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8-16 10:34:33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一)
能力生根计划

新视域 新思路 新要求

能力培养与能力生根计划的解读

(兵团教研室)

引 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学科教学中落实“提高质量”和“四个坚持”目标的要求呢(这已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其中,坚持“能力为重”就是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注重培养厂大中小学生的终身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就是要在社会实践中感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根据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开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提高质量”和“四个坚持”的重要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的课程,是问题体系课程,其核心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郭元祥教授在“质量与能力”的专题报告中,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对课程的“教学质量”与“能力生根”的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能力生根的过程、生长的过程。

如何不懈地以最短的时间,最有效地吸取和创造知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能力。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学生的培养应由知识数量的获得转向能力的培养和开发,由“学会”到“会学”,讲究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基础。而学生能力培养问题正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难点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虽然围绕“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几乎把全部注意力都指向学科内容的灌输和机械训练上,而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问题很难得到根本解决。学校教育的统一化造成的现状是: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都是由老师牵着鼻子走,他们缺乏“走路”的能力(独立行走的

能力)。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学习成绩最重要因素是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和心理品质。而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十年来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一直疏于真切关注和有效落实,大多数学生在综合素质方面恰恰表现在学习能力不强、实践能力过差、创新思维不足、心理品质缺陷等局限性。

“高效课堂”是当今所有学科教学所追求的,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然。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何为高效?从课改的角度讲,就是要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在课堂教学中。但是,现实教学中,我们又落实了多少呢?(尽管我们在自己的教案中都写出来了,但是,那只是形式、格式,纸上谈兵,有些人恐怕连纸上谈兵都谈不好)许多老师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绞尽脑汁的、变着花样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结果又怎样呢?还是形式的、浅层次的东西大于实质性的、内在的东西。教学效果还是没有明显提高。也就是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办法,问题的关键是好的教学方式、好的学习方式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才真正有效,为什么那些许许多多被认同的、好的课改新理念,在我们的教学层面上就很难开花结果呢?

目前,我们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还是学科教学)可以说80%甚至更高,属于浅层次教学活动,也就是我们后面要讲到的“孤立性教学”、“结论性教学”、“符号教学”、“单一性教学”、“表层教学”,其主要原因应归结为,多数教师都不自觉地站在知识结构的表层(外围)以“告诉“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从知识的内部结构分析:应该是一种是零散的、孤立的、支离破碎的、不系统的、不完整的、缺乏逻辑关联的教学活动。而建立在浅层次基础上的教学活动,教师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论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高效课堂都是纸上谈兵。课堂是什么?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知识向学科能力的转化、向态度和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核心素养的转化场地,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更不是教师表演、作秀的舞台。

“三维目标”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但是,又有谁真正理解它的内涵?又有谁真正的沉下心来深层次的去琢磨它、研究它,把它真正贯穿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呢?为什么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要放在

第一位?说白了,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要深入到知识的内部结构中去,既深层次的教学(深度教学)。试想,如果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不能深入到“知识”内部的点、线、面、体、系(后面要讲到的:知识的内部结构),或只停留在点、线(符号)层面上。那么我们的教学能“高效”吗?三维目标的落实就是纸上谈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任何知识教育或教学,如果不从知识的内在构成上加以分析,其教学过程乃至教学价值的实现都只能停留在表层上或浅层次上(这是后面要讲的“深度教学”的问题)。这是前提,失去这个前提,无论你使用再好的教学手段,也只能是“作秀”而已。

新课改以来,我们曾苦苦的跟着专家的理念走,却往往被跟丢了,以至于教学无法突围,课堂无法突围,总在原地打转、徘徊、观望。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思路、方法在操作层面上与专家理论层面上的先进的理念差距较大,造成理念与现实教学的脱节(两张皮),学生的学习能力最终得不到提高,学习质量自然也就提不高。

【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

课堂教学如果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和心理品质及其发展的培育,忽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方式传授知识,

学生能力发展是我国2010一2020基础教育改革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课题和改革行动。本讲义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帮助老师们构建能力培养与能力生根计划的的基本框架,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就是中小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学科能力表现的发展策略。

第一节:能力生根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SOLO分类理论

第三节:知识的内在结构及其意义表达

第四节:4R教学理论

第五节:深度教学

第六节: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能力生根的基本概念

“海峡两岸能力生根计划”是华中师范大学郭元祥教授、台湾成功大学李坤崇教授于2006年在香港联合发起的两岸合作研究计划。旨在促进中小学本质上是符号的灌输。

生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学科能力的发展,为每个孩子奠定终身发展必备的能力素养。经过五年多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开发研究,初步建立起能力生根计划的框架。

学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升学乃至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缺乏能力对于身处知识经济时代的学生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我们培养的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各个学段输出的学生、以及最后终端向社会输出的人才 “合格产品”的合格率有多少?以师范类为例。与七、八十年代相比,我们的教育在很多方面是失败的。)“能力生根计划”就是要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既注重提高学生学业成就,更注重在学生的人生成长中埋下能力之种。

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就能形成其他能力。所以,学习能力为其他能力之基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观察到有的学生学的很快,有人却学得既慢又辛苦,原因何在?其关键即在学习不懂得使用方法。如果我们认知到学习有其方法,经常演练这些方法使之成为习惯,那么,学习将会又快又透彻,能力、知识的成长和发展也就会加速

什么是能力?能力是指在活动中长期形成的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学科能力表现三个方面。能力生根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实把能力培养落到实处,为每个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终身必备的能力基础,让各种能力成为学生人生成长之根。【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

(一)基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是指人的一生必备的基本认知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中小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引导每个学生“学会认知”,具备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特别强调基础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不是哪一门课程学习的特殊能力,而是人的成长和发展必备的基础性能力,在不同学科中,这些能力具有不同的能力表现和要求。

(二)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是指人的终身发展必备的行为处事的能力。主要包括规划能力、总结能力、反思能力、探究能力、信息能力、交往能力、实践能力(包括工具性实践能力和社会交往性实践能力)等。中小学教育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与人共处”、“学会生存”。

(三)学科能力表现

学科能力表现,是指中小学生在各门课程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它是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学业成就或学习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外显的、可观察的学习过程质量。通常有三个含义:一是学生掌握某学科的一般能力;二是学生在学习某学科时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三是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如:有些学生学习理科知识时,学科能力表现就较弱,学习文科知识时,学科能力表现就较强,这是实实在在可观察、可测的。后面要讲到的SOLO分类理论,作为学科教师我们该如何去观擦、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表现)

学科能力表现的类型:第一,基础性学科能力表现。是指各个学科皆有所表现的基本能力,是学生认知能力在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是指以思维活动的一般过程和形式相关的能力表现,如布卢姆所解析的认知领域目标:了解、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能力要求,就是各个学科都包含的基础性能力表现。基础性学科能力表现是认知能力在学科中的具体化。第二,知识性学科能力表现。是学科具体知识学习的能力要求。不同学科的知识要素、知识性质、具体内容不同,知识性学科能力表现的要求就不同。

例如:语文和外语课程的学科能力表现主要包括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思维方式与文化理解能力、价值观选择与判断能力;数学课程的学科能力表现主要包括数学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推理能力、文化理解与数学应用能力;自然科学课程的能力表现主要包括自然观察能力、猜想与验证能力、问题情境理解能力、自然探究能力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科能力表现主要包括规划能力、总结与反思能力,问题意识、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科学方法与应用能力,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动能力,自

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二)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能力生根”

龙源期刊网 .cn【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能力生根” 作者:赵春花

【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5年第02期

我从事了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常常感受到孩子学习语文的木然和不喜欢,叫我很头疼,也促使我常常不断的思考——语文究竟是什么?语文应该怎样教?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该如何有机的结合起来呢?课改以来,理念仿佛只在表层流动,公开课展示的多,家常课中,更多的是教师辛勤的分析,忙碌的批改,围着内容转圈圈,对孩子的需求考虑的少。为此,我校申报了兵团《学科能力生根与教学质量问题的研究》的研究课题。此课题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我认为;“能力生根”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而不是一种模式。“能力”是检测学生的力量,有“能力”吸引学生学就是教的有效的关键。“能力生根”最本质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这是个纯粹简单而又深刻高远的目标。没有比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更重要了。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学习语文更是如此。只要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语文就不会觉得枯燥无味,语文学习能力自然生成。“坚持能力为重”就是要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重视培养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生根”呢?语文是听说读写并重,我在实践中也是从这四个方面入手的。

一、快乐地听,激发想象

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导语。从每节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其次,反复诵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意境。教学实践证明,有声有色的朗读和诵读有助于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使学生对所学的课文产生兴趣。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都是都是好办法。再次,整体把握,环环相扣。语文教学强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求从大处着眼,理解课文的材料、观点以及材料与观点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的总体感情倾向和语言风格,不作过多过细的分析、“肢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用知识本身去吸引学生,抓住学生心理,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精炼的语言、清晰的思路,带领学生神游知识的大观园;或者把知识融入一个个小故事里,使学生入神入境;或者运用幽默诙谐的连珠妙语,让学生在敬佩的叹服中对语文产生兴趣。

二、快乐地说,指导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头表达的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是我们制定说话训练的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分年级段对口语交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我自始至终重视学生说话训练,一训练学生敢说;二训练学生多说;三训练学生会说。实践证明,学生只要敢说,就会利用机会多说,而只有多说,才能逐步达到会说,继续练下去,就可以逐步达到出口成章的要求。

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三)
做好“加减法”,让实践能力落地生根

【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

做好“加减法”,让实践能力落地生根

“以德为先,能力为重”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然而许多教师由于理论和经验的双重匮乏,学科课程模式的深远影响和学习探究的相对不足,导致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目标不明、措施不当、效果低下的现状。为了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和有效性,做好策略加减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凸显主体地位,减少看客错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突出学生主体、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学生是成长和发展的主体,机会不是尖子生的专利。活动中应让每个人都承担任务和扮演角色,成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员。为此应做到:

1.主题——基于需求,源于生活。许多综合实践活动难以深入开展,往往是因为活动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相距遥远、或者难度太大令人望而却步抑或思维体验太低太浅缺乏挑战性。因此,活动专题的选择一定要源于学生生活的认知困惑或兴趣点,而不能以成人的角度“一厢情愿”强加于人。“最好的不一定是适合的”,唯有贴近学生生活的选题,才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欲望和探究兴趣。

2.分组——异质同构,人人重要。有些学生活动难以深入开展或活动成效不高,是由于自身条件或能力或者资源的限制造成的。所以在分组时要综合考虑,注重多元智能组合和多重发展层次的搭配,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有用武之地。例如对于家中没有电脑,你要他到网上搜索资料,他就感到寸步难行。学生的表

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四)
幼儿手工活动与创新能力培养

  幼儿手工是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一个内容,幼儿手工操作活动是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动手,并使用简单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各种艺术造型的活动。它对于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及动作灵活性、精确性、手眼协调能力,培养幼儿创作力及耐心、细致等个性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手工活动中,教师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途径,使手工教学活动充满创造性,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幼儿进行创造学习。而幼儿在手工活动中,既要动脑又要动手,做到手脑并用,这正是培养幼儿创造能力,发挥幼儿创造性的最佳机会。

  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在以幼儿为主体的手工教学中,可以让幼儿进行各种各样的创造性实践活动,积极与周围环境互动,充分地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满足幼儿好动、好奇、探索的需要,调动幼儿参与手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手工活动的特点,突出一个“趣”字,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情境生趣,启发创新思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儿童有很强的创造力,教师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运用环境的影响启发与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在手工活动中,教师要创设适合手工活动的情境,把问题设置在情境之中,使幼儿产生探索和制作的欲望和兴趣。例如:在《环保布袋》活动时,活动一开始就让幼儿欣赏各种环保布袋的图片和实物后,教师可引导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自己准备制作什么样的环保布袋,并互相讨论。这样,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他们会提出了许多自己的设计方案,幼儿的创新意识也在无形中得到萌芽,动手的愿望强烈,课始趣生。
  实践诱趣,激发创造行为 幼儿在掌握了一定的手工技巧以后,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引导幼儿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处于求知若渴的状态,引导幼儿积极主动探索。例如:制作纸风车时,幼儿制作好纸风车后,发现风车没有风无法转动,笔者就引导他们试着走动起来,跑动起来,这时,幼儿的笑声也随着风车转动轻脆地响了起来。
  发挥幼儿主体作用
  发挥幼儿主体作用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兴奋剂”,传统的手工活动,如“教师讲幼儿听”“教师示范幼儿做”,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束缚了教师和幼儿,忽视了幼儿的主体地位,扼杀了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因此,在手工教学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自由空间和时间,让幼儿自主的学习。
  启发想象,强化创新意识 想象是创造的前提,幼儿想象的再造成分很大,创造性成分很少。因此,要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立即对异想天开的幼儿的言行予以评判,应鼓励幼儿多尝试创新,尊重幼儿的异想天开。例如:在用橡皮泥制作恐龙时,幼儿制作了各种恐龙,有剑龙、翼龙等,接着笔者让幼儿自由想象,自己设计符合恐龙的背景图,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激发了幼儿的创作积极性。
  适时提问,发展创新思维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使幼儿从疑问开始,以疑引导,让幼儿思考,这样,幼儿的创造思维就有了自由驰骋的天地。同时,教师要鼓励“异想天开”,对原有的操作方法进行改进和革新是发展幼儿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例如:制作老树和啄木鸟时,教师介绍了书上的操作方法后,引导幼儿讨论除了书本上教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制作老树和啄木鸟,在幼儿思考片刻后,很快有幼儿提出了不同的制作方法,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道理和自己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足。这样,既可以促使幼儿周密地思考问题,选择最佳制作方案,也培养了幼儿的创新能力。
  树立合作竞争意识
  通过优化手工活动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之间健全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与竞争能力,这是在创造性手工教学中要求每个教师注意的问题。
  创设与人合作的机会 在手工活动中,有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的人际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首先要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找到生根发芽的土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之间进行一些手工合作,例如:共同完成一个木偶造型、共同制作一个花环等,为幼儿合作创设机会。教师还可以拓展幼儿合作对象的范围,例如:制作“圣诞树”时,可让大班的幼儿带领小班的幼儿进行制作,这样不仅创造与不同年龄幼儿间进行合作的机会,也让小班幼儿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随机评价、互评互补 如果说手工创作的过程是一次“巧夺天工”的创造,那么,评价无疑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幼儿手工作品完成以后,教师要积极进行评价,要敢于打破评价的框架。对已完成作品的幼儿可以先让他们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同伴的行为和活动就像一面“镜子”,更容易让幼儿理解、接受,在互评过程中,使幼儿发现他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这实际上是对幼儿的学习通过特定的方式进行了评价。
  幼儿对生动有趣的手工活动保持了较高的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他们会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形成爱动脑、爱探索的良好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地引发幼儿参与手工活动的学习兴趣,促进幼儿手脑并用,充分满足幼儿的创作欲望,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叶挺桥幼儿园安宜园区)

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五)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程,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小学综合实践课,应该致力于理论先导和实践提升的运转方式,以全面提高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深入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满怀教学的热忱,重视从教学中提升自己。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动手操作的,教师要和小学生一起进行实践操作,全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小学综合实践课中很多时候都需要进行综合动手实践活动,是一门动手能力占很大比重的学科。教师要深刻阅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深刻了解我们国家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教师要调整教学计划,根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主题的教学活动,全力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
  二、教学研究活动实现成长,教学反思中实现提升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经常参加一些组织的课程,集体研究备课活动,在活动中取得收获。教师要潜心研究设计教学活动,有效指导学生提升实践能力。教师要在运用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和实践反思中逐渐生长和提高自己,重视领悟实践反思活动对提升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水平的意义。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师要不断追求教学进步,重视实现教学反省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要充分领悟教学反思对教学的帮助作用,重视学会反思自己。每一节课后,教师都要反思自己的优点在哪些地方,缺点在哪些地方,应该可以怎样改进和提升自己,记录自己的优点和得失。教师要重视记录实践过程中的感悟和反思,总结自己的想法,产生科学有效的思考,形成好的学习习惯。
  三、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策略
  1.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主题,选择学生可以操作的学习主题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重视学生体验式教学,重视教会学生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小学生的学习内容来自于客观的生活实践,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问题中选取活动的课题,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再让学生欣赏一些教学类的手工作品、视频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学生收获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明确教学活动的目标,实现目标式教学 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时候,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的目标。在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喜欢的物品,并在上课的时候汇报物品的特征,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这样,学生高兴地走上讲台,就能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升沟通的能力,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后反思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让教学更加具有目的性。
  3.教师带领学生逐渐完善活动方案,实现从简单到复杂,不断优化细化 小学综合实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精心梳理出学生的活动方案,重视培养学生做事情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哪些方面会有一些问题出现。教师带领学生充分完善活动设计方案,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进行方法指导和过程跟踪
  教师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收集资料,学会运用哪些方法来进行资料的搜集工作,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哪些方面更加实用和快捷。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带领学生进行采访、调查问卷、网络查询等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采用采访考察的方法,带领学生广泛收集大量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摘录。
  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可以教学生从简单的观察、调查入手,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教学生学会讨论和合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教师要建立多样的评价体系,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教会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反思,学会实践,学会发现自我,展示自我,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教师可以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设立多个奖项来奖励学生,例如“最佳设计奖”、“最大进步奖”、“资料搜集王”等,鼓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
  6.教师要根据地方特色,开发出鲜明和生动的特色教材,开设特色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创新性的学科。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学校的办学特色,做一些好的活动,并将一些有教育价值的课程归纳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教师可以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家乡的特产》《我喜欢的家乡歌曲》等,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锻炼能力,收获美好的人生。
  综合实践课程,应该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展示自己的舞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带给学生乐趣和欢笑,给学生播下综合实践活动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开出综合实践活动鲜艳的花朵。

怎么做实践活动:能力生根(六)
推动社会责任根植项目落地生根

  编者按:通过摸索全面社会责任管理对一个企业发展的意义,国家电网公司形成了一整套思路、模式。国家电网公司积极探索“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目标模式,在总部、省、市、县4级试点推行。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根植项目的角度,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落地的方式方法,对于电网企业以及希望深入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的企业颇具参考价值。

  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的终极追求是推进社会责任全员参与、全过程覆盖、全方位融合,使社会责任在运营过程中全面践行,实现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最大化。电网企业在经历了社会责任理念的认知导入、社会责任管理的模型构建以及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试点等阶段后,面临着如何推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与企业运营的有效融合。
  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制为电网企业推动社会责任管理融入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生产运营全过程提供了有效方式,克服了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由于系统性和复杂性,在人才配备、精力投入以及业务部门配合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有利于运用社会责任理念和管理方式实现某一业务的具体改进。
  统一认知社会责任根植制及项目
  电网企业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制是在部分省级电网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和认知。为此,电网企业通过分享、分析先进单位在实施根植项目过程中的经验做法,可增进基层单位对根植项目制及项目的认知,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对社会责任管理工作的转段(由试点到普及)和转型(由全面管理到项目根植)的理解和认识。
  第一,社会责任根植是推进与专业融合的重要抓手。结合电网企业重点工作安排和专业管理提升确定根植项目,有利于同专业部门配合实施社会责任理念植入业务流程,客观衡量社会责任管理要素在专业工作改进中发挥的作用。第二,社会责任根植是推进社会责任理念导入的重要实践。通过组建项目团队,带动相关专业人员参与社会责任管理,结合亲身经历理解社会责任理念,拓宽专业管理思维,树立专业工作的外部视角,逐步提升员工个体的履责素养和能力。第三,社会责任根植是搭建与利益相关方责任沟通的有效平台。根植项目注重发挥利益相关方参与和评价,注重建立业务信息披露渠道和载体,让利益相关方感知企业始终站在社会全体利益的高度以更友好的方式开展业务运营。第四,社会责任根植是实现社会责任管理全面深入的主要途径。根植项目在利益相关方识别、诉求分析、业务改进、沟通策略执行、合作机制建立等方面具有示范性和操作性,为实现社会责任管理在专业领域全覆盖提供样本。
  分层设计根植项目功能、类型及推进方式
  电网企业可结合基层单位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统一的设计思路,并从工作职责、功能定位、根植类型、推进方式、基本要求、覆盖范围、复制性质等方面提出意见。第一,在功能定位上,强调省级公司根植项目为市、县公司提供示范和模板;市公司发挥专业管理优势承担重点根植项目任务,形成一批根植项目成果;县公司则通过实践操作,解决一些热点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责任理念在县级公司的普遍导入和实践应用。第二,在根植类型上,结合省、市、县公司管理特征将根植项目分为线式、点式两类。其中,线式项目适合省市公司的建设、规划、营销、运检等某一专业或人、财、物管理等。通过改进管理方式,解决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为多方创造效益。点式项目适合县公司,就是“一事一议”,解决具体问题的点。如电网建设受阻、电力设施保护、政府重点项目、重大活动保电等,突出以问题导向为中心,提出新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三,在推进方式上,省、市公司根植项目注重“项目的实践化”,就某一专业实现社会责任管理要求的有效植入,形成通用行动模式,并将新的管理方式应用于具体实践(形成案例)。县公司根植项目注重“项目的实践化”,针对社会性问题开展履责实践,创新利益相关方沟通方式,按照项目的管理方式实施进度跟踪。
  严格把握根植项目的选题立项关
  根植项目的价值取决于项目过程中是否体现社会责任管理理念,合适的项目选题更有利于体现电网企业运用现有资源和能力协调解决社会关切问题的做法。对于项目选题,以社会热点问题、内部管理难题以及监察、审计等工作的“出血点”、流程植入点为突破口,从中寻找责任议题。每一个项目的选题和方案都需要经历初步培育、分析校正、修改完善三个阶段。
  第一,初步培育阶段,各基层单位可按照统一的《立项报告》模板,初步准备2-3个选题方案,利用根植项目培育会议对各单位准备的议题逐一讨论,按照根植项目的会议共识开展第二次选题。第二,分析校正阶段,针对项目的立项背景、项目论证、实施方案和预期成效进行预评审。在项目背景中说明为什么做,阐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性和现状、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及影响、解决类似问题的先进做法、企业相关专业管理的需求。在项目论证中说明能不能做,阐述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支撑、业务改进的可行性、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性、业务价值输出的有效性。在实施方案中说明怎么做,阐述社会责任管理工具应用、涉及的业务流程和制度、沟通创新策略应用以及主题传播安排等。第三,完善提升阶段,审批通过的项目对照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经确认备案后组织实施。
  设立扁平化的项目评价标准
  对社会责任根植项目的评价可趋于扁平化,突出社会责任管理要素的作用发挥。“社会责任管理要素植入”评价包含:项目是否有社会责任理念的体现、管理工具的应用;是否有沟通渠道、载体上的创新;是否梳理利益相关方,并对其诉求进行分析;是否开展与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利益相关方在项目中的参与度如何;是否对各方责任进行确定;是否有社会化表达的创新和创作等。
  对照评价标准,根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落实四项根植要件。例如:国网江苏电力基层单位积极应用“三度”管理、利益相关方感知评价机制、责任1+N合作机制、透明度管理、三化式全方位沟通等管理工具;南京公司“朋友圈”式防钓鱼触电安全管理项目、连云港公司“点对点”智能互动优化停电告知项目,注重创新沟通渠道;盐城公司各方参与下的城市电力设施保护项目、宿迁公司打造多方合作下的节假保电新模式项目,积极引入利益相关方参与;南京公司电量异常的并联式高效诊断项目、镇江公司企业新装电力经济容量申请的辅助决策项目,着力改进专业管理方式、流程、制度。   有效管控根植项目关键环节和时间节点
  对根植项目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可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方案,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成效。一是组建强有力的根植项目团队。省级公司层面建立根植项目顾问团队,跟踪辅导立项实施的项目,明确市县级公司项目分管领导或专业部门主任担任项目负责人,成员由外联品牌和专业部门人员组成。二是建立循环辅导机制。确立相对固定的时间开展点对点座谈辅导,由地市公司及其所属县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汇报项目进展情况。专业部门和外联品牌部门进行交叉式汇报,专业部门介绍社会责任管理融入,外联品牌部门介绍业务改进。省公司顾问团队对照实施方案检验落实情况,帮助项目实施单位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依次重点跟踪辅导利益相关方识别和诉求分析工作、专业业务流程改进工作、沟通渠道和载体建立工作、推动利益相关方参与合作工作、根植成果的应用工作以及主要经验在媒体、业界的传播和推广工作等。
  传播和复制根植项目的典型经验
  建立根植项目的实施成果展示平台,对社会展示创造的综合效益,对企业各专业领域进行广泛推广,同时获得所涉外部利益相关方的有效反馈。企业通过定期举办最佳履责实践发布会,创造与社会各界沟通的平台,现场向客户代表、政府代表、媒体代表汇报基层单位根植项目的典型做法和成效。同时,邀请来自全省不同地区、行业的利益相关方代表分别对关联的根植项目发表感知评价。现场设有专家组,对根植项目的所体现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和价值进行评价。通过实践,推动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有效互动,增进理解与信任。
  考核和评估根植项目的成效
  在基层单位普遍认知未能形成统一高度时,可以借用考核评估手段加以促进。一方面,将根植项目实施情况融入基层单位业绩考核。例如:国网江苏电力及时修订《江苏省电力公司外联品牌工作对标细则》,将根植项目实施情况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外联品牌工作对标,促使外联品牌对标结果与人力资源部季度关键业绩指标考核挂钩。另一方面,建立统一的根植项目影响性评价指标。根植项目通过影响性评价指标加上项目特色指标,验证根植项目成效。国网江苏电力建立了两项统一指标:利益相关方支持行为、专业舆情发生相关性。利益相关方支持行为是指根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获得利益相关方在政策鼓励、做法宣传、行动配合、口碑赞誉等方面的行为;专业舆情发生相关性是指根植项目所涉专业的负面舆情发生率呈现的趋势,如果舆情较以往不降反增的,说明根植项目本身存在问题,做法未得到利益相关方和社会的认可。
  目前,电网企业正努力推进社会责任管理,积极投身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推动社会责任理念在专业业务和基层组织的普遍根植。相信社会责任根植项目的落地实践,将提升企业整体和员工个体的履责素养,改进企业与社会的沟通方式,发挥利益相关方参与管理的优势,促使企业以更友好的方式开展业务运营。
  编辑|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33252/

推荐访问:能力生根研究 两学一做实践活动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