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买密波罗

来源:百科 时间:2017-04-20 09:56:2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篇一】:般若波罗密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说摩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别分为上卷、中卷、下卷,全三卷。 《佛说摩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文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卷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身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中卷

尔时,如来在大雷音宫,遥闻菩萨演说上经,即舍涅磐相,腾身虚空, 来投菩萨所在,化一长老,杂大众中,手持优钵曲云,视花微笑。 长老于大众中起,合掌白言,菩萨,佛何以得空五蕴。 曰,以照故,以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以行深观故,以自在观故, 故得涅磐,得开一切微妙门,一切救苦难,一切真实不虚。 法究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布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业证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 果如是如是,乃真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乃真五蕴皆空时,不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名曰诸法空相。 如来能隐能现,无往无来,能以芥子包纳三千大千世界,能行止坐卧,无异常人。 隐则慧眼不能睹,现则肉眼不能翳,无死无生,万劫圆明。 吾不得而名,强名之曰金刚,尊其号曰如来。 尔时,长老复白,世有善男子,善女人,依阿舍慧达岸无讹。 菩萨曰,善哉善哉,是有发大信咒,发大慧咒,发大

戒力咒,发无上定力咒, 一切邪魔脱离咒,一切吉神拥护灾难消亡福田利益咒,是乃如来口授功德不可思议。 舍利子,乐依般若波罗蜜多者,谦持此咒曰: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旦者他,安,加罗伐哆,罗加伐哆,罗加伐哆,梭呵。

下卷 是时,菩萨在大罗刹国紫金殿内,演说多心经已,复告诸舍利曰,昔我作王子时, 即对佛发愿,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众生,不闻正道,不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誓不成佛。何以故,一切众生,皆可得道,其心即佛。 舍利子,汝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阿得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知发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非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何以故,大德不德,大明不明,大勤若惰,大净若污。 舍利子,我今授汝密咒,名曰密咒,即非密咒,是亦密咒。 能除一切苦,即非能除一切苦,是亦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难,即非能除一切难,是亦能除一切难。何以故, 成法非法,法会于心,心融于法,法忘其法,法无其法,乃为大法,得渡众生。 舍利子,彼岸无岸,强名曰岸,岸无成岸,心止即岸。 是故如来无定相,无往亦无来, 舍利子,汝知如来有慧剑否,无也,如来依般若波罗蜜多也。 菩萨曰,否,如来有慧剑,有戒刃也,如来无慧剑,无戒刃,不识般若。 何以故,般若即般若,卫之则存,瞩之则明,存而明之,道假以成。 于是乃说大圆满般若波罗蜜多心咒。咒曰: 安,佛罗阑牢连楼,萨哆蜜波耶,阑牢连楼,阑阑阑,哩尼耶,吻奈, 喝喇阑[],喝喇喝喇阑[],安,安,嘛尼叭弥哄,俞萨洼奇,哆答答, 怖叉萨波,安,委味尼夷,托波托波,悉律律,安,吐罗吐罗,安,安,安, 摩呵般若波罗蜜多梭呵。

【篇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金刚波若波罗密经》

第一品 佛祖开讲座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解读:

我听说,原来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给大比丘众讲法。那时候,整个世界所尊崇的佛祖,他要是饿了,就穿起他的袈裟,拿着他的钵盂,到舍卫城里去化斋。吃完饭后,回到住处,把袈裟和钵盂收拾起来,洗完脚,他就开始练功打坐。

注释:

1.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他讲法的地方,就像某大学的萃英堂之类。

2. 比丘就是和尚,大就像我们称学问高深的教授为大师一样。大比丘就是身份比较高一些的修佛的老师们。要知道,佛的嫡传弟子,当然是身份非同一般的修佛者。“众”是说佛当时的嫡传弟子人数也是很多的。

3. 这里所说的“衣”不是一般的衣服,可能是代表佛家身份的袈裟。

感受:

可以看出,当时佛给他的弟子们讲法。但是《金刚经》并没有把佛神化。佛当时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也会饿,也需要吃饭。吃完后会仔细地把自己的袈裟折起来,把钵盂洗了收拾好。练功打坐之前,他还要洗个脚。显然,在生活中,佛祖既整齐,又很清洁。

通过他讲法,我们才知道,《金刚经》所神化的,是佛的精神。后面我们慢慢理解佛祖旨在传递给人类的精神吧。

本文引用URL:《金刚经》第一品 佛祖开讲座

第二品 修行的关键在于心念怎样买密波罗。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解读:

当时佛的一千二百五十弟子中,有一位长者须菩提,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掌,恭恭敬敬向佛祖请教:“尊敬的世尊之佛,您能够守护自己的心念而得以觉悟,也不断这样要求诸多有心觉悟者。世尊之佛啊,许多善良男女,他们也有追求

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您说他们如何才能够守住心念?如何才能管住自己的心念?” 佛祖说:“你问得很好,须菩提。像你所说的,我能够守护自己的心念而得以觉悟,也不断要求你们这些有心觉悟者。现在你听着,我告诉你。善良男女,如果要追求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就应当这样够守护自己的心念、管住自己的心念。”

须菩提忙应道:“世尊之佛,我愿认真听您讲下去。”

注释:

1.菩萨:是梵文Bodhisattva音译过来的一个词,“菩”的意思是“觉悟”,“萨”的意思是“有情”。菩萨的含义有二,一是已经觉悟者,二是以帮助他人觉悟为己任者。比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等等。但是在这里,菩萨的意思就是具有至高无上的觉悟之心。

2.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具体点说,就是成佛的意思。

感受:

《金刚经》这里强调了成为智慧而觉悟者的第一个条件,那就是“善护念”,也就是善于守护自己的心念。通俗一点理解,就是要理解更高的智慧,你必须先心静下来,不要东想西想。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比如,你在路边看到十块钱,从前面行人还在整理钱包的情况看,你知道那钱是他丢的。这时,你可能心里要斗争一番:是告诉他,把钱给他,还是自己留下?据说心理学家就做过类似的实验,大部分人会捡起来,看看四周后把钱收起来。也有少数人就能够不为当下的利益而改变自己的做人原则,于是会告诉前面的人。这不是小学生向老师讨好,而完全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的管理。

从《金刚经》的描述看,当时的情况分明就是师生坐下来,一种问答式教学方式。 佛祖的讲座开始了,须菩提想知道的,不仅仅是他自己如何能够得道成佛,为了以后向世间凡人传授佛的精神,他便站起来首先替凡间的善良男女们请教守护自己的心念,修炼一种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进而成佛的方法。

佛祖毕竟是佛祖,一方面,他也为须菩提关心凡间善良男女而高兴;另一方面,他并不着急。首先,他表扬了须菩提,认为这位高足提了个很好的问题,也为他的讲座起了个良好的开端。之后,他才准备往下讲。人和人之间对话,最怕冷场,菩提懂得这一点,于是赶紧说:“老师,您讲,我愿意认真听下去。”其实大家都是愿意听的。

那么,佛讲了些什么呢?《金刚经》安排到下节课了,我们也就下次再讲吧。 本文引用URL:第二品 修行的关键在于心念

第三品 修佛的最高境界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而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解读:

佛就对须菩提说:“所有有意修得至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者,你们听着,应当这样排除杂念而守护自己的心念。所有一切生命,比如卵生的、胎生的、水生的、幻化而生的、有色无色的、有思想思想的、有杂念无杂念的,我都主张他们努力超度到无余涅槃的境界。这样,我虽然超度了无数众生,但实际上却没有谁是我所超度的。”

须菩提问:“为什么呢?”

佛说:“须菩提啊,如果觉悟者常想着自己、别人、众生、永生这些东西,也就不是什么觉悟者了。”

注释:

1.摩诃萨:摩就是大,摩诃萨就是大菩萨,更高层的修行者。

2.无余涅槃:涅槃是梵文nirvana bana的音译词,意思是不生不灭的境界,这是佛家修行的最高目标。涅槃的境界有两种,一种是余涅槃,就是觉悟得还不够彻底的境界。达到余涅槃的修行者的基本特征就是至少自己先觉悟和超脱了,这就是罗汉。更高一层境界就是无余涅槃境界,达到这个境界的修行者不但自己觉悟、超脱了,还能够去帮助别人觉悟、超脱,这就是菩萨、佛。

感受:

这段对话中,猛一听,佛祖似乎跑题了,他没有直接谈究竟如何守护心念而修得觉悟之心。而是谈了一种修行超脱的境界,也就是无余涅槃的菩萨境界,而且主张所有的生命都努力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听了会觉得一头雾水。别急。

佛祖又说了,如果所有的生命都能达到这种境界了,虽然从事实上讲,是他帮助超度了大家,但实际上却又不是他做的。这听起来更难理解了,连须菩提也不明白啊。这时,佛祖才道出了他关于守护心念的要害:即使是佛祖,不管他做了多大的好事,你老是惦记着自己、别人、众生,还想着长生不老这些东西,那么他也不是什么觉悟者了。

显然,佛祖是用自己超度众生却并不对自己的功德念念不忘这件事来告诉大家,要守护自己的心念,最重要的是凡事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对什么人、什么事情老是念念不忘,否则啊,庸人自扰,心念还怎么可能守护得住。

我们凡人,最大的毛病就在这里。爱上一个人,发现还有一个同性也爱着同一个目标,于是三角恋爱便发生了,有一天,在各种情况所迫下,那个对象和那另一个要结婚了,于是这一位便钻到牛角尖出不来了,只好郁闷死了。《红楼梦》里的宝、黛、钗之间演绎的就是这种“放不下”。不过这种“放不下”还可以理解。另一些“放不下”是建立在损人而利己的前提下,就可恶了。一个人好不容易接受了高等教育,努力工作几年后当个官,但是当了官之后,“放不下”的不是他人,而是他人、老百姓的钱财,于是不择手段,往自己怀里揽财聚财,而这种人的贪欲一般太大,没个尽头,于是有一天一头栽了,贪来的钱,他一个子儿也带不进土里去,却好端端丢了性命。

想想看,佛祖的愿望是超度所有众生达到菩萨境界,那该是多大的功德!他却认为,真到了那个时候,等于他谁也没有超度。为什么?因为如果他老惦记着自己做了多大的功德,那他就迷恋了我相、他人相、众人的相,甚至还想长生不老,他也就不是觉悟者了,岂不是和他所传递给我们的精神相矛盾吗?

为此,我们就不要一下子想修炼成佛,而是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首先不要沉湎于一些看起来似乎重要,其实并非如此的东东,比如一顿不吃肉,也不要感觉活不过去,一级工资没涨上,也要想开一些,这次不行,下次再看吧。以不变应万变,还是我那句话:我如岸边的青石,没有高不可攀的理想,却有平静面对时光的兴致,看潮起潮落,经历四季风雨„„ 本文引用URL:第三品 修佛的最高境界

第四品 做了善事不要念念不忘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解读:

(佛祖接着讲)“进一步说,须菩提啊,修行悟道的人,应该不执着于表象,这就是所谓不执着于表面的布施,就像你不迷恋美好的音、香、味、触、法那样去做好事。须菩提啊,具有觉悟之心者,就应当这样布施,凡事都不执着于表象。”

“为什么呢?”

“如果具有觉悟之心者布施而不执着于表象,他的福德才是不可思量的。须菩提,你想想看,虚空、遥远的东方,可以测量吗?”

“不能,世尊。”

“南西北方,上下四维空间可以测量吗?”

“不能,世尊。”

“须菩提啊,具有觉悟之心者不执着于表象而布施,他的福德也就像虚空、遥远的东方,也像上下四维空间一样是不可度量的。因此,须菩提,有志修得高无上的平等觉悟之心者的人就应当像我所说的这样去修行。”

注释:

1.布施:把金钱、实物布散施舍给别人。

感受:

前面,佛祖讲了自己即使有一天超度了所有的生命,他也不会认为那是他所做的,以此说明不应当沉迷于自己所做的功德善事。这里,他开始具体地讲他的主张了。他认为,具有觉悟之心者,如果拿钱财给人,给了就给了,不要老是惦记着。更不要想着回报。比如5.12地震后,绝大多数人都慷慨捐款捐物,谁也没有想着让灾区的某位小朋友、某位受益人来回

怎样买密波罗。

报什么,这就是一种以觉悟之心布施的行为,在此意义上,这个时候的捐款捐物者,都做了一回菩萨。当然,也听说了一些私呑捐款的个人和机构,他们做了一回什么,他们自己也许当时会沾沾自喜,感到捡了便宜,但他们总有一天会发现,自己做了一件该下地狱的事。 佛祖把这种不执着于表象、不记回报的布施,比作无穷无尽的东方和上下四维空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德无量”。只有这样做善事的时候,才是具有觉悟之心者,也才称得上是菩萨心肠。因此,不要以为整天嘴上念“阿弥陀佛”才是修行,才能成菩萨。“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做一次好事,你就做了一回菩萨!修行需从零开始的,从现在开始。 本文引用URL:第四品 做了善事不要念念不忘

第五品 拜佛像还是拜佛家的思想和精神?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解读: “须菩提,你想想,能不能凭身相而见到如来佛?” “不能,世尊。不能凭身相而见到如来。” “为什么呢?” “因为如来说的身相,也就不是身相。” 佛又对须菩提说: “凡是有形的身相,都是虚幻妄想。如果能把所有的身相看成非身相,你就见到如来了。”

感受:

这里,佛祖用了辩证法里面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

一。任何身相都是不真实的、暂时的。比如人现在许多年青人崇拜年青漂亮的明星,但是再年青漂亮,也是暂时的。等人家老了,脸上有皱纹了,你不崇拜也就罢了,有些人还写些消息、甚至去偷拍些人家并不在意的时候、因而也就更不漂亮的时候的照片,发布在网上,对人家嘲弄一通。这些人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至少明星在年青时还漂亮一些,而那些嫌人家老的人,可能自己永远都没有漂亮过。因此,崇拜明星的脸蛋是一种最肤浅的崇拜。

事实上,许多人崇拜佛、崇拜菩萨的方式也是这样,他们崇拜的只是庙宇之中的塑像,而不是佛家精神、菩萨精神。佛希望人家崇拜的是自己的思想和精神,而不是偶像。因此,他说,有一天,你不会再崇拜身相,不会执着于世事表象的时候,你就见到如来了,就是说,你就成佛了。

本文引用URL:第五品 拜佛像还是拜佛家的思想和精神?

第六品 凡事放下便是

原文: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

【篇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标准注音版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标准注音版

2010-02-25 17:23:25

在网上搜了一下心经的注音版,发现网上的注音版都有两处错误,一是般若的若读re,而不是ruo.阿读e,而不是a..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怎样买密波罗。

bo re bo luo mi duo xin jing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683105/

推荐访问:波罗般若密多心经白话 买貂蝉还是马可波罗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