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的象征内涵

来源:作文 时间:2016-07-21 13:06:49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作文】

《日出》的象征内涵(一)
日出 刘白羽

日 出

刘白羽

课前预习:

要求学生能熟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整理出来。

课标陈述:

本课是一篇散文,要求学生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领悟文章的内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情下观察日出所产生的不同感受。

2.学习文章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写法。

3.引导学生用心灵感悟自然之美。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

刘白羽(1916—2005),当代作家,中共党员。北京人。作品有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散文集《红玛瑙集》、《芳草集》等。1936年在《文学》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冰天》,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37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草原上》。翌年春赴延安。抗战期间投身敌后战场,写出《五台山下》、《太阳》、《幸福》等小说。解放战争时期转战东北,写有小说《无敌三勇士》、《政治委员》,报告文学《光明照耀着沈阳》等。新中国成立后,在担任文化领导工作的同时,发表了《日出》、《长江三日》等大量散文通讯。晚年笔耕不辍,写有四部长篇:报告文学《大海》(朱德的前半生),小说《第二个太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回忆录《心灵的历程》(获中国传记文学奖),小说《风风雨雨太平洋》。历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名誉副主席,文化部副部长,解放军总政文化部部长。主要作品有:《五台山下》、《火光在前》、《政治委员》、《红玛瑙集》、《红色的十月》、《芳草集》、《刘白羽散文集》等。

二、检查预习,展示目标。

魅力(mèi) 萧瑟(xiāo sè) 陡壁(dǒu) 弥漫(mí) 绯红(fēi)

朦胧(ménglóng) 泛滥(làn) 精辟(pì)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穹(qióng)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簇拥(cù)矗立(chù) 迸射(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1) 初步掌握课文的脉络

(2) 熟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

【《日出》的象征内涵】

1) 学生自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再次默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日出图 观察角度 日出时节 描写景物色彩、形状变化的句子 景物特点 海涅 俯视 冬季 那绯红的„„只有山尖分明出„ 云雾缭绕屠格涅夫 平视 秋季 朝阳初升时,„„那种暗紫色„„

露了露面,„„一轮朝日。 柔和明丽

刘白羽 平视 冬季 日出前:上空游动„„暗红色长带

日出时:红带在„„闪着金光。

日出后:晶光耀眼,„„照明了 雄伟瑰丽

四、检查效果

魅力( ) 萧瑟( ) 陡壁( ) 弥漫( ) 绯红( ( ) 天穹( )衣襟( ) 俯瞰( )

五、作业

整理生字词,继续预习课文。

六、板书设计

全文共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复习导入:检查生字词

二、 板书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

2、 培养学生的情感

三、自主探究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朦胧 )【《日出》的象征内涵】

提问:“我”为什么爱登高看日出?

明确:日出富有魅力,日落虽妙,不免有萧瑟之感

看日出——看火、热、生命、光明的诞生

提问:作者无缘看日出,就怎么办?

明确:只好读日出:

1、海涅:冬季云雾缭绕中的日出。

2、屠格涅夫:秋季柔和明丽中的日出。

齐读两幅日出图。

2)分析第二部分:

提问:作者特意到什么地方去看日出?有没有看到?

明确:两个看日出的胜地

1、 在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由于云雾遮住了东方,没看成

2、在黄山狮子林

由于下雨,只得作罢

3)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

提问:作者的宿愿实现了吗?

明确:作者终于“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

提问: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分三层来描写:

日出前——上空游动微明,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了一片清冷的淡蓝色的晨曦。

日出时——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岸了。(突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色彩也由“暗红”变成“发亮”,“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红得透亮”,“闪着金光”,作者连用两个比喻:“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

日出后——“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它照亮了一切,照红了一切。 齐读有关日出的描写。【《日出》的象征内涵】

四、归纳写作特色:

1、映衬、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海涅描写的、屠格涅夫描写的日出图的引用,不管是在色彩上还是在动态描绘上,都为刘白羽描写的日出图作了衬托。

2、 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揭示出日出的象征意义。

日出的象征意义,热情地赞美了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如朝阳东升,光彩夺目,雄伟瑰丽,正像朝阳那样年轻,富有巨大的生命力,并进而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欣欣向荣、无限美好、如花似锦的今天和明天

五、师生共同总结:

美得东西需要用心感受,体会身边的美景,净化自己的心灵。

六、作业

感受身边美景,写出自己的感受,字数200字左右。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讲解,同学们都能积极的预习,课堂效果比较好。美中不足是有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

吴林中学 陈付永

《日出》的象征内涵(二)
八年级上册《日出》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 题: 《日 出》

课 型: 主读课文

课 时: 2课时

上课时间: 2014年9月2日

主 备 人: 张文健

单 位: 枣庄市第三十三中学

联系电话: 13884782510

《日 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主要描述了作者在万仞高空的飞机上所目睹的一次日出。文章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运用准确、新鲜而富有变化的词语对日出的景象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述,整篇文章绚丽、雄放,浓郁的诗情与深刻的哲理相交融。

【《日出》的象征内涵】

【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作者刘白羽的资料

2.积累本文出现的生字生词

3.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层次。

【相关课程标准】: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 学习本文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手法。

3. 品析文中对日出的精彩描写。

4. 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 学习本文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手法。

3. 品析文中对日出的精彩描写。

【评价任务】:

1.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结构

2.学习本文运用衬托、对比来表现日出的壮观和瑰丽的手法。

3.理解日出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 导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日出吗?是在大海边还是在高山之巅?能描述一下那瑰丽的景象和你当时的心情吗?

我想你们一定没在天上看过日出吧,今天就让我们随当代作家刘白羽一起来看看飞机上看到的日出又是怎样的雄奇和壮丽。 板书课题作者

二.出示作者简介

刘白羽,现代著名作家,1916年9月28日生,北京通州人。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有《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教材。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1986—1994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1990—1994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

三.初读文本,感知内容

(一)教师提示语:请同学们快速的朗读课文,结合课前预习完成下列问题。

1. 我会读

精辟(pì) 炽热(chì) 晨曦(xī) 窒息(zhì) 天穹(qióng) 衣襟(jīn) 俯瞰(kàn) 无羁(jī)

矗立(chù) 迸射(bèng) 酣睡(hān) 黛色(dài)

教师活动:先采用指名读的方式,然后学生互相纠正,最后采用齐读识记生字词。

2. 我会填

(1)作者两次看日出都没有看成,一次是在 ,还有一次是在 ,最后,无意之中在 看到了日出。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后应用了 国诗人 和 国作家 写日出的片段。

【答案】(1)印度的科摩林海角 黄山的狮子林 飞机上

(2)德 海涅 俄 屠格涅夫

学生活动:学生先主动回答,然后以抢答的形式加以补充完善。

(二)教师提示语:请你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屏幕出示:

(1)文章的结构是怎么安排的?

(2)文中共写到了哪些日出景象?作者主要描写的是哪次日出景象? 学生活动: 同位合作探讨,然后展示结果

明确:(1)全文共8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4)幼时盼望看日出

第二部分(5—7)痛失两次看日出的机会

第三部分(8) 不经意在飞机上看到日出

(2)文中引用海涅在布罗肯高峰看到的日出景象、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写、“我”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景象,另外还有两次未看到的日出经历。作者主要描写的应该是“我”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景象。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活动,让学生更轻松的走进文本,快速掌握文章的内容,操作起来更简洁明了。

四.细读文本,突破重点

(一)教师提示语: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前两部分,共同探讨下面的问题。 屏幕出示:

1.本文题目是“日出”,可第二自然段中作者为何要写落日?

2.本文主要内容应该是描写在飞机上看到的日出景象,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引用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写?另外文中还记叙了两次未看到日出的经历,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前两部分,小组合作探究,组员畅所欲言,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明确:(1)第二段中作者引用古人的诗句点染落日的妙处,旨在与日出形成对比。

日出之美要胜于落日之美。这样更突出了作者希望见到日出的急切心情。

(2)海涅、屠格涅夫对日出的描写一方面是为了衬托作者对日出的渴望,另一方面又与作者对日出的描写形成比较,从而体现出作者对日出的亲历性和独特性。 板书:衬托 比较

记叙了两次未看到的经历主要是反衬作用,以想见而未见日出的遗憾反衬

后面意外见到日出的万分惊喜,细述经历,这些心情就更强烈。板书:反衬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问题,让学生在掌握文章的内容的基础上领会本文运用衬托、对比的手法。

(二)教师小结:

本文运用层层烘托、步步蓄势的手法来突出高空日出的奇景。文中有关日出的图画共五幅。前四幅全是铺垫,全是曲写,是“扬”前的“抑”,是欲扬先抑。在作了一次又一次的渲染后,作者终于推出了雄伟无比的高空日出奇观。

五.布置作业

1整理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海涅、屠格涅夫、作者对日出的描写部分,画出体现色彩变化的词句,并试着比较它们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

海涅的日出 反衬 两次未看到 屠格涅夫的日出 日出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这篇课文,并重点分析了本文衬托渲染的手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文章最精彩的部分,并探讨本文的主旨。

二.精读赏析 把握主旨

(一)教师活动:点一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本段,让其他学生听读。 屏幕出示: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描写的?画出体现色彩、形态变化的语句。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勾画语句,完成表格

明确:按时间顺序,分三层来描写(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二)教师过渡语:面对这壮丽的日出景观,作者用了“最雄伟”“最瑰丽”“惊异”“奇迹”等词语形容自己的感受,本文仅仅是表达对日出的喜爱和赞美吗?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再与同组同学间交流。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日出》的象征内涵】

明确:对日出的喜爱和赞美只是作者所抒发的情感的一部分。在文章最后,作者把新中国比作“早晨六点钟的太阳”,讴歌新生的、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也表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相机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该问题的设计让学生知道“日出”一词在文中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三.回读全文 品析语言

教师指导语: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把日出景象描写得如此瑰丽壮观? 学生活动:跳读课文,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组长代表各组发言。 明确:

1.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结合具体的语句来体会。)

【《日出》的象征内涵】

2. 运用烘托对比手法。(分析写海涅与屠格涅夫的日出,以及自己的两次不成功的观日经历的作用。)

3. 采用了生动、细致的描绘,抓住了它的色彩,它的形态,它的气势,以及它给人的思索与遐想,全方位展现出日出的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体会。)

四.交流心得 师生总结

1.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在写作上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从修辞、立意、善于观察等方面总结,意到即可。

2.教师总结:

本文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了日出时的色彩、形态的变化过程,而且还赋予日出以象征意义。作者采用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287162/

推荐访问:曹禺《日出》 《日出》的教案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