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大地震感人故事

来源:励志故事 时间:2017-04-06 11:10:30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励志故事】

【篇一】:唐山大地震的故事


励志故事 爱情故事 儿童故事 搞笑故事 恐怖故事 哲理故事 神话故事 历史故事

  40年前发生了一起举国痛哀的灾难,直至今日我们依旧无法忘怀。我们心怀悲戚,铭记历史,不忘逝去的同胞。看到如今,昔日的灾难幸存者,已经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坚强地站了起来,修补着家园,不禁让人欣慰感慨。灾难给他们带去了永不磨灭的苦痛记忆,也给了他们面对苦难的勇气和坚毅。与的小编一起祈祷吧,愿逝者安息,愿生者顺利,愿天地少灾少难,愿人们幸福美满。小编整理了唐山大地震的故事,与你分享。

  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废墟上诞生,代表着新生,给人以希望,同时也将自己的命运同1976年的大地震紧紧地连接起来。今年,他们40岁了。

  “震”字辈的孩子

  “震军、震红、震雨、军培……”地震婴儿的名字,大都有那个特殊时刻的印记,每个名字后都有一段关于地震悲情而动人的历史。在这其中,“震生”、“抗震”是地震婴儿最普遍的名字。

  如今的杨震生是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他生于1976年7月28日,是震后唐山第一个在废墟上出生的婴儿。

  “我们这些人,对地震没有印象,但身上却有地震抹不去的印记。出于特殊的经历,我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民政局工作。如今,在截瘫疗养院已经工作了11年。”杨震生说。

  在唐山,因大地震导致截瘫的有3817人,是灾难留给这座城市的一道“集体伤疤”。杨震生说,当时有外国专家预计,他们的生命极限是15年。但唐山打破了这个“魔咒”。

  “40年后,唐山还有800多名截瘫伤者,疗养院现在年纪最大的老人是85岁。对这部分特殊人群,唐山市的政策是治疗、吃住全免费,每个人每月都有补贴。他们现在生活的很好。作为地震后出生的婴儿,能够照顾这些不幸的长辈们,我很愿意。”杨震生说。

  地震后出生的孩子,从小听父母说过无数次唐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每个人都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汶川地震那一年,270多名叫‘震生’、‘抗震’的地震婴儿组织了一个大型聚会。怀着感恩的心情,他们集体去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给灾区捐款。

  “感同身受,面对灾难无法作壁上观。因为我们就是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长大的一群孩子呀。”杨震生说。

  唐沪两地情

  孙沪,1976年8月4日出生。她的名字,记录着当时一段历史,饱含感恩之情。

  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后,全国各地迅速开启了救援模式。产科医生周娟华所在的医院--上海铁路医院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40人的救援队伍火速赶往灾区。

  8月4日凌晨,一位即将临盆的孕妇被抬进医疗队的帐篷中。“她刚刚从废墟中被拖了出来,马上就要生了,疼得直叫。”周娟华对40年前的一幕仍历历在目。

  断水、断炊、断电、没有手术床、帐篷里泥泞不堪,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医疗队只能在地上铺上报纸和塑料布,让孕妇躺平,凭借着手电筒和简单的医疗器械,或蹲或跪,抢救产妇和她肚子里的孩子。

  产妇难产,产科医生周娟华从7时到14时,整整在地上跪了7个小时。终于,孩子出生了,母女平安。为了感谢上海医疗队,孩子的父母给这个幸运的小婴儿起名为“孙沪”。

  “我从小就听母亲说我出生不易,她让我永远记着周奶奶,没有她们,就没有我,连我母亲可能也早在40年前就不在了。”40年后,孙沪对记者说。

  巧合的是,她的爱人和她同年同月同日生,同样是地震婴儿。

  “他叫郭震军,看名字就知道了,这是为了感谢解放军。”孙沪笑着说。

  军民鱼水情

  于占水和于凤荣夫妻的女儿叫“于水情”,这个名字是由解放军起的。

  大地震时,于凤荣已快到临产期。被人从废墟中扒出来后,住在临时搭建的一个窝棚里。8月4日零点,她顺利生出了一个女孩。当时的唐山,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更何况营养品。于凤荣抱着孩子,坐在漏雨的棚子里,暗自落泪。

  “哪家生了孩子?”外边传来了问话声。于占水连忙跑了出去,原来是几名解放军战士到了。他们冒雨从几里外扛来油毡,把窝棚盖得滴水不漏。又送来 了热气腾腾的大米粥和鸡蛋。随后一个月里,部队官兵几乎天天来看望,送来宝贵的奶粉、挂面和食油等必需品,让产妇和孩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后来,女儿逐渐长大,但始终没有名字。有一次,几位部队官兵又来看望,于凤荣提出希望大家帮着起个名字。有的说叫“爱军”,有的说叫“亲兵”,最后连长说:“孩子的父母都姓于,就叫于水情怎么样?军民鱼水情嘛!”

  当时农村,父女两名字里都有一个“水”字是有些犯忌的,于凤荣担心家中最保守的婆婆不同意。没想到,婆婆一听,拍手就说:“好,就叫于水情!”

  于是,全家一致通过。

  地震伉俪

  34岁的刘震元并不是地震中出生的孩子,但他的名字却是为了纪念其父母在地震中的爱情。

  40年前,共有14万人民解放军和3万医务人员奔赴唐山,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其中,除了互救互助的动人事迹,也有真挚浪漫的爱情故事。

  如今已年到花甲的刘锦纷,援唐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的爱人朱晓平当时是仁济医院手术室的护士。作为上海医疗队的成员,每次做手术时两人都要见面,工作中彼此产生了好感。

  回到上海后,这对恋人公开了恋情,1981年结婚。次年儿子出生后,为了纪念这段在唐山抗震救灾中产生的感情以及纪念在唐山救援的这段日子,他们给儿子起名为刘震元,“元”就是“缘”的意思。

  刘震元长大后留学,又回到母校同济大学任教。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当有人问他名字的来历后,他都会把父母告诉的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讲一遍。

  “我们对唐山很有感情,孩子对唐山也有感情,时间充裕的时候,我们一定带他回去看一看,看一看唐山40年来的变化。”刘锦纷对记者说。

  当年上海医疗队的成员徐建中老人说,救援期间,上海医疗队共救治地震伤员18万余人,接生婴儿37名。在唐山这处特殊的“战场”,成就了六七对“战地伉俪”。


【篇二】:汶川大地震十四个感人事迹

纪录汶川大地震十四个感人事迹

纪录汶川大地震十四: 废墟里打着手电看书

“清清,那个美丽好学的女孩,你们看见没有?”在救助现场,蓥华镇中学初一一班班主任陈全红一直关心着一个名叫邓清清的女孩子:在她心中,这个贫困家庭里的小女孩,人穷志不穷,常在回家路上打着手电筒看书。

在乱石堆中,每看到一具学生的尸体被挖抬出来,陈全红就会默默流泪,“他们一天前还是活蹦乱跳的,咋一下子就变成了这样呢?”

终于,邓清清被武警水电三中队的抢险官兵救了出来。让陈老师与官兵们感动的是,这个女孩被救出时,还在废墟里面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她的诚实如同她的坚强一样,让听者无不动容。陈全红一下子哭了,抱着清清连说:“好孩子,只要你能活着出来,就比什么都好。”

与邓清清一样,另一名被压在废墟里名叫罗瑶的女孩子在手脚受伤的情况下,一遍遍地哼着乐曲,靠着顽强的“钢琴梦想”激励自己不要入睡,结果她赢了死神。

记录汶川大地震十三: 全家10人遇难的女民警转身投入抗灾

“妈妈,我想你!” “瑞瑞乖,你快快长大点,妈妈把你带到彭州读书书哈??” 这是5月12日中午12时许,彭州市公安局民警蒋敏和她远在北川县、朝思暮想的两岁小宝贝的一次电话通话。

两个小时后,14时28分,蒋敏与女儿永远天各一方。在这场灾难中,蒋敏全家10口人死亡。揩着永远也揩不完的眼泪,蒋敏转身投入彭州抗震救灾第一线。

对于地震幸存者而言,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首先想到的是第一时间给家人报平安。但就在那一刻,蒋敏工作的彭州市通讯中断,电话打不进来,也打不出去。

19时10分,出门巡逻回来的蒋敏再次拨动那个再熟悉不过的电话号码,然而,传来的还是那令人揪心的忙音。

20时30分,电话依然无法拨通。

13日凌晨6时许,蒋敏的手机响了,来电显示对方号码是北川的。“喂!”蒋敏刚刚和对方说了两句话,顿时泪如雨下。

蒋敏在哭,旁边女警也在哭:蒋敏的舅舅哭着打来电话,蒋敏的爷爷奶奶、母亲、女儿全部遇难??除了舅舅,蒋敏在北川的全家10口人已经确认死亡??

“道路不通,通信不通,我回去也没用,还不如在这里做点事,帮帮和家人一样的灾民。”遭受重创的蒋敏,此时异乎寻常地选择了坚强。

地震发生后,蒋敏一直和战友们忙碌在救援第一线,维持震后秩序,帮助安置源源不断从灾区送下来的灾民。她想走,但不能走,也不忍心走。

看着蒋敏在抗灾一线一天天忙碌憔悴,领导和同事们非常担心,特意把她调换到了指挥中心,但一天后,她又要求到了一线。

因为连日的劳累和悲伤,蒋敏晕厥过去。现场的警官们赶快把蒋敏扶到板凳上,用手托着她的头,经医生检查发现,她的血压很低。在医生的坚持下,蒋敏被送到了医院输液,但一醒过来,她马上要求再次回到安置点。

“我还行,我不能占医院的床位,我也不能停下来。”蒋敏挣扎着回到天彭中学安置点。

28岁的蒋敏出生在北川县,是个漂亮的羌族姑娘。女儿降生后,由于夫妻工作繁忙,无人照顾,瑞瑞只得随外婆住在北川。

512大地震感人故事。

女儿两岁了,会打电话了。蒋敏告诉记者,女儿既乖巧又聪明,每次都会在电话里背唐诗给妈妈听,还会甜甜地说:“妈妈,我想你。”“妈妈,我爱你。”

“现在,我再也听不到有人叫我妈妈了,这个电话,就像通往天堂,再也没有人接听。”张燕告诉记者,因为一家分居三地,蒋敏曾多次对他们说,自己对女儿对母亲充满愧疚。

记录汶川大地震十二: 陈坚:背压三块预制板的男人

陈坚,四川省北川县一个26岁的青年。他也许一辈子也没做过什么伟大的事,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在这次地震中,他是无数不幸遇难者之一。他顽强地求生,顽强地相信希望,他的乐观鼓舞和感染了所有救他的人,也感动了中国网民,他们发帖说他是地震中坚强的男人!一个如此热爱生命的人,带给自己和别人希望的平民——就是英雄。

被发现时他埋了72个小时

5月15日下午三点,来自江苏省消防中队的救援人员发现了被埋在废墟下的陈坚。当时,他思维清晰,告诉救援人员他已经被埋了72个小时 。

陈坚的头被横着夹在两块巨大的水泥板中间,不能活动。他腰部以下侧身被几米厚的水泥板压住,身子无法正常拉出来。

救援工作陷入困境。救援人员要紧急调来特殊救援工具——双作用千斤顶。

在等待工具到来的空隙,陈坚还很有兴致地通过在场的四川电视台记者跟大家聊天。 我要和和睦睦和她过一辈子

“我是北川大地震的、说不幸运又是很幸运的人。三块预制板把我压在底下,使我不得动弹。 我三天三夜没有吃一颗粮食,只喝点水。我觉得我命还是大,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我不想放弃我家里的任何一个人。我要坚强,我一定要坚强,我必须要坚强,为每一个深爱我的人。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我要对得起他们。我要对得起他们对我付出的那么多的好。我希望你们一样,不要在任何困难面前被吓倒。

“头天晚上,我真的真的坚持不住了,我很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回头又想,我不能失去他们。我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他的呼吸并不是那么顺畅,正如救援工作并不是那么顺畅一样。但他一直在主动地说话。陈坚希望能通过电波给他老婆报个平安,记者把电话递到陈坚面前,他说:“我叫陈坚,26岁。我老婆叫谭小凤,我想告诉她我很安全,我会坚持住。我出来以后,我希望能和她和和睦睦地过一辈子??”

陈坚说,他结婚一年了,老婆已经怀了小孩。“我不想孩子出生,连父亲啥样都不晓得。我觉得我已经从死神手里逃过来了,我现在啥子(什么)都不惧了。”他说着一口铿锵的四川话,能想象出平日里的他是多么健谈多么开朗多么自信。

“我是世界上第一个背压3块预制板的人。”他开着玩笑,废墟下的眼神没有丝毫绝望。 障碍一个一个被排除,晚上8点40分左右,情况越来越明朗。 救援人员在艰难地进行最后的努力,陈坚用微弱的声音吐出:“一、二、三??一、二、三??”为自己打气,为救他的人打气。

快九点的时候,陈坚被救出来了!

所有的人都激动不已,然而,就在把他成功救出废墟后的十分钟,他就再也不说话了。 记者和救援队员大声叫陈坚的名字。拼命地为他做人工呼吸。然而他不说话了。 确定陈坚已经不行了,救援队员咬着嘴唇哽咽:“你这个傻子!都坚持这么久了!这个傻子??”转过头去。所有的人泪流满面。女记者失声痛哭。

他那么乐观,那么坚强,离生的希望曾经只有一步之遥。他生前的这些话,仍然能让人感觉到生命的顽强。

他离生的希望只有一步之遥

记录汶川大地震十一: 最著名的捐款者

他是在江苏南京江宁区乞讨的老人,名叫徐超(音)。15日中午,他向募捐点捐了5元钱;下午3时,他又来了,这次捐出了100元,塞进募捐箱,将工作人员惊呆了。他说,中午捐的时候,因为身上都是零钱,不好意思拿出来,后来到银行兑换成100元整钱,才拿过来捐 “灾区的人比我更困难,他们的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容易啊!”他说。据知情人19日报料,徐超又捐了339.01元。

记录汶川大地震十:快来,救娃娃,我痛

何满满正以“弓”形趴在地上,双手双脚支撑在地上,背上顶着一块预制板,已经停止了呼吸。身下两岁的女儿小袁袁,却安然无恙,只是左手有一点擦伤。大地震刚一结束,安县茶坪乡的袁发高发现女儿与妻子不见了。在一片废墟前,他发疯地呼喊着妻子何满满的名字。

“快来,救娃娃,我痛。”听到妻子的应答,惊喜的袁发高一边拼命清理废墟,一边不停地呼喊着妻子的名字,但是妻子的声音却越来越弱,最后只剩下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 1个多小时后,循着孩子的哭声,救援的人终于发现了她们。

记录汶川大地震九: 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是一位妈妈留给她三四个月大的宝宝的手机短信。救援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在一堆废墟的间隙,她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着地支撑着身体。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小宝宝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手机塞在包裹着宝宝的小被子里,保存着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

记录汶川大地震八:含着妈妈乳头活下来

年轻的妈妈双手怀抱着三四个月大的婴儿,蜷缩在废墟中。她低着头,上衣向上掀起,已经失去了呼吸,怀里的女婴依然惬意地含着母亲的乳头,吮吸着,红扑扑的小脸与母亲粘满灰尘的双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5月13日下午,都江堰河边一处坍塌的民宅,当救援人员小心地将女婴抱起,离开母亲的乳头时,她立刻哭闹起来。“从母亲抱孩子的姿势可以看出,她是很刻意地在保护自己的孩子,或许就是在临死前,她把乳头放进了女儿的嘴里。”

记录汶川大地震七: 孩子活了他走了

当人们搬开垮塌的汶川县映秀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

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他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多才多艺、最爱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大震中,张老师的妻子、同是该校老师的邓霞和他们不满3岁的儿子也被垮塌的房屋深埋。

“地震来时,张老师就让学生立刻趴到桌下。我娃儿说,地震后还看到张老师拼命往外挖倒塌的墙壁,想给学生们开条生路。”学生家长王艳梅说。这次地震中,张米亚班上30名学生存活了近半,王艳梅的孩子也是幸存者之一。

记录汶川大地震六: 临死胸前护着三个学生

5月14日10时,震后第三天,当解放军官兵掀开因地震完全坍塌的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的一根钢筋水泥横梁时,眼前的一幕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 她叫杜正香,是南坝小学学前班中班的代课老师,不过孩子们更喜欢摇着她的手喊她“杜婆婆”,其实杜老师今年才48岁。

“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背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

杜老师以生命守护的五个孩子最终没能生还,这可能是她唯一的遗憾。

她的同事、语文老师杨树兰说,杜老师要不是为了救学生,自己一个人肯定能跑出来。地震发生时,正好看见杜正香一把将送孙子上学的严明君老太太祖孙俩推出了摇晃中的教学楼,转身冲进一楼的教室,连抱带拉救出几个孩子,之后她又冲进了已是烟尘滚滚、不停摆动中的教学楼。

这是杨树兰最后一次看到的杜正香身影。

记录汶川大地震五: 环抱三个学生身体断成两截

震灾中,什邡龙居小学教学楼坍塌,上百师生被埋于废墟下。在清理废墟时,人们发现英语老师向倩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但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在场所有参与救助的人员均泪流满面,自发向向倩遗体鞠躬致敬。

地震发生时,向倩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

教学楼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向倩的父亲向忠海是什邡南泉小学副校长,听到女儿的噩耗,他悲痛欲绝:“我可以理解,作为教师,应该这样!应该这样!”

记录汶川大地震四: 病人转移了,她却失去了孩子

四川省医院内分泌科在第二住院大楼21楼,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共有68名病人,其中一半是无法自行行走的重病患者。内分泌科24岁的护士陈晓沪,一趟又一趟背着、抬着

病人,搬运氧气罐、床、被子?? 陈晓沪安慰着不知所措的家属,让能走的病员由家属扶着从楼梯下去,却忘记自己有孕在身。

到了下午4时许,陈晓沪突然觉得自己腹部、腰部非常疼痛。医生面带遗憾地告诉她:“这是先兆流产!孩子恐怕没办法??”

记录汶川大地震三: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

没有哭泣,没有失魂落魄,只有救人、救人、再救人??在灾情最重的北川县,从废墟里爬出来、灰头土脸的民政局长王洪发机械地奔跑着,见人就救,用手从废墟里刨出10条生命。这样一直忙到13日凌晨三四点,王洪发终于找个空闲,一屁股坐在泥水里。他想起了儿子,想起了埋葬儿子的那堆废墟。他感到一阵心痛,那可是他唯一的儿子!

噩耗相继传来。至5月17日,王洪发在地震中已失去儿子、二姐、侄儿、岳父等15位亲人。

“你失去了这么多亲人,现在伤心吗?”记者冒昧地问了一句。

“我想伤心,你能给我时间吗?总有一天我要大哭一场!”王洪发回答。

记录汶川大地震二: 150小时截肢后被救出

映秀镇水电公司职员虞锦华于18日20时10分被山东公安消防总队成功救出。自地震发生至脱险,虞锦华在废墟中被埋了150个小时,救援人员对她的营救也长达56个小时。虞锦华被埋在六层水泥板下,里面乱石、水泥柱交错,营救人员很难判断承重部位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ziwo668375/

推荐访问:唐山大地震的感人故事 洛杉矶大地震感人故事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