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公开课教案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3-21 11:57:5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第一篇:《《秋 水》经典教案(公开课)》

秋 水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及其文章风格

2.反复诵读,积累重点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3.理解、体会课文蕴涵的深刻哲理。

一、导入:有人(李怀宁)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一个人: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 这个人是谁呢? ---庄子

庄子的文章文笔潇洒,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一篇文章——《秋水》 (板书)

二、作者、作品、字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中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被世人并称为“老庄”。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故事: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一书共三十三篇。内篇七篇,大体上是庄子的手笔;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子的门人或庄子学派的人写的。此书是研究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思想最重要的文献。《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丰富,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以机智幽默见长,又包含很多寓言故事,常借寓言故事来说明哲理和表达人生感受。鲁迅称“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字音(齐读)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看图片。

2.自由诵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生字词。

3.齐读,要求学生注意读音和句子的停顿。体味文章的美感。 (看画面)

4.集体再自由读,疏通文意。

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文言词语积累是重点)

四、文言词语梳理 (黑板) 、翻译个别句子 (下面通过几个问题加深理解)

五、问题研讨 (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形象?主要形象是谁?

2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

(参考:狂妄自大,踌躇满志,洋洋自得,夜郎自大)

3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河伯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河伯对自己的认识由“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到“望洋向若而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他的认识变化的原因在于:一是他看到了壮阔的北海,有感而发;二是他善于将黄河与北海作比较,将自己与海神作比较,在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5.你能从文中提炼两个成语吗?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五、思考、讨论

1.课文从文体上看,属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主题)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延伸:人贵有自知明、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知耻近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有比较才有鉴别

2。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明确: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设喻、对比,寓言富有创造性。 设喻:比喻的扩大化,用故事说明道理。本文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道理。 另见:拓展延伸两则故事

对比:(1)写景对比。

同是写壮阔,黄河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北海是 “不见水端”,“难穷”。——更加鲜明生动地突出了北海的广阔浩淼,为写河神认识的改变奠定了基础。

(2)河神前后认识对比。

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形象生动地刻画了河神有自知之明,勇于反省,正视现实的性格特点,使道理更有说服力。

齐读文,再次感受文章魅力!

六、拓展延伸

延伸环节一: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庄子故事1:战国时,齐王是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渻(sheng)子帮他训鸡。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治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渻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治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治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提了。“呆若木鸡”这个成语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庄子故事2:战国时有个燕国人到邻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那里的人走路姿势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有学会,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延伸环节二:

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呆若木鸡;五十步笑百步;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井底之蛙;邯郸学步;害群之马;相濡以沫;君子之交淡若水;老死不相往来;栩栩如生……

回顾本节课内容

教师总结:

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做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不能自高自大、目空无人。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七、作业:默写全文、同步练习

第二篇:《公开课秋水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

授课人:赖滢涛 时间:2004年12月9日下午 地点:高一2班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

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秋,水》公开课教案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 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秋,水》公开课教案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卡片四:文言句式《秋,水》公开课教案

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卡片四:一词多义

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有教师对“之”的用法提出质疑,有待查实

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

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 (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 连接语

第一层: 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 于是焉

第二层: 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 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 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

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

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人贵自知之明;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 《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另外,庄子作为我国古代八大笑星之一,他的很多言行都是很特立独行的,大家可以多阅读一些他的故事,这样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他的哲学思想.

附: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黄河宽阔 不辨牛马 北海壮阅 不见水端

↓于是焉 ↓于是焉

河伯自大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总体评价:

体现了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落实字词

10——15分钟的朗诵时间安排,体现文言教学的重点

第三篇:《公开课《秋水》教案》《秋,水》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 导入语:(文学常识部分板书1)   开场白加上提问--影响中国最深远的两大思想派别是哪两家?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各举出两个。(明确:儒家孔孟,道家老庄)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秋,水》公开课教案。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二)学生介绍庄子,(方法要求:名、时、地、代表作品、地位--文学常识部分板书2)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庄子》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师补充作品风格:其文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恣肆,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除作品风格外其他当堂记住,背诵之。看各组哪个组先背下来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个别读)指定男生女生各一,正音正字,疏通文字鼓励式点评。要求:其他同学仔细听,看有没有和你读的不同的地方,你有疑问,或者你认为他读的不合适的地方。《秋,水》公开课教案。①正音: 涘(sì) 渚(zhǔ) 少(shǎo) 殆(dài) 泾(jing)   2、第二次诵读。教师范背。要求:注意字音和断句,拿笔圈点勾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另外我有错误还要毫不客气的指出,我会把这当作对我帮助)   3、第三次诵读(生自由读,要求:除了注意字音和断句外,还要思考文章的大致内容,划出特别有感触或者疑惑的地方,好为交流做准备)   4、第四次诵读(分5层诵读,按回答问题进行,并翻译背诵),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以下开始板书) 要求:讨论以下问题,用原文回答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 表现 连接语 百川灌河 欣然自喜 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 望洋兴叹 于是焉 注:第一层知识点 1、秋水时至(名词用作状语,按季节,按时令) 2、泾流之大(泾,通"径"),不辩牛马(辩,通"辨")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于,介词,在;是,代词,这时) 4、天下之美(

形做名,美景)   (各组读,背第一层,比赛速度和质量)      注:第二层知识点 1、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2、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古今异义两个)   (各组读,背第二层,比赛速度和质量)      注:第三层知识点 1、望洋(不是望着大洋) 2、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 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 3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4、见......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各组读,背第二层第1小段,比赛速度和质量)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各组读,背第二层第2小段,比赛速度和质量)   ④讨论难点:又如何理解"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道义)者,始吾弗信"这句话? (本文难点,化难为简,分解为三层:1、轻视的人是谁"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道义)者"是一类人,轻视的不是河伯2、我曾听说这种人,怎么可能有这种人呢?开始我不信,潜台词是现在我信了)(暗含河伯开始对孔子和伯夷的敬仰,后来认为这是自己的盲目崇拜和庄子对孔子的嘲讽,意思是你孔子到处炫耀知识渊博,和河伯自夸是一样的。儒家并非及至,我道家才向大海一样广阔无边,没有极至)(个人观点,给大家参考) (各组读,背第二层第2小段,比赛速度和质量)   (5) 在这则故事写黄河与东海的不同情况,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对比(见板书)   (各组读,把第二层连起来背诵,比赛速度和质量)      指导背诵 :看板书背诵全文   最后,先读一遍,看板书,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6)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7)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 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 (知耻而后勇)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四)、作业 1、做知识卡片,归类记忆(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 2、熟练背诵全文,并阅读本《秋水》全文,进一步了解庄子思想。 结束语:最后我想说,感谢庄子,给了我们这样美的文章,这么美的思想;感谢同学们,给予我这么默契的配合!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设计 1、(左)文学常识部分 名(周)、时(战国)、地(宋国蒙人)、 代表作品地位(集大成者) 想象 寓言 对比 2、(中)课文内容及写作特色部分 上面的加上下面的 为尽在己--狂妄自大 始吾弗信--盲目崇拜 3、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 1.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2.古今异义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内行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 3.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4.特殊句式 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 探讨:非重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诸多问题 1

第四篇:《《秋 水》公开课教案》

《秋 水》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重点】

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秋水》,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秋水》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城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2、《庄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

《庄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现存三十三篇,后人将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书中多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熔于一炉。【《秋 水》公开课教案】《秋 水》公开课教案。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朗读课文

师: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1、学生先自由朗读,若有不会读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

2、喊生轮流朗读,出现问题教师喊其他同学纠正,师对生的朗读情况适当评价。

生可能出现的读音错误:泾jìng涘sì渚zhǔ旋xuán少shǎo殆dài难nán

生可能出现的停顿错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指导学生读出“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望洋向若而叹”时河伯的神态。

3、听一遍录音。

4、全班同学再齐读一遍。

(四)课文译讲

师:下面我们要解决课文的译讲,大家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在课文的译讲上遇到什么困难?

1、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喊其他同学回答,尽可能使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

2、学生质疑问难之后或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则老师叫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每人一句,先读原句,再讲重点字词,最后翻译整句话。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多让其他同学更正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⑴河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⑵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洋向若而叹”引申出的成语:望洋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秋 水》公开课教案】文章《秋 水》公开课教案出自

大方古义: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五)文言现象归纳

师: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可能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比较头痛,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也一应俱全,请大家一一归纳:

1、学生先自己逐一归纳;

2、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3、喊同学回答,师生一起明确;

4、投影出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⑴通假字泾通径辩通辨

⑵一词多义

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如,比得上,动词)

闻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学问,名词)

始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动词)

以为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作为┅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认为

輮以(之)为轮把┅做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是┅

师: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所以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

⑶词类活用:(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本学期已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字词来举一反三,强化记忆)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名词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⑷特殊句式:(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本学期已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字词来举一反三,强化记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b、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c、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六)课文分析

师述: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寓言故事)庄子想通过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请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评价

【板书设计】

景色神态态度体 会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山外有山

河伯不辩牛马(骄傲自满)对比天外有天

东面而视望洋向若而叹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知错能改

不见水端(自叹不如)------

【当堂检测】

师:最后我们检查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投影出示《秋水》课堂练习;

《秋水》课堂练习

姓名得分

一、填空(5分/空)

1、《秋水》节选自作者是(时期)的思想家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空)

1、泾流()2、两涘渚崖之间()

3、少仲尼之闻()4、则殆矣(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5分/条)

1、望洋()

2、贻笑大方()

3、轻伯夷之义()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5、河古义()

今义()

6、闻闻道百()

少仲尼之闻()

四、翻译句子(5分/条)

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3分/条)

1、以为莫己若者()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分/条)

1、泾流之大()

2、不辩牛马()

七、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2分/条)

1、顺流而东行()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批改人

(2)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投影到屏幕上,同学互相批改,打出分数并签名;

(3)选择一个组公布分数。

(七)若时间有多余则将课堂练习发下去让同学订正。

【教学反馈】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

2、课堂检测的目标达成度较好;

3、但学生与前面已学知识点的结合并不理想,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反映出学生对已学文言文掌握的程度还不够。

钱朝阳《秋水》一课的评课记录

我认为评价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老师讲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怎么样。钱老师注意了这一点:通过一份课堂练习来当堂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这份练习虽然量不大,但涉及到了注音、文学常识、字词句的译讲、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点。从公布的分数看,绝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在95分以上,最低的也有七十多分,证明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也证明了钱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

钱朝阳老师所讲的《秋水》这一课中,老师讲课的时间只有六七分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讲。我数了一下,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达五十多次,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达到了四十人左右,提问的面相当广。我觉得这真正体现了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秋 水》公开课教案】默认分类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钱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秋水》这一课寓意的体会。这就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我发现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

钱老师这节课的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注意到这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老师的教学目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了课堂主体的不同;这节课的条理很清楚,课堂的容量也不少,像对庄子这个人和对《庄子》这本书的介绍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钱老师在讲授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的时候都要求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例句,注意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钱老师还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结合上下文来解释字词,如何互改课堂练习……使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去自主学习其他文章。

第五篇:《《绝地之音》教案公开课》

知识与能力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品味质朴而豪迈、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在提问与讨论中,学生逐渐地体会到绝地之音的深层含义,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受到的巨大震撼。





帮助学生树立坚强的生命意识观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资源

分   析

这篇散文是作者描写的一篇歌颂家乡人民坚强生命力的散文。生命力和文化探寻是这篇文章的主题。高一的学生对写景较多的散文没有多大兴趣,读起来会觉得枯燥,难以领略到绝地之音蕴涵着的生命力,教师要设置情境进行引导。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

   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生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自主阅读、合作讨论逐渐领悟绝地之音的深层含义。

教学媒体



Powerpoint



程序及教学内容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1、导入: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在黄河流经的陕西甘肃一带产生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秦文化,就是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作者马步升听到了“绝地之音”,这是怎样的一种声音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课文。



2、课前已经布置过大家预习了,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览文章,令作者如此感动的究竟是怎样一种歌声? 请找出文中描写这歌声的语句。

明确: “那歌声,似情歌却含雄壮,似悲歌却多悠扬,似颂歌却兼哀怨,似战歌却嫌凄婉……那是一首真正的绝唱,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这里的绝,应取“独一无二,没有人能赶上的”意思。【《绝地之音》教案公开课】《绝地之音》教案公开课



3、难道就是这无词无调的“咧—咧---咧”的歌令作者感动的么?令作者深受感动的是否是歌本身呢?

我们可以带着这个问题继续欣赏文章



4、这歌是谁唱的?一人;   这人在干什么?打碾庄稼;  为什么要打碾庄稼?要吃饭;为什么要吃饭?要活下去→要生存下去→要延续生命



5、那人打碾庄稼的平台又是怎么样的?(请学生齐读“有一块平地……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

请大家赏析一下这段文字,你觉得哪些词语用的比较好?为什么?(提示学生,赏析文字时一般情况下看动词、形容词)

迎面斩断 (砍,写出水的力量很大,山崖陡峭)

划出一道深达百米的危崖  (崖高)

山坡上涌下来的洪水则从两面切割下来  (洪水速度快,山崖陡峭)

中间只剩下两亩见方的一块平地     (平地小,危险)

岌岌悬于三面陡崖之上    (高耸、陡峭 、危险)

余下的一面如一根细绳拴在山体之上    (险要)

所以,概括一下平台的特点:陡峭、险要、(绝)

人要在此生存下去是非常困难的。作者把这里称之为“绝地”,字典上解释:⑴极险恶的地方⑵绝境 你觉得这里是哪种意思?(请学生集体讨论,推选出代表回答问题)

对平台的地理特点而言:是指极险恶的地方,而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来说可以说是绝境。

而在如此险要陡峭的绝地上,就在作者为那人紧张担忧时,那人反却显得乐观自然,“那人高扬起手臂,鞭梢也张扬起来,骡子和碌碡也欢乐了几分”,突然间还唱起歌来,身处极端恶劣的环境却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这不得不令作者惊叹,不得不令作者感动。我们再回到上一个问题:真正令作者感动的是否是歌本身?

明确:人处在绝地之中时迸发出的坚强的生命力,歌只是一种形式、载体。令作者为之惊叹的是生命力的伟大。



6、作者本来是到此考察长城的,是来进行文化探寻的,他和他的导师徒步考察长城的过程轻松么?(很艰辛)请找出直接描写考察过程艰辛的语句。

思考作者为什么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考察过程的艰辛呢?(突出营盘梁险要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作者受那人的坚强的生命力感染作铺垫)

而这里与平台相比,又是小巫见大巫,如果这里可以看作绝地的话,那块平台就可以称之为绝地中的绝地。正是因为作者经历了艰辛的长途跋涉,筋疲力尽,所以当他在看到身处极端恶劣的环境却仍然坚强乐观地活着的那人唱出最朴素最自然的歌声时深受感动。



7、多年来,作者一直在寻找那支歌的词和调,成功了么?为什么作者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呢?

明确:没有成功。绝地之音必须是在绝地之中迸发出的坚强的生命力,因为缺少绝地这个特定的环境,所以作者不能成功,而且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真正令作者感动的是人处在绝地之中时迸发出的坚强的生命力,歌只是一种形式、载体,而作者多年来的寻找都是太过于重视歌这种形式,忽视了歌声中蕴涵着的生命力的深刻内涵,所以他的寻找距离原目标愈来愈远。



8、后来作者在哪里终于捕捉到了那歌音呢?此时作者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中?

明确:腾格里沙漠。处于绝境(满地都是与生命无缘的荒漠)



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由此作者对那绝唱有了什么样的感悟呢?(齐读第十小节)

归纳:

(1) 绝地,指人类生活的绝境。【《绝地之音》教案公开课】文章《绝地之音》教案公开课出自绝唱,是绝地生命力的张扬。或者可以这样说,声音只是作者赋予生命力的某种具体的形态,是生命力的有形形式。人类在绝境唱出了一首生命之歌。这首歌就是生命本身。因此它无词,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每一个音符里都透射着生命的全部内涵”,所以它虽然无词,而“饱含万有”。它无调,却从古至今展示着生命一代一代的延续,所以又说它“调兼古今”。

(3) 绝地和绝唱之间的关系: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作者在《浪漫的高原》中写道:“因生之可贵,求生本能方显得壮丽恢弘;因生之艰难,才使生命本体万分珍重生命。这是一方生命内涵博大精深的世界。”人往往在处于绝境时爆发出惊人的生命力。绝地与绝唱,相依相存。绝地与绝调是孤独的生命对苍天的示威,是在恶劣的大自然面前,人类亘古不息的生命存在。

(4)而绝唱发于有着悠久厚重历史的黄土文化下的绝地,它是生命的豪迈表达和野性张扬,是充满野性的吼叫,是人类最真实的心声,同时也是最古朴的文化。



总结:该文的主题主要有两个主题:生命力的伟大,文化探寻,主题深刻而博大,对于这类散文我们怎么把握其主题呢?

明确:吃透文章的内容,从散文以小见大的特点着手。【《绝地之音》教案公开课】默认分类

教学流程图





文化探寻之路



一路艰辛,经历了绝地→来到了平台→感受到坚强的生命力

                   (绝地中的绝地)

              

绝地——人的绝唱——人和地的宿命

教学后记

这篇散文是作者描写的一篇歌颂家乡人民坚强生命力的散文。生命力和文化探寻是这篇文章的主题。而此篇散文写景较多,不能引起高一的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读起来会觉得枯燥,泛读下来,可能会认为作者深受感动的仅仅是歌本身,因此难以领略到绝地之音蕴涵着的生命力,并且不太容易想到绝地是绝地之音产生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对于文中描写的长城,学生可能认为仅仅是在写景,不能够联系到当地的深厚的文化历史和这文化所具有的坚强的生命力。教师要设置情境进行引导,引导学生向深层次思考。此节课基本完成了最初的教学设想,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领会到绝地之音中蕴涵着的坚强的生命力,和这坚强的生命力必是人处在绝境之中迸发出的,并且体会到作者的心灵感受到的巨大震撼。但由于时间关系,学生集体讨论时花的时间较多,所以有一些教学环节没有能够实施,例如:作者在黄土林经历了艰辛的考察过程,一路上看到的秦、汉时的遗迹,而这些遗迹正也是历史上人民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创造出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文化,这些文化经历了时间的洗礼仍然保存在大地上,体现人在绝境之中迸发出坚强的生命力,虽是历史文化,却也体现了生命力的主题;另外对绝地和绝唱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得太过仓促,课程结束之前没有来得及总结一下全文。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0580/

推荐访问: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秋姑娘的信公开课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