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铁芳当班主任三年靠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8-23 11:21:3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刘铁芳当班主任三年靠(一)
刘铁芳老师讲座实录

刘铁芳老师讲座实录《乡村教育之建立城乡支教体系》

我想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目前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行动的方式?或者我们以何种姿态来面对这样一种教育的诉求?或者说乡村孩子的诉求?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体制也好,希望工程也好,一般人所看到的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作为专业人士的我们,需要看到一点内在的东西,要从孩子真正的精神生活、成长需要出发,我们的进入对他们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方面。(此时:有一些想听讲座的人进入打断了对话。刘教授温文尔雅又不失幽默地说了一句:“感谢你们,让我觉得我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点意思(笑)”)。另一方面,我们不要老是想着我们要给予什么东西,当你老感到你老给予什么东西的时候,你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局外人,就好像我与大家相遇一样,真的感谢大家,因为如果没有大家,就没有这样一个自由讲授的机会与空间,每个人都是需要空间的,这意味着我们要进入他人的世界首先要把这个世界看做我们自己的世界。前些天研究生开题时我讲到一点,这个世界会不会在意你多写一篇论文,少写一篇论文呢?会不会?谁会在意,真正在意的人是谁?是你自己,所以你要想想你做这篇论文对你自己的心意味着什么?所以最重要的不是去问你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说不是你能在何种程度上去解决他人的问题,不是这样的,而是说你在何种程度上触摸到你所研究的问题,通过这样的触摸,让你自己获得一种启迪,获得一种教养,获得一种人格心灵的提升,所以这才是很重要的,如果说你的一篇论文就很重要,那么这个世界就离共产主义的路不远了。因为在你上面还有更聪明、更厉害的人写很多更好的文章,所以最怕不是这个问题。首先要救援我们自己的心灵,就意味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想以一种救援的姿态去进入他们世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思考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的行动对于我们自己究竟意味着什么?所以你要想想你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你在显明你作为一个大学生的优越感,显明你作为一个时代青年的热血,还是让你的心沉淀下来,让你的心触摸到社会的底层,让你的心在与那些孩子交往中,在与他们摸爬滚打中来获得一种灵魂的感动?

这里就存在两种姿态的问题:一种是改造的,居高临下的,施予的姿态,还有一种姿态是平等的,平等是一个比较外在的悬乎的一个词,你可能说大家是在平等着聊天,但仅有这些还不够,一定要有身姿的平等,一定要有身体进入的平等,也就是说,让孩子们意识到,你和他是平等的,而不是你意识到你跟他是平等的,明白吗?所以只有当你真正地进入了他的生活,平等才有可能,我们有很多时候,我们的进入都只是为了显明我们的优越感或优越性。你看多少希望工程,多少援助,找到贫困地区的人,浩浩荡荡带着钱,带着物品,带着摄像机,带着记者:“哎呀,你看我们来给你们捐款,”那里的人很是感激,泪流满面,称谢不绝。这个效果,他们对你们充满感激,孩子们在你们面前好像找到了救星一样,这不是支教者的姿态。

这样的姿态更多的是以他们那样的贫穷,他们的需要来显明我们存在的需要,显明我们存在的优越感,优越性,是不是这样?所以我很欣赏的那个在广西支教的小伙子——卢安克,一个异国他乡的年轻人,跟我们年龄差不多,没有任何的收入,完全靠着他父亲每年寄给他的五千元人民币,每个月的花费很少,多数花在了孩子身上,他因为偶然的机会去广西义务支教,然后就毅然选择把自己的根扎在了乡村,而他后来留下来的地方比开始支教的地方更偏远,而他进入这个地方,他不是浮光掠影,而是真正的和孩子们,和农民,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他们还更他们,比他们更像当地人,这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和孩子们一起玩,认同孩子当下的生活,所以要支教,就要首先进入他们的世界,所以这也是我们如何可能进入他们的内心,那就是渐进的进入,首先要做的是形的进入,也就是说要在身体上,形体上跟他们一起摸爬滚打。那个记者柴静去采访他时,因为柴静是从城里

来的,本来就是想和他们讲清楚,但是一旦扯着她,让她的朋友到外面搞些什么事情时,要脚上沾点泥巴,马上就把城里人的本质就露出来了,狐狸尾巴就露出来了。

我们要没有任何顾忌的与他们在一起,农村里的孩子也很敏感,所以柴静采访时,有一个镜头,也就是说让孩子把那个火加亮一点,但后面这个孩子意识到火加亮一点是为了后面那个摄像师拍得更清楚些,而不是为了取暖,这让孩子变得很敏感。这成了一种表演,而不是真实的为大家为他们取暖,农村里的孩子们一样的可贵,一样有一颗宝贵的心灵,所以说:我们以何种方式进入他们的世界,进入他们的内心之中,让他们没有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外在世界的他者,这种他者的存在是非常痛苦的,他者就好像你身体里的硬物一样,所以一定要让孩子们意识到你不是他们世界中的他者,你就是他们世界中的一部分。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给你一个没有阻隔的角色,这是第一步,就是充分地意识到我们跟他们没有差别,我们愿意与他们摸爬滚打,我们在他们面前不是扭扭捏捏。尽管这种扭捏也是一种不自主的流露,当你从自己的生活方式进入他人的世界中的场景时,你就会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扭捏姿态,而在他们面前,这些东西都是多余的,所以我们不妨在下去支教前把皮鞋脱下来到泥巴地上面走走,去锻炼一下,让他们消除这种扭捏感,所以要真正的平等,从你们自己的世界中超越出来,进入到孩子们自己的世界,也就是把他们的世界变成我们的世界,这是第一步,进入到那个世界的下一步就是要理解他们,要找到他们世界中的思维方式,找到他们的那种心之所系,他们关注什么东西,他们爱好什么东西,他们向往什么东西,有了第一个阶段作为基础,那么在思维的进入这一阶段就变得很容易。

这里面所要表达的一个意思是不要简单的用我们的思维来替代他们的思维,而一定要亲近他们的思维,前面一段是要亲近他们的身体,他们为什么没有那么想,因为他们没有接触互联网,没有接触外来的世界,他们没有与这个世界接触的很好,所以他们接触的信息是有限的,他们只能站在他们的信息空间来思考问题,能说的就说,不能说的就保持沉默,一个人的世界就说他的言语的世界,因为他们所接触的是那样一种空间,那样一种话语的空间。所以他就只能得到这样的生活,比如:看到一个麻雀,他的态度和你的态度是不一样的。那么,你要尝试着问个问题去理解孩子,问问他们是否会因为一个麻雀而感到很新鲜,是这个样子吗?这就是思维上的理解和进入。

第三就是引导他们世界中的自我发现与创造,这就涉及到一种人格的转变,人格上的进入,人格上的平等,卢安克的博客空间中写到一点,很有启发:要想进入到更高层次的话那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活动。因为只知道玩,只知道摸爬滚打远远不够,它只能作为一个初级阶段,要有点深度要步步进入,第二阶段是思维的进入,第三阶段就是人格的引领,那就是要在他们的世界中,他们的人格中,给他们提供一种亮点,有一点高度,给他们提供一种更高尚的引领,卢安克提供的是什么?

因为他们的那个地方没有桥,这种状况给当地带来了很多的困难,他就利用他哥哥寄给他的五千元,和他们一起,怎样来设计这样一座桥呢?当然五千元钱很少,那怎么办呢?就叫孩子们想办法,叫村里人大家一起想办法,一起来设计。所以他不仅仅是去援助他们,说给我给你们五千元钱!不是这样的,他是一定要与孩子们一起做,亲力亲为,共同创造,当然这也只是他曾经做的情中的一个,在他的博客里面,还有一些他做过的其他事情。也就是说进入到他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去做一些对他们、同时对于你也很有意义的事情。真正能够达到一种对他们人格世界的引领,让他意识到“我也能改变”,所以我们做这样的事情,不仅仅是为了做这件事情本身,而是为了唤起孩子们人格中的某种“亮点”,唤起他们人生中某个改变的契机。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篇钱理群先生文章中的一句话,我们今天要想改变这种状态是很难的,所以他依然依然处于一种低调的理想主义。他的话就是:“我们能救一个算一个”,这也是我们支教者的一种姿态,一定要有这种宗教般的前提与信仰,去面对他们。也许面对十个,二十几个,几十个孩子我们不容易,但是也许我们曾经的存在,改变

了一个孩子的内心,这就是支教的成功了。反过来说,改变了你,那也是蛮好的,是吧?你平时是娇生惯养的,那么通过支教这样一个活动改变了你,改变了你对中国的认识,改变了你自己的毛病,那也是蛮好的。我们期待在改变了一个一个孩子的同时,也能对我们自己有一些帮助。所以说这是一种低调的理想主义。刚刚所说的是进入他的世界的三个层次,身体的进入,思维的进入,然后是人格的进入。

所以,只有进入了他们的世界,那么点亮他们的世界才有可能。所以,就涉及后面讲到的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面对我们当下乡村的世界,我们要做的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最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是简单的把城里的“应该”教育的模子到那里去重建一下吗?还是另辟蹊径,面对他们的世界找到一些更契合他们当下最紧要的问题,那么在我看来,这就涉及到我们对乡村教育的的判断问题。为什么要我们去?这就面临着三个根本性的问题:第一点就是乡村社会的空心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乡村社会的无文化化,或叫做文化的荒漠化。

这就是我在06年写的文章中提到的,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笑),虽然我觉得有不少写得很好的文章,但这篇文章些得尤其的好,写完后想让他看看,没想到马山就把它发表出来了,最后,这篇文章只删掉了一句话:“也许我们要用牺牲整整一代的乡村少年的代价来换取乡村世界的发展。”我写这句话也是因为当时想到在越战时期,要牺牲整整一代越南女性来换取越南。其实我们所说的问题比我所说的这句话本身还要严峻。现在来到城里的孩子,呆在乡村有问题,但至少相对于农村的孩子还是有一点优越感,所以第一个问题:我们面对的是乡村社会的空心化和无文化化,这意味着什么?

空心化,那就是我们小时候生活在乡村社会的人际生态已经破碎了。那么与我们小时候的人际生态有什么不同呢?有同伴,呼朋引伴,大家一起来玩;还有些比你高一辈的中青年,他们不仅给我们的生活以支持,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提供一种人格的、精神的使唤;同时还有老一辈老年人们,给我们讲故事,尽管他们唠唠叨叨、婆婆妈妈吗,但正是他们的慈爱,养育了我们同年的记忆,所以从年龄上是不同的年龄层次;从人格上是 不同的人格结构,从个性上是不同的个性,从知识上也有不同的知识类型,那么他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际生态。他不是一个扁平的,而是复杂的、多样的人际生态结构,那么当我们今天说乡村社会的空心化时,那就意味着,他把最重要的中青年送到城里面去,还有把以中青年为代表的文化和主题也带走了,那这下只剩下老年人,而老年人在这个社会上迅速的边缘化,他们的故事已经老掉牙,这样就扁平化了,这里面涉及一个问题:20世纪最大的改造是对乡村社会的改造,20世纪中国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乡村社会迅速的倒退,而现在去乡村化,变成了纯粹的农村和三农问题。

第一个改造当然就是…,这话不好说,举个例子可能会更清楚,从那时打土壕、分田地,一方面保障了农民的生存的权利,这方面是一个进步,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把乡村社会的什么东西破坏了呢?契约和信誉,也就是说:我们今天回过头来,有时也并不是基于一种公正的立场,而更多的是基于大多数民众的支持,确切的说是那些没有经济地位的人,什么都没有的人一心一意干革命,来剥夺那些有地位有东西的人,剥夺这部分的人以赢得那部分人的支持,让他们死心塌地的干革命,还包括给他们以尊严,这就是我在一篇博士论文里提到的:“农民的狂欢问题”,实际上所带来的是一种尊严,虚假的尊严的满足,也可以说是不真实的尊严,也就是给农民一些保养,让他们死心塌地的干革命,这个地方我们就不扯远了。 这就是说:改变了人民的信誉体系,第二个改变了农村社会的整体结构,我曾经到山西的一个叫做后沟的地方,它是一个完整的乡村社会的村落,我觉得真的是很有启发,也就是在传统的社会中间,乡村就是一个社会,类似于我们所谓的城邦,小城邦,它有自己的权利系统、有自己的信仰系统、有自己的能源系统,甚至他们那里是一座山上的排水系统都是一样的,所以文化的位臵,什么读书人的层次等等都弄得清清楚楚,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甚至那里面既有道教又有佛教,二教并存,所以它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很显然,我们这个社会改造

的过程就是一点点把它核心的东西给抽掉,把主力抽掉,把信誉也抽掉,所以整个就变成了一种体制上的残疾,你看中国传统社会,功成身退的时候那些当官的大富人家,那些将军都告老还乡,然后在乡里修一间房子,泽被乡民,实际上就带来了乡村社会的文化。中国乡村的文化通过乡村士绅来得到保存,所以,传统的乡村实际上是有文化的,所以我想提个建议给上面的人,那就是解决中国社会当下很重要的一个推理,其实就是要解决乡村社会的产权的问题,就是要鼓励城里面的人,特别是有文化的人,退休的时候能够在乡里面去修整旧房子,其实这并不一定要从经济的角度去考虑,一定要从文化的角度去考虑。如果城里的有文化的人“告老还乡”,回乡村修房子,小孩子也过去,自然就把很多东西带了进去,这样城乡的流通就形成了,这点让农村里的人到城里面来跟他们学习还不一样,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刚才所说的乡村社会的空心化和去文化化,因为乡村社会于二十世纪已经破坏了,包括文革以来,更进一步动摇了乡村社会的文明,那么把乡村社会传统的文明都动摇了,是不是乡村社会中什么尊老爱幼,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当然还有一点点,比起城里那些伪善的人还是要多一点点,但是也已经被改造得差不多了,那么改革开放以来,就进一步把乡村社会的人都挖走了,所以整个乡村社会就是空的,它是一步步改造的过程,但是也许中国发展到一定阶段,也许又要重新建立这种回归,向乡村社会回归,是要在现代之上的一个回归,是在另外一个高度上的回归,但是这在短期内,还很难看到。那么这意味着什么?空心化带个孩子们的是精神培养的虚无,一个人最铁的就是精神的培养,所以每次我回家,最难受的是看着一些孩子,特别是那些长期跟爷爷奶奶长大的孩子,具有的文化的东西很少,读书压力也很大,没有什么自由玩耍的时间,他们的眼神都是无望的眼神,很木然的眼神。这就意味着我前面所说的删掉的那句话,真的很难,当我们的孩子们都是无望的时候,没有文化的引领,也没有人格的引领,也没有爱的孕育,那么这样的孩子跟一条狗长大了真的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大家想想邢丹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真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充分的重视,邢丹就是那个丛飞的妻子,一个长的很漂亮的,漂亮且不说,因为不漂亮也是一样的,这个跟漂亮没有关系,但是漂亮好像会更让你觉得心痛一样的(笑)。(附:邢丹为“感动中国”人物丛飞的妻子,2011年4月13日,一轿车在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往深圳方向行驶至惠东稔山路段时,汽车前挡风玻璃被路边飞出的石块击穿,击中副驾驶座乘客邢丹头部,至左下颌粉碎性骨折,闭合性颅脑损伤,因抢救无效死亡,三名嫌疑人均为90后,均小学辍学、无业,不以抢劫为目的,而仅仅是无聊取乐,砸后致使车辆停下后,三人未上前,而自行离开。)她就是团市委,义务帮助孩子,给孩子们做支教等慈善方面的工作,完全是因为那几个孩子的无聊,扔的石头砸到了她,没想到她一心为了帮助他们这些孩子,最终还是死在了这些孩子的手上,拜托各位,希望我们不要遇到这种情况,那么如果说邢丹是你的妹妹,或是你的姐姐,请问你还会去做这种义务支教的事情吗?你是觉得这些社会责任更大,还是觉得这些孩子太没意思,太不懂事了,是不是这个样子?

我们要回过头来思考这些孩子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事情,我们如果作为古代社会的强盗,偷人家的东西,人家是因被偷而遭受了损失,对于你呢?好歹还增加了一点东西,怕就怕你偷了人家的东西还放一把火,这放一把火对你没有什么好处,对于他人只有害处,所以古代的黒盗还是给人留点后路,他也怕断子绝孙,所以他要留后路,也就是说你做事最低限度而言就是坐损人利己的事情,也就是说你损人的时候要利己,当然,我们要求大家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但如果你要做这个的话就一定要利己,不要做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但如果你要做这个的话就一定要利己,不要做那种损人不利己的事,这就是我们这个社会所存在的道德危机,因为你看,那小孩子玩的全是冷漠的游戏,因为对他们毫无好处,但是他也没有意识到会被抓住,如果意识到被抓住也许不会去做,但是要是因为被抓住才不会做这件事情

的时候,这已经是不在教育之列了,而仅仅是法律的约束,不是对这件事好处与坏处的考虑,当然这是另外一个问题,所以我们说这些孩子们完全是内心的空虚空无。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是乡村少年精神的虚无化。

这种乡村少年精神的虚无化直接上面所说的由于乡村社会的空心化和无文化化所带来的乡村少年精神的虚无化,这完全是无聊,无聊到仅仅扔石头石块来取乐,来玩玩。你玩玩不要玩出人命来,不要到这里来玩。你到水边打水漂,打水漂还有那种美感,也就是那种自然的美感。乡村社会原有的那种自然的美感都没有了,是不是这样子?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剥夺呢?我们把乡村孩子们最后的美感都剥夺了,是不是这样子?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只能从电视剧上看到那种美的人,歌舞昇平,那才是美的。打水漂,那有什么美的?你们想想可能以为那只是一种游戏,这也是一种文化的剥夺。其实乡村原本也有很多的乐趣,所以我经常讲,我们一定要去了解乡村,挖掘乡村,发现乡村。你想想它几千年演变下来的,积累下来的,肯定会有很多有价值的,很珍贵的东西。那些东西不是因为放在一个外在的科学评价中间有价值,而是对于那块地方土生土长的人有价值,因为他仅仅是在那个地方发展起来的。就是那块地方的人的生命的方式,所以它是一种天然的品质,只不过是被我们外在的体制给分离了,所以我们要有这种意识,比如说前面所说的身体的进入,那么我们可以和乡村的孩子一起来重新回到这种最古老的方式----游戏方式,要激活他们这种对农村的一种爱。当然我没有试过,因为我本身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这一点大家可以在支教时尝试一下,希望大家回来能写一篇这样很生动的文章,,所以这就意味着:乡村少年的精神的虚化,那么我们就要作为一种文化的带有者,与此同时我们要作为一种精神的陪伴,要陪伴他们的空虚的灵魂,激发他们内心的精神之火所以我说要做的就是一个词,就是“点灯”,我们就是要成为乡村孩子们黑暗的内心之中的萤火虫,记得小的时候,很喜欢玩这些东西,暗夜中正因为这些萤火虫的存在,才使我们童年变得充实,很丰富,很有意义。尽管现在的乡村也有变化,但但乡村自己的光却暗淡了,是不是这样?这就是两大核心的问题:我们如何去做。

第三大问题是为什么要我们去做,而不是乡村的老师们去做呢?这就是乡村社会的另一个问题:乡村社会的老龄化,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基本上农村是这样一种现象。我家里的那个学校的平均年龄是48岁,就是说我回去的话就算是比较年轻的人。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中等师范的衰落,给乡村教育带来的问题。这个中等师范是一个很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这种大学最多的是服务乡村,也可以叫做乡村师范,尽管一部分孩子留在了城里面,但是更大部分还是回到乡村,就是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这些孩子们由于没有经历应试教育的挤压,就是那个高中的应试教育。因为我是中师毕业的,我是八三年进中师,八六年中师毕业,所以他们就保留了天性中的某些东西,就就是你跟乡村比较接近的东西,包括:质朴的爱。也就是说,正因为中师这样的起点不高,想要跳龙门呢又有点难,所以现在的乡村教育还是靠这一部分人,这部分人是乡村教育的中坚。但是很遗憾,这些年来,乡村师范已经中断了,后面的师范生和曾经的乡村师范也不能相提并论,所以就直接导致后续的退化,虽然现在依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是很遗憾,因为乡村的待遇和乡村的地位很冷,跟不上,所以现在还是面临着这样一种乡村教师的短缺,这是其一,就是乡村教师的结构上面,年龄上面的确出现了短缺问题。

另外一点那就是目前乡村教师的工作,可能更多的还是揣着那张旧船票要登上新的客船,就是还拿着那个老的方式来应对当下的那些问题,甚至连传统的应试他都应付不过来。再来应付当下的这些问题,根本就无暇顾及,所以要他们在孩子面前担起文化的引领,心灵的陪伴,人格的激励,这三重职责和指导。太严格,他们坚持在那里就已经很不错了,你你还要他们做那么多东西,有一点难为他们。

现在怎样面对乡村的空心化和无文化化,孩子们精神的虚无化?怎样给他们以文化的引领,以及这种心灵的陪护和人格的激励?正是面临乡村社会的这三大问题,我们需要做这

刘铁芳当班主任三年靠(二)
2014年湖南省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研修考试附答案

2014年湖南省“国培计划”中小学班主任远程研修考试(A卷)

附答案

请学员注意:本套试卷共三大题,50个小题,每小题2分(判断题40分,单选题40分,多选题20分),合计100分;时量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题、计40分)

1、有句教育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你认为这句话( )。

A.概括片面 B.千真万确 C.全面中肯

2、( )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A.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3、 单亲家庭是指( )的家庭。

A.父母离异 B.丧偶 C.因不同原因而缺少配偶一方

4、表扬是指对学生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或其他方面较突出表现的肯定评价,是激励学生继续奋发进取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方法。

A.优良的学习成绩 B.优良的体育成绩 C.优良的人际关系

5、教师在实施批评教育时,要根据学生的( )选择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和批评策略。

【刘铁芳当班主任三年靠】

A.所犯错误 B.个性特点 C.平时表现

6、作为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最重要的素养是( )。

A.爱心 B.责任心 C.用心

7、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时,首先要让学生有一种( )。

A.亲切感 B.责任感 C.安全感

8、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 )也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0743/

推荐访问:班主任三年规划 三年班主任总评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