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4-29 11:11:2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第一篇:《关于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二、存在问题:

调研组认为,虽然我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不足一直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县妇幼保健所基础设施严重落后,虽然现在搬迁至原中医院门诊大楼办公,该办公楼年久失修,严重制约了妇幼保健工作的开展;县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医疗设备、检测设备简陋陈旧,交通工具少,很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渠口农场医院办公楼陈旧、场地狭小,已不能满足3万人口就医服务工作;二是业务经费投入不足。县财政对县妇幼保健所等建设发展资金投入不足,分配的非业务性任务挤占业务资金,致使正常的办公经费和运行经费十分紧张。基层乡镇卫生院没办公经费紧张,挤占乡公共卫生服务费屡见不鲜。三是部分项目建设配套经费难以落实。县疾控中心在用于公共卫生方面的经费不足,免疫规划专项工作下拨经费不足,影响了冷链工作的进展;部分重大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县级配套资金不到位,不同程度影响了妇幼保健工作质量。

(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匮乏。

一是卫生技术人员总量不足。县级医疗机构编制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在岗人员年龄老化、断层严重,机构人员不足,县妇产科、儿科临床业务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领军人才欠缺,已不能满足全县妇幼保健工作的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而非专业人员又大量冗员,高素质人员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难以进入,现有的人才又因待遇及发展条件的限制而不断“跳槽”,普遍存在着人员总数多,低学历、低职称人员多,高学历、高职称人员少的“两多一少”现象。县卫生监督在岗的14名卫生监督员负责监管全县2399家从业单位,平均每人监管172家,卫生监督力量薄弱,满足不了实际工作需要。二是卫生技术人员流动性较大。县级医疗机构缺乏高层次人才,乡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任务繁重、工作时间长、条件艰苦、待遇偏低,不能安心工作,申请调动的也比较多。三是卫生技术人员结构不合理。据统计,全县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811人,其中:6个县级医疗单位有专业技术人员509人,13个乡镇一级医疗机构仅有专业技术人员30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 人,中级职称的 人,分别占全县总量的 %和 %,服务于农村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 以上为大专以下学历, 中专及以下学历 人,占 % 。卫生技术人员城乡分布不合理现象较为明显。

(三)、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还比较薄弱。

农村卫生基础薄弱,尤其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薄弱。这主要是:1、农村人口多,居住分散,大战场、恩和乡双井子、长山头、渠口两个国营农场流动人口和自然移民多,行政隶属关系不明确,计划免疫工作不能全覆盖。2、全县131个村村公共卫生服务员都是村医兼任,在现有的村医中,有60%是由20世纪70年代县培训的“赤脚医生”转化而来,能适应预防保健、医疗服务需求的较少,女性医生更少,由于老有所养、医疗保险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人口替换难度很大。3、公共卫生管理还不尽如人意。一是公共卫生服务网络质量不高,由于人手紧、工作任务繁重,县乡两级缺对乏村级服务室有效的管理、监督、考核机制,对开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指导、督促、培训不到位,考核不严格,部分乡村的健康建档工作责任意识不强,流于形式,一登到底。二是部分村医自身能力弱、责任意识不强,致使村卫生室药品配送率低,看病不治病现象时有发生。

4、食品、药品监管措施还不到位。

食品药品监督局承担着餐饮食品安全、化妆品、保健品的监管职责,经县政府协调,委托卫生监督所执法,但执法的文书下发、硬件的使用都是由食药局提供,由于执法体制不顺畅,造成部门间互相扯皮、推诿,工作效率不高,对违法行为起不到震慑作用。卫生监督体系基础薄弱,乡村两级

卫生监督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县卫生监督所分管食品卫生的6人承担着全县1076家餐饮业和摊点食品卫生,还有学校卫生、职业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医疗机构监管和卫生行政许可,农村家宴管理等职能,执法力量单薄,致使卫生监督工作不彻底,一些卫生违法犯罪活动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三、意见建议

1、继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全县公共卫生服务硬件条件。 一是结合落实中宁县“十二五”规划纲要,加快建设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等县级医疗基础设施,加大乡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要求, 县财政要加大投入,解决卫生监督所办公场所和配备县妇幼保健所大楼维修基金。加强装备建设,依托科技,提高突发公共卫生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县财政要及时足额拨付项目资金和政府配套资金,设立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助经费和食品安全专项工作经费;继续加大对县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检测仪器和执法装备的投入力度;此外,由于疾病预防和卫生监督执法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鲜明的专业技术特点,需要快速准确的检测监测数据,因此,配备必要的实验检测仪器和现场快速检测仪器、交通工具、取证工具和技术装备,是提高公共卫生工作效率和保证卫生执法客观公正,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是加大对乡镇卫生事业经费的投入,保障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正常开展。合理解决公共卫生与预防的补偿机制问题,促使公共预防工作具有稳定的经费投入,保证预防保健工作的正常开展,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财政投入的重点应从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转变为对卫生服务消费者的支持上来,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财政可以实施直接的医疗救助,以保证贫困农民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

3、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一是深化改革,完善人事制度 。继续推行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通过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等形式建立新型的卫生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努力形成专业人才可进,待遇根据工作能力而定的新局面。 二是建立合适的政策导向,稳定基层卫生技术队伍。鉴于基层医疗机构专业的卫生人才相对匮乏,而高校毕业生希望到市、县级的大医院工作,不愿意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现象,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合理的政策导向,如提高工资待遇、给予更多地学习和职称晋升的机会等,引导大学医校学生到基层工作,为基层卫生队伍注入新鲜血液,逐步解决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老龄化,人才断层等问题。对长期在基层工作,岗位补贴,职称晋升时适当放宽条件考虑,使其安心在基层工作,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的。三是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在职教育和培养。组织基层在职卫生人员参加学历教育,提高业务技

第二篇:《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情况汇报》【关于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

××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情况汇报

××县人民政府

(2012年×月×日)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热烈欢迎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对我县公共卫生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下面,我就××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总面积2134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645个行政村,总人口98.47万。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58家,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家(含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3家:县妇幼保健院、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卫生监督所),中心卫生院6家,一般卫生院13家,卫生院分院及医务室154家,村(居委会)卫生室53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6家,个体诊所41家。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380人,乡村医生614人,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主要由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承担。 二、强化项目组织管理

我县自启动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我县严格执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规范,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

服务项目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公共卫生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切实加强对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项目工作顺利推进。一是成立机构,完善管理网络体系。县人民政府成立了“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工作的组织实施。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负责对本乡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领导和对村卫生室项目执行实施监督管理。村卫生室在乡镇(中心)卫生院的统一安排布署下,积极配合乡镇卫生院,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管理无缝隙全覆盖的网络体系。二是制定方案,健全项目实施制度。2009年以来,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根据上级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县农村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工作实施方案》、《××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分配方案》(2009-2011年)、《××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细则》等文件,为确保全县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制度依据。三是加强宣传,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年初,县政府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分管负责人,相关工作人员召开公共卫生工作大会,对上年度公共卫生工作进行讲评和总结表彰,安排布置本年度公共卫生工作。县卫生局经常性召开公共卫生工作宣传动员会议,2011年县卫生局先后两次组织召开湘潭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动员大会,并在县网、县电视

台进行了宣传报道,主要是对全县开展项目工作的实施方案,服务内容,服务要求、服务人群、实施步骤进行宣传。各乡镇也采取召开动员大会、挂横幅、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进行宣传。形成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人人参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民知晓,积极配合的格局。

(二)开展培训,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一是抓好项目队伍建设。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指导小组,由县卫生局分管副局长任组长,抽调县卫生局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相关业务骨干为成员,不定期到基层检查指导,切实发挥业务技术指导中心的作用。所有项目均有业务指导人和具体责任人,实施网格化管理,全力推进项目实施。二是加强项目培训。我县2011年共组织开展项目培训3期,培训主要内容为《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情况讲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电子档案的建立与管理。培训院长和专干580人次、电子档案信息系统管理员和电子建档质控人员85人次。县卫生局利用各乡镇乡村医生培训的时机,多次到乡镇进行现场培训及指导;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经常性对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关知识专项培训,有效促进了项目工作的开展。近两年来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均对本院全体职工及辖区内的乡村医生进行多次培训,培训覆盖率达100%。【关于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

(三)明确责任,强化督查指导。 一是明确责任。制定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细则,明确县卫生局、县财政局负责基本公共卫生工作的方案制定、督导考核、业务管理及资金分配;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业务管理、技术指导和督导考核;乡镇(中

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体,以乡镇(中心)卫生院为主;乡镇(中心)卫生院同时负责对村卫生室的技术指导和考核。二是强化督导考核。根据《××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考核细则》,采取定期考核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每年组织两次以上的督导与考核。2011年两次组织对全县公共卫生工作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召开了院长会议进行讲评,下发了督查通报并要求在限期内整改到位;2011年两次对全县19个乡镇(中心)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开展情况及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考核。将下拔经费与考核结果挂钩,对分值在85分以上的××中心卫生院和××镇卫生院分别奖励补助资金14.511万元、10万元;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施进步较快的××中心卫生院和××镇卫生院各奖励3万元;对考核分值在70分以下的××、××乡卫生院和××中心卫生院分别扣发4.511万元、13万元、13万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三是加强技术指导。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经常性对乡、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进行技术指导。通过深入检查和指导,各乡镇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比较规范,乡镇及村级从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人员能掌握服务规范,较好地开展各项工作,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加大投入,强化资金管理。按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关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与经费补助的指导意见》(湘卫办发„2009‟39号)的要求,县财政足额安排配套资金,及时下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正常开展。一方面是足额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2011年,

各级财政共下达我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2102.589万元(含补拔2010年19.335万元),其中中央财财政1250万元,省级财政516.6万元,市级财政144.33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191.659万元。根据相关要求,我县制定了《××县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分配方案》,根据政策标准和省核定我县人数,2011年全县应下拨项目资金2083.25万元。县财政于2011年9月预拨项目资金450万元;2011年12月拔付580万元;2012年5月根据2011年年终绩效考核结果核拨1044.917万元。到目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已足额拨付到位。同时,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了年度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已下拨了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资金。2011年共下拨村级公共卫生服务资金416.65万元,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全额拔付到位。另一方面是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县财政局和县卫生局切实加大了对各乡镇卫生院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力度。成立了××县乡镇(中心)卫生院财务集中核算中心,制定出台了《××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切实加强对各乡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管理。目前,我县各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使用较规范,未发现挪用、贪污、拖欠、克扣现象。 三、规范实施,强化项目执行

(一)稳步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工作。截止2012年1月31日,全县共建纸质健康档案536455份,建档率54.48%;共建立电子健康档案532098份,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54.04 %。今年3月份以来,湖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开放了重点人群管理

第三篇:《关于全县基层医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基层医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5536

字体:

编者按:9月7日,县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认真审议了县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关于全县基层医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报告转发,送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参考。

关于全县基层医改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主要成效

根据全省统一部署,2010年9月,我县启动实施了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两年来,我县围绕医改工作“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各项改革任务全面推进,成效明显。 ——公益性管理体制有效回归。2010年9月,我县21所乡镇卫生院、2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政府管理和财政保障,明确规定23个基层医改单位属非营利性公益事业单位,界定了基层医疗机构

的服务功能是为辖区内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公益管理体制有效回归。全县将23个基层医改单位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和培训费由县财政参照政府确定的全额供给的事业单位相关标准安排,纳入财政预算。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按规定用途使用的原则,实行以收定支、超收分成,保证其正常运转。另外,每年还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零星医疗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专项补助100万元、医疗风险基金60万元、综合考核奖励经费30万元。

——用人制度进一步规范。根据省编办核定的23个基层医改单位编制数1043人,我县科学设置岗位1020个。本着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整体稳定、平稳过渡的原则,对全县基层医改单位申报人员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符合竞聘上岗人数908名,妥善清理清退人员39名、分流安置人员174名;选聘23名院长(主任)和44名副院长(副主任),实行全员聘用、合同管理。新进人员全部实行公开招聘,实行人员编制总量控制、统筹安排、动态调整,初步建立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人员素质得到优化。

——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建立了两级考核、两级挂钩的绩效考核分配制度。一方面县卫生局、财政局对23个基层医改单位进行绩效考核,建立以医疗卫生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满意度为重点的工作任务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与财政补助经费挂钩。另一方面各医改单位对本单位职工进行绩效考核。我县规定23个基层医改单位职工工资分为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个部分,其比例为6:4,基本工资

根据考勤情况按月固定发放;绩效工资与工作岗位、工作业绩挂钩,各医改单位根据年终考核结果分配每位职工的绩效工资。235个村卫生室的绩效考核由当地卫生院承担,村医的补助与考核结果挂钩。同时,县政府每年拿出30万元设立奖励基金,用于奖励考核合格且得分位列全县前列的基层医改单位和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并规定对业务收支结余资金实行超收分成,提取超收部分的80%返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从中提取院长(主任)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用于发放给单位职工在考核期间内工作量大、贡献量大、关键岗位成绩突出人员的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基本药物制度运行良好。2010年9月、11月起,全县23个基层医改单位和235个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先后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配备和使用的“国家基本药物”、“省补充药品”以及中心卫生院使用的“增配药品”,全部从省网上集中采购平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据统计,我县2012年第一季度与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前同期比较,23个基层医改单位住院人次增加8.71%,次均药费下降17.57%,次均住院费下降14.36%,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门诊人次增加675.26%、次均药品费用下降11.34%、次均门诊费用下降11.11%,广大群众实实在在的享受到医改带来的成果。

——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全部建成。经过2008、2009、2010三年建设,我县建成235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并实行以“五统一、两独立”为主的一体化管理,根据省统一安排2010年11月纳入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全县235【关于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

个村卫生室被确定为新农合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等设备,开通新农合即时即报。医疗行为得到了进一步规范,一体化管理以前,村卫生室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医疗质量不能保证,收费行为不规范。实施村一体化管理后,阻止了游医现象,净化了医疗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居民就医安全,村民就医费用也明显减少。对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的补助,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对村医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设立一般诊疗费项目进行补偿(按6元/人次标准,其中新农合补偿5元、患者自付1元);二是对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的补助,省财政按照“每1000个农村户籍人口每年补助村卫生室5000元”的标准进行;三是对村医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经费,补助额为新农合补助每人25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总额的35%(2011年8.75元/人次),由当地乡镇卫生院据其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结算。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清理化解工作有序进行。随着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全面实施,“以药补医”机制逐步扭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往形成的债务问题进一步显现,影响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卫生部出台《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意见》,明确规定用2年左右时间全面完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债务的清理化解工作,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和持续健康发展。我县严格按照“制止新债、锁定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对政府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长期债务进行清理核实,并报省审计、财政部门审核和认定,最终剥离出来的全部债务为3957.34万元

(不含村卫生室建设过程中债务,不含药品债务,不含风险抵押金)。今年2月,省第一批化债奖补资金1058万元下拨至我县,我县特设化债专户,按规定渠道筹集偿债资金,单独列支化债支出,分类逐步化解债务。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我县医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强力推进下,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医改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才匮乏

医改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数和业务量大幅度提升,但由于待遇不高、业务发展空间小等原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大学毕业生吸引力有限,专业技术人才难引进,现有人才不断流失,退休人员不断增加,导致部分单位执业医师、注册护士等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与此同时,医改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由以前的9项增至11项,工作任务加重,多数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已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在现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队伍中,结构也显得很不合理,公共卫生人才明显不足,年轻技术骨干严重缺乏,全科医师力量薄弱。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仍很薄弱

医改后,群众对医疗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但我县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很薄弱。一是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不足。我县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已有多年,硬件设备多

第四篇:《关于XX县医疗卫生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全县医疗卫生工作情况的

调 查 报 告

2011年5月26日在县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

桐梓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1年工作要点及主任会议安排,本次会议要对2010年以来的医疗卫生工作情况进行审议。为此,调研组一行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筑生同志的带领下,于5月9日-12日,深入到水坝塘、松坎、娄山关、风水等乡镇、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县人民医院对医疗卫生工作进行调研,5月13日下午集中县卫生局、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负责人在县人大三楼会议室召开座谈会。在调研过程中,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查阅资料、问卷测评等形式,同时还征集了全县各乡镇、有关部门、部分医疗机构大量的意见和建议,对全县医疗卫生工作情况作了较为详细的了解。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审议时参考。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医疗卫生设施建设逐步加强

县人民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十分重视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及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体系建设。主要依托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大力加强县乡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在完成20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和配备一定医疗设备的基础上,于2010年投资7766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900万元,地方匹配4866万元),启动县人民医院异地建设项目;同时还争取项目投资实施乡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建设,投资90万元改扩建官仓镇卫生院业务用房;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支持,已完成177所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覆盖率已达78%。目前,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硬件设施逐步好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将逐步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的需要将逐步得到满足。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落实党和政府惠民政策,实现农村群众病有所医的一件大事。县人民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全面推行“门诊统筹住院统筹(含慢性门诊病例)”模式,及时调整补偿方案,合理确定补偿比例,严格控制基金结余,最大限度惠民利民,农村群众对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10年参合人数为515461人,参合率97.51%; 2011年参合人数增加到531079人,参合率提升到97.88%。

(三)公共卫生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2010年以来,全县进一步深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扩大服务人群,提高服务质量。严格按照服务规范和有关要求,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的积极作用,在确保质量的同时,较好完成9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工作任务,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管理、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同时完成5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并通过省、市验收,包括15岁以下儿童补种乙肝疫苗、农村改水改厕、地氟病防治、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片等。在2010年全省“三年一度”的免疫规划综合评审中,我县顺利通过综合评审,并荣获全市第二名。

二、存在问题【关于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医疗卫生人员缺编较大

目前,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医疗服务能力远远跟不上群众医疗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全县医疗卫生系统已定编制人员1004名(按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应配编制为1717人),现有人员677人,缺编327人,占编制的32.6%;乡镇卫生院总编制为519人,现有339人,缺编180人;县人民医院编制为309人(按实际开发床位258张,1:1.5床人比,应配医务人员及职工387人),现有210人,缺编99人(医院自聘人员100多人);县中医院编制为60人,现有44人,缺编16人;县疾

控中心编制45人,现有34人,缺编11人;县卫生监督所编制18人,现有12人,缺编6人;县合医办编制12人,现有2人,缺编10人;县妇幼保健院编制42人,现有40人,缺编2人。

(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全县医务人员编制为1004人,现有医务人员677人。其中县级医疗机构338人,乡镇卫生院339人。在现有医务人员中,县级医疗机构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1人,占3.3%;中级职称64人,占18.9%;初级职称175人,占51.7%,无专业技术人员88人,占26%。乡镇卫生院中中级职称21人,占6.2%,主要分布在楚米、新站、娄山关、松坎等8个乡镇卫生院;初级职称204人(其中医师55人、护师19人、药师5人、技师6人、医士103人、护士10人、药士5人、技士1人),占60.2%,未取得执业医生资格、无专业技术的人员114人,占33.6%。有7个乡镇卫生院没有护士,13个乡镇卫生院未设妇产科,19个乡镇卫生院没有妇产科医师,20个乡镇卫生院不能做剖腹产手术,有13个乡镇卫生院不能开展放射、化验检查。医护不分、医生超范围执业现象严重,医疗技术专业人员配臵严重不足,整体素质不高,且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合理,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力较为低下,在乡镇卫生院表现更为突出,导致群众看病难,发生医患纠纷在所难免。

(三)“看病难、看病贵”仍然存在

目前,我县部分乡镇卫生院人才严重缺乏,医疗技术十分落后。全县24个乡镇卫生院都配有放射设备,但能开展工作的只有11个;全县仅有9个乡镇卫生院设有妇产科,能开展剖腹产手术的只有4个。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在诊断上仍然使用“老三件”(听诊器、血压器、体温计)看病,而照光、照片及“三大常规”(血、尿、便)检查业务仍无法开展,不能接生,不能做剖腹产,一般的手术都不能作,只能开药、打针、输液看小病,根本无法实现“小病不出村、一般病不出镇”目标。部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主要靠销售药品作为收入维持运转,不合理用药,特别是抗生素、激素的滥用和滥输液现象较为普遍,导致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因此,卫生院对患者无吸引力,患者对卫生院缺乏信任,患者不愿到卫生院就诊,生孩子、看小病也不得不跑到县以上医院或外地医疗水平高一点的医院。这不但给农村群众看病带来不便,而且大大增加了看病的费用,同时还存在较大的生命安全隐患,群众意见较大。

(四)医德医风亟待加强整顿

我县部分医院和医务工作者严重缺乏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神圣观念,医德医风表现较差,群众极不满意。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医院收费不规范、不合理、不透明,不合理检查、巧立名目、提高标准收费、开大处方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少数医务人员有收受红包、收受回扣、开单提成的现象存在;三是部分医生对患者缺乏同情心、责任心,接待病人不热情,解释病

第五篇:《关于全县卫生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全县卫生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委安排,为了准确掌握全县卫生工作情况,全面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县委、县政府下一步工作建言献策,经县政协主席会议研究,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及政协办、学宣委,县卫生局负责人组成调研组,在县政协主席刘玉源,副主席金行、马玉萍同志的带领下,分县、乡、村三个调研组,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集中利用2天时间,按照全县总体水平,分别深入到县医院、妇保院、疾控中心、地病办,沿岭、汪集、高山、达板、唐汪、大树、百和、关卜、那勒寺、赵家、五家、果园、坪庄等14所乡镇卫生院,河滩镇大塬村、东塬乡东塬村、北岭乡大湾头村等24所村卫生室,采取实地察看、听取汇报、翻阅资料、座谈交流等形式,对卫生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组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与县、乡卫生院,乡镇人民政府,卫生部门负责同志召开了3次座谈会。11月2日,在县卫生局召开了由卫生局各股室,各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我县卫生工作现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促进卫生事业长远发展进行了交流探讨,并在广泛协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建议。这次调研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调研乡镇、卫生部门的密切配合、大力支持。县委常委、副县长马月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赵海忠同志参加了座谈会。现将这次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医疗机构

全县现有医疗预防保健机构31所,其中县级有县医院、疾控中心、妇保院、地病办各1所;乡级有中心卫生院6所,一般卫生院17所,分院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村级卫生室98所,公办31所。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疗设备千元以上的由2009年的819台(件)增加到2011年的889台(件),千元以下的由2009年的307台(件)增加到2011年的337台(件);病床由2009年的315张增加到2011年的415张,其中县级201张,乡镇214张,平均每千人拥有病床1.5张。

(二)医疗队伍

全县共有正式在编卫技人员300名,临时聘用卫技人员138名,工勤人员141名,平均每千人拥有1.07名卫技人员。按学历分:本科32名,占7.3%,专科114名,占26%,中专154名,占35.2%;按职称分:副高4名,占0.9%,中级34名,占7.8%,初级113名,占25.8%;按执业资格分:执业医师51名,占11.6%;执业助理医师48名,占11%;注册护士55名,占12.6%;无执业资格的146名,占33.3%。

(三)业务收入

2009年以来全县医院业务收入情况为:2009年,全县门诊177539人次,住院15877人次,门诊收入563万元,住院收入873

万元,业务收入1436万元,其中药品销售950万元。县医院门诊收入109万元,住院收入236万元,业务收入345万元,其中药品销售142万元,各项支出407万元。2010年,全县门诊204937人次,住院18921人次,门诊收入516万元,住院收入950万元,业务收入1466万元,其中药品销售1120万元。县医院门诊收入151万元,住院收入308万元,业务收入459万元,其中药品销售239万元,各项支出514万元。2011年截止目前,全县门诊324964人次,住院20178人次,门诊收入654万元,住院收入1618万元,业务收入2272万元,其中药品销售1802万元。县医院门诊收入151万元,住院收入660万元,业务收入811万元,其中药品销售442万元。2011年全县业务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医疗机构有县医院、妇保院,那勒寺、达板、汪集、唐汪镇卫生院;50万元以上的有龙泉、河滩、果园、东塬、百和、坪庄卫生院和锁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万元以下的有:车家湾乡卫生院。

二、主要做法

在这次调研中,大家一致认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全县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施后,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全县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

1、领导重视,促进了卫生事业的持续发展。今年以来,县委、

县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先后制定出台了促进卫生事业发展的等相关政策文件,切实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力度,保证必要的工作经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卫生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形成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相关部门密切协作,业务部门指导,医疗机构竭力服务的工作格局。 2、狠抓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抢抓卫生事业发展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项目争取和实施力度,先后实施了东乡县120急救项目,县卫生监督所,那勒寺、汪集中心卫生院,高山乡卫生院,免古池、河滩镇小庄、果园乡石拉泉分院,东塬乡东塬村等15所村卫生室建设,总投资达到1194.7万元;县医院、妇保院、卫生监督能力建设投资680万元;县医院、妇保院、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及达板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辆,价值达200万元;投资156万元的唐汪中心卫生院整体搬迁项目已建成使用;投资3800万元的县医院和投资600万元的县妇幼保健院灾后重建项目已立项批复。通过项目建设,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有了极大地改善,为开展医疗服务奠定了基础。

3、强化措施,卫生管理工作规范有序。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实行“三包”责任制,由县医改领导小组和业务部门实行包单位、包工作、包任务的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医改工作的

深入推进。二是设立了乡镇医药卫生办公室。配备了3—4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开展业务工作。三是在县政府政务大厅设立了新农合参合、报销等信息查询服务窗口,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高了工作效率。四是全面实行院长竞聘制、全员聘任制,聘任了全县26所乡镇卫生院院长。五是实行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使药品价格虚高的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药价平均降幅达20%以上。2010年,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当年群众受益264.5万元;2011年1-9月底药品零差率销售1200万元,群众受益425万元。六是开展了医疗质量和食品卫生专项检查活动,确保了就医和食品卫生安全。七是各医疗单位开展了行风评议和疾病谱排序工作及“三好一满意”活动,建立了药品价格和新农合报销情况公开公示等22项综合管理制度,完善了医务人员医德医风考评档案。

4、突出重点,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一是制定了麻疹疫情应急处臵方案。在全县接种麻疹疫苗62312人,接种率97%以上。二是认真开展了脊髓灰质炎疫情监测与防控工作,对全县0—3周岁儿童糖丸强化投服17609人,投服率97%以上。三是及时有效地处臵了车家湾乡段岭村30例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和董岭乡祁家学校14名学生上感疫情。四是加强以碘缺乏病为主的地方病防治工作,免费发放加碘盐200吨,使地方病防治工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五是制定了《东乡县县城特大地质灾害卫生应急预案》,设立病床,储备急救医疗器械、药品等医用物资,有力地保障了灾民的医疗卫

第六篇:《关于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今年年初,市政协八届二次主席会议确定了“关于加快株洲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课题,明确由张国浩副主席、余群明副主席牵头负责,文教卫体委员会具体承办,主要任务是全面了解株洲城区公共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其成效,分析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调研组先后深入市直8家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机构、城区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调研,召开了15次座谈会,听取了市、区两级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编办的专题情况介绍,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723份。同时,调研组还赴湘潭、郴州等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经反复分析研讨,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卫生工作,特别是2015年“非典”事件以后,加快了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精神病防治、传染病诊疗、血液供应、卫生应急等8大服务网络,公共卫生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服务网络基本健全

目前,市本级设置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执法处、职防中心、中心血站、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等6个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明确市三医院承担市级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和管理、市二医院承担市级传染病定点治疗,市健康教育所加挂在市疾控中心,城区公立医院承担医疗过程中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城市四区设置了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妇幼保健所,未独立设置卫生应急指挥机构、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其职能由区卫生局直接承担。同时,按照“一街道一中心、一乡一院”的设置标准,城区设置了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乡镇卫生院、141个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室和 124 个村卫生室。

(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1.服务体系基础建设提质有力。2015年“非典”以来,利用国债资金等中央项目,先后完成了市疾控中心监测大楼、市二医院传染病区、市三医院急性精神病诊疗大楼建设,总投资达5672万元。2015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医改“强基层、保基本、建机制”的总要求,组织各区政府对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了改扩建,总投入达1.07亿元,改过去的多种成分主办为全部划归区政府主办和管理,明确要求像抓义务教育一样办好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目前,城市2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硬件居全省领先水平,其中有17家已投入使用。同时,市、区两级财政投入564万元,在社区居委会设置了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室,提高了服务的可及性,深受居民欢迎,得到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据问卷调查,市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总体评价满意度为85.2%,有80.8%的市民认为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服务方便,有76%的市民接受过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0次直接而主动的公卫服务。

2.服务机构保障幅度递增明显。市疾控中心、市职防中心、市卫生监督执法处作为全额事业单位和参公事业单位纳入了财政全额预算保障,市妇幼保健院明确有了 50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用于保健服务,市三医院、市二医院等其他医疗机构也通过逐年提高专项补助额度,较好地履行了公共卫生服务职能。2015-2015 年全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共投入13.06亿(市本级投入达2.02亿),其中疾病控制、职业病防治、妇幼保健、卫生应急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保障专项经费达8496.84万元,年均增长26.89%。城市四区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和妇幼保健所落实了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待遇。市政府出台了《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办法》,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性为财政补助的事业单位,编制部门按照湘编办[2015]5号文件要求,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乡镇卫生院分别按照 0.8‰和1.2‰的人员编制标准落实了机构人员编制。

3.服务任务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逐年提高,2015年启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城区的补助标准已由2015年的15元/人提高到了2015年的25元/人, 2015年将达到30元/人。2015-2015年市财政为此累计投入1892.58万元。

(三)重点任务有效落实

1.基本公卫项目基本到位。10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到国家要求,2015年,城区居民规范化电子档案建档率达69.12%,儿童预防接种接种率超过 95%,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84.27%,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1.94%,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78.21%,高血压患者管理率达 49.46%,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率达55.82%,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率达84.95%。

2.疾病控制工作成效显著。甲乙类传染病自1999年以来未出现暴发疫情;无霍乱本土病例、白喉病例和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成功消灭了天花,消除了脊髓灰质炎;2015年在全省率先达到血吸虫病疫情传播控制标准;慢性病得到有效防控,2015年,XX区成为我省首批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今年6月,XX区又通过了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检查验收。

3.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升。落实了孕产妇和儿童系统管理,2015年,孕产妇死亡率为19.51/10万,较2015年下降了42.62%;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87‰,较2015年下降了58.32%。实施孕前期孕早期叶酸补服等重大妇幼保健项目,落实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等优生优育措施,有效降低了出生缺陷发生率,2015年致死致残出生缺陷发生率(39.27/万)较2015年(65.80/万)下降了40.32%。

4.职业病防治稳步发展。通过开展职业病现状调查,掌握了城区500余家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企业和近3万直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人群。通过推行用人单位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职业病防治成效明显,城区近几年已无新发尘肺病例报告。

5.卫生监督管理力度加大。近五年来,卫生监督部门狠抓“五小”行业整治,确保了公共场所未发生一起重大健康危害事故,创造了卫生行业“五小”管理株洲模式。加大了医疗机构执法检查力度,规范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 2015年,共检查医疗机构2274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154起,取缔无证行医机构46家,城区95%以上的医院通过了环保型医院验收,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率达100%,实现了不发生因医院感染导致病例死亡事件的目标。

6.传染病救治初见成效。市二医院传染病区设立病床100张,重症监护病床4张,2015-2015年共收治住院传染病患者8791人,其中结核病 4651 人,手足口病3130人,艾滋病152 人,完成了甲型h1n1流感、输入性霍乱等急性传染病的医疗救治任务。卫生部门对艾滋病、结核病的基本医疗实行新农合全免费报销,民政部门对艾滋病、麻风病等给予了大病救助保障。

7.无偿献血保持全国先进。截至目前,城区共建成6座固定爱心献血屋,15个流动采血点。无偿献血人员由2015年的22476人次增加到2015年的 31997人次,献血量由7.77吨增加到10.57吨,已连续12年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6次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称号。

8.卫生应急处置有力。成立了市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19支市级卫生应急专业机动队。完善了应急预案体系,制定了22部总体预案和技术方案,开展了应急培训和演练,储备了基本的应急物资。2015年-2015年,全市共处置32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出色地完成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任务。【关于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关于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

9.精神卫生工作顺势起步。市卫生部门以医改将精神卫生纳入公共卫生为契机,初步建立了精神卫生服务网络,明确市三医院、各区疾控中心为市、区两级技术指导与管理机构。至2015年底,已完成10322例重性精神疾病摸底、排查、登记,其中城区系统管理的重性精神病人2570例。市三医院2015年完成精神病人住院治疗1361人次,其中“三无”(无钱、无家属、无证件)精神病人162人次。

二、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服务体系建设缺乏规划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由各级政府负责筹资建设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之一。但一直以来,各级政府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中偏重于宏观调控医疗资源配置而相对忽略了公共卫生资源配置,没有制定专项规划对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服务能力、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提出具体目标和措施。因此,各级政府对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对解决当前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缺乏科学对策,没有建立公共卫生投入长效机制,有限的公共卫生资源也未做到统筹利用,能力建设明显滞后。如在机构设置、能力建设、保障责任等方面随意性大,艾滋病、结核病、慢性病等重大健康危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投入不足的现实条件下定位不准确,甚至因趋利而影响其公益性质。

(二)保障体系建设有待加强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员总量不够。市、区两级公共卫生专业机构执行的仍是2015年以前的编制标准,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如疾控中心新增慢性病防控、精神卫生、口腔卫生、老年人健康管理以及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等职能后,其人员编制并未相应增加,城市四区妇幼保健所现有编制总数仅33人,远低于卫生规定的每1.5万人设编1人的指导标准。市二医院、市三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没有核定一个公共事业编。城市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数仍是按2015 年城市户籍人口62万人来核定的,总数为499人,平均每个中心不到25人。人员结构不优。据调查统计,市、区疾控机构预防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人员构成比例仅为职工总人数的44%,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人仅有全科医生0.74名、公卫医生0.21名、中医医生0.71人,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每万人应配备 3名全科医生、1名公卫医生、1名中医医生的指导标准。

财力保障相对不足。一是公共卫生建设投入增长较慢。自2015年新医改推进以来,我市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治、预防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检测等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经费总额年均增长率虽然达到26.89%(主要用于人员及公用经费增长),但在公卫基本建设及专业项目开展等方面投入的增长幅度低于医疗机构基本建设和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等投入增长幅度,导致医疗资源相对过剩,而公共卫生资本存量不足。二是基层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不足。市级妇幼保健、精神病防治、传染病区以及中心血站等机构没有纳入全额管理,基本靠医疗服务来维系公共支出;综合性公立医疗机构在承担应急救援、传染病诊疗和管理、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等公共服务中的资金补偿没有完全落实。部分市区采取综合算帐方式,没有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办公等经费单独纳入年度财政全额预算,造成医疗机构普遍趋利以弥补经费不足。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受利益驱动,诱导居民接种收费二类疫苗,影响国家免疫规划一类疫苗的接种。三是公共卫生投入不够均衡。由于公共卫生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再加上区级财力不尽相同,财力好的城区投入高于财力差的城区,造成城市四区公卫投入在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保障等方面的两极分化,甚至公共卫生机构同工不同酬。

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市疾控中心监测大楼由于缺乏专业设计,实验室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污水处理因地理位置所限而排放不畅、不达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不够,如水质检测项目仅能开展40余项,离国家规定的到2015年达到106项检测标准相差甚远。市职防中心业务用房紧张且明显老化,设施设备陈旧。XX区妇幼保健所仅有业务用房243平米,其中143平米还是租用的民居。市卫生监督执法处至今无独立办公场所。市二医院传染病区座落在医院新院门口并与普通门诊大楼比邻,选址不合理,病房建设标准较低,防护设施差,存在生物安全隐患,近年来,该院有4名医护人员因职业暴露感染肺结核,2名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同时,该院传染病区救治设备基本靠自筹资金解决,救治能力较低。市中心血站因用房紧张至今未设置核酸检测、输血研究等科室。

部门联动尚不顺畅。公共卫生服务需要建立“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但目前我市联防联控机制并未真正建立,未能形成工作合力。如有的部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不惜降低门槛,部分项目未经职业病危害评价,导致职业危害无法从源头得到治理,甚至引发职业危害事件。精神病病人管理存在部门职责不清,甚至相互推诿现象。

(三)重大公卫问题依然突出

疾病救治压力大。结核病依然位居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发现的艾滋病感染者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在政府仅能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和抗结核治疗的情况下,贫困患者难以承受诊疗负担。职业病和精神病患者群体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隐患。如XX县某村90余名外地务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2015年城区人口118.47万人重新核定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编制人员;对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弹性编制管理,凡确实因工作需要并经过编制部门认可备案的人员,可参照编制内人员予以财政全额保障。对承担市级精神卫生技术指导与管理的市三医院和承担传染病定点诊疗的市二医院,参照市妇幼保健院的管理模式,借鉴XX市的做法(传染病区核定了138个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财政专项投入每年200多万元),设立全额事业编制,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管理。同时,政府应制定向公共卫生倾斜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确保高端专业人才不因编制限制和待遇不优而出现引进难现象。严格执行专业人员配置标准,不断优化公共卫生专业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专业结构。可借鉴XX市的经验,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四个一”工程,即对口支援医院“支援一批”,退休人员“返聘一批”,岗位培训“成才一批”,医学院毕业生“招聘一批”。

设立公共卫生救助基金。由政府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建立公共卫生救助基金,主要用于重大传染病、职业病、“三无”精神疾病患者以及其他“三无”疾病患者的医疗救助,减轻贫困患者家庭负担,消除影响社会不稳定的潜在隐患。对传染病、精神病等特殊诊疗岗位实行特殊津贴制度,建立职业暴露风险保障制度,为高风险高危诊疗岗位医护人员提供工伤保险,稳定人员队伍。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考核。进一步加强对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专业机构的绩效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市财政专项工作经费的拨付挂钩。在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中大力推行岗位设置和绩效工资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合公共卫生专业特点又有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积极性的人事分配制度,促进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的落实。

建立部门联动机制。成立由市长任主任的公共卫生安全委员会,明确各级各部门工作职责,把落实公共卫生服务纳入创新社会管理工作之中,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

(三)加快公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市政府可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一批公共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立与株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实施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为改善市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现状,提高资源利用率,可参照XX市政府做法,启动已纳入“十二五”规划项目库的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项目,有效整合市疾控中心、市妇幼保健院、市职防中心、市中心血站、市卫生执法监督处等公卫专业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检验检测资源,组建XX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担负全市公共卫生的指导、协调、管理、督导和服务工作,并在其中设立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承担全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和预防性健康体检,集中财力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地市级一流的公共卫生实验室。实施传染病区提质改造或重建项目。在市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对市二医院传染病区进行提质改造,建设专业病房,添置必要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从长远的角度和科学发展观来看,可制定并启动XX市传染病医院重建方案,力争在“十二五”或“十三五”期间,建成选址合理、布局科学、功能实用的传染病诊疗专业机构,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实施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市妇幼保健院搬迁为契机,建设达到国家地市级妇幼保健机构一流水平的株洲妇幼保健中心和儿童医院。各区政府也要加快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基础建设项目实施力度,尽快改善区妇幼保健所业务用房和设施设备条件,提升其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保健能力建设,力争2015年前,在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一个规范化的围产期保健门诊和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在服务人口大于1万人的乡镇卫生院建立规范化产科,保证城区周边的农村居民能就近得到有效的妇幼保健服务。

(四)加强基层公卫机构运行管理

强化公卫服务职能。【关于城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报告】各类报告http://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116320/

推荐访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