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教学反思 时间:2016-09-01 09:51:28 阅读:

【www.zhuodaoren.com--教学反思】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一)
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谈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对人的潜能发展的作用,将教育过程规定为人“自我实现”的过程,注重师生关系的建立及学生情感的发展,对于克服行为主义及信息加工教学论的机械性,对于改变教育环境、促进人健康全面地发展,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观

1.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学校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从而使学习者能够自己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2.主张意义学习及自发的经验学习。罗杰斯在描述他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的特征时,经常使用“意义学习”这个术语。他认为,意义学习提倡对知识的灵活理解,而不是消极地接受。在这种学习中,要求学生能在相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行安排适合自己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确定自己的学习进程;关心自己的选择结果。此外,罗杰斯还用“自发的经验学习”描述他所提倡的这种学习类型。其特征为:(1)它使整个人沉浸于学习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2)教学的方向来自学生。(3)它产生学生不同的行为和态度。(4)根据学习者而不是教师的学习活动作出评价。

3.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并增强适应性。罗杰斯认为,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

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罗杰斯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改革和学习。变化是确立教育目标的根据,而对这种变化的适应取决于学习过程,而非静态的知识。所以,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学会如何学习的人”,“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从而成为能顺应社会要求“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4.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罗杰斯对外部评价模式持反对态度,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他认为学生是处于学习过程中心的人,只有他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已作出了最大努力,才能发现哪些方面失败了,哪些方面意义深远和成果累累。自我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本质就是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因而能使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和更加持久,意义学习就自然而然出现了。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怎样运用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呢?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本主义思想,首先要求教师找准一个角度、围绕一个中心、扮演好两种角色。

1.一个角度。首先要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有关原理作深入的了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好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高扬“人本主义”旗帜,促使个体和谐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特别重视人的情感、勇气、自信等方面。它的主要观点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健康人”;成长与发展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发挥和实现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

人并不是被动的受到环境的制约,人具有创造性、主动性以及对自己的未来作出能动的选择;人的本性由经验、无意识和情感所滋育,但不为这些因素所决定。这些基本理论,是我们实现“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2.一个中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学习者中心”教育思想指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这样的品质:(1)最基本的重要态度——真诚、坦诚;(2)成功地促进学习的态度是重视学习者,认为他们是有价值的;建立以共情式理解的学习氛围。

3.两种角色。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人的潜能不断得到发挥的一种动态的、形成过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创造最好的条件促使每个人达到他所能及的最佳状态,帮助个体发现与他的真正的自我更相协调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气氛。因此,必须制定出适应的课程,培养作为促进者而不是权威者的优秀教师,来作为实现这一教育目的最可靠的载体。基于以上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扮演好“两种角色”,一是促进者,一是提问者。人本主义教育家坎姆勃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规定、传统、模板、发号施令,它也是管理存在的过程。这个角色要求教师是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当好课堂教学的促进者,是教师的重要角色。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的自然结果,没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材料中的教师不是教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水平,善于提出问题,扮演好提问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究,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实现“自我”,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问题的形式,尽可能切合学生的兴奋点,以引起强烈的共鸣,实现教与学和谐统一;要注意问题的梯度,体现教学对象的个性差异;要以民主的态度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问题的解答,不追求千人一面,肯定有偏颇的答案,允许有不同的答案,鼓励有创意的答案。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二)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浅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学派,它以人的整体性研究为基础,崇尚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要研究对人和社会的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学习本质的揭示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那样给予严格的定义。而是从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意义的角度加以描述。认为学习是个人自主发起的,使个人整体投入其中并产生全面变化的活动。教育技术为学生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因此,它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目标的自我实现的体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自主性,即学习是个人主动发起的(不是被动地等待刺激),学习者内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极为重要。二是全面性。即个人对学习的整体投入不仅涉及认知方面,还涉及情感、行为、个性等方面。三是渗透性。即学习不单是对认知领域产生影响,而且对行为、态度、情感等多方面发生作用。其代表人物罗杰斯就教学问题提出:①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②在课堂内容上,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③在教学方法上,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同时,罗杰斯还将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运用于教学研究与实验,确立了“情意教学论”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论”。罗杰斯强调教育的任务在于帮助人们满足“自我实现”这个最高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机,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教学人际关系。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面对面的教学结构,教师不再直接控制教学,教学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这使得教学生会学习尤为重要。现代教学已不是简单零碎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自由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

罗杰斯认为,教师必需要①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要坦诚相待,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取掉一切伪装的“假面具”。②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对学生作为具有自身价值独立体的任何思想与感情,都应予以认可,相信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③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教师要移情性地设身处地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不对他们的思想情感与道德品性作出评价和批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安全感和自信心,获得真实的自我意识,去充分地实现“自我”。【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罗杰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作法是除移情教学外,还必须:①编制好便于学生自己学习,适合他们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和特点的教材。②要善于辅导,教师不是一味追求讲解,而是有效地咨询和辅导。③提供给学生必要的学习材料。④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自己学习。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的基本的角色特征并没有改变,仍然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只是教师由传统的一味追求的讲授改变成学生学习的倡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咨询者。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不是不平等的权威关系和依赖关系,而是建立在师生双向参与、双向沟通、平等互助的关系之上,达到人本主义崇尚的人的尊严、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罗杰斯认为,教学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意活动,移情就是教师能够通过一定的媒介和渠道,把自己的情感因素转移到学生身上。他认为,如果教师能够移情的话,就将格外有力地增添课堂的气氛。教师的作用是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自觉乐意地积极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就是学生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核心,学生自主地接受课程内容,选择学习方法,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有教学时间的自由选择权和支配权。只有当个体需求,身心发展状态以及个体学习风格与学习目标相互一致时,学习才会有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教学促进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习气氛和情境,提供丰富广泛的学习资料,以利于学习时自由地发展自身在认知、情感方面的潜能。教师的任务不再是行为主义所强调的“教学生知识”,也不是认知学派所关注的“教学生怎样学习”,而是教学生如何“自我实现”,即决定学习什么、怎样掌握学习内容、采取什么顺序进行学习。只有这

样,才能实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在学习中的自主地位。强调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并试图将情感和认知因素在学习中结合起来。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调动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可以互相转换,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将会有新的体会。角色扮演的成功将会增加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并可以激发学习者掌握知识的兴趣与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为融入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创造了条件。它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习者提供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现象、观点、数据和资料,不直接或轻易地呈现结论,并留出空间让学习者参与进来活动,向学习者留下自我修改、自我思考、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空间。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一、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一)学习是人的天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最基本的假设是学习乃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个体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儿童有永远也不能满足的学习兴趣,所以儿童是可以自发地进行学习的。这种学习兴趣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是最重要的学习动力。因此它主张,自然发生的学习是最符合人的天性的学习,是最好最有价值的学习。

(二)有意义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首先,有意义的学习对学习者来说是有个人意义或个人价值的。罗杰斯非常重视“真实情境”中的体验性学习,他认为,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感受、行动,其智性活动和感知、情感活动交织在一起,因为这种学习对他个人来说是有生存和发展的意义的,所以是高效率的,不容易忘记的。

其次,有意义的学习是全人投入的、左右脑并用的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情感与认知相结合的整个精神世界的活动,情感和认知是学习者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彼此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不能脱离学习者的情绪体验而孤立地进行,对其情感的教育和知识的辅导是同等重要的。而绝大多数的传统学习理论,常常把学习只看作是一种认知

活动,是左边大脑参与的活动。即使有的学习理论涉及到了情感与情绪,也只是把它作为激起或干扰学习的一种因素,根本不把它作为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对学习者来说,这种排斥右边大脑情感参与的学习是冷冰冰的无生命意义的学习,只是一种信息的接收和加工过程,因此是无效的学习。罗杰斯甚至讥讽认知学习理论所描述的学习是一种“颈部以上的学习”,它把学习者的身心劈开了。学生的心到了学校,身体和四肢也跟着进来,但他们的感情和情绪只有在校外才能得到自由表达,必须使学生整个人都进入学校,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才会发生。近年来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情感对学习的作用远远超出我们对它的日常认识,因此不应处于附属地位,更不应被忽视。

二、人本主义的教学观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人本主义对人类个体有一个最基本的信任:即相

信人有一种趋向,一种潜在的向积极的、善的、强大的、建设性的方向发展的能力。基于此,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的目标不在于知识甚至技能的掌握,而在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保持和产生好奇心,让他们以自己的兴趣为导向去探求任何未知领域,让他们开放地面对任何经验,让他们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发展的。因为对于现代社会中的学生来说,真正重要的不是现成的和现存的知识,而是让他们知道怎样学习,因此,教学应该以学习过程、学习经验、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内容为目标,只要有一个适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就可以凭借自身巨大的资源,自动、自我地完成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教育学家提倡“非指导性教学”,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没有必要【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向学生灌输知识材料,如果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压抑学生先天潜能的自我实现。教师所要做的是强调每一个学生的独一无二性,尽可能让学生顺其天性的要求去学习,鼓励学生运用其内在的潜能,并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拓展个性资源的环境,这样一来,教学就从“教师中心”到了“学生中心”。

(二)教师是“促进者”

传统教育的主要特征表现在,教师是知识和权的拥有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和服从者,教师可通过许多方式支配学生的学习。而在以学生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一个全知全能的权威高高在上,不可冒犯,而仅仅是一个学习的促进者。杰斯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能不能在课堂上创造出一种自由学习的围。

罗杰斯认为,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教”而是“促”,允许学生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满足己的好奇心。促进者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如何创造一种特殊心理氛围,使学生感到自由和安全,可以意发挥好奇心,不怕出错和失败,既可以从书本上老师那里学习,也可以从环境、同学和个人经验中习。同时,促进型教师还要集中精力搜集学习材料,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并花时间去思考和设计这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以使学生在进行切合自身实

需要的学习过程中,优化或简化知识与个人经验的合。另外,促进者要重视学生的个别性,珍视学生的知欲,把保持和释放学生的好奇心作为一个关注的点。在此基础上,罗杰斯进一步指出,衡量一个教师秀与否的标准是“看他有多大的创造性以促进学生学习,以保持或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由此也可看出,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作为促进者并不意着教师作用的降低,而是对作为“促进者”的教师的识储备和课堂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人的发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通过其潜能的不断发展和现实化,不断地向更具有挑战性、更丰富的体验挺进,不断地获得他的价值和尊严,并创造性地适应不断更新、不断改变的世界,其知识也不断地超越自身的限制,正如罗杰斯所说:“好的人生,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由此可以看出,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是否符合于、有利于人的本性为一切事物的价值准绳。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正是建立在对人性的这种理解之上的,它充分信任学生的自学、自我发展能力,重视学生的自由和个人选择,强调全人的教育、生活的教育和人格的教育,并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体验性的学习以及情感的陶冶,这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学习的真正意义和教学的真谛,因此,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可以说是一场

学习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最好的课程也只是一个框架,要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深入学生内在的情感世界,以学生与教师两个完整的精神世界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来达到教育的目标。如果仅仅把学习看作是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师向学生提供知识材料的刺激,并控制这种刺激呈现的次序,期望学生掌握所呈现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迁移效果,而忽略了学生内心世界的感觉、想象、关怀、体验等多层面的内容,那么,这种学习就只是一个基本生存技巧的训练过程,是知情分离的学习,其结果就是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世界、个人生活经验的分离,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人生观和人格修养作用甚微,不利于学生人生意义的和谐、成长的健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的一种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种生命的运动,从更广的意义上来说是生命的价值所在,学习者的自我只有同有意义学习整合联系在一起,才能促进自我的成长、人格的完善,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精细,认知水平有所提高,知识更加丰富,而是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我们教育界所提倡的“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相一致的。

在当代,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基本主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就曾指出,“教师将来的任务是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们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由此可见,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和教学观对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无疑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正是在这种启示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的个性已成为教育面向未来的重要内容。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三)
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施

人本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实施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 丁纪霞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教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

一。罗杰斯认为,课程应强调学生在情感、态度、理想与价值方面的发展,重视学生的潜能发挥,培养“完整的人。他认为,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应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述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学习中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这对当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介绍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要观点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并提出如何把该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的一些方法。

一、主要观点及对新课程的启示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五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些思想对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多借鉴和启示作用。

1、课程目标:罗杰斯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他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我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知识教育、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三者的结合,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置于课程目标核心地位。

2、课程结构:罗杰斯要求学校设立并行课程和"整合"课程,着眼于整体人格的发展。我国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实施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强调要与学生的生活与体验发生联系。我国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方面强调非指导性教学。我国逐渐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消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总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上主张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我国逐渐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人本主义动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中的应用

人本主义不仅仅影响了我国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勾画了改革的基本框架,也推动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特别是指导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下面谈谈在一线教学中,如何将人本主义理论中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理念应用于教学。

1、课程内容:联系实际,发掘知识价值。

根据联系学生实际的原则,合理挖掘知识价值。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可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国家首个公祭日引入新课,使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体会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军民的艰辛付出。

2、课程实施:以学生为中心,完善教学设计。

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问题,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设计问题情境,采用合作探究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375364/

推荐访问:人本主义理论及应用 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