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于了仅得于中是什么意思

来源:讲话致辞 时间:2017-02-08 09:08:57 阅读:

【www.zhuodaoren.com--讲话致辞】

取法于了仅得于中是什么意思【一】:有文采接地气 尽显“习式风格”

有文采接地气 尽显“习式风格”

编者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他引用了大量的古典名句和颇接地气的民间俗语,生动传神地表达主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梳理其引用的经典古语和民间俗语,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人格魅力。

引用的古典名句

一、“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出处: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

释义: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 这句话告诉人们,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才有可能登峰造极。。

二、“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出处:语出王充《论衡》

释义: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策有过失的人在民间。这句话告诉人们,为政者要走出庙堂,到基层倾听民声。

三、“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出处:语出《老子》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这句话告诉人们,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新情况,对于各种问题,要防患于未然。

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出处:语出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释义:想要树木枝繁叶茂,一定要巩固树根;想要河水源远流长,一定要疏通源头。比喻做事要抓住事情的本质。

五、“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出处:语出王粲《仿连珠》

释义:经常用明镜照照自己,那么污垢就不会存留在身上;能听取直率的批评,就可以摆脱错误行为的牵累。

六、“奢靡之始,危亡之渐。”

出处:语出《新唐书》释义;生活奢侈糜烂的时候,就是危急败亡的征兆。

七、“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出处:语出《尚书〃旅獒》

释义: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遗憾。

八、“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出处:语出《韩非子〃诡使》

释义:引导人们一心为私、以公为私,徇私舞弊,私欲横流,国家必乱;引导人们懂法守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国家必治。

引用的俗语

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二、“小九九”

三、“隐身衣”取法于了仅得于中是什么意思。

四、捅破“窗户纸”

五、“紧箍咒”

六、“唱黑脸”

七、“当包公”

八、“一张报纸一包烟,优哉游哉过一天。”

九、“雨过地皮湿”

十、“牛栏关猫是不行的”

十一、不留“暗门”

取法于了仅得于中是什么意思【二】:2014年国家公务员申论指导:申论练习方法

中公教育上海分校(

微信搜索“shoffcn”,参与答题闯关,获取更多资料。关注“上海中公教育”微博账号,更多惊喜等着你!

相当一部分考生总觉得申论“假、大、空”,即使是多次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考生动笔写申论却并不多,申论成绩一直徘徊在平均分之下。这是为什么?再好的理论没有练习都是空谈,申论是写出来的,就好像学游泳是游出来的一样,只站在岸上看,永远学不会游泳。基于此,提出了以下公务员备考申论练习方法。

多角度、多层次练习

申论题型同样有多种,字数要求也有不同,就好像游泳的方式有很多种,长短距离也会不一样。有的人写文章永远只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并且只能写到800字,就好像游泳只会仰泳,只能游到100米远,有一天要考的是蛙泳、要游200米就傻了,最后还是按照仰泳来游,这些人的心态是反正我能够游到终点就是了,哪里还管什么样式。这和很多人写文章是一样的,反正凑够字数就行了,哪里还管什么样式。这样的做法过于消极保守,很难做好事情。唐太宗在写给儿子李治的《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就是这个道理。

反复练习

这里的反复练习,就是一道题写一遍,改一遍,再改一遍„„一直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在写之前不要去对什么参考答案,许多参考答案本身就有很多问题,这并不是说所有参考答案都有问题。写到你认为满意了,再去对应,自然会发现问题。有些人因很多年都不写作了认为自己写得很差,简直惨不忍睹,根本就不想修改,这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有这样的情况,一定要有勇气直面自己惨淡的写作能力,并要有信心,相信自己完全有能力写好。没有不会写的,只有不愿写的。

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在练习时很投入,一天就做一套题,十天做了十套题,每套题都是50分,最后加起来还是50分。如果十天都在做一套题,并且不停地修改,第一天是50分,最后一天可能修改到及格甚至更多,这样不仅学会了做这套题,还掌握了可以考到及格的方法。这正是《老子》中所谓的“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通过一套或者几套题作为申论写作的范式,对题目的选取考生可参考历年真题进行练笔,然后按照这样的范式去写各种不同的申论。这在某种意义上与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是同样的道理。

因此在申论练习时首先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比如一道概括题,要你写300字以内,你就先写300字。写完了,修改到你自己比较满意了,你再想一下,如果要求你写200字怎么写,如果要写500字甚至更多,你又应该怎么添。在概括题中,既有3000多字的材料要求用200字以内来概括的(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申论题),也有3000多字的材料用1000字来概括的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0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题),因此在练习时就必须考虑到题目本身可能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语言表达,很多时候语言表达都千篇一律,也就是所谓的语言表达的套话,这并不是套话就一定不好,即便是套话,也会有很多种,所以学套话也要多学几套,不要总是那一套,这样写作时就可以运用自如了。除了套话之外,还有些非套话,可以试一下如果不用套话,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流畅地将题目写出来。通过这样的练习才可以做到厚积而薄发。

本文来源于网络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交流群:212622138

电 话:021-51061911

中公教育上海分校(

微博账号是“上海中公教育”

取法于了仅得于中是什么意思【三】:李劲松的交博会游记

逛科技博览会,我与加权国际领导同行

科技永远是不变的话题,而创新则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动力。

——题记

今天我们在赵温才老师的带领下一同前往了位于武汉的科技会展中心,共同参观了第二届中国国际交通运输科技博览会。这次展会的主题是“科技交通,创新中部崛起”,展览的内容自然也是包括新能源客车。

作为一个理科生,对于汽车内部的配件我其实并不陌生,但是有机会看到这些最新技术的产品依然让我受益匪浅。在展会上我们一起听产品柜台的讲解员为我们讲解了电磁离合器、轨道车辆空调系统、电涡流减速器等。我们每天都乘坐公交车,但是从未想过车上拥有这么先进的设备与装置。

期间赵老师还亲自坐上大客车的驾驶座,体验了一把公交司机的

取法于了仅得于中是什么意思。

感觉。

接下来赵老师带领我们一起参观学习大型客车的变速箱,一同听讲解员为我们讲解变速箱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的构造。

这次的交博会之旅确实让我收获颇丰,其实无论在那个领域,其

最核心的发展动力,就是创新。而现在社会,尤其是大学里面最缺乏的也正是创新,太多的人们都只是遵从书本上的理论,而无法用自己的思想去加以理解,从而导致了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迟缓。孔子曾经说过“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盲目的学习前人的知识,则永远难以到达真正高度,若要取法得上,最终还需

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思考。上个世纪的中国内忧外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许多爱国志士高喊“教育救国”;而今创新教育则是势在必行,“创新才能兴国”才是当代我们应该高喊的口号。倡导创新性学习,转变和改造传统的学究式的学习,大力宣传创造意识,科教兴国不应仅仅是口号,能够将其贯彻下去,才是真正的兴国之路。

这次的博览会只是当今科技的冰山一角,旅程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但大家也都感觉不虚此行。最后我们在开幕式的红台上一起合影

结束了这次愉快的科技之旅。

责任编辑:李劲松

取法于了仅得于中是什么意思【四】:习近平用典艺术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用典艺术

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用过许多典故,有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文句、古人说过的话、毛泽东的某些诗句,还有中国俗话、外国谚语。他使用这些典故,轻松自如,信手拈来,却恰当贴切、提纲挈领、深入浅出,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既体现他讲话中包含的厚重文化底蕴,又使人感受到一种清新文风,展现出很高的用典艺术。

譬理深刻

中国浩繁文化典籍中留下的大量成语、诗词、故事,有言简意赅、比喻恰当、寓理深刻的特点。习近平深谙我国文化典籍的上述特点,在讲话中恰当引用,起到了语言短、话语新、譬理深的作用。

2014年8月20日,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这也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谛。”这句话中,“空谈误国”4个字,是他转用明末顾炎武“清谈误国”的话。顾炎武《日知录》中的《夫子言性与天道》一文,借古讽今,抨击明末士人空谈误国,其中有言:“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复,宗社丘墟!”这句话批判那种逃避社会责任,“置四海困穷不言”的不良学风。后人把这些话的内容概括为“清谈误国”,因而成典。习近平引用此典时,只改了前边的“清”字为“空”字,意在以此典譬解这样一个深刻道理:作风漂浮,讲空话、大话,误国误民,只有扎扎实实干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2014年9月5日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讲话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此典出自战国时韩非所写《韩非子?有度》,意思是: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也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国家的强弱富贫,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强国在一定条件下会削弱,弱国奋发图强则会变强。这就是国家强弱转变的历史辩证法。但是转化必须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当政者能否实行法治和执法的态度是否坚决。执行法制坚决,国家可由弱变强;执行法制不坚决,国家会由强变弱。习近平引用此典,恰当地譬喻了这样的道理: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着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要坚持问题导向,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及时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发挥立法引领和推动作用,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

取法于了仅得于中是什么意思。

2014年9月2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此典出于清代魏源的《古微堂?治篇》,其中有一句话为:“江河百源,一趋于海,反江河之水而复归之山,得乎?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意思是说:鞋的样式不一定要相同,只希望合脚;治国的方法不一定要相同,只希望有利于百姓,比喻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习近平引用此典阐明一个深刻道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就在于这一制度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人民政协就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

在2014年9月21日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讲话中,习近平还引用了

这样一个典故:“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此典出于春秋《管子?九守》,其中有云:“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意思是:眼睛贵在明亮,耳朵贵在灵敏,头脑贵在智慧。用众人的眼睛观察,就没有看不见的;用众人的耳朵来听,就没有听不到的;用众人的头脑来思考,就没有不知道的。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当政者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历史上多少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的君主,闭塞了自己的视听之路,最终导致了身死国亡的下场!习近平引用此典阐明了如下深刻道理:我们要切实落实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这一战略任务。面向未来,发展好各项事业,巩固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通过民主集中制的办法,广开言路,博采众谋,动员大家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谈到我们党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的道理时引用了这样一句典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话出自东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论衡》第二十八卷书解篇第八十二,其中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意思是,是否漏雨,在屋宇下的人最清楚,政策是否有过失,老百姓最有体会,经文是否失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诸子百家)最清楚的。习近平引用此典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道理:我们党必须重视群众意见,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也是在上述讲话中,习近平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此典出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原文为:“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思是说,我听说,要想使树木生长得茂盛,必须稳固它的根部,因为根深方能叶茂;要想水流潺潺,经久不息,必须疏通它的源头,源远才能流长。同样的道理,如果想使国家安定,统治稳固,就必须积聚道德和仁义,缓和与百姓间的矛盾。习近平引用此典,譬喻这样一个深刻道理:对党员、干部来说,思想上的滑坡是最严重的病变,“总开关”没拧紧,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缺乏正确的是非观、义利观、权力观、事业观,各种出轨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难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动上就会散一尺。思想认识问题一时解决了,不等于永远解决。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谈到我们党搞这次活动,一开始就强调活动要高标准、严要求,全程贯彻整风精神时,用了这样一个典故:“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此典出自唐太宗《帝范》卷四。语云:“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意思是:制定高目标,可能只能达到中等水平,假如只制定个中等目标,很有可能最后只能达到低等的水平。无论是治学还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极。习近平引用此典形象说明了这样的道理:我们搞群众路线教育,必须严字当头、从严从实。取法于了仅得于中是什么意思。

二、

习近平在阐述重大理论或现实问题时,经常在关键之处用典,直截了当点出主题,使人们在了解他讲话主旨的同时,产生深刻印象。

2014年1月14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讲话时表达我党反腐决心时讲了8个字:“刮骨疗毒、壮士断腕。”这8个字出自两典。“刮骨疗毒”出自《三国志?蜀志?关羽传》,该传记载: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医曰:矢镞有毒,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

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后来,“刮骨疗毒”演化成广为流传的典故。“壮士断腕”出自唐代窦皋《述书赋》,其中有言:“君子弃瑕以拔材,壮士断腕以全质。”后来“壮士断腕”也演化为成语,意指勇士手被毒蛇咬伤,就立即截断手腕,以免毒性扩散全身,不可迟疑姑息。习近平将此两典连接运用,直截了当地点明了我们党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决心。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典故:解铃还须系铃人。此典出于宋代惠洪《林间集》卷下,语云:法灯泰钦禅师少解悟,然未为人知,独法眼禅师深奇之。一日法眼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无以对。泰钦适至,法眼举前语问之,泰钦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由是人人刮目相看。译成白话就是:金陵地方有个清凉泰钦法灯禅师,他在与众人生活的日子里,性情豪放不羁,终日无所事事,什么也不做,众人都轻视他,只有法眼一个人看重他。有一天,法眼问众人:“谁能把绑在老虎脖子上的金铃解下来?”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能回答得出。这时泰钦法灯禅师刚好来到,法眼就把刚才提出的问题再问泰钦法灯禅师,他回答说:“在老虎脖子绑铃的那个人能解得铃。”法眼见法灯禅师回答得好,便就这件事教育众人:“你们是不能小看他的。”习近平引用此典,直接向日本领导人点明了这样的主题:中日关系现状是日本方面造成的,只有日本方面采取主动行动才能解决。日本领导人只有正确对待历史,才有利于日本早日卸下历史包袱。日本方面应该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从维护中日友好、维护亚洲地区稳定与发展的大局出发,以慎重态度严肃对待和妥善处理历史问题,认真记取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anjiang629191/

推荐访问: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