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尔福宣言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15 10:05:3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贝尔福宣言(一)
阿以冲突问题

第一节 阿以冲突问题

一、 阿以冲突由来

二、 五次中东战争和阿以冲突

三、 中东和平进程及其发展

一、 阿以冲突的由来

(一) 中东简介

“中东”是欧洲殖民时代出现的“近东”、“中东”、“远东”系列概念中的一个,一般指西亚、北非国家,包括22个国家,其中18个是阿拉伯国家,阿拉伯人约中东总人口的70%。中东位于亚、非、欧三洲汇合处和地中海、黑海、里海、阿拉伯海、红海五海之间,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中东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的70%以上,石油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4%左右,销售量占世界总销售量的65%左右。中东是三大宗教即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发源地。三大宗教都将该地区的耶路撒冷当作自己的圣地。

(二) 阿以冲突

1. 阿以冲突是以中东冲突为核心

长期以来,中东冲突不断,而阿拉伯人和以色列犹太人的冲突,简称阿以冲突,是中东冲突的核心。其冲突的主要根源是民族矛盾和领土之争。

2.巴以冲突是阿以冲突的核心

阿以冲突包括巴以冲突,埃以冲突,约以冲突,黎以冲突等,其中巴以冲突是阿以冲突的核心问题,而巴以冲突的焦点在于以色列不允许在其控制范围内建立一个巴勒斯坦国的问题。

(三) 阿以冲突的由来

1. 古代阿以冲突的根源

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勒斯坦地区最早的居民迦南人(属于阿拉伯人)在该地区建国;

公元前14世纪,来自两河流域的希伯来人(犹太人的前身)征服迦南人,形成了以希伯来人为主的两大部落联盟;

公元前12世纪,希伯来人受到来自克里特岛等地腓力斯丁人的攻击和驱赶,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打败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统一的希伯来王国;

公元前10世纪末,希伯来人国家分裂为南部的犹太国和北部的以色列两个国家;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国被亚述帝国征服,公元前586年,犹太国也被新巴比伦王国征服。数万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犹太人开始了历史上第一次大离散。

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占领巴勒斯坦,犹太人第二次大规模向外流散。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占领巴勒斯坦,开始迫害犹太人。犹太人举行了大规模的起义,结果失败。罗马帝国将耶路撒冷夷为平地,仅存圣殿的一堵墙,犹太人只得到这堵残存的墙上为自己民族的命运祈祷哭泣,后来这堵墙就被叫做“哭墙”。幸存的犹太人几乎全部逃离或被赶出巴勒斯坦。在此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阿拉伯民族成为该地区的主要民族。7世纪,阿拉伯帝国赶走罗马人,占领巴勒斯坦,来自半岛的阿拉伯人与当地居民(迦南人、腓力斯丁人、希腊人、罗马人等)逐渐融合为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2.犹太复国运动

犹太复国运动的创始人是出生于布达佩斯的西奥多·赫茨尔,他认为只有将犹太人和非犹太人分开来,犹太人只有走到自己建立的国家,犹太人问题才能得到解决。1879年,赫茨尔在巴塞尔主持召开了世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代表大会,通过了《世界犹太人复国主义运动纲领》,号召犹太民族在巴勒斯坦建立国家,犹太复国运动由此逐渐高涨。

3.《贝尔福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借口对土耳其作战,侵占了土属巴勒斯坦,为了利用犹太人力量巩固自己在中东的地位,英国采取“扶犹压阿”的方针,积极支持犹太复国主义。

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福尔写信给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柴尔德。在信中,贝尔福代表英国政府宣称,英国“赞成

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一个民族国”。并表示英国政府为达到此目的将尽量大的努力。这封信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贝尔福宣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末,英国占领巴勒斯坦,1922年,巴勒斯坦沦为英语“委任统治地”,在美英的支持下,世界各地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到1939年,居住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从19世纪末的不足2万人猛增至44.5万人,从此,在巴勒斯坦不断发生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间的民族冲突。英国把犹太复国主义引入巴勒斯坦目的在于挑起阿拉伯人对犹太人的仇恨,从而巩固在这块战略要地上的统治。

4.美国对犹太复国运动的支持

《贝尔福宣言》导致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引来巴勒斯坦人对英国的强烈不满。英国于1939年5月发表白皮书,决定对犹太移民加以限制,并许诺给予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治权。由此,英国先是得罪了阿拉伯人,继而得罪了犹太人,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越来越不受欢迎。犹太复国运动转而寻求美国的支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逐步取代英国,成为犹太复国运动的主要支持者。1944年3月,美国政府发表声明,表示反对英国发表的限制犹太移民的白皮书,此举主要是为了争取犹太人,为今后插足中东东事务打入一个楔子,从而进一步向西亚,北非的全面渗透扫除障碍。

5“巴勒斯坦分治方案”

二战后期,英国实力不济,同意美国参与巴勒斯坦地区事务,1945年1月,英美组成了联合调查委员会。该委员会提出由联合国托管巴勒斯坦的建议。1947年2月14日,英国政府正式宣布将巴勒斯坦问题交给联合国处理。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关于巴勒斯坦将来治理(分治计划)问题的决议》。

【贝尔福宣言】

决议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将于1948年8月1日前结束,撤出军队;在此后两个月内,巴勒斯坦成立阿拉伯独立国,犹太人独立国和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规定阿拉伯独立面积约为1.1万平方公里,犹太独立国面积为1.4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市连同近郊区176平方公里由联合国管理。

分治决议得到了犹太人的拥护。阿拉伯国家则决心为制止巴勒斯坦的分治而战。此后,阿拉伯人开始袭击犹太人社团,而犹太人在美国的支持下对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也发动了进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布成立。从此开始了至今还在延续的现代阿以冲突。

二、五次中东战争和阿以冲突

1.第一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国成立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阿拉伯各国出兵巴勒斯坦,初期,阿拉伯军队实力强大,以色列危在旦夕。安理会促使阿以双方达成了为期4周的停火协议,这为以色列赢得了喘息机会,停火期间,以色列从美国犹太人手里募集大量资金购买军火;而阿拉伯军队由各国之间的不团结难以协调,英国又撤销对阿拉伯军队的武器供应,停战期间

贝尔福宣言(二)
国关史期末名词解释

1克里米亚战争(Crimean War)339

(1)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

(2)导火线: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3)战争过程: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

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 1俄国在军事上失败,外交上孤立,处于战略守势。标志着俄在欧洲大陆上主宰地位的终结。

2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

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

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3神圣同盟与五国同盟瓦解,大国协调体制不复存在。

4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是近代科技战争的开端。许多新战法登上历史舞台,技

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2开罗宣言 28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

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

宣言声明: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并惩罚日本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的岛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予以归同时在相当期间,使朝

鲜自由独立。

意义:开罗宣言是确定日本侵略罪行及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国际文件。1肯定了中国收

复失地的权利,并使中国获得了相应的国际地位。但大国之间的利益交换中国的主权受到

新的侵害。2是第一份确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具有人国际法效力的条约性文件它在法律上明确

了日本占领台湾的非法性,为战后处理台湾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

3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Woods) 180

(1)背景: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

(2)1944年,美国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商讨有关建立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及国际复兴开发银行问题。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以美元为支柱的国

际货币制度,促成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影响:(1)该体系是美国一手建立的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资本主义国际

经济新秩序的基础,美国由此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为美国建立世界性霸权奠

定了基础。

4《洛加诺公约》 361

一战后,在国际社会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欧美各大国通过会议和条约等形式调整了彼此

间的经济、政治关系,其中以1925年10月在法德谈判的洛迦诺会议上的《洛迦诺公约》

的签订为高潮。该公约是与会各国草签的最后议定书和其他七个条约的总称。

内容:1主要文件《莱茵公约》规定了德法,德比边界维持现状;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

2德与波兰,捷克签协议规定有争端时提交仲裁法院解决。

3同意德加入国联。

评价:被称为“绥靖主义的先驱

1德是最大受益者,是得在一战后首次以完全平等的地位参加欧洲大国会议是德和平外交的

胜利此条约还削弱了凡尔赛条约。

2英国外交的胜利,压制法国,对德宽容。

3英法默许德国可以变更东部边界,为德日后扩张埋下隐患。其本身就孕育着不稳定,并没

有解决和消除矛盾,反而使矛盾尖锐化。20年代的国际社会成为和平喧嚣下的充满动荡与

危机的“洛迦诺时代”。

5《贝尔福宣言》252

(1)背景:英国早在19世纪中叶就觊觎巴勒斯坦,打算利用犹太复国主义作为它侵占巴

勒斯坦的工具。

(2)时间:1971年11月英国政府正式发表《贝尔福宣言》

(3)内容:英国政府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使其

实现。美国也对《贝尔福宣言》表示赞同。

(4)《贝尔福宣言》把英国强权政治的嘴脸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英国把不属于自己的领

土许诺给犹太人,人为地制造了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人之间的矛盾,使中东地区的形势变得

更为复杂起来,并给巴勒斯坦埋下了长期动乱的祸根,由这些矛盾导致的一些冲突一直延

续至今。

6 新东方政策 257

1969年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1969年,勃兰特出

任联邦德国总理,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

内容:一、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

二、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

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

评价:是70年代东西方缓和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在国际形势缓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摆脱美

国控制,谋求独立的外交倾向,打破了联邦德国与苏联东欧国家的僵持关系,提高了联邦

德国自身政治地位,开创了外交关系的新时期,为德国和平统一奠定了基础。

7古巴导弹危机 305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严重

的政治、军事危机

赫鲁晓夫为了改变冷战局势下的不利局面以捍卫古巴革命成果为由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侦

察机发现了古巴导弹基地,肯尼迪总统对古巴实行封锁,双方的强硬态度最终以赫鲁晓夫宣

布从古巴撤走导弹结束。

影响:古巴导弹危机将冷战被推到了核大战的边缘,美苏双方间的最严重的一次核危机但也

成为美苏关系的转折点,美苏深刻认识到双方在避免核对抗方面有着相同利益,古巴导弹危

机成为国际力量分化的催化剂: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古巴与苏联发生了矛盾;西方阵营内

部矛盾也由此加深,核均势的现状不允许单方面改变,成为了西德调整东方政策的基础。

8慕尼黑阴谋 371

1原因:“五月危机”后,希特勒继续推行侵占捷克斯洛伐克的战略计划,捷政府把命运压

在英法身上,但英法不惜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换取希特勒的谅解。

2过程:1938年张伯伦与希特勒在慕尼黑会谈,炮制了《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区

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即《慕尼黑协定》。

3评价:1《慕尼黑协定》实际上宣判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死刑。它大大增强了德国的军事实【贝尔福宣言】

力,提高和巩固了希特勒个人独裁的权力和威望;

2英法本身受到沉重打击,加剧了那些本来依附于英法的欧洲小国对英法的离心倾向;

3给苏联所倡导的集体安全战略以致命一击,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猜疑和分歧,不得不修正

30年代长期谋求的集体安全战略,制定新的外交政策。

4《慕尼黑协定》是希特勒“不流血的征服”方针和张伯伦对德绥靖政策结合的产物,是英

德双方一种特殊的妥协。然而,德国是表面的暂时性让步,英国则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让

步。

9尼克松主义 199

背景: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第三力量崛起。美陷入越战,内战危机爆发。

战略收缩,调整外交政策。

内容:1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

国的威胁,美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则避免卷入越

南式的战争。评价:在这以后尼克松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美处理盟友的战略关系。美国

战后的重大决策。标志着从杜鲁门主义以后这种遏制政策的结束。

10艾森豪威尔主义 280

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冷战时期提出的一项对外政策。【贝尔福宣言】

50年代在中东和北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下,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对中东的影

响,艾森豪威尔于正式向国会提交一份关于中东问题的特别咨文。其中心思想是“中东出

现的真空必须在俄国人近来之前由美国来填补”,要求国会授权他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

合作计划”。决议宣称:保持中东地区国家的独立和完整关系到美国的重大利益,美国可在

这一地区使用武力,以对付所谓“国际共产主义的武装侵略”。1958年美国出兵黎巴嫩,干

预该国国内事务便是艾森豪威尔主义在中东的具体实施,其后,艾森豪威尔主义亦被用于

中东以外的地区。

11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286

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在上海共同发表的联合公报。

1971年,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具体安排,1972年

尼克松首行中国,与中国签订了《上海公报》。中美双方承认,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

有着本质的区别,美方对只有一个中国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

冲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中美《上海公报》是中国政

府与美国政府之间所签署的第一个联合公报,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两国结束了20多

年的敌对状态,开始了正常化进程,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基础,《上海公报》改变了世界战略

格局,中美关系实现“破冰”后,中国很快迎来建交高峰。

12集体安全(collectsecurity)338

目的:30年代苏联为制止法西斯国家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而提出的重要外交政

策。原因: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日法西斯的扩军备战和侵略扩张不但

威胁着苏联和广大中小国家的安全,而且危及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的根本利益。时间:1933

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批准关于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计划。 (l)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际联盟;

(2)苏联不反对在国际联盟范围内缔结抵御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

(3)苏联同意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

或其中某些国家参加上述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4)一旦遭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评价:这项政策是对孤立主义,独立主义的突破时一战后和平主义的产物。

13三十年战争 354

(1)导火线:1618年5月23日的“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28992/

推荐访问:晋州市贝尔福 法国贝尔福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