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8-15 11:29:3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一)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浅谈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摘要:生态文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现代化产业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严重挑战: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人们的生态文明观念淡薄,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谐社会下的生态文明建设,要从树立生态文明的价值观,贯彻生态文明的发展观,坚持生态文明的生产观,培养生态文明的消费观,建立生态文明的政绩观等方面努力。生态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21世纪的新体现,并蕴涵着系统的整体性方法论,可以应用到构建和谐社会中去。

关键词: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建设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它们互相包含且直接相通。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之

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其实质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协调、共同发展,全面繁荣。

一.生态文明思想的发生与发展

生态文明思想的渊源有三方面: 一是来自传统的和谐思想;二是对于生态与环境危机的反思;三是建设生态文明实践的总结。学者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整合中国与西方传统生态文明思想精华,综合各个新兴学科的科学内核,总结大量实践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产生了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它包括生态安全观、生态生产力观、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生态文明观的方法论、绿色人文精神等等。其中特别强调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发展生态生产力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生态文明思想发端于生态与环境问题,它引发了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产生了可持续发展思想,进而产生了生态文明观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最终指导人们建立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以取代工业文明社会。

二.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

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是自然-人-社会复合体的和谐协调。生态文明观认为,不管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其演进发展过程中,和谐协调的时间和空间都远远超过斗争和冲突,[1]

和谐协调既是复合体发展演进的结果,又是促进复合体发展进步、生机勃勃、长盛不衰的主要动因。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演进中,竞争绝不是自然界的唯一规律,一种生物可以创建一个不曾被占据过的自己的特殊位置,并且无须牺牲另一种生物的生存,只有在一个缺乏创造性的世界里,禁锢在严格的生存模式里,需求的匮乏和冲突才成为不可避免的命运。因为绿色生命富有强大的创造力,因为自然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生态位分离的规律、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规律、生态系统普遍有机联系相互适应协同进化的规律以及生物间的趋异、宽容现象,所以自然界里,还有一种普遍的规律,那就是和谐协调。

人们渴望和谐、追求和谐,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理想不懈努力,正如胡锦涛指出的,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西汉的强盛,唐朝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社会矛盾比较缓和,民心比较稳定,人民比较安居乐业,自然生态得以休养生息,社会各方面比较和谐协调的时期。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更是从总体上展示出一幅安定稳定、民心畅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景象。

三.生态文明的基本原理

【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有三个基本原理,即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良性互动原理;发展生态生产力原理;学习生态智慧和发挥生态优势原理。

一)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良性互动原理

如前所述,人类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以及可持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是生态文明观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期阶段,生态文明观不但把人类、自然和社会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而且把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和全面繁荣也当作有机联系的整体,和谐协调是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基础,而持续发展全面繁荣又能为和谐协调创造良好的物质的、精神的、政治的、社会的条件,使和谐协调升华到更高阶段,实现和谐协调的新境界。所以,生态文明坚持社会生态系统、人自身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全面发展,坚持复合体内各个子系统的持续发展,坚持复合体各方面的全面繁荣和进步。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不可能有共产主义社会那么高的和谐度和繁荣度,但它必须具备社会主义和谐与繁荣社会的基本的特征,即胡锦涛指出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且为不断提高其和谐度与繁荣度而努力。

二)发展生态生产力原理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存在、运动和发展的总的立场、观点、方法,其核心是马

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生产力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生态文明观认为,生产力是使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协调、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能力,这就是生态生产力,它是在传承工业文明十分发达的水平维和十分强大的力量维的基础上,在生态文明观指导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所以,生态文明观十分重视发展生态生产力,把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务,作为推进自然-人-社会复合体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全面繁荣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同时生态文明观还十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对机械唯物论。正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并遵循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人和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才能合规律、合目的地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从工业文明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的转变,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样十分和谐、美好的社会。

三)学习生态智慧与发挥生态优势原理

发展生态生产力,建设和谐协调与持续发展、全面繁荣良性互动的生态文明,关键是学习生态智慧和发挥生态优势。生态文明观认为,大自然是最有智慧的,它是地球经过几十亿年优胜劣汰、协调演变、和谐共荣而积累起来的自然智慧。人类对于自然生态智慧的了解、学习与应用虽不多不深,但是已经获益匪浅,如认识到它是自然科学进步、绿色高科技发展的重要源泉,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与经济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等等。生态智慧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的智慧和生物个体的智慧,生态优势包括生态智慧的优势、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优势。 [2]

四.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的许多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直接吻合的,所以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求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生产力,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前提。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精神,而绿色精神就是一种主人翁和责任感的体现,是一种正确的竞争观,是一种和谐宽容的精神,是一种讲究时间效益和奉献的精神,更是一种创造精神。倡导绿色精神就会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特别是充满创造性的活力。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孙家驹. 人、自然、社会关系的世纪性思考[J]. 北京大学学报,2005(1).

【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2] 廖福霖. 生态生产力是先进的生产力[J]. 生产力研究,2004(10).

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二)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怎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

(一) 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时,也会妨碍经济增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

(二)从社会结构层面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因此要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逐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能果断处理突发事件,也要建立有效的社会稳定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三)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提到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将这个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既是对人类文明进入转型期的规律性把握,是对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实践性提升,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新发展,是党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执政理念的一次升华,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理念的重大体现。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它将给我们带来包括世界观、价值观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维系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 关键词:小康社会:奋斗;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49-01

一、生态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内涵

在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其形态经由原始文明、农业文明而进入工业文明。工业文明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的显著区别在于,前者凭借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了空前的干预自然的能力,人类对于自然从被动适应、主动反应发展为积极的干预、改造。工业文明在不到人类历史万分之一的时间里,创造了比过去一切时代总和还要多的物质财富,也创造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与制度。工业文明在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无视自然的价值,使原本充满灵性的有机自然沉沦为机械的、僵死的被征服与掠夺的对象。资本主义生

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和谐社会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一、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但是现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1.全社会生态建设与保护意识薄弱。一些地方与部门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未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唯GDP马首是瞻,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2.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中国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实践中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3.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欠健全、法制不完善。环境保护仍然是政府主导、以行政手段为主线,基础薄弱,执行力量不足。
  4.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欠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人、财、物)严重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出路只有一条,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与环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与承受能力,坚决禁止过度性开发、掠夺性开发;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与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共生共赢。浙江省杭州市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称道。环境是杭州的立市之本、优势和潜力所在,2011年1月杭州市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对生态型城市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杭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突出杭州的生态优势和战略资源,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将其融入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生态型城市,打造美丽杭州。得益于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思想的坚定践行,近年来杭州市先后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城市、绿化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荣誉。
  2.自觉尊重和运用自然规律,促进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必然的,因而只能尊重、利用而不能相违背,否则必然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这已被无数的现实所验证。引导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以优化资源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降低环境污染为重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2012年浙江省杭州市提出要着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十大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高端新兴产业,严格把好项目准入关。着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加强截污纳管工作。着力加强执法监管和内部管理,加快构建以乡镇、园区为重点的网格化监管体系,探索标准化执法程序,加强环境风险防控。
  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发展循环经济。中国生态环境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突出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促进速度与结构的相统一;必须以改善质量为关键,促进速度与质量的相统一;必须以提高效益为中心,促进速度与效益的相统一。为此必须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低能耗与低排放的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推进产品回收、再生和复用等。有中国大竹海之称的浙江安吉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认为环境是安吉最大的资源,生态是安吉永久的财富,让青山绿水成为储蓄的GDP,让蓝天沃土成为永恒的不动产,让能源资源得到永续利用。通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强化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开发,把许多地方视为包袱的生态保护提升到区域发展的比较优势,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山区经济发展之路,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样本。
  4.通过法制建设,推行生态补偿战略,建立补偿机制。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通过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实施,深化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求高消耗资源型、高消耗能源型、高污染环境型企业对资源环境消耗与环境污染作出回应与经济补偿。通过配套的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切实履行环境损坏赔偿制度。近年来,浙江台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提出了把“山海秀丽”放在了“富裕和谐”前面的举措,体现了谋求绿色发展的价值追求。明确提出以产业链为核心,用环境整治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产业生态化。把产业转型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举措,向重污染高能耗产业开刀,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重点产业整治。近年来台州全市完成了24个重点区域的摘帽整治,医化企业数量从2000余家整合下降到目前不到200家。
  5.建立生态文明的考核评价和硬约束机制。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标体系和推进办法,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绿色GDP提了很多年,实施起来却很难,主要是没有可定量评价的标准,必须改变唯GDP马首是瞻的观念,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被誉为“浙中承德、天然氧吧”的浙江磐安县倡导生态也是生产力理念,基于山清水秀的独特优势,通过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居兴县”三大战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确保磐安绿色崛起。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体系:建立注重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把资源能源节约指数、生态环境治理指数、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乡镇和职能部门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6.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在全社会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教育,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环境意识,形成合理、理性消费的社会风尚,将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化作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珍爱自然、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截止到2011年,浙江省累计建成6个国家生态县(临安、桐庐、开化、安吉、义乌、磐安)、4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7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274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生态村9个、省级生态乡村939个,国家园林城市22个等。按照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的总体要求,以建设“富饶秀美、和谐安康”的生态浙江为目标,2012年8月,浙江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浙江省“四边三化”行动方案》,积极推进“四边区域(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行动,对全省国省道公路可视范围内和铁路线路保护区内影响环境的“脏乱差”进行全面整治,并明确要求在2014年底显成效。2012年11月,一份已在征求意见中的《浙江省省级绿道网布局规划》初稿,提出到2020年,浙江有望拥有超过4000公里的绿道。这些依山傍水的绿色道路,除了是步行骑行游玩的好去处外,也可能是我们上下班的通勤之路。从2011年开始,浙江就与江苏省政府联合规划了环太湖的绿道网,目前湖州环太湖绿道主线已初具规模。
  7.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共享生态文明成果。面对气候变化日益严峻,走低碳之路已是未来发展必然趋势,低碳经济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最新国际游戏规则。我国也在哥本哈根会议上做出了正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了实现这一承诺,我们一方面可通过国际间学术机构开展交流合作,根据国情,去伪存真,为我所用,如利用并推广应用科技成果解决现实问题,强化与之相关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另一方面重视碳汇工作,切实增强海洋、森林、草原和湿地的碳汇意识,努力构筑天然碳汇生态屏障,大力发展好蓝色海洋经济,保护和发展好森林、草原、湿地,通过发挥各自生态功能,努力完成国家增加天然碳汇、保护碳贮存、促进碳替代的重大任务,造福人民。
  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存在着对立统一的整体关系。只有全社会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才能真正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望。
  (作者单位: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30473/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论文 生态文明和谐社会作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