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

来源:电脑网络 时间:2016-08-25 10:59:32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电脑网络】

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一)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情况报告

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主要情况

卫生部信息中心

2008-04

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医疗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卫生部和科技部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恶性肿瘤为重点的全部死因的死亡率水平、死因构成及其变化趋势,掌握主要恶性肿瘤死亡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预防保健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抽样调查主要结果有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本次调查地区标准化死亡率为4.0‰(男性为4.9‰、女性3.1‰)。调查发现,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调查地区死亡率来看,城乡之间

的差异明显,农村高于城市19%,不同区域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城市分别高于东部城市22%和25%;中、西部农村分别高于东部农村13%和15%。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死亡原因构成发生明显变化。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死亡原因的分类,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比90年代初第二次调查死亡率下降了34.7%。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西部地区死亡率几乎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例从90年代初的76.5%上升到82.5%。

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其他慢性退行性疾病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是我国前两位死亡原因,分别占死亡总数的22.45%和22.32%,第三、四位是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第五位是损伤和中毒,前五位的死亡原因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我国城市前五位死亡原因依次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农村依次是: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

与国际比较表明:我国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居民死亡率水平明显偏高,慢性疾病尤为突出,脑血管病是欧美发达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恶性肿瘤与美国、英国、法国接近,却高于亚洲国家(如

日本、印度和泰国);心脏病接近美国、英国,却明显高于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泰国。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比70年代中期增加了83.1%,比90年代初期增加了22.5%。

按性别分析:恶性肿瘤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按地区分析:城市恶性肿瘤死亡率明显高于农村。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我国恶性肿瘤变化的趋势有三个特征:1.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2.与环境、生活方式有关的肺癌、肝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膀胱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肺癌和乳腺癌上升幅度最大,过去30年分别上升了465%和96%。

从城乡前十位恶性肿瘤构成来看,肺癌已代替肝癌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比较我国城乡肿瘤构成,尤其是城市地区,呈现类似发达国家的变化趋势。

五是恶性肿瘤是可防可治的,部分原高发地区相应的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三次全国死亡原因调查遴选了部分原肿瘤高

发地区进行了重点调查。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与70年代中期相比,一些原肿瘤高发地区恶性肿瘤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高发地区肿瘤死亡率出现大幅度下降。

多年来,我国在一些恶性肿瘤高发地区建立了肿瘤防治机构和三级防癌网,开展了恶性肿瘤普查普治、抗癌宣传、综合防治和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工作,尤其是针对食管癌、胃癌、肝癌、宫颈癌等现场干预措施。高发现场肿瘤防治经验证明,肿瘤是可防可治的。

卫生部认为,本次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健康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癌症等慢性病仍未得到应有的控制,仍然是威胁我国城乡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同时,我国多年卫生工作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癌症是可防可治的。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继续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积极开展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癌症主要危险因素的知晓率。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计划,大力提倡戒烟、合理膳食和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积极推行乙肝疫苗注射等预防措施;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和积极开展环境治理,减少环境和职业致癌因素。

二是要针对我国确定的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宫颈癌及鼻咽癌等8种重点癌症,有计划地开展筛查工作。多年的科研与实践表明多数重点癌症在我国已有成熟的筛查技术,应充分利用这些技术和经验开展有组织的筛查工作。2005年以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开始支持在部分农村癌症高发区开展有针对性的癌症筛查工作,目前项目地区子宫颈癌和食管癌早诊率已分别达到95%和75%,远远高于项目开展前约30-50%和10%的平均水平。

在城市要继续推广各种形式的高危人群的筛查工作,同时要积极探索筛查工作的多种筹资和运行机制。

三是要认真总结癌症高发现场工作经验,继续加强以病因研究、健康教育、环境治理、生活方式干预、早诊早治和肿瘤登记等为核心的综合防治,加大对高发区综合防治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要深入研究环境因素对癌症的影响,开展危险因素动态监测。深入分析新发癌症聚集地区的高发原因,开展环境监测,确定优先控制的污染物,了解特征污染物从污染源到区域环境和人体的迁移转化过程和规律,为建立环境-健康监测指标体系、开展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癌症主要危险因素动态监测工作,初步建立起与国际标准相符的我国癌症危险因素监测队列。

五是要加强发病、死亡和生存状况等基本信息的收集,提高死因登记质量;完善癌症登记系统,建立健全肿瘤登记报告制度,扩大登记范围;建立癌症患者临床诊治与生存资料的等级随访系统;建立统一的癌症信息库。

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二)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

附件2:

国统制[2006]2号

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实施方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二○○六年五月二十九日

目 录

一、 前言„„„„„„„„„„„„„„„„„„„„„ 4

二、 调查目的„„„„„„„„„„„„„„„„„„„ 4

三、 样本的抽取与选择„„„„„„„„„„„„„„„ 4

四、 调查内容与方法„„„„„„„„„„„„„„„„ 5

五、 现场调查的质量控制„„„„„„„„„„„„„„ 8

六、 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录入„„„„„„„„„„„„„10

七、 组织实施„„„„„„„„„„„„„„„„„„„11

八、 附件

附件2-1、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的样本点„13

附件2-2、调查表格„„„„„„„„„„„„„„16

附件2-3、现场调查人员组成、职责任务及入户调查

现场工作准则„„„„„„„„„„„„„20

一、前 言

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是反映人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制定卫生政策、评价卫生工作质量和效果的科学依据,也是研究人口自然变动规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口死亡及其原因的统计和分析工作。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各地自然生态环境不同,人口分布不均,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存在着很大差别。动态收集与系统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人口死亡原因及其变动规律,对正确制定疾病控制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癌症为重点的全死因回顾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癌症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地区癌症死亡呈快速增长趋势,成为威胁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并呈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高发癌谱并存的现象。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环境状况、居民生活水平及营养状况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同时带来城乡居民的健康行为方式和疾病模式的改变。重大疾病的负担和危害,不仅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也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媒体报道部分地区凸现的癌症高发和聚集现象,进一步引起了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关注。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生命统计系统,不能实时、动态和准确地反映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的变化,只能比较不同时期进行的横断面调查以了解居民死亡的变化趋势;现有的基础数据无法系统解释某一地区癌症或其它疾病的高发原因。卫生部《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提出要建立对全国具有代表性的死因监测及肿瘤登记报告制度。目前上述监测系统正在建立过程之中。为了满足今后工作的需要,卫生部和科技部决定于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第三次以癌症为重点的死因回顾抽样调查。

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将选择部分地区建立队列研究现场,动态监测相关危险因素与癌症等重点疾病的因果关系。监测内容包括人口学、生活行为方式、健康状况、重点疾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及与重点疾病关系密切的临床、生化检测指标和当地的环境状况等。

二、调查目的

摸清21世纪初我国城乡、不同类型地区居民以癌症为重点的全死因死亡率及死因构成,掌握主要癌症死亡率的地区与人群分布特征,为国家制定癌症防治策略提供依据,并为建立健全肿瘤登记系统及研究重点疾病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奠定基础。【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

三、样本的抽取与选择

根据本次调查目的,调查样本包含以下两部分:一是随机抽取一个在人口社会学特征具有代表

【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

性的样本,反映全国城乡和不同类型地区居民死亡率及其死亡原因,尤其是主要癌症死亡率水平;二是选择某些癌症的高发区、近年反映癌症发病、死亡上升较突出的县(区)以及肿瘤登记点,系统考察我国癌症高发地区及肿瘤登记点主要癌症死亡率的变化。

1、随机抽样:随机样本直接采用国家疾病监测系统的样本县(区)。监测样本县(区)是依据自然环境、经济发展、人口结构、教育卫生等多个指标的综合因子为标识,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取。首先将全国按地理区域分成东、中、西三层,然后分农村和城市两大类。城市地区按非农人口比例的高、中、低分三层,再按人口总数分为三层;农村地区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高、中、低分为三层,再按人口总数分为三层。各层样本按照比例分配原则随机抽取。由于我国城市地区差异较大,在抽样中适当考虑增加城市地区样本的比例,城市与农村样本量比例以2:3分配。样本由160个县(区)组成,其中:城市62个,农村98个,人口总数约73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经验证,该样本对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口社会学特征分布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2、癌症高发区及登记点选择:为了解不同癌症高发区、肿瘤登记点及近年来癌症发病、死亡变化比较明显的地区的实际情况,本次调查选择了53个县(区)作为癌症高发区及登记点进行调查,主要来自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全国死因回顾调查发现的癌症高发区、各地近年来反映癌症发病、死亡上升较突出的县(区)和已经开展肿瘤登记的县(区)。

四、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1、死者死亡情况

【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

(1)调查地区2004~2005年户籍人口中全部死者的死亡原因及相关信息。包括死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婚姻、文化程度、职业等)、死亡原因(直接死因、间接死因、根本死因以及其他重要医学情况)、死亡日期、死亡地点、疾病诊断依据及疾病最高诊断单位等内容。

(2)2004~2005年户籍人口中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名单及人数。

2、 人口资料

(1)人口数及构成

调查地区2003~2005年每年年末分性别、年龄别的户籍人口数。

(2)出生人数

调查地区2003~2005年公安、计划生育和卫生等部门掌握的出生人数。

3、社会经济、文化、卫生等信息

调查地区2004~2005年社会经济、人群健康、卫生资源、卫生服务等资料。

(二)调查方法与步骤

1、 死亡原因调查

目前,我国部分城市和农村地区已开展全死因登记报告工作。为充分利用现有资料,提高效率,减少工作量,本次调查在“未开展死因登记地区(A类)”和“已开展死因登记地区(B类)”两类地区分别采用两套方案进行。两类地区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如下:

A类——未开展死因登记地区

(1)确定死亡名单

1) 从公安、民政、卫生、计生等部门查取户籍、丧葬、出院病人、出生登记、会计花名

册等资料,将所有获得的死亡名单及有关基本情况分别抄录在统一的死亡摸底登记表

上并整理出原始死亡者名册。

【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

2) 以村、社区(居委会)为单位,召集有关人员(如乡村干部、村医生、村民小组长(年

长村民),社区(居委会)干部、楼长、年长居民等)进行座谈,回忆本辖区2004~

2005年内死亡名单及死者有关信息。

3) 从当地妇幼、计生和医院产科部门获得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孕产妇

死亡和婴儿死亡名单和死亡原因等信息。

4) 将以上各种途径所得的死亡名单核查比对,得出较完整的最终死亡名单。

(2)死亡原因调查

1) 查阅死者本人的有关医学记录,如《死亡医学证明书》、住院病历或医务人员填写的死

亡诊断书等。对已经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及以上医疗单位诊断

的死者,调查人员根据死者的有关医学记录,填写“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

2) 对无上述医学记录或利用已有医学记录不能完整填写“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的死者

进行入户调查。由调查员向死者家属(亲属)、邻居、村医或知情者了解死者生前的疾【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

病诊断和有关死亡情况,如有当地乡镇卫生院/社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及以上医疗

单位明确诊断的,填写“居民死亡原因调查表”或补充前述调查表中缺失内容。

3) 调查指导员根据根本死亡原因的定义及确定规则(见“调查工作手册”),依据“居民

死亡原因调查表”中‘致死的主要疾病诊断’信息判断死者的根本死因;对于判断过

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及时咨询有关专家及上级技术部门,不得随意判断根本死因。

4) 如果入户调查中被调查人不能确切回答死者生前疾病诊断及死亡的有关情况,调查员

用“死因推断量表”进行逐项询问调查,作为专家推断死亡原因的依据,并由省级执【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

行办公室组织专家根据“死因推断量表”推断根本死因。

全国第三次全死因调查农村恶性肿瘤(三)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

卫生部发布了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的主要情况,调查数据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我国城乡居民主要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城市的首位死因,肺癌增长迅速,成为我国首位恶性肿瘤死亡原因,多数肿瘤可防可治。 卫生部曾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过两次以恶性肿瘤未重点的居民死亡原因调查,基本摸清了当时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率水平及其主要死亡原因,尤其是恶性肿瘤的流行规律及分布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饮食营养、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

一是城乡和不同区域死亡率差异较为明显。调查发现,我国城乡、不同区域居民死亡率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农村高于城市,中、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

二是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和母婴疾病死亡率持续下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城乡居民死因的主要疾病。调查结果表明,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位居全死因的前五位,累计占死亡总数的85%。

三是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不同性别、地区别差异明显。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城乡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属于世界较高水平,而且呈持续的增长趋势。与前两次调查结果相比,死亡率分别比上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增加83.1%和22.5%。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城市明显高于农村。恶性肿瘤是城市首位死因(占城市死亡总数的25.0%),农村为第二位死因(占21.0%)。从不同肿瘤死因来看,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乳腺癌死亡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而肝癌、胃癌、食管癌、宫颈癌农村较高。

四是我国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与生态环境、生活方式相关的肿瘤呈现持续性增长势头。我国城乡居民的肿瘤发病死亡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部分恶性肿瘤死亡率出现明显下降,肿瘤构成日益趋向发达国家的肿瘤死亡模式。

表现在食管癌、胃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及其构成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宫颈癌下降幅度最大;与环境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57067/

推荐访问: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 死因和肿瘤培训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