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7-28 09:17: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
台前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台前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阐述了台前县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及优势,分析了台前县林下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林下经济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林下经济;问题;对策;河南台前

【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台前县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生态进程越来越近。县林业部门立足县情,把发展林业作为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产业来抓,以创建省级林业生态县为目标,大力发展植树造林,倡导绿色生态理念,全县林业呈强劲发展势头。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7 378.6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6 217.9 hm2,森林覆盖率达到15.87%。在确保林地生态效能的前提下,为了更有效发挥林地资源优势,挖掘林地资源的潜力,开辟林农增收新渠道,就必须拓宽林业发展思路,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力争使林下经济成为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增加林农收入的一种有效途径,成为林业产业的经济增长点。【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发展林下经济意义

1.1 有利于提升林地综合效益

【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台前县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林地面积不断扩大,而树木价格持续低迷,比较效益大幅下降,群众栽植树木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创伤。要保护好林农营林的积极性,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单一的木材生产模式,通过发展林下种植和养殖业,以短养长、延长林产业链条把单一林业引向复合林业,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农业模式,使林地综合效益得到不断提高。【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 有利于林农增收

林业生产周期长,为使林农尽快从栽树中收到效益,合理利用林地,通过林下种植或养殖可缩短投资回收期。并且林下空气清新、清洁卫生,可生产多种多样丰富的绿色、环保产品,大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林农增收和企业增效,使林农从林业经营中真正得到了实惠。

1.3 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自然地貌,注重合理搭配,利用林下闲地和空间发展种植、养殖业,既可带动农林产品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又能吸收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发展林下养殖还可改变农村传统家庭养殖业所形成的人畜混居的居住环境,使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

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二)
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分析西吉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发展林下经济的建议,以期为当地林下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宁夏西吉

林下经济发展,有效地与公益林建设、后备资源培育结合起来,因地制宜,长短结合,是增强林业的后劲和实力,提高林地产出、增加林农收入的有效途径,对于实现林区的繁荣和稳定十分重要。林下经济发展充分利用森林的林荫优势和林地空间资源建立以林为主,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等相结合的综合立体生态农业模式,不仅有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也是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不仅调整了农林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也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的新举措[1-2]。【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西吉县当地政府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加大了政策上的倾斜力度和资金上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养殖、林果业、森林景观利用等复合经济模式[3-6]。西吉县林业用地10.2万hm2,发展林下经济2.77万hm2,其中林下采种2.2万hm2(山杏、山桃)、林间种草4 133.33 hm2(紫花苜蓿),林果933.33 hm2(大接杏、苹果、梨),林药333.33 m2,其他200 hm2。目前,林下养鸡初具成效,全县发展养鸡18.6万只,经济收入370多万元;发展林下采种、特色种植,产值2 200余万元。森林景观利用项目主要有1个国家级地质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湿地公园、40余家农家乐等,为实现林业增效、农民增收、转变现代林业发展方式,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条件差,发展规模小,模式单一

西吉县气候干旱,森林资源多分布于高远偏僻的山地,基础设施不完善,规模化发展林下经济难度较大。适宜推广的生态养牛、羊、鸡和林草加工等模式,与对市场多样化需求有一定差距;生态旅游初现雏形,目前效益很低;传统的种养殖方式和技术落后,缺乏专业组织引导,无法进行可持续发展[3-6]。

2.2 经济扶持政策不明确,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农民发展林下经济缺乏政策和资金扶持,进行规模化经营的阻力很大。加上农民对其认识不够,缺乏参与热情,还有的产生一种思想误区,认为林下经济项目建设只为套取国家补助资金,没有长远的规划和市场运营前景的设想,投资建设存在严重的盲目性。

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
福建省林下经济效益分析

  摘要:利用福建省34个县(市、区)的林下经济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福建省林下经济各类型以及各模式的效益情况,并对各模式的风险情况进行了评估,研究了福建省林下经济的开展和林农选择林下经济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林下经济;效益;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25-03
  1引言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游憩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1~4]。它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发展林下经济意义重大,它对挖掘林地生产潜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5]。进入21世纪,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6],已发展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省是我国的林业大省,土地总面积1215.01万hm2,其中林地面积914.81万hm2,占75.29%。森林面积766.65万hm2,占林地面积的83.80%,森林覆盖率63.10%,其中乔木林面积618.02万hm2,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0.61%,平均郁闭度为0.57,集体林地面积853.48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93.30%,其森林资源的分布及经营情况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资料、座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对福建省林下经济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收集资料、座谈等形式了解福建省总体以及各个县(市、区)的林下经济的开展情况。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系统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34个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主要调查的内容包括所抽取的各个县的林下经济的类型、各类型包含的模式、各模式的面积、总产值、参与的人口数、种养殖的品种等。
  3林下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本次对34个县(市、区)的调查统计,每公顷林地分别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以及林下旅游平均每年可获得16.20、13.02、5.28、4.21万元的经济效益(表1)。每1万hm2林地分别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以及林下旅游平均可解决38912、25933、32561、44582人的就业问题。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发展林下种植最好,可以有效的节约林地,增加林地的利用率,其次是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旅游;从解决社会就业的情况看,林下旅游最好,其次是林下种植、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养殖。
  3.1林下种植各模式效益分析
  福建省林下种植类型主要有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果模式、林草模式、林茶模式、林菜模式、林花模式、林苗模式、林油模式(表2),从表2可看出在林下种植各模式中,平均每公顷产值林花模式最高,平均每公顷产值25.36万元,其次是林苗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茶模式等,其平均每公顷产值均高于5万元。效益最差的是林油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仅有1.42万元。
  对于林花模式来说,平均每公顷产值高达25.36万元,而各个县之间的变动系数只有0.72,说明林花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高,并且各县(市、区)差异不大,产值较稳定,风险较小,还可以美化环境,是调查当中最为理想的林下种植模式。在所调查的县(市、区)中,林花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最高的是福建省延平区种植百合花,平均每公顷产值为63.00万元,最低的是武夷山市种植兰花,平均每公顷产值为2.04万元,但并不是所有种植兰花的产值均较低,浦城县种植兰花平均每公顷产值高达11.58万元,说明在发展林下经济选择品种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
  对于林苗模式来说,平均每公顷产值高达12.35万元,变动系数为0.79,平均产值仅低于林花模式,变动系数又仅高于林花模式,但也已相当小,说明林苗模式是林下种植模式中仅次于林花模式总体效益较好的种植模式。
  对于林药模式来说,虽然平均每公顷产值达到9.56万元,但在开展林药模式的各个县(市、区)的每公顷产值差异较大,变动系数高达1.43,产值并不稳定,风险很高,这可能与种植的药材品种不同有关。如福建省蒲城县林下种植厚朴、铁皮石斛402.00hm2,每公顷产值高达51.07万元;延平区林下种植红豆杉150hm2,每公顷产值高达46.27万元,而长泰县林下种植砂仁200hm2,每公顷产值只有0.3万元,产值差异较大。因此,在选择林药模式时,要因地制宜,尽量选择经济效益高的药材品种进行种植,如铁皮石斛、红豆杉、太子参等。
  对于林菌模式和林茶模式来说,平均每公顷产值和变动系数相差不大,平均每公顷产值均超过5万元,且变动系数相对较低,也是较为理想的林下种植模式。而对于林果模式、林粮模式、林草模式和林油模式来说,虽然变动系数较小,投资风险小,但每公顷的产值均不足3万元,是相对保守的林农较为理想的选择,而对于林菜模式来说,平均每公顷的产值只有1.49万元,可能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较大,变动系数相对较高,虽然林菜模式的基础设施简单,所需启动资金较小,开展的难度不大,但从长远利益的出发不建议林农开展该种林下种植模式。
  3.2林下养殖各模式效益分析
  福建省林下养殖类型主要有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林蛙模式、林鱼模式(表2)。在林下养殖类型中林禽模式的平均每公顷产值最高,平均每公顷为19.56万元,其次是林畜模式、林鱼模式、林蛙模式和林蜂模式。
  对于林禽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最高,而各县(市、区)之间的变动系数又是这几种模式中最小的,说明林禽模式不仅效益好,而且产值的变动情况不大,风险低,是林下养殖这几个模式中最为理想的养殖模式。   对于林畜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虽然有12.87万元之多,但变动系数却是这几种模式中最高的,如福建省泉港区林畜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高达85万元,而闽侯县只有0.64万元,相差的产值是平均值的6.45倍。相差较大,产值浮动大,这可能与市场的供求关系和饲养技术有关,因此,林农要时时掌握市场动态,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
  对于林鱼模式和林蛙模式无论是平均产值还是变动系数均相差不大,两者平均产值较高,变动系数在林下养殖类型中相对较低,也是林下养殖较为理想的选择。而林蜂模式的年平均产值只有8.21万元,变动系数却高达1.33,仅次于林畜模式,年平均每公顷产值低且风险大,不建议开展此种林下养殖模式。
  3.3林下产品加工各模式效益分析
  福建省林下产品加工类型主要以竹产品加工、竹笋采集加工、药材采集加工、松脂采集、木本油料加工等为主(表2)。在林下产品加工类型中,林产工艺品加工制造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最高,高达39.25万元,也是林下经济所有模式中平均每公顷产值最大的。其次是竹产品加工、林产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中药材加工制造等,他们的平均每公顷产值均超过10万元。经济效益较差的模式有竹笋采集加工、松脂采集、野菜采集加工等,平均每公顷产值分别为2.13、3.14和1.87万元。由于藤、棕、苇为原料产品加工制造和藤芒编织在调查当中只有一个县开展,因此,这里没有列出他们的平均值和变动系数。
  同样可以得到林下产品加工类型中,林产工艺品加工制造、竹产品加工、林产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中药材加工制造模式的平均每公顷产值较高(分别为39.25、14.56、13.23和13.20万元),变动系数也相对较小(分别为0.75、0.56、0.54和0.41),是林下产品加工的理想模式。
  木本油料加工、竹笋采集加工、药材采集加工和木本果类、山菜及饮料加工虽然平均产值偏低(分别为5.15、2.13、3.89和4.92万元),但变动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0.97、0.61、0.95和0.89),也是林下产品加工很好的选择之一。
  而对于松脂采集和野菜采集加工,平均每公顷产值较低,而变动系数又高,不建议开展这2种林下经济模式。
  3.4林下旅游效益分析
  本次调研福建省林下旅游主要是森林人家模式,根据统计平均每公顷产值为4.91万元,变动系数为0.82,各县(市、区)之间产值变化不大,并且有利于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表1),是林下经济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总体上林下种植的效益最好,其次是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旅游。林下种植中林花模式、林苗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以及林茶模式效益较高,林菜模式效益最差。林药模式以及林菜模式在各个县(市、区)的效益差值较大,说明福建省的一些县(市、区)没有根据各自的气候、环境等特点选择效益较好的种植品种,因此在林下种植选择种植品种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本地发展且经济效益高的品种,使林地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林下养殖中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效益较高,林鱼模式和林蛙模式次之,林蜂模式最差。林畜模式和林蜂模式在各个县(市、区)的效益差值较大,说明除了养殖品种,养殖技术也是制约林下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林下产品加工中林产工艺品加工制造模式、竹产品加工、林产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中药材加工制造等模式的效益较高,松脂采集和野菜采集加工模式效益较差。林下旅游福建省主要以森林人家模式为主,经济效益较高,能有效的解决福建省的社会就业问题。研究对福建省林下经济的开展以及林农选择林下经济的模式都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赖庆奎,谢琴.湖南省炎陵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35~37.
  [2] 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0~11.
  [3] 邹杰,兰张丽,覃惠莉.广西柳州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3(1):104~106.
  [4] 马利菠.广西高峰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吉林农业,2013(1):149~150.
  [5] 翟明普.关于林下经济若干问题的思考[J].林产工业,2011,38(3):47~49.
  [6] 于小飞,吴文玉,张东升,等.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重点分析[J].林业产业,2010,37(4):57~58.

福建省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四)
普洱市林下经济种植发展与对策

  【摘 要】林下经济是当前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备受重视的经济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是促进绿色增长的迫切需要,是强化农业基础促进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本文就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相关问题作出了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林下经济;发展;问题
  1.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普洱市地处云南省西南部,面积4.53万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98.3%,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州(市)级行政区。普洱地处低纬山原区,北回归线横穿市境,全市海拔在317-3307米,年均气温15.3℃-20.2℃,年无霜期在315天以上,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呈典型的南亚热带气候类型。享有“绿海明珠”的美誉,是云南省重点林区、重要的商品用材林基地和林产工业基地。全市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27.8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9%。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93.08万公顷,占89.41%;疏林地面积0.7万公顷,占0.21%;灌木林地面积21.85万公顷,占6.67%;未成林林地面积5.8万公顷,占1.77%;无立木林地面积1.6万公顷,占0.49%,宜林地面积4.8万公顷,占1.46%。
  据林业部门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421万亩,占适宜发展林下经济面积1200万亩的35%,实现产值66.3亿元。其中,林下种植面积21万亩,实现产值31.8亿元;林下养殖面积285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林下采集加工面积68万亩,实现产值8.2亿元;森林景观利用面积47万亩,实现产值1.3亿元。林下经济共涉及农民0.8万多户,从业人员20多万人,林农来自林下经济的经营收入占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2.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措施
  2.1多业并举、同步推进,产业规模逐步扩大
  各县(区)把发展林下经济作为农村工作、生态文明建设和重要抓手,多业产举、积极推进,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加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发展格局,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绿色增长、生产了绿色产品。
  2.2长短结合、创新模式,林地经营步伐加快
  各县(区)坚持近期得利、长期得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方针,利用林业资源开展林地立体复合生产,推广了林菜、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游等产业模式,进一步加快了林地经营步伐,使林业产业服务和生态功能得到拓展。
  2.3完善链条、密切联结,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各县(区)积极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不断创新林下经济的产业组织形式,通过林业经营大户等方式,经“公司+基地+农户”、“协会+农户”等模式推进林下经济产业化经营,并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2.4市场引领、调整结构,绿色增长效果明显
  各县(区)积极围绕市场需求调整林下种养殖业结构,大力生产适销对路、效益突出的林下产品,初步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与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的绿色发展之路,使农民不砍树能致富、大树底下好发财,得到了农民拥护、市场欢迎。
  3.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林下经济起步晚、时间短,总体来说还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走出“大资源与小产业”、“大市场与小生产”的困境,发展中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难题。
  3.1认识不足
  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受传统木头经济的影响,更多的是想砍树卖钱、急功近利,对开发林地空间、扩宽拉长林地经营思考得不多。山区农民生产方式比较传统单一,缺少立体复合生产的经营思想。
  3.2层次较低
  全市林下经济问题规模较小,产业经济实力弱,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产品的深加工不够,基本停留在出卖原料的初级阶段,资源利用率较低。林下经济“特而不优、优而不大、大而不强”的状况未能根本改变。
  3.3扶持不力
  林下经济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引导,产业布局零乱,发展方向不够明确,林下生产自生自灭、自产自销的现象突出。由于政策引导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农户和企业发展林下经济受到限制,在做大规模、产品开发、拉长链条等方面止步不前。
  3.4市场不畅
  龙头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市场化组织程度不高,参与市场单键有能力较弱。营销方式落后,多靠挑担上市、坐等外商、零星销售产品,产品效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林下产品市场网络建设落后,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多,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没有形成大的竞争优势。
  3.5技术薄弱
  林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力落后,科技普及率低,科技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不强。林下经济欠缺专项研究的科技力量,新产品研发能力低,产业关键性技术还有待突破。林下产品的生产加工及管理方式粗放,科技含量不高。
  4.加快普洱市林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市林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应将其培育成为带动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经济增长点。
  4.1提高认识,摆上位置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压力更加凸显,承受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社会压力也更大。云南在国家生态功能区划中被定为限制开发区域,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要走生态立省、环境优先的路子,建设天蓝、地绿、山青、水净的“美丽云南”。市委、政府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提出了国家绿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提出了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面对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挖掘林下资源潜能、引导好林农生产意愿、破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林下经济是一个重要的选择。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林下经济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摆上位置、完善政策措施、强化指导服务,推动全市林下经济从小打小闹、自生自灭向政策扶持、产业经营转变,努力实现林下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4.2科学规划,选准模式
  在摸清自然条件、林地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需求等基础上,把发展林下经济与转变发展方式、与城镇上山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科学制定林下经济发展与专项规划,分区域确定符合实际的产业而已和重点发展方向,指导林下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我市的资源特色、种养习惯和发展前景来看,要按照“林下种、林间养、林里采、林中游”的思路,重点发展林粮、林菜、林药、林茶、林咖、林果、林菌、林禽、林畜、林脂、林胶、林游等经营模式,促进农林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大力开发多样化、特色化和品质化的林下绿色产品,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特点突出的林下产业发展格局。
  4.3完善政策,加大扶持
  从行政审批、税收优惠、金融信贷、龙头扶持、林地流转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降低工商、林业等部门的各类准入门槛,鼓励企业、农民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开发。对符合国家、省规定的林下经济产品生产,应给予相关税收减免。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扩大信贷规模,尽可能地减免相关评估手续和费用。开展林下经济政策保险,增强林下产业及专业合作组织,积极申报国家、省的扶持项目,并给予相关资金支持。加快集体林地流转经营步伐,着力提高林地流转的总量和水平。在不改变林地用途、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除生态脆弱区、水源林地、公路沿线、水库周围、河道两边等重要地段的林地外,鼓励林地的林下资源进入市场有偿转让经营,国有商品林地的林下资源逐步开放经营管理权进行开发,提高林业综合效益。
  4.4创新机制,拓宽融资
  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以投资为引导,企业、林农和社会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招商融资。积极和引导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信誉较好的大财团、林企业投资开发林下经济,形成大龙头带动大产业、大产业支撑大龙头的发展态势。以财政融资。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议设立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林下经济的产品生产给予资金补助,并建立龙头企业贷款的财政贴息机制。以项目融资。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支持,在用途不变、拨付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加大对发改、财政、林业、农业、水利、科技等有关部门项目资金的整合,捆绑投向林下经济开发;发挥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等专项资金的作用,多渠道筹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收取的育林基金、森林植被恢复费,重点用于林下经济发展项目。以信贷融资。建议成立林下经济贷款担保中心,积极开展林权抵押。林农水额贷款和农民联保贷款等业务。以资源融资。引导林木、林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人把林下资源作为林业资产,以租赁、承包、转让、合资、合作等形式实行市场化动作,充分吸引民间资金参与建设。
  4.5培育龙头,开拓市场
  大力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资金、市场、品牌等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加快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得奖分配机制,进一步密切农业关系、完善链条联结;鼓励龙头企业搞精深加工,拉长、加宽、增厚林下产业链,精心培育一批林下经济特色品牌,加大林下产品的原产地申报、商标注册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力度。大力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发展林下经济发组织水平,形成市场连接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连接生产基地、市场基地连接农民的发展格局。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潜力大、效益好、带动强的林业大户、种养大户经营大户,着力培育新兴的市场主体。建设一批产品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基础设施完备、信息技术先进、质量检测可靠、具有高效集散能力的林下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面向全省、全国的林下产品市场营销网络体系,积极开展直销、代理配送、连锁专卖、网上交易等方式,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4.6强化科技,完善服务
  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林下经济科技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技术等服务。制定林下经济的相关操作规程,引导农民规范、标准地从事林下经营活动。完善农民、企业、科研院和技术推广单位的科研合作机制,形成产、学、研、推四位一体的林下经济科技服务体系,加快良种选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林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转化和科技成果推广步伐。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促进林地经营都和农民熟练掌握林下经济专业生产技能。加强林下产品生产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形成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标准为支撑、地方标准为补充,覆盖主要林下产品前产、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标准体系,保障林下经济产品质量安全。推进林权管理服务机构建设,为农民提供林权评估、交易、融资等服务。
  4.7加大宣传,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简报、宣传栏、板报等宣传手段,大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干部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加大对发展林下经济的相关政策措施和实施技术的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充分了解上级政策、熟悉政策界限、明白操作规程,做到政策深入人心、技术熟练掌握。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采取开设专家讲座、典型示范、科普展示、参观考察等方式开展经验交流,调动农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发展林下经济的政策号召转化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广泛宣传发展林下经济的先进典型,及时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让群众学有榜样、赶有标杆、干有盼头,营造全社会合力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深厚氛围。
  5.结束词
  林下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应,使林业产业从单纯利用林产资源转向林产和林地资源结合利用,大大延伸了林业产业化的内涵,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体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科]
  【参考文献】
  [1]李金海,史亚军.林下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01265/

推荐访问:林下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竹林林下经济福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