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归春什么意思

来源:百科 时间:2016-09-27 12:35:3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万象归春什么意思】

万象归春什么意思(一)
刘希夷诗歌特征研究

【万象归春什么意思】   刘希夷(651—678),字庭芝,唐初汝州(今汝州市)人。希夷自幼勤奋好学,精通音律,善弹琵琶,能歌善咏。幼年丧父后,随母在外祖父家居住至20岁,始返归汝州故里。24岁登进士榜。但希夷不愿做官,遂入巴蜀,游三峡,下扬州,饱赏祖国山川美景,赋诗抒怀。这次长途旅行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

  刘希夷从江南游归,寓居东都洛阳,其诗艺达到极致,留下《故园置酒》和《代悲白头翁》二诗。《代悲白头翁》是刘希夷的代表作。刘希夷在这首诗中寄寓了对人生命运深挚而透脱的哲学思考。此诗是公认的初唐诗坛的名篇。
  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希夷从洛阳回汝州,大醉后被人用土囊压死,死时仅28岁,葬于风穴寺南。《全唐诗》收录刘希夷诗35首。
  通俗性特征
  初唐时代,诗歌从宫廷、台阁走出,流向民间,逐步向口语化、大众化转变。刘希夷的诗歌在大众化及其通俗性方面有以下表现:
  1.语言清新自然
  刘希夷的诗歌语言自然,如他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整首诗很是自然,也极为流畅,好似从口中随便地讲出,随意地流出,没有人为雕琢痕迹。特别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比喻极其贴切恰当,包含着孕育和哲理,成为诗歌诞生之后到今天传诵不衰的名句,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叠词,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多姿多彩的艺术效果,使诗歌的节奏铿锵悠扬,音调和婉流畅,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又如:他的另一首诗《从军行》:
  秋天风飒飒,群胡马行疾。
  严城昼不开,伏兵暗相失。
  天子庙堂拜,将军凶门出。
  纷纷伊洛道,戎马几万匹。
  军门压黄河,兵气冲白日。
  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
  南登汉月孤,北走代云密。
  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
  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前两句写秋高气爽,风紧沁凉,敌军马肥体壮,且敌方众多,行动迅速,快速南下。尤其是“群胡马行疾”句,将敌人嚣张气焰、骄横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接着两句写我军可能由于戍边的人数不多,也可能是准备不足,或是对敌方的情况没有搞清,故而不敢仓促迎战,只能白天严关城门,夜晚埋伏兵卒相守。同时,也可能已经向朝廷上报军情,请求支援,因而才有下两句的将军在庙堂之上拜谢,奉命出征前线。“纷纷伊洛道,戎马几万匹”句,着重描写将军出征时的声势浩大、兵马众多、纷纷攘攘。接下句写我军在黄河的西北边上驻扎下营盘,士兵的豪气冲天,整支队伍一心一意、同仇敌忾,士气高昂,气冲白日,有一种与敌人决一死战的气概。
  下面六句,刻画了一位将军的高大形象。这位将军平时胸有大志,有保家卫国的理想和抱负,一旦边防有紧急军情,立刻投笔从戎,且精通兵法,转战多地,功勋较多。这样的同心同德的将士,这样的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主帅,何战不胜?何贼不灭?最后二句,为诗人的感慨,字句中间充满着对保家卫国将士们的敬意和对他们事业的向往。
  整首诗篇,字句清新自然,无雕琢痕迹,读来意思明了。
  2.内容通俗易懂
  刘希夷的三十五首诗,从内容上说,大致为从军、闺情、怀古、感遇、赠别等几类。但在内容上通俗易懂,不晦涩、不拗口。
  如《采桑》一诗:
  杨柳送行人,青青西入秦。谁家采桑女,楼上不胜春。盈盈灞水曲,步步春芳绿。红脸耀明珠,绛唇含白玉。回首渭桥东,遥怜春色同。青丝娇落日,缃绮弄春风。携笼长叹息,逶迟恋春色。看花若有情,倚树疑无力。薄暮思悠悠,使君南陌头。相逢不相识,归去梦青楼。
  写一位美丽采桑姑娘在杨柳飘飘、杨絮纷飞的时节,站在楼上高处远望,想念心上之人。而最后六句,把采桑姑娘的情态、心理描写极致,好似在读者眼前。整首诗歌的内容明了易懂。
  又如《江南曲》其三:
  君为陇西客,妾遇江南春。朝游含灵果,夕采弄风苹。果气时不歇,苹花日自新。
  以此江南物,持赠陇西人。空盈万里怀,欲赠竟无因。
  本诗采用白描的艺术手法,描写一位怀春女子,在美丽如画的江南的春天遇到了一位意中人“陇西客”,女子以江南之物“灵果”赠与意中人,但最终没有结果,表明女子追求自己的恋人未获结果。表述的意思十分明了。
  悲剧性特征
  刘希夷诗歌的悲剧性表现主要有:一是红颜易老的悲叹;二是人生际遇无常的感伤;三是孤独寂寞的表露。
  首先从刘希夷的代表作《代悲白头翁》来看:这首诗的体裁,名为“七言歌行”。魏晋南北朝以来,这样的诗体,大多用在乐府歌辞之中,到了唐代,渐渐脱离了乐府,成为一种七言古诗的形式,名“歌行”。歌行是诗,不是乐府曲辞了。初唐的诗人卢照邻、骆宾王等都有篇幅较长的歌行,不过他们的句法,还是继承了齐梁诗歌的浓丽风气,又多是对句。刘希夷的歌行,极少用到对句,用典故也不多。文字不仅明白,而且流利,诗意也不十分隐晦。这些特征,继承了古诗的好传统,但与当时社会流行的文风不吻合。因此,他这一类诗在当时是被认为肤浅粗俗的,有失风雅之感。一直到六七十年以后的玄宗天宝年间,丽正殿的学士孙翌,字季良,编选了一部《正声集》,把刘希夷这首诗歌选了进去,并且认为是全集中最好的诗,从此才被世人注意和了解。
  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之所以成为不朽,我认为乃作者心造,与作者的命运及其对世事人生的体验感悟息息相关。《代悲白头翁》正是这样。刘希夷从小丧父,命运多舛,随母寄于人篱之下,环境际遇促使他年轻时就善于洞察世事,对人生进行深刻的思考。由于一生的压抑悲观,使他更早看破红尘,于是写下了这首透脱人生的千古一叹,从而寄寓作者对人生命运深挚而透彻的哲思。下面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诗:
  1.红颜易老的悲叹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已是暮春的洛阳城东,桃花李花都在纷纷凋落,飘飞的花瓣正是诗人伤春的情感和寄人篱下飘忽不定的人生写照。那么落花的命运究竟会降临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洛阳的青春少女们看到这花落花飞红消香断的景象,是那么感伤,长长地叹息自己:青春易逝,美丽不常。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花开花落,红颜见老,春去秋来,人世无常。当明年花开的时候,有谁依然存在?世事难料,人生命运是那样的飘忽不定。   写落花伤春的感伤情调,抒发诗人对人生短促、红颜易逝的感慨。语言朴实无华,平白易懂,感染力强。
  2.人生际遇无常的感伤
  “此翁白头真可怜,依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这个鬓发苍苍、老态龙钟的老头啊,真是可怜,遥想当年,他也曾是英俊的青春美少年,那么潇洒倜傥,浪漫无限。经常和王孙公子们在花前月下、芳草如茵的歌场舞池轻歌曼舞。他也许曾拜为朝廷大官,身穿鲜艳的锦绣官服,在华丽的光禄池台主持国家政事,他也许曾拜为大将军,征战南北,功勋卓著,像萧瑀一样被皇帝(唐太宗)将其画像雕刻在凌烟阁上,列入国家功臣榜,供后人崇敬瞻仰。“光禄池台”句援引东汉马援之子马防典故。“将军楼阁”句援引梁冀典故,梁冀曾为大将军。
  此三句写白头翁由青春美少年到垂垂老者的人生际遇的变化,抒发诗人人生如梦、富贵无常的感慨。正如《红楼梦》中甄士隐对跛足道人《好了歌》的解说:“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诗中蕴含着这样一个人生哲理:青春富贵都不是永恒不变的,红颜易逝,富贵难久,世事无常。所以,人在青春得意之时切莫忘记身后还有红颜老死之时。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一旦人老卧病在床,没有了往昔的荣华富贵,一些故交亲朋就会离你而去,当年花前月下、轻歌曼舞的三春行乐不复存在,花落红残人落寞,凄风苦雨伴黄昏,一片孤冷清凉的景象。可见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年轻的女子对镜梳妆,细描蛾眉,娇艳美丽,但这样的时光能有多长?转瞬之间,飘逸的青丝就变成了蓬乱的白发,诗人再三咏叹人生的短暂。“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你看那昔日歌声袅袅,旋舞翩翩的歌场舞池,今天是什么景象?一片荒芜。只有日暮黄昏时哀鸟的悲鸣之声。
  从艺术的角度看,此诗融汇汉魏歌行、梁陈宫体诗的艺术经验,清丽婉转,缠绵悱恻,音韵和谐,起伏跌宕。虽难脱六朝铅华,但却能够独成一格。诗人发挥比喻、对偶、用典的长处,采用反复重叠的用词方法,渲染抒发自己对于人生的感触,感情真挚细腻,感染力非常强烈。如“岁岁年年”、“年年岁岁”的反复咏叹,不仅不觉得累赘,反而给人荡气回肠之美。思想上,诗人对人生的洞察思考,极富有哲理。
  《代悲白头翁》全诗揭示诠释了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人生有限,红颜易老,世事沧桑,宇宙万物都不是永恒的。全诗的基调虽然是消极感伤的,但诗中也蕴含着积极的仁爱礼让的处世观,这是精华之所在。其实,我们读这首诗,是在读自然人生的真谛,人的生死,正如自然界的花开花落,既是自然来,也须自然去。既然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那么又何必伤春而悲叹人生的短暂?正因为人生有涯,人们更应该珍惜生命,让生命在绽放的过程中绚烂多姿。彩虹虽是一瞬,但留给人间的美丽却是永恒。花飞花落,零落成泥碾作尘,但却花香如故。人生虽然短暂,且常常是挫折重重,但是精神却是永存!人们绝不能在叹息声里让生命无声无息地陨落!
  3.孤独寂寞的表露
  真正的诗人,都有一种极深的寂寞感和孤独感。的确,刘希夷正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诗人。在刘希夷的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集中体现他的孤独之感的就是《孤松篇》了。
  除了这篇作品以外,其他作品中多次出现“独”、“孤”、“寂”、“幽”、“空”等表达情绪的字眼,这些字眼无形中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孤独寂寞意识。诗人以柔婉的笔调、感伤的色彩、凄美的意境,表达了人类全部的悲剧性体验。充满了伤春悲秋、离愁别绪、男痴女怨等悲剧题材,描绘了悲辛的白发老人、苦闷的失意文人、哀怨的翘首等待的眷女、两地徘徊牵挂的痴男怨女等悲剧形象。关于个人命运的忧思、关于哀愁的性情和人生态度,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
  艺术性特征
  1.比兴手法运用简单
  如《代悲白头翁》全诗共二十六句,第一句至第十二句为前半篇,以落花为中心。主要写: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年年如此,如此年年。人生只要青春已过,便慢慢成为老者。并以此劝诫年轻人,应该怜悯“半死白头翁”,多多警惕。现实生活中看到、见到的白发老者,当年也是“红颜美少年”,他也曾和公子哥们一起在花前月下歌之舞之,在贵族将军们的楼台里饮酒娱乐。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就老了,有病了,行动不方便了,不再有人邀请他去参加各类娱乐活动了,不再有人请他饮酒跳舞了。从前在筵席上一展歌喉、舞姿优美的姑娘,也是红颜不在,经过时间的变迁,已是满头银发,步履蹒跚了。曾经是歌舞宴饮的好地方,成为一片荒地草地,只有鸟雀在黄昏时候喧噪,显得凄凉。而诗歌的后半篇才是全诗的主体,前半篇只是引子。这样的艺术手法,叫作“以落花起兴”。刘希夷这首诗,前半篇里的落花与人的关系是比,但前半篇对后半篇的关系却是兴。按照朱熹的方法来讲,这就是“比而兴也”。先以落花为比,以引起白头翁之可悲。
  这首诗的比兴方法运用得简单,所以一读就可悟到。前半篇和后半篇,区分得很明显。初学作诗的人,可以从这一类诗的习作入门。
  2.抒情性意味浓厚
  《唐才子传》卷第一云刘希夷“苦篇咏,特善闺帏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其闺情诗代表着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 《代悲白头翁》是刘希夷的传世名篇,历来是诗家评论的重点,它进一步发展了七言歌行,音韵格调却更婉转流畅,其千古传诵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通过花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着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带有青春伤感的情思贯穿全篇,并通过红颜美少年和鹤发白头翁的对比描写而愈显浓烈,创造出形象鲜明而韵味无穷的诗境;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净化和改造了齐梁宫体,形成一种清丽宛转的风格;在文学的时代风会与艺术的渊源演进的联系与进程中,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不仅明显联结着卢照邻的《行路难》和《长安古意》、骆宾王的《帝京篇》、王勃的《临高台》以致陈子昂的《蓟丘怀古》、《登幽州台歌》等诗的主题内蕴,而且更直接地成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说的《邺都引》、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乃至清代《红楼梦》中的《葬花词》等诗的表现形式,与四杰“风发的意气与昂扬的格调”不同,“刘希夷则表现为在纯粹的闺中情思与细腻的心理感受的抒写中表现一片宁静的幽远的心灵的世界”,在这里,一切具体的事件与思想都集聚到了一点,即对宇宙永恒、历史真谛的领悟。这样,审美的感受升腾为哲理的思索。而《公子行》中“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可怜杨柳伤心树 ,可怜桃李断肠花”等描写,闻一多认为已“领悟到万象的和谐 ,和那一水一石一草一木的神秘的不可抵抗的美”,“表情刻挚而略无雕饰”。《春女行》“愁新伴杨柳 ,春尽乱如丝”,则显示出一种独有的纯情的表现方式。余者如《揽镜》、《采桑》、《代闺人春日》、《捣衣篇》、《公子行》、《代秦女赠行人》、《晚春》以及《江南曲八首》,无不着重于表现词旨悲苦的情调,构成强烈的警醒意味,引发深切的人生思考以及对盛衰久暂的人生与历史问题的思索这一时代性主题 。
  综观刘希夷的诗歌,具有艺术哲理,但同时更具有语言清新自然、内容通俗易懂的特征;也有对红颜易老的悲叹、对人生际遇无常的感伤、对孤独寂寞的表露悲剧性特征;还有比兴手法运用简单、抒情性较浓的艺术特征。这些特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文人,从而使他的艺术生命走向永恒。
  参考文献:
  [1]中国隋唐史·隋唐五代卷[M].厦门:鹭江出版社,2002.
  [2]全唐诗[C].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29-130.
  [4]陈建华.刘希夷诗初论[J].江汉论坛,1996,(02).
  [5]李巧玲.论刘希夷诗歌的悲剧意识[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05).
  [6]刘成君.生命的焦虑与渴望——论刘希夷诗的生命意识[J].焦作大学学报,2006,(01).
  [7]白福才.旧瓶新酒 异曲同工——《代悲白头吟》与《春江花月夜》之比较评析[J].名作欣赏, 2005, (02).
  [8]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三卷)[M].第五十一节.
  作者简介:
  胡 健(1964— ),男,汉族,河南南阳人,副教授,商丘工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万象归春什么意思】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430811/

推荐访问:泉州万象春 万象归春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