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历史高考卷

来源:高考百日誓师 时间:2018-08-26 11:00:1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高考百日誓师】

2018历史高考卷(共8篇)

2018历史高考卷(一):

读心理学,2018年新高考改革需报哪三门选考科目
政治 地理 历史 物理 化学 生物。这六门中,读心理学应该选考哪几门

只有政治,还有一门外语,因为心理学好多都是国外翻译过来的课程,心理学考研也是

2018历史高考卷(二):

高考历史题中 启示 评价之类的怎么回答
我们用的是宁夏海南的文综卷,历史总见到“对.的理解”“对.的评价”“对.的认识” 这类问题通常都怎么回答?
但是高..材料如何归纳

基本上都是答影响意义.
理解 就是大致描述一下现象,然后答事情发生的影响,和意义.
评价 就是主要答影响,分两层一个是有利的一面,一个是有害的一面.最后把最重要的意义写上.
认识 直接答影响意义.【2018历史高考卷】

2018历史高考卷(三):

2011高考历史广东卷问答题答案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3)(太长了不打了)(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2分)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分)中国内忧外患.(2分)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2分)“一边倒”,学习苏联;(2分)底子薄.(2分)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2分)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2分)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2分)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2分)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分)
(4)本问总分3分.考生言之有理,皆可得分.

2018历史高考卷(四):

08年上海高考语文卷阅读(一)/3
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文中王国维说:“城市是政治与文化之标征”,而历史文脉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
那么C选项不是有问题吗?
我不太理解的是:可以这样说“历史文脉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政治与文化,而一个国家政治与文化的标征是城市"所以我认为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如果改成”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才比较确切
或者应该这样理解:城市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与文化的标征,而历史文脉则是一个城市政治与文化的标征,不过这样前半句就和文章无关了,而且引用王国维的话也没有意义了
再或者,其实C选项就文章中心而言是正确的,只不过和王国维那句话所要表达的内容无关?
诶呀,绕起来了,不好意思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历史文脉”贯穿全文始终,要理解它的含义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涉及“历史文脉”的地方要细读.A项说法参看第三自然段,是正确的;B项不符合文意,参看段中的文字“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并非“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C项说法,参看第三自然段,是正确的;D项参看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话中有“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
文章引用王国维说的“城市是政治与文化之标征”,正是为了证明历史文脉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个观点,在历史文化传统中,政治和文化是最主要的部分.

2018历史高考卷(五):

【高考】老师你好 我想问一道2009年高考广东卷的历史题目.如下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有
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1 王位继承制度 2 分封制度 3 三公九卿制度 4 郡县制度
不知从何入手?关于那个图我级别低不能画出来 我描述一下好了 是一个长方形的图打有三行竖的直线 第一和第三行分别写到 封建论 河东先生集卷第三

选2.分封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周王把天下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从而建立起一个个的诸侯国,也叫“封邦建国”.柳宗元的《封建论》就是对这一制度的经典论述.

2018历史高考卷(六):

2012年江苏上高考历史试卷第33题为什么是错误的

33.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是中国外交的重大成果.中美两国一致认为“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改善关系的基本前提,这一前提最终促使两国关系正常化.
备注:根据教材表述本题前半段肯定正确,有难度和争议的是后半段.多年前的人教旧教材经典老试题有类似考查角度的选择题,如下:
25.1972年,中美改善关系的首要前提是 ( )
A.尼克松访华 B.美国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恢复联大席位 D.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
所以很多网友认为本题正确选A,但依据网络流传的标准答案扫描版,正确答案应为B.

2018历史高考卷(七):

(2013·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题。
胡杨人家
刘之蔚
分布在额济纳荒漠里的黑水城、红城还有无法考证的大同城,在国人的感情世界和历史记忆里是复杂和纠结的。这里曾经的一切,胡人、党项人、土尔扈特人、蒙古铁骑、丝绸之路、居延海、黑水河、耶律阿保机、成吉思汗、萧太后、科兹洛夫、黑将军……如今谁又在乎过?谁又知道,额济纳就是党项语发音的“黑水城”?
每年的九月下旬,黑水河的上游水闸都要放水,额济纳沿黑水河生长的胡杨林仿佛一夜间被镀上了金色。因为得到黑水河的滋润,这里的胡杨林要比其他地方的早黄一个月左右。
日出之前赶到二道桥,当走到四道桥,已接近晌午时分,刚过了一座新修的木桥,想找个地方交个“地税”,但见有一处胡杨林煞是茂密,便不及细想一溜小跑往里钻了进去。
不曾想到在这林子掩映之下居然“藏”有毗邻的两座蒙古包,心中不禁窃喜,直奔过去。
从外观上可以判断出,这两座蒙古包不是旅游区常见的忽悠游客的山寨包,而是真的有人在此居住。此时胡杨林外飞沙走石,而林子里安静得仿佛时间都为此凝固了。
见蒙古包开着门,没敢靠近,朝里吆喝了声:“家里有人吗?”
随着应答声,门里探出一张中年妇女的脸,黑里透红带着油光,乐呵呵地喊我进去喝茶。晃悠一上午的我此时的确已是口干舌燥、饥肠辘辘,便腆着脸不客气地问:“有吃的吗?”那中年妇女回答脆脆的:“有,跟我们一块吃羊肉饺子吧。”
“我还有朋友在林子外,能一块来吃吗?要多少钱?”我有点儿得寸进尺了。
这一问,也许有些唐突,只见对方一愣。不知啥时她的身后又多了一张年轻姑娘的脸,有着蒙古人特有的刚毅的线条,煞是好看。姑娘接过话题问道:“你们几个人,还想吃啥?”
“有手抓羊肉不?”
“有!”回答一样是脆脆的,伴以银铃般的笑声。
我就纳了闷了,这哪像是不期而遇,明明是到亲戚家里。便回身招呼伙伴们钻进了一座摆着一张折叠餐桌的蒙古包。不一会儿,蒙古包外由远而近传来一阵摩托车的马达声,循声望去,一个男人出现在门口。
老代。这是我真真切切在额济纳近距离见到的第一位蒙古汉子,不高的个头,但十分的壮实,一样的黝黑发亮得让城里人无比艳羡的肤色,健康阳光。不曾想到的是,在后面的交谈里我才发现,之前印在我脑海里的蒙古汉子应该是端着苍鹰的姿势,个顶个儿膀大腰圆的摔跤手模样,而老代很浓缩且很腼腆。
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
但我还是心里没底,提到了餐费的问题。老代憨憨地说昨天也有人要吃手抓,给了60元。
我没说啥,心里有底了,见他们开始包饺子了,我说:“让我媳妇儿来帮忙包可以吗?”
“可以啊,来吧。”
我又认真地“调侃”了一句:“俺们山东人包饺子,肉馅儿要塞得满满的。”
老代乐呵呵地回了一句:“没事啊,包成包子都行。”
饺子是用搁在外面空地上的炉子煮的,到了晚间这炉子就得抬进蒙古包生火烧水取暖。姑娘在煮饺子,我就开始拍照,这时才开始观察老代家周边的一切。 荒漠深处的额济纳,秋天显得十分的短促,犹如礼花般绽放的黄色叶片或繁如花海或星星点点,映衬着千年胡杨那遒劲的枝干,美得让人窒息
手抓羊肉上来了,是一整块羊胛骨肉,在甘肃,在青海,在陕西,没少吃手抓羊肉,这回真长见识了。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吃到的最棒的手抓!问起老代,为啥会给我们上这块肉。
“家里来了尊贵的客人我们就会杀一只羊,用最好吃的肉来招待客人,你们吃完走了,这块骨头,我们洗一洗,拴上一根麻绳要挂在蒙古包上的。”
呜呜,我差点没感动得冒泡儿。
慢慢聊着,我这才知道,之前最先打招呼的那位中年妇女是老代的丈母娘,而那位年轻的姑娘是老代媳妇儿,我的眼镜差点儿没掉地上,这关系一时我都没反应过来。老实说,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蒙古人的豪情和大度一览无余。
因为忙活我们这顿饭,等我们吃完了,人家一家才开始用餐,怪不好意思的。又等了一袋烟工夫,才最后过去把饭钱硬塞给了老代。之前说好了的:两盘羊肉饺子、一份手抓羊肉,共60元。给老代一张,没让他找钱,老代有点不好意思收,这时候,我的态度有点强硬了,必须收下!见他们也喝茶,也不管他们喜不喜欢,留下我摄影包里带的所有的“大红袍”,挥一挥衣袖,与老代一家人道别,没有相约来年,轻轻地带着一份纯真,我们走了,还觉得有点儿豪迈。
回来的路上,在想一件事儿,如果戴望舒是蒙古族的,他还会不会潇洒地轻轻挥一挥衣袖,撑着那把油纸伞去幽会那丁香般的姑娘?扑哧。
(选文略有删改)
小题1:“关系就这么在你一句我两句的沟通中变得融洽起来,就像一壶好茶,浸出物是慢慢地释放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文章结尾处化用了哪两首中国现代诗?以拟声词“扑哧”收尾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请概括老代的性格特点,并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5: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删去,有人认为不应删,你有什么看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6: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2018历史高考卷】

A.标题“胡杨人家”既点出了老代一家生活的环境,又暗指这家人具有胡杨一样的品格。
B.本文时而使用当前流行语和网络语,富有时代气息,但也显得文风不够庄重。
C.“我”与老代的邂逅,既颠覆了“我”心目中蒙古汉子的形象,又印证了“我”心目中的蒙古汉子形象。
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和描写,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文辞华丽,又不乏风趣。


小题1:略去谈话内容,突出谈话效果;结构上承上启下。

小题2:赏析画线句子,首先要考虑其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还要和文章的中心内容联系起来作答。

小题3:《再别康桥》《雨巷》。幽默俏皮,引发联想。

小题4:淳朴、憨厚、豪爽、大度等。例:文中作者初次见到老代时,对老代的外貌描写显出淳朴的特点;在作者与老代商量钱和包饺子时老代的语言都显出憨厚的特点;“刚开始我把他媳妇儿当他女儿了……”“老代没生气,反而开怀大笑”可看出老代的豪爽和大度。

小题5:不删:具有历史感,文化意蕴更浓。应删:直接叙事,行文简省。

小题6:BD




2018历史高考卷(八):

(2010高考·福建卷39)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
——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驭民”。
“坚持以人文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 ,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9分)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至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3分)
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3分)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3分)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anjiang849169/

推荐访问:2018年全国高考历史卷 2018高考历史考纲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