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景区如何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元素

来源:热点事件 时间:2016-08-13 11:19:1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热点事件】

西双版纳景区如何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元素(一)
浅谈西双版纳文化与旅游

西双版纳文化与旅游

XXX

云南师范大学成人继续教育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13级

摘要:西双版纳是民族文化资源的富矿,文化内容极为丰富,有生态文化、雨林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水文化、村落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民间工艺文化、贝叶文化、节庆文化、普洱茶文化、饮食文化、傣医药文化、知青文化等。了解西双版纳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是很重要的,本文将从西双版纳文化习俗、西双版纳民间工艺等七个方面对西双版纳进行介绍

关键词:文化习俗 民间工艺 佛教建筑 特色

在云南的南部有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地方叫西双版纳,这里文化丰富、鲜活、独特,它是在热带雨林自然生态土壤中产生形成的文化,是以傣族为主的西双版纳各民族人民创造、传承的文化,是由多国毗邻的优越区位带来的多元交融的文化。了解西双版纳文化,在旅游中身临其境感受版纳纯正的风土人情、体验大自然的无限风光。

一、文化习俗

(一)、文学特征

傣族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早在 一千多年前,傣族的先民就在贝叶、绵纸上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小说、诗歌等,仅用傣文写的长诗就有550余部。《召树屯与楠木诺娜》、 《葫芦信》等是其代表作,被改编成电影、戏剧等,深受群众的喜爱。傣族的舞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动作为多类比和美化动物的举止,如流行广泛 的“孔雀舞”、“象脚鼓舞”等。

(二)、艺术特点

傣族的音乐悦耳动听,除了为舞蹈伴奏外,常与诗歌相结合。雕刻、绘画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三)、民族习俗

西双版纳傣族,是与水有缘的民族,称为水的民族。民谚说“泡沫跟着波浪

漂,傣家跟着流水走”、“水创世,世靠水”。傣族心目中的水,是孕育万物的乳汁,是生命的血源。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讲到,开天辟地的英叭天神,就是用水混合其他物质造成了地球。

在傣族的《回塔五蕴》医学论著中,把“巴他维塔都”(土)、“阿波塔都”(水)、“爹卓塔都”(火)、“佤约塔都”(风)解释为人体的物质本源。水在其中起胶合作用,起生命源泉的作用。傣族认识到水不仅有饮用、洗涤、航运、灌溉、带动水车等功能,还具有养育世间万物的作用。傣族与水有割不断的深情。

傣族法典中规定:“建勐要有千条河。”丰富水源,是傣族选址建寨定居的重

要条件之一。

所有傣族村寨都傍水而建。傣族对水的依恋,还与风俗习惯和居住地气候有

关。傣族过新年节时,有浴佛、泼水、划龙舟等活动,都离不开水;亚热带的高温,人们要一日几浴;傣族开水田种稻,灌溉也要水。傣族的生活离不开水。

傣族家庭的基本形态,是一夫一妻制的父权制小家庭。由于各地在社会发展

阶段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在西双版纳,解放前还保留着较多的对偶婚的残余,表现为家庭和婚姻关系不很稳定,结婚、离婚比较自由。但由于家族和村社形式的存在,青年的婚姻直接关系他们对家族和村社所应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因此需要家族长和村社头人的同意。男女双方恋爱成熟,男方即请自己的舅父、姨母前去女方提亲。这时,女方父母一般照例不发言,由家族长和本村社头人答话,询问“上门”年限和如何宴请亲友等,经族长头人认可即可结婚。婚后男方必须如约到女家劳动数年才能把妻子接回。另立家庭时,由村社分给“份地”。假若双方意见不合,征得头人同意,互递一对蜡条就算办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数月没有音信,女方可以另找配偶;一方死去,不管年纪多大,也要办离婚手续,即以蜡条一对放在死者棺上,将馆材送至楼口,即表示与死者离异。

傣族民居──竹楼,是中国现存最典型的干栏式建筑,造型古雅别致,住在

里面清凉舒爽。傣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表示勇敢、美观,亦能吸引异性的爱慕。

二、民间工艺

(一)、傣族通巴与花包

通巴、即挎包。傣族通巴,以各色毛线、棉线为原料织制。包长30余厘米,

宽20余厘米。包正面、侧面、后面。或织花卉鸟兽、或织几何图形,包底部缀有彩穗。

(二)、民族服装

美观、素雅简洁的傣族女装;绣有各色图案、镶有银饰品的哈尼族、基诺族

男装;古朴的拉祜族、布朗族女装。州民族工艺品厂,根据游客的需求,开发了夫族、哈尼族、布朗族、拉祜族和基诺族服装生产,以传统布料与现代布料相结合;传统款式、色泽、饰品和现代款式、饰品相结合,设计缝制出民族特色鲜明的民族服装进入市场。[12]

(三)、木板画

以木质细腻、色泽鲜明的木材和优质的层板为原料,采用绘样、锯裁、

拼帖等方法,将反映西双版纳少数民族衣着服饰、生活习俗、民居建筑、自

然风光的雕刻艺术品,拼帖在成板框内,精心打磨、修饰而成。

(四、木雕、根雕

传统木雕,多为木刻佛像、神牛、金象,主要用于拜佛。进入80年代以后,

木雕随之出现。主要木雕产品,是木象、木狮、木牛、木马、人像、变形人、木

(五)、手镯、木项圈等。

(六)、黑陶

1991年5月,勐海县乡镇企业局为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在景真八角亭

所在地兴建工艺美陶厂生产黑陶。1992年开始出坛、罐、壶、瓶、烟具、茶具、陶马、陶牛等63个系列产品。

(七)、银饰品与蝴蝶装饰制品

传统银饰品,主要有钗、耳环、项圈、手镯、臂环、胸饰、脚镯、戒指、腰

带等。

三、佛教建筑

小乘佛教传入云南省西双版纳,成为傣族全民信仰的宗教。佛寺建筑随处可

见,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佛寺,有的佛寺旁还建有佛塔。佛寺、佛塔成了傣族群众生活的中心场地,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圣殿,佛教建筑艺术也成了傣族人民宝贵的

文化艺术财富。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南北两侧递减,交错起落。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的竹制横椽之上。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

四、民族节日

傣族:“桑勘比迈”节:即泼水节,公历4月13日至15日。举办盛大佛事活动,此外还有丢包、划龙舟、放高升、泼水节、堆沙、斗鸡等活动。节日高潮是泼水,所谓“湿透全身,幸福终 生”。

哈尼族:“嘎汤帕”节:(思念祖先、弃旧迎新的意思),公历1月2日至4日。人们舂糍粑,祭家神、办酒席。男女青年邀约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无论老少都打陀螺。

拉祜族:“拉祜族”节:时间与汉族春节相同。主要食品是舂糯米粑粑。初一早晨去山泉抢新水。初一至初三称为女人年,由男人招待客人,操持家务,初十四至十六为男人年,男人可以上山打猎,纵酒欢歌,节日主要活动是跳芦笙舞。 布朗族:“豪瓦萨”节:即关门节,公历7月中旬。家族成员向家族长举行“松玛”(忏悔)仪式,祈求来年平安无事,消灾免难。

基诺族:“物懋克”节(过年):公历2月6日至8日,敲响大鼓,举行剽牛、备耕、打铁、铁匠收徙传艺等仪式。

瑶族:盘王节:也称“跳盘王”或“还盘王愿”,“盘王”即“盘瓠”,它是瑶族的祖先和图腾的象征。

五、旅游景点

(一)、原始森林公园

原始森林公园,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点之一,公园融汇了独特的原始森林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民族风情。

(二)、勐仑植物园

西双版纳勐仑植物园全称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坐落在勐腊县勐仑镇。植物园被湄公河的支流罗梭江环绕着状如葫芦形。

植物园中设有植物标本馆,珍稀濒危植物种资源库和物技术实验室,已成为中国

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重要研究中心。[16]

(三)、野象谷

西双版纳野象谷位于景洪以北的勐养自然保护区内,地处东西两片林区结合部的河谷。

(五)、傣族园

位于西双版纳橄榄坝,景区内有中国保存最完好的五个傣族自然村寨,建成旅游景区大门楼、迎宾广场、老景区的包装、村寨旅游线路、江边活动区、旅游购物区、烧烤场、泼水广场、大型露天剧场。

(六)、橄榄坝

橄榄坝,在泰语中叫做“勐罕”,“罕”的意思是卷起来。

(七)、勐腊望天树

勐腊补蚌望天树空中走廓距景洪190多公里,距离勐腊县城18公里。

(八)、民族风情园

民族风情园位于景洪市城南、风景秀丽的流沙河畔,占地面积66.7万平方米。

(九)、热带花卉园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建于1997年,占地面积1200亩,其前身为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热作标本园。

(十)、曼听公园

曼听公园在允景洪城内的曼听寨边,千年以前是西双版纳如片领的御花园,傣语称其为"春欢"(魂园)。随着荒地开垦为花果园,来这儿居住的人增多,而成为如今的曼听寨。公园占地400余亩,建有一座纪念周恩来总理1961年到曼听寨参加泼水节的纪念铜像。

(十一)、基诺山寨

基诺民俗山寨位于野象谷至勐仑植物园之间的基诺乡巴坡村,位于景洪市东部,距景洪市28公里,西距勐养镇70公里,是基诺族世代繁衍生息之地。基诺族是国家承认的56个单一民族的最后一个。人口较少,大多居住在此地。 (十二)、景真八角亭

景真八角亭位于勐海县西边约20千米处,距离景洪70余千米的勐遮区景真

西双版纳景区如何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元素(二)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转为旅游产品设计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专科期末论文

论文题目: 云南少数名族文化元素转为旅游产品设计分析

学生姓名: 徐畅【西双版纳景区如何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元素】

所在学院: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专 业: 会计电算化

学 号:31002120

指导教师: 熊盛强

【西双版纳景区如何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元素】

2012 年6月【西双版纳景区如何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元素】

摘要:云南是中国少数名族最多的一个省份,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有25个之多,个名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特大。云南少数名族风俗习惯各具特色,服饰绚丽多彩。也有各自的语种和文字。名族节目丰富多彩,有的名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是多名族共有的,这也就肯定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 旅游产品 多样性 民族特色

一.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概况

1、什么是民族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样,民族文化是指整个民族发展历程中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民族文化特点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积累、传承的。 云南民族文化的特征包括:文化多样性、封闭性、乡土性、边缘性、兼容性以及亲和性等等。

3、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3.1云南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之必须,人类饮食的变化和发展,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和实践中不断创造的结果;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可谓是中国饮食文化中气力夺目的瑰宝,其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民族调查资料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研究民族饮食文化的生动资料。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具体表现可归为器、形、艺、俗。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括烤、焐、舂、盐煽、腌熏等;俗指的是饮食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双重含义。

3.2云南的建筑文化

云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各具特色,各式和样。云南民族建筑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融。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3.3云南的节庆文化

云民族节目也丰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则是 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为宗教祭祀性节日、生产活动性节日、纪念庆祝性节日、社交娱乐性节日。 较著名的节日有: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 僳僳僳族的刀杆节等。

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文化

在云南丰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历史积淀形成了每一个民族自己独特的艺术。云南省有25个少数民族,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近20年来,随着人们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关注,掀起了一股追寻民族文化的热潮,云南25个少数民族形态多样、绚丽多姿的艺术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关注和探究。本文对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浅地探讨。 其主要特征有:明显的地域特征、鲜明的人文特征、混融的多样特征、鲜活的生活特征、独特的个性特征、多元融合性特征和复杂变异性特征等七个。 其主要外部主因有:特殊的地

理、生活环境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形成的自然条件;云南少数民族的变迁史是形成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的历史原因。内部主因有:人性的特质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成的直接推动力;相对不变的民族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得以形成的内聚力。 本文认为云南少数民族艺术是根植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以创造性为核心,以人性彰显为目的的活动,它深受本民族文化认同,是他们特有的把握、认知世界的方式。

二. 如何将少数民族文化转化为旅游产品?

1. 发展少数民族乡村旅游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日渐兴起,2006年我国的旅游主题被确定为“中国乡村游”。2007年为“中国和谐城乡游”,掀起了我市乡村旅游的高潮,乡村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成为一种新的趋向。

2. 发展村寨民居旅游

【西双版纳景区如何充分展示民族文化元素】

优美的风景,朴素的民风,营造了浓郁的少数民族民俗氛围。民居的斗拱飞檐,雕梁画栋,满载往日岁月的留影,也蕴含着都市里稍有的宁静。民居观光无疑是品位少数民族真是民风旅游文化最好的方式。少数名族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少数民族的村寨作为一种聚落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遗存,是一种文化资源,代表了人类历史的缩影和文明的结晶。

因此,将少数民族延伸为发展民族乡村旅游,民族民居旅游,不仅能优化人们的生活,也能带动经济的发展。

三. 民居旅游介绍

村寨民居旅游以休闲娱乐为主。其中一般以“傣家风情楼“,“农家乐”,“渔家乐”,“山里人家”等为代表。

其特征为:

A. 旅游资源的丰富性。村寨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既有农业资源,

又有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B. 旅客行为的参与性。村寨民居旅游不仅单一的观光旅游活动,而且还包

括劳作、垂钓、划船、喂养、采摘、加工等参与性活动,真实而深刻的体验少数民族平日里的生活,更体现出了村寨民居旅游具有很强的参与性

C. 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我国农业生产源远流长,少数民族的乡间劳作形式

繁多,有刀耕火种、水车灌溉、渔鹰捕鱼、采药采茶、还有乡村民风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等。这些都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让游人亲身体验这种原生态的生活状态。

D. 人与自然的和谐性。村寨民居景观是人类长期以来适应和改造自然而创

造的和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既保持着原来自然风貌,又有浓厚的乡土风情,乡村这种“古、始、真、土”的乡土特点,使民居旅游具有贴近自然、返璞归真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其主要功能为:

A. 经济功能。发展绿色农业,直接销售农产品;增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

农民收益。

B. 游憩功能。提供绿色休闲活动空间,开展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享

受乡野风光及大自然的乐趣。

C. 环保功能。为吸引城市游客,乡村旅游必须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

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D. 文化功能。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可以使乡村文化得以继续延续和传承,

并可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以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为例,它的形成最初是一种自发型的,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组织运做。是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最初的乡村旅游者主要是国际游客,这些旅游者不再到那些传统的旅游热点,而是到一些比较偏僻落后甚至是尚未开发的地方去旅游而且乐此不疲。他们喜欢到中国的内陆和边远地区,尤其是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方。都市里无法体会到那些原汁原味的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乡土习俗,而在上述地方却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随着到乡村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乡村旅游”这个新的旅游形式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形成了几个大的乡村旅游热点地区。

通过乡村旅游的实践,极不错的效果,更能体现村寨民居旅游的可塑性。 其中以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为例。橄榄坝旅游风景区原是西双版纳州水傣村落的聚居处,因为当地有极其浓厚的傣族民俗文化气息,加之地道的傣族生活习俗,就被打造成为当地独特的傣族风情园。风情园内不仅随处可见傣家竹楼,当地特色民族小吃,还可以观赏大象表演,感受泼水节的热烈气氛,因此成为西双版纳旅游的名片。

四、民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27480/

推荐访问:西双版纳民族文化论文 西双版纳主体民族文化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