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8-12 11:07:1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一)
2015年教育信息化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报告

全球及中国教育信息化项目可行性分析与

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版)

报告编号:156A323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Cir.cn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全球及中国教育信息化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版) 报告编号: 156A323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 ¥6750 元 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4006-128-668、010-66181099、66182099 传真:010-66183099

Email: kf@Cir.cn

网上阅读:

ml

温馨提示: 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作为一个特定行业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六个要素,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全球及中国教育信息化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版)认为:2014年,教育科技和文化体育事业较快发展。全年研究生招生62.1万人,在学研究生184.8万人,毕业生53.6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721.4万人,在校生2547.7万人,毕业生659.4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28.9万人,在校生1802.9万人,毕业生633.0万人。普通高中招生796.6万人,在校生2400.5万人,毕业生799.6万人。初中招生1447.8万人,在校生4384.6万人,毕业生1413.5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658.4万人,在校生9451.1万人,毕业生1476.6万人。特殊教育招生7.1万人,在校生39.5万人,毕业生4.9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050.7万人。

目前我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相关部门和主管已经深刻意识到国内以前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和统一规划,进而在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粗放型管理,并开始尝试研究制定各类以统一化、规范化、集约化为重点的顶层设计,并将在未来三年内陆续进入执行阶段。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教育行业信息化也将呈现出与之相匹配的新业态,随着无线局域网成为教育行业网络建设的新

重点,移动互联将逐渐与教育信息化接轨,如电子书包、智慧教育、数字化校园等项目的重要性将会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进一步凸显。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教育发达的国家,信息化教育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教育现代化,全面革新传统教育方式,以提高教学的交互性和授课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创新能力。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内一个最大的趋势,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在面临挑战为三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不足;第二,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有待加强;第三,教育均衡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浪潮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相关企业的高度参与,解决方案也有赖行业巨头的鼎力创新。

《全球及中国教育信息化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版)》在多年教育信息化行业研究结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资深研究团队对教育信息化市场各类资讯进行整理分析,并依托国家权威数据资源和长期市场监测的数据库,对教育信息化行业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

《全球及中国教育信息化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5版)》可以帮助投资者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行业的市场现状,为投资者进行投资作出教育信息化行业前景预判,挖掘教育信息化行业投资价值,同时提出教育信息化行业投资策略、营销策略等方面的建议。 正文目录

第一部分 产业环境透视 第一章 中国教育信息化背景分析 第一节 教育信息化概述 一、教育信息化定义 二、教育信息化目的 三、教育信息化内容 第二节 教育信息化价值链分析 一、价值链分析 二、学生/用户 三、教学实施者

四、教学组织者 五、专业开发商 六、政府管理部门

第三节 教育信息化PEST分析 一、政策环境(P) 1、教育信息化主管部门 2、教育信息化行业政策 3、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 二、经济环境(E) 1、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1)国民经济运行情况GDP (2)消费价格指数CPI、PPI (3)全国居民收入情况 (4)恩格尔系数 (5)工业发展形势 (6)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7)财政收支状况 (8)对外贸易&进出口 2、教育投入与GDP增长 三、社会环境(S) 1、教育行业发展现状 2、互联网络发展现状 四、技术环境(T) 1、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二)
201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行业现状及其前景预测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定义与内容

(一)教育信息化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教育信息化内容

作为一个特定行业的信息化,教育信息化主要包括六个要素,其中,信息网络是基础,信息资源是核心,信息资源的利用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目的,而信息化人才、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是其保障。

二、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政策环境分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就推出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以下为主要的政策与规划。

图表1:教育信息化政策与规划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二)教育信息化技术环境分析

前瞻产业研究院在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中输入"教学系统"对教育信息化的专利趋势、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以下为详细的分析结果。

1、行业专利公开数量分析

具体来看,2000年以前,教育信息化产业的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以后有一个相对快速的发展,从2008年开始,专利公开数量快速上升,2011年达到86件,2012年上升为133件,2013年1-10月,专利公开数量为23件。

图表2:1994-2013年教育信息化产业教学系统专利公开数量趋势(单位:件)【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行业专利申请人分析

截至2013年10月,从行业专利申请人构成来看,上海京城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占比15%,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占比达18.8%,为最高。

数据还显示,学院的专利公开数量在所有专利申请中占有较大比重,包括北京物资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德州学院等。

3、行业专利技术构成分析

从技术构成来看,以G09B5/00类的技术公开数量最多,专利数量为321,说明教育信息化产业中教学系统的研究方向较为集中,这有利于教育信息化产业技术水平的快速提高。

图表3:教育信息化产业教学系统专利技术构成分析(单位:件)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四、教育信息化产业链结构【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教育信息化产业链由教育信息硬件制造产业链,教育信息软件产业链和教育信息服务产业链这3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的产业链组成。教育信息硬件制造业属于产业链上游的基础产业,教育信息软件业和教育信息服务业是属于产业链下游的加工产业。

图表4:教育信息化产业链结构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三)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分析报告

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稳中透着坚定、务实,更加关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规范和内涵质量的提升,让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明天充满了期待。慧聪行业研究根据多年积累数据,对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教育行业信息化经过1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进入相对平稳增长期,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第一年,在建设新农村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指引下,培养创新人才、创建学习型社会成为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热点问题,教育信息化对此担负着史无前例的重任。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有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304.8亿元,比前一年增长了11.8%。回顾2006年的教育信息化,培养创新人才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热点问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大家越来越感到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体制与教育信息化的冲突和矛盾,对于创新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培养途径的种种争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培养创新人才与教育信息化之间具有本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发展全局中的关键环节。早在2003年教育部就提出了未来5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目标: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国家公共教育信息化平台,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推进多层次、多功能的资源开发、交流和共享机制的形成,提高各类社会成员的信息素养,满足人们随时随地终身学习的需求,提升现有教育质量和水平,为国家信息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

同时确定了未来5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该方案由硬件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系统、服务体系等主要业务系统,公共资源、公共应用、公共服务等主要数据系统,管理体系、标准规范、法律法规、培训服务以及关键技术攻关等支持环境组成。

2003-2006年教育行业信息化投入状况

从教育信息化投资结构来看,硬件投资仍然占据绝对优势,份额在

68.0%,但从2003-2006年的变化看,它的份额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软件投资份额在不断提高,2006年达到23.1%。服务的份额增长很快,2006年达到了8.9%。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关注应用、提升质量、整合资源、服务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2006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平稳中透着坚定、务实,更加关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规范和内涵质量的提升,让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明天充满了期待。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05年对农村学校的覆盖率已达到3/5以上,有力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全社会引起非常好的反响。

19个省、自治区内的32个地区,这是截至2006年年底教育部已经批复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最新统计数字,其中正式授牌的10个,另有1个区县建设完毕等待验收,还有青海、贵州等众多省区正在积极申报。随着《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范围的不断扩大,成效日趋显著,越来越多的省区开始积极申报和建设《标准》应用示范区。

2006年9月23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示范网络核心网CNGI-CERNET2/6IX”项目验收会宣布,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上获得四项重大创新性成果,其中三项在国际上属于“国际首创”,在国际下一代互联网发展中,“总体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过两年的运行,在参与的25所高校的数百名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获得了多项重大成就,由汪成为、邬贺铨等10位院士领衔的项目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CNGI-CERNET2/6IX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纯IPv6大型互联网主干网。该项目立足于国产关键网络设备和自行研发的网络技术,设计和建设了以国产设备为主的大

型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该项目技术起点高,实现难度很大,已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11月20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在北京正式启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是教育部、人事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国资委等5个部门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共同发起组建的网络平台。这一网络平台旨在采用“搜索引擎、远程面试和网格”三大技术,联合相关部门、行业和一批高校,通过网络平台,随时随地交互供需信息,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为快捷的信息服务,使网络招聘常年化,使网上就业服务真正做到“全天候、多功能、广覆盖”。截至2006年12月4日,教育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统计参加招聘的用人单位有8800多家,提供职位4.3万个、岗位11.4万多个;人事部公共服务信息网统计共有用人单位7700多家,提供职位近2.8万个、岗位10.5万个。

2006年10月14日至15日,作为“第七届中国国际教育论坛暨2006中国国际教育展”一部分的“网络教育国际论坛2006:质量保证”在北京召开。与会代表研讨发言显示,对于中国高等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体系的构建,人们提出、分析问题的视角或有不同,但在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明确远程教育的定位及特点和规律,加紧制定远程教育的质量标准等方面,正在取得越来越多的共识。而从国际视角对照,跨国界高等教育的增长趋势,也必然使远程教育全球发展的质量保证课题,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

2006年9月25日,全国首个数字化学习港典型应用示范学习中心在天津正式启动运行,标志着全民数字化学习将伴随着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揭开新的篇章。为了提高现代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整合和共享,构建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探索并实践终身化、网络化和开放式的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2006年6月教育部高教司启动“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与示范”教改项目。该项目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组织,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参与项目实施,将以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和相关试点高校成果为基础,研究在国家数字化学习质量监管体系的管理服务支持下,在以学分

银行为基础的优质学习资源共享体系配合下,基于连锁学习中心的数字化学习超市在学习者全过程服务方面的创新模式及其应用实践。

面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区域信息化推进工作的迅速发展,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而言,技术和硬件设备已不是突出问题,制约这些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传统教育观念与现行教育评价-管理体制的束缚。而对于那些边远、贫困地区和基础薄弱学校而言,经费的投入与保证仍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缺乏对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整体、系统规划与管理,缺乏对区域教育信息化中投资-效益监督与管理的有效机制,造成一些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硬件浪费严重,但软件资源相对缺乏,优质资源无法共享的现状。教师培训作为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需要进一步完善,部分培训者的观念、素质和能力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与评价问题、校本培训问题、教师信息素养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和瓶颈。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投资巨大的复杂社会系统工程,以学校为单位封闭、孤立建设校园网,既缺乏网络管理人才和资金,又难以建立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而且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必须打破以往封闭的教育管理系统,开展跨学校、跨区域的合作,推动教育信息化整体、协同发展,这显然是当前我国教育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创新发展的新机遇。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就是超越孤立的教师个体、学校个体,从一个更宏观、更整体、更系统的视角研究和思考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大问题。当前区域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管理部门——教研、科研、培训及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等部门,在教育信息化的决策和实践中存在多重领导、管理交叉混乱、职责不清等问题,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合作。同时,在区域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政策制定及具体实施操作方面缺乏系统、整体的规划与协调,缺乏从一个区域的整体层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配置及有效使用,致使各学校、各部门重复投资、重复建设与开发,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另外,教师培训的内容陈旧、落后,沿袭大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师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培训方法陈旧、单一,将应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培训教师,致使很多情况下培训成为教师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成为了教师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四)
融合与创新: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核心使命

  [摘 要]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新的十年发展规划形势下,面对全新的战略目标与任务,教育信息化并无现成的模式与路径可循,必须采取“试点先行、有序推动、科学管理”的策略,探索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为研究对象,结合教育部颁发的相关试点文件和通知精神,综合应用内容分析法及社会网络分析(SNS)法,对不同试点类型(区域综合、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院校、专项试点)下的试点项目的重点工作内容、试点目标等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反映我国新阶段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变化趋势,并给出相应的参考意见和发展对策。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试点项目; 内容分析; 融合创新; 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胡铁生(1970―),男,江西安福人。中学正高级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微课(程)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应用研究。E-mail:fsmet@163.com。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旨在突破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瓶颈,在循序渐进地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同时,挖掘和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革命性影响。2012年1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的通知》(教技函[2012]4号,以下简称“通知”),启动了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1]“通知”阐明了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原则及申报条件,明确了试点范围和主要内容。全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响应,开展了教育信息化试点申报工作。教育部密切关注这次试点工作,对各个试点单位的观念认识、试点内容、条件保障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和把关,首批试点项目的申报评审历时较长,各地申报的试点方案经逐级择优推荐、方案修改完善、试点内容充实调整和专家综合评审等多个阶段,直至2012年11月教育部才最终审定公布了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项目名单。[2]
  试点工作的方向和质量,事关教育信息化本身的成败,也事关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局。鉴于此,本文将对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进行系统的社会网络分析和内容分析,以期掌握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研究重点、热点及其变化态势,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针对性的指引和启示。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资料来源
  本研究以教育部公布的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因为一个单位对应一个试点项目,故以下统称为试点项目)为分析对象,第一批申报获批的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共682个,其范围分布如下:区域综合试点(56个),中小学校试点(351所),职业院校试点(179所),本科院校试点(66所),专项试点(30个)。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682个项目主题和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和共词分析,以期对不同试点类型(区域综合、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院校、专项试点)的下属试点项目内容、目标等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内容分析法是以量化的系统客观的方式,依据事先设计好的类目表格,归类统计信息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加以质的描述,进而阐释研究结果。[3]同时,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法(SNS)分析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各个项目标题提取关键词之后,能够发现在同一项目中的关键词形成了共现关系,进一步统计两两关键词的共现频次,最终形成共词网络――共词网络能够反映关键词由共现而产生的学术关联,数值越大,说明两两关键词间的关系越紧密,意味着其研究主题结合越密切。[4]基于这种研究思路,本文试图从社会网络分析和共词网络的角度,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第一批试点项目的关键词共词网络进行分析,以此透视我国新时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重点、热点领域和发展变化趋势,并给出相应的参考意见和发展对策。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样本基本情况
  “通知”规定: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将分期分批启动和部署,其目标是“用4年左右时间,总体完成100个左右区域试点和1600所左右学校试点”。2012年,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及试点项目具体情况见表1。对照教育部的试点目标,可以看出:自2012年首批试点项目申报启动以来,得到全国各省区及各级各类学校的积极响应,试点工作推进力度大,进程较快,区域综合试点、本科院校、专项试点立项数均已超过相应类型总试点数的一半,中小学校试点和职业院校试点超过相应试点类型总数的1/3。
  这些项目中的区域分布情况见表2。从表2可知:(1)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立项项目共652个(不含30个“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专项试点”项目);参与申报立项的省区(含自治区、直辖市)有31个;(2)各省区试点项目数量分布不均,差异较大。各省区平均试点数为21.3个/省。其中上海、新疆、湖南、广东、重庆五省区试点项目数最多,试点单位/项目均在30个以上;贵州、甘肃、四川、广西、吉林、海南、内蒙古、宁夏、青海、西藏等偏远与经济欠发达地区试点项目数较少,均在平均数(21个)之下,其余省份在20~30个之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实际的差异性较大,导致东中西部之间、学校之间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与申报单位的观念认识、重视程度、申报方案的科学性及保障机制等有关;(3)各省区申报试点项目类型多样,试点区域覆盖面较广。这较好体现了教育信息化试点“统筹部署,分类指导”的实施原则。从表中分析可知,此次试点项目层次分明,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且综合考虑了不同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地区差别、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的层次差异,建议后续的试点进一步调整充实区域和学校的试点工作内容,重点做好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区域的试点内容充实工作。   (二)整体情况分析
  中国招生考试网络课堂、同步课堂、名师工作室等)的试点项目达37个(5.4%),研究重心下降,关注微观具体的课堂资源的建设与共享。(5)以区域为基本单位的试点和跨区域的协作式试点项目逐渐增多。如关注区域内协作的试点项目有26个(3.8%),关注跨区域跨平台协作的试点项目有7个。这有利于整合区域力量、优势互补、联合攻关、倡导协作,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跨时空、易共享、成本低的特点。总之,教育部的立项项目基本覆盖了试点要求的范围,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和试点工作的导向性。
  (三)对各类试点项目与试点重点内容的深度分析
  1. 区域综合试点项目分析
  区域综合试点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利用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协调各类教育发展、保障经费分配、建设应用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体系、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并建设专业队伍,由此确定以县(区)或地(市)为单位进行试点。
  区域教育信息化试点关注重点在“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模式”、“服务体系”、“机制建设”等的探索上。25个(44.60%)区域试点项目的工作重点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构建或探索上,17个(30.40%)区域试点项目涉及教育信息化各类“机制建设”(发展机制、建设机制、共建共享机制等);13个(23.20%)区域试点项目关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缩小数字鸿沟。12个(21.40%)区域试点项目明确提到“教育公平与均衡”,9个(16.10%)试点项目关注区域教育工作者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7个项目(12.50%)明确提到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而对教育信息化的经费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教育信息化标准”与评价体系建设、区域协作、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各种教育信息化智能系统平台的开发等几乎没有被试点立项,说明区域教育信息化决策者不够重视这方面,导致申报方案少,这是后期试点工作中需要加强的地方。同时,试点项目还存在:机制建设多,体制改革少;容易试点的项目多,难啃的深层次改革项目少;宏观层面项目多,深入具体的项目少等问题。如关于区域内整体统筹考虑的试点项目有12个(21.40%),而“协作”类的项目却为0,这说明各区域只关注本地区、本学校内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跨区域、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合作与协作意识,协作能力薄弱。存在只关注区域内的“小公平”与“小均衡”,缺乏跨区域和大范围的整体考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当前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缺乏有效协作,是后续教育信息化亟待加强之处。
  2. 中小学学校试点项目分析
  (1)项目焦点类目分析
  首批中小学校试点项目数共有351个(占试点总数的53.8%),这些项目适应当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和学校实际情况,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关注由师资薄弱课程建设、学生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跨地区学校合作、家校互动、绿色数字化校园、新增课程的开设等构成的融合与创新议题。同时,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开展试点。
  教育部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加强三项重点目标任务(“学校宽带网络建设”、“加强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和“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环境建设”)和二项重点工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统称为“三通两平台”。这五大目标生动具体且易操作,避免以往教育信息化推进中空泛 “模式满天飞”的导向。在351个中小学试点项目中(如图2所示),按照数字校园网络、资源共建共享、网络学习空间、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信息系统、教学应用融合等维度进行分类,其中教学应用融合类项目有121个(占34.5%),较好体现了此次试点工作“深化应用”的导向。
  从以上分析可知,中小学试点项目多为微观和中观的模式和机制措施,而对于政策体制宏观方面的项目不多。
  (2)项目属性类目分析
  2013年,教育部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之一,并具体提出要完成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启动实施“宽带网络校校通”,加快推进“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等目标。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从图3可以看出,中小学试点项目分布具有以下特点:
  ①突出对“模式”和“机制”的研究
  统计发现,大部分(76.60%)试点项目的主要内容与教育信息化的“模式”探索有关,共立项有269个。其中,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研究最多(77个),占所有“模式”试点项目28.60%,占中小学试点总数的21.90%。可见,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有关优质教育资源、新技术、新媒体、新方法等“应用模式”占到75个(21.40%),与“教学模式”一样重要。而面向学生的“学习模式”试点仅有25个(9.29%),这说明对教师的教学模式探索多,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模式的研究偏少。
  中小学试点项目标题中“机制”二个关键字的项目有80个(22.80%),接近该类试点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些“机制”与“资源建设、共享”或“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有关。其中有关“建设机制”的项目有34个(42.5%),“共建/共享机制”24个(30%),“可持续发展机制”18个(22.5%),“应用机制”仅2个。激励机制/评价机制/管理机制的试点项目则无。这说明在“机制”的研究方面,对学校系统中的激励、评价等关注不足。
  ②“三通两平台”中的各试点项目分布不均
  “三通两平台”是我国“十二五”教育信息化的重点任务和建设目标,应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来看待和推进。但其下的各子试点项目分布不均:优质资源班班通(79个,占22.5%)、宽带网络校校通(59个,占16.8%)试点数目较多,而对“学习空间人人通”方面的试点项目仅有5个(1.4%),大家对这种基于实名制的新型网络学习与交流方式关注度不够,认识程度还有待提升;些外,对“两平台”(即“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试点数分别只有17个(4.8%)和6个(1.7%),试点数量偏少。平台是跨区域、大规模共享应用的基础和保障,有利于产生集聚效应,这需要在以后的试点申报工作中加以引导。
  ③“数字化校园”建设继续成为热点工作
  分析数据表明:“数字化校园”建设继续成为“十二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一个新的热点和重点工作,共有61个立项(占中小学校试点数的17.40%),但其建设内涵与发展方向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往注重硬件设备与网络建设转向关注软件资源与应用服务,其中“绿色数字化校园”项目17个,“数字化/数字校园”项目32个,“智能校园”项目7个,其他类5个。试点重心主要集中探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与教育教学、学习与应用模式上。
  ④高度关注资源建设
  我国历来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但总体效果不容乐观,主要障碍在“优质”和“共享”两个方面。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当前教育信息化关键环节,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之一”。[5]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目标是,到2015年,开发形成多样丰富的各级各类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同时将其推送至每一个班级教与学过程中使用。因此试点项目中普通关注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本次立项涉及“资源类”项目共有78个(以优质教育资源、名师课堂资源为主),其中优质教育资源、校本教育资源、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项目占总数的19.4%,而“课程”资源类相关试点项目少(仅占6.8%),其中涉及“高中选修课资源开发与应用模式”的试点项目仅4个(1.1%),“双语教学资源” 4个(1.1%),校本教育资源(8个,2.3%),可见目前试点项目更多关注素材型、拓展型的教学资源研究,而对结构化、体系化、专题型的网络课程资源关注较少。
  3. 职业院校试点项目分析
  职业院校试点项目主要结合学校实际和职业教育特点,根据当地教育发展水平,尤为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重点放在利用技术优化教育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和提升服务社会等方面开展试点。首批立项的职业院校试点项目共有179项(占试点总数的27.5%)。对职业院校申报的试点项目进行关键词分析,发现频次排在前面的几个关键词包括模式、探索、机制、应用、建设、数字化校园等(见表3),其重心与中小学较为类似,仅在“实训”这方面的研究体现了职业院校的特色。除此之外,还有极少数的职业院校开展了对“校企培训”(6%)、“职业教育”(4%)的研究。从这方面数据可以得出: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研究方向特色不鲜明,忽视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资源体系的建设,还未发挥其作为新世纪职业人才培养的功能,建议后续研究加强对职业培训领域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深入探索。
  4. 本科院校试点项目分析
  本科院校信息化试点的研究核心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重点在高校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校园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与社会服务信息化、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和学生网络文化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本科院校的试点项目一共有66个(占试点总数的10.2%),有60个(占90.9%)申报项目中采用了“探索”一词,其中47个(71.2%)试点项目是针对各类“模式”(如人才培养模式、校园网建设模式、学习模式、应用模式、服务模式、协作/合作模式等)的探索,其实现的主要途径或平台就是依托高校数字化、智慧化校园网(27个占40.9%)。可见,在新技术、新媒体和新方法不断创新的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仍然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并期待在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移动学习、人工智能和运营方式、服务体系等方面突破。其核心都是围绕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核心使命和目标:对教育教学、服务模式的变革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探索上,较好地体现了高校(本科院校)的试点导向。但是,高校试点项目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课程开发、资源共享、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实践不多,并且没有一个关注教学质量和信息安全的研究,这说明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面窄且缺乏针对新型学习方式、课程资源共建共享、运行服务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探讨,今后需加强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线的教师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精品特色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深度研究。   5. 专项试点项目分析
  专项试点项目关注各层级的特定领域(如: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政策措施、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新技术的创新性应用等)。专项试点项目一共有30个(除青海、西藏外各省区均有申报),其中在28个(93.3%)项目里面出现了“探索”关键词,并有16个关键词为“省级信息化”(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区域进行整体专项试点),较好体现了专业试点项目的特色。同时,专项试点项目普遍关注公共服务体系和管理平台的建设(占1/3),其次为:区域数据中心和资源中心的建设,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探索、新型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构建、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等。
  (四)总体研究数据SNS分析
  1. 词频分析
  本文对652个全部立项的试点项目名称经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并利用三种数据清洗方法“合并、集中、舍去”[6]对关键词及其词频进行整理,共获得16个高频词,见表4。这16个高频词代表了试点项目中前16位研究主题。最后对这16 个高频词的共现频次又进一步进行了两两统计,以此形成了一个16×16 共词矩阵,再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在Ucinet 软件中导入矩阵分析得到相关结果。
  2. 高频词文字云
  本文采用标签云(Tag Cloud)来表征上述关键高频词在整体上的分布。标签云最初用以表示一个网站中的内容标签,主要以不同字号和颜色依据热门程度来表征“热词”。而实际上在我们研究的特定领域中,“热词”描绘的是一种文字云――通过可视化的文档用词频率统计权重表,主要根据的是词频分析结果,以此分析研究领域;这项技术常用于具体化、形象化政治演讲的话题和内容分析中。[7]本文依托ROSTCM 中的可视化功能。本研究描述主题的文字云如图5 所示,从图中可见该文字云清晰地表明:信息技术设施环境、信息技术融合与创新、数字化校园、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成为研究的主要指向。
  3. 建立共词矩阵与相似矩阵
  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对全部试点项目高频关键词进行了提取,形成了以16个关键词为要素的16×16的共词矩阵(见表5)。该矩阵行与列分别代表16个关键词,它是无向对称关系矩阵。在共词矩阵中两个关键词同时出现时,表明在这个课题中两者存在关系。此外,矩阵中对角线上的数值代表该关键词的词频。
  在此基础上,引入了Ochiia相似系数对共词矩阵进行处理,以避免对角线词频与其他词频差距过大而影响分析效果。Ochiia相似系数是指把两个关键词各自在矩阵中出现次数的乘积开根号作分母,它们同时出现的次数作分子,经处理后得到高频词相似矩阵(见表6)。相似矩阵中的数值越大,表明两者的相似度越大,两者的关系越密切。
  4. 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分析
  高频词具有能够鲜明且直观地显示文献论述的主题的特点。在读学术论文之前,读者能够凭借高频词清楚地知晓论文的主题,关键词之间相互交叉,关系错综复杂,关键词内部存在的联系又可体现在某一主题的多篇论文中。[8]这种情况下,我们将构造的高频词相似矩阵导入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中。经分析,可得到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图(见图6)。从图6中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1)参与试点项目的广大学校研究者与实践者,紧紧围绕教育资源、资源共享、教学模式、应用模式这四个核心主题展开研究和实践;(2)区域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化校园等研究主题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构成了联系网络边缘与核心的桥梁。由此可见,这三个主题是目前较为新颖且具有后续动力的研究热点。(3)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深度融合、创新、学习模式等节点处于网络的边缘,在高频词共词网络中的边缘节点一般表示它们的联系较为松散,在此表明了它们是当前教育技术研究的关注点,但这些节点的联系比较稀疏,更多的是通过作为桥梁的中间节点与核心节点进行联系。综上所述:目前试点项目研究中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深度融合与创新、教育教学、信息化环境等层面开展了较为系统丰富的、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应用模式、教学模式、教育资源等传统研究领域仍是核心。
  5. 高频词小团体分析聚类图
  在社会网络中会存在某些行动者,它们彼此关系特别紧密,由它们就可结合成一个次级团体,这样的群体在社会网络分析中被称为凝聚子群,也被部分学者形象地称为小团体。[9]这些小团体是在大网络中同时存在的子网络,它的存在能加快成员间相互共享资源并能提高彼此的合作层次。[10]利用Ucinet软件对高频词共词网络进行1-派系分析,把Minimum Size 设置为14(即成员数量定为14),由此形成的聚类树状图如图7 所示。从图中可见:位于最左边的高频词共有4个,它们均在任一成员数量为14的1-派系中,说明它们属于同一派系,在两两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共现关系;这4个高频词是“教学资源”、“学习模式”、“教育教学”、“应用模式”,由此可知它们具有紧密的学术联系,这4个研究主题在此批试点项目研究中结合联系密切,作为骨干成员构成了我国教育信息化新阶段发展高频词共现网络的各派系,除此之外的其他各种1-派系成员数量都在13或13以下,它们都是以这4个高频词为基础形成;位于中间的9个高频词联系较为松散,表明它们跟其他高频词的联系较多,但不属于联系最密切的子群,也就是说它们还不属于相互之间研究主题相关程度最为紧密的研究领域;位于最右边的高频词不属于任何派系,这说明它们与其他高频词的联系相对较少。
  四、结论与建议
  参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起草的祝智庭教授认为,目前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前进方向是“融合创新”,虽然仍置身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但正稳步向前发展。过去十年,我国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规模的投入,基础层面上已初步建成,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重点是着力于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各级各类教育科研、管理、教学等方面推进信息技术的深入融合和应用,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方法与模式,促进各项流程的优化与再造,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11]余胜泉(2012)提出既从教育看技术,同时也从技术看教育,在这种双重视角下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创新;指出在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发挥支撑作用的同时,更要发挥其引领性作用,也即革新教育的主流业务要依托于教育信息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要借力于教育信息化。[12]在此新形势下,面对全新的战略目标与任务,教育信息化采取“试点先行、有序推动、科学管理”的策略定位正确,以此为突破口探索并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道路。试点工作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先导性工作,各地区、各级各类学校应积极先行先试,为全面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供有益经验。[13]对我国此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教育部首批试点项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高频词共词网络分析的结果,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总结。   (一)研究热点剖析
  通过试点项目的主题词分析可知,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热点特征主要体现在:(1)形成了以教育资源、教育教学、教学模式、应用模式等词为核心研究簇的研究领域;(2)研究热点逐渐向创新、数字化校园、深度融合、教育公平、信息化环境建设等领域扩展。
  具体来说,国内一贯的学术研究多着眼于用宏观的方式看问题,力图从规律和本质上对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提出解决的理论和方法。因而,出现了大量的以“教学模式”、“应用模式”为主题词的研究和论文,这种以演绎推理为主要思路的研究,往往缺乏可靠的资料实证和数据的支撑。
  同时,云平台、MOOCs、大数据等的出现,以及一般技术产品(例如搜索引擎、字处理软件、交互白板等)越来越多地在学校中得到应用,引发了教育信息化领域中对于教育创新、技术与教育实践的融合、西部与农村基础数字设施的建设等问题的探究。当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应在信息化推进现代化的理念下提倡教育创新,结合一线教师的应用实践进行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发挥教育领域多方面教育工作者的力量而不仅仅局限于专家学者的闭门造车,把教与学的信息化研究关注点细化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让一线教师能够把教育信息化实践深入到课堂,沉浸到常规化教学中。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核心使命就是融合和创新,这已体现在首批试点项目的研究主题中,也将继续成为接下来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空白与薄弱点
  本文针对高频词共现语义网络中所呈现的关键词间距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还存在一些空白处和薄弱点,并结合文献计量学进行分析,主要问题有:
  1. 研究主体单一,项目团队结构科学性不足
  除2个以政府名义和1个以培训中心和电教馆名义申报外,其他区域都是以教育局(教育委员会)名义申报立项的。跨区域申报的2个(河南5个单位联合申报,山东2个区联合申报),跨行业申报的1个(佛山教育局联合中国电信和高校联合申报)。参与研究的高校仅有2个(华南师范大学与河南大学)。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参与力度不够,使得研究的深度和科学性不足,在这些研究项目中大多数研究成果发表于专业性很差、层次较低的刊物,较难在该领域形成研究成果的集聚效应,无法显现高层次的研究体系。
  2. 表层研究居多,研究深度不够,研究主题重复出现
  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应用模式、教育资源、教学模式等层面,对于教学模式创新、具体课程资源、学生能力发展本身的探讨较少。其中,在创新方面的观点和研究尤其少,制约了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于教育信息化过程中重要的师资培训(包括校际培训、校本培训、自我学习)等的探究几乎没有。教师的培训需求、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教材的开发、培训方式方法的探寻、培训体制和培训效果的评价,都不仅仅是国家主管部门的工作任务,也亟须各地区各级学校加入研究队伍。
  此外,对于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教与学的评价、教学管理系统应用效果等的评价研究不到位,未能评估绩效并作出对症下药的修正。部分研究方向空泛,研究点新但不聚焦,这类研究需要在原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不可忽视的一点是,研究人员对系统进行开发后,没有关注后续使用的情况和持续改进,初次开发浅层研究。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研究素养和研究意识,养成关注教育信息化研究热点的习惯,在做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进行研究。
  3. 对新技术支持的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关注不够
  当前,微课、电子书包、颠倒课堂、Web2.0、社会性网络、混合学习、微博、移动阅读等媒体网络的教育功能不断显现,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将给教育信息化注入新的活力。全国各级教育机构应调动一线教师参与新技术应用的热情,并提供较好的经济和资源支持,让教师能把新技术与新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应用,提取教学信息化的模式,检验教学信息化的效果,促进学生中国招生考试网络分析导论[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62.
  [5] [13]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教基[2012].关于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内容的意见(征求意见稿)[Z].(2012-05-27)[2013-06-14].
  [6] 魏瑞斌,王三珊. 基于共词分析的国内Web2.0 研究现状[J]. 情报探索,2011,(1):1~5.
  [7] 维基百科.标签云[EB/OL].[2013-06-14].http://zh.wikipedia.org/zh-cn/标签云.
  [8] 魏瑞斌.社会网络分析在关键词网络分析中的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09,(9):46~49.
  [9] 罗家德. 社会网分析讲义[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
  [10] 袁润,王慧.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图书馆学论文合著现象研究[J]. 图书馆情报研究,2010,(3):37~40.
  [11] [12] 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 》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5):5~14.
  [14] 任友群.学科教师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13-11-29(008).
  [15] 李佳.共词聚类分析法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情报学报,2010,29(4):614~617.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24016/

推荐访问: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