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

来源:专题 时间:2016-08-31 10:26:2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专题】

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一)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信息技术促进校本教研常态化的实践与思考

一 问题提出

校本教研活动是引导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

来”的有效形式。但是,学校教研活动由于受到活动时间、地点、内容、专家聘请、教师个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无论是参与面还是参与质量上都不够理想。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可教师的职业倦怠随之有所显现,也成为影响课改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如何让教师们更加快乐地行走在专业发展道路上,让他们的生命在课内课外都闪耀着生命的光彩?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每一种新技术都会使人类认识世界及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产生深刻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创设与支持研究学习的环境,拓展人类的认知能力。现代信息技术为学校教研活动实现“促进自我反思、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目标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一种论坛,教师利用它进行协作性的知识建构活动;可以提供一系列可以用来检索、筛选、加工和设计信息的工具;可以作为获取全球信息、与同伴和专家进行远程通信的工具等等。我们尝试着把现代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进行整合,提高校本教研效率,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激发教科研兴趣,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改变了我校教师的行走方式。

几年来,我校投入大量经费建设硬件,一边配备一边培训,

学校层面建成了校园网、学校网站,实现了校园内全部覆盖无线上网信号。教师层面,达到了教学五项技术装备:多媒体小平台、手提电脑、优盘、录音笔、校园FTP。基本做到投入一项用好一项。学校网站、校园FTP均已成为我校教师工作学习与校本教研管理监督常态化不可或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渗透到校本教研、教育教学及教师成长的每一个过程。

【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

二 实践探索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阐明: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理想的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在校本教研中,传统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与校本教研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新的学习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信息技术成为基本的知识载体和交流工具。我们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并形成相关制度,使校本教研更加规范和常态化。

1 电子备课,为博采众长架设了沟通桥梁

备课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备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在人手一机、校园网、多媒体终端教室已建成的情况下,对网络环境下如何备课进行了一些探索。我校45周岁以下教师全部进行电子备课。老师们在独立理解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和工具收集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和动画,并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立体备课,板块教案”的宗旨,既为备课提供了方便,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比如一名语文教师在上古诗《咏柳》一课时,学完本诗后,直接在教室的多媒体平台上点击电子教案中拓展内容的网址,学生就可以看到某网站中关于春天的所有古诗,图片、文字和音乐并举,美不胜收,学生自然而然就开始了吟诵积累。这样,既节省了大量做课件的时间,又潜移默化地渗透给孩子查找和使用资料的方法。

同时,电子备课为集体备课提供了便利,避免了传统集体备课教师必须坐在一起进行讨论的时空限制,达到相对自由的互动式备课的目的。我们的备课既分工又合作。比如四年级的两位语文老师采取了分单元备课的方法,第八册共八个单元,每人只需要备四个单元,工作量减少了一半。然后当老师拿到对方的一次电子教案、课件以及其它搜集到的相关教学资料时,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这时,只需在电子备课稿

上直接进行修改或备注,组成一个自认为最适用的教案,省去了大量写教案的时间,既实现教师个性的张扬,又方便省时,达到了共享与立体的高度结合。有的老师甚至在二次备课前后还要去听一次备课老师的课,以求得更深的精神体会或更多的课堂实践经验。当然也有一次备课的老师去听二次备课老师的课,然后研究讨论,写好教学反思,共同形成第三教案。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地教学,而想方设法又意味着教师既反思自己的经验,又琢磨他人的经验。当教师将自己的经验与他人的经验做比较时,自己想方设法的教学便更有了着落、有了灵感。以后的三次备课、多次备课都可以更加方便、快捷、有效。这种备课活动更具有合作意义(不形式化),更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制成的电子备课本模板采用大纲式管理,每一课都基本包含课题、教学目标、教学时间、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等,查找比较便捷。【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

2 电子手册,为学习反思带来了便捷实效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杜威(J.Dewey)认为,反思是一种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性的知识,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主动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更是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应该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如果仅仅依靠经验就不可能有大的改进,只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教书匠的水准上。教师发展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其涵义在于教师行为的改变,这种变化来自教师的内心,可以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一种自我反思的过程。

我们把教师培训与科研中心印发的《校本培训教师手册》和《校本培训管理员手册》制成了电子模板。《校本培训教师手册》包括学校校本培训的目标和重点、学校培训计划、教师个人培训计划、培训记录、自学笔记、培训作业、培训小结、教师自我评价、负责人考核意见等板块,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灵活方便。有了电子手册,老师们直接把校本教研和其他学习内容记录成大纲式的电子稿,便于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特别是“学习笔记”板块,老师们搜集到好的资料后拷贝到自己的学习手册,然后采用红字

体写出自己的读后感,或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写出反思。这样,就节省了大量抄写的时间,把精力花在认真阅读、充分吸收与实践反思上,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助于教师更快更轻松地成长为研究型的教师。这样,更有效地使教学研究和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及在职学习培训融为一体,使之成为教师的一种职业生活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使用大纲式电子版的《校本培训管理员手册》,我们的校本教研管理就变得方便又直观。它包括《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管理办法》、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校本培训计划表、教师参培考勤表、校本培训记录表、校本培训课程教学评价调查、校本培训教学评价统计表、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调查、校本培训实施情况评价统计表、教师校本培训考核学分汇总表、校本培训学年培训总结等板块,除了一般的文本记录,我们还把一些校本教研现场的图片资料加入手册,形成了生动活泼、便于检索的小小资料库,省去了搬弄照相册和翻查资料的繁琐工作与累赘感。

3 网络平台,为管理借鉴带来了便利与效能

网络以其神奇的速度令人们折服,把它应用于我们的校本教研,其效能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在检查教师的备课和自学情况时,通过学校网站通知他们把要查的内容打包拷贝到指定的FTP文件夹即可,省去了奔走的时间与精力。这一过程使得常规检查更加公开化,更具实效性。

为了便于教师间互相调阅学习,我们在检查备课时,不仅看教案,还看大家收集到了哪些资源,期末进行整理,结成集子,收到网络资源库,供下一届老师参考。我们还把全国各地的特级教师、名师与专家们的优秀课例和精彩言论挂在校园网上,使老师们能及时、方便地“会见”名师,借鉴他们的成长经验,共享他们的超凡智慧,了解教改信息,感受新课程。【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

校本教研的对象是本校教师,我们努力做到既立足学校,又眼观四方。皮亚杰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信息

技术在课程改革与校本培训中的合理运用对推动校本教研、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们建立了少艺校教师QQ群,让网虫老师们有一个网上教研与交流的空间。数学组老师已经尝试着通过QQ群组织了一次网上数学教研活动,请名师和专家参与活动,他们切身体会到了网络教研的实效与无限自由。

校园网上,有“校园论坛”供老师们思绪飞扬,有“网络资源库”跟大家幸福分享,有“友情链接”送我们千山万水,博采众长……它已成为我校一个动态生成、滚动发展的资源库,每位教师既是资源库的使用者又是资源库的建设者。这对全体教师的个人专业成长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我们正逐步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情况纳入教师工作考核细则中,使信息化管理更加制度化。

三 不断思考,让实践与理想比翼齐飞

1 引进博客(Blog,网络反思日记),凝成新的学习共同体。 反思就是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多角度的观察、分析、反省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并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的过程,它被广泛地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博克(Blog)逐渐兴盛起来。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的反思日记比传统的以纸、笔为载体的反思日记更具吸引力,在文章的发布、管理及与他人交流等方面体现了独特的魅力。

我们已经开始将博客引入校本教研,让教师们在网上发布自己的反思日记并期待与他人交流、分享,结成新的学习共同体。由于博克中的反思日记没有严格的要求,没有时间的限制,哪怕仅是只言片语的随笔,哪怕是三更半夜的突来灵感,都可以随兴所至,不像传统反思日记基本表达完整的思想(这决定于网络的特点)。其次,敢于在网上发布自己思想的人必是个性较强、善于交流的人,这也使他们在短时间内在网上发布了大量的反思日记,因而使交流和互相学习更加深入透彻,更加常态化。博客逐渐被老师接受和喜欢,有些老师甚至申请了个人博客。但是博客用于校本教研还没有形成很好的氛围,这将是我们下一步将要做好、做足的工作。

2 加强网络校本教研,真正体验常态化研究的感觉。

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二)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推进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推进线损“四分”常态化管理 摘要:线损“四分”管理是指按照电压等级、行政区域、供电线路、供电变压器的方式分别统计和分析电能损耗,从而发现降损目标的管理方法,它是供电企业实现线损工作精细化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通过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营销、计量、生产等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有利于形成线损“四分”管理的常态化工作模式,从而推进线损工作的常态化管理,达到管理降损的工作目的,提高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关键词:信息技术;线损四分;常态化;精益化;管理模式;营销系统;计量自动化系统;营配一体化系统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275—03

一、前言

线损“四分”管理是实现线损精细化管理行之有效的手段。南方电网公司和广东电网公司均制定了线损“四分”管理工作标准,并组织开展了“四分”管理达标工作。中山供电局在广东电网公司的大力帮助和指导下,通过了南方电网公司线损“四分”管理网级达标验收。通过线损“四分”管理工作的开展不仅有效促进了中山供电局线损率指标的明显下降,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中山供电局线损管理精细化水平。为了继续推进线损“四分”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形成自局本部到基层供电所和班组的“四分”管理常态化工作机制,必须拥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

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三)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

(2014——2015学年)水田小学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方案

一、培训对象

水田小学学科教师36名。 二、培训目标

贵州省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项目,各参训角色培训目标定位如下:

1.通过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的培训,拓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视野,更新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教师对信息化软硬件的使用习惯。【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

2.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培训,强化教师要将信息技术融入教与学的意识,提升融入能力。

3.通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的方法。

4.通过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整合模式的培训,帮助教师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校本教研的研修意识,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5.通过信息化环境下的开放式培训,帮助教师学会获取、利用和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以此增强专业发展的底蕴;同时生成和积累一批高质量的教师应用成果。

三、培训阶段

本次培训包括研修导航、研修与实践、资源建设、成果总结等四个阶段,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果如下:

四、研修活动及内容 (一)研修活动流程

项目安排五项研修活动,研修流程如下图:

研修活动一:参加诊断测评,找准能力提升短板 研修活动二:主动熟悉平台,明确研修任务要求 研修活动三:更新教育理念,技术支持专业发展 研修活动四: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研修活动五:参加培训测评,检验衡量参训成效 上表所列五项研修任务的具体活动安排见下表:

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四)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驱动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以培训普及应用,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近年来,我校不断加大校园数字化建设,在硬件设施、软件资源和应用环境建设方面有了很大改善,已初步建成数字化校园。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子白板,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与之相适应的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教育信息技术培训活动。从最初信息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培训,到课件制作培训,再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
  2008年,我校率先在安徽省中小学中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实践和研究。为了推进电子白板教学应用,我们邀请在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大赛中的获奖者来校举办电子白板教学观摩活动。请电子白板生产厂家的培训师来校介绍电子白板的基本知识、操作方法和基本应用。这一层次是全员培训,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并且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学会基本操作应用,边学边用。在此基础上,为了使广大教师熟练掌握电子白板的功能及课件制作的技巧,学校又组织了提高培训。我们邀请专家来校针对电子白板的各项功能结合课例做了详细讲解,教师再结合自己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和专家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同时,学校还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互帮互学活动,以先进促后进。组织成立了中青年教师课件制作组,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的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 以管理保障应用,着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学校加强了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除了班班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之外,还建设了校园无线网络系统,实现了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全体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实现了教师电子备课无障碍。
  有了现代化的教学和办公系统,如何发挥它们的价值,抓好应用是关键。应用是硬道理,只有通过有效的应用,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而科学的管理又是信息技术应用的有力保障。为此,学校强化了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努力调动广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例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考核制度分别对教师备课、上课使用信息技术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青年教师常态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班班通”设备班级管理制度则规定了设备应由专人开启和关闭。为此,学校为每班培训了一两名由学生担当的信息技术助理员,专门负责课前为教师开启教学设备。这不仅为教师方便地使用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现在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已实现了常态化。
  ● 以激励促进应用,着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创造性
  如何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因此,我们一方面注重运用物质奖励激励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另一方面注重从精神、情感层面对教师进行肯定、鼓励和表彰。我们在学校的绩效考核方案中,详细制定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成果奖励办法,并且对有突出表现的教师,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实行倾斜。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我们还建立了针对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学校建立了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体系,成立了一支由中青年教师组成的信息技术研究和设备维护队伍,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对他们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同时,学校还定期进行课例、课件、教学设计等比赛,开展校际、城际教学交流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使教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些措施较好地激发了教师的内在潜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都感到了力有所用,才有所展,劳有所得,功有所奖。
  ● 以赛课优化应用,着力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校每学期都组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赛课活动,以促进教师潜心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赛课的原则是以赛促用、鼓励创新。赛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后反思、教学基本功(课件制作、电子白板应用)等。参赛教师自选课题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然后现场上课,最后进行评课交流。
  教师在准备过程中要选择适合的主题进行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标,把握学科教学特点,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手段合理的应用和优势。课后还需进行评课,授课教师首先要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接着听评课教师对课进行点评,通过相互交流让教师对每节课的优点与不足有明晰的认识,并确定改进的方法,最后授课教师还要总结反思。
  赛课活动为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教学平台,是对教育艺术深层次的探索;赛课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研究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教师历练了自己,提高了信息技术素养和技能,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应用驱动,我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快速发展,学校被评为全国“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示范校”,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通过应用驱动,我校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突破,近三年,先后有40多人次在全国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比赛中获奖,其中一人荣获特等奖,十多人获一等奖。学校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促进信息技术常态化应用(五)
在士官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

  摘 要:从功用入手,阐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在士官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在找出存在问题的同时,分析其原因,并针对技术应用创新的具体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关键词:士官教育 教学 信息技术 应用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2(a)-0140-02
  目前,信息技术在士官教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成熟,并出现大量应用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创新,以创新提高教学效益,已成为广大军校教员的共识与不懈追求。如何在士官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有效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1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功用
  1.1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给课堂教学注入了一股活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学员一旦有了兴趣,对学习内容有了美感,就变成了“兴趣”学习。信息技术应用的创新发展以更加形象、具体、生动的形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能起到强烈地吸引学员,激发学员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形成学习动力的效果。
  1.2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应用不断创新的信息技术,不仅可使一些教员难教、学员难懂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上简单化、形象化、具体化,也可以方便教员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给学员,化抽象为简单,有利于学员对知识的优化和领悟,并且会不断探索新知识。
  1.3 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创新,能充分调动学员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实践证明:当学员对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产生兴趣以后,他们就会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就会深入地、兴趣盎然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相关的知识,遇到问题时也会有钻研精神,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达到了教学效果。这时,教员作为课堂策划者和组织者就应该创造各种条件,不断创新应用信息技术,使学员们主动参与进来,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2 对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要求
  2.1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为“教”与“学”服务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为课程改革服务,为“教”与“学”服务。创新不是标新立异,也不是翻新改造,如果教学理念不先进,即使在课堂上用了新的信息技术,但教学思维陈旧,这样的“新瓶装旧酒”也不能叫创新。我们军校教员还是要扪心自问:这样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符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否提高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促进学员学习能力的发展。
  2.2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教学设计与技术应用设计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要真正能够成为促进教学质量效益提高的创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创新设计谁都不能忽视,二者缺一不可。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够借鉴的成功经验少,不但需要独到而科学的设计,而且要有周密而严格的实施,才会大大提高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
  2.3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重视反思性说课
  反思性说课是指在上课之后,重在论述自己的课堂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重点在于教学实践后的反思及反思性设计。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即使进行周密的设计,在实施过程中,也还往往会出现一些没有预想到的问题,特别是对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时,更需要教员及时进行反思总结,以调整原先的设计和操作实施。反思性说课,对教员的教学实践有着明确的针对性,并且对教员专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反思性说课要引起足够重视。
  2.4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应该能向常态教学转化
  “创新”刚出现时,确实独特新颖。但随着实践次数的增多,那些被时间证明是科学有效的创新,会逐步向常态化的新的发展水平转化,教学实践中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也是这样。新技术的应用以及技术的新应用,都是按照创新教学――常态教学这个过程发展。也就是说,能够转化为常态课堂教学的应用创新,才是真正有效的应用创新。
  3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目标定位不准,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最优目标。但是,有的教员为了着重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所帮助,将各类视频、动画、声音、图片、文字等尽可能多的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深和界面的精美,一堂课下来似乎是在不断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而不是利用信息资源使课上得更好,结果导致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主次不分。
  3.2 忽略学科特点,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运用强调信息技术只能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员认为现代化教学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多了“信息技术”自然而然就是优质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员盲目地,费尽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信息技术的研究上,而忽略了深入研究教材和学科特点本身。提高教学质量要在深入研究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教学设计不当,影响学员思维的拓展
  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由抽象到形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转换,学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去想象、思考、理解,锻炼思维能力。但现阶段有的教员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时,却忽视了学员这种“思考―理解―发现”的过程,教员变成了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操作者,他们按照自己理解的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来设计整个课程的结构和问题的“标准答案”。学员按预先设定的模式学习,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只能按照教员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其实质也是一种 “灌输式”教学形式,严重限制了学员思维能力的拓展提高。
  4 解决对策
  4.1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的作用,切忌喧宾夺主
  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其宗旨都是为了教学服务,在一堂课中学员应该永远是主体,教员是主导者,而信息技术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应该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此信息技术的创新运用应遵循适时、适度、适用的原则,即应在确实需要用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程中,恰当地、灵活地、适当地应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本身。
  4.2 围绕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的作用,优化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在学科运用中应该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整合,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教员在备课时,要围绕学科主题展开,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把“利器”,开展研究和探索性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协作学习,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员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资源和方法,最大极限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作为创新的根本。
  4.3 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员和学员的整合,提高信息素养
  首先,教员自身要加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创新运用各种先进的工具软件设计或整合各种教学信息资源。此外,处于信息时代的教员还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方法,惟有不断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才能实现教学的优化。其次,要求学员也要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努力学习信息技术,学会学习与使用和课堂教学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晔.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科学,2008(6):909-911.
  [2] 黄跃生.关于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运用中的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09,24(1):95-96.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372652/

推荐访问:信息技术常态化计划 信息技术与常态化教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