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12 09:38:4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一)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郑 宁1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 经济与管理系 物流教研室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带动了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给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课题。在信息经济时代,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新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我国物流业必需要有掌握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针对目前物流从业人员存在的信息技术不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物流产业发展对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保证教学效果的人才培养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物流专业;培养方案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现代物流包括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实现采购、仓储、运输、销售、配送等活动的无缝连接和高效运行。在现代物流中节约物流费用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采用物流信息技术。从世界上来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2009年我国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大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关键。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引发了对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大量需求。例如,解决关系人们日常生活的食品安全问题,需要在食品物流过程中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来加以解决。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现代物流业的竞争已从低端的价格竞争转向信息处理的能力竞争,而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信息经济时代,要使我国的物流现代化,就需要有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复合型物流信息人才。此类人才已成为目前制约中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本文基于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与创新,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对提高物流行业从业者的素质,支持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物流信息人才需求分析

1.1现代物流的信息化特征

现代物流是由采购、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八大环节所组成的系统。物流管理强调各个环节的整合性、协调性、平衡性,解决物资供需之间存在的时间、空间、数量、品种、价格等方面的矛盾,提高经济社会运行效率。物流信息技术使物流各环节之间的信息实时沟通和共享,从而使企业物流过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信息技术正日益渗透到物流行业的各项基本业务之中,成为物流业现代化的基础和基本特征。物流信息技术是支撑物流活动、提高物流效率和提高物流企业快速反应能力的基础。供应链管理是信息技术1作者简介:郑宁(1972-),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 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Email:eeplore@163.com

应用的重要领域,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手段。供应链的“价值集成”即纵向价值集成和横向协作都必须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前提[1]。

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形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智能运输系统(ITS)等技术和综合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合理运用物流信息技术,可以使物流企业有效降低库存和运输成本;有效整合各业务环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物流服务,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农产品物流为例,农产品的易腐烂、数量大等特殊性质对物流过程要求苛刻,因此农产品物流应该有别于传统物流方式,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将传统的物的流通方式转变为信息的流通方式,为经营主体提供真实与准确的有效信息,减少市场运营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有效地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降低物流成本[2]。

物流信息化是调整和振兴物流业的核心要素,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的重

[3]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业必然包含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物联网

技术在物流领域具有广阔应用的应用前景。1999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的概念,“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技术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并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技术中的条码技术、无线射频技术(RFID)作为重要自动识别技术,在商业流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条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零售业、制造业物流、贸易物流等诸多领域。

1.2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十一五”时期,社会物流需求加快增长,物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国物流市场总规模达4.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一倍多。“十二五”期间,我国物流业又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物流业将由此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浮出水面。目前物流人才是我国12种紧缺人才之一,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广泛应用,各类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缺口在200万人以上,其中物流信息人才又成为行业内最紧缺的人才。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专业人才的奇缺成为制约我国当前物流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农产品物流为例,中国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低下,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总体程度滞后,与美国相比中国农产品物流信息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4]。在港口物流方面,为加快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必须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和引进具有良好货物和货运知识、掌握现代物流经营管理技术方法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物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5]。

现代物流业中的从业者,无论是业务操作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需要掌握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以适应物流业的信息化进程。而现有物流信息技术从业人员中多为计算机技术专业、信息管理专业、物流专业或其他经过简单培训上岗的工作人员。对物流信息技术认识不全面,操作不熟练;兼顾信息技术和物流管理的复合型的高级人才更是严重不足,导致物流信息化的实施与推进困难。特别是近年来,当许多城市和地区将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后,急需要一大批有理论、懂管理、会技术的物流管理人才。

(三)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

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其鲜明的特点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同时,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其产业的运作兼具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目前,物流产业对物流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特征主要表现为:物流职业

岗位的复合化、专门化特征,即物流行业对知识能力的要求无论是物流企业还是企业物流都具有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它对职业岗位复合化和专门化具有双向驱动作用。职业岗位的复合化要求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化。职业岗位的专门化要求从业人员具有专业方面的知识能力结构。物流信息化人才应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知识,精通物流专业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掌握方法论、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等[6]。【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

物流信息技术人才主要面向专业物流企业、大型商业企业、软件企业或其他现代企事业单位的IT部门、物流部门、行政管理部门等工作单位,主要岗位有:1.软件操作;2.IT系统管理;3.物流客户服务;4.仓库管理;5.运输管理。岗位应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物流业务的能力,能够操作企业物流生产过程中的ERP、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信息系统等,能管理和维护物流信息系统,能应用条码技术、RFID 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提出优化物流活动的解决方案。

2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2.1人才培养目标

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具备较扎实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有现代物流基本理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掌握仓储与配送管理、物流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物流管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掌握信息技术中的数据采集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具有在物流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2.2合理规划课程体系及构成

课程体系是指为培养人才所确立的目标以及依据这些目标所选择并加以组织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在高等教育中,课程体系是核心,它是社会需求、科学知识和个性发展的集中表现,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对课程的整合、开发、创新和重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向横跨两个专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完两个专业的知识,课程安排必须精选、实用。为了培养物流信息化人才,我们建立了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等四部分组成的课程体系。

2.2.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VB语言程序设计、公文写作等课程组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这方面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调查、抽象的逻辑思考与判断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强表达能力,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强化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及其道德的关注。

2.2.2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由管理学原理、商品管理学、管理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运筹学、市场调查与预测、生产与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管理信息系统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打好基础。

2.2.3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由现代物流概论、物流设施与设备、物流运输管理、物流仓储管理、物流成本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从事物流行业的具体工作做好准备。

2.2.4 专业方向课

专业方向课由网络数据库技术、货物在途跟踪与定位(GIS与GPS技术)、

条码技术与应用、射频技术的信息采集(RFID技术)、Web程序设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等主干课程组成,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在物流业务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能力。

2.3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组建课程结构,改革教育方法,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育体系,突出“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内教学实验、课程设计、见习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这类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各课程的理论知识后,通过模拟操作、现场实践等方式而使知识“内在化”,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实践或现场操作能力。使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专业意识;掌握物流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知识和技能,增强专业意识;熟悉物流管理专业综合知识和技能,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 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等教育必须适应人才市场变化,积极调整专业方向和培养模式,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物流管理专业设立信息化方向,就是为了适应这个形势,进一步为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物流信息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依托物流管理专业和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资源,在物流管理专业设立信息化专业方向,构成学科互相交叉、共同发展,尽快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3.1 采取项目的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企业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扩展至师生基于问题解决的互动学习,将学生以继承知识为主的学习引导至对未知事物主动探索的学习。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我们不断改革与创新进行,形成了“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综合运用知识,发现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在设计课程时,将课程的重点难点提炼出来,并将这些重点难点内容编成物流业务项目,让学生组成项目团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共同完成项目来学习所需的专业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项目设计及管理所需的沟通交流技巧,培养工程【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

[7]创新思维。这种教学过程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关注现实社会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品质;注重学生获得亲身体验,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完善实验室建设

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仅要具备“软件”条件,还需相应的“硬件”条件,建设经济实用的实验室。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理论转换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场所。实验室承担着繁重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实验室建设的好坏,对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产生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应该设立规范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贴近实际的实验与实践平台,使大学生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通过实验平台体系的训练与教学,应达到以下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训练和

【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

提升:

3.2.1 物流信息化的实际操作【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

将编制生产供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及成品分销供货计划,然后向供应商采购相应的原材料、包装材料等,组织安排相应的生产计划,合理安排仓储和配送,保证满足客户的需求。

3.2.2对物流设计和策划

对物资采购的规划设计、适应物流调运的包装设计、物流调运线路的最优化规划设计、物流的合理配装、ERP系统与物流系统项目建议书的模拟设计。

3.2.3 系统的理解与分析

简单模块的编码、系统流程的分析、企业信息化理论知识的提升、ERP集成系统、物流系统的实施及简单维护、基本的案例分析能力等。

3.3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积极构建面向企业的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信息化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要面向物流企业,物流企业要依靠物流管理的专业教育,只有这两方面通力合作,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是物流管理专业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办学理念的实践,通过多种途径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人员培训等,是一种校企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建立一批物流专业的实践基地,学校可以通过为企业培训人员,帮助其改进业务流程和运行与管理模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推动学校成为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推广中心。另一方面,企业可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并接受师生见习和实习,同时也为学校面向社会推行“订单式”教育提供了基础,成为企业人才的储备库和输送源。最后,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使物流企业能够参与制订物流专业发展规划、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教学方案等环节。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物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企业不断采用信息技术对物流业务活动进行现代化管理,推动了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加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既可满足社会物流产业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也可提高现代化企业物流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此,应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为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提供人才。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机遇,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物流管理专业信息化方向教育体系,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培养更多适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魏际刚.促进我国医药物流发展的政策建议 [J].中国流通经济, 2007,21(3):15-17.

[2] 王兆红.基于信息技术的农产品流通模式探讨[J].农机化研究,2007,(8):_3.

[3] 孙志伟.基于信息化的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J]. 物流科技,2010,(4):4-6.

[4] 严小青.中美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比较研究[J]. 世界农业, 2010,(12):8-13.

[5] 庄倩玮,王健. 国外港口物流的发展与启示[J]. 物流技术,2005,(6):_4.

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二)
基于岗位群的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基于岗位群的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摘要: 针对东北亚物流产业和行业特色,首先对物流信息化人才岗位群进行了细分;然后结合学分制教学模式,提出了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体系;最后重新优化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体系的重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 asia logistics industry, the post group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was subdivid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n combin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credit system, an increasing capability cultivation system was put forward here. lastl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system of 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 talent was re-optimized. the restructured curriculum system has promote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on effectively, and improved student’s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significantly.

关键词: 岗位群;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key words: post group;logistics informatization;talent cultur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43-02

0 引言

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三)
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与人才培养

仓储管理的信息化发展与人才培养

作者:张 侠

来源:《职业·下旬》2010年第11期

【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物流业务量倍增,对仓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传统的仓储系统正在向具有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现代仓储系统转型,对仓储管理人才的要求也向信息化方向发展。

一、我国仓储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不足

自动化仓储水平较低。据统计,我国目前建成的300座左右立体仓库,仅有50多座是全自动,其中高度在l2米以上的大型立体仓库仅有8座。这些仓库主要应用在烟草、医药、食品、通讯、家具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优势行业,信息化水平低。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企业只有39%的配备信息系统,配备信息系统的仅38%具有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应有的公共信息平台。仓储管理过程环节多而且复杂,信息量大,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要求很高,而多数仓储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二、我国仓储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

1.我国仓储管理系统状况

仓储管理系统(WMS)是现代信息技术在仓库管理中的具体应用与实践。WMS就是仓储里面的作业系统,包括整个物流中心的入库、库位优化,定单履行,出库任务管理等,是优化库存、提高员工作业效率的系统。国内企业应用的WMS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配送中心业务的应用系统,系统功能包括进货管理、库存管理、订单管理、拣选、复核、配送、终端管理、商品与货位基本信息管理等功能模块;二是以仓储业的经营决策为重点的应用系统;三是以仓储作业技术的整合为主要目标的系统,主要解决各种自动化设备的信息系统之间整合与优化的问题。

【加快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

2.仓储管理系统发展趋势

(1)仿真技术的应用。仿真技术是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它能以合理的成本模仿出一个真实的环境。仿真技术在仓储管理系统中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仓储管理系统的设计、仓储成本估算、仓储库存的控制与仓储物流操作方式的选择布局、设施和设备数量、人员的安排等。

(2)RFID系统。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该系统主要包括入库管理模块、库存模块和出库模块,将货物信息编码写进电子标签,并把电子标签安装在相对应的货物上,利用无线射频信号来识别货物,并获取其相关信息数据。最基本的RFID系统是由电子标签、阅读器、天线和通讯系统四部分组成,当电子标签进入磁场区域后,接收的

读取器发出信号,凭借感应电流所获得的能量发送出存储在芯片中的产品信息,或者主动发送某一频率的信号;阅读器读取信息并译码后,送至仓储管理系统进行相关处理。

三、仓储应用人才要求与培养

1.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21602/

推荐访问: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 如何培养信息化人才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