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来源:百科 时间:2017-05-10 11:57:0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理解改革的意义。

  2、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难点

  1、本课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你听过《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这首歌吗?歌中唱道:“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烂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内容?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况?

  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

  学完这一课,你就会明白这些问题了。

  【学习探索】

  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在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并奸污了喜儿。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

  2.右课本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二)自学探究:

  1、 结合课文,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土地改革?

  2、 思考:农民为什么踊跃地斗争地主和拥护《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 请反复阅读课本,思考并记忆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互动提高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

  1、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3、 阅读第14页红字阅读材料,进一步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佃户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恶霸地主黄世仁在除夕之夜借逼租为名,逼死杨白劳,抢走并奸污了喜儿。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

  2.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01hn.com

  (二)自学探究:

  1、 结合课文,想一想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土地改革?

  2、 思考:农民为什么踊跃地斗争地主和拥护《中华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3、 请反复阅读课本,思考并记忆土地改革的意义。

  (三)互动提高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

  1、 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3、 阅读第14页红字阅读材料,进一步思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后小结

  教师小结: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课后习题

  1、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的重点地区是

  A.新解放区 B.老解放区 C.少数民族地区 D.边远地区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中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9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3、云南省昆明近郊某农民分得田地三亩六分,这一史实应发生于

  A.土地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 C.人民解放战争 D.建国时期

  4、1952年,农民为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而高兴,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

  A.镇压了反革命 B.进行了土地改革

  C.加入了人民公社 D.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5、全国土地改革以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

  A.归农民所有 B.归乡镇所有 C.归集体所有 D.归国家所有

  6、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时间及标志是

  A.1949年——南京解放 B.1949年——新中国成立

  C.1951年——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D.1952——土地改革的完成

  7、毛泽东的一部著作中说道,“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你认为在50年代的这场“暴风骤雨”是指

  A.镇压反革命运动 B.抗美援朝运动 C.合作化运动D.土地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改的必要性、土改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改的历史意义。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改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解放后土改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背景及土改开展的情况和意义

  【教学难点】

  关于土地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的分析

  关于土地改革与新生政权的巩固和新中国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1:随着开国大典的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你认为此后新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巩固政权)

  2、复习提问2: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战胜内外反动势力的进攻,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有上节课学到的什么事件?(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个事件起到了什么作用?(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也为国内建设创设了良好的和平环境。)

  3、承上启下:几乎在抗美援朝进行的同时,党和政府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

  (二)新课教学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一段,分析讨论回答:解放前中国农村实行的是什么土地所有制?这种土地所有制有什么特点?它对农村发展带来什么影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富农人少地多,农民人多地少;它束缚了农村生产力,严重阻碍着农业生产的发展。)

  2、指导学生阅读《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分析讨论:此信反映出广大新解放区农民有什么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3、指导学生综合归纳土地改革进行的必要性:为了使农民从地主阶级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争取其对新政权的拥护以巩固人民政权,必须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二、土地改革的开展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1950年~1952年底。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的指导文件: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3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结合文献内容,说明此次改革主要是改什么为什么?改的目的是什么?(改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目的是为了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3、土地改革的具体办法是什么呢?(分批进行;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这次土地改革有什么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既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又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同时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性色彩,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总结:正是这种区别性的措施,使土地改革实现了四个心:贫雇农得地开心, 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

  三、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2页《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插图,分析讨论: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教师说明:土改完成实现了改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农民土地所有制仍然是一种私有制。

  2 、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14页小字的数据分析讨论:土地改革的完成,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的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农民也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这就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计划

【篇二】:中国近现代土地解决对社会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中国近现代的土地解决对社会的影响和历史意义

有人类历史以来,土地就和国家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它既是国家存在的根本,更是人民生活的依托。而在自辛亥革命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史中,每个有政治远见、有社会责任心的政党也都致力于把解决人民赖以生存的土地问题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中要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可以说,抓住“土地”就抓住了近现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也就抓住了近现代中国社会演变的基本脉络。

本人主要论述在中国近现代史中由三种阶级所进行的土地革命,分别是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改革、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它们分别由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所领导。

(1)农民阶级: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人间天国”。 《天朝田亩制度》对社会的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反封建精神,鼓舞着千百万农民群众,为推翻封建的土地制

度而斗争.太平天国把一些庙宇祠堂占有的土地、公田和逃亡地主的土地没收,分给没有土地的农民耕种.这样一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发挥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但是,要在个体劳动、分散经营、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并绝对平均分配所有财物.

《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可以说《天朝田亩制度》的推出是很不简单的,他在多方面体现了当时最广大人民的内心需求,也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它是第一次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农民战争发展的历史高峰,而且是近代中国农民阶级摸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次伟大尝试.

(2)民族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和1924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民生主义

内容:平均地权——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1924年增加“节制资本”的容。

辛亥革命孙中山所提出的土地改革对社会的影响:

全体农民来同政府合作,慢慢商量来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办法。农民可以得利,地主不受损失。这种办法可以说是和平解决. 地主不受损失,但实际上是排除了通过暴力革命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可能性;农民可以得利,则又蕴涵着对私有土地财产制度的基本否定,因此孙中山要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土地国有制度,并企图在资产阶级国家政府的组织下,使农民和地主的关系得到协调,使农民的利益有所保护,使社会的贫富悬殊有所遏制。

辛亥革命孙中山所提出的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使农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让广大的底层人民对民主共和观念有所了解,进一步的解放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从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3)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的土地政策

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封建债务(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②抗日战争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未改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但限制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③解放战争时期: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对社会的影响:

从1927年到1937年的十年土地革命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没收地主的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耕种这一措施,极大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与拥护。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土改政策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团结了广大爱国人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改有力的帮助共产党在个个解放区建立起强劲的后援,为以后的解放胜利碾定了基础.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篇三】: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上三次土地改革

1.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1941年),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意义: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一致抗日。

2.第二次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决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中共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意义:这种土地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援前线。农民的支持,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3.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斗争时期,1950年中央人民政

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为减少阻力,孤立分化地主阶级,以利于稳定民族资产阶级,早日恢复发展农村经济,实行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意义:1.1952年底,全国土改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或少地的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2.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4.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5.摧毁了美蒋反动集团的社会基础,巩固新中国政权;

三次土改的区别

三次之间的区别:第一次是民族主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全国一致反抗日本侵略。第二次是阶级斗争时期,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实行有阶级区分的土地政策,联合贫下中农对抗资产阶级。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措施,所以保留了富农经济,减少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阻力,为经济恢复建设提供稳定的保障。

第三次与前两次的区别:1.范围更广(以往是在根据地或解放区进行,这次是在全国包括少数民族地区推行);2.目的有了新变化(以往是为了

赢得革命的胜利,这次是为解放农村的生产力和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对富农实行了新的政策(以往是打击或限制,这次采取了经济上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的政策);4.影响更深远(这次土改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意义

一)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

(二)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三)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四)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

(五)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篇四】:土地改革

【篇五】:谈我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谈我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对于农业进行了三次大的改造。第一次是1950年至1952年的“土地改革”。第二次是人民公社化运动。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后的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土地改革。三次改革的背景不同,目的、内容也不同。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第一次“土地改革”的一些看法。

1、土地改革的目的

1950年的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在三年内有计划、有秩序的完成对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之后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刘少奇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系统的阐述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这次改革之所以进行,一方面是由于旧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少数的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而广大农民却备受压迫,迫切希望土地改革;另一方面,改造旧的旧的土地制度,能够加快农村生产力的解放,能够为工业提供所需的原材料,进而推动工业的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

2、土地改革的过程

土改进行前,首先进行了清匪反霸和减租减息运动。1949年至1950年又在华北和河南、陕西进行了试点工作。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委员会第八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作为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50年8月4日政务院通过《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1951年3月又下达了补充规定。开展了对农民的阶级划分运动。

对于城市郊区、侨区、林区、渔区、盐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制定了有别于一般农村的特殊土地政策。

从1950年秋季开始,全国新解放区根据解放的先后和条件成熟的程度,大体上分为三批开展土地改革。这一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是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各地组织土改工作队,深入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地区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到1957年除新疆、西藏外其他的牧区和渔区、林区也完成了土地改革。

3、土地改革的意义和认识

关于这次的土地改革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中列举了五条意义。一是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二是建立和巩固了农村基层人民政权;三是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四是改善了农民生活;五是推动了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作者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作者认为在土改中受益最大不是贫农而是中农。而且“土改对于农业生产的的贡献究竟有多大,这个问题仍可以争论。”“这个运动的主要成就是政治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对土改方式的转变有具体的描述。文中说在土改中不法地主隐瞒财产,贿赂干部和农民积极分子或以其他形式对土改工作进行破坏,导致通过和平的法令式的土地改革方案难以进行下去。中共中央、中央人民政府认为,新区的土地改革任然是一场激烈的阶级斗争。因此各地组建土改队,各地人民法院对阻碍土改的地主恶霸进行审判打击。

我认为土地改革的前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总数变化并不是特别大,农村的土地量也没有改变,而且在1950年到1952年之间,农业技术并没有重大突破。因此农业不会有重大的发展,或者说粮食产量不会有重大突破。1951年的粮食产量比1950年增加了8.6%,1952年的粮食产量比1951年增加了14.1%,应该可以说明这一点。8.6%和14.1%的粮食增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应该是重要的因素。或者说这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在于发展农业还是在于通过向农民分配土地来获取农民对中央政权的支持,对此我还不能给出答案。

其次我认为在土地改革中对农民划分成分,虽然其目的在于更好的进行土改,但是从日后的发展来看,这次划分成分对以后产生横不好的影响,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最为突出。从人人平等的角度看,划分成分之后,人人之间就会出现不同,例如地主就和贫农,

一个别批斗另一个批斗,这造成了明显的人人不平等。《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一书中就认为土地改革由最初的和平进行逐渐变成后来的在批斗中进行(例如土改中进行“诉苦会”和公审,画作《血衣》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划分阶级界限和制造对抗的活动产生了越来越厉害的后果。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717097/

推荐访问:中国土地改革历史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