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功劳与简述

来源:百科 时间:2017-04-20 11:03:4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篇一】:王阳明如何立德、立功、立言,成就“三不朽”

  中国传统士人之三不朽者 —— 立德、立功、立言。据说,历史上能做到这“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一个是孔子,另一个是王阳明,曾国藩只做到了半个“三不朽”。

  王阳明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被誉为“真三不朽者”。他非但精通儒、释、道三家之学说,而且上马能战,下马能文,曾官至明代南京政府的兵部尚书,是一位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全能大儒。

立德

  致良知。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人若果能完满地致良知,完全复归本心,那就能获得天地间最大的乐,这种快乐周遍通达,畅于四肢。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恶习、欲望遮蔽埋没。所以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致的功夫其实就是发现本心、体悟良知的过程。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至少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是要以所“行”体现所“知”。古人说,该为不为谓之陋,不该为而为谓之恶。一个人的“知”是正抑或谬,是丰抑或寡,“知”与“行”有否相悖,都要一一通过具行来验证,站在客观上说,就叫观其行而非光听其言。 其二,“知行合一”就是强调“知”与“行”两者要同步,就是强调“心里明白”与“见诸行动”,之间“不容毛发”。心念一动,立见行动,没有丝毫时间差。而不是一些人理解的“一念之起,行即相随”,更不是另些人理解的慢慢弄懂道理再从容去付诸实践。别小看这一念和一行的时间差,这“差”往往令功败于垂成甚至丢了卿卿性命。

立功

  王阳明一生,立下不少功劳: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这些对于一介书生来说,实在难能可贵。这其中又有什么秘诀吗?

  此心不动。王阳明一生带兵打过很多胜仗,平定叛乱。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喝和朱宸濠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立言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

  四句教是王阳明心学的精辟总结,王阳明晚年所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一般视此四句为王对其大半生学术思想的概括性论述。

  他明确指出: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但意念一经产生,善恶也随之而来;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真是画龙点睛,简易直接,不偏有,不着空,直趋中道。

  这是王阳明对中国思想的贡献,也成就了其三不朽中的“立言”。

【篇二】: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测试题答案大全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

单选题

1.在对待功劳的问题上,曾国藩的态度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居功自傲 功劳归于下属 功归于上 功劳平发

2.曾国藩齐家格言之一是不要沾染上什么陋习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吸食鸦片 赌博 官宦人家的习气 恣欲无度

3.曾国藩与同僚的相处之道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英雄援手,大事易成 互相倾轧,互相排挤 表面修好,笑里藏刀 不闻不问,我行我素

4.曾国藩所认为的用人者应把握好的三大手段,不包括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严厉治理属下 注重与人才情感的交流 离不开利益的引导 用人之道要宽严结合

5.“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句话中“曾文正”是指 回答:正确

1. A

2. B 曾国藩 曾宪梓

3. C

4. D 曾巩 曾麟书

6.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人所谓的三不朽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立财 立德 立功 立言

7.曾国藩告诫家人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多干预地方公事 仗势欺人 多多存钱 不要有代代做官的想法

8.曾国藩认为,用人的基础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朋友的推荐 重用亲人 重点考察 看重功名(就是学历)

9.在政治上,事业尚未成功时的曾国藩的身份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朝中重臣 封疆大吏 地方绅士 亦官亦绅

10.曾国藩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什么 回答:正确

1. A

2. B

淡泊明志 破釜沉舟

3. C

4. D 卧薪尝胆 忘其小丧而志其大得

11.曾国藩观人的方法,主要从以下哪一方面着手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有操守而无官气,多条理而少大言 研周易,观面相 观其所好,察其所安 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1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曾国藩提出的人才四个标准的内容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曾国藩的功劳与简述。

4. D 有治民之才 名利不要太强 能吃苦,不怕死 头脑清晰,做事冷静曾国藩的功劳与简述。

13.在军事上,事业尚未成功时的曾国藩在军事上的准备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曾国藩的功劳与简述。

4. D 加入官军 收编太平军 打造湘军 纠集流氓

14.下面哪一项不属于曾国藩提到的应对挫折的三个方略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把挫折看成是磨砺自己个性的机会 要知道自己败在哪里 要耐心等待形势的变化 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15.下面哪一点不属于曾国藩经常讲的“人尽其才必须做到的三点要求” 回答:正确

1. A

2. B

对人进行全面考察 慎重进行工作安排

3. C

4. D 防止用人唯亲 用人不疑,疑人不 曾国藩从政为官方略

单选题

1.下面哪一句不是曾国藩自砺五句箴言里的内容 回答:正确

1. A 慎行

2. B 立志

3. C 屈敬

4. D 主静

2.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多有什么 回答:正确

1. A 浪费

2. B 不知

3. C 余财

4. D 郁气

3.曾国藩与同僚的相处之道是 回答:正确

1. A 英雄援手,大事易成

2. B 互相倾轧,互相排挤

3. C 表面修好,笑里藏刀

4. D 不闻不问,我行我素

4.“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句话中“曾文正”是指

1. A 曾国藩

2. B 曾宪梓

3. C 曾巩

回答:正确

4. D 曾麟书

5.曾国藩打造湘军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因势利导 千磨百折,厚饷养兵 无为而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6.曾国藩认为:人要立得住,主要靠的是什么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以诚待人 言必行,行必果 把握刚柔的尺度 宽以待人

7.下列哪项不属于古人所谓的三不朽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立财 立德 立功 立言

8.曾国藩认为,用人的基础是 回答:正确

1. A

2. B

3. C

4. D 朋友的推荐 重用亲人 重点考察 看重功名(就是学历)

9.在政治上,事业尚未成功时的曾国藩的身份是 回答:正确

【篇三】:曾国藩

曾国藩

——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中文名:曾国藩

别名:曾剃头,曾伯函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

出生日期:公元1811年11月26日

逝世日期:公元1872年3月12日

职业:两江总督,直隶总督

成就: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 “湘乡派”创立人,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 毕业院校:私塾

• 代表作品:《治学论道之经》,《持家教子之术》

• 主要事迹:镇压太平天国,攻克天津

曾国藩之所以被赋予“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这么高的评价,肯定有诸多方面的原由,如他的儒者风雅 ,谦虚不傲,勤奋刻苦 ,修身立志……但这里我们从清廉节俭这方面赏析这个人

在晚清政坛中,曾国藩是最具有色彩性的人物,他被成为清朝中兴之臣。他藩官居极品,手握军国大权。像别的官那样,他应该骄奢淫逸,享尽荣华了,然而,事实上,他却一生节俭自守,并严勉家人保持寒素家风。

清官往往很在乎“清誉”,但晚清重臣曾国藩却唯恐得到“清廉”之名。他说:“余生平以享大名为忧,若清廉之名,尤恐折福也。”虽然内心操守坚定,但表面上他却和光同尘,不求自己的清廉为人所知。这种以“浑”为表以“清”为里的居官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罕见。

30岁那年,即道光二十年(1840),曾国藩入京为官。从这一年六月初七起,曾国藩立定了“学作圣人”的大志,开始记修身日记。“好利之心”是程朱礼学特别着力克制乃至消灭的“人欲”之一,自然也是曾国藩的重要反思内容。二十九年(1849)三月二十一日,时任礼部尚书的曾国藩在写给其弟的家信中说:

“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囊积金道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明清京官之苦,时人皆知。作为七品京官的曾国藩年俸仅为45两,外加作为津贴的“恩俸”和“禄米”也不过135两。而后来的张之洞曾给京官算过账:“计京官用度,即十分刻苦,日须一金,岁有三百余金,始能勉强自给。”弥补这样大的收支赤字只有两法:一是收受外官的馈赠,二是借贷。外官收入丰厚,为了构建关系网,每次进京,都要给熟悉的京官们送礼,名为“冰敬”、“炭敬”、“别敬”(意为夏冬买冰买炭等费用)。这笔馈赠,少则数十两,多则数百两。但是曾国藩很少利用手中权力为人办事,所以这种馈送次数很少,于是借债就成为他经济来源的主要部分。因为人品好,曾国藩借钱比较容易。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底,曾国藩已累计借银400两。这一时期,他在家书中多次出现“借”、“欠”、“窘”的字样,艰难形状,跃然纸上。 • • • • • • • • •

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国藩被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从四品骤升二品,超越四级。两年后又补礼部右侍郎。按清制,侍郎级高官,年俸加上恩俸和禄米,年收入可达620两,此外还有一笔外省所解之照费、饭食银约800两稍作津贴。这两项加起来,共1420两。但是随着交往等级的提升,开支也随之增加,比如交通费一年至少就要400两,身为侍郎的曾国藩仍是一介穷京官。

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国藩到四川任乡试正考官。正主考的差旅费定为2000两银子,而实际的路途花费不足1000两。仅此一项就可以省出千余两银子。乡试结束时,地方官场还要送给主考官员一笔“辛苦费”,也在千两左右。这笔收入,在当时是公开合法的。从四川回来后,曾国藩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不但京中所欠的数百两债务全部还清,还寄回家1000两银子,分别用于还债和赠送族戚,他说:“家中之债,今虽不还,后尚可还,赠人之举,今若不为,后必悔之!”

咸丰二年(1852)曾国藩墨绖(dié,指服孝)从戎,创建湘军,从此开始了11年镇压太平军的戎马生涯。晚清军队是腐败最烈的所在。吃空额、扣兵饷、出售兵缺,以及在军营中设赌收费都是军官们最普遍的营私方式。曾国藩曾说:“武弁(biàn,旧指低级武职)自守备以上,无不丧尽天良!”即使清廉之员,也可以凭“截旷”和“扣建”致富。国家统计的军饷,是足员足月的全额。但一年当中,军队常有兵员死亡、退伍或者被淘汰,以新兵补充。新旧兵员不可能当天衔接,这中间会有空缺。空缺时的饷银就节省下来,叫做“截旷”。国家计饷,都按每月30天算,农历小月只有29天,省下的一天军饷扣下来,叫做“扣建”。这两笔银子本应上缴国库,但实际上谁都没有缴。日积月累,为数甚巨。比如李鸿章带淮军几十年,截旷和扣建积累巨大。他把其中一部分银子存在直隶藩库中,作为自己的“小金库”,死后还存有800万两。

但曾国藩的宦囊并没有因此而丰富。初出山之时,曾国藩再度表示:“不要钱,不怕死。”统兵之后,可以支配的金钱虽多,但他为“风示僚属”和“仰答圣主”,把自己的部分收入捐给了战区灾民,寄回家的钱反而比以前少了。

曾国藩立定主意不多往家寄钱,不仅因为要保持清廉之节,还因为他认定从小经过生活磨炼的人更容易成大器。“若沾染富贵习气,则难望有成”。他在家信中说:“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

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的父亲病逝。咸丰帝批准他回家守制三年。曾国藩此次回到老家,了解到他在外时,曾家经济上非常困难。因为曾国藩的妻小都已经从北京回到了湖南老家,家里经历了母亲丧事及儿子曾纪泽婚事等大事,花费巨大,仅靠土地收入根本不够。老父亲不敢向他张口,百计营求,难堪异常。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信中说,以前“令老父在家,受尽窘迫,百计经营,至今以为深痛”。

曾国荃自咸丰六年起追随曾国藩领兵打仗,一贯贪财好货,曾国藩对他多有批评。这次家居后再出山,曾国藩调整了态度。在他的默许之下,咸丰八年起,曾国荃每攻克太平军占领地区,得到“战利品”后,都要请假回家,买房置地。对此,曾国藩虽然也偶有批评,但对其弟替他“照顾家族”的“功劳”是肯定的。他晚年时说:“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不过他自己还是恪守“不要钱”的誓言。

虽然官至极品,但曾国藩晚年生活仍然保持俭朴习惯。薛福成拟的《代李伯相拟陈督臣忠勋事实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其(曾国藩)本身清俭,一如寒素。官中廉俸,尽举以充官中之用,未尝置屋一廛(chán,平民住所),增田一区。疏食菲衣,自甘淡泊,每食不得过四簋(guǐ,古代食具)。男女婚嫁,不得过二百金,垂为家训。有唐杨绾(wǎn)宋李沆(hàng)之遗风(杨、李二人分别为唐宋名臣)。而邻军困穷,灾民饥馑,与夫地方应办之事,则不惜以禄俸之赢余,助公用之不给。”曾国藩的功劳与简述。

这段叙述,应该说并没有过分夸张。曾国藩爱穿着家人为其纺织的土布衣服,不爱着绸帛。曾国藩升任总督后,其鞋袜仍由夫人及儿媳女儿制作。当时每晚南京城两江总督府内,曾国藩夜阅公事,全家女眷都在麻油灯下纺纱绩麻。通常他每顿饭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

同治十一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官署去世,终年61岁。他生前曾留下遗嘱,丧事概不收礼。但曾国荃建议曾纪泽不要遵守此项遗嘱,因为,一品大员的丧事,“实非巨万可以了”,关系密切者,“似可以酌受”。但曾纪泽拒绝了此项建议。曾国藩自以为生前给自己留下的养老钱“极丰裕”,然而办完丧事后,已经所剩无几。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毛泽东

知人之鉴,并世无伦。 ——李鸿章

公虽不以善战名,而能识拔贤将,规画精严,无间可寻,大帅如此,实起事以来

所未见也。 ——太平天国石达开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683836/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