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学说

来源:电脑网络 时间:2016-11-02 12:40:4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电脑网络】

【一】: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一部分)

中医经络学说概述

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内容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路。“经”有经络的意思,为纵行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从“经”分出而遍布的小支。“经”和“络”虽有区别,但循行、分布是紧密相连,彼此衔接,沟通人体的上下、内外,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两大类,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难以计数的孙络等。

一、 经 脉

经脉可分为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和奇经八脉三种。 (一)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名十二正经。它是以手足阴阳定名,并根据在体表左右对对称的分布位置和它所络属的脏腑,计有手、足阳经各三对。在上、下肢体内侧的经脉为属脏的阴经,称手三阴和足三阴,联络相为表里的腑;在上、下肢外侧的经脉为属腑的阳经,称手三阳和足三阳,联络相为表里的脏。十二经脉的循行和分布都有一定的规律。循行方向为: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胸或腹。在它的循行路线上,各分布着许多穴位,称为经穴。为治疗本经脉所主治的和所络属脏腑的有关疾病的治疗点。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和循行见附表1-1、1-2、图1-1、1-2、1-3.

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根据脏腑生理和病理的特性,构成了太阴与阳明、厥阴与少阳、少阳与太阳的表里关系,这种关系对临床上的诊断和治疗都具有指导意义。又根据十二经脉的主治性能,在治疗上可按照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本经取穴,是病在某经,可取该经的有关穴位,异经取穴,可取与该经有关的经脉(如相为表里的经脉)进行治疗。

表1-1 十二经脉体表分布和相互关系

(二)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中的同名经分出的纵行支脉。它是在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分出,然后由浅入深,进入体腔内部,同各经所络属的脏腑相联系,再浅出于体表。阳经经别在浅出于体表到头、颈等部位时,仍旧入同名的经络,而阴经经别在浅出体表后,则于其相为表里的阳经经别相会合。这种关系,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表里联系,并可使十二经脉的分布和联系部位更为周密。

(三)奇经八脉

【二】: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九部分)

第六节 腰背部穴位

一、督脉

1、大椎

【位置】第7颈椎和第1胸椎棘突之间(图2-37)、

【作用】清热、益气、宁神。

【主治】高热,感冒、疟疾、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落枕、精神分裂症、癫痫、一般虚弱等。

【针法】直剌,略向上,进针1~1.5寸,不可提插或捻转,一有电感时立即退针。酸麻感向下或四肢放射。

【附注】据报道,针剌大椎穴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机能的作用。

2、至阳

【位置】第7、8胸椎棘突之间(图2-37)

【作用】理气清热。

【主治】病毒性肝炎、胆道疾病、支的、支气管哮喘、疟疾、胸

胁痛等。

【针法】直剌1寸。酸胀向下或前胸放散。

二、足太阴膀胱经

1、肺腧

【位置】第3胸椎棘突下方旁开1.5寸(图2-37)。

【作用】清热宣肺。

【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咯血、肺炎、肩背痛等。

【针法】向脊柱斜剌1寸,不宜过深。局部 酸胀,向背部放散。

【附注】据报道,针剌肺腧、足三里有促进呼吸功能,全通气量、肺活量、耗气量啬 针剌肺腧、天突等空阔骈支气管哮喘,可减低吸气、呼气的气道阻力,对降低呼气阻力更为明显。

2、心俞

【位置】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37)。

【作用】养心宁神

【主治】风湿性心脏病、心绞痛、心动过速、神经衰弱、癫痫、精神分裂症等。

【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剌1寸,不宜直剌,也不宜过深。局部酸胀,可向下放散。

【附注】据报道,针剌心俞、厥阴俞、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缓解,心悸消失。

3、肝俞

【位置】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37)。

【作用】疏通清热,和胃明目。

【主治】病毒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胸胁痛、神经衰弱、癔症、结膜炎、夜盲症、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等。

【针法】同肺俞穴

4、脾俞

【位置】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37)。

【作用】健脾化湿。

【主治】溃疡病、胃炎、病毒性肝炎、腹泻、消化不良、胃下垂、糖尿病、肝脾肝大,贫血等。

【针法】向脊柱方向斜剌1~1.5寸。酸胀感向下放射。

5、胃俞

【位置】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37)。

【作用】和胃止痛。

【主治】急慢性胃炎、溃疡病、消化不良、腹泻、胃下垂、肝肿大、病毒性肝炎、腰背痛等。

【针法】同脾俞穴。

6、肾俞

【位置】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38)。

【作用】益肝利尿。

【主治】慢性肾炎、肾下垂、尿路感染、遗尿、前列腺炎、遗精、阳萎、腰腿痛、腰扭伤、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耳聋、耳鸣等。

【针法】同脾俞穴。

【附注】据报道,针剌双侧肾俞治疗肾炎患者,发现针后的酚红排出量明显增多 ,尿中的红、白细胞和蛋减少或消失,血压减低,浮肿减轻,说明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7、大肠俞

【位置】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图2-38)。

www.fz173.com_中医经络学说。

【作用】理气化滞,调和肠

胃。

www.fz173.com_中医经络学说。

【主治】慢性腹泻、菌痢、便秘、痔疮、肠梗阻、腰腿痛、腰扭伤等。

【针法】同脾俞穴,可进针1~2寸。

8、八髎(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位置】上、次、中、下髎依次分别在第1、2、3、4骶后孔中。其定位方法(成人);患者采俯臣卧或侧卧位,先找出骼后上棘,在棘内下方1.3厘米微偏外侧处为次髎;次髎向上约2.5厘米微偏外处为

上髎;次髎下约2厘米微偏内侧处为中髎;再下约1.5厘米微任务书内侧处为下髎(图2-38)。

【作用】调理下焦,强健腰腿。

【主治】慢性盆腔炎、月经不调、闭经、膀胱炎、睾丸炎、腰骶神经痛、下肢瘫痪等。

【针法】直剌1~3寸,从骶后孔剌入,针尖略偏上方。酸胀感向深部及下肢放散。

9、秩边

【位置】骶裂孔旁开3寸(图2-38)。

【作用】祛风通络。

【主治】坐骨神经痛、腰腿痛、下肢瘫痪、膀胱炎、尿路感染、痔疮、便秘等。

【针法】直剌或向内侧斜剌2~寸。酸胀向 臀总办或下肢或小腿部扩散。

三、手太阳小肠经

1、定喘(奇穴)

【位置】大椎旁开0.5寸(图2-37)。

【作用】 平喘止咳。

【三】:中医经络学说概述(第六部分)

第五节www.fz173.com_中医经络学说。

一、任 脉

1、天突

【位置】胸骨切迹上缘中央凹陷处(图2-36)。

【作用】宜宣化痰、利咽开音。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等。

【针法】头后仰、沿胸骨后壁与气管之间垂直剌入0.5~1.5寸。不宜向后下方或左、右斜剌,对一侧肺上叶切除或一侧肺不张病员宜慎重。

【附注】据报道:针剌天突、肺腧、足三里等穴,能降低呼吸道的呼吸阻力;针剌天突、合谷、太阳、廉泉等穴,可使甲新状腺机能亢进患者的癌状有所改善或消失,腺体缩小,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

2、膻中

【位置】胸骨中线平乳头(相当第4肋间)(图2-36)。

【作用】宽胸利气。

【主治】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乳腺炎、产后乳汁分泌过少等。

【针法】横剌0.5~1.5寸,向下或向两侧方向进针。局部酸胀一,可向四围扩散。

【附注】据报道:针剌膻中,少泽、合谷等穴,可使缺乳妇女的血液中乳激素含量增加,促进乳液增多。

3、中脘

【位置】脐上4寸,当脐与剑突连线之中点(图2-36)。

【作用】和胃理气,宽中消食。

【主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炎、腹泻、胃下垂、消化不良、膈肌痉挛等。

【针法】直剌1~2寸。上腹部闷胀,并可有胃部抽缩感。对瘦弱病员不宜过深;对肝脾肿大病员宜向下斜剌,以免伤及肝脾。

【附注】据观察,针剌中脘可使胃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开放加速;空肠粘膜皱襞增深、增密;可使肠鸣音亢进,促进肠蠕动。

4、气海

【位置】脐下1.5寸(图2-36)。

www.fz173.com_中医经络学说。

【作用】调气补虚。

【主治】腹部胀痛、胃下垂、有经不调、神经衰弱、遗尿、尿潴留、遗精、阳萎等。

【针法】直剌1~2寸。酸胀感向下放散。

【附注】据报道,在胃大部分切除时和术后针剌气海和足三里,

可废除“两管一禁”(即胃肠减压管、静脉输液管、术后禁食),成功率达96.1%.

5、关元www.fz173.com_中医经络学说。

【位置】脐下3寸(图2-36)

【作用】调气、扶正、回阳。

【主治】腹痛、腹泻、痢疾、痛经、月经不调、盆腔炎、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产后出血、虚脱、尿潴留、遗尿、前列腺炎、遣精、阳萎等。

【针法】直剌或向下斜剌1~2寸,剌前须排空小便。局部酸胀,可向下放射。治疗尿潴留时应斜剌或横剌,不可直剌,以免伤信膀胱。

6、中极

【位置】关元穴直下1寸(图2-36)。

【作用】通调冲任,理气利湿。

【主治】遗尿、遗精、阳萎、您潴留、盆腔炎、痛经、月经不调、尿路感染等,为膀胱手术会麻穴位。

【针法】直剌

1~2寸,剌激前须排空小便,局部酸胀,可向阴部放射。治疗尿潴留时,应斜剌或横剌,不可直剌。www.fz173.com_中医经络学说。

【附注】据报道,针剌关元、中极等穴治疗尿潴留时,可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和内夺增高;对尿失禁患者,可使膀胱压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二、足阳明胃经

1、天枢

【位置】脐中旁开2寸(图2-36)。

【作用】理气,化滞,清湿热。

【主治】急慢性腹泻、细菌性痢疾、腹痛、便秘、急性肠麻痹、月经不调、痛经、白带等。

【针法】直剌1.5~2寸。局部酸胀,可向四周扩散。

2、水道

【位置】关元穴旁开2寸(图2-36)。

【作用】清热利尿。

【主治】慢性肾炎、膀胱炎、尿潴留、浮肿、慢性盆腔炎、背经等。

【针法】直剌1.5~2寸。局部酸胀。

三、足太阴脾经

大横

【位置】脐中旁开3.5寸(图2-36)。

【作用】理气健脾。

【主治】急慢性腹泻、便秘、急性肠麻痹等。

【针法】直剌1~1.5寸。局部酸胀。

四、经外奇穴

1、子宫(奇穴)

【位置】中极旁开3寸(图2-36)。

【主治】子宫脱垂、慢性盆腔炎、痛经、产后出血、人工流产、

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针法】直剌1~寸,或向会阴部斜剌2~寸。局部酸胀,可向会阴放散。

2、维胞(奇穴)

【位置】关元穴旁开6寸,相当于骼前上棘内下放散。

【针法】向内下方什么时候剌2~3十。局部酸胀, 可向下方放散。

第六节 腰北部穴位

一、督脉

1、大椎

【位置】第7颈椎和第1胸椎棘突之间(图2-37)、

【作用】清热、益气、宁神。

【主治】高热,感冒、疟疾、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结核、落枕、精神分裂症、癫痫、一般虚弱等。

【针法】直剌,略向上,进针1~1.5寸,不可提插或捻转,一有电感时立即退针。酸麻感向下或四肢放射。

【附注】据报道,针剌大椎穴有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机能的作用。

2、至阳

【位置】第7、8胸椎棘突之间(图2-37)

【四】:中医经络学详解

中医经络学详解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它和阴阳五行、营卫、气血、以及脏腑等共同构筑了一个完整理论体系。'经'即径,如通达各处的路径;'络'即网,如错综连缀的网丝。经是纵行的干线,络是横出的旁枝,它们互相贯穿在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从而或深或浅地把五脏、六腑、头面、躯干、四肢等都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协调运作完成各项复杂地内在功能。

在天人相应学说的背景下,古人将其比为流经中国的十二条大河。经脉的命名和分布在经脉的范围内,计分'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二类。十二经在六脏(含心包络)六腑的统摄下,各自建立一经。由于经脉与脏腑有直接的联属关系,同时阴经与阳经之间又有一定配偶,在整个体系中占据主要位置,故又称'正经'。

这十二条正经,六条是分布在上肢和躯干的,即手六经,还有六条是分布在下肢和躯干的,为足六经。阳经和一部分阴经都上达于头部。又由于人的肢体都有内、外侧两边,而分布在内侧的属阴,分布在外侧的属阳。

于是把手六经中三条分布在上肢内侧一边的叫手三阴经,另三条分布在上肢外侧叫手三阳经;同样,在下肢内侧的三条叫足三阴经,外侧的三条叫足三阳经。

由于古人把易学中阴阳概念运用于说明事物的复杂情况,常常把它分为三个阶段,即把阴分为少阴(阴气初生)、太阳(阴气大盛)、厥阴(太少两阴交尽);把阳分为少阳(阳气初生)、太阳(阳气木盛)、阳明(阳气盛极)。

手足各六经根据不同的情况把阴阳的三个阶段适当分属,于是就有了十二种不同的名称。又由于十二经与十二脏腑是有直接联属的,再在手足三阴三阳的十二经上把所联属的脏腑名称加上去,就成为如右所列的十二经脉名称了;十二经还有阴阳、表里配偶的关系,在生理和病理上,能互相亲联和影响。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名称是:督脉、任脉、带脉、阳跷、阴跷、阳维。这八条脉的特点上:一、即不与脏腑直接联属,也没有阴阳配偶,所以叫奇经。二、八脉当中,只有督、任两脉有其自己的腧穴,其余六脉的腧穴都是寄附在正经上。三、八脉的命名,是根据其作用和分布的部位而定的。

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生理方面:气血是人体最重要的物质,但必须靠经络来运转,周流不息达到抵御病邪、保卫机体的目的。十二经脉在以各个脏腑为首的系统下,将人体的脏腑和在外组织、四肢、百骸等都联系起来,以进行整体的循环,发挥其固有的作用。一般而言,'营'、'卫'的功能活动是与经脉分不开的。卫气散布在经脉之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500419/

推荐访问:中医经络学说的ppt 中医经络学说文档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