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婚俗

来源:作文 时间:2018-08-28 18:00:1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作文】

回族婚俗(共10篇)

回族婚俗(一):

外公的开心事 作文

外公的开心事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是外公最喜欢听的一首歌。外公是回族人,尽管服饰、语言、住所都被汉化了,但他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信仰和风俗。这几年,上至国家,下至老百姓,对少数民族越来越尊重了,外公可开心了!回家做礼拜方便了我的回族外公为了到仰山殿清真寺参加他们的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实行“三分农村,七分城市”的家庭政策。可外公老家离县城比较远,坐中巴车到牛马司后,就要步行十几公里的山路。每次到老家,外公总是搞得睛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真难为外公了。
现在好了,国家实行村村通工程,外公老家是回族聚居村,政府优先拨款修路。路通到仰山殿后,回民们在路旁植树、栽花,可漂亮了!仰山殿的回民脸上洋溢着高兴地笑容,尤其是外公,在水泥公路通村典礼时,他激励地说:“现在从牛马司到仰山殿,十几公里的路,坐车只要几分钟就到了,一下车,就可以到清真寺,做礼拜可真方便!”外公那股高兴劲儿,能感染所有在场的人。
汉家走亲威习惯了
回话的饮食禁忌颇多,主要有: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血液。在语言上,对食用的畜禽忌说“肥”,而说“壮”,忌说“杀”,而说“宰”;忌说“肉”,而说“菜”,如“牛菜”、“羊菜”。
自从妈妈嫁到我们汉家来后,外公还没有在我们家吃过饭呢。
往常的过年,爷爷想留外公在家吃饭,可外公不肯,因为回民闻不得猪肉气味。去年爷爷修了新房,有专门的厨房,吃上了植物油。过年,爷爷还特意买了两套炊具,一套是专门用来招待外公家的客人。爷爷还在网上查了回族的风俗习惯,并把重要的抄在本子上备查。
外公到爷爷家做客,看到爷爷招待自己热情诚实,并尊重回族的传统风俗习惯,这使外公很乐意,破天荒在爷爷家吃饭。爷爷的回式招待,让外公很习惯,觉得就像在自己家一样。
看到爷爷和外公的亲热劲,我端一碗牛奶走上去敬道:“爷爷、外公,祝你们身体健康,为我们民族团结,干杯!”外公开心地笑了。

回族婚俗(二):

作文《开斋节的喜庆》

  我是一个回族女孩.我们回族有一个小孩子特别喜欢的节日—“开斋节”.为什么小孩子特别喜欢呢?因为到了那一天不但可以吃到“油香”,而且是亲朋欢聚的日子,非常热闹!
  回族的开斋节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真主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答.因此,为了表示纪念,一些回族人就奉行一个月的斋戒,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人民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在这个月里,封斋的人每天日出不食,日落而餐,称为“把斋”.
  节日要过三天.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炸油香,我们家也不例外.油香是一种外脆里软的饼子,外表黄澄澄的,里面松软细腻还带着点甜味.你要是吃到,保管让你撑破肚皮还想吃.那真是回味无穷的美食!我们回族所有的节日里,油香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因场合的不同以油香分别来表示祝福、庆贺、纪念或哀悼等不同意义,这是回族的独特风俗,这也使油香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具有了“迎来送往”和“生死与共”的意义.由于油香是共食的,人们在相互馈赠、分送的往还中,加强了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
  开斋节,让我学到了回族人的善良、虔诚和宽容;懂得了回族人的团结、好客、热情;体会到了回族人的讲信誉,爱礼仪,守传统.开斋节,我永远盼望喜爱的节日.

回族婚俗(三):

难忘的开斋节 作文

我是一个回族女孩。我们回族有一个小孩子特别喜欢的节日—“开斋节”。为什么小孩子特别喜欢呢?因为到了那一天不但可以吃到“油香”,而且是亲朋欢聚的日子,非常热闹!

回族的开斋节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真主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答。因此,为了表示纪念,一些回族人就奉行一个月的斋戒,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人民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在这个月里,封斋的人每天日出不食,日落而餐,称为“把斋”。

节日要过三天。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炸油香,我们家也不例外。油香是一种外脆里软的饼子,外表黄澄澄的,里面松软细腻还带着点甜味。你要是吃到,保管让你撑破肚皮还想吃。那真是回味无穷的美食!我们回族所有的节日里,油香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因场合的不同以油香分别来表示祝福、庆贺、纪念或哀悼等不同意义,这是回族的独特风俗,这也使油香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具有了“迎来送往”和“生死与共”的意义。由于油香是共食的,人们在相互馈赠、分送的往还中,加强了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

开斋节,让我学到了回族人的善良、虔诚和宽容;懂得了回族人的团结、好客、热情;体会到了回族人的讲信誉,爱礼仪,守传统。开斋节,我永远盼望喜爱的节日。

南台小学六年级:婷越

回族婚俗(四):

开斋节作文500字!__------__ \ | //^\\//^\| \ || o| |o|:\ | |6 ||___|_|_||:| \__.

开斋节——是我们少数民族的特殊节日,也是我们少数民族的大年.
开斋节的这天,老人、小孩都穿上了自己那蝴蝶翅膀般的新衣服;这一天,也是我们少数民族儿童最开心的一天,因为我我们可以收到很多钱.早上三、四点钟全家大小都要起床,孩童们只要给长辈们道上一声“赛俩目”,译为国语是“祝你平安”,而长辈们也要回敬“塞俩目”,并且给你一些问好钱;这一天也是大家都欢乐日,让自己家的孩子去给亲戚朋友们送去自家做的油香、馓子和果果,大家互相品尝着香甜可口的油香、馓子和果果.
大约到了做晌礼的时候,我们跟着阿訇去集体礼拜的圣地,我看到很多人,如同看到千万匹战马,都那么严肃.
做完礼拜,家里人早已准备好丰盛的饭菜,我们大吃大喝,开斋节过了三天,这三天中,亲戚朋友们相互串门,吃着已备好的麦仁,我们便比起谁挣的钱多,我喊了一声:“我有九十五元钱”!“我挣了五十元”,我的伙伴们争先恐后地喊着,最后,哥哥获胜了,他挣了一百元.
我爱这一年一度的开斋节,更爱安拉回赐我的许多礼物!
////////////////////////////////////////////////////////////////////////////////////////////////////////////////////////////////////////////////////
我是一个回族女孩.我们回族有一个小孩子特别喜欢的节日—“开斋节”.为什么小孩子特别喜欢呢?因为到了那一天不但可以吃到“油香”,而且是亲朋欢聚的日子,非常热闹!
  回族的开斋节被视为一年中最尊贵的吉庆之月、和平之月.据传真主安拉在这个月颁降了将人们引向正道的《古兰经》.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安拉成倍的报答.因此,为了表示纪念,一些回族人就奉行一个月的斋戒,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让有钱的人真心救济穷人.通过封斋,回族人民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伊斯兰教历9月为斋月,在这个月里,封斋的人每天日出不食,日落而餐,称为“把斋”.
  节日要过三天.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炸油香,我们家也不例外.油香是一种外脆里软的饼子,外表黄澄澄的,里面松软细腻还带着点甜味.你要是吃到,保管让你撑破肚皮还想吃.那真是回味无穷的美食!我们回族所有的节日里,油香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因场合的不同以油香分别来表示祝福、庆贺、纪念或哀悼等不同意义,这是回族的独特风俗,这也使油香在每个人的生命中具有了“迎来送往”和“生死与共”的意义.由于油香是共食的,人们在相互馈赠、分送的往还中,加强了亲人之间、邻里之间的情感联系.
  开斋节,让我学到了回族人的善良、虔诚和宽容;懂得了回族人的团结、好客、热情;体会到了回族人的讲信誉,爱礼仪,守传统.开斋节,我永远盼望喜爱的节日.
////////////////////////////////////////////////////////////////////////////////////////////////////////////////////////////////////////////////////
照回族的老规矩,每封完一个月的斋,就到了开斋节.开斋节是一个隆重而又欢快的节日.开斋节是每年都要过的,每年中的一个月,要隔三年才轮到下个月.
  开斋节的前些天,大人们都很忙,尤其是女人们,要把食物都预备充足.当然,男人们也很忙,要准备一些水果、干果之类的,用来款待客人.还要准备一些零钱,给孩子们散乜贴用.
  开斋节到了,我很自然的穿上妈妈给我买来的新衣服.
  我们到了奶奶家,给爷爷奶奶拜节.回族人见了长辈是要说色俩目的,这是作为一个穆斯林必做的.所以,我们见了爷爷奶奶都要说色俩目的.
  很快,我们听见了邦克声,男人们都要到清真寺去做礼拜,女人们在家了准备饭菜,等男人都下寺了,就开始招待客人.
  回族人都很热情,招待客人都用家里上等的东西.
  大人们都忙着款待客人,小孩们也没闲着,各个都拿着大人们散的乜贴,又蹦又跳,高兴极了!有的孩子还拿着乜贴钱去买零食或自己喜欢的物品.一晃,就快要到了下午,客人们都走了,全家人要到别的亲戚家拜节了.我们常常要窜好几家,每家主人都是那么热情.
  开斋节噼里啪啦大笑着走来,又噼里啪啦大笑着离去.
////////////////////////////////////////////////////////////////////////////////////////////////////////////////////////////////////////////////////
我家是穆斯林,信奉伊斯兰教.通俗一点儿说,是回族,信仰真主.回族有一个小孩子特别喜欢的节日——开斋节.为什么小孩子特别喜欢呢?因为到了那一天,可以吃到“油香”和“银锭子”.油香是一种外脆里软的饼子,外表黄澄澄的,里面松软细腻还带着点甜味,像人们常在街上吃的糖糕.银锭子则是一种三角形的小包子,馅各种各样,有牛肉拌粉条的,也有芝麻拌糖的,等等.这些都是用菜籽油炸的,炸得外壳焦黄,吃的时候再配上牛肉汤或羊肉汤,可真是美味啊!你要是吃到,保管让你撑破肚皮还想吃.开斋节类似汉族人的清明节,但又有它的独特之处.开斋节日期不固定,以农历十二个月为一轮.如有闰月则往前赶一个月,具体日期是农历初三.这一天,我们要祭祀祖先.在节日前夕,我们要去墓地,像汉族在清明节时上坟祭祖一样.来到坟地先给祖坟培土,培完土,双手合并成揖,向祖坟三鞠躬,然后跪在坟前,听阿訇(伊斯兰教称主持清真寺教务和讲授经典的人)诵经.诵完经后,手指并拢,掌心向上,往脸上一抹,褥告礼仪完毕.开斋节期间,小孩还要跟大人一起到清真寺里做礼拜.大人们在厅外可以一起谈天说地,快乐畅谈.开始后,所有人都要脱下鞋子,有秩序地进入大厅,听阿訇讲经.开斋节,让我学到了穆斯林人的善良、虔诚和宽容,懂得了穆斯林人的团结、好客、热情,体会到了穆斯林人的守信誉,守礼仪,守传统.通过言传身教,子孙相续,穆斯林的优良传统到今天仍传承得很好.开斋节,我忘不了的节日.
////////////////////////////////////////////////////////////////////////////////////////////////////////////////////////////////////////////////////
今年的开斋节我们来到回族坟场,让人意外的是人特别的多,以至于1公里的小路我们开车走了2个小时,全部堵车.
  后来想想也是,这个跟政策有关,回族可以土葬.
  讲到开斋节,这个是伊斯兰教中的一个节日,在伊斯兰教历中为10 月1日.按伊斯兰教法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戒月.凡成年健康的穆斯林都应全月封斋,即每日从拂晓前至日落,禁止饮食等.封斋第29日傍晚如见新月,次日即为开斋节;如不见,则再封一日,共为30日,第二日为开斋节,庆祝一个月的斋功圆满完成.
  我们家是回民,基本上在这一天的时候只要是有时间的人都会约定好到坟场走一圈,我们把这个叫做走坟.回族人因为不喜欢在葬礼上哭泣,也不放鞭炮,所以我们会双手抹面围绕着墓地走三圈,有阿訇的话就帮在旁边念经,没有阿訇就播放磁带.有时候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方式来祭奠祖先,因为我不太喜欢鞭炮的吵闹与危险.站在今年弟弟妹妹们还有姨爹姨妈们来了很多的人,大家也当是一个家族聚会了,所以来的人都很高兴.大家虔诚的在墓地走了三圈,心宁静了不少.
好了,到此为此.
[有啊:超赞]
如有帮到你,请采纳哦!
[BOBO:再见]

回族婚俗(五):

需要一个少数民族的详细资料 100字左右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传统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鲜(1392-1910)时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确定为老人安慰日.
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素有“森林宝库” 的美誉.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都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年祭”又称“丰收节”、“丰收祭”、“收获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盛大的节日.
纳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转山节” 祭祀狮子山,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 唐时称“朴子蛮”,元、明、清 时称“蒲蛮”,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
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撒”、“蒙撒禅”、“对撒”、“汉撒”等自称.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怒族
怒族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怒苏”、“阿怒”和“阿龙”.与僳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交错杂居.怒族传统节日有过年、鲜花节和祭谷神、祭山林节,其中以过年的节日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云南省贡山一带怒族人民的民间传统节日.当地又称鲜花节,於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举行.
鄂伦春族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 “住在山岭上的人们”,二是“使用驯鹿的人们”.清朝以前,人们一般把鄂伦春族称为“索伦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伦春民族传统的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都要点燃篝火,欢歌舞蹈,欢庆自己民族的节日.腊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的先人们和火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无比亲近.
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衍生息.历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意为居住在“东方”及江“下游”的人们.河灯节是赫哲族的民间传统节日,世世代代靠捕鱼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农历的7月15放河灯、祭河神,以此来祈祷、祝福族人平安、捕鱼丰收.
门巴族
据藏文史籍记载,门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繁衍生息.门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门巴”意为居住在门隅的人. 门巴族沿用藏历,节日也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要杀牛宰羊,置办丰盛的酒菜,宴请宾客.相传藏传佛教的佛祖释加牟尼诞生和圆寂的日子是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族地区的所有寺庙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白族自称“白伙”、“白尼”、“白子”等,汉语意为“白人”.1956年,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和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略同,又被称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甘肃省一带.保安族通用汉文,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尤为藏族人民所喜爱.保安族的节日同许多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馓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称为“仲家”、“水户”、“夷族”、“土边”、“本地”、“绕家”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经过协商,正式统一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六月六”.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意即“开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纪中叶,这个民族为维护祖国统一,打响了武装抗击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当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为“黑灰日”,在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之间互相往对方的脸上抹黑,认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侗族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被泛称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专供比赛用的“ 水牛王”.
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尚处在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即使是唯一的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一),节期的长短常常以食物准备的多寡而定.
俄罗斯族
俄罗斯族是从18世纪后逐渐从沙皇俄国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归化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内蒙古、黑龙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的俄罗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东正教,俄罗斯族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复活节”最为隆重.过节前一周,不吃荤,只吃素.
哈尼族
据史书记载,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族,现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哈尼族自称很多,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传统节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栽秧节”(又称“黄饭节”)和尝新节两个小节日.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源远流长.西汉时,天山北部的乌孙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这些东迁的牧民得名“哈萨克”,意即“避难者”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甘肃阿克赛和青海等地.哈萨克族过去信仰萨满教,公元十一世纪前后,改信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还有“那吾热孜”节.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抛撒“包尔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礼俗.
基诺族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附近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文译称“攸乐”.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的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居主要地位.传统节日以过年为重,具体时间由各村寨自定,但多在农历腊月间进行.每年阴历九月,基诺族就要过一年一度的新米节了,当地人称“好希早”.
京族
京族主要聚居在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乡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京族,历史上自称为“京”、“越”或“安南”,1958年,根据本民族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唱哈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唱哈节”(歌节).唱哈多在哈亭举行,哈亭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景颇族
景颇族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近代文献多称为“山头”,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的山区.1953年7月24日建立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纵歌(目脑纵歌)是景颇族人民驱恶扬善,预祝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之后举行,为期2—3天.在景颇族的传说中是天上太阳召集地上万物参加的一种大型歌舞盛会,并由犀牛传播至人间,后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黎族
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月三”等.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集合”的古老习惯.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县上、中、下南山区,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唐以前的傣、宋元明的伶是他们的祖先.史籍记载称毛南族为“茅滩”、“毛难”,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今称.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必定祭祀祖先;二是多开展唱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分龙节.农历五月的庙节,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也是他们独有的纪念活动.
仫佬族
仫佬族,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中,“仫佬”一词就是“母亲”的意思.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仫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多数人通汉语和壮语,使用汉文.仫佬族过去崇信多神,节日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次的“依饭”节也叫“喜乐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依饭”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还愿,祈保人畜平安、五谷丰收.
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族过去崇拜多神,敬奉祖先,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如大过年(春节)、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一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小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羌族
羌族现主要聚居在四川西部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产有世界上稀有的熊猫、飞狐、金丝猴等. 农历十月初一为羌族年节.年节的宴会又称“收成酒”.年节这天全寨人到“神树林”还愿,焚柏香孝敬祖先和天神.每逢节日、婚丧、祭祀、聚会、待客或换工劳动,除饭菜丰盛外,还必备美酒.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地处黄河沿岸的青海省循化地区.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撒拉族男儿,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为生.此外,养蜂是撒拉人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为古尔邦节,每当节日来临,撒拉族都要宴请宾客,煮手抓羊肉,炖鸡肉,做糖包、油炸蛋糕、炸馓子,做“比利买海”(油搅团)、“木丝日”(一种以油、熟面等为馅的包子)和各种烩菜.
水族
水族自称“海水”,意为水人.早在秦汉以前,岭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一带就居住着许多部落,据考水族是从其中一个叫做“骆越”的部落发展起来的.清代人们称其为“水家苗”、“水家”,解放后正式定名为水族.水族的节日中最隆重的是端节(借端)和卯节(过卯),端节是水族民间一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端节水语叫“借端”,是水族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最初的端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每逢亥日进行.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虽然有欧罗巴人种的特征,但从远古时代起,他们就生息繁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现百分之六十的塔吉克族人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沙东、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县.1954年7月17日建立塔吉克自治县.塔吉克族的节日与当地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基本相同,其节日食品也大致相似.每年斋月前的一个月,塔吉克人都要举行巴罗提节.奇地前笛尔节是塔吉克族人最重视的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多在三月举行
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城市.古称鞑靼.“塔塔尔”一词原意为“茅舍”.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一般通用维吾尔文或哈萨克文,主要经营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节庆、礼仪食俗同当地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相似.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多在春天风景优美的地方举行,有歌舞,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土家族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湖北省、四川.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己的语言.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 土家族民间十分注重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二月二日称为社日,届时要吃社饭.端阳节吃粽子.重阳节打粑粑,土家族过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节都要大敬祖先,初一、十五也要进行小敬.48.土族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等县,其余散居在乐部、门源和甘肃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勒”或“蒙古尔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土人”,藏族称之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其精于养羊. “七日会”是土族庆祝丰收的狂欢节.土族许多节日与宗教的关系十分密切,节日期间要伴有各种祭祀活动,并备有节日食品.
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原称“卡佤族”,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称.在一年一度的“取新火节”上,佤族人都将旧火熄灭,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取火的形式燃起新火,预示新的一年吉祥安康.每年凡遇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佤族都要举行“剽牛节”,以此来表达渴望丰收、祈求平安的心愿.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一带,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过生活的“丁零”人.融合了汉人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节日大都来源于伊斯兰教,是用回历来计算的.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按回历计算的,每年都在移动,因此有时是在冬季,有时则是在夏天或其它季节.

回族婚俗(六):

下列民族与风俗搭配正确的是(  )

A.彝族----泼水节
B.傣族----火把节
C.藏族----那达慕大会
D.回族、维吾尔族-----古尔邦节【回族婚俗】

我国共有56个民族,分居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于各地区自然环境的不同,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泼水节是云南傣族人民每年都举行的重大节日,故A搭配不正确;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故B搭配不正确;“那达慕”在蒙古语中是娱乐、游戏的意思,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的盛大节日,故C搭配不正确;古尔邦节是回族和维吾尔族传统的节日.
故选:D.

回族婚俗(七):

关于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不少于1000字的论文或3000字的读书笔记,

在我们这个统一的民族国家里,汉族有汉族的风俗,55个少数民族有其各具特色的风俗,共同组成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中华民族风俗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继实行社会改革,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更加密切,社会生产力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所有这一切,都为民族风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将55个少数民族风俗,分为服饰、饮食、居住、交通运输、生产、岁时节日、人生礼仪、社会家庭、宗教信仰、禁忌、艺术、竞技游艺等12个门类加以叙述.现在就几个少数名族谈谈他们的风俗,以及自身的感想.回族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经商,与汉族经济文化联系密切,酷爱养花,庭院中繁花似锦,屋内栽养盆花,讲究清洁卫生.如果走进回族人的家中,就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非常舒适.在饮食方面,肉食只限于牛、羊、驼、鸡、鸭、鹅、鱼,禁食猪、驴、骡、狗等肉.从现在的餐饮汗液也可以看出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比如说上次去酒店打工,就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一个宴会厅里大大小小几十桌,其中有一桌特别标明了回族,并竖这一个标签,开始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服务员方便上菜,一方服务员把猪肉灯回族人的禁食端上桌,如果是这样,就会使回族人感觉到不尊重他们,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由此可见,少数名族的对饮食的重视以及现在人们对少数名族习俗的尊重.回族的饮食也有自己的特点,家庭饮食一般以拉条子、拌面、揪片子、蒸馍、烤饼和香豆子花卷为主,还有肉汤、羊肉泡馍、蒸肉、清汤牛肉面、凉粉等独具风格的食品,这与我们汉族不一样,我们都是以米饭为主,并配上各种各样的菜肴,如果让我们想回族人一样天天吃那些也许会受不了,但这确是回族人的喜爱.不同的地域孕育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习俗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回族人喜欢饮茶,这与我们汉族人一样,饮茶文化在中国历史悠远,是不可缺少的部分,他们主要喝砖茶、红茶、青茶和沱,而我们汉族人主要喝铁观音等,各自的品味也因地域等因素而不一样.服饰方面,散居在城镇的回族穿着基本上和汉族相同,但在回族聚居区,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衬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妇女爱穿纯朴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袄.已婚妇女一般都要盘头,戴白色、青色布帽或头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辫子,不戴头巾.中青年妇女有佩带耳环、戒指等金银首饰的习惯.这些在我们汉族人看来比较的复杂,我们的服饰几乎没有什么规矩,很随和;回族人对待服饰非常重视,这就好比出门在外,所代表的他们的文化,是一种象征,是他们对自己特有文化的自豪.【回族婚俗】

回族婚俗(八):

英语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的由来
英语 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的由来,为什么英文“入乡随俗”这句谚语叫 do as romans do.知道的大大告诉下下,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On a weekend,Ella and Jacky go to the suburbs of Beijing with their families.They stay in a village.In the evening,Jacky is angry because his bed is not soft.Next morning,Jacky is angrier.He complains,"I don"t like mantou and porridge.I only have milk and bread for breakfast!" Ella can"t stand it any more.She says,"Stop it,Jacky.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只能找到入乡随俗的出处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For those who have never tried eating with their fingers instead of with forks or chopsticks,it may be worth a try when they travel one day to a place like India.It is always advisable to follow local customs wherever one visits,as the proverb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says.
Widely taken as an infallible precept,the saying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is attributed to Saint Ambrose,one of the most eminent bishops of the 4th century.When Saint Augustine arrived in Milan,he observed that,unlike the practice in Rome,the Church there did not fast on Saturday.He then consulted Saint Ambrose,Bishop of Milan,whether religious fasting should be practised on Saturday.Saint Ambrose replied,“When I am in Milan,I do not fast on Saturday; when I am in Rome,I fast on Saturday”,and advised him to follow the custom of the Church where he was.Saint Ambrose’s advice had appeared in English by about 1530 and eventually became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remains a popular saying and is often shortened to either simply “when in Rome” or to simply “do as the Romans do”.For example,“I don’t usually eat lamb,but I did when I went to New Zealand,well,when in Rome...” and “I know you have egg and bacon for breakfast at home,but now you are on the Continent.So do as the Romans do and take coffee and rolls instead.”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有五十六个之多;每个民族各有特殊风俗,例如回族、维吾尔族等忌吃猪肉;蒙古族忌讳坐于蒙古包的西北角;哈尼族不会到产妇家借用家具;佤族忌讳别人摸头和耳朵.即使同是汉族,也可能因方言互异、地域不同、文化有别而在风俗方面各有所依.有些风俗在外人看来莫名其妙,但对族人来说却意义重大.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除了是基本礼貌之外,也有助于人际交往.
每到一处陌生地方,首先了解清楚当地的习俗,并按这些风俗习惯行事,此谓“入乡随俗”.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可用以比喻能适应环境,随遇而安.“入乡随俗”也作“入乡随乡”、“随乡入乡”和“随乡入俗”.
俗语有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世界各地都有本身的风俗习惯,前往外地公干或旅游时,应尽可能跟从当地的风俗,以示尊重.清楚知道有何禁忌,以免触犯,也同样重要.总而言之,只要谨记《礼记˙曲礼上》所言:“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便无往而不利.

回族婚俗(九):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你知道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吗?他们有着什么样的风俗习惯?

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构成了伟大的祖国大家庭.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一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回族婚俗(十):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哪些?

1.
蒙古族
: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
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
在牧区,
蒙古
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
回族
:
历史上,
回族人从出生时开始,
就要请阿訇起回回名字,
结婚时请阿訇证婚,
死亡后请阿訇主持殡葬,各方面均受伊斯兰教的影响.特别在饮食习惯上,回民忌吃猪肉,
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之动物,等等
.(
为了宗教活动和生活习俗上的便利,回民习惯在住
地修建
“礼拜寺”
,
明末清初则统称清真寺,
多围寺而居.

在饮食上,
回族人普遍吃牛、
羊、
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
食猪肉.回族很讲究饮食卫生,
注意淋浴和洗涤.
走进农村回族清洁整齐的屋内,
往往可看
见门后房梁上吊着一个水罐,
下面有通下水道的浅坑,
这里是人们经常沐浴大净的地方.

时洗脸、洗手,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汤瓶又名洗壶,它最早从阿拉伯传入,现在城里的
回族饭馆,也常挂着一块绘有“汤瓶”的清真木牌,有的还在汤帆”
F
加添“虎图白”棍或
阿文的
“清真言”
,以示这是地道的伊斯兰文化.

回族有两大节日即开斋节和古尔邦节,

源伊斯兰教.斋戒为穆斯林“五功”之一.开斋节即是斋戒期满的日子.一般在回历的第九
个月举行斋戒、斋戒期满,十月一日为开斋节.古尔邦节在开斋节后的第
70
天,回历的十
二月十日举行.
因为十二月十日是教徙赴麦加朝觐的最后一天,
大家宰杀牛羊庆祝,
聚餐联
欢.









3.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
西蒙古族、
藏族自治州、
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
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木土藏族自治县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
藏传佛教.藏族人身穿长袖短褂,外套宽肥的长袍,右襟系带,脚穿牛皮长靴.











4.
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
,它是按照山坡的自
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
在桩上铺楼板建筑.楼上住人,楼
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
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
襟上衣的
.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
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
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

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
喝茶交谈.











6.
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
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
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
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
“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
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
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
冬天穿黑、蓝色“袷袢”
,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
锡伯族

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忌食狗肉.



2










10.
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
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
塔塔尔族

为防止食品变质,每家仓库或院内都垒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
冬天将积雪和冰块放进去,这种食品储藏室叫“帕孜”
,牧区的塔塔尔族适应游牧生活,住
帐篷.











13.
达斡尔族最大节日是春节,腊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扫墓,晚上玩个通宵,大年
初一大家一起向长辈拜年、请安,然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服装,逐户拜年.











14.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
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
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
.












15.
朝鲜族的传统食品有冷面、泡菜和打糕等.












16.
壮族人喜欢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











17.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
用长数丈的青布包头.
女子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男女外出时都披“擦尔瓦”
,形如斗篷,下缀长穗.彝族
的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










18.
土家族
:
妇女爱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
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衣,多扣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书上
称为溪布、峒布.











19.
布依族
:
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长衫,
包蓝色或白底蓝方格头巾.
妇女大多穿右
大襟上衣和长裤,或套镶花边短褂,
或系绣花围腰,也有穿大襟大领短袄,
并配腊染百褶长
裙的.在节日里,妇女还戴各种银质首饰,腊染是布依族珍贵的手工艺品.











20.
侗族
:
鼓楼是侗族村寨中别具一格的建筑物,
形似宝塔,
是村民聚会、
休息和娱
乐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楼,有的高达
13
层,颇为壮观.逢年过节,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
楼前的广场上,尽情歌舞.











21.
白族服饰以蓝、白、黑色为主,男女都包头.他们喜欢吃酸、冷、辣味食物,
还爱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区寺院遍布,曾有“妙香古国”称.











22.
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龙树”为保护神.几段打了结的
绳子作为账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
1957
年,哈尼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
基础的文字.











23.
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区.这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钱铃
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yuwen852602/

推荐访问:闹洞房回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