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国留学

来源:百科 时间:2018-08-02 11: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百科】

篇一:[中国美国留学]美国欢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


美国留学网权威发布美国欢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更多美国欢迎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相关信息请访问美国留学网。
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学习参考!咨询电话:010-51656177,全国免费直拨:4000-716-617;(24小时咨询热线) 咨询QQ:864429365,976457629  美国欢迎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亚洲学生来美国留学,也是为了重申美国国务卿赖斯和斯佩琳斯今年1月联合召开美国大学校长峰会时作出的承诺。当时赖斯强调,美国要保持未来的竞争力,就必须改善签证程序,对抱有良好愿望的学生开放门户,并欢迎有才能的学生毕业后留美工作。  过去两年间,美国在海外使领馆加派人手,加快了签证审批速度,中国学生签证成功率明显提高,安全背景审查时间缩短。

篇二:[中国美国留学]中国学生怎样申请美国留学


美国留学网权威发布中国学生怎样申请美国留学,更多中国学生怎样申请美国留学相关信息请访问美国留学网。
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中国学生怎样申请美国留学》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途径一:直接申请 ● 适合人群:成绩优异的高三、大一学生 直接申请是申请美国大学的常规方式,学生必须参加各种标准化考试,主要包括SAT、TOEFL或IELTS。所有的美国大学均接受此种申请方式。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包括学术成绩、课外活动及个性修养三方面。学术成绩包括如SAT及单项成绩、AP分数、学业排名、课程平均分GPA等;课外活动包括科研、文艺、领导才能、社区服务、竞赛得奖等;个性修养方面主要从个人陈述、老师/校长推荐信、面谈等方面来考察。 美国名校申请通常要提前一年,因此高二时学生就必须参加标准化考试,还要准备好各种文书资料,包括个人短文、推荐信等,要体现出上述三方面的能力,同时学业方面还要确保有一个好的GPA。 ● 途径二:条件式录取(双录取) ● 适合人群:无标准化考试成绩的高三、大一学生 部分美国大学针对无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学生,提供免SAT、TOEFL或IELTS的有条件录取;学校发出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是该校语言中心的录取书,另一份是该校本科有条件录取书,因此又称“双录取”。这里的“有条件”指的就是学生入学后,须先进入语言中心学习,语言通过后,无需另外申请可直接入读本科。 接受条件式入学的大学遍布全美,共有600多所,其中不乏排名前100的名校,如辛辛那提大学、凯斯西储大学等。学生可选择在全美54个ELS语言中心的任何一个学习语言,达到112级(有些学校只要求达到109级)即可入学;也可随时考托福,一旦达到入学要求,可结束语言的学习直接进入本科。有些大学本身设有语言中心,如圣迈克大学、蒙大拿州立大学。 ● 途径三:名校直通车——社区大学 ● 适合人群:工薪家庭、无标准化考试成绩的学生 美国公立大学每年学费在1-2万美元左右,私立大学则高达2-4万美元,还要再加上生活费、保险费等费用。相比每年学费动辄几万美元的综合大学,美国社区大学学费低廉,一年学费在6000美元左右。学生若选择在社区大学读完前两年再转入综合大学读后两年的课程,比起直接进入综合大学读四年,至少可以节省10000到70000美元。 此种方式“2年社区大学+2年四年制大学”,即在某一社区大学录取你的同时,根据个人选择,社区大学也会同时向你颁发来自四年制综合大学的有条件录取通知书,这里的“有条件”指的是:首先在社区大学完成大学本科学位的前两年学习(副学士学位),之后学生转入四年制大学完成后两年的学习(学士学位),大学本科文凭由转入的四年制大学颁发。由于转入的四年制综合大学却往往都是名校,因此此途径又称作社区大学“名校直通车”。 ● 途径四:转学 ● 适合人群:国内在读大学生 美国大学接受转学学生,每年都会录取一定数量的国外转学生,因此目前国内的在读大学生可以通过转学的方式进入美国大学,同时学分也相应转入,学生只需修完转入大学规定的其他学分即可毕业,毕业时能够获得转入大学的学位。此种方式比较适合理工类专业的学生。由于中美两国的教育系统及课程设置不同,人文类学科转学分相对较难,而理工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统计学、物理、化学等相对容易实现对接,学分转换也相对容易。学生在转学时还要考虑所申请的专业和国内的专业背景是否相吻合,以便尽可能多地进行学分转换。 ● 途径五:在美国上高中 ● 适合人群:计划送孩子读美国高中的家庭 选择这种方式,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起码规划10年:4年美国高中,4年美国大学,2年硕士。一旦确定留学目标,最好在初中、甚至小学时就要开始准备,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学习能力尤其是语言能力。 美国高中四年(9至12年级)分别对应国内的初三、高一至高三。入读美国高中最佳时间为国内初二结束,可直接入读美国9年级。

篇三:[中国美国留学]中国与美国之生活比较


美国留学网权威发布中国与美国之生活比较,更多中国与美国之生活比较相关信息请访问美国留学网。
一、总体比较
  中国文化渊源流长。中国美食誉满全球。近年来中国发展之快,领世人瞩目。但总体相比,在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还是落后100年左右。美国一个世纪前发生的事情,好像正在中国发生。
  二、社会体制
  美国200多年前先人留下的宪法一直都是所有其他法律之本。而它又以自由,尊重个人为前提。政府结构强调的是权力的平衡,无论是三权鼎力,还是文官担任国防部长,都体现了这一点。当然,民主自由也会付出代价,比如说成人片行业就是受宪法所保护,才无法从社会中抹去。权力相鼎,有时也会推迟一些法律的通过。但是民主给予了每位公民一份平等的权力和一份责任。高至总统下至市长,法官都由百姓选举而生。入美籍后,我经历了三次总统大选,我都投下了我的一票,虽不能阻止布什进驻白宫,但我尽力了。在美,除选举外,还有好多事也是由大家投票来决定。沃尔玛超市每建一新店,当地居民都会要求开听证会或公投,因为超市有可能会降低他们的房产值。我所在城市周边的一座城市,最近市长提议更改市名,但公投后,市民以101 否决了这一提议。民主给每个人充分的权力,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为人民服务
  在美国,所有的参议员众议员都有自己的网站、电话、电邮。办公室工作日都有人接电话,你随时都可以向他们放映问题,请求他们的帮助。大致国家大事,小致个人问题都可以和他们联络。我知道好多给家人办探亲,或者给未婚妻办签证的人都得到过他们所在选区的众议员或参议员的帮助。这些参、众议员们会给美国驻中国的大使馆写信或打电话,询问签证进度。在中国,人民警察难得为人民服务,更不说他们对普通百姓的职业态度了,在美国,大至命案火案,小至邻里相扰,你都可以打911请求帮助,警察都会在10分钟左右赶到现场。有一天深夜,我被撞击声惊醒,我发现我的邻居小孩正在往自己家的窗户上一次次的扔鞋子,可能是要唤醒他妈妈给他开门,我等了大概 1015分钟左右,看他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只好拨了911,警察 5分钟就赶到。警察并没有过分的责备这个孩子,只是告诉他这样会骚扰邻里,然后尽全力帮助他,这时已是凌晨3点。在美国很少听到为人民服务,但经常可以听到为纳税人服务。这可能就是两国之间的差异了。
  四、人与人之间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加之孔孟之道都可以令国人骄傲。孔老夫子早就教悔我们己不欲者勿施于人。但看今日之中国、看今日之国人之表现从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到复杂的上下级之间的相处,都体现出一个累字。在美国从学步幼子到银发老人,说的最多的就是谢谢和对不起。从相互开门让路这样的琐事,到不同种族之间不同职业之间的相互尊重,都体现出轻松和谐。有一次我去711小买店,一个满身又脏又臭的墨西哥人不小心出门时把怀中报的东西撒落一地,恰巧一位白人女士进门,这位女士一直站在那撑着门,还不时低腰帮助捡东西。我们一家经常去餐馆吃饭,这里没有人对餐馆的服务员吆三喝四,无论是新客人或是老主顾,大家都寒喧几句,有时还开开玩笑唠唠家常。实际上在美国你无论作什么、无论去那里,大多数情况下你都可以得到作人最基本的尊重。你既要谢谢刚刚替你看过病的医生,也要谢谢帮你在办公室收垃圾的墨裔。你没有必要刻意奉承你的上司,也没有必要在他面前低三下四。公司的总裁也是和员工在同一个咖啡桶里喝咖啡,同一个饭厅里吃饭,下班后同样自己开车回家。当然他开的是奔驰,我开的是丰田。
  五、社会各面
 .  美国人眼中的中餐
  巴黎乞丐各具特色
  过来人教你在美国省钱  .  在美国经常听人说,我不能这样作,因为它违背了我的原则。这种原则出于那种约束也好,源自于宗教也罢。或多或少都是对人的一种约束。中国人觉得老美有时太傻。中国人有时灵活的叫你目瞪口呆。
  在美国,我在我家庭医生诊所里也经常遇见医药代表。他们和护士打过招呼得到允许进入诊所,把新的样品药放入指定位置,如果医生有时间,会询问一下药效等,然后请医生签名,然后离开。当然医生也会收到晚餐邀请,我的医生讲,他一般不要去,不是因为吃了嘴短,而是怕自己胆固醇增高。
  刚来美国的人都会感觉到美国特别干静。的确美国人口少。但即使是人多聚集场合,也不见狼藉。十月份,我和太太参加一个德裔的传统节日,和中国的食品节差不多,人山人海,但地上还是非常干净。前年我和我太太在国内一家大城市参加食品节,一个场景令我们非常吃惊,好多垃圾桶都是半空的,而地上却是一片狼藉。
  同中国一样美国住房也是完全商品化。或租或买完全靠个人收入而定。国内一些地区的房价和我所在城市房价不相上下。但在美国没有任何单位包括公仆机构或教育行业会给予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shenghuo822099/

推荐访问:美国失联中国女留学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