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8-25 09:08:0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一)
延安市经济分析报告

延安市经济分析报告

延安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革命圣地,同时也是经济相对欠发达且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延安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许多西部城市一样,在实践发展中,逐渐走出一条使延安经济,社会,文化等产业不断前进,有序升级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延安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其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等,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这不仅对加快延安经济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西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参考价值。

延安市位于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中地,东临黄河,与山西省相靠,西与甘肃省接壤,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延安市全是土地面积5556万亩,人口约227万人,人均占地约25亩,且土层深厚,很适合对林果业和畜牧业等发展。在这广袤的黄土地中,蕴藏了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4.3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天然气33亿立方米,紫砂陶土5000万吨,这些为延安的工业腾飞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

一,2012年延安经济分析

据延安市市长,粱宏贤在2013年延安市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在2012年里,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71亿元,增长10.5%;财政总收入444.3亿元,增长10.9%;地方财政收入139.3亿元,增长15.4%;财政支出264.2亿元,增长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748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7655元,增长16.6%。

2012年中,延安市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工业持续增长,生产原油1685.7万吨、加工原油1061.8万吨,分别增长3.9%和6.5%。煤炭产量3404万吨,增长17.6%。生产卷烟34.8万箱,产值增长15.4%。农业稳步增长,粮食连续九年丰收,总产76.58万吨。苹果产量260万吨,增长6.6%。蔬菜产量100万吨,增长7.6%。新增规模养殖户6000余户。红枣、核桃、花椒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较快增长,接待游客219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18亿元,分别增长6.8%、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7亿元,增长16.2%。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35亿元,增长16.7%。

政府积极推进“三区九园”和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投产3个天然气液化项目和2条煤焦化生产线。县域工业集中区入驻企业219户,实现营业收入239.5亿元,增长21%。建成13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启动建设30个。引进本香、秦宝等7家龙头企业,新组建2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洛川西北畜牧产业科技城开工建设。开展重大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全社

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跨上千亿元台阶,达到1032亿元,增长26.6%。第十次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座谈会在延安召开,集中开工1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572亿元。机场迁建、东过境公路、延志吴高速、黄河引水、南沟门水库等项目顺利推进。延延高速、黄龙至韩城二级公路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甘志路甘泉段、黄龙圪台至武石等公路改造。西安至延安动车开通。建成“数字延安”一期项目和一批输变电工程。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项目建设办法,马家湾南滨路、龙湾隧道等一批BT项目启动实施。

在城镇建设方面,中心城市改造步伐加快,搬迁黄蒿洼、南关街等山体居民近3万人,新建成一批市政项目。新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上山建城全面启动,国土资源部将我市列为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市,一批大中型企业投资参与新区建设,一期平山造地10170亩,完成投资27.9亿元。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配备了网格监督员,城市环境卫生持续改善。开展了“两违”集中整治,查处违法用地项目143个、违法建设项目89个,追缴土地出让金和税费5亿元,拆除违法建筑5.2万平方米,清理收回闲置土地9188亩。完成公交车、客运车和出租车资源整合,全面实行公司化管理经营。县城、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成投资178.3亿元,建成一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5.2万农民进城落户,城镇化率达到52.27%。

生态环境方面,延安市于2012年完成造林77.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0平方公里。治沟造地工程列入国家土地整治重点项目,新造地10.6万亩。加强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建立主要污染物减排预警制度,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排放分别下降2.2%、1.6%、3%,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14天。

在金融和招商引资方面,组建了开发区、新区、旅投、车村煤业等融资平台。交通、长安等3家银行在延安设立分支机构,发行了城投债券。签订融资合同52.3亿元,到位资金40.1亿元,其中通过信托、债券等融资28.2亿元,银行贷款11.9亿元。开展“央企省企民企进延安”活动,积极组团参加西洽会、农高会、陕粤港澳等招商活动,与一批央企、省内外大企业和沿海城市建立合作关系。招商项目总投资突破千亿元,到位资金307.6亿元,增长51%。设立海关和检验检疫机构获得国家批准,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6622.8万美元,增长80%。

延安民生建设工程在推进发展,新增城镇就业1.8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2%。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20元和18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1000元和700元。建成保障房2.4万套,新增租赁补贴2500户,解决了2.1万户群众住房困难。31个扶贫移民搬迁安置点全部开工,1912户迁入新居。开工建设幼儿园101所,建成61所。

二,与榆林市同年经济对比

延安市和榆林市作为陕西北部的两大城市,都因能源产业而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陕西乃至中国的能源大城。双方在经济结构上既有相同点也有地域性差异。目前经济上,榆林更胜一筹,其工业产业较发达,能源产业以煤为主,其中榆林神木县最为突出。延安市的人文资源更为丰富,作为革命老区城市已经是众所周知。延安的能源产业以石油为主,中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就在延安延长县,目前,延安的志丹县是经济强县,而安塞县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多次体察拨款,并筹划工业园区建设。现将该两大城市各个时期经济主要指标做以比较研究:

延安市与榆林市地区生产总值历年比较(增长率%)

【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延安市与榆林市各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形势基本相同,就是在“十五”至“一十五”这10年间,差距较大。延安市从“四五”到“一十五”40年间,总增长速度为24.9%,而榆林市在这40年中,总增长为19%,慢延安5.9个百分比。

延安市与榆林市工业总产值历年比较(增长率%)

榆林市、延安在“七五”、“八五”期间煤炭工业分别以13.97%和12.38 %速度快速增长,“十五”、“十一五”期间,延安原油产量平均年产量1124.32万吨、13.71%的速度大步跨越发展,榆林也以平均年产量172.63万吨、13.94%的高速态势发展。【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延安市与榆林市财政收入历年比较(增长率%)

【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延安市和榆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历年比较(增长率%)

延安市和榆林市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历年比较(增长率%)

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二)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介绍

中共延安市委

延安市人民政府

(2011年8月)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全市辖1区12县,总人口219万,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1935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延安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救国的出发点和解放战争的转折点,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个春秋,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指导地位,孕育形成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5000多年前,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部落联盟式国家,轩辕黄帝的陵寝安卧于我市黄陵县桥山的苍松翠柏之间,是海内外华人寻根溯源、谒祖祭奠的圣地。延安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成效十分显著、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积极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全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奋斗目标。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我们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总量快速扩张,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省前列。2006年以来,全市GDP相继突破400、500、600、700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885.4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4.8%,人均GDP位居全省第2位;地方财政收入由2005年底的45亿元增加到105亿元,年均增长18.5%,人均财力位居全省第1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73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7个县区先后跻身西部百强,6个县跨入陕西十强。

(二)主导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一是能源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延安是国家能源的重要战略接续区,全市已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天然气预测储量2000亿立方米以上,煤炭储量115亿吨。近年来,以油煤气为主的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原油生产和加工量分别由“十五”末的752万吨、776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602万吨、1023万吨,煤炭产量由1068万吨增加到2560万吨。二是现代绿色产业加快发展。延安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洛川苹果”远销全国各地以及欧洲、东南亚20多个国家。2010年,苹果面积由“十五”末的191万亩增加到3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 33%、全国的9%;红枣、核桃、花椒种植面积分别达到44万亩、30万亩、21万亩,蔬菜大棚达到12.5万座,总产88万吨,绿色产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三是红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延安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市内有历史遗迹5808处,革命纪念地445处,其中市区内有150余处。近年来,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号工程”、壶口景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红色旅游推介活

动,有力地促进了延安旅游业持续升温。2010年,来延安游客和综合收入分别由“十五”末的500万人、20亿元增加到1450万人、76.5亿元。

(三)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延安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土流失面积2.9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8.4%,年入黄泥沙2.6亿吨。近年来,我们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坚持不懈、巩固成果”的嘱托,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不断巩固发展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实施“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和“身边增绿”工程,累计退耕还林897万亩,退耕面积占到全省的27%,全国的2.5%,全市植被覆盖率由1999年底的42.9%提高到目前的66.2%,降雨量由“九五”期间的平均480多毫米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500毫米以上,扬尘天气由年均5-6天减少到3天,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得到遏制,延安山川大地初步实现了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力度,严格落实节能减排措施,GDP能耗连年达标,市区和各县区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城区大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延安被水利部确定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市。

(四)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3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倍。一大批产业类、基础类、民生类项目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城乡面貌极大改观。180万吨能源综合利用项目正式开工,杨庄河炼化一期项目建成投用、二期正在建设,黄陵和子长6×98万吨煤焦化等项目快速推进。青兰高速延安段、包西铁路复线、新火车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成,延志吴高速公路正在建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22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镇通油路、行政村通公路。

南沟门水利枢纽、机场迁建等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后制约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将逐步缓解。

(五))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绿化美化了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实施了延河与南川河污染治理,建成了“两河”水景工程,中心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积极推进方塔新区、黄蒿湾新区、城东新区、南泥湾组团建设,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投资2.6亿元建成了占地450亩的西北川公园,加快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天然气输配二期等项目,建成了西过境、西环线、北高速连接线,开工建设东过境路,市政设施日臻完善。下大力气整治交通拥堵、卫生较差等问题,市容市貌有了新的改善。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25平方公里增加到36平方公里,人口由36万增加到48.9万,城镇化率由34%提高到4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住房面积达到23.1平方米,城区燃气普及率达到93%,集中供热面积扩大到320万平方米。延安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陕西省卫生城市”、“陕西省园林城市”称号。

(六)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府每年购买公益性岗位2000个,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在全省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全市9个县区实现了“双高普九”达标,全市寄宿制中小学生每人每天能够吃一个鸡蛋、喝一杯牛奶;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子长县公立医院改革的做法和经验,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缓解;全面推行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130元和404元,建成保障性住房212万平方米。认真做好群众信访、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等工作,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让我们倍感自豪的是,在全党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安塞县是全国的试点县、胡锦涛总书记的联系点,延安是全省的试点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使命,不负重托,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党员干部受到了深刻教育,延安科学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二、今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

1—6月份,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5亿元,增长8.8%;财政总收入209.7亿元,增长28.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1亿元,增长25.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7.1亿元,增长29.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65元,增长17.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57元,增长25.6%,顺利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

(一)全面启动统筹城乡发展各项工作。确立了以统筹城乡发展统揽工作全局的思路,明确了经济结构调整、城镇体系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开发和制度体系建设五大任务,制定了统筹城乡发展五年工作方案和今年工作重点,实行领导包抓重点工作制度,并纳入目标责任考核。启动了统筹城乡发展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监督检查工作。举办了县级和科级干部“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培训班”,对第一期100名干部进行了集中培训。【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

(二)全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发展能源化工产业。多次与延长集团、长庆油田、陕煤等企业协调沟通,稳步扩大油煤产能。生产原油797万吨,增长3.7%,其中地产原油444.6万吨,加工原油451万吨。生产煤炭1376万吨,增长17%。全力推进6大化工园区建设和12个重大工业项目实施,延

延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建议与思考(三)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的思考

关于加快经济转型的思考

2011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正在发生转折性的重大变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能源和原材料涨价、建设用地紧缺、节能减排约束、人民币升值和劳动力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凸显。2011年,是我区“转型升级加速年”,经济转型也是“十二五”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既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我区发展阶段变化的内在要求和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加快经济转型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一)经济转型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重要途径。从国际经验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型工业化国家,无一不是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实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外部需求驱动的出口增长开始出现困境,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高资源消耗和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也正在快速消失,实施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二)经济转型是抢抓国家战略叠加机遇的必然选择。处于两大战略交汇的江苏沿海地区成为国家鼓励发展的新重点,也是投资者追逐的新热点。政策聚集、目光聚焦、要素聚合的趋势愈加明显,为我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

(三)经济转型是应对日趋激烈竞争形势的关键举措。苏南、苏北等各大区域竞相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日益明显,苏南地区在新的平台上进入了加快发展阶段,苏北地区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速度咄咄逼人,周边县(市、区)你追我赶、各展所长,我区面临市外市内的双重竞争,面临做大总量和提升质量的双重压力。

二、我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

(一)工业经济快速发展。1-10月,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28.5亿元,增长20.4%。轻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8.5亿元,增长16.6%;重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增长23.9%,增幅高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高出轻工业7.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由年初的49:51调整为46.8:53.2,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1-10月,规模以上八大产业完成产值1033.2亿元,增长20.9%,高于规模工业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1.6%。其中,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179.3亿元,增长22.6%。新兴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60.6亿元,增长30.2%,增幅高于规模工业9.8个百分点,高于八大产业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3.7%,新兴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为我区规模工业增长带来了强劲动力。

(三)创新能力持续增强。1-10月,全区列入高新技术产业统计的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2.7亿元,增长24.3%,增幅高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为33.9%,比去年同期提高了6.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规模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9.1%,贡献率比一季度提高了4.3个百分点。2011年5月28日,通达动力在深交所成功上市,全区上市企业数增至7家。上半年又有13个产品被列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四)载体建设加快推进。1-10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1亿元,增长22.4%;其中工业投入183.3亿元,增长16.9%。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入总量继续列南通各县(市、区)首位。锡通科技产业园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成为跨江合作的新亮点,对引进外资、加快产业集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滨江新区、滨海新区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相关配套工程有序推进,大开发、大发展框架基本形成。随着我区总部经济的蓬勃发展,南通高新区对全区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大,成为我区重要的产业聚

集地、新型工业化的加速器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但是,经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我区在宏观环境、产业结构、企业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

(一)经济环境的制约。当前我区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宏观环境是“三叠加”、“三上升”、“三加剧”,即,产业升级转型期、国际经济波动期、宏观调控紧缩期三叠加,原材料价格上升、人民币升值和准备金上调、劳动力成本三上升,资金供给、土地供给、环境空间紧张状况三加剧。产业内部依托自身力量实现转型升级的压力加大。

(二)产业结构的制约。“十一五”期间,三次产业比由10:60:30调整为7:59:34,农业占比有所下降,服务业占比明显提高。但是,传统农业仍然占据很大比重,工业的发展层次偏低,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偏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远远低于南通市区平均水平。从工业内部结构看,轻重工业各占半壁江山,对工业增加值贡献最大的仍然是纺织、服装、机械、船舶等传统产业。

(三)管理模式的制约。部分企业的配套协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能力不够。一些企业经营管理意识超前不够、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投入有限,还存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开发速度不快、部分已有产品质量不过硬和产品升级换代缓慢等问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内外同行业优秀企业相比还是存在相当差距。

三、加快经济转型的路径选择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4341/

推荐访问:延安经济转型升级思考 企业转型发展的思考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