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12 11:01: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
新时期下城市新区规划建设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新时期下城市新区规划建设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建设加快,很多城市的框架、基础设施建设和规模已不能满足容量的需要,无法促进经济的发展,因此,城市新区的建设能够对上述问题进行有效解决,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重组空间结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由此导致人口流动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变化,通过新区和城市之间的作用,带动地区环境和地区经济。同时,也应该重视在建设城市新区过程中的征收土地和规划绿化景观等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城市新区;规划建设;机遇;挑战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城市内部和外部空间的扩展形成了城市新区,是社会力量、技术经济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盲目开发、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提高城市新区在建设过程中的和谐水平、高效水平、有序水平和健康水平,提高资源的使用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市新区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开发新区、转型和多元化等,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社会条件、背景,本文从使用土地、空间组织、居住环境和交通体系等方面对城市新区进行探讨和分析。

1、新时期下城市新区规划建设面临的挑战

在城市新区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建筑的景观呆板、单调以及规划布局、交通系统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问题,城中村等问题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布局的空间乱,建筑物

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
对兰州新区的几点思考

对兰州新区的几点思考 兰州新区位于兰州北部秦王川盆地,地处兰州、西宁、银川三个省会城市共生带的中间位置,是国家规划建设的综合交通枢纽,也是甘肃与国内、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和门户,规划面积806平方公里,辖永登、皋兰两县五镇一乡,现有总人口10万人。《总体规划》确定了兰州新区的发展目标,即产业强城、生态绿城、多湖水城、现代新城。总体目标是兰州新区要成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平台,西部区域复兴的重要增长极,兰州城市拓展的重要空间。

本周老师带我们去参观了兰州新区,借此机会,个人谈谈自己对新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对新区规划与老城区的衔接问题的思考

新区规划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与老城区的衔接问题,在进行新区规划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老城区的利益,否则会造成新区建成后,老城区没落甚至成为“死城”,即失去活力与发展的前景。在兰州新区的规划方面,新区应要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是新老城区的快速连接,要尽可能地缩短距离,拉近时空,减少出行时间。

二、对新区规划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思考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已成为当今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方向,新区规划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老城区的发展和建设都已经达到或接近饱和程度,导致城市发展缓慢、环境污染严重,而新区的建设正好缓解了城市发展所造成的一系列矛盾,比如新区建成后,有一大部分人从老城区迁移到新区,缓解了新区人口过多的压力,同时也缓解了老城区交通拥挤的矛盾,此外,新区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增强了城市发展的活力,这些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对新工业园区的发展问题的思考

在城市发展中,工业化的速度能够大大促进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工业污染问题也特别严重,随着生态城市的提出,很多城市在离市中区较偏远的区域建立了一片工业园,将工业集中在此,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就变得十分微小,而且现在很多城市都在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尽最大努力减少工业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兰州新区获批国家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后,成为兰州市工业经济发展和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主战场,实施大投入、突破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形成以集群化、集约化、生态化为特征的新型工业体系。但是,在做好这一切的前提便是注重对环境的保护,要根据实际需要来规划,不能盲目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导致新区的发展变得畸形。

四、对新区文化发展的思考

兰州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兰州新区要建设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增长极和产业聚集区,文化产业理应率先发展做大做强。新区的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使得新区的发展毫无新意、死气沉沉,同时,还要注重对新区人文环境的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能够为新区的发展带来活力,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兰州新区人文环境的打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文化资源的质量,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打造属于新区自己的文化品牌;不断拓宽文化市场,努力形成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链,增强新区文化的竞争实力;加强新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一举一动,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快

速推动兰州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积极挖掘资源和凝炼项目,大力培育旅游市场,积极开发旅游精品线路,尽快推进创意文化产业园落地建设,加快在兰州新区规划建设文化产权交易中心。

五、对新区形象塑造的思考

良好的城市形象对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有着极大地作用,新区规划应当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依靠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设有特色、多样化的新区。建设特色鲜明、明确分工的功能区,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居住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美化新区的人文景观,增加新区的绿化率,开发新区的旅游价值;加强新区的创新精神,打造青春。阳光、富有活力的新区,提升人们居住的幸福感。“兰州新区,新平台,大产业;全面开放西进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欢迎您。” 这是兰州新区在中央电视台的宣传广告,从当初的‘黄河之都、丝路重镇’的兰州城市形象宣传到如今兰州新区的形象宣传,这片充满了希望和发展前景的‘特区’引起了国内外宾客的关注。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兰州新区建设的点点思考。最后,让我们共驻美好兰州,期待一个美好的“未来之都,千湖之城”。

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三)
兰州新区设立 甘肃迎来经济赶超跨越的重大机遇

【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兰州新区设立 甘肃迎来经济赶超跨越的重大机遇

2012年09月10日

【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兰州新区新修道路通畅宽阔。本报记者张铁梁

8月20日,在陇原儿女的翘首期盼中,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兰州新区,这不仅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向西纵深开放的重大战略,也是事关甘肃长远发展的重大载体。

本报记者卢吉平

兰州新区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奏响了跨越发展华丽乐章的最强音。正如省委书记王三运在年初调研时所说:“兰州新区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平台、兰州市拓展空间的新载体、甘肃和兰州跨越发展的增长极”。

这一清晰的战略定位,既是对国务院批复精神的全面体现,也反映了兰州新区上升为国家级新区对整个西北产业格局的影响。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五个国家级新区,也是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借助国家政策的东风,聚全省之力,可望建设成区域性特大中心城市,打造成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培育成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城市,发挥省会城市的中心带动、开放带动和示范带动作用,为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做出更大贡献。 甘肃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点

从兰州市区上机场高速,半个小时后,便到了充满希望的热土——秦王川盆地,这就是正加紧建设中的兰州新区。 宽敞笔直的道路有纵有横,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塔吊、脚手架、钢骨架厂房和来回穿梭的施工车辆,让人们对这个未来的现代化新城——秦王川充满希望。

省委党校教授张建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兰州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将在政策扶持力度、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与影响力等一系列方面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新区的政策权限、组织架构与发展机遇等一系列方面都会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在培育省域经济增长极方面更是拥有巨大的区域优越性与超级增长带动力。

而兰州新区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吸引力,早已显现出来。从2010年8月兰州实施“再造兰州”战略,到2010年11月省委常委会通过《关于加快推进兰州新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再到今年8月20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兰州新区,短短两年时【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业集群已经初现雏形——引进了中国铁建、世纪金源、三一重工、吉利汽车等招商引资项目90个,总投资达707亿元,其中已建成8个,在建的39个,其余正在加紧做开工前的准备工作。

同时,兰州城区工业企业“出城入园”步伐正逐步加快,目

6户企业启动出城入园,到兰州新区去拓展发展,以此推动企业改造升级和扩大产能,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兰州新区升级国家级新区,有望再次掀起项目建设新热潮。张建君认为,兰州新区作为甘肃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点,就是要通过产业创新、技术升级,探索甘肃资源型城市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甘肃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的集中区域,将彻底改变兰州限制在河谷地带、陷入传统产业路径的传统发展模式,探索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甘肃跨越发展新的增长极【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今后要牢牢把握“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重大使命,为此今后五年要努力实现“三个翻番”、“六个提升”、“两个接近”、“一个缩小”的奋斗目标。 无论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都表明甘肃已经具备并到了加速跨越的阶段。而甘肃跨越发展,必须有新引擎带动引领。省政府出台的《兰州-白银经济区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兰州新区是全省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如今,兰州新区建设上升为国家层面,这将为新区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资源带来重大机遇,有利于新区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实现转型跨越、率先崛起的发展目标。

举全省之力,奏开放强音,促产业集聚。兰州新区的建设将会依托全省、凝聚全省、服务全省。而依托全省的资源、人才和力量,激发全省各市州参与新区建设的积极性,凝聚起全省上下共同建设的合力,将会使新区真正发挥出龙头和辐射作用,不断增强“中心”的带动力。通过政策上的倾斜扶持,项目、资金、资源将迅速向新区集中,可以催生出一个

新的GDP高地,兰州新区必将成为引领甘肃转型跨越的增长极。

打造兰州新区,不仅将有力地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也是推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关键点,是中国重新打造通向中亚、西亚、俄罗斯的新丝绸之路出发点。 我们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举全省之力,兰州新区必将成为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升起的又一颗希望“明珠”,也必将成为全省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支撑,描绘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重大使命的新引擎。

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四)
新常态下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摘 要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着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面对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的新变化,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应如何抓住机遇、化解挑战?文章在对西部地区新常态下对外开放的新特征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梳理当前西部地区面临的新挑战,对未来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方向、新路径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 西部地区;挑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6)06-0049-07
  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加快“再工业化”进程,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网络技术和云计算等科技迅猛发展带来新一轮赶超机会;气候变化、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凸显,各国围绕资源、市场、核心技术和标准规则的争夺更加激烈。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也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作为正在打造“内陆开放地区”、 “沿边开放地区”的西部地区,应如何应对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环境和条件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如何以新作为引领新常态,以新策略来破解其旧有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是当前西部地区既能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又能解决自身突出问题的关键。
  一、新常态下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
  1. 我国对外贸易下行压力加大,但西部地区成为增长亮点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2009年大幅下滑,尤其是出口减少高达15.91%,西部地区更是高达27.18%,此后,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扶持和刺激下,2010年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高达34%以上。2012年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低增长的新常态,进出口贸易的增速也显著放缓,2012年、2013年、2014年的增速分别为6.41%、7.56%、 3.54%;而西部地区高达28.83%、11.83%、19.51%,尤其是出口大幅增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新亮点。西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亦从2006年的3.56%,上升至2014年的7.15%(见表1)。
  2. 西部地区的引资优势逐渐削弱,外商投资逐步下滑
  在第一轮西部大开发中,随着西部的内陆地区、沿边地区的进一步开放,外商投资大幅增长。2002年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仅20.1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仅0.3%;2011年金额增加至115.7亿美元,年均增长超过21%,在全国的占比增加至10%。但2012年后,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利用外资进入低速平稳期,西部地区亦呈下降趋势,2012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下降至99.2亿美元,占全国总额的8.9%[1]。2013年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6.1亿美元,同比增长6.96%[2],但占全国的比重基本与2012年持平。2015年1~4月,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28亿美元,同比下降12.4%,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8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0%。东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差距重又凸显[3]。
  3. “走出去”的步伐加快
  我国虽然也受到金融危机诸多的不利冲击,但在这场危机中,更多地是探讨如何化“危”为“机”走出去,借助外力解决自身难题。金融危机后,我国对外投资速度加快,2007年我国对外投资额为265.1亿美元,2008年猛增为559.1亿美元,2013年突破1 000亿美元,2014年更达到1 160亿美元。西部地区在这一过程中,对外投资步伐亦随之加快,一些省市取得了显著成效。
  重庆“走出去”已产生巨大示范效应。2009年以前,重庆对外实际投资累计仅1.73亿美元。2010年就达到3.99亿美元,增长667.85%;2011年5.48亿美元,增长37.34%;2012年9.09亿美元,增长65.88%;2013年为10.1亿美元,增长11.2%,三年对外实际投资增长近20倍[4]。2014上半年全市新批38个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同比增长26.7%,对外实际投资约4.89亿美元[5]。随着对外投资的快速发展,一批有影响力的本土跨国投资企业正在形成:重钢集团投资澳矿、粮食集团投资巴西大豆、四联集团收购霍尼韦尔加拿大蓝宝石、轻纺集团收购德国萨固密集团汽车密封条、直升机投资集团收购美国恩斯特龙直升机、机电集团收购英国PTG机床等。
  云南省的对外投资亦保持了持续健康的增长态势。截至2014年10月底,云南省境外投资企业(机构)已达494家,对外实际投资累计达42.3亿美元。2014年云南省对外实际投资共计8.4亿美元,同比增长14.35%。境外投资业绩位列全国第十位、西部省区第一位。
  陕西在快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步伐的过程中,也加快引领本地企业“走出去”。目前,陕西已有194个境内主体累计实现境外投资24.3亿美元,涵盖美国、泰国、吉尔吉斯斯坦等48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装备制造、矿产资源勘探等15个行业。
  4. 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
  西部地区已建设了多个对外经贸合作平台,包括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乌洽会”及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并且有效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大湄公河次区域等经济合作平台[6],拓展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渠道[6]。
  二、新常态下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面临的挑战
  未来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改革的深化将不断释放新的市场活力,创新驱动将催生出新的发展动力,经济结构调整孕育着新的增长点,为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的深刻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将成为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潜力。而且随着我国新一轮扩大开放的积极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福建等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正在为率先挖掘改革潜力,破解改革难题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我国“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到实施阶段,将有利于我国迈向更高的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也为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但进入新常态后,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外部需求疲软
  世界经济增长缓慢,消费和投资缺乏新的热点,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尤其是新兴大国,为走出经济困境、恢复国际收支平衡,对进口需求进一步抑制。再加上部分跨国公司为避免供应链过长带来风险,由离岸生产转向近岸生产和在岸生产,将不利于全球贸易的深入发展,也不利于我国西部地区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
  2. 发达国家实体经济回归带来的冲击
  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和调整国内产业结构,鼓励实体经济回归,支持企业将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中期目标是要提振经济,降低失业率,推动经济走出低谷等,而远期目标则是要获取高端制造业的战略优势,发展和建立能够主导基础设施、环保、能源、通信等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已取得初步成效,过去5年间,美国出口额年均增长9%,欧盟出口额年均增长8.2%,均超过全球出口总体增速。这对我国高端产业的出口带来了较大压力。
  3. 新兴经济体的追赶导致竞争激烈
  东南亚国家拥有廉价丰富的劳动力,土地成本低廉,而且许多国家采取了设立出口加工区等经济区域、重视园区法制化建设、逐步完善配套设施,还以税收优惠、信息技术支持等政策措施来吸引发达国家投资,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对外贸易。过去5年间,印度出口额年均增长14.2%,东盟出口额年均增长9.8%。除东南亚国家外、南非、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也是外资转移的重要地区。随着这些新兴经济体的追赶,我国的中低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制约了西部地区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4. 新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由于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总体偏高,一些国家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不仅发达国家通过放宽立案标准,加强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规则等方式设置层层贸易壁垒,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保护本国陷入困境的制造业,也频频出台新的贸易限制措施。据商务部统计,2014年共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7起。其中,反倾销61起,反补贴14起,保障措施22起,涉案金额104.9亿美元[7]。此外,一些国家还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各种贸易协定来保护本国企业的贸易收益和市场地位。例如,美国正通过推进《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来重新制定亚洲―太平洋地区的贸易规则和欧洲―大西洋地区贸易规则。这些协定对非伙伴国的产品歧视和排斥较多,形成新的贸易壁垒。因此,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各种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出口市场的重要因素。
  5.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一些国家利用汇率杠杆来刺激经济,增强出口竞争力,加大本币的贬值力度,导致人民币被动升值,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2014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6.4%,2015年一季度又升值4.2%。人民币的过快升值对我国出口企业特别是缺乏核心技术的西部劳动密集型企业带来较大冲击。因此,我国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6. 西部地区本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制约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
  第一,西部地区市场机制不健全,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普遍存在地区封锁和条块分割现象,不利于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第二,相关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制约发达国家和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第三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西部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是高层次管理、技术人才、熟练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成为制约产业承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
  此外,未来的西部开发还受到其他方面的挑战:由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西方制造业、服务业向东南亚、南亚、中亚转移,对中国西部产生排斥;由于国际减排压力、环保压力增大,西部的发展受到空前的环境约束;由于历史积累因素,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存在较大发展差距,西方利用这种差距挑起民族矛盾,从而干扰西部的发展进程;……如此等等,这里不一一赘述。
  三、新常态下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应对策略
  党的十八大提出 “创新开放模式,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培育带动区域发展的开放高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西部地区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利于我国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可从两大战略方向入手:一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全力支持国家“一路一带”新战略,成为国家向欧亚大陆腹地开放的前沿;二是在对内开放方面,全力支持国家东中西部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战略,成为向国内东、中部广大腹地开放的重大方面军。为此,我们有几点宏观建议:
  1. 将共建陆上、海上两大丝绸之路作为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新方向
  国家自“十二五”规划提出“扩大内陆开放、加快沿边开放”以来,重庆、四川、陕西、宁夏、甘肃加快建设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战略高地,云南、新疆、广西积极设立边境合作区,加快沿边对外开放,国家沿海、内陆、沿边三大地理区域全方位开放的战略初步成形。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将构筑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一体两翼”,提升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加快向西开放步伐,助推内陆沿边地区由对外开放的边缘迈向前沿。
  丝绸之路经济带提出后,相关省份尤其是古丝绸之路沿途的西北五省区(陕西、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将这一外交战略视作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积极响应,并将其列入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中。西南四省市区(重庆、四川、云南、广西)以及东部一些省份亦明确了参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向。
  海上丝绸之路是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对外开放的另一重要战略方向。构建中国招生考试网络,强化通道建设,实现中国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新的“钻石十年”,都具有重要意义。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有力推动西南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   2. 创新内陆开放模式,将重庆、四川、贵州、陕西、青海、宁夏等省市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内陆开放高地
  西部内陆省市由于不沿边、不靠海,在传统向东开放战略中一直处于相对劣势。但内陆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丰裕、劳动力成本低廉、市场潜力巨大,尤其是随着国家把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大开放战略相结合,不断完善着向西开放的基础平台和合作机制,这就为一些发展基础较好的内陆城市,通过发挥比较优势,创新开放模式,走出一条既符合内陆开放要求,又吸取沿海开放成功经验的独特的内陆开放道路创造了机会和条件。我们建议:内陆各省区市的具体区情不同,因此,未来开放的侧重必须有所不同,需在加强区域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打造各具特色的内陆开放高地。
  重庆的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两江新区”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示范区。重庆未来要建立起融航空、水运、铁路、公路口岸于一体,功能齐备,互补支撑的立体口岸体系;在完善保税功能的基础上,加快保税港区向“内陆自由贸易港(区)”的转变;加大与长江中、下游省市及与“珠三角”合作力度,建成长江经济带与西部大开发两大战略结合的新中枢。
  四川作为内陆省,降低物流成本是解决其开放型经济瓶颈的关键。2014年4月,成都铁路口岸获批为国家临时对外开放口岸。目前,四川依托长江水道、蓉欧快铁、中缅高铁以及74条向全球开放的国际(地区)航线打造出完整的立体交通网络。未来,四川的成都、绵阳、德阳、宜宾、泸州、内江、遂宁等中心城市要加快建成西部地区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产业聚集高地;川西地区要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入境旅游目的地;成都市区要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国际商务中心和会议中心;要借助天府新区获批的契机及成渝经济区的深度开发,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建设中发挥更突出的作用。
  贵州要强力推进贵安新区建设,加快把该区打造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生态文明示范区;要深化与泛珠三角、成渝、长株潭等经济区合作,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要借力渝新欧铁路、渝蓉快铁,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加强与东盟的交流合作,借助中国招生考试网络建设,西部对外开放的物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近年来,我国着力推进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服务区域经济,多个西部国际大通道被打通或者启动。建成了昆曼公路、中吉乌公路、中越红河大桥等战略通道,改善了湄公河等重点水运通道通航条件,实施了中尼(泊尔)热索桥、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升级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建设[17]。正在不断延伸的泛亚铁路,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又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将有利于我国西南各省市加强与东南亚的联系。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不断深化的双边、多边区域合作,还需要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大通道新格局。
  当前交通不畅依然是制约西部经济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国家也正在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扶持力度。2014年上半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 273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中西部铁路占比达到80%以上[18]。未来,随着铁路、公路骨架网络的逐步完善,其物流成本也将进一步降低,西部的对内对外交流也将更加稳定、快捷、通畅。   8.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进一步降低西部地区的贸易成本
  近年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口岸管理体制改革,但现行口岸管理体制“九龙治水”格局尚未根本扭转。尤其是内陆省市的货物通关仍存在通关环节过多、通关过程繁杂、执法平台封闭运作、重复申报、重复商检等问题。而且内陆的出口货物一般还需到沿海换装、集拼,电子申报数据核对费工费时,导致出口时间严重拖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动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19]。2014年7月1日,天津、北京海关已率先启动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试点工作。“出口直放”货物可当天完成通关,“进口直通”货物通关时间压缩到1个小时。未来,海关总署还将整合提升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区域通关合作机制,这必将惠及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和川渝等中西部地区[20]。建议国家加快外贸体制改革,建立沿海、内陆、沿边的大通关协作机制,使海关、质检、工商、税务、交通、边防、海事等部门都在一个平台上运行,最终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
  [参考文献]
  [1] 商务部. 2013年中国外商投资报告[EB/OL].( 2013-12-13) http://www.fdi.gov.cn/1800000121_35_166_0_7.html.2013:110.
  [2] 2013年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EB/OL].(2014-03-10)http://www.nmgswt.gov.cn/news-f7f6b019-6aa8-4882-a6d1-8c9625a2c761.shtml.
  [3] 商务部:1―4月实际使用外资2736.1亿 同比增11.1%[EB/OL].(2015-05-15)http://finance.chinanews.com/cj/2015/05-15/7278536.shtml.
  [4] 重庆市近三年对外实际投资增长近20倍[EB/OL].( 2014-05-07)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resume/n/201405/20140500575271.shtml.
  [5] 上半年重庆对外投资4.89亿美元[EB/OL].( 2014-08-16)http://www.cq.xinhuanet.com/2014-08/18/c_1112112765.htm.
  [6] 十六大以来商务成就综述:对外开放促西部大开发[EB/OL].(2012-11-05)http://www.gov.cn/gzdt/2012-11/05/content_22575 98.htm.
  [7] 2014年高科技产品成为中国贸易摩擦新热点[EB/OL].http://www.cacs.gov.cn/cacs/newcommon/details.aspx?articleid=128009.
  [8] 广西实施“双核驱动”战略迎来重大发展机遇[N/OL]. 广西日报,2014-08-04. http://www.nnsme.com/xwdt/201408040001.htm.
  [9] 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解读 广西迎来发展机遇[EB/OL].(2014-08-04).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40804/newgx53dec5b0-10870482.shtml.
  [10] 廖兴阳.云南 能否回归内陆门户[N/OL]. 昆明日报,2014-06-06.http://daily.clzg.cn/html/2014-06/06/content_432402.htm,.
  [11] “一带一路”规划或重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 云南能否回归内陆门户[N/OL].昆明日报,2014-06-06. http://yn.people.com.cn/news/yunnan/n/2014/0606/c228496-21360483-2.html.
  [12] 秦亚洲,李来房,王军.拉萨至“珠峰”一日通达[N].新华每日电讯,2014-08-16.
  [13] 凤凰网.拉萨―日喀则铁路今开通运营 打开西藏“黄金通道”[EB/OL].(2014-08-15)http://finance.ifeng.com/a/20140815/12936231_0.shtml.
  [14] 吉隆口岸10月开放 打造中尼跨境合作区[EB/OL].(2014-07-26)http://info.tibet.cn/news/index/xzyw/201407/t20140726_2009737.htm.
  [15] �t望新闻周刊.内蒙古:建设“一堡一带”构筑开放新优势――专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EB/OL].(2014-07-09)http://www.northnews.cn/2014/0709/1660877.shtml.
  [16] 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顺利落幕[EB/OL].(2014-07-13)http://www.gywb.cn/content/2014-07/13/content_1065164.htm.
  [17] 打造交通运输国际合作新格局[EB/OL].(2014-02-24)http://money.163.com/14/0224/22/9LSNIRCA00254TI5.html.
  [18] 人民网.国家定向加大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EB/OL].(2014-07-28)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40728/102719837064.shtml.
  [19] 黄奇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推动内陆扩大开放[N/OL].经济日报,2014-01-05.http://paper.ce.cn/jjrb/html/2014-01/05/content_183718.htm.
  [20] 区域通关一体化大幅降低通关物流成本,助推经济发展[EB/OL].(2014-09-01)http://www.ft.cq.cn/xxgk/xwfb/wzxw/23433.htm.

兰州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五)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省物流发展研究

  摘要:为解决“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省物流业发展的问题,首先对“十二五”期间甘肃省物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新形势下全省物流业面临的机遇、优势、挑战等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甘肃物流的发展进行定位,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一带一路 通道建设 物流业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新时期跨国贸易和区域物流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2015年3月28日,我国正式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中国招生考试网与公路网的中心,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条铁路线的交汇处,其中陇海线、兰新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的主轴与关键。航空方面主要依托兰州中川机场、敦煌机场。其中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位于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是西北地区主干机场之一,目前旅客吞吐量可满足1000万人次,2018年预计可扩至3000万人次,未来兰州将成为连接我国与中西亚以及欧洲各国的重要空中通道。
  (四)平台建设优势
  为配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甘肃省目前正积极申报在兰州新区设立我国内陆首个自贸区――兰州自由贸易区,同时将 “兰洽会”拟更名升格为“丝绸之路国际贸易洽谈会”,使甘肃成为重点面向中亚、西亚和欧洲国家的开放平台。
  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省物流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分析
  (一)外部竞争
  “一带一路”沿线各地区高度重视,相关节点城市均加紧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同质化竞争激烈。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新起点,陕西省在发展“一带一路”战略中优势显著:能源资源丰富,科技、金融实力雄厚,铁路、公路、航空运输网络发达等。新疆自治区被国家确定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同样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二)内部联合
  西北五省定位不清晰,跨区域合作、共同发展意识不足,未形成有效的互补合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初始,西北各省纷纷抢抓机遇,大力发展相关产业,造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及资源浪费等突出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发展区域在西北五省,所以未来西北五省首先需要明确自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定位,只有定位清晰、分工明确,各省之间才能实现跨区域、无障碍的协作发展,形成有效的互补合力。
  (三)自身问题
  一是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2014 年全省GDP总量为6835.3 亿元,在全国31省市中排名27位。目前甘肃省经济结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依然突出等,严重制约了全省物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二是物流业与地区产业发展联动性弱,物流需求不足。甘肃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工业产业较为齐全,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在全省均有大型企业布局,而且企业空间位置较为分散,对物流的潜在需求很大。但由于我省第三方物流公司服务水平低,大部分央企、省属国有大型企业选择自营物流或外包物流。我省物流业与制造业及地方经济发展的联动不足,物流需求难以得到释放与整合。
  三是物流信息化水平低,效率不高。全省基于企业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不足,大部分企业对信息平台的使用停留在信息管理的初级阶段,物流业和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难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新商业模式的要求。这对物流效率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   四、“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省物流业发展对策
  (一)发挥兰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打造“路、铁、空”联运的物流模式
  甘肃省会兰州地处西北铁路网与公路网的中心,是依托亚欧大陆桥直接连通我国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所以应充分发挥兰州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依托现有的高速公路、整合现有道路运输场站,全面推进兰州国家级公路运输枢纽建设,实现公路、铁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的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隙衔接。进一步加快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物流园区和兰州国家级区域物流基地建设,吸引国际国内知名的大型物流企业入驻,形成大产业、大配套、大物流。
  (二)推进西北地区战略合作力度,推动全程物流发展
  沿“一带”的走向,通过“陇海――兰新”铁路网联通新亚欧大陆桥各个国家和地区,借助与沿线友好城市的投资合作,形成路上战略支点,在政策支持、物流服务、价格机制等方面合作创新,研究个性化物流解决方案,推动铁路全程物流发展。积极打造国际货运班列集装箱品牌,发展高端国际集装箱班列物流服务,如“兰州号”等。
  (三)借助区位优势不断扩大物流需求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重要的商贸物流通道,甘肃全程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精华路段,是“一带一路”沿线中商贸活动的密集区。所以全省要积极申请并推进贸易园区、物流园区、保税园区的建设,通过兰州自由贸易区以及“丝绸之路国际贸易洽谈会”等多种平台提高全省的商贸总量,有效释放通道物流的潜在需求。
  (四)积极利用新型商业模式推进全省的物流信息化
  目前在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储存等信息技术主导商业模式发生极大改变的大背景下,物流企业的发展模式不能走传统的老路子。从政府层面要积极主导搭建覆盖全省物流企业的“云平台”,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物流平台实现数据交换;从物流企业层面要鼓励全省规模较大的物流园区以及物流企业加强和完善自身信息管理系统,不断推进信息化对企业运营环节的渗入,降低物流成本和费用,提高物流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敬严,赵莉琴.“一带一路”战略下天津港口物流发展分析[J].物流技术,2015(34)
  [2]乔木.“一带一路”战略下甘肃高速公路服务区发展物流业的机遇与构想[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9)
  [3]马鑫.“一带一路”战略与银川产业结构调整[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5(4)
  (李雷,1986年生,山东临沂人,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陈娜,1987年生,甘肃会宁人,甘肃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23834/

推荐访问: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教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