8.2%的患者显示成熟型浆细胞比例增高;6.6%的患者仅表现为增生性贫血、感染、粒、红比例减低;4.9%的患者显示淋巴样浆细胞;3.3%的患者显示网状细胞型;3.3%的患者显示火焰状浆细胞型。结论:骨髓浆细胞形态学是浆细胞病诊断的重要依据,正确的分型、分类对估计预后和预测某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浆细胞病; 骨髓细胞形态学; 分型; 预后

浆细胞病(Plasma cell dyscrasias,PCL)是指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异常增生,并伴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多肽链亚单位合成及分泌增多的一组疾病。在临床上可由浆细胞恶性增生及所分泌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直接引起病变[1]。因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骨髓细胞形态学、X线以及单克隆蛋白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方法。笔者参照Greipp等制定的多发性骨髓瘤分型标准,对61例浆细胞病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及其生存期相关病历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61例已确诊为浆细胞病的本院住院患者,其诊断标准一律参照张之南等编写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33~78岁,中位年龄60岁。

1.2 方法 按常规方法行骨髓穿刺、涂片,选择头、体、尾清楚,薄厚适宜的骨髓涂片,干燥后经瑞氏染色。分类计数300个有核细胞,计算浆细胞的百分比,并对其进行分类、分型。

1.3 浆细胞分型 根据Greipp等制定的标准,将浆细胞病中可见浆细胞分为:(1)原始、幼稚浆细胞,其胞体、仁较正常大而明显,双核、多核易见。(2)成熟浆细胞形态正常,唯数量增加,常大于10%。(3)网状细胞样浆细胞胞体大,胞核圆形,染色质多网状结构,核仁常为1~2个,大而蓝,胞质边界呈模糊状,浆内含有颗粒。(4)火焰状浆细胞:胞浆呈显著的嗜酸性反应,尤其在胞质周边区域。(5)淋巴细胞样浆细胞,细胞似淋巴细胞,核质紧密,核偏位,在细胞外可见断离的小滴状细胞浆,细胞边缘不规则,同时淋巴细胞、浆细胞比例增高。

2 结果

浆细胞病骨髓(三)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

浆细胞病及其实验诊断【浆细胞病骨髓】

一、多发性骨髓瘤的实验诊断

1.概念: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成熟B细胞肿瘤。其特征是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并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骨髓中单克隆浆细胞的增生并侵犯骨髓,引起骨骼破坏、骨痛或骨折、贫血、高钙血症、肾功能不全及免疫功能异常。

2.血象:绝大多数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的严重性随病情的进展而加重。贫血多属正细胞正色素性,少数呈低色素性,也有大细胞性者。红细胞常呈“缗钱状”排列,血沉也明显增快。

白细胞数正常或偏低,白细胞减少的原因与骨髓受损有关。白细胞分类中,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可占40%~55%。外周血片可见到骨髓瘤细胞,多为2%~3%;若瘤细胞超过20%,

9绝对值超过2×10/L,即可考虑浆细胞白血病的诊断。

血小板数正常或偏低,血小板减少与骨髓被浸润及微血栓形成有关。

3.骨髓象:骨髓穿刺检查对本病诊断有决定性意义。早期病人的瘤细胞可呈灶性分布,因此,需多部位、多次穿刺,才有助于诊断,瘤细胞常成堆分布于涂片的尾部。骨髓象一般呈增生活跃,各系统比例常随瘤细胞的多少而异。当瘤细胞所占比例较高时,粒系细胞及红系细胞则明显减少。正常骨髓内浆细胞为1%~2.5%,在多发性骨髓瘤时异常浆细胞增多,

一般为5%~10%,多者可高达70%~95%以上。瘤细胞的大小、形态和成熟程度有明显异常。【浆细胞病骨髓】

图 多发性骨髓瘤骨髓中的骨髓瘤细胞

图 Russell小体是浆细胞浆内的一种数目不等,大小不一染成肉红色的球形小体,它是浆细胞中分泌免疫球蛋白的一种小体。如胞浆内充满此小体,核常被挤到一旁,称为葡萄

细胞(grape cell)或称mott细胞 (桑椹状细胞)。Russell小体在染色中有时会溶解,以致染成淡黄色或形成空泡,成为泡沫样细胞,须与脂肪细胞区别。

图 Dutcher小体是一种含于核内的PAS阳性包涵体,经罗氏染色后,较核染色为淡,可在约7%的骨髓瘤患者中见到,以IgA型骨髓瘤较多见。

【浆细胞病骨髓】

图 火焰状细胞是指浆细胞内沉积了一些无定形沉淀物,并常染成红色,故名。现已知沉积物也是免疫球蛋白,且多见于IgA型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骨髓】

习题 某老年男性患者,因骨折住院,检查发现骨髓有大量异常细胞,如下图所示,可考虑诊断( )

A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B 恶性组织细胞病

C 多发性骨髓瘤

【浆细胞病骨髓】

D 巨核细胞白血病

E 巨幼细胞贫血

[答疑编号500726150101: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习题 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红细胞特点是( ) A 细胞着色不一 B 靶形红细胞 C 缗钱状红细胞 D 球形红细胞 E 裂红细胞 [答疑编号500726150102:针对该题提问]

『正确答案』C

4.临床生化检验:病人除有蛋白尿和血尿外,尿中若能检出大浆细胞和B-J蛋白,此对论断有重要意义。

【浆细胞病骨髓】

(1)电泳检验:尿蛋白电泳和免疫电泳可检出B-J蛋白和鉴别κ和λ链,与血清电泳的结果相吻合。此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几乎所有患者(除不分泌型)均为阳性。

(2)血清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的检测:血钙常升高,可达12%~16%,血磷一般正常,当肾功能不全时,血磷常因排出受阻而升高。碱性磷酸酶可正常、降低或升高。

(3)肾功能检验:多发性骨髓瘤时,肾脏损害的发生率较高,是由于B-J蛋白沉淀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蛋白管形阻塞而导致肾功能受累。因此酚红排泄试验、放射性核素、肾图、血肌酐及尿素氮测定多有异常,晚期出现尿毒症。

5.免疫电泳:经血清和尿中免疫电泳,可将“M”成分分为以下几型:①IgG型:约占70%,具有典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②IgA型:约占23%~27%,电泳中“M”成分出现在α2区,有火焰状瘤细胞,高血钙,高胆固醇;③IgD型:含量低,不易在电泳中发现,多见于青年人,常出现B-J蛋白(多为γ链),高血钙、肾功能损害及淀粉样变性;④IgE型:罕见,血清IgE升高,骨损害少见,易并发浆细胞白血病;⑤轻链型:约占20%,尿中出现大量B-J蛋白,而血清中无“M”成分,瘤细胞生长迅速,病情进展快,常有骨损害改变,易出现肾功能不全;⑥双克隆或多克隆免疫球蛋白型:约占20%,本型瘤细胞分泌双克隆、三克隆或四克隆免疫球蛋白,它们属于同一免疫球蛋白型;⑦不分泌型:此型仅占1%,血清中无“M”成分,尿中无B-J蛋白。

二、巨球蛋白血症的实验诊断

1.概念:巨球蛋白血症是B淋巴、淋巴样浆细胞与浆细胞恶性增生,分泌大量单克隆巨球蛋白,并广泛浸润骨髓和髓外脏器的一种病症,病因不明。

2.血象:绝大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贫血,80%病人有正常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在58~104g/L,少数低至11g/L。极个别可发生溶血性贫血,红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白细胞计数不一,一般正常,常伴有相对淋巴细胞增多及单核细胞轻度增多,少数病人血小板减少,但多数为正常,可见显著的红细胞缗钱状排列,红细胞沉降率增快。

3.骨髓象:骨髓穿刺可以干抽,骨髓象常呈多形性,除异常淋巴样浆细胞增多为主外,尚有裸核的小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和浆细胞,嗜酸性细胞可增多。典型的淋巴样浆细胞,胞质嗜碱性,糖原染色有球状阳性颗粒,核具有1~2个核仁,在细胞外可见断离的小滴状胞质。嗜碱性粒细胞和组织嗜碱细胞散在于异常细胞之间为本症特征。粒和巨核系细胞多无特殊。

4.临床生化检查

(1)凝血检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肝功能检验:一般正常。

(3)高尿酸血症:发生在部分患者中。

(4)血浆胆固醇:偏低。

(5)全血(浆)粘度:增高。

5.免疫电泳:蛋白电泳IgM的单株峰见于γ区或β与γ区间,轻链以κ为常见。巨球蛋白超速离心沉降系数为19s。单克隆IgM浓度不一,10~120g/L(1.0~12g/dl),占总蛋白浓度的20%~70%。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倒置。约1/3患者尿中可出现B-J蛋白,且与巨球蛋白的轻链相一致。

浆细胞病骨髓(四)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常见问题的分析

  【摘要】 免疫固定电泳最长用于M蛋白相关疾病的鉴定。通过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常见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针对相应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以便提高血清免疫固定电泳的检测水平。

  【关键词】 免疫固定电泳;M蛋白;β巯基乙醇
  M蛋白是浆细胞或B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殖分泌的大量结构均一的, 无抗体活性和无免疫活性免疫球蛋白或其肽链亚单位, 临床上称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proteins, M蛋白)[1]。免疫固定电泳技术是结合区带电泳的分离作用和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及高敏感性来检测样本中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2]。此技术在恶性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的诊断、分型、疗效随访和意义未名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转化的病程监测都有重要意义。
  1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常见问题
  ①抗原抗体比例不合适 免疫增殖性疾病中会出现某种或几种免疫球蛋白异常增高, 高浓的球蛋白使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某个球蛋白区出现有着色较深的浓密条带或出现边缘着色而中心区域蛋白不着色的“口型”。着色较深的浓密条带的出现会使判读很困难, 是否有单克隆条带隐匿在其中不容易判读;还是此样本为一个多克隆免疫球蛋白病无法区分。“口型”容易出现假阴性的结果。② IgM型聚合度高, 非特异性沉淀影响判读, 在β或γ区可见致密而均质条带。第一种情况凝胶的点样处和整个泳道出现沉淀。另一种情况是出现两条单克隆带。③IgA型谱带宽而弥散, IgA型较其他类型的单克隆比较谱带宽而弥散不易判读。④血清免疫固定只有重链单克隆成分, 初诊时血清免疫固定只有重链单克隆成分勿轻易诊断为重链病。⑤血清免疫固定只有轻链单克隆成分。⑥血清免疫固定电泳阴性的浆细胞病, 临床上典型的浆细胞病特征及病理损伤, 但血清免疫固定电泳为阴性。⑦血清免疫固定的血清蛋白电泳条带假的狭区带易与M蛋白混淆。以上讨论了对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常见问题, 现就其问题逐一分析和解决。
  2 分析与讨论
  ①高浓度的球蛋白需要考虑提高抗体浓度或降低抗原的浓度, 一般采用生理盐水降低抗原浓度的方法[3]。掌握正确的适合自己实验室试剂盒的稀释比例, 最好先进行免疫球蛋白及轻链的定量。因免疫固定电泳的检测灵敏度可达0.25 g/L, 恰当的稀释比例在胶片上会呈现清晰且浓而狭窄界限明显的沉淀线即单克隆免疫球蛋白。②由于大量IgM多以19 S五聚体形式存在, 造成凝胶的点样处和整个泳道出现沉淀的情况。19 S五聚体伴随7 S单体亚单位会造成两条单克隆带[4]。这两种情况经β巯基乙醇处理会使大分子聚合蛋白解聚和适当的稀释能得到理想的单克隆条带。β巯基乙醇使用浓度为100 μl标本中加入10 μl10%的β巯基乙醇。另需注意β巯基乙醇毒性分级为高毒且具有特殊臭味, 高浓度吸入本品有致人死亡危险, 有条件的话可在通风橱中戴手套操作。③由于IgA分子的多态性形成的二聚体和三聚体导致蛋白质的不同迁移率[5]。使IgA型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呈现多条带的现象。在不能清晰判读的情况下可以用经β巯基乙醇处理使大分子聚合蛋白解聚和适当的稀释的解聚方法。④有些M蛋白的四级结构会阻碍轻链抗原决定簇与其相应的轻链抗血清的结合, 此时可经β巯基乙醇处理使大分子聚合蛋白解聚和适当的稀释的解聚方法, 再做实验能得到正确的结果。⑤若与三种重链α, γ, μ不发生反应而与κ或λ轻链反应, 则需进一步作游离轻链的补充检测。若呈阴性结果, 则需再做抗IgD和抗IgE检测。⑥第一种为不分泌型多发性骨髓瘤;第二种为轻链型多发性骨髓瘤, 由于轻链的分子量较小易迅速自肾排除故有时血清中反而呈现阴性。这种情况可用本-周蛋白的检测或尿固定电泳来检测轻链的单克隆成分的有无。⑦溶血标本在β位会形成血红蛋白区带;陈旧血清在近原位由于IgG的聚合形成的窄区带;血浆标本在r位会形成纤维蛋白原带[6]。以上3种情况可通过样本的质量前控制, 用新鲜血清标本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侯建.M蛋白的鉴定及结果分析.中华血液学杂志, 2002, 23 (10):559-560.
  [2] 陈世伦, 于力, 邱录贵.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29-34.
  [3] 从玉隆.检验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684-689.
  [4] 朱鉴清.电泳技术临床应用.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82-91.
  [5] 张亨.巯基乙醇的性质、生产及应用.杭州化工, 2003, 33(3): 22.
  [6] 朱国庆, 姚宏静.免疫固定电泳技术的应用体会.实用医技杂志, 2007, 14(35):4858-4859.
  [收稿日期:2014-04-28]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299569/

推荐访问:浆细胞病与骨髓移植 单克隆浆细胞病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