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日记

来源:百科 时间:2018-05-10 11:42:0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扶贫日记篇1:扶贫日记三篇

扶贫日记_扶贫日记三篇


日记网权威发布扶贫日记三篇,更多扶贫日记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日记网。
【导语】扶贫是保护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市场。临时工基本待遇,建立发展工农业企业、促进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我们的扶贫工作,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脱贫的阶段,更多地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瓢泼雨中情,帮扶一家亲
  屈云兰
  今年3月,在精准扶贫结对帮扶活动,我与花坪镇落水坪村5组的一户人家结成了"亲戚",记得我第一次去到村里时,村书记就说:那是全村贫困户中最远的一户啊,公路都没通到屋,怎么让你一个年轻小姑娘去那么远。我当时心里就咯噔一下,想到帮扶的艰难、责任的重大,真是万般情绪涌上心头。
  也许是因为有了这么一种先入为主的畏难情绪,我第一次去帮扶户家中时,总感觉路很难走,还记得当天下着毛毛雨,因为路程太远,所以我们单位的精准扶贫工作小组组长陪我一起,我们顺着一条并不宽敞的土公路走了很久,蜿蜒的公路一直延伸到了大山深处,感觉怎么都走不到尽头。而当我们终于到达他们家后,映入我眼帘的是很有年代感的土木建造的房子和旁边低矮的茅草房,据后来的了解,家中的房子还是74年以前修建的。当时家中只有一个年纪超过70岁且听力有障碍的老奶奶,我瞬间就蒙了,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办。因为听不到,第一次的交流显得特别费劲,我凑到她的耳边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问了一些家里的情况,聊过之后我很迷茫,因为总是我问东她说西,我知道不是老人家故意如此,确实是听不到,所以只得草草的结束了我们的第一次交谈。后来,我前后5次去到了他们家中,通过与她的儿子交谈,知道奶奶的老伴儿已于一个月前过世,家中还有奶奶的儿子和上初中的孙女儿。我向他们详细的解释了很多扶贫相关的政策,了解了他们家的一些需求和具体的扶贫发展计划。可能是去的多了,我和奶奶之前有了一些小小的默契,开始懂得彼此要说的一些话。在我第四次去到他们家时,奶奶请我给她拍一张寿像,因为腿脚不便,且距离乡镇较远,奶奶担心自己的身体不好,想要置办一个寿像。老人这么一个小小的要求,我自然是欣然应允,当时就向她保证,等下次带着相机去给她拍照。回城后,我去到单位对面的照相馆,请教老师傅怎么照寿像,老师傅说怎么不带着老人过来照,一定会拍的很好。我给他讲了这个情况,师傅当即给我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这个扶贫工作真是做的很到位,放心,我一定好好教你,到时候你把拍好的照片带回来,底色我来给你调,包老人家满意。我按照老师傅给我说的一些注意事项,在第四次去到奶奶家时,借了单位的相机给奶奶拍好了照片,还记得当时奶奶高兴的像个孩子,来来回回换了几套衣服让我帮她选,一边拍还一边问我照的怎么样,我说您放心,我一定给您拍的特好看。
  7月12号这天,单位有同事说趁着这几天业务工作不是太忙,去帮扶户家里看看吧,我想着得把给奶奶洗完裱好的照片送过去,顺便还得看看他们异地搬迁的房子建得怎么样了,于是一拍即合,决定第二天出发。13日一早,我们一行人踏上了行程,到达村里时已经快到中午,经过商议,我们根据路线分了两班,我和另外两个同事一起,去到落水坪村5组帮扶户家中。
  经过了一段长途跋涉,到达扶贫户所在的组时,已经是下午两点了。因为我们的帮扶对象一个在山上,一个在山下,同事想了想说:"我们一起先去山上吧,这会儿天阴沉沉的,看来是要下大雨了,等会儿从山上下来的时候再去你那家".达成一致后,我们通过山间小路上了山,去到了同事的帮扶户家中。刚刚坐下,大暴雨就来了,外面大雨如注,而我们坐的地方,一直飘着小雨,我第一次真实的见到了书中所说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的情景。与此同时,这户人家的贫困情况也出乎我的意料,房子很老旧,目光所及之处,看不到一点现代化的东西,但是看得出来主人家很勤劳,无论是家中喂养的猪和鸡,还是一路走来看到的玉米地,无不告诉我们,这是当今中国千千万万农村妇女的代表,淳厚朴实,勤俭持家。我就在这种意境里,伴随着雨声,听同事和主人家亲切的拉着家常。
  坐了一个多小时,眼看着雨小些了,我们决定下山,走的时候,同事给主人家塞了两百块钱,我看到她瞬间就红了眼眶,一直说不能要不能要,自己一个残疾人,还不了恩情,能有人这么关心一下她就很好了。同事一直说,我们能够通过精准扶贫认识,也是一种缘分,帮扶一家亲,你就收下吧,自己留着买点小东西,以后我有时间,就会来看你,我们也从旁帮着劝她,推了很久她才收下。
  下山的时候,原来走的那条路已经不能走了,我们决定从另外一条路走到公路边。雨还在下,这时,我的这位同事把自己带着的雨伞让给了同行的另一位同事,他说,起码我年轻些,淋一下没事。我们一行三人顺着被茅草遮盖着的很窄的小路慢慢的下山,说是路,其实宽度仅够一个人穿行,左边是一个高坎,右边是长长的茅草,间或还有许多带刺的树枝,长这么大我是第一次走这么险的路,感觉双腿都在抖,鞋子一直打滑,有些地方甚至一踩就陷下去了。走在我前面的同事,不时提醒我哪些地方需要注意,遇到下不去的地方,会伸手拉我一把。走到公路边时,他说了一句:这种天气的话,她根本出不了门。我慢了一拍才明白过来他说的是那个帮扶户。我的这位同事,在单位多年从事着劳动仲裁工作,也许是因为工作性质的关系,平时显得有点不苟言笑。因为工作中的交集不多,仅仅是在上下班的时候见到了问个好,然而这次下乡,我却看到了不同于工作中的另一个他,关心他人,敢于担当,既能耐心的陪着帮扶户拉家常,又能在险境时照顾身边的人,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感。
  一路磕磕绊绊,我们终于在二十分钟后下了山,虽然带着雨伞,可我们的裤子和鞋子已经完全像是在水里泡过一样。同事已经全身湿透,决定在公路边等我们。我和另一位同事一起到我的帮扶户家里,因着前面的山路,我突然觉得现在走的这条路很平坦,连着步伐都轻快许多。在又一*雨中,我们终于走到了我的帮扶户家里。奶奶看见我很是高兴,一直说这么大的雨怎么过来了,看看衣服都打湿了,这时的我们因为经过了那条茅草齐腰深的羊肠小道,浑身已经湿透,裤子都能拧出水来,我和同事站在大门口,决定不进去了。奶奶说什么都不肯,喊来她的孙女儿,要她给我们找替换的衣服。同行的同事说,她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是一眼就认出你了,看得出来很高兴。因为奶奶听不见,我只好跟小妹妹说,上面还有人在等我们,而且我们浑身湿透,还是不进来坐了。我拿出用塑料口袋包好的照片拿给奶奶看,问她满意不满意,奶奶看了照片脸上笑开了花,说是照的很好,比她自己好看多了。看着老人家开心的笑脸,我的心里也很开心,连带着被雨水淋湿后的不适感都消退了许多。
  告别了热情的奶奶一家人,我们踏上了回城的路,在离奶奶家不远的地方,我去看了下他们家房子的建设情况,房子已经基本建好,相信不久后他们就可以搬进新房子里了。
  从组到村的主公路上,连着几处都因为下午的暴雨发生了滑坡和塌方,我们一路惊险的走到主公路后,不禁为住在山里的人家担忧,如果这样连日的暴雨,村民出行势必有安全问题。
  坐在回城的车上,我不禁想到了前段时间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有位扶贫干部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在祖国欣欣向荣的今天,怎么还有这么多贫困的老百姓"?我想,成为贫困户的原因有很多,也许有的人是因为不思上进,但通过这几个月我自己实地的与他们接触,看到更多的,都是一群辛苦劳作、自力更生的可爱的人们。自然环境的恶劣、交通的不便、技术的落后、思想的守旧、甚至疾病等等,都是掣肘农村发展的主要原因。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我和我的同事们,也许在一开始的时候迷茫过、恐惧过,但我们从没退缩过。我们有面对艰难和困苦的决心,也有改变和被改变的勇气。
  在我看来,党中央自上而下开展的扶贫工作,不是一种形式,而是引导我们的干部职工真正的走进老百姓的生活中。这样一来,他们的日常生活在我们眼里变得鲜活、变得动态,不再是从书中或电视里面看到的那样,冰冷而不真实。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明白他们的所需所想。在繁重的农活之余,在每一个琐碎的日常之后,他们也需要倾诉、需要表达、需要有人给他们讲一讲外面的世界,也许只是亲切的与之拉拉家常,都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从他们最需要的小事做起,这样才能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乘着精准扶贫的快车,与他们一起早日实现脱贫梦想。 篇二   2017年4月20日 星期三 天气 晴
  一套领导精心安排的办公设备、一副妻子细心准备的生活行囊、两个经验丰富的公益志愿者陪着我带着市委、市政府和部领导对扶贫攻坚工作的殷殷嘱托,我来到聚宝乡黑顶村开始履行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
  高高的黑顶山连绵起伏,世代守望着勤劳、淳朴的黑顶山人民;粗壮的大柳树枝繁叶茂,时刻陪伴着热情、奔放的黑顶山儿女。
  没有迎来送往的客套寒暄,支部书记调集一切可利用资源配合我们工作的开展;没有乡村市里的生分疏远,村委会主任默默的解决生活的各项困难。
  打扫村部卫生、组装办公设备,用最高的效率扫清工作的障碍。
  15户贫困户、34口人,拍照片、填调查表、唠家常,我们用真挚的情感和朴实的语言拉近了党和人民的距离。
  汇总材料、美化照片,建档立卡为扶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
  扶贫攻坚,累并快乐着!
  洮南市委宣传部 闫海义 篇三   春意盎然访农家
  岳西县人社局副局长 刘纯东  阳春三月,大别山到处山花烂漫,春意盎然。而地处深山里的岳西县青天乡三槐村却是乍暖还寒,寒气袭人。
  3月17日,根据县脱贫攻坚指挥部统一部署,我和局机关10多名职工,新年后又一次来到青天乡三槐村,深入到各自结对贫困户家中开展"二清楚二明确"活动,即弄清楚家庭状况、弄清楚致贫原因,明确脱贫路子、明确脱贫时间。
  上午10点,我们一行刚到三槐村部,就和等候在这里的村干部与结对户热情地打招呼,相互问长问短,村部顿时热闹起来,一股暖流流淌在大家的心中。
  接着,我们在村会议室召开了简短的见面会,简要地总结与通报了去年来的结对帮扶情况。会上,乡党委书记说,三槐村在县人社局的帮扶下,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都有显著提升;各帮扶干部对贫困户的脱贫、发展一直倾力支持。我代表局党组向结对帮扶贫困户讲述了2015年所做的帮扶工作,并简要地介绍了2016年的计划安排,把我们所做的和准备做的事情,明确告诉大家,让大家清楚明白。这次走访送温暖活动中,我们每个结对干部个人捐资700元,由村两委统一准备了米、油等生活用品,向结对户送上一点心意。
  随后,我们在各自结对贫困户的引导下,深入到他们家中走访慰问。虽然山中坡陡路滑、崎岖难行,但大家精神饱满,亲自背着大米、拎着食用油,步行数公里的山路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实地了解致贫情况,商议具体的帮扶措施。
  三槐村掌形组王贻海户是我的结对户,全家3口人,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是靠他做建筑砌匠的一点工资和一点茶桑收入,收入微薄。他家致贫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孩子上大学,入不敷出,开支较大,家庭很贫困。我和乡党委王书记步行4里多山路来到他家,看到我们来后,王贻海同志热情地接待我们坐下。我向他详细询问了家里情况,认真听听他们有什么具体要求。我很高兴地听说孩子学习很上进,家里目前虽然较困难,但孩子毕业后,就会负担减轻。看到他家空闲地较多,我建议他们今年多养几头黑猪,多种点土产品,我帮助销售,一起共同渡过眼前的困难。王贻海告诉我,今年他准备搞种养业,养殖3头有机黑猪,利用猪粪养泥鳅;准备开挖一口渔塘。看着他兴奋的样子,我感觉到他家致富很有希望。我当即表示,帮他一起联系项目,让他好好谋划清楚报到村里,叮嘱他保重身体,有什么要求及时和我联系,我会尽力提供帮助的。不知不觉已到中午,老王热情地留我们吃饭,看到他们忙前忙后,不忍多打扰,就告辞返回了村部。回来的路上,踏着新铺的泥土,吃力地爬上山坡,我看到老王家房顶上飘出袅袅炊烟,心里感到暖暖的,心想:春天已经来了,收获硕果的金秋还会远吗?

扶贫日记篇2:2017精准扶贫工作日志三篇

扶贫日记_2017精准扶贫工作日志三篇


日记网权威发布2017精准扶贫工作日志三篇,更多2017精准扶贫工作日志三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日记网。
【导语】民情日记必须要跳出纸上谈兵的怪圈,不但要记,更要去做,对群众所反映急需解决的问题,要想方设法尽快帮助解决。对暂时不具备条件和能力解决的问题,也要耐心向群众解释清楚,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按照走访计划,18日下午,我在村干部的陪同下,分别走访慰问了困难户和五保户。
  走访慰问的第一户是特困户***,今年73岁,老伴已去世,目前全家五口人,儿子、儿媳、孙子、孙女都外出打工,一人独自生活,患脑血栓病近四年,腿部有残疾,行动不便,个人有3.9亩地,由女儿帮着种,包括土地收入和残疾人、低保户享受的保障金,全年收入2000元左右。在全面了解老人的基本情况后,我拉着老人的手,问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时,老人连声说:“没有没有,政府很关心我们,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了。”当我给老人送上慰问金时,老人激动得说不出话来,长满老茧的双手紧握我的手不放松。离别时,跛着脚执意将我送到门口。
  来到五保老人***家时,老人正在准备吃晚饭。通过交谈,得知老人今年74岁,1970年4月从蚌埠下放到姚山村,现有5亩地,包给别人种,自己平时主要以捡破烂为主,全年收入2400元左右。当我问到老人过得好不好时,他十分激动地说:“比过去幸福多了,逢年过节,上级政府都来看俺,给俺送被送粮送钱,共产党的政策太好了,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俺今天”。站在一旁的我感觉得出,老人的话发自内心,让我很受感动。临别时,我给老人送上慰问金,老人连声说谢谢,并目送我们很远。
  近年来,虽然农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升,但依然还有部分群众因孤、病、残原因导致生活困难,说明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群众理解。然而通过与群众的座谈交流,特别是通过与***、***两位老人的交谈,我感到他们对党和政府的衷心拥护,感谢现在党的好政策,大多数人是通情达理的、是很容易知足的,只是因为客观原因导致他们暂时的生活困难,不愿党和政府。这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心中有百姓,百姓有杆秤,只要我们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心里也会装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我们一定要坚决执行上级党委决策,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带到基层,送进百姓家中,让广大群众明白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特别要实实在在地帮助弱势群体解决实际问题,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生活。
  群众的期盼就是干部的职责
  当前,群众盼什么?希望党委政府做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深入走访了姚山村部分群众,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交流。
  村民***是一位种植食用菌户,谈起种植食用菌,他说得头头是道:“种植食用菌对俺村来说,原料较为充足,但目前没有形成规模,销售渠道较窄,整体效益不够好。一是机械化程度不高,仍以手工为主;二是农户缺资金、缺技术;三是农村信息来源不够,希望政府能够在信息、资金、销售门路等方面提供帮助,技术上给予指导。” 篇二   群众利益无小事,通过在姚山村的走访,我越发感觉到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18日下午,在姚山村走访途中,我发现在姚山村陈圩组龙王街路南一棵树上,挂着四块电表,位置较低,小孩很容易摸到,是个安全隐患。据村干部和群众反映,由于群众房屋拆迁,原先挂在墙上的一些电表无处可挂,只好挂在树上,虽多次与供电部门联系,但都没有结果。对此,村干部和附近群众十分担心,遇到阴雨天,就更为担忧。听后,我当场安排工作人员给县供电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打了电话,要求他们派人到现场察看,迅速进行整改。县乡供电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并着手施工。在姚山小学校园内,有一个50米长、20米宽、2米深的水塘,塘内有不少水,虽然周围用尼龙网围着,但对学生来说,还是个安全隐患。学校教师和群众反映,曾经有名小学生掉进水塘,由于施救及时,没有发生严重后果,但水塘未平,始终是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个心病。填平这个水塘需要一万多元,村及学校经费很紧张,没有多余经费用在填平水塘上。听后,我安排身旁的镇党委书记,要求镇政府出资填平水塘,镇党委书记当即表态三天内完成任务。
  这两件事,对于有些干部和部门来看,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解决的却是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实在在的困难,涉及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若是对“民有所呼”心不在焉,就会把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只要我们各级干部始终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切实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干部的大事,做到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就会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汇聚加速宿州崛起的强大力量。 篇三   今天,冒着辽东山区铺天盖地的雪,和同事去社科院的扶贫点新宾县响水河子乡扶贫。今天主要是走访贫困户,并和乡领导座谈。
  说实在话,几年来,每年都会有几次到省内的一些城市和农村社区走访贫困户,这其中既有单位的扶贫联系点,也有个人的联系点。每次到那些贫困户家里走访,都会受到一番心灵洗礼。今天,又受到了一次心灵洗礼。
  我们到的是该乡政府所在地响水河子汉族村,这个村是由原来的四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有2000多口人。今天由村里安排的十户村民家,都是在村里很典型的贫困户。家庭状况各不一样,但都是一个特色,就是贫困。
  在调查走访中,我们了解到,农村贫困户之所以贫困,有的是因病致贫,这一会儿再说;有的是因老致贫,农民因年岁数大了,劳动能力下降,又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导致收入下降,生活境况窘迫;有的是因学致贫,农村孩子升学是农民最大的开销之一,孩子考上大学是件喜事,但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对农民家庭是天文数字,靠泥土里刨食,根本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有的是因愚致贫,个别农民由于智力障碍或者没有文化知识而导致贫困,他们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积累,甚至因为赌博、玩“六合彩”,造成家里一贫如洗。
  在导致农民贫困的各项因素中,最主要的无疑是因病致贫。今天村里安排的十户贫困户,基本都是有病患的家庭。徐某某,男,本人患有哮喘、心脏病;柳某某,女,三个女儿先后患病去世,一个人生活;周某某,男,年老体弱,患有心脏病、脑血栓,前列腺肥大,独自一个人生活;杨某某,男,本人患有脑血栓;艾某某,患有脑血栓;梁某某,夫妻二人都是智障;周某某,男,本人患有尿毒症,每周透析两次;赵某某,男,年老体弱,多年患有心脏病,一人生活;吴某,母亲患有脑血栓,卧病在床;张某某,一人生活,是肢体残疾人。疾病是农民的大敌。一个农民家庭,如果其主要劳动力因病丧失劳动能力,如果有一人得了大病,对这个家庭来说,生活将被彻底打乱,那就是致命的打击、无法承受的天大的灾难。承包地没人种了,不能出外打工了,更何况,为了治病,为了救命,可能把很紧巴攒下的一点钱全花出去,还可能拉下几年也还不完的饥荒。这样的家庭生活随即就会陷入困顿,陷入无奈,陷入绝望。
  在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世界第一经济体唾手可及的情况下,却还有大量的人群生活在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准之下。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那里的弱势群体实在太多,他们的孩子为了追求现代生活,走出大山去城里打工,在农村的许多地区已经很少看到年轻的面孔。留下来的都是老人、中老年妇女和孩子,所谓的“386199部队”。这些留守的人群,很多是老弱病残,他们为了生计每天在苦苦挣扎,他们病痛中孤寂中苦苦煎熬、苦苦忍受。现代化和他们离得很远,文明对他们说来说是一个很奢侈的名词,每天被疾病折磨无钱医治只能一把一把吃止痛片的人们,何谈幸福指数、小康生活?!在我们很多专家在测量中国离现代化还有多远、何时全面进小康的时候,我不能不说,这里是被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快要忘记的角落。
  在走访中,遇到了一些让人心酸流泪的故事。我和同事到一个60多岁的大叔家,这位老人患有较重脑血栓、心脏病。当我们离开他家,腿脚不便的老人非要出来送,老人说了一句让人心酸的话:“送一送,有病啊,不知道你们下次再来还能不能见到我。”听了这话,我们一行人心情都非常沉重。已经走出很远了,那老人还在那里摆手……
  让我们感动的是这些深山里农民的觉悟。当他们接过慰问品时,都一个劲儿地表示感谢,有的说党没有忘了他们,习主席没有忘了他们。有的老人接过慰问金,流下了眼泪,这让我们内心里很不好受。有一个老党员,多年义务看护烈士陵园,每下一场雪,都第一个去村外把陵园打扫干干净净。今天又下了很大的雪,老人说雪大干不动了,于是打发儿子去清扫。他说,要让埋在地下的烈士有一个好的环境。还有的老党员对党刊特别地亲,一期不拉都要看,《共产党员》杂志一期不能少。他说,党刊就是我的命根子。
  心酸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感人的故事也还有很多很多。我深深地被他们的质朴而感动,被他们的善良而感染,被他们的真情而感化。我想我会在自己的工作中带上一襟他们的质朴情怀,情为他们系,心为他们牵。
  山里人贫困,那种贫困的状况绝非你坐在办公室里能够想象;山里人淳朴,那种淳朴会让在商场、职场激烈竞技中的越来越世故的城里人汗颜;山里人有觉悟,那种觉悟深深地植根在黑土上,会让成天为如何弘扬核心价值观大伤脑筋的理论家们有所启迪。

扶贫日记篇3:我的扶贫日记范文[1]

扶贫日记_我的扶贫日记范文[1]


日记网权威发布我的扶贫日记范文,更多我的扶贫日记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日记网。
我的扶贫日记一
  8月27日 星期四 阴天
  一大早,大家集中在村委会办公室,继续精准扶贫数据录入。大家还展开了录入竞赛,最后还是市保密局的高梅玲科长技高一筹,以录入45份调查表的成绩,摘得桂冠!奖品就是——长茂司村一组的信息录入任务!在昨天录入七组31份贫困户数据的基础上,不到12点我也把七组39个贫困户的信息全部录入完成,还甄别筛查出两户重复信息,完成任务后,主动请缨又接下了三组贫困户信息录入任务,大家全力开动,都想早日把信息全部规范化、数据化,午饭还是在村胡书记的催促下,才简单地吃了两口,不到下午2点,又都坐在电脑前继续工作,在信息录入的过程中,大家发现农户收支情况调查表,收入项多于支出项,支出项多集中在生产支出上面,而医疗、学费和人情往来,在调查表上却并没有反应,恰恰这几项是农村家庭较大的开支和付出,有待以后表格完善改进。
  在进行数据录入的时候,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以前几名修路的村民来村委会结算工钱,因为工程量和人工费的计算方式不同,引起了争议,村胡书记和村左主任,耐心算细账,以亲临修路现场的底气摆事实、说道理、算人工、测土方、守规矩、讲人情,既有坚持原则的寸步不让,也有推心置腹的交心谈心,在理性分析和感性交流后,几位修路村民终于笑逐颜开,得到了满意结果,结算了应得的工钱。我们工作队不禁为两位村干部暗树大拇指,别看村胡书记平时笑呵呵,万事好商量;村左主任往常似家人,称兄又道弟,该坚持原则时还真不含糊!暨坚守了底线又不激化矛盾,还能得到皆大欢喜的结果,这种功夫不是纸上谈兵得来,也不是坐在办公室喝茶聊天凭空生出,而是真正的与基层群众站在一块、干在一起、想在一处才能修炼成功,这不正是“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最好体现和深刻践行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长茂司村不仅能得到土蜂毫不留情的馈赠,也能学到为民谋利益、办实事的真功!真是不虚此行、不负年华。
  今天网络出了问题,精准扶贫日志只能明日放在空间里与大家分享,明日争取把精准扶贫数据录入工作全部初步完成,为后期纠错、归档节省时间。
  我的扶贫日记二
  10月13日 星期二 晴
  这几天天公很作美,每天都是蓝天白云。我们驻水田坝良斗河村工作队的3名队员利用这几日的好天气,按照各自单位的结对情况,又分别对贫困户进行了入户走访。这次不同于之前的走访,前一次的走访,主要是对贫困户的家庭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的了解掌握,而这次更侧重于贫困户自己的脱贫规划以及征求对我们工作队前期驻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队长杨平福和队员汪滨的走访户在3组和4组,我的在2组,村里的组级路未硬化,路况很糟,我们只能靠步行。说是步行,其实就是上坡下坡,或者在山林中穿梭,我笑着说:“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2组大部分在海拔600米以下,适宜发展柑桔,这里以前也曾发展过,但因农户们不懂技术,又没有加强管理,基本没有收益。这次水田坝乡政府专门为该村制定了柑桔发展规划,免费提供苗木、肥料和技术指导。本月刚组织了一次柑桔栽培技术的现场会,现在又是移栽苗木的最后时间,农户负责挖“窝子”,政府免费发放树苗和肥料。这么好的政策,乡亲们积极性很高,70多岁的老人都在地里忙碌着。种好柑桔,发展主导产业,才是脱贫致富的根本。
  几天下来,在我走访的贫困户中,有的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的却显得有些迷惘。我深深懂得乡亲们因为贫困带给他们的无奈与无能为力。交通不便,产业发展薄弱,年轻人不得不选择外出务工,留守在家的多是年老和体弱的人。我一边给乡亲们宣传现在开展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一边帮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抓住现在的好时机,不要自我放弃。每个人都有过上好日子的权利,对他们而言,“好日子”靠的是好政策和他们勤劳的双手,还有脱贫致富的坚定信念。
  乡村里的夜晚似乎来的比城市的要早,写到这里,抬头一看,天已披上了黑色的薄纱,一天又结束了。来这里的这段时间,除了会牵挂家里2岁多的儿子,我已习惯了这里的寂静。作为一名母亲,或许我是不称职的,但是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些“扶贫人”做的一点工作,能让这里更多的孩子在不久的将来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到好的教育和生活
  我的扶贫日记三
  12月21日 星期一 阴天有雨
  今天,我到大槽村去看精准扶贫工作分配给我包扶的3个贫困户,他们住在高桥乡大槽村的深山中,这里是高桥乡东部边缘,190户531人散居在19.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去年人平纯收入只有4686元,是省定特困村,车行近两个小时才到村里。
  在村党支部书记董蓓蕾的带领下,我首先来到李兴明家,他家有三间大瓦房和一排附属房,
1
2
下一页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721707/

推荐访问:扶贫日记100篇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