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8-23 11:26:0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一)
从高中称谓的转变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转型发展

龙源期刊网 .cn

从高中称谓的转变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转型发展

作者:黄旭广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4年第08期

【摘 要】辨析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等概念,阐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广西特色高中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普通高中 称谓 转型 发展 特色高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B-0006-03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如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等,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高中教育的现实需求。本文主要从高中称谓的转变探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并探索如何促进广西特色高中建设。

一、几个概念辨析

【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 【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

(一)概念辨析【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

1.重点高中。重点中学(高中)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以1980年全国重点中学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来阐释重点中学(高中),即“模范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方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对全面发展的方针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落实于行动,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真正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

2.示范性高中。199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和《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中对示范性高中作如下界定:示范性高中应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办学思想端正,加强德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素质与办学条件好,办学有特色,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社会和高等院校对其毕业生评价较好,学校的管理水平高,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外有较高声誉的普通高级中学。

3.特色高中。特色学校(高中)也没有形成一致的定义。这里特色高中是指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和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校教育工作形成整体性或全局性,比较稳定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特风格或风貌,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特殊成就和育人效果的高中学校。【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

(二)不同称谓的深刻内涵

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二)
从高中称谓的转变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转型发展

从高中称谓的转变看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转型发展

【摘要】辨析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等概念,阐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历程,探讨广西特色高中的建设策略。

【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

【关键词】普通高中 称谓 转型 发展 特色高中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如重点高中、示范性高中、特色高中等,反映了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对高中教育的现实需求。本文主要从高中称谓的转变探讨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并探索如何促进广西特色高中建设。【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

一、几个概念辨析

(一)概念辨析

1.重点高中。重点中学(高中)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是以1980年全国重点中学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来阐释重点中学(高中),即“模范贯彻执行全面发展的方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懂得教育科学,对全面发展的方针有较深刻的认识,并能落实于行动,使全体学生在德智体方面真正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健康的发展”。

2.示范性高中。199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和《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评估验收标准》中对示范性高中作如下界定:示范性高中应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模范执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办学思想端正,加强德育,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教师素质与办学条件好,办学有特色,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社会和高等院校对其毕业生评价较好,学校的管理水平高,有较长的办学历史,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外有较高声誉

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三)
加快普通高中转型发展 全面建设高品质的普通高中教育

龙源期刊网 .cn

加快普通高中转型发展 全面建设高品质的普通高中教育

作者:沈健

来源:《江苏教育》2012年第20期

近年来,我省普通高中教育的普及水平全国领先,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优质特色不断强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迫切需要加快普通高中教育的转型发展,努力促进普通高中教育适应时代要求,切实转变发展思路,变革培养模式,提高办学水平。

一、推动普通高中教育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几年来,我省在致力于提高保障水平、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突出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主题,加强普通高中的内涵建设,各项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一是普通高中教育的优质水平明显提升。全省现有普通高中学校620所,2011年新增三星以上高中16所,三星以上优质高中数共计459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74%。全省普通高中在校学生128.7万人,专任教师97149人,普通高中生师比为13.2︰1,比上年的13.8︰1略有下降。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达6.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2011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校均规模2075人,85%以上的普通高中学生在优质高中就读,实现了普通高中数量与质量的同步发展,规模与效益的有机统一。二是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监测逐步完善。借鉴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经验,积极开展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从2011年开始,省教育厅对全省普通高中25%的教师和10%的学生开展调查研究,关注课程教学现状,加强对全省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结果的分析,切实转变仅以高考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偏向。在学校、设区市、省三个层级,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自查、普查和抽查,初步实现学生发展评价的综合化、多样化和过程化。三是普通高中教育创新发展多渠道探索。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提升教育质量的同时,坚持以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全省各地在创新普通高中发展模式、加强普通高中特色建设及构建现代、多元、开放、具有活力的普通高中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南京市出台了《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各地努力突破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政策与制度壁垒,为普通高中的优质特色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普通高中教育转型发展是大势所趋。当前,我省基础教育已进入了均衡发展、内涵提升、质量提高的新阶段。努力促进普通高中教育实现转型发展,将重点由规模扩张进一步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彰显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发展上来,对于普通高中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转型发展是普通高中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省正处在开启“第二个率先”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实现率先发展的战略目标,建设创新型省份,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更多地依靠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今后若干年,高中阶段教育适龄人口明显下降,其中2011年全省12-14岁学龄组人口比上年下降16.2万、15-17岁学龄组人口比上年下降41.3万。普通高中事

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四)
深化教育改革,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

  一、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

  科学判断我省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当前,我省教育正面临着新形势,许多情况和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解决。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明确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重视心理健康,改进美育教学,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要求促进教育公平。把受教育机会公平作为基本要求,以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作为重点环节,更加重视规则公平。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帮扶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成才。要求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确保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要素都能有效服务教育质量提高。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要求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挑战
  当前,我省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江苏要实现“两个率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要靠教育、靠科技、靠人才,关键的一条是要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基础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同时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随着社会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迁移流动的教育人口将大幅增加;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学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已经受到全方位的冲击,等等。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改革创新,乘势而上,攻坚克难,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之引领、强省之根基。
  (三)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成为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的奋斗目标。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是江苏人民的热切期盼,也是江苏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鲜明旗帜。2013年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会,与教育部签署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协议,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至2020年)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正式启动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总体实现省定教育现代化指标,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国内先进水平。在实施步骤上,规划到2015年全省教育现代化整体达成度为70%、2018年为80%、2020年为90%左右。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更高,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更加注重内涵水平,更加突出时代特征。今年将首次开展全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评估。新一轮教育现代化建设对江苏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努力实现实实在在、老百姓感受得到、公益普惠的教育现代化。
  (四)发达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呈现新趋势
  公平而卓越,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追求。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全面教育改革计划,包括延长学时、提高教师待遇、提高教育标准等。法国启动新一轮高中教育改革,确立“更好定向、更好辅导、学好外语”三大改革目标。2010年,英国政府发表题为《教学的重要性》的教育白皮书,就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素质等进行了详细规划。美英法等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反思教育的价值取向,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培养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二是侧重对课程的持续改进和更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三是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柱,从培养、入职、培训、奖励等环节入手,全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调整学校与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形成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已成为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重塑国家竞争力和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美国2012年提出在未来3年投资80亿美元,促进校企合作培训200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到2020年增加500万职业教育毕业生。韩国在《2020目标:全民职业教育》中提出,要“构筑面向所有人的、‘从学校向工作岗位、从工作岗位向学校’灵活转换的、贯穿终身的、职业能力开发导向的、开放的职业教育体系”。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动向,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我们必须放眼世界,立足实际,进一步明确思路,不断提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二、在新的起点上高水平高质量发展15年基础教育
  近年来,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始终保持良好态势,整体水平继续位居全国前列,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7%,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9%。
  (一)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颁布《学前教育条例》,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建立“县级统筹、县乡共建”的管理体制,首批20个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获省政府命名。建立“市县为主、省级奖补”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和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2011年以来省级财政下达学前教育专项经费11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2000多所幼儿园,全省平均每1.1万常住人口配建一所幼儿园,基本实现适龄幼儿就近入园,在省、市优质园就读的幼儿比例达70.6%。规范幼儿园管理,建立幼儿园信息管理系统,清理无证幼儿园,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出台公办幼儿园机构编制标准,实行保教人员持证上岗、幼儿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开展男幼师生免费教育(免费在培男幼师生达1717名),实施幼儿教师全员轮训。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65个县(市、区)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认定,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22.2%。先后出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要指标、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办学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工程、薄弱初中质量提升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地塑胶化建设工程,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义务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落实热点高中70%以上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辖区内每一所初中的规定。大力推进教育公平,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外来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87%。深入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大力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依法依规实行校长和教师定期交流,中小学教师逐步由“学校人”转向“系统人”。
  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全面加强。推动普通高中发展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具特色。全省普通高中布局不断优化,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占比达78.8%。大力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省建立136个普通高中课程基地,省级财政下达近1.4亿元专项经费,调动地方财政投入,有效促进普通高中转型发展。支持部分普通高中与高校协作开展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试点。以改革考试评价模式为重点,着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
  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坚持立德树人,拓展德育工作思路与渠道,增强德育工作实效。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支持建设72个乡村少年宫。围绕实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广泛开展培训、实践与研修,以多元化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测试。推进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提升学生信息化条件下的学习能力。实行基础教育学籍网络化管理,规范学校日常办学行为,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面临四个突出矛盾
  生源快速增长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国家从今年起实行“单独两孩”政策,我省今明两年的补偿性新增人口在30万至50万之间。全省基础教育学段进入又一轮学龄人口高峰期,2010年幼儿园招生人数突破80万大关,2013年小学招生人数超过初中近四成。随着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生源分布呈现出向城区集聚、向县镇集聚的趋势,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小学六七十人的超大班额。对照我省“原则上小学班额不超过40人、初中班额不超过45人”的规定,再加上外省学生在苏参加高考中考、外来务工就业人员持续增长等因素,我省基础教育资源总体面临着较大的供给压力。
  师资队伍水平与实施素质教育的矛盾。学前教育阶段,部分幼儿园师资配备尚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标准,有的地方缺口还很大。师资队伍整体质量亟待提高,一些幼儿园教师和保育员的工资待遇偏低。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从学科结构看,音、体、美、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教师相对缺乏;从性别结构看,女性教师比例较高,男性教师比例过低;从年龄结构看,农村地区存在着师资队伍老化、新生力量补充不足问题;从优质师资分布状况看,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等高水平师资分布不均衡,流动换岗未成常态。普通高中阶段,师资来源单一,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经费保障机制与教育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学前教育阶段,财政投入仍然不足。2013年3月统计数据表明,全省63个市、县中,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达5%的仅有21个,一批县市的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没有足额到位。公办幼儿园保障水平低,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资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幼儿园以简单托管取代教育的现象时有发生。普通高中阶段,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全省普通高中债务范围广、负担重。
  教育管理机制与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的矛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管理制度尚不健全,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既是办学主体,也是管理主体,还是评价主体。教育评价机制单一,专业性不强,公信力亟待提高。教育管理往往陷于“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公办学校办学活力不足、特色创新受限,民办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盈利倾向明显。如何释放公办学校的办学创造力,如何培育真正意义上公益性民办学校,如何让教育规律而非行政力量左右教育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力提升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水平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要把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作为重中之重,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教育差距。要修订规划,保障公共教育资源按标准建设到位。各地要根据当地人口变化趋势和城镇化进展状况,认真研究制定基础教育各学段资源建设规划。按照平均每1万常住人口左右设置1所幼儿园、每所幼儿园不超过12个班的标准,制定和调整幼儿园布局规划。大力推进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和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将幼儿园纳入校安工程建设范畴,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要执行省优质幼儿园标准,小区配套幼儿园要建设成为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要着力改善经济薄弱地区特别是6个集中连片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快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创新学校管理模式,鼓励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支持集团化办学捆绑考核,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继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各地要尽快清理无证幼儿园,相对发达地区要尽快消除农民工子弟学校,使外来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推动不同群体间的教育公平。深入实施特殊教育发展工程,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要完善制度,建立教育公共财政基础拨款逐步增长制度。健全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不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完善基于需求的基础拨款与基于绩效的专项或奖励拨款相结合的制度,建立科学、公平、透明、有效的经费支持方式。要增加基础拨款比重,提高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并健全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建立农村小规模村级幼儿园和办园点、村级小学和教学点的最低经费保障标准。加快建立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普通高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分级管理、市县为主、逐步化解”的原则,积极化解高中学校基本建设债务,确保完成省政府要求的“到2015年全省高中阶段教育学校基建债务基本化解”的目标任务。到2015年,基本普及残疾儿童少年15年免费教育。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确保所有学生不因贫失学辍学。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切实强化德育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大力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三节”教育,扎实做好诚信教育。建好用好未成年人综合实践基地,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二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探索建设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以义务教育教材修订应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为契机,不断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观念和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重视学生社团组织指导,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确保学生每天1小时锻炼时间和充足睡眠时间,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养成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改进美育教学,注重课程教学渗透美育,积极开展课外校外文艺活动,充分发掘当地传统艺术资源,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三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着重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坚持以需求为导向的资源开发和内容建设原则,加快建设以课程内容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为主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体系。深入开展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提高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能力,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实现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的有效互动。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生源高峰,加强各级各类教师的培养和储备,转变传统用人机制,为基础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要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机制改革。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优化培养结构,提升培养层次,支持五年制高等师范学校升格为学前教育师范专科学校。把好师范生源质量关,采取提前招生、免费定向、大类录取二次选拔等方式吸引优秀高中毕业生读师范。深化教师培养模式和课程改革,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新师资培养质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落实5年一周期的教师和校(园)长全员培训制度,健全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体系,抓好校本研训。要改革师资队伍管理方式。完善幼儿教师培养培训、聘用管理、职称认定等机制,通过公办进编一批、财政补贴一批、自主聘用一批等多种方式,解决幼儿教师素质弱、待遇低、流动快的问题。研究建立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用”模式,为教师有序流动提供制度保障。推进普通高中教师来源多样化,鼓励和吸引综合性大学优秀毕业生获得教师资格后到普通高中任教。积极创造条件,落实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正常教学和管理工作所需编制,配足配齐教职工。
  改革考试招生办法。考试招生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教育部将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作为今年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我省是全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今年上半年要形成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报教育部审批。我们要把握机会,抢抓机遇,以考试招生改革来推动基础教育健康快速发展。一是坚持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公办学校坚持免试、免费就近入学。民办学校实行自主报名、免试入学,自主报名人数超过学校招生规模时,应采取摇号方式录取。严禁任何学校举行或变相举行入学笔试、面试等形式的测试。二是试行小升初对口招生。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教育部要求,遵循就近入学的原则,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对于城市老城区暂时难以实行单校划片的,可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试行学区制,将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进行统筹管理,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校长教师均衡配置。三是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完善初中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合理设置考试科目,积极探索部分学科多次考试和成绩等级呈现。推行基于中考和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招生录取模式。推行中职学校自主招生和注册入学改革。健全优质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均衡分配到初中的办法。四是改革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多元录取机制。重点推进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实行高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校测试相结合的综合加权录取模式,积极支持高职院校加快推行高中学习成绩、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注册入学模式。
  三、着力提高教育治理水平
  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对全省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危机意识,着力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勇于担当责任,统筹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我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思路已经清晰,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部署,现在当务之急、重中之重是抓好贯彻落实、抓好工作推进。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尊重规律、统筹谋划,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结合当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争实现重大突破。对一批正在推进和方向明确、立即可行的教育改革,要加大推进力度、抓紧付诸实施;对一批涉及面广、需要中央和省里决策的教育改革,要主动加强对接、有序推进;对一批认识还不够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教育改革,要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对一批需要创新的制度性建设,要深入研究、适时启动。
  (二)坚持群众路线,全心全意服务师生群众
  要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和学校,了解群众师生想法,发现问题症结,寻求解决办法。注重改革实效,从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制约教育公平、教育质量的最突出问题改起,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基层教育部门、学校、师生创造的新鲜经验。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巩固和深化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真正把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出来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教育改革的实际行动。
  (三)改进治理方式,增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活力
  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部署。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实现由办教育向管教育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要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治理方式,形成政府宏观治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推进简政放权,把该放的放掉,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坚持依法治教、依法行政,完善民主科学决策机制,重视社会监督,提升教育治理能力。要健全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各级各类学校要依法办学,建立科学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家长委员会制度,引导社区和有关专业人士参与学校管理。要建立社会介入的体制机制,全面清理各类歧视性政策,建立公平开放、规范有序的政策框架,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规范发展、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促进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协调发展。
  (四)加强舆论引导,为教育改革营造良好氛围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教育宣传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重要而深刻的变化。各地要高度重视新闻宣传和舆情回应,提高信息即时研判和应对能力,做到及时预测、实时处理、主动回应。要在扩大新闻宣传覆盖面上下工夫,建立涵盖报刊、广播、电视和新媒体在内的教育新闻宣传大格局。要研究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加强网络信息内容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正确引导”的要求,尽早发布权威信息,争取工作主动。要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准确解读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措施,理性分析教育改革焦点难点,提高宣传报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为教育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本文系作者2014年2月10日在江苏省教育局长专题学习会上的讲话)

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五)
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趋势与改革热点问题透析*

  摘 要 2013年是教育改革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国家从战略高度明确了今后教育改革的任务和目标,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近年来的发展特点是,学校数量、生师比、高考人数逐年下降,办学规模、录取率、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不断提高,总体呈现出普及化程度逐步提高的发展趋势。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热点是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采取“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统一高考”的招生考试制度,迈出了普通高中改革的第一步。需要借鉴经验,创新普通高中办学模式,联系实际,完成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任务。

   关键词 普通高中发展趋势改革热点
  普通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键一环,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直接影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我国的高中阶段教育已经具有普及发展的特征。2013年初,教育部将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的工作重点定位在普通高中考试招生改革等方面,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一、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趋势回顾
  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呈现出普及化程度和教育质量逐步提高,日益引起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总体而言,普通高中在学校数量、办学规模、高考人数、高考录取率、生师比、师资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特征。
  1.学校数量下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普通高中学校数量从2007年到2012年不断减少,虽然每年减少数量不同,但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见图1)。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普通高中15681所,而2012年全国普通高中13509所,6年内普通高中学校减少了2172所,平均每年减少362所。虽然普通高中的数量在减少,但办学规模却在扩大,2010年普通高中共有校舍建筑面积39821.8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000.52万平方米;2011年40827.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005.46万平方米;2012年42246.6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419.36万平方米。近两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也有所增加。2011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2454.82万人,比上年增加27.49万人,增长1.13%;2012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2467.17万人,比上年增加12.35万人,增长0.50%,毕业生人数791.50万人,比上年增加3.76万人,增长0.48%。总的发展趋势是,普通高中学校数量逐年下降,但是办学规模、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反而有所增加。这也反映了普通高中教育普及化程度在逐步提高。
  
  
  
  
  
  
  
   图1资料来源:2007-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2.高考人数下降,高考录取率逐年上升
  全国历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从2005年到2008还基本延续每年增加的发展趋势,2008年成为转折点,之后逐年减少,减幅明显。但是每年高考的录取人数和录取率呈现增加态势,逐年增长(见图2)。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参加高考的人数为877万人,以后几年连续增长,到2008年参加高考人数达到1050万人,4年增加173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3.25万人,增幅明显。但是,如图所示,2008年以后,参加高考人数开始下降,从2008年的1050万人减少到2013年的912万人,减少138万人,6年内平均每年减少23万人。但是录取人数和录取率每年攀升,录取人数从2005年的50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5万人,增加18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5.86万人;录取率从2005年的57%增加到2012年的74.86%,平均每年增长2.55个百分点。
  
  
  
  
  
  
  
  
   图2资料来源:全国历年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人数统计,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3.生师比逐年下降,师资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是教育三要素之一,一般而言,教育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自2007年起,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从2007年的144.31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59.50万人;生师比逐年下降,从2007年的17.48∶1下降到2012年15.47:1。在师资水平提高方面,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逐年提高,从2007年的89.30%,提高到2012年的96.44%,增幅明显,将近全部合格(见表1)。由此可见,普通高中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这是今后教育质量提高的根本保证。
  表1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数、学历合格率和生师比
  (2007-2012年)
  
  
  
  
  
  
   表1资料来源:2007-2012年教育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4.普及程度提高,办学条件逐步改善
  普通高中的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不仅表现在近两年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的小幅增加上,而且普通高中的毛入学率从2007年至2012年一直呈现出上升态势(见图3)。2013年8月16日,教育部公布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显示,我国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了85.0%,正在逐步接近2020年高中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90%的目标[1]。高中毛入学率2007年到2012年逐年提高,2007年高中的毛入学率仅有66%,2012年达到85.0%,增幅明显,平均每年增加3.16个百分点。毛入学率的提升直接反映了我国普通高中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
  
  
  
  
  
  
  
   图3资料来源:2007-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不仅如此,普通高中在不断普及的同时,办学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具体表现在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逐年提高(见表2)。如表所示,从2007年到2012年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除了2011年有所下降外,基本上逐年上升。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达标学校比例83.01%,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体育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3.3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音乐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0.6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美术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比例81.88%,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85.81%,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建立校园网学校比例80.2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表2普通高中设施设备配备达标学校的比例(2007-2012年)
  
  
  
  
  
  
  
   表2资料来源:2007-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二、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热点问题透析
  近年来,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课程设置、异地高考、高考录取指标分配、文理分科与否、择校等问题不断被提出。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的热点问题,涉及到普通高中考试招生改革、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等方面。2013年将会成为普通高中教育考试改革继往开来的一年。
  1.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提出与深化
  2013年1月23,教育部发布2013年工作要点,提出“研究制定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开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试点及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2]等改革目标。2013年1月2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为2013年的高考改革制定了明确目标。2013年2月21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在2013年工作要点中进一步强调“完善政策措施,推进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和发展”,多次强调要进行“深化普通高中考试招生改革”。明确提出2013年的重点工作是“组织深入调研,提出推进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路、目标和政策措施。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抓好贯彻落实工作。制定《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指导意见》。”[3]2013年7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从招生规模、统筹管理、服务面向、生源渠道和“阳光工程”等方面对高中教育招生工作做出明确要求。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4]的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今后普通高中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预计2014年上半年国家发布总体方案及高考改革等各领域的改革实施意见,并开始试点,到2017年开始实施,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我国科学完整的现代招生体系。
  2.“学业水平+综合素质+高考”的招考制度
  我国1978年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在做出贡献的同时,积累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多年来招生考试一直存在“评价标准相对单一、选拔方式相对单一、入学通道相对单一”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人才选拔工作。高考一度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有部分考生才能进入高等学校。此次改革的核心特征是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目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学围绕高考转,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逐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高考将采取“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统一高考”的招生考试制度。其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基础,综合素质评价重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目的是考察学生全面发展情况。
  此次改革的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分“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这样就会避免以往的“分分计较”。学生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性学习考试,学一门清一门。刘利民指出,还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一门课程可以参加两次考试的机会,同时计最好成绩。在建立健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的基础上,将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地设置考试科目。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学生可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5]走在高考改革前列的当属北京,2013年10月21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两项改革方案,对高考进行了多项“实质性变革”。英语考试改革是这次改革的重点,引起广泛关注。北京市的高考改革“可视为吹响了未来教育体制重大改革的集结号,表现出了我国对教育改革所持有的坚定决心”[6]。
  3.多样化改革和中外合作办学问题
  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和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也是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的热点问题。2013年1月26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提出“深化高中办学模式多样化试验,加强普通高中学校特色建设”的改革发展目标。在新的形势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已经引起了地方政府以及学校的高度重视,各地依据自身特点和区域优势努力探索多样化发展之路,基本格局已经形成。但是各地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存在功利化和盲目发展的问题,只注重在单一特色上下功夫,缺乏创新。
  2003年《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指引了我国十年来的中外合作办学。普通高中的国际班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中外合作办学的招生、收费、证书颁发等环节一度非常混乱,严重影响其正常发展。《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市场选择和淘汰机制,建立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体系,支持办好一批高起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据悉,目前教育部门已拟定《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对高中国际班进行管理和规范,可能2014年1月正式出台。届时将对各种形式的国际部、出国班、出国中介机构等项目进行规范治理。
  三、2013年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建议
  2013年是新一届政府推进国家和社会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管理等各方面都开展了改革实践。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就是在这一大趋势下进行的改革探索,应该与时俱进,顺应改革潮流,努力办出让人民满意的优质高中教育,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各类人才。
  1.以国家政策为指导,明确改革方向
  做好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不仅需要学习教育部门颁发的各种政策文件、规章制度、改革措施,还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政府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发展规划,也要了解与教育有关的其他领域的发展动态、前沿问题,为教育领域的改革服务。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内涵以及外延,进行深入思考,明确改革方向,在实践中以此为指导,努力做好普通高中教育的各项改革。教育部门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是指导我们进行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应该认真学习。
  2.借鉴经验,结合实际完成教改任务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需要在国家统一部署下逐步开展。如果说2013年是改革开端的话,那么2014年到2017年将是其重要的过渡时期,2017年到2020年将是其实践与总结时期。到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完成之际,我国将会建立起科学完整的现代招生考试体系。各种改革都是在摸索中前进的,北京已经走在了改革的前列,试图“通过试卷结构调整和试卷分值的变化,以及招生方式的更加合理化,给全社会释放一个明确的信号”[7],为其他地区2014年的初步试点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我们要学习北京普通高中改革的各项措施,总结他们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自己的改革措施,出色完成本地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任务。
  3.加大经费投入,创新普高办学模式
  由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一直是教育发展的重点,国家和政府投入其中的经费远比普通高中要多,导致普通高中的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今后政府要加大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力度,尤其是教育基础薄弱县区普通高中的经费投入,为普通高中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样化发展、特色发展,以及与大学科研机构合作等工作提供财政支持,保障普通高中的各项改革顺利实施。普通高中的发展,仅仅强调突出特色是不够的,要在创新办学模式上下功夫。
  综上所述,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与改革呈现出普及化趋势,毛入学率逐年提高,教育设施配备达标学校不断增多,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日益提高。高考参加人数逐年下降,学生录取人数和录取率逐年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2013年是普通高中教育改革的关键一年,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教育改革目标,为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
  ――――――――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教育部网站,2010-07-29.
  [2] 教育部2013年工作要点[EB/OL].教育部网站,2013-01-23.
  [3] 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3年工作要点[EB/OL].教育部网站,2013-02-21.
  [4]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每日电讯2版,2013-11-16.
  [5] 吴晶,刘奕湛.教育部:高考改革或将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EB/OL].新华网,2013-12-05.
  [6] 董城,杜弋鹏,张景华.10月21日,北京中高考改革方案面世――北京:教育改革打出组合拳.光明日报,2013-10-22.
  [7] 赵婀娜.改变考试结构、优化招生方式.北京高考英语减了50分.人民日报,2013-10-22.
   [作者:王永颜(1976-),男,河北邢台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河北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讲师;李东才(1983-),男,河北邢台人,河北石家庄科技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王颖】
   *该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全球化视域下中外学生留学趋势及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课题批准号:DGA120222)的研究成果之一

教育转型,普通高中怎么办(六)
如何转变高中教师对语文选修课程的认识

  在新的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发展。”必修课要完成培养共性的任务,选修课程更多的是要完成个性发展的任务。为此,如何科学地统整中学课程结构的各个层次要素,如何有效优化选修课程的结构和内容,从而真正构建一种充分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选修课程体系,是现阶段中小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以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为切入点,以模块化课程为理论依据,探索高中语文选修模块课程的设置与优化。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三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然而,当前大多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状况却正应验了这种担心。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将选修课上成必修课。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照常按照惯性思维大肆训练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至于新课程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关注历史与现实的意识等等或无从顾及或视而不见。二是将选修课上成高考专题辅导课。如开设“诗歌与散文”模块时,许多教师就选择古代诗歌、文言散文或诗词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开设“小说与戏剧”甚至“文化论著研读”模块时,也是把相关的文章作为阅读专项训练的宝贵题材。三是简单照搬大学选修课教学模式,教师单纯从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喜好出发决定教学内容,从而导致教学漫无计划,凌乱随意,效果甚微。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所谓“双轨并行”是指把选修课程模块分为两轨,且两轨平行进行。其中,限定选修模块(即每个学生必选的课程模块)为一轨,任意选修模块(学生可真正自主选择的课程模块)为一轨。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9学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高中阶段的教育,仍然是基础教育,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适当控制选修课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必要的。”可见,各个学校有必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语文选修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和遴选。
  总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应注重点面结合,点具有专题性、面具有综合性。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0857/

推荐访问:河北省普通高中教育 河北普通高中教育平台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