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工作的个人宗述

来源:工作总结 时间:2018-10-28 18:00:06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工作总结】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共10篇)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一):

2003年至2007年我国造林分别面积是多少?

2003 全国范围 747万公顷 二、造林绿化保持良好势头,林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以义〕2年随着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林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面积747万公顷,是1985年以来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
来源:农业生产发展综述, 栏目:总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747万公顷 二、造林绿化保持良好势头,林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2年随着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林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面积747万公顷,是1985年以来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
来源:2002年农业生产发展报告, 栏目:行业篇,《2003中国发展报告》(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完成1250千公顷 几年来,先后开展了大江大河治理工程,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大江大河堤防加固工程等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正在发挥重大作用;持续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全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其中植树造林11333千公顷,种草2100千公顷,新修基本农田3267千公顷,修建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350万座;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45千公顷,荒山荒地造林2936千公顷;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880万立方米,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50千公顷,飞播造林570千公顷,封山育林5280千公顷;开展了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采取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建立农田保护林网等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大规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002年的16.5%;农业生态建设试点示范范围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县达到2仪旧多个,覆盖面积13仪x)多千公顷;此外,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动植物保护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工程也已陆续展开,进展十分顺利.
来源:农业可持续发展, 栏目:农村专题介绍,《中国农业年鉴》(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飞播造林570千公顷 几年来,先后开展了大江大河治理工程,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大江大河堤防加固工程等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正在发挥重大作用;持续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全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其中植树造林11333千公顷,种草2100千公顷,新修基本农田3267千公顷,修建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350万座;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45千公顷,荒山荒地造林2936千公顷;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880万立方米,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50千公顷,飞播造林570千公顷,封山育林5280千公顷;开展了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采取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建立农田保护林网等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大规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002年的16.5%;农业生态建设试点示范范围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县达到2仪旧多个,覆盖面积13仪x)多千公顷;此外,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动植物保护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工程也已陆续展开,进展十分顺利.
来源:农业可持续发展, 栏目:农村专题介绍,《中国农业年鉴》(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达212万亩 3年多来,共建设保护母亲河工程197个,植树造林面积达212万亩;通过“母亲河,我与你同行,’、“清洁江河水,保护母亲河”、“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等载体,动员了5以X)多万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活动;通过“绿色承诺”、“天天环保”、“生态监护”等实践活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了生动有效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增强了广大青少年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来源:5月4日江泽民为“保护母亲河”行动题词, 栏目:大事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达212万亩 3年多来,共建设保护母亲河工程197个,植树造林面积达212万亩;通过“母亲河,我与你同行”、“清洁江河水,保护母亲河”、“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等载体,动员了5以】〕多万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活动;通过“绿色承诺”、“天天环保”、“生态监护”等实践活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一r生动有效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增强了广大青少年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004 中国 仅为34立方米 我国森林不仅总量少,而且质量低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8立方米,人工林仅为34立方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来源:1.国家林业局:关于我国林业建设情况的汇报, 栏目:三、绿化与造林,《21世纪初中国生态年鉴(绿色中国)》(2004年)
2004 法制; 120万亩 全军现有森林及各类林木400万亩,其中天然林280万亩,人工林120万亩.
2004-2005 全国范围 完成930万公顷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930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33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77万公顷
2005 中国 12.5万亩 (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当年植树2500万株,造林面积12.5万亩,荒山绿化任务基本完成,村屯绿化、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建设迅速推进,林羊矛盾、林蚕矛盾正在逐步解决.
来源:推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生态型中等海滨城市, 栏目:第四部分中国县域经济论坛,《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年)
2005 中国 蓄积增加4.90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增加8.90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蓄积增加4.90亿立方米,为全国每人增加0.80立方米的森林储备量同时,年森林采伐消耗量比上次清查减少537万立方米、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采伐消耗量持续增高的被动局面三是森林质量得到改善.
来源:2004年中国林业工作综述, 栏目:有关部委局工作综述,《中国企业管理年鉴》(2005年)
2005 中国 为全国每人增加0.80立方米 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增加8.90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蓄积增加4.90亿立方米,为全国每人增加0.80立方米的森林储备量同时,年森林采伐消耗量比上次清查减少537万立方米、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采伐消耗量持续增高的被动局面三是森林质量得到改善.
来源:2004年中国林业工作综述, 栏目:有关部委局工作综述,《中国企业管理年鉴》(2005年)
2005 农垦; 84.45千公顷 全年植树造林面积84.45千公顷,退耕还林n.95千公顷,退耕还草3.46千公顷.
2006 全国范围 02部 在全】02部造林面积和改培面积中,按培育目的划分的大径级用材林所占比重大幅度提升,占到42.37%.
来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栏目:林业,《中国农业年鉴》(2006年)
2006 全国范围 占到42.37% 在全】02部造林面积和改培面积中,按培育目的划分的大径级用材林所占比重大幅度提升,占到42.37%.
来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栏目:林业,《中国农业年鉴》(2006年)
2006 农垦; 62.94千公顷 全年植树造林面积62.94千公顷,退耕还林仁4四、固定资产投资10.98亿元、上海9.06亿元、辽宁7.70亿元、江西7.52亿元、海南6.92亿元,这10【对工作的个人宗述】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二):

中国书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可是我想要的是大篇的文字,详细的写出它在各方面的影响

  古代印度遗留下了窣堵波、石窟、佛祖塔等佛教建筑.窣堵波是一种用来埋葬佛骨的半球形建筑,最大的在桑吉,约建于公元前250年.半球体直径32米,高12.8米,下为一直径为36.6米,高4.3米的鼓形基座.半球体用砖砌成,红色砂岩饰面,顶上有一圈正方石栏杆,中间是一座亭子,名曰佛邸.窣堵波周围树有石栏杆,四面正中均设门,门高10米,门立柱间用插榫法横排三条石坊,断面呈橄榄形.门上布满浮雕,轮窣上装饰圆雕,题材多是佛祖本生故事.
  石窟分两种.举行宗教仪式的石窟叫支提窟,平面长方形,纵端为半圆形,半圆形的中间有一窣堵波.除入口处外,沿内墙面有一排柱子.另一种石窟称为精舍,以一个方厅为柱心,三面凿出几间方形小室,供僧侣静修之用,第四面为入口,没有门廊.精舍和支提窟常相邻并存,如阿旃陀的石窟群.
  在相传为佛祖释迦牟悟道的地方——菩拉迦耶耶建有一座庙和一座塔.塔即佛祖塔,始建于公元2世纪,14世纪重建.塔为金刚室座式,在高高的方形台基中央有一个高大的方锥体,四角有四座式样相同的小塔,衬托出主体的雕佛.塔身轮廓为弦形,由下至上逐渐收缩,表面布满雕刻.
  印度的佛教建筑随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石窟艺术有一定的影响.
  从艺术方面来说,现存佛教寺塔有许多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一些宏伟的佛教建筑已成为各地风景轮廓的标志,在一片郁郁葱葱之中,掩映着红墙碧瓦、宝殿琼楼,为万里锦绣江山,平添了无限景色.敦煌、云岗、龙门石窟,是人类艺术的宝藏.佛教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许多稀世珍品一直保存至今.佛教音乐具有“远、虚、淡、静”四个特点,达到了很高的意境.佛教典籍中保存了大量天文、医药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佛教的流传,促进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关于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更是藏、蒙、傣等兄弟民族历史文化的主体.
  一、佛教在书法艺术的传承方面功德无量
  在印刷术出现之前及出现后很长的一个时期内,佛教徒很大的一项工作是写经与抄经.为了传播佛法,一些僧人几乎一生都在抄经;在家的佛教徒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也发愿抄经,他们有的自写,有的请人代写,长期以来以经文形式留下的书法瀚如烟海.就其书法艺术而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有王羲之抄写的《遗教经》,柳公权抄写的《金刚般若经》、《清净经》,释道秀抄写的《观无量寿经》,李煜抄写的《心经》,苏东坡抄写的《华严经破地狱偈》,黄庭坚抄写的《文益禅师语录》,赵孟 抄写的《佛说四十二章经》,林则徐抄写的《阿弥陀经》,弘一法师抄写的《华严经》.在这些手抄经卷中,正、行、草、八分、篆各体俱备,成为当今书法艺术中的珍品.
  佛教对书法的保存和传播还表现在刻经方面.由于纸、帛易于损坏,不便保存,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就有一些佛教徒把经文刻在山崖或石碑上,尤其是在经历了北魏和北周的两次灭佛浩劫后,佛教徒增加了“末法”思想,发愿石刻佛经的僧徒猛增,经唐、辽、金、元、明、清不断镌刻,遍布在全国各地的佛经刻石不下百万块,象这样大规模地刊刻佛经,历时又这么长,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罕见的,这些佛经在保存佛教文化的同时,也保存了书法艺术.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六朝摩崖刻经,其笔势雄伟,兼有篆、分、真、隶诸势,书法古拙朴茂,浑穆简静,被康有为称为榜书之宗.水牛山《文殊般若经》石刻,雄浑圆厚,劲健奇伟,自然满足,被多家出版社影印.
  总之,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徒们通过抄经和刻石为保存中国的书法艺术保存,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二、佛学对书法家人生观的引领作用至深
  书法是一种艺术,但在中国又不单单是一门艺术,它还是一种哲学.艺术离不开理论,书法艺术也是由书法理论指导和制约的,因此历代的大书法家都有自己的书法理论,他们的理论不单是论述执笔、运笔、布白、运气等等技法,而且还涉及到书法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观等哲学思想问题.佛教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一个教派,二千多年来,对我国意识形态内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法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不离外,他们的人生观、艺术观深受佛教思想的熏染,出现了以禅宗指导书法的理论.下面我想通过在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的三位书法家的人生观,来说明这一问题.
  王羲之,东晋大书法家,其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他在书法艺术上之所以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与他生活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魏晋之际,玄学与佛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最后进而合流.玄学主张“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佛家则主张“真空为体,妙有为用.随法身则万象俱寂,随智用则万象齐生.”这些思想,在玄佛日益合流的东晋时代,一般知识分子乐于接受.王羲之心领神会,移情于翰墨,致使其笔势神气淋漓,尽得妙处风流,从而使其书法在书法史上达到登峰造极的境地.
  大书法家怀素,唐代高僧,其书法“随手万变,怪雨狂风,隐见莫测.”为历代书家所推崇.他高深的书法造诣显然也得益于佛教.唐初,禅宗思想开始兴盛,士大夫争谈禅悦,在文人中流行“遗文得意,忘义了心”的读书风气.书法家深受影响,竞相以“入于法而出于法”为最高书道.怀素作为僧人更进一步,“刚入于法即跳出法”,以迅疾骇人的速度,从才写成的点画中逃开,逃出章法的约束,逃出文字的牵绊,一面写,一面否认在写;旋即旋归,文字才形成,已被遗弃,被否定,被超越,被推翻.他的草书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无可争议的位置,可以说几乎全部得益于他对禅宗的彻悟.
  弘一法师,一代高僧,其书法“笔不设计,无矫饰,真我立于字外,含蓄自然中见性情.”有一种经大繁华、大悲忧,达于大平静、大欢欣的境界.尤其是后期书法超脱中含着不能超凡入圣的至情,一片童趣与高度修养相结合的博大深邃.他的最后遗墨“悲欣交集”,脱净铅华,真气流衍,无滞无碍,达到中国书法无态而具众美的最高境界,所有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得之于他佛根的深厚.
  弘一法师一九一八年出家于杭州虎跑寺,一代才人,归于黄卷,潜心研究佛学,弘扬律宗,被佛教徒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他把“禅静”融入书法,在书法艺术上,达到了以“寂寞战胜寂寞”的无上高度.
  佛教通过影响书法家的人生观从而影响他们的书法艺术,在这三位书法家身上表现的非常突出.就其书法发展的历史看,这种影响也是非常清晰的.
  我国的书法艺术从商周草创,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发展到极盛,又经宋元明的过渡,和清代的复兴.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书法艺术与佛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魏晋南北朝隋唐为极盛期,这个时期也恰恰是佛法兴盛时代.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从魏晋开始,便与玄学结下不解之缘,玄学家与高僧不但见识相契,艺术兴趣也相投,所以当时的书法家多是清谈名流和高僧大德.宋元明三朝讲究理学,至使书法跌入低谷,只有几位崇尚佛学的僧人、居士传承了书法,如宋代的东坡居士苏轼,六一居士欧阳修,元代的赵孟 ,明代的王世贞等.到了清代,佛教再次开始兴盛,从皇亲国戚到黎民百姓人人拜佛,文人学士参佛盛行,书法艺术也开始复苏,出现了于佑任、释弘一这样的书法大家.
  三、佛教对书道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有书法必然有书理,书理即书道,也就写字的原则.佛教对于中国书道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自文字诞生以来,写字的方法就产生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书法理论很多,但就其技法而论最基本的无非以下三种:执笔法(包括:腕法和指法.腕法即悬腕、提腕、枕腕.指法即虎口、鹅头、五指三法.)运笔法(包括:顿、挫、蹲、驻、回、提、叠、藏、露、方、圆等.)布白法,即在留白上的技法.
  这些书法理论长期指导着我国的书法走向,但是佛学中的禅宗出现之后,书法艺术受禅宗的影响,出现了与已往不同的四种趣向:第一、以禅学论书法;第二、以书法为心学;第三、把书法变得从有法到无法;第四、出现了透着禅意的字.
  以禅学论书法.即把禅机融入书法技艺中,这一类书法家认为书法艺术充满禅机.他们把书法和佛法视为一理,认为:书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字,而是禅悟.没有悟性是不可言禅的,同样没有悟性也没有书法.就象古代一位书法家说的:“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
  以书法为心学.即把书法上升到灵魂的高度.他们认为书法是心灵的写照.心不正则书不正.就如唐李世民在论书法艺术时所说的:“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
  把书法变得从有法到无法.这类书法家认为,真正的书艺是不默守陈规的,真正的书法艺术在法外,不必讲究用笔、运笔、笔力、笔势,用头发、衣袖照样写出具有艺术魅力的字来.民国时期大书法家于佑任在谈写书的体会时说:“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因为迁就美观而违犯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因为自然之波澜以为波澜,乃为致文.”这段话宗旨就在于说书法其实无法这一道理.
  禅意字.禅意字是一种似篆非篆、似隶非隶,不脱书理,又不为书理所缚的字体.这种字在八分书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些人也把这种书体称为九分书,所加的一分即是禅.其代表人物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
  综上所述,自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虽然没带来印度的书法,在形式上不可能给中国书法以新的技法,但佛教思想作为一种人生观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却是无限的.
  佛教文化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非常大.最为深远的一项贡献是:佛教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大量的石窟舞蹈形象,这是中国艺术的宝贵遗产.
  石窟艺术是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东传而兴起来的.首先在丝绸之路的西端出现,由西而东,从西域发展到中原,沿路留下了众多的石窟寺.在这些石窟里的壁画和雕刻中,乐舞的形象几乎是处处可见.
  人间是不能没有歌舞的,“极乐世界”当然就更少不了音乐和舞蹈.佛说:在极乐世界里时时都响彻“天乐”.佛和菩萨都需要有香花和伎乐的供养,因而在竭力表现佛国极乐美景的洞窟壁画和雕刻中,就少不了乐舞的场面.这里面有着依据佛经传说中专职的“乐神”—— “紧那罗”、“乾闼婆”——为形象塑造的飞天、天官伎乐,洞窟中还刻画了不少歌舞表演的情景,它们和人间的演出如出一辙.
  自己整理的,不到位处请谅解.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三):

祖冲之最杰出的方面是在天文方面还是数学方面?

应该来说,还是数学方面的.
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
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概述】
祖冲之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学识渊博,受人敬重.
祖冲之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在青年时代祖冲之就博得了博学多才的名声,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到“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里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公元464年他调至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在此期间他编制了《大明历》,计算了圆周率.宋朝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此后直到宋灭亡一段时间后,他花了较大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间,他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一职,受四品俸禄.鉴于当时战火连绵,他写有《安边论》一文,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国防.公元500年祖冲之在他72岁时去世.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祖冲之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在青年时代祖冲之就博得了博学多才的名声,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到“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里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公元464年他调至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在此期间他编制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在数学上, 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推磨、能日行百里,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宋朝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此后直到宋灭亡一段时间后,他花了较大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间,他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一职,受四品俸禄.鉴于当时战火连绵,他写有《安边论》一文,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国防.公元500年祖冲之在他72岁时去世.
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技术三个领域.此外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祖冲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传.祖冲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生平著作】
《隋书·经籍志》录有《长水校尉祖冲之集》五十一卷,但现已遗佚.
散见于各种史籍记载的还有以下著作:
《安边论》,佚.
《述异记》十卷,佚.
《易老庄义释》,佚.
《论语孝经注》,佚.
《缀术》六卷,佚.
《九章算术义注》九卷,佚.
《重差注》一卷,佚.
《大明历》
《上大明历表》
《驳议》
《开立圆术》
祖冲之生平著作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在数学方面,所著《缀术》一书,是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被唐代国子监列为算学课本,规定学习四年,惜已失传.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编制成《大明历》,并为大明历写了“驳议”.在古代典籍的注释方面,祖冲之有《易义》、《老子义》、《庄子义》、《释论语》、《释孝经》等著作,但亦皆失传.文学作品方面他著有《述异记》,在《太平御览》等书中可以看到这部著作的片断.
【天文历法方面贡献】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及为大明历所写的驳议中.
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元嘉历》存在很大的差误.于是祖冲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编制成了《大明历》.大明历在祖冲之生前始终没能采用,直到梁武帝天监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颁布施行.《大明历》的主要成就如下:
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首次把岁差引进历法,测得岁差为45年11月差一度(今测约为70.7年差一度).岁差的引入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进步.
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杨忠辅制统天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确的数据.
采用391年置144闰的新闰周,比以往历法采用的19年置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定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今测为27.21222日).交点月日数的精确测得使得准确的日月食预报成为可能,祖冲之曾用大明历推算了从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间发生的4次月食时间,结果与实际完全符合.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即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
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
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圆周率】
求算圆周率的值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圆周率的计算,而公元5世纪祖冲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圆周率计算的一个跃进.祖冲之经过刻苦钻研,继承和发展了前辈科学家的优秀成果.他对于圆周率的研究,就是他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突出贡献.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推算值,用他的名字被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
什么是圆周率呢?圆有它的圆周和圆心,从圆周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称为半径,半径加倍就是直径.直径是一条经过圆心的线段,圆周是一条弧线,弧线是直线的多少倍,在数学上叫做圆周率.简单说,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与它直径之间的比,它是一个常数,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为算式355÷113所得.在天文历法方面和生产实践当中,凡是牵涉到圆的一切问题,都要使用圆周率来推算.
如何正确地推求圆周率的数值,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古代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研究也很早.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就提出径一周三的古率,定圆周率为三,即圆周长是直径长的三倍.此后,经过历代数学家的相继探索,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日益精确.西汉末年刘歆在为王莽设计制作圆形铜斛(一种量器)的过程中,发现直径为一、圆周为三的古率过于粗略,经过进一步的推算,求得圆周率的数值为3.1547.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推算出的圆周率值为3.162.三国时,数学家王蕃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为3.155.魏晋之际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他设圆的半径为1,把圆周六等分,作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这个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然后依次作内接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至圆内接一百九十二边形时,得出它的边长和为6.282048,而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它的边长就越接近圆的实际周长,所以此时圆周率的值为边长除以2,其近似值为3.14;并且说明这个数值比圆周率实际数值要小一些.在割圆术中,刘徽已经认识到了现代数学中的极限概念.他所创立的割圆术,是探求圆周率数值的过程中的重大突破.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这一功绩,把他求得的圆周率数值称为“徽率”或称“徽术”.
刘徽以后,探求圆周率有成就的学者,先后有南朝时代的何承天,皮延宗等人.何承天求得的圆周率数值为3.1428;皮延宗求出圆周率值为22/7≈3.14.以上的科学家都为圆周率的研究推算做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和祖冲之的圆周率比较起来,就逊色多了.
祖冲之认为自秦汉以至魏晋的数百年中研究圆周率成绩最大的学者是刘徽,但并未达到精确的程度,于是他进一步精益钻研,去探求更精确的数值.它研究和计算的结果,证明圆周率应该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人.直到一千年后,这个记录才被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和法国数学家维叶特所打破.祖冲之提出的“密率”,也是直到一千年以后,才由德国 称之为“安托尼兹率”,还有别有用心的人说祖冲之圆周率是在明朝末年西方数学传入中国后伪造的.这是有意的捏造.记载祖冲之对圆周率研究情况的古籍是成书于唐代的史书《隋书》,而现传的《隋书》有元朝大德丙午年(公元1306年)的刊本,其中就有和其他现传版本一样的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事在明朝末年前三百余年.而且还有不少明朝之前的数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过祖冲之的圆周率,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卓越的成就.
那么,祖冲之是如何取得这样重大的科学成就呢?可以肯定,他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从当时的数学水平来看,祖冲之很可能是继承了刘徽所创立和首先使用的割圆术,并且加以发展,因此获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在前面,我们提到割圆术时已经知道了这样的结论:圆内接正n边形的边数越多,各边长的总和就越接近圆周的实际长度.但因为它是内接的,又不可能把边数增加到无限多,所以边长总和永远小于圆周.
祖冲之按照刘徽的割圆术之法,设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圆,在圆内切割计算.当他切割到圆的内接一百九十二边形时,得到了“徽率”的数值.但他没有满足,继续切割,作了三百八十四边形、七百六十八边形……一直切割到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依次求出每个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最后求得直径为一丈的圆,它的圆周长度在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之间,上面的那些长度单位我们现在已不再通用,但换句话说:如果圆的直径为1,那么圆周小于3.1415927、大大不到千万分之一,它们的提出,大大方便了计算和实际应用.
要作出这样精密的计算,是一项极为细致而艰巨的脑力劳动.我们知道,在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通过对算筹的不同摆法,来表示各种数目,叫做筹算法.如果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摆放的面积就越大.用算筹来计算不象用笔,笔算可以留在纸上,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摆动以进行新的计算;只能用笔记下计算结果,而无法得到较为直观的图形与算式.因此只要一有差错,比如算筹被碰偏了或者计算中出现了错误,就只能从头开始.要求得祖冲之圆周率的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开方运算有50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今天,即使用算盘和纸笔来完成这些计算,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让我们想一想,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时代,一位中年人在昏暗的油灯下,手中不停地算呀、记呀,还要经常地重新摆放数以万计的算筹,这是一件多么艰辛的事情,而且还需要日复一日地重复这种状态,一个人要是没有极大的毅力,是绝对完不成这项工作的.
这一光辉成就,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高度发展的水平.祖冲之,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同时也受到世界各国科学界人士的推崇.1960年,苏联科学家们在研究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后,用世界上一些最有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那上面的山谷,其中有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适应了当时生产实践的需要.他亲自研究过度量衡,并用最新的圆周率成果修正古代的量器容积的计算.
古代有一种量器叫做“釜”,一般的是一尺深,外形呈圆柱状,那这种量器的容积有多大呢?要想求出这个数值,就要用到圆周率.祖冲之利用他的研究,求出了精确的数值.他还重新计算了汉朝刘歆所造的“律嘉量”(另一种量器,与上面提到的 都是类似于现在我们所用的“升”等量器,但它们都是圆柱体.),由于刘歆所用的计算方法和圆周率数值都不够准确,所以他所得到的容积值与实际数值有出入.祖冲之找到他的错误所在,利用“祖率”校正了数值.
以后,人们制造量器时就采用了祖冲之的“祖率”数值.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查考;如果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000多边形,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
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以一忽(一丈的一亿分之一)为单位,求直径为一丈的圆的周长,求得盈数为3.1415927、肭数为3.1415926,圆周率的真值介于盈肭两数之间.《隋书》没有具体说明祖冲之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盈肭两数的.一般认为,祖冲之采用的是刘徽的割圆术,但也有别的多种猜测.这两个近似值准确到小数第7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直到一千多年以后,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F.韦达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祖冲之确定了π的两个渐近分数,约率22/7和密率355/113.其中密率355/113(≈3.1415929)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德国人V.奥托发现.它是三个成对奇数113355再折两段组成,优美、规整、易记.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把圆周率π的密率叫做“祖率”.
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的成就,只是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一个方面.实际上,14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比如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在中国早期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大约于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即有论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另一本重要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13世纪时,中国就已经有了十次方程的解法,而直到16世纪,欧洲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
【祖冲之与其儿子的贡献】
祖冲之还与他的儿子祖暅一起,用巧妙的方法解决了球体体积的计算.他们当时采用的一条原理是:“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意即:位于两平行平面之间的两个立体,被任一平行于这两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两个截面的面积恒相等,则这两个立体的体积相等.在西方被称为“卡瓦列利原理”,但这是在祖冲之以后一千多年才由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利(Cavalieri)发现的.为了纪念祖氏父子发现这一原理的重大贡献,数学上也称这一原理为“祖暅原理”.
祖暅原理也就是“等积原理”.它是由我国南北朝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的儿子祖暅首先提出来的.祖暅原理的内容是:夹在两个平行平面间的两个几何体,被平行于这两个平行平面的平面所截,如果截得两个截面的面积总相等,那么这两个几何体的体积相等.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小时习学家传的学业,深入研究的十分精细,也有灵巧的心思.技艺达到神妙的境地,就是古代传说中的鲁班和倕(传说为舜时的巧匠)这样的巧匠也难以超过他.当他思考到深入之处时,雷霆之声也难以入耳.曾经在走路时遇到仆射徐勉,头竟撞到了徐勉身上,徐勉呼叫他才觉察到.他的父亲所改定的何承天的历法当时尚未施行,梁武帝天监初年,暅之又重新加以修订,在这时才开始施行.职位至太舟卿.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四):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全国造林面积
不要总面积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

2002 全国范围 完成124一63万公顷 到2001年底,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880万立方米,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4一63万公顷,飞播造林59.59万公顷,封山育林502.75万公顷.
来源: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栏目:社会关注热点问题,《中国农村科技发展报告》(2002年)
2002 全国范围 飞播造林59.59万公顷 到2001年底,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880万立方米,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4一63万公顷,飞播造林59.59万公顷,封山育林502.75万公顷.
2003 全国范围 747万公顷 二、造林绿化保持良好势头,林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以义〕2年随着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林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面积747万公顷,是1985年以来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
来源:农业生产发展综述, 栏目:总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747万公顷 二、造林绿化保持良好势头,林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2年随着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造林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面积747万公顷,是1985年以来造林面积最多的一年.
来源:2002年农业生产发展报告, 栏目:行业篇,《2003中国发展报告》(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完成1250千公顷 几年来,先后开展了大江大河治理工程,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大江大河堤防加固工程等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正在发挥重大作用;持续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全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其中植树造林11333千公顷,种草2100千公顷,新修基本农田3267千公顷,修建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350万座;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45千公顷,荒山荒地造林2936千公顷;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880万立方米,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50千公顷,飞播造林570千公顷,封山育林5280千公顷;开展了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采取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建立农田保护林网等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大规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002年的16.5%;农业生态建设试点示范范围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县达到2仪旧多个,覆盖面积13仪x)多千公顷;此外,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动植物保护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工程也已陆续展开,进展十分顺利.
来源:农业可持续发展, 栏目:农村专题介绍,《中国农业年鉴》(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飞播造林570千公顷 几年来,先后开展了大江大河治理工程,一批水利枢纽工程、大江大河堤防加固工程等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正在发挥重大作用;持续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全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万平方公里,其中植树造林11333千公顷,种草2100千公顷,新修基本农田3267千公顷,修建小型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350万座;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945千公顷,荒山荒地造林2936千公顷;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880万立方米,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250千公顷,飞播造林570千公顷,封山育林5280千公顷;开展了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采取生物治沙、工程治沙、建立农田保护林网等各种有效措施,加强林草植被保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京津地区风沙危害;大规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2002年的16.5%;农业生态建设试点示范范围进一步扩大,生态农业试点县达到2仪旧多个,覆盖面积13仪x)多千公顷;此外,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动植物保护工程和沃土工程等工程也已陆续展开,进展十分顺利.
来源:农业可持续发展, 栏目:农村专题介绍,《中国农业年鉴》(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达212万亩 3年多来,共建设保护母亲河工程197个,植树造林面积达212万亩;通过“母亲河,我与你同行,’、“清洁江河水,保护母亲河”、“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等载体,动员了5以X)多万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活动;通过“绿色承诺”、“天天环保”、“生态监护”等实践活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了生动有效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增强了广大青少年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来源:5月4日江泽民为“保护母亲河”行动题词, 栏目:大事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2003年)
2003 全国范围 达212万亩 3年多来,共建设保护母亲河工程197个,植树造林面积达212万亩;通过“母亲河,我与你同行”、“清洁江河水,保护母亲河”、“小事做起来,保护母亲河”等载体,动员了5以】〕多万青少年和社会公众参与保护母亲河活动;通过“绿色承诺”、“天天环保”、“生态监护”等实践活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一r生动有效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增强了广大青少年保护母亲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004 中国 仅为34立方米 我国森林不仅总量少,而且质量低林分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8立方米,人工林仅为34立方米,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来源:1.国家林业局:关于我国林业建设情况的汇报, 栏目:三、绿化与造林,《21世纪初中国生态年鉴(绿色中国)》(2004年)
2004 法制; 120万亩 全军现有森林及各类林木400万亩,其中天然林280万亩,人工林120万亩.
2004-2005 全国范围 完成930万公顷 全年完成植树造林面积930万公顷,其中完成退耕还林337万公顷、荒山荒地造林377万公顷
2005 中国 12.5万亩 (四)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当年植树2500万株,造林面积12.5万亩,荒山绿化任务基本完成,村屯绿化、绿色通道、绿色屏障建设迅速推进,林羊矛盾、林蚕矛盾正在逐步解决.
来源:推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建设生态型中等海滨城市, 栏目:第四部分中国县域经济论坛,《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年)
2005 中国 蓄积增加4.90亿立方米 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增加8.90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蓄积增加4.90亿立方米,为全国每人增加0.80立方米的森林储备量同时,年森林采伐消耗量比上次清查减少537万立方米、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采伐消耗量持续增高的被动局面三是森林质量得到改善.
来源:2004年中国林业工作综述, 栏目:有关部委局工作综述,《中国企业管理年鉴》(2005年)
2005 中国 为全国每人增加0.80立方米 森林蓄积124.56亿立方米,比上次清查增加8.90亿立方米其中人工林蓄积增加4.90亿立方米,为全国每人增加0.80立方米的森林储备量同时,年森林采伐消耗量比上次清查减少537万立方米、扭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森林采伐消耗量持续增高的被动局面三是森林质量得到改善.
来源:2004年中国林业工作综述, 栏目:有关部委局工作综述,《中国企业管理年鉴》(2005年)
2005 农垦; 84.45千公顷 全年植树造林面积84.45千公顷,退耕还林n.95千公顷,退耕还草3.46千公顷.
2006 全国范围 02部 在全】02部造林面积和改培面积中,按培育目的划分的大径级用材林所占比重大幅度提升,占到42.37%.
来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栏目:林业,《中国农业年鉴》(2006年)
2006 全国范围 占到42.37% 在全】02部造林面积和改培面积中,按培育目的划分的大径级用材林所占比重大幅度提升,占到42.37%.
来源: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栏目:林业,《中国农业年鉴》(2006年)
2006 农垦; 62.94千公顷 全年植树造林面积62.94千公顷,退耕还林仁4四、固定资产投资10.98亿元、上海9.06亿元、辽宁7.70亿元、江西7.52亿元、海南6.92亿元,这10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五):

文献综述怎么写?

文献综述格式及写作技巧(附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比较、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研究者用自己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综合叙述的情报研究成果.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一般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研究的历史 (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 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这样不但可以使研究者确定研究方向,而且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研究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一般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研究的优点、不足和贡献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因此,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探索——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
... ...我们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有关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
(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根据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得到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行为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提出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完善认识”.这种教学模式力求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但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局限于课堂,学习方式是为数学而数学,没有把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把学生学习数学置于广阔的生活时空中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尤其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发展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我们提出“‘问题——探索——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研究”课题.
文献综述范文1中,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对相关文献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与评论.对于正在从事某一项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查阅文献资料有助于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自己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已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争议的地方、研究的最新方向和趋势、被研究者忽视的领域、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建议等.
文献综述范文2: 农村中学学生自学方法研究
1.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的自学方法很多.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程序学习法... ...,程序学习使学习变得相对容易,有利于学生自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所创设的试误学习法... ...,它主要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还有超级学习法,查、问、读、记、复习法、暗示法等.
2.国内的研究状况
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自学方法的研究,有“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 ...,我国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卢仲衡同志首先提出“自学辅导教学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在于... ...,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主张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来提高学习效率... ...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从文献综述范文2看,该课题综述列举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关于自学方法方面的论述和做法,并对部分内容的优点进行了概述.在选好了大的研究方向后,在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之前,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有关研究情况,有助于研究者通过比较、分析,根据研究的可行性、研究者的兴趣和能力等方面限定研究内容,确定课题的研究范围,更好地驾驭和把握课题.但是,文献综述对每位专家、学者所持理论和做法的优点与不足所进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不够,特别是缺少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综合提炼与分析.
二、文献综述要文字简洁,尽量避免大量引用原文,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从原始文献中得出一般性结论.
文献综述的目的是通过深入分析过去和现在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的研究状态、应该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依据有关科学理论、结合具体的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对各种研究成果进行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应当指出的是,文献综述不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简单介绍与罗列,而是经过作者精心阅读后,系统总结某一研究领域在某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并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提出自己见解的一种科研工作.
三、文献综述不是资料库,要紧紧围绕课题研究的“问题”,确保所述的已有研究成果与本课题研究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围绕课题紧密组织在一起,既能系统全面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历史、现状和趋势,又能反映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
文献综述范文3: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998年国际心理卫生协会强调“健康的定义... ...”
心理健康运动的发起人是美国的C.比尔斯.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强调“自我实现”;费勒姆提出了“新人型理论”;奥尔特提出了“成熟者的理论”... ...
美国是最早开设心理辅导的国家,... ...将“心理辅导”定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前苏联教育部1984年颁布“苏联普通学校心理辅导条例”;日本也积极从美国引进心理辅导... ...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在个别地区、个别学校起步了... ...,中小学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到90年代中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全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并于1997年 6 月 7 日公布了结果,引起了国人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 ...
1988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1989年12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益公约》,... ... 199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1997年10月国家教委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再一次强调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说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期,上海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在了全国前列,1994年上海教委出台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并出版了有关教材.但他们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与此同时北京市西城区成了“心育中心”丁榕老师一马当先做了许多工作,但仍是把精力放在了城市学生身上.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在生活、学习等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着较大不同,但至今没有人提出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的成型经验.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从文献综述范文3中可以看出,课题组成员翻阅了大量资料.但是,就“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法”的综述不多;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心理健康差异的分析也不多.“农村”的特点不清,“方法途径”不知道新不新.这样会给后面的研究方向和设计带来麻烦.
四、文献综述的综述要全面、准确、客观,用于评论的观点、论据最好来自一次文献,尽量避免使用别人对原始文献的解释或综述.【对工作的个人宗述】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六):

需一份数学史知识,字数在1000字左右

  古代数学史:
  ①古希腊曾有人写过《几何学史》,未能流传下来.
  ②5世纪普罗克洛斯对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第一卷的注文中还保留有一部分资料.
  ③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的一些传记作品和数学著作中,讲述到一些数学家的生平以及其他有关数学史的材料.
  ④12世纪时,古希腊和中世纪阿拉伯数学书籍传入西欧.这些著作的翻译既是数学研究,也是对古典数学著作的整理和保存.
  近代西欧各国的数学史:
  是从18世纪,由J.蒙蒂克拉、C.博絮埃、A.C.克斯特纳同时开始,而以蒙蒂克拉1758年出版的《数学史》(1799~1802年又经J.de拉朗德增补)为代表.从19世纪末叶起,研究数学史的人逐渐增多,断代史和分科史的研究也逐渐展开,1945年以后,更有了新的发展.19世纪末叶以后的数学史研究可以分为下述几个方面.
  ①通史研究 代表作可以举出M.B.康托尔的《数学史讲义》(4卷,1880~1908)以及C.B.博耶(1894、1919D.E.史密斯(2卷,1923~1925)、洛里亚(3卷,1929~1933)等人的著作.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写了一部数学史收入《数学原理》.以尤什凯维奇为代表的苏联学者和以弥永昌吉、伊东俊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也都有多卷本数学通史出版.1972年美国M.克莱因所著《古今数学思想》一书,是70年代以来的一部佳作.
  ②古希腊数学史 许多古希腊数学家的著作被译成现代文字,在这方面作出了成绩的有J.L.海贝格、胡尔奇、T.L.希思等人.洛里亚和希思还写出了古希腊数学通史.20世纪30年代起,著名的代数学家范·德·瓦尔登在古希腊数学史方面也作出成绩.60年代以来匈牙利的A.萨博的工作则更为突出,他从哲学史出发论述了欧几里得公理体系的起源.
  ③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 把巴比伦楔形文字泥板算书和古埃及纸草算书译成现代文字是艰难的工作.查斯和阿奇博尔德等人都译过纸草算书,而诺伊格鲍尔锲而不舍数十年对楔形文字泥板算书的研究则更为有名.他所著的《楔形文字数学史料研究》(1935、1937)、《楔形文字数学书》(与萨克斯合著,1945)都是这方面的权威性著作.他所著《古代精密科学》(1951)一书,汇集了半个世纪以来关于古埃及和巴比伦数学史研究成果.范·德·瓦尔登的《科学的觉醒》(1954)一书,则又加进古希腊数学史,成为古代世界数学史的权威性著作之一.
  ④断代史和分科史研究 德国数学家(C.)F.克莱因著的《19世纪数学发展史讲义》(1926~1927)一书,是断代体近现代数学史研究的开始,它成书于20世纪,但其中所反映的对数学的看法却大都是19世纪的.直到1978年法国数学家J.迪厄多内所写的《1700~1900数学史概论》出版之前,断代体数学史专著并不多,但却有(C.H.)H.外尔写的《半个世纪的数学》之类的著名论文.对数学各分支的历史,从数论、概率论,直到流形概念、希尔伯特23个数学问题的历史等,有多种专著出现,而且不乏名家手笔.许多著名数学家参预数学史的研究,可能是基于(J.-)H.庞加莱的如下信念,即:“如果我们想要预见数学的将来,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科学的历史和现状”,或是如H.外尔所说的:“如果不知道远溯古希腊各代前辈所建立的和发展的概念方法和结果,我们就不可能理解近50年来数学的目标,也不可能理解它的成就.”
  ⑤历代数学家的传记以及他们的全集与《选集》的整理和出版 这是数学史研究的大量工作之一.此外还有多种《数学经典论著选读》出现,辑录了历代数学家成名之作的珍贵片断.
  ⑥专业性学术杂志 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M.B.康托尔(1877~1913,30卷)和洛里亚(1898~1922,21卷)都曾主编过数学史杂志,最有名的是埃内斯特勒姆主编的《数学宝藏》(1884~1915,30卷).现代则有国际科学史协会数学史分会主编的《国际数学史杂志》.
  中国数学史:
  中国以历史传统悠久而著称于世界,在历代正史的《律历志》“备数”条内常常论述到数学的作用和数学的历史.例如较早的《汉书·律历志》说数学是“推历、生律、 制器、 规圆、矩方、权重、衡平、准绳、嘉量,探赜索稳,钩深致远,莫不用焉”.《隋书·律历志》记述了圆周率计算的历史,记载了祖冲之的光辉成就.历代正史《列传》中,有时也给出了数学家的传记.正史的《经籍志》则记载有数学书目.
  在中国古算书的序、跋中,经常出现数学史的内容.
  如刘徽注《九章算术》序 (263)中曾谈到《九章算术》形成的历史;王孝通“上缉古算经表”中曾对刘徽、祖冲之等人的数学工作进行评论;祖颐为《四元玉鉴》所写的序文中讲述了由天元术发展成四元术的历史.宋刊本《数术记遗》之后附录有“算学源流”,这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用印刷术保存下来的数学史资料.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书末附有“算经源流”,记录了宋明间的数学书目.
  以上所述属于零散的片断资料,对中国古代数学史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则是在乾嘉学派的影响下,在清代中晚期进行的.主要有:①对古算书的整理和研究,《算经十书》(汉唐间算书)和宋元算书的校订、注释和出版,参预此项工作的有戴震(1724~1777)、李潢(?~1811)、阮元(1764~1849)、沈钦裴(1829年校算《四元玉鉴》)、罗士琳(1789~1853)等人 ②编辑出版了《畴人传》(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的传记),它“肇自黄帝,迄于昭(清)代,凡为此学者,人为之传”,它是由阮元、李锐等编辑的(1795~1799).其后,罗士琳作“补遗”(1840),诸可宝作《畴人传三编》(1886),黄钟骏又作《畴人传四编》(1898).《畴人传》,实际上就是一部人物传记体裁的数学史.收入人物多,资料丰富,评论允当,它完全可以和蒙蒂克拉的数学史相媲美.
  利用现代数学概念,对中国数学史进行研究和整理,从而使中国数学史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方法之上的学科奠基人,是李俨和钱宝琮.他们都是从五四运动前后起,开始搜集古算书,进行考订、整理和开展研究工作的 经过半个多世纪,李俨的论文自编为《中算史论丛》(1~5集,1954~1955),钱宝琮则有《钱宝琮科学史论文集》(1984)行世.从20世纪30年代起,两人都有通史性中国数学史专著出版,李俨有《中国算学史》(1937)、《中国数学大纲》(1958);钱宝琮有《中国算学史》(上,1932)并主编了《中国数学史》(1964).钱宝琮校点的《算经十书》(1963)和上述各种专著一道,都是权威性著作.
  从19世纪末,即有人(伟烈亚力、赫师慎等)用外文发表中国数学史方面的文章.20世纪初日本人三上义夫的《数学在中国和日本的发展》以及50年代李约瑟在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对中国数学史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有一些中国的古典算书已经有日、英、法、俄、德等文字的译本.在英、美、日、俄、法、比利时等国都有人直接利用中国古典文献进行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以及和其他国家和地区数学史的比较研究.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七):

已知验电器上带正电荷,将待测物体与验电器接触,若验电器金属箔张角不变,则待测物体上带何种电荷?为什么?
是已知已知验电器上带正电荷的,带上正电荷后才测量待测物体的,一开始验电器就已经有正电荷了!

待测物体带正电荷.
只有当带电物体也带正电荷的时候,验电器的张角才会不变.不变说明两者并未发生电量交换.
当带电物体不带电的时候,验电器的张角多少会变小一点.
若带电物体带负电荷,验电器的张角必然会减小;如果负电荷足以中和验电器上的正电荷,那么验电器的张角必然先变小,再变大,此时验电器就带负电荷了.
根据题目所描述的现象可知,待测物体上带正电荷.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八):

20世纪前中国主要计算工具是什么

根据马来西亚的报纸报道,现在的马来西亚政府在全国的小学数学教育,采用中国的算盘为计算工具.
在美国也有一些小学,利用中国的算盘来计算,而不是用计算器.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下中国人在发明算盘之前是用什么计算工具,以及算盘产生的经过.
中国在三百多万年前已有古人类活动,在云南的元谋,人们找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人类化石,陕西出现八十万年前的蓝田人以及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广西柳江人、北京山顶洞人等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大约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进入新石器时代,人们过着群聚、渔猎的生活,懂得磨出石器及制造陶器.随着以后生活及生产的需要,人们开始要计数.最初我想人们是以他们的手指作为计算工具,这是“屈指可数”这个成语的来源.
后来人们用石子、贝壳等自然实物来协助计算.在中国古书《易经》的《系辞》里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在四千多年前的甲骨文,有一个“数”字,左边形如一根绳上打了许多结,上下有被栓在主绳上的细绳,而右边是一只右手,这表示古人是用结绳来计数.
在石头、泥坯、树木上进行刻痕划线来表达与计算数字,应该是许多民族进化过程的一种生活活动.在西安半坡等遗址出土的六千年前的彩陶钵口沿上有一些刻划的符号和后来在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十”等数字符号相似.陶文中还有这样的符号,可能是表示较大的数字.
筹的起源
有许多外国人以为中国古代的人是用算盘来作计数工具.事实上,在几千年前中国人为了生活的需要利用一种独特的计算工具——算筹.
筹是一些小竹、木棍.从西周直到宋元,有两千多年的时间,人们都是以筹来作计算工具.筹也有以骨、玉、铁等材料制成.
1954年考古学家在湖南省长沙左家公山发现一座距今二千一百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楚墓,里面有一个竹筒,装有天平、法码、毛笔,以及四十根长短约12厘米的竹筹,这是最早发现也是最古的算筹实物.
到了1978年在河南省登封出土的早期战国陶器,在上面刻有算筹记数的陶文.因此可以把使用算筹的时间推上更远.
远在人们从渔猎时代过渡到畜牧时代,为了计算他们的羊群或马群.人们用小石块或木枝来和所畜养的动物建立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样方便及较准确的计算.可是有时搬迁的地方,没有太多石块,或者携带石块来计算太过笨重.于是人们想到为什么不用到处可见的竹子为材料制造帮助计算的工具.
在五千多年前古代黄河流域一带,气候比现在温暖湿润,竹子丛生,是大象、犀牛出没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已会充分利用竹子建住房、作竹筏、制箭、吃竹笋、用筷子夹烤熟的肉免烫手,当然会想到削竹片来作为计算的辅助工具.
由于竹容易腐烂,不易保存几千年,因此我们看不到在殷墟出土有算筹的实物.可是那里留下来的二十多万片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有明显的数字遗迹显示距现在三千三百多年前的商代,人们已用算筹了.
在甲骨文上的“一”、“二”、“三”、“四”、“五”、“六”和“十”是形如“一”“=”“≡”“ ”“ ”“X”和“∧”、“|”的样子.
筹算加减法
筹算加减的方法比较简单.把加数和被加数摆上两行,然后由高位数算起,即由左向右计算,变成一行就是答案.这方法和我们现在通行的笔算恰好相反.现代的笔算法是由低位数往高位数计算.古代西方和中国人一样是由左而右计算的,到了12-13世纪以后才转变成我们现在的方法.
减法的计算刚好是前面的逆转.比如我们要算
46848-3056
首先列出46848,然后由千位中减去3,依次再减去百位、十位和个位的数码,也是由左向右计算的.读者可在计算过程试试发现.
3世纪末的《孙子算经》是一部算术启蒙书,里面有讲乘法,可是现在的中学生要看懂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文字,并理解它的意义是不太容易的,故我们加以说明,在下面逐步解释:
(1)重置其位,上下相观.(下层的最低位数与上层的最高位数对齐.)
(2)以上八呼下八,八八六十四,即下六千四百于中位.
(3)以上八呼下一,一八如八,即位下八十.
(4)退下位一等,收上头位八十.(下层乘数向右移一位,去掉上属八.)
(5)以上位一呼下八,一八如八,即于中位下八十.
(6)以上位一呼下位一,一一如一,即于中位下一.
(7)上下位俱收,中位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把上下位数去掉,剩下中位数就是答案6561.)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把多位数乘多位数变成用单位数去乘多位数,乘一位加一位,基本想法是和现在的笔算是一样.
筹算除法
根据《孙子算经》及《夏侯阳算经》的记载,我们知道除法的过程像是乘法的逆运算.这个除法和我们现在所用的笔算是一致.
其法则如下:“凡除之法,与乘正异,乘得在中央,除得在上方,假令六为法,百为实.以六除百,当进之二等,令在正百下,以六除一,则法多而实少,不可除,故当退就十位.以法除实言一六而折百为四十,故可除.若实多而法少,自当百之,不当复退,故或步法,十者置于十位,百者置于百位,除法皆如乘时,实有余者,以法命之,以法为母,实除为子.”
用筹表示负数
魏晋数学家刘徽在注《九章算术》里写道:“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邪正为异.”
如果万一黑色的算筹不够,那么怎办呢?人们就用斜放的算筹表示负数,正放的算筹表示正数,就像刘徽注所说的“以邪(通‘斜’字)正为异.”
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晚年写的《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文集,其中三分之一谈论自然科学,记述了北宋时期各方面的数学成果.在该书的卷八就写道:“算法用赤筹、黑筹,以别正负之数.”可见在北宋时,这个方法还是千年不变沿续下来.
在西汉时算筹一般是圆形竹棍,把二百七十一枚筹捆成六角形的捆.这在《汉书·律历志》中记载:“其算法用竹,径一分,长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为一握.”
从汉朝到隋朝(公元581年—618年),算筹渐渐改变成短小,而且把圆柱形改成棱柱形,主要原因是为了方便取用.隋代的三棱的算筹表示正数,四棱形的算筹表示负数.束置的方法是把正数的算筹二百六十枚,束成一个六角柱体,每一边六筹,对径十二筹.负数的算筹一百四十四枚,束成方柱体,每边是十二筹.
《隋书·律历志》这么描述:“其算用竹广二分,长三寸,正策三广,积二百一十六枚,成六觚,乾之策也;负策四广,积一百四十枚,成方,坤之策也.觚、方皆径十二,天地之数也.”
筹算的缺点
中国人利用算筹为计算工具,从春秋至到汉、唐、宋、元有二千多年以上.
可是算筹在数字计算方面有一定的缺点:
(1)用筹拼排数码,1—9的九个数要用29根筹,平均每个数需用3.2根.这就是说一个数码平均要做3.2个动作,所以速度慢,不利于速算.
(2)算筹较长,计算时占地多.汉算筹长13.8厘米,隋筹虽较短,也还长8.85厘米.如果以隋筹的长度来说,在计算多位数加、减、乘、除时,一个数码连同左、右、上、下各个数码间应留的空隙,估计所占的面积要121平方厘米.
计算一道4位乘4位积数是8位的乘算题,按照筹算乘法的方法将算筹分上、中、下三层排列,约占长90厘米、宽40厘米的地位,一张方桌不够做两道这样的乘算题.
宋代马永卿曾在《嬾真子》一书记载:“出算子约百简,布地上,几长丈余.”
筹算不但做乘除法时占位多,做多位数加减法时也是这样.我们现在可以想像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南朝的祖冲之要计算圆内接正24576边形的边,而得到圆周率π的近似值是在3.1415926及3.1415927之间,其计算量及他所要用的计算面积的巨大.
难怪算盘出现以后,由于构造简单,价格低廉,计算方便,很快取代筹算.
中国人长期用算筹来作计算的工具,可是随着生产和商业交换活动的发展,筹算逐渐不能适应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商贾买卖,需要快速计算.筹算摆放速度慢,占用的面积大,很不方便.因此当珠算盘产生之后,筹算很快就从历史舞台上退出.
珠算的起源
1976年3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岐山县的凰雏村发掘出西周王朝早期宫室的遗址,在出土之文物中发现了青黄两色的陶丸九十粒:青色二十粒,黄色七十粒,这些陶丸直径是1.5—2厘米,考古学家认为这是西周时用的算珠.
在1953年3月在山东沂南发掘了汉代古墓,墓室内有一些图像,其中一幅拓片,描绘在基室内有一人跪地上,双手捧着长方板,向其主人作奉敬状态.长方板上有六个直行,有二行内有圆珠,每行八颗(上五下三).另外在墓室一侧的小几上也有长方板,所绘直行和放置的圆珠个数,与拓片手捧长板是一样.
因此从周朝到汉朝,除了用竹筹以外,人们也利用刻有槽并放圆珠的算板作计算工具.
事实上,古巴比伦人也用类似的计算工具协助计算.
我们的祖先觉得像这样的计算板还是有缺点,因此后来转变成有轴穿珠,便于操作.
“珠算”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汉书《数术纪遗》,按书中所述,“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天、地、人三才)”,里面注释是:“刻板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故可解释为游珠算盘.
《数术纪遗》中还说:黄帝的臣子隶首定计数的方术多种,除遗忘者外,尚有稽算、太乙、丙仪、三才、五行、八卦、九宫、运算、了知、成数、把头、龟算、珠算、计算等共十四种.(见图七)
《数术纪遗》的著者是徐岳,他是后汉末年人.注释的甄鸾是三国以后北周人.《四库全书》提要中说这本书事实上是甄鸾假托徐岳的名而作,如果这是真的话,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的游珠算盘在后汉北周时期已经出现.
东汉是因公元220年董卓之乱而结束.三国的纷争是从四百年的太平转为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大纷乱的开端.
李约瑟教授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引《北史》八十九卷关于北齐冶金家綦母怀文(公元550年—570年)的传记中一段记载,说明在北齐时就有珠算.
“昔在晋阳为监馆,馆中有一蠕蠕客,同馆胡沙门指语怀文云,此人别有异算术,乃指庭中一枣树云,令其布算子,即知其实数.乃试之,并辨若干纯赤,若干赤白相半,于是剥数之,唯少一子.算者曰,必不少,但更撼之,果落一实.”
李约瑟把他译成英文,下面是中译本的译文:
“据说,在晋阳学馆,有一次有一个蠕蠕(匈奴)客人来访,馆中的一个外国僧侣指着綦母怀文对他说:“这个人有奇异的数学才能!”并指着庭院中的一棵枣树,请怀文用算子计算树上有多少枣实.
计算后,怀文不仅说出枣实的总数,并说出其中有多少已熟,多少未熟,多少半熟.
当把枣实计数核对之后,发现只少一个,但这位数学家说:“这是不会错的,请把树再摇一摇!”
这样做了以后,果然它有一个枣实掉了下来.
这故事真是奇妙,把綦母怀文的计算能力说得神乎其技.
人们现在认为汉代已有游珠算盘,晚唐产生了串珠算盘,宋元已经普及使用,晚清勃兴起来后直到现在.
1366年浙江黄岩的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中,就有关于珠算盘的明确记载.书中卷29讲到一条俗谚,这条俗谚用“擂盘珠”和“算盘珠”打比喻时指出,“擂盘珠,……不拨自动”,“算盘珠,……拨之则动”.
又在元朝杂剧《元典选》“庞居士误放来生债”一折中有“去那算盘里拨了我的岁数”一句唱词.可见那时珠算盘已是一件比较常见的工具,并反映到作品中去了.
元初画家王振鹏在公元1310年所绘的《乾坤一担图》中,有一个货郎担上有一把算盘,其横梁和档子,穿珠极为清晰,同现代算盘一样.
元末1334年出版了一部世界上最古老的有插图儿童读物《对相四言杂字》,里面就有珠算盘的最早图说.
北宋名画家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在卷末有赵太丞家药铺,柜子绘有算盘的图形.可见在北宋时人们已普遍使用算盘当计算工具.
曾经有日本专家认为中国算盘起源自罗马、希腊的沟算盘,中国后汉和罗马有贸易来往,商人把贸易物资与这种算盘传到当时的汉朝.可是中国史学家认为从国外传入的文物,如西汉张骞由西域传入的乐曲、乐器、汉血马、苜蓿、葡萄等等,都有文献记载.传入的文物,还加“胡”字,如胡琴、胡床、胡豆、胡桃等等.汉代以后传入的数学,如唐朝的印度数学,宋、元传入的伊斯兰数学,明清传入的西方数学都有详细的记载.因此“算盘西来说”是不对的.
写出最好珠算书的数学家——程大位
被中算史家严敦杰、梅荣照两位先生称赞为:“明代最杰出的数学家——程大位”,明、清正史中都没有他的传记.
程大位(1533—1606),安徽休宁人,原来从商.壮年后在率口专门从事数学写作,历时三十余年,他用二十年的时间写了《直指算法统宗》简称《算法统宗》,这书很快到处流传和翻刻.他在《算法统宗》出版以后六年写了《算法纂要》.
《算法统宗》流传广泛对明末以及清代民间数学知识的普及和中国古代数学知识的继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是在1781年清朝编的《四库全书》对《算法统宗》评价不高,说:“此书专为珠算而作,故世俗通行.惟拙于属文,词多支蔓,未免榛晅勿翦之讥.”
在1795年由阮元负责,李锐编纂的一部记述历代天文学家、数学家学术活动及成果的传记体数学史和天文历法史书——《畴人传》,对程大位的工作是这样的贬低:
“大位算学未能深造,故其为术类多舛错,然杂采诸家,往往有宋元以来相传旧法如仙人换影之术,非所能作也.”
这里我们简略介绍他的生平以及工作,希望大家能对他有一个客观的认识:
程大位,字汝思,号宾渠.幼年除了学习数学外,则学儒家的学问,可是在学成以后没有参加当时的科举考试.年纪大了就出外做生意,“周游吴楚之墟”.
他把皖南地区盛产的桐油、茶叶、纸张、砚、墨用车船运出,再换回丝绸、布匹、五金等.他在经商期间,除了收集算书外,也同时收集文字方面的书籍.由于算盘是当时从商者的工具,但是缺少统一的珠算教科书,计算方法往往因人因地而异.程大位每到一地,都要观察同行的计算方法,回到客店或床上就细心琢磨,归纳顺口的口诀.听到那里有好书,就或买或借,“齐心一志,至忘寝食”.程大位在几十年的经商期间,收集了很多数学书籍,以及积累了丰富的数学知识.
后来在写《算法统宗》时,他除了从这些书籍中吸收其精华,同时也保留了许多重要的文献.他在书中开列一个从北宋到明万历年间的数学书目,是研究中国数学史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当时他所知所见的数学著作有51种,其中只有15种流传至今.
1659年李长茂编的《算海说详》九卷,全部取材于《算法统宗》.
梅文鼎(1633—1721),清初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在他的《方程论》、《勾股誉隅》、《几何通解》等著作也多处引用《算法统宗》.
清代完成的大型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将《直指算法统宗》全文辑入.到了清末,人们对这书的需求量很大,连主要翻译出版西方著作的江南制造局也进行了翻刻.
明末日本丰臣秀吉命令毛利重作来华学习数学时带回《算法统宗》和中国算盘.以后多八种不同的版本流入日本.毛利重作向他的弟子介绍程大位的工作,后来还著《归除滥觞》二卷.在1627年他最得意的弟子吉田光由写了一本《尘劫记》,以程大位的书为蓝本改写而成.随后在日本出现上一珠下五珠的菱珠算盘,一直到今仍在使用.日本珠算普及情况,按人口密度,大大超过中国,对珠算的各个领域都有深广的研究.
程大位的《算法统宗》在1592年出版之后,从明代到清代,各地书商纷纷翻刻,这书流传的广泛和长久,在中国数学史上是罕见的.
明末时,这书传入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对该地区的数学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程大位的曾孙程先坤翻刻他的书,在序中说:“风行宇内,迄今盖已百有数十年,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一编,老业制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
从清朝一直到民国初年,出现了《算法统宗》的各种翻刻本及改编本,民间还有各种手抄本流传,对民间普及珠算和数学起了重要的作用.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九):

组织冲对圆周率进行了精确的计算 为什么?

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
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机械制造家.
【概述】
祖冲之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学识渊博,受人敬重.
祖冲之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在青年时代祖冲之就博得了博学多才的名声,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到“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里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公元464年他调至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在此期间他编制了《大明历》,计算了圆周率.宋朝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此后直到宋灭亡一段时间后,他花了较大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间,他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一职,受四品俸禄.鉴于当时战火连绵,他写有《安边论》一文,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国防.公元500年祖冲之在他72岁时去世.
祖冲之的儿子祖暅也是中国古代著名数学家.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祖冲之公元429年生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祖家历代都对天文历法素有研究,祖冲之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天文、数学知识.在青年时代祖冲之就博得了博学多才的名声,宋孝武帝听说后,派他到“华林学省”做研究工作.公元461年,他在南徐州(今江苏镇江)刺史府里从事,先后任南徐州从事史、公府参军.公元464年他调至娄县(今江苏昆山东北)任县令.在此期间他编制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在数学上, 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推磨、能日行百里,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宋朝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任谒者仆射,此后直到宋灭亡一段时间后,他花了较大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公元494年到498年之间,他在南齐朝廷担任长水校尉一职,受四品俸禄.鉴于当时战火连绵,他写有《安边论》一文,建议朝廷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安定民生,巩固国防.公元500年祖冲之在他72岁时去世.
祖冲之的主要成就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技术三个领域.此外祖冲之精通音律,擅长下棋,还写有小说《述异记》.祖冲之著述很多,但大多都已失传.祖冲之是一位少有的博学多才的人物.
【生平著作】
《隋书·经籍志》录有《长水校尉祖冲之集》五十一卷,但现已遗佚.
散见于各种史籍记载的还有以下著作:
《安边论》,佚.
《述异记》十卷,佚.
《易老庄义释》,佚.
《论语孝经注》,佚.
《缀术》六卷,佚.
《九章算术义注》九卷,佚.
《重差注》一卷,佚.
《大明历》
《上大明历表》
《驳议》
《开立圆术》
祖冲之生平著作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在数学方面,所著《缀术》一书,是著名的“算经十书”之一,被唐代国子监列为算学课本,规定学习四年,惜已失传.在天文历法方面,他编制成《大明历》,并为大明历写了“驳议”.在古代典籍的注释方面,祖冲之有《易义》、《老子义》、《庄子义》、《释论语》、《释孝经》等著作,但亦皆失传.文学作品方面他著有《述异记》,在《太平御览》等书中可以看到这部著作的片断.
【天文历法方面贡献】
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大都包含在他所编制的《大明历》及为大明历所写的驳议中.
在祖冲之之前,人们使用的历法是天文学家何承天编制的《元嘉历》.祖冲之经过多年的观测和推算,发现《元嘉历》存在很大的差误.于是祖冲之着手制定新的历法,宋孝武帝大明六年(公元462年)他编制成了《大明历》.大明历在祖冲之生前始终没能采用,直到梁武帝天监九年(公元510年)才正式颁布施行.《大明历》的主要成就如下:
区分了回归年和恒星年,首次把岁差引进历法,测得岁差为45年11月差一度(今测约为70.7年差一度).岁差的引入是中国历法史上的重大进步.
定一个回归年为365.24281481日(今测为365.24219878日),直到南宋宁宗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杨忠辅制统天历以前,它一直是最精确的数据.
采用391年置144闰的新闰周,比以往历法采用的19年置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定交点月日数为27.21223日(今测为27.21222日).交点月日数的精确测得使得准确的日月食预报成为可能,祖冲之曾用大明历推算了从元嘉十三年(公元436年)到大明三年(公元459年),23年间发生的4次月食时间,结果与实际完全符合.
得出木星每84年超辰一次的结论,即定木星公转周期为11.858年(今测为11.862年).
给出了更精确的五星会合周期,其中水星和木星的会合周期也接近现代的数值.
提出了用圭表测量正午太阳影长以定冬至时刻的方法.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古代科学家,人们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将小行星1888命名为祖冲之小行星.
【圆周率】
求算圆周率的值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困难的研究课题.中国古代许多数学家都致力于圆周率的计算,而公元5世纪祖冲之所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圆周率计算的一个跃进.祖冲之经过刻苦钻研,继承和发展了前辈科学家的优秀成果.他对于圆周率的研究,就是他对于我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突出贡献.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的精确推算值,用他的名字被命名为“祖冲之圆周率”,简称“祖率”.
什么是圆周率呢?圆有它的圆周和圆心,从圆周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称为半径,半径加倍就是直径.直径是一条经过圆心的线段,圆周是一条弧线,弧线是直线的多少倍,在数学上叫做圆周率.简单说,圆周率就是圆的周长与它直径之间的比,它是一个常数,用希腊字母“π”来表示,为算式355÷113所得.在天文历法方面和生产实践当中,凡是牵涉到圆的一切问题,都要使用圆周率来推算.
如何正确地推求圆周率的数值,是世界数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古代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十分重视,研究也很早.在《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中就提出径一周三的古率,定圆周率为三,即圆周长是直径长的三倍.此后,经过历代数学家的相继探索,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日益精确.西汉末年刘歆在为王莽设计制作圆形铜斛(一种量器)的过程中,发现直径为一、圆周为三的古率过于粗略,经过进一步的推算,求得圆周率的数值为3.1547.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推算出的圆周率值为3.162.三国时,数学家王蕃推算出的圆周率数值为3.155.魏晋之际的著名数学家刘徽在为《九章算术》作注时创立了新的推算圆周率的方法——割圆术.他设圆的半径为1,把圆周六等分,作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用勾股定理求出这个内接正六边形的周长;然后依次作内接十二边形,二十四边形……,至圆内接一百九十二边形时,得出它的边长和为6.282048,而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它的边长就越接近圆的实际周长,所以此时圆周率的值为边长除以2,其近似值为3.14;并且说明这个数值比圆周率实际数值要小一些.在割圆术中,刘徽已经认识到了现代数学中的极限概念.他所创立的割圆术,是探求圆周率数值的过程中的重大突破.后人为纪念刘徽的这一功绩,把他求得的圆周率数值称为“徽率”或称“徽术”.
刘徽以后,探求圆周率有成就的学者,先后有南朝时代的何承天,皮延宗等人.何承天求得的圆周率数值为3.1428;皮延宗求出圆周率值为22/7≈3.14.以上的科学家都为圆周率的研究推算做出了很大贡献,可是和祖冲之的圆周率比较起来,就逊色多了.
祖冲之认为自秦汉以至魏晋的数百年中研究圆周率成绩最大的学者是刘徽,但并未达到精确的程度,于是他进一步精益钻研,去探求更精确的数值.它研究和计算的结果,证明圆周率应该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人.直到一千年后,这个记录才被阿拉伯数学家阿尔·卡西和法国数学家维叶特所打破.祖冲之提出的“密率”,也是直到一千年以后,才由德国 称之为“安托尼兹率”,还有别有用心的人说祖冲之圆周率是在明朝末年西方数学传入中国后伪造的.这是有意的捏造.记载祖冲之对圆周率研究情况的古籍是成书于唐代的史书《隋书》,而现传的《隋书》有元朝大德丙午年(公元1306年)的刊本,其中就有和其他现传版本一样的关于祖冲之圆周率的记载,事在明朝末年前三百余年.而且还有不少明朝之前的数学家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过祖冲之的圆周率,这些事实都证明了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卓越的成就.
那么,祖冲之是如何取得这样重大的科学成就呢?可以肯定,他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的.从当时的数学水平来看,祖冲之很可能是继承了刘徽所创立和首先使用的割圆术,并且加以发展,因此获得了超越前人的重大成就.在前面,我们提到割圆术时已经知道了这样的结论:圆内接正n边形的边数越多,各边长的总和就越接近圆周的实际长度.但因为它是内接的,又不可能把边数增加到无限多,所以边长总和永远小于圆周.
祖冲之按照刘徽的割圆术之法,设了一个直径为一丈的圆,在圆内切割计算.当他切割到圆的内接一百九十二边形时,得到了“徽率”的数值.但他没有满足,继续切割,作了三百八十四边形、七百六十八边形……一直切割到二万四千五百七十六边形,依次求出每个内接正多边形的边长.最后求得直径为一丈的圆,它的圆周长度在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到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之间,上面的那些长度单位我们现在已不再通用,但换句话说:如果圆的直径为1,那么圆周小于3.1415927、大大不到千万分之一,它们的提出,大大方便了计算和实际应用.
要作出这样精密的计算,是一项极为细致而艰巨的脑力劳动.我们知道,在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通过对算筹的不同摆法,来表示各种数目,叫做筹算法.如果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摆放的面积就越大.用算筹来计算不象用笔,笔算可以留在纸上,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重新摆动以进行新的计算;只能用笔记下计算结果,而无法得到较为直观的图形与算式.因此只要一有差错,比如算筹被碰偏了或者计算中出现了错误,就只能从头开始.要求得祖冲之圆周率的数值,就需要对九位有效数字的小数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运算等十多个步骤的计算,而每个步骤都要反复进行十几次,开方运算有50次,最后计算出的数字达到小数点后十六、七位.今天,即使用算盘和纸笔来完成这些计算,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让我们想一想,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朝时代,一位中年人在昏暗的油灯下,手中不停地算呀、记呀,还要经常地重新摆放数以万计的算筹,这是一件多么艰辛的事情,而且还需要日复一日地重复这种状态,一个人要是没有极大的毅力,是绝对完不成这项工作的.
这一光辉成就,也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数学高度发展的水平.祖冲之,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敬仰,同时也受到世界各国科学界人士的推崇.1960年,苏联科学家们在研究了月球背面的照片以后,用世界上一些最有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那上面的山谷,其中有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祖冲之环形山”.
祖冲之在圆周率方面的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适应了当时生产实践的需要.他亲自研究过度量衡,并用最新的圆周率成果修正古代的量器容积的计算.
古代有一种量器叫做“釜”,一般的是一尺深,外形呈圆柱状,那这种量器的容积有多大呢?要想求出这个数值,就要用到圆周率.祖冲之利用他的研究,求出了精确的数值.他还重新计算了汉朝刘歆所造的“律嘉量”(另一种量器,与上面提到的 都是类似于现在我们所用的“升”等量器,但它们都是圆柱体.),由于刘歆所用的计算方法和圆周率数值都不够准确,所以他所得到的容积值与实际数值有出入.祖冲之找到他的错误所在,利用“祖率”校正了数值.
以后,人们制造量器时就采用了祖冲之的“祖率”数值.祖冲之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刻苦钻研,反复演算,将圆周率推算至小数点后7位数,并得出了圆周率分数形式的近似值.祖冲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一结果,现在无从查考;如果设想他按刘徽的“割圆术”方法去求的话,就要计算到圆内接16000多边形,这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劳动啊!
据《隋书·律历志》记载,祖冲之以一忽(一丈的一亿分之一)为单位,求直径为一丈的圆的周长,求得盈数为3.1415927、肭数为3.1415926,圆周率的真值介于盈肭两数之间.《隋书》没有具体说明祖冲之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盈肭两数的.一般认为,祖冲之采用的是刘徽的割圆术,但也有别的多种猜测.这两个近似值准确到小数第7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直到一千多年以后,15世纪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和16世纪法国数学家F.韦达才得到更精确的结果.祖冲之确定了π的两个渐近分数,约率22/7和密率355/113.其中密率355/113(≈3.1415929)西方直到16世纪才由德国人V.奥托发现.它是三个成对奇数113355再折两段组成,优美、规整、易记.为了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有些外国数学史家把圆周率π的密率叫做“祖率”.
祖冲之在数学领域的成就,只是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的一个方面.实际上,14世纪以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数学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比如几何中的勾股定理,在中国早期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大约于公元前2世纪成书)中即有论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另一本重要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世界数学史上最早提出负数概念及正负数加减法法则;13世纪时,中国就已经有了十次方程的解法,而直到16世纪,欧洲才提出三次方程的解法.

对工作的个人宗述(十):

我国物理学家做出的贡献
是现代的,应付论文用的.

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叶企孙
(1898—1977)
沈克琦
--------------------------------------------------------------------------------

叶企孙,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之一.与合作者一起利
用X射线短波限与加速电压的关系测定普朗克常数,获得当时该方法最精确的实验数据.精确测量铁、镍、钴在静止液体高压强下的磁性,对高压磁学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创办清华大学物理系、北京大学磁学专门组.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培养出一大批著名科学家.
叶企孙,名鸿眷,以字行.1898年7月16日生于上海县唐家弄一书香门第.父叶景沄,前清举人,国学造诣很深,藏书七八千册;对西洋现代科学及其应用亦多涉猎,曾著文宣扬沈括倡议的历法,能指出28宿位置及图形;曾偕黄炎培等赴日考察教育约半年;1905年任上海县立敬业学校校长,兼养正学校校长.叶企孙幼入私塾,1907年入敬业学校,1913年入清华学校.1914年叶景沄应聘任清华学校国学教师.叶企孙在其父指导下阅读经史子集著名篇章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算法统宗》、《畴人传》、《梦溪笔谈》、《谈天》、《天演论》和《群学肄言》等著作,因而国学根基深厚,并为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史打下扎实基础.1918年在清华学校高等科毕业后赴美,1920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23年6月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前访问英、法、德、荷、比等国的大学及物理研究所约5个月.他通晓英、法、德语,通过这次访问对欧洲高等教育和科研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这对他回国后的工作大有裨益.1924年3月回国,先后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任教,并曾任中央研究院评议员、院士、总干事和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常务委员、应用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近代物理研究所专门委员、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物理学会副会长、会长、理事长等职.叶企孙将一生献给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和科学事业,功勋卓著.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横遭诬陷,身心备受摧残,1977年1月13日病逝.
测定普朗克常数,获当时最佳数据
叶企孙在哈佛大学时,在W.杜安(Duane)教授指导下,与H.H.帕尔默(Palmen)合作,利用X射线连续谱短波限(λm)与电子加速电压(V)的关系式
Ve=hc/λm测定普朗克常数(h)的值.他们用电位差计测V,用方解石谱仪测λm,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V和λm的测量精度和准确度,获得精度很高的V和短波限布拉格反射角的数据,其相对误差比标准电池电动势的相对误差还小.用这些实验数据和国际上当时采用的电子电量(e)、光速(c)和方解石晶格常数(d)的数值得出h=(6556士0.009)×10-27尔格·秒.这篇论文于1921年4月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宣读,并在美国光学会月刊及全国科学院汇刊上发表.h这一基本常数的精确测定始终是物理学家十分关注的实验研究工作,叶企孙对此做出了重要贡献.1929年,专门研究基本常数的伯奇(Birge)用叶企孙等的实验数据和e、c、d的新数值算出h=(6.559士0.008)×10-27尔格·秒,并说误差主要来自e值的误差.这表明叶企孙等的实验数据是当时用这种方法测h的最佳数据,曾长期在国际上沿用.
在高压磁学方面做出开创性的贡献
1921年叶企孙转向磁学研究,在高压物理学家P.W.布里奇曼(Bridgman)的实验室中研究液体静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前人研究时压强仅达1000kg/cm2,加以在实验中考虑不周,未得出明确结论.叶企孙用布里奇曼实验室中压强可达12000gk/cm2的设备对铁、镍、钴的高压磁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到磁感应强度变化百分比(△B/B0)与压强、磁场强度(H)之间的定量关系.他发现,要获得正确的结果,必须使样品彻底退磁,前人所述“反常效应”实际上是退磁不完全造成的.叶企孙还对高压磁性进行理论分析,结论与实验结果定性地相符.此项研究由叶企孙独立进行,是高压磁学的重要进展,属开创性工作,因此获博士学位.成果发表在1925年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刊上.布里奇曼所著《高压物理学》(1931)中“压强对磁导率的影响”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就是叶企孙的工作,并说明后人即在此基础上对铁镍合金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乐育英才逾半世纪,功勋卓著
1924年3月叶企孙应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胡刚复之聘任副教授,讲授力学、电子论和近代物理等课程.1925年东南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本科毕业,赵忠尧、施汝为均在其列,他们毕业后随叶企孙到清华大学任教.
1925年9月叶企孙任清华学校副教授,是年清华学校开始办大学本科.在1925—1928年期间,清华物理系仅叶企孙一人.他担任所有物理学理论课程的讲授,同时精心擘划,具体组织,使物理系蒸蒸日上,迅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29年清华大学决定开办研究院(即现在的研究生院),研究院中的物理研究所由叶企孙任所长,1930年第一名研究生陆学善入学.1937年时清华大学物理系已成为我国高水平的物理学人才培养和物理学研究基地.
叶企孙在培养人才方面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首先,他认为要建设一个高水平的物理系,必须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为此他千方百计延聘良师,毫无门户之见.曾拟聘请颜任光、温毓庆,未成.从1928—1937年先后聘请到吴有训(1928)、萨本栋(1928)、周培源(1929)、赵忠尧(1932)、任之恭(1934)、霍秉权(1935)、孟昭英(1937)等教授.他们在叶企孙领导下团结奋斗,使清华大学物理系的教学和科研在国内名列前茅.其次,他认为:“高等学校除造就致用人才外,尚得树立一研究之中心,以求国家学术之独立.”他努力创造教授们从事研究的条件,特别是实验研究的条件.不仅从国外进口仪器设备,还想方设法创造自制仪器的条件.1931年叶企孙在德国,通过赵忠尧的介绍,聘请到哈勒(Halle)大学青年技工海因策(Heinfze).他随叶企孙到清华制造仪器设备,直至抗战开始才转至协和医学院工作.叶企孙还将聪明好学的工友阎裕昌培养成技术水平很高的实验技术人员.1937年时物理系的主要科研方向有:周培源的相对论研究,吴有训主持的X射线吸收与散射研究,赵忠尧主持的伽马散射吸收与散射研究,萨本栋主持的电子管和电路研究.此外叶企孙指导施汝为研究氯化铬及其六水化合物的磁导率,指导赵忠尧研究清华大礼堂的声学问题,开我国磁学和建筑声学研究的先河.第三,叶企孙主张:“本系自最浅至最深之课程,均为注重于解决问题及实验工作,力戒现时高调及虚空之弊”,“科目之分配,理论与实验并重,重质而不重量”.他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要求物理系学生学习木工、金工和机械制图等课程,自己动手制造实验设备,并做毕业论文.当时清华青年师生动手制作仪器蔚然成风,实赖叶企孙之创导.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dangzheng934888/

推荐访问:个人述法工作总结 个人述法工作报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