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来源:讲话致辞 时间:2016-09-27 12:01:11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讲话致辞】

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
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大学精神的传承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发表的“五四讲话”中,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同时颇有深意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寄语广大师生要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在理论上厘清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上推动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互建构,这是深刻领会“五四讲话”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大学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观中独特功能和突出优势的重要课题。

一、历史传承: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

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大学生生不息、繁荣发展所依托的灵魂。人若没有灵魂就会变成行尸走肉,大学远离了大学精神也就徒有其形。何谓大学精神?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大学也有其独特的大学精神。蔡元培倡导“有容乃大、兼容并包”,陈寅恪强调“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有人将大学精神概括为“创造精神、批判精神、社会关怀精神”,也有人理解为“永恒的道德精神、自觉的学术精神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

从整体上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构成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维度,二者最终汇聚、交集于培养和塑造全面发展的人上面。科学精神强调的是崇尚知识、推崇学术、追寻理性和鼓励创造,体现为求真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研究精神等具体内涵。人文精神,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尊严和意义,是“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人文精神要求大学关注人类文化的传承和文明的创造。理想的大学精神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是求真精神与求善理想的完美结合,是学术自由和道德责任的相辅相成,体现了科技与人文、知识与德性、个人与社会、传承与创造的有机统一。有趣的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的发展中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人类大学精神的演进大体上遵循这样的发展线索:从一开始强调提升个性修养和知识水准的人文主义精神,到注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强调的独立和自由精神,再到接触现实,服务社会,高唱“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体现了更新、更深的人文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道德精神和价值理想构成大学人文精神最为重要的内核,并使得大学在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上具有独特的意义。《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现代大学的建立,创造知识和传承文明、培育人才和服务社会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大学不仅仅是知识生产的场所,更是涵养人性和塑造社会理想的乐园。大学通过对道德人格的塑造,通过对社会风气的引领,通过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反思和价值构建,通过对社会理想的弘扬和自觉示范,成为社会理想和人类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扮演价值、道德的守望者、引领者、塑造者和示范者等重要角色。这是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深刻基础,它决定了大学精神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的地位和作用。

【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时代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注入活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晶,既是当前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又是体现“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还是时代精神的凝聚和汇集,其本质就是一种传承悠久文化、体现价值共识、反映社会理想的“大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从这个意义来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当代中国构建价值灵魂、营造精神家园和树立道德标杆。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具有精神气质和价值内涵的意识形式,二者相融、相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精神确立了价值内涵、注入了新鲜活力和提出了殷切期待。【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精神确立了精神内涵,呼唤大学精神的价值回归。毋庸讳言,科学精神对于人文精神的僭越,工具理性对于价值理性的宰制,既是现代社会的典型特征,也是大学精神迷失的真实写照。马尔库塞所批判的“把真同善、科学同伦理分割开来”的单向度的人,英国学者C.P.斯诺在《两种文化》中所担忧的“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正在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在整个社会和大学中均有表现,“重智轻德”、“重器否道”的现象在不少大学存在。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给整个社会树立了价值标尺,也呼唤大学找回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一度迷失了的精神气质和价值灵魂,大步迈出坚守道德、引领价值、塑造理想的步伐,自觉塑造和丰富自己的精神特质。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注入时代特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精神尽管需要历史的沉淀从而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也需要吸纳时代精神的精华从而赋予其敏锐性和变革性。譬如,北京大学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精神大旗,积极吸纳同时主动引领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时代精神的诉求和发展趋向,从而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了中国大学所特有的爱国精神和担当精神,赋予了大学精神以广阔的胸襟、自觉的担当精神和强烈的国家意识以及时不我待的奋发精神等时代精神意蕴。【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期待大学精神成为弘扬和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力量。大学是传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推动者和示范者,大学文化净化社会风气、知识分子坚守道德理想、学术研究推动进步思潮、大学精神蕴育德才兼备的青年英才,这都说明大学精神理应发挥其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突出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形态转变为实践形态、从高蹈的理想转变为坚实的现实、从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念转变为普通民众的切实行动。

三、价值构建: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内涵上相融、相通,大学精神的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实践上相互构建。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循精神、价值的生成和传播规律,找到有效的建设思路。

第一,塑造大学卓尔不群、独立自主的精神气质,以大学精神的独立性和卓越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竺可桢任浙大校长时曾言:“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自主性、超越性是大学精神的特质,但这种独立性和超越性不是为了孤芳自赏,而是说明大学精神必须具有关怀社会理想、着眼于人类文明传承的长远眼光和恢弘气度,从而能够实现其对人类的深切关怀、对文化的薪火相传、对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为社会提供高远理想。

诚如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不是一个风向标,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社会所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所需要的(needs)。”独立性、超越性才能确保大学精神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理想的塑造中具有引领作用,这是大学精神作用于人类精神文明的独特方式。因此,需要认识到,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时代精神的呼唤,是社会理想的载体,而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官方表达,这才契合大学独立自主性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之间看似矛盾、实则相融相通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说,在大学精神的建设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简单看成一种政治任务,而是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大学精神的文化自觉。因此,处理好大学精神建设中的传承性与创新性、独立性与服务性、适应性与超越性的辩证关系,坚守大学的思想独立、学术自由、办学自主和精神自由,通过大学的文化自觉和价值倡导,而不是强迫式的行政命令,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是大学精神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决条件。

第二,塑造大学师生的精神品格,使之成为传承大学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的价值主体。大学以作育英才为其天职,大学师生是大学精神传承和塑造的主体力量。正可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只有大学中的广大师生成为具有理性和德性的精神贵族,实现“为人”与“为学”的统一、理性与德性的兼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才能成为传承大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寄语广大教师: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勉励大学生“博学、修德、明辨、笃行”,成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和模范,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第三,塑造大学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营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活生生的表现形式,也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化,反过来,大学校园文化的构建,体现了、丰富了大学精神。具体而言,其一是要丰富大学文化的思想精神内涵,使大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倡导者、推动者和交流中心。其二是健全大学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使大学成为传播、教化、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其三是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文化,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立德树人,塑造和培育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使他们自觉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锋、标杆和示范。

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
弘扬方志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承

龙源期刊网 .cn

弘扬方志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传承

作者:孙健 卢军 章宁

来源:《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03期

摘 要:在八一精神的感召下,方志敏领导发动了赣东北的弋横暴动,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了“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体现了“爱国、自由、平等、公正”的思想。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四个”方面建设,继承并弘扬方志敏精神,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和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方志敏精神;核心价值观;传承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558(2015)03-0022-04

2011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无论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继承先烈遗志,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学习宣传在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作出卓越贡献的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①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了当代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江西这块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从“八一”南昌起义的第一枪到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从中央苏区到新中国成立,八一精神是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中产生的,体现了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开拓创新的精神②。在八一精神的感召下,方志敏领导发动了赣东北的弋横暴动,并创建了红十军,这种就地发动农民创建根据地和红军的方式,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③。

方志敏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所表现出来忠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誓死如归的革命英雄主义气节,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方志敏精神④。尽管时代变迁,但“爱国、创造、清贫、奉献”为核心的方志敏精神仍经世致用,体现了“爱国、自由、平等、公正”的思想。

当前,全党正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继承弘扬方志敏精神,对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践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党忠诚、信仰坚定是方志敏精神的本质特征

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我国要持续发展必须要走加大开放,深化改革的道路。要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把我住方向就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我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上的总结与深化。因此,作为当代的知识青年要肩负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民族文化

【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刚刚结束,此次会议主题为“依法治国”。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到四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代中国奋发向前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愈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是必须打好的攻坚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它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广大人民幸福安康。 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消极不正确的思想悄然而生,要推进依法治国,持续深化改革必须要做到思想上的端正,以正确的态度加入到改革发展的大潮中去。大学作为青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的重要阶段,要牢牢把握住自己思想的前进方向,要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设做好准备。这就要求我们积极的学习并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来端正自己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绿林是自己成为党的伟大事业的接班人。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早就了我们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产生了极其优秀的民族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里都流淌着自己对于民族文化的见解。从改革开放至今的30多年以来,许多西方的思想随着开放的大潮涌入了中,我们的社会也悄然的产生一些功利、消极的思想,特别是在青年人当中,对日韩的崇拜,只知道西方的情人节不知道中国的七夕节等都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业造成了一些的影响。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想要进步,必须要有一个积极正确的理念来引导大家,特别是引导中国的下一代青年人。中国梦的提出使广大的青年人燃起了奋斗的火焰,找到了我们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更是端正了我们思想,使我们能够在党的光辉的照耀下勇敢的前行。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词便是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凭空臆想而产生的,它有一个肥沃的土壤,那就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优秀的文化积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它是时时刻刻联系着我国的基本国情,根植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点必须要得到尊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产生的先进的思想,它及立足于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结合我国的实际现状,来自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因此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

要努力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传承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但其优秀的文化内涵其实已经牢牢的融入到了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主要表现为一下几点: 一、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然而所有

的困难都没能让我们倒下,反而更加坚强。汶川地震时,温总理说过“多难兴邦”这无

疑就是自强不息的最好体现

二、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我们向来注重实践,古代的四大发明无疑不是在实践中得出的。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正是对自己精神追求的直接表现。 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七、勤劳勇敢, 富于革命的精神。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璀璨夺目,从古到今中国有无数的发明都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我们又是一个不甘受到压迫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不乏有受到压迫而发生的农民意义,以及由我们党领导的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武昌起义。中国50年的历史就是一副由劳动人民用双手书写的历史。

八、注意人际和谐的精神。中国讲究“和”中国古代思想家认为,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是和谐, 简称“和”。“和”即是不同的事物相聚集而达到平衡。可以发现“和”字在中国汉语当中出现的次数相当之频繁,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再到我们现代外交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出的“和谐社会”都是中国人民对于“和”的追求。

九、顾全大局的精神。中国人向来能够分得清“大事”与“小事”,在眼前利益月长远利益之间向来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中国文化素来对只顾蝇头小利的人相当的鄙视,赞美那些为了大义舍弃自身小利的人。近代著名的戊戌变法谭嗣舍弃的机会为变法救国而牺牲不啻为一民族英雄。

十、中华民族具有努力自我修养的精神。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求的就是要不断从别人身上吸取优点来完善自己。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想要有一番作为必须首先从自己的修身开始做起,只有做好了自己才能为家=家庭,为社会作为国家做出贡献。【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它既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又高于生活。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在党的光辉下成长。知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知道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我们肩负着为中国的崛起,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重任,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我们不能松懈,应该时时刻刻团结在党的周围,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己,不应该沉迷于校园安逸的生活中只知道享乐而不知道学习进取。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当肩负起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努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色。作为大学生,应该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紧密的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思想上,要积极学习党的各种理论,了解党的方针路线,知道党的决议,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积极关注党的重要会议,了解党新出台的政策,时时刻刻以党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努力跟上党的步伐,保持自己思想的先进性,做一个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人。

在生活中,努力是自己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要善于团结他人,关爱他人,对人对事谦虚谨慎,努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周围的人得到快乐。同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对生活要充满热情,积极的锻炼身体,保持

健康的体魄。对于学校举行的活动,要积极参加,努力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是自己早日的接触到社会,为以后的工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努力的学好专业文化知识,积极的掌握专业技能,努力把自己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多接触课外的知识,掌握些附加的技能,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人才。在科研工种中,我们更应该养成严谨的态度,对待科研要一定要求真务实,不能只是差不多、还可以这种态度。要端正我们的学术作风,在学术作风越来越不端正的今天,抄袭成为了家常便饭。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要有学术觉悟,摒弃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要做到“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是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

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我们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使命,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使命感和光荣感。在学校努力学好专业文化知识,学好理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理论联系实际,要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将基本国情与传统的优秀文化将结合,努力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仍具有旺盛生命力,其重要原因就在于拥有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仍然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无论思想共识形成、精神力量汇聚,还是社会风尚引领、文化繁荣发展,都需要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激发全民族创造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具有独特的文化系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特别是儒家所倡导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理念,牢固积淀在每个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血脉,是海内外华人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离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具有基础性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责无旁贷。
  中国文化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注重道德。古人讲“仁义礼智信”,讲“礼义廉耻”,讲“恭宽信敏惠”,讲忠恕之道。仁就是爱;义就是适宜;礼就是懂礼貌,讲文明;智就是有智慧,能分清是非善恶;信就是讲诚信。我们现在面临很多问题,比如电话诈骗、食品安全问题,老人摔倒没人扶……,都与道德失落有关系。
  当今社会为什么会出现道德失落的现象?这当然有很多的原因,主要还是缺乏科学适时道德教育,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上重理轻文,忽视了传统的道德教育,尤其是经历过文革的十年浩劫,把我们原来一些好的道德传统批判、破坏掉了,社会缺乏伦理道德。所以,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重建中国的伦理道德非常必要。
  中国的伦理道德可以增强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承、创新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让大家认识和认同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精神追求,已经融入国人的血液,成为大众的基本行为准则。当前,随着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也趋于多样,如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就显得尤为紧迫。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宣传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强化人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我们国家颁布了很多公民道德规范, 每个人都要有一种对自己、家庭、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自觉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总之,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相结合,注重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不同优势,方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从而教育引导每一个公民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者系贵州省团校教师)

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
铁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之一

  摘要:传统是血脉,要代代传承;传统是财富,要珍惜保护。铁军精神,既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明体现。

  关键词:铁军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铁军精神,既是人民军队优良传统的集中反映,也是共产党人优良作风的生动展示,更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鲜明体现,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源泉之一。新四军在中国的民族革命斗争中,用忠诚和热血锻造了铁军精神,从特质上加以概括,即铁的信念、铁的根本、铁的纪律、铁的团结、铁的意志、铁的作风。
  一、铁军精神之理想信念的力量
  坚定理想信念,是铁军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新四军从组建之日起,就把跟党举旗、坚定信念作为建军的根本原则。面对日本侵略军的一次次疯狂进攻和残酷屠杀,面对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限制、瓦解和摩擦,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愈挫愈奋,愈战愈勇,一次次粉碎敌人的围剿、"扫荡",在祖国的东南和中南建立了大片的抗日根据地,使侵华日军的后方成为烽火连天的主战场。这一切都是由于他们有铁的理想信念作支撑。
  现在我们虽然身处和平时代,但世界并不太平,国际国内形势依然严峻,各种思潮交织,对传统的理想信念造成冲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我们党员、干部对共产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绝不能发生一丝一毫的动摇。理想的丧失,是根本的丧失;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历史一再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强大,就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
  二、铁军精神之报国为民的力量
  爱国为民是根本,是铁军的出发点和归宿。新四军的组建及每一次战斗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捍卫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尊严,保卫人民的根本利益。正是这种完全、彻底为国为民献身的精神,使新四军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同仇敌汽,使新四军在极端险恶的环境下得到了发展壮大,谱写了军民共同抗击敌寇的壮丽诗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要求,"爱国"是对个人的首要倡导,即忠于祖国、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内在的精神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爱国的价值观升华为对民族文化和历史、对国家建设成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价值认同,并将其具体化实践化,外化为具体实践和工作之中,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主义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形成建设祖国的强大合力。
  三、铁军精神之团结的力量
  团结,是铁军的力量源泉。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新四军是由南方八省40余个县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的。从组建之日起,就充分体现了铁的团结精神。南方游击队在主力红军离开南方后,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了英勇的游击战争,保存了各游击地区,在当时成为中国人民反日抗战的重要支点。团结,使这支铁军在8年的抗日风火中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建立时的1万余人到抗战结束时,已发展到30万人。
  当前,我国整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利益由一元向多元转变,集体主义思想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果集体主义价值观淡化,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抬头,那就值得高度警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集体主义的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准,大力维护和加强全党、全社会的大团结,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要培育顾全大局、严守纪律、服从整体、团结友爱、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气,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努力奋斗。
  四、铁军精神之意志的力量
  意志,是铁军的内在品格。新四军犹如一座革命大熔炉,锤炼了一代又一代的钢铁战士,磨砺了广大战士的钢铁意志。铁军一往无前、英勇顽强,不消灭顽敌决不下战场的决心;无论战争环境有多么艰难困苦,全体将士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患难与共,生死相依。正是这种铁的意志,在艰难困苦的斗争中犹如得到淬火一样使它更加弥坚,越打越勇,越打越强。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文化发展,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交织,精华和糟粕错综复杂,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和困难,我们只有面对,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更是需要新四军这种铁的意志,坚定克服困难和挑战的信念,用火热的感情、坚强的意志、勇敢顽强的精神,克服中共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切困难。
  五、铁军精神之纪律的力量
  纪律,是铁军的可靠保证。叶挺独立团初创时期,就以纪律严明而著称,获得老百姓的交口称赞,有"仁义之师"的美誉。在抗日战争中,新四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建立良好的群众关系,得到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历史的范畴、也是相对的范畴。现实中,每个人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受着法律、道德、纪律的约束和规范。遵循法律是每个人享受自由、平等、公平面前铁的纪律。特别是党员干部,更要恪守铁的纪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六、铁军精神之作风的力量
  作风,是铁军的优良传统。衡量一支军队素质优劣的尺子是作风,什么样的军队具有什么样的作风。以艰苦奋斗、不怕牺牲、英勇顽强、连续作战、一往无前为主要特征的铁的作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新四军铁的精神的外在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中国国情的具体结合。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整合作用,提升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社会公德意识,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保持社会稳定,提高国际竞争力。
  艰苦的革命岁月铸就了铁军精神,铁军精神也同样成就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在新时期,我们要继承老一辈的光荣革命传统,把炽烈的爱国热情升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报国为民的实际行动。大力弘扬新四军的铁军精神,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动力源泉。
  陈慧,女,198507,江苏盐城,中共建湖县委党校,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共党史、政治学,地址建湖县朝阳路3号中共建湖县委党校办公室。

传承军垦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六)
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探究

  摘 要: 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精神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绵延不绝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与精华。长征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契合。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有着相同的本质,有着一致的目标。只有将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将弘扬长征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有效途径,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够落到实处。

  关键词: 长征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系探究
  8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卓绝的长征中,锻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精神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绵延不绝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与精华。长征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高度的契合。因此,积极探索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关系,对于人们更好地继承、弘扬和发展长征精神,更好地理解、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起源
  从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起源上来看,二者都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都起源于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不屈不挠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信念精神,“人心齐、泰山移”的团结互助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等精神财富。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而奋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中,中华民族精神与时代特征相结合,又表现出了新的特质,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的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长征精神就是团结奋进、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就是不怕牺牲、一心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独立自主、勇于探索的精神,就是依靠群众、无私奉献的献身主义精神。长征精神的形成与内核,都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精神在革命战争年代的特殊表现,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正如胡锦涛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所指出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就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德与当时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所形成的、近代革命优良传统的集中体现,既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又具备了新的时代特质。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建设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方针。24字方针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目标。“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每一个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又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环境,体现着该民族的精神”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土壤,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就是儒家所倡导的和合文化在新时代的体现;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就是古代法家所追求的“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无弃之言,公平而无私,故贤不肖莫不用”的法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源于中华民族精神,又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价值诉求,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浓郁的时代特色,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价值取向。
  二、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相同的本质
  从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上看,二者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始终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是提高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凝聚与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摇篮。在中国文化的发展目标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我们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与当时的时代特点相结合,又衍生出一些新的文化。红色文化就是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光荣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体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就是红色精神,形成于革命过程中的长征文化和长征精神就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提炼和发展。同时,中国工农红军在艰苦的长征中所开创、形成并锻造的优良革命传统,与中国当前的客观现实相结合,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所强调的艰苦奋斗精神、团结互助精神、国家利益至上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等,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要求,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支撑。
  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更需要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③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出现,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挑战。要在思想文化领域打赢这场仗,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引领文化前进方向、凝聚全民族的奋斗力量。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anjiang430209/

推荐访问:社会主义价值观核心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