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生活和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4-29 11:57:15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第一篇:《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七月二十五至八月七号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了解下岗职工的当前的生活状况及对再就业工作的适应情况。

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的尽快实现。分析当前的就业保障机制,分析城市下岗职工的困境与出路。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人于近日就当前进行了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就业形式

根据就业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以下占42.2%,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高达71.6%。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42岁,年龄段分布相当集中。40,50岁人群,成为下岗职工群体的主体。40,50年龄段的人口是劳动参与率最高的人群,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8.5%,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6%,转入第一产业的占1.9%。在自营就业方面,从业的门类主要有: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店铺,约占60%;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开办小饭桌、少儿托管、领养残疾儿童、开设公用收费电话以及从事裁剪缝纫、刺绣、编织、制作玩具等,约占24%;以自有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运客、送货、接送孩子、收购废旧物品等,约占6.5%;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修理各类车辆和家用电器约占4.6%;兴办文教科卫服务业,如开办保健咨询服务、脚病修治所、摄影图片社、计算机软件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美容美发培训、野生动物养殖科研、婚姻介绍中心、婚庆晚会主持等,约占3.8%;少数个体劳动者已开始走向合伙联手,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承包山林河滩搞种养殖业等,有的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约占1.5%。以上情况表

明,下岗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很少数。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几十名下岗职工的心态的调查

(一)转危为机者

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下岗职工,经过职业的变动,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在困境中磨练了自我,自我定位更加清晰明确,找准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许多下岗再就业的员工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情,自主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上老板。少数下岗再就业员工成为了乡镇中的模范代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二)虽有就业,但再就业人员的精神负担依然沉重

这类群体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次调查看,受雇佣者多为短期临时就业工,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怕买卖蚀本,生意搞砸了明天又不知可以干点什么来养活自己。

(三)再就业难,无法顺利适应社会

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访谈中,发现他们中有少数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他们为国企的发展和改革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在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转入了困难较多的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理应大力相助。

(四)再就业招聘市场不规范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是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

A.这类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无一技之长等,属于就业弱势群体。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下岗职工中40岁以上人群约占70%,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3.2%,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占35.6%,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1.2%。大部分下岗职工经过一次失业的惨痛经历,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心里承受能力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

B.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面对再就业的一些职业,眼高手低,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认为是脏活累活,内心无法接受。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C.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部分职工在岗位上仍抱着统包统配的消极心态。就业靠国家,吃饭靠企业的知足常乐思想,在现代企业发展的浪潮中难以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

2.就企业国家来说

A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体制下, 国有企业职工享有除了工资以外的医疗、住房、退休金等多项保障内容。事实上企业已承担了全部社会保障的职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负责社会保障功能的角色已让位于政府和社会。但是由于传统分配方式下形成的各项扣除并未以养老金的形式积累起来,而是被政府当作生产基金直接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构成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虚有其名。一旦企业实行破产兼并,将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推向社会,使之与原企业完全脱离关系,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苦劳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B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从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反映的情况看,再就业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如。信息提供不及时,用人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大部分地区再就业培训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其培训内容也是大众化的,缺乏针对性。三是部分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另外,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的问题,既造成了部分社区服务机构的闲置和浪费,又增

加了财政的负担。

C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有些企业领导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四.对策研究

A.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B.建再就业服务中心,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各地区应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并且对下岗职工的技能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等,帮助下岗职工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以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择业观念教育,让率先实现就业的下岗职工讲创业经历,并组织下岗职工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勇闯创业的新路子。依托县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促进就业工作的快速实现。

C.多方筹集促进就业资金,加大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努力筹措资金投入促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并保证实效。

D.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如,鼓励有岗位空缺的用人单位借用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政府还应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帮助下岗职工适应职业转变。通过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而要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就要求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等。 总结: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

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着沉重的失业和就业压力,但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克服困难。

同时再就业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让自己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以适应经济的大浪潮中。

第二篇:《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25日至12月25日

调查地点:苏家坡村

调查对象:苏家坡村下岗职工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主题:①了解下岗职工的当前的生活状况及对再就业工作的适应情况。

②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的尽快实现。

③分析当前的就业保障机制,分析下岗职工的困境与出路。

就业再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是落实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再就业具

体指中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因为企业倒闭等原因而使部分工人下岗无工作做,然后又重新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这是一项国家的世纪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人于近日就当前进行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就业形式

根据村委就业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有将近一半是初中

以下文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更是高达70.5%。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约43岁,年龄段分布相对集中,40-50岁人群,成为下岗职工群体的主体。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9.5%,继续

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8%,转入第一产业的占0.7%。在自营就业方面,从业的门类主要有: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店铺,占到一半以上;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卖早点、开办小饭桌以及从事裁剪缝纫、刺绣、编织、制作玩具等,约占29%;以自有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运客、送货、接送孩子、收购废旧物品等,约占6.8%;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修理各类车辆和家用电器约占5.6%;兴办文教科卫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美容美发培训、婚庆晚会主持等,约占3.6%;少数个体劳动者已开始走向合伙联手,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等,有的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约占1.5%。以上情况表明,下岗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很少数。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

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

下便是近几十名下岗职工的心态的调查

(一)化危机为机遇者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下岗职工,职业的变动并没有让他们自暴自弃,

而是在在困境中磨练了自我,重新自我定位,找准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血,自主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上老板。更有少数下岗再就业员工成为了乡镇中的模范代表,给同伴们树立了榜样。

(二)有就业,但也有精神负担

这类群体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

次调查看,这类群体多为短期临时就业工,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担心买卖蚀本。

(三)再就业难,难以适应社会

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中有

些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应大力相助。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招聘市场不规范

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再加上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让他们更是投鼠忌器。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失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给再就业带来诸多困难。

2、失业人员普遍没有技术,失业前所学和所做的工种给再就业挂不上

钩,因而再就业难。

3、两有人员就业十分困难,即有就业能力,没有就业愿望,有就业愿

望,没有就业能力。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属于弱势群体。存在着宁愿吃低保,不愿就业的思想,靠国家救济度日。

4、下岗失业人员,对用工信息闭塞,不畅通,就业只有找体力笨重,时间长,工资极低的工作,所以不愿意再就业。

5、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6、女性在就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多数企业一般都不喜欢招录女员工因为企业在使用女性员工时的成本高于男性,妇女出来和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竞争,还要承担生育、养育、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7、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村劳动力队伍庞大,并且农村劳动力观念落后,综合素质较差。大部分人存在故土难离、月是故乡明的思想,缺乏奋斗精神,害怕创业失败,害怕外出务工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丢面子。加上他们文化水平、技术技能普遍不高,所以转移较难。

8、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9、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10、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四、对策研究

1、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

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2、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要整合政府培训机构、高校、技校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规范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行为,开展丰富灵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培训专业有缝纫,计算机应用、家政服务、保安、按摩等。鼓励自谋职业,培训后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3、组织辖区内的失业人员参加区就业局组织的大型招聘会,失业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要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免费服务。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妥善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4、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积极和辖区内的企业沟通用工信息,使失业人员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对镇辖区内的两有人员实行重点帮扶,了解其家庭情况和生活现状,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积极扩大再就业工作,挖掘辖区外的就业岗位。给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加大劳务开发。与用工需求量大的地方签订合同。定期向他们输送劳动力。 加大女性在就业中的地位。鼓励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再就业培训。实现女性的就业再就业。

总结: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着沉重的失业和就业压力,但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克服

第三篇:《下岗工人再就业调查报告》

就业-------“ 救业 ” 进行时

年末将至,又是一年招聘高峰。一边是毕业生疯狂投简历、忙找工作,一边是在职员工跳槽、企业忙招工,而那厢下岗职业人员也不落后。在11月末,我利用课余时间到 崇川区南通大学钟秀校区北门 附近各个门市作了一项关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的调查,此地主要是提供学生吃住用行的主要购物场地,由于相对较简单,不需要有太多的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下岗工人再就业。

下面就是关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的相关调查:

一、 就业之现状

就业是民生资本,2010年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据统计,2010年约有2000多万农民工面临就业问题,需要解决就业难题的高校毕业生约有710万。大量的待业、失业人员给当前的维稳工作等带来很大的压力,可以说促就业是“保稳定”最重要最急迫的工作。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0 年就业目标

二、 国家为再就业所作出的政策

1. 面对突如其来的国家金融危机的影响,为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趋势2008年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三部门连续出台了“五缓四减三补俩协商”的“组合拳”;在推进结构升级的同时,积极支持经营状况好、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扩内需的项目规划也强调与拉动就业紧密相关。

2. 根据三部委部署,从09年至10年集中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帮助实现稳定就业;对失去工作返乡的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促进其实现转移就业或返乡创业;对失业人员(包括参加失业登记的大学毕业生、留在城里的失业农民工)开展短期技能培训等。

3. 《再就业优惠证》、《失业证》、《求职登记证明》等保护下岗职工能再就业的政策的出动。(另附:各证件的办理程序)

三、下岗人员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目前困难企业和亏损行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轻纺、冶金、森工、煤炭等行业和部分军工单位,下岗人员和青工也主要集中在这些行业和单位。

(一) 下岗人员构成情况。

1.下岗人员主要来自于过去长期被视为较好的行业或企业。通过网上资料调查了解,下岗职工主要分布在轻纺、冶金、机电、化工等行业。

2.下岗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下岗青工学历为初中或高中。

3.下岗人员多为生产一线工人,生产一线青工占一大半。

4.2000万名农民工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还未找到工作或失去了工作。

就业困难的农民工数量情况

(二) 下岗人员思想状况

下岗工人对下岗原因的认识主要有三种:

1.认为是国家政策造成的。在过去生产经营状况较好企业中的多数下岗青年认为,企业在经营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利润都上缴给了国家,企业不但没有积累,而且还面临设备老化、离退休人员增多等问题,现在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要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竞争,缺乏更新设备、购买技术的相应配套资金,这样企业只能是等死或“九死一生”。

2.认为国家把目前的一些困难转给了企业,企业又把困难转嫁到下岗职工身上。

3.认为是企业自身状况造成的。下岗青工比较集中地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开拓进取精神不够、生产经营决策不对路、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导致企业每况愈下。有的企业领导不能知人善任,任人唯亲,对购销等关键部门负责人管理不严;有的企业负责人挥霍浪费,中饱私囊,高于市场价格购买原材料,致使产品价格偏高、产品滞消,使企业陷入困境。由于企业领导的一些直接责任造成企业困难,使职工下岗。

4.认为个人自身能力水平较低也是下岗的原因之一。一部分下岗工人认为,他们在文化程度、专业技术、劳动熟练程度和工作态度等方面不如他人,也是下岗的重要因素。

(三) 下岗以后的心态

接受调查的下岗人员多表现为这样几种心态:

1.寄希望企业能尽快适应市场要求,再度振兴。他们认为,现在企业虽然困难,但还不必急于寻找出路,等企业情况好转,就回到原岗位。

2.有些工人认为,尽管下岗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是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再就业定会得到解决。“现在发展机会较多,只要自身努力,说不准情况还会比原来好。”

3.由于自身素质不高,不愿也不敢闯市场,只能靠所在企业发给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这类工人心态十分复杂,且多为女性或无专业技能的青年,占下岗青工总数近20%。四是“相信政府会解决好这件事”,觉得这只是或早或迟的问题。

四 、下岗人员的态度和想法

(1)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有的下岗人员说:“过去我家请保姆,现在我去当保姆,我才不干。”还有部分下岗人员特别是一些青年,不愿做一些脏、苦、累的工作,他们当中不少人认为”这些活我能干,并且能比外来工干得还要好,但是宁愿少拿钱也不想干。”

(2)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少下岗工人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生活和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3)对再就业认识片面。绝大部分下岗工人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

(4)下岗青工认为,“将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楚,现在即使自己找到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但没有了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总有朝不保夕的感觉,心里不踏实。有的即使想自谋职业,最终仍裹足不前。

第四篇:《东北三省四市国企职工生活、就业状况调查》

铁饭碗消失之后

——东北三省四市国企①职工生活、就业状况调查

谭琳 指导教师:刘少杰 发表日期:2006年1月21日

济的‚体制内人‛。这期间国家推行低工资、高积累、高福利、高就业的社会政策实现对社会的有效控制和整个国家的加速工业化。作为代价,改革以前个人的劳动技能强烈的依赖于其就业岗位,就业单位的行业性质和段时间里,单位成员终身受雇于企业,无法自行选择工作岗位,最终造成了职工劳动技能的单一化。由于个人在经济生活中无法独立于计划体制,缺少从事经济活动的空间和低工资造成了个人经济能力的低下。企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实施社会控制的一环,向社会成员提供就业

吉林大学:刘岩 靳枫 宋爽 张凇纶 胡礼君 田冠浩 人事安排决定了职工的劳动技能发展程度。在很长的一

前 言

‚东北三省四市国企职工生活、就业状况调查‛凭借社机会和医疗、养老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取得在社会事务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视野,运用个案访谈与参与观察相中的支配地位,个人在社会事务中依附于单位,社会力结合的方法对下岗职工生存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量一直没有真正形成。改革以前的中国,个人能力的发描述性、纵贯性的研究。

展被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点上;整个社会特别

在7月20日至8月20日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研究人员是城市中的工人阶层严重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对计划对伊春、抚顺、吉林、长春四个城市的近230名在职或体制形成了强烈的依赖。这也就是说在计划体制下我们下岗工人进行了走访,完成深度访谈个案82个。其中

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独立的个人和社会。另一方面由于行

抚顺期间调查的主要单位有西露天煤矿、老虎台矿、抚政权力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主导地位,靠近政权核心的党顺第一建筑公司、东北特钢集团、抚顺石化三厂、抚顺政干部和国有企业经营者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而普铝厂、耐火厂、望花区劳动就业局;吉林期间调查的主通工人则必须获得国家和单位的保护。中国社会的两极要单位有吉化集团、吉化股份、中航一集团5704厂、

结构在改革之前已经定型,我们的问题也从这里开始—

江北机械厂、铁合金集团;长春期间调查的主要单位有—

长春一汽、长春拖拉机厂、长春纺织厂、柴油机厂、南一个失去了独立个人与社会的国家,是一个缺少创造力通第六建筑公司、长春市困难职工帮扶中心、长春市人的国家,它必然会走向制度的僵化,丧失经济社会发展才市场;伊春期间调查的主要单位有南岔区、南岔森林的动力,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变革成为激发全民族活经营所。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国企下岗职工生活和就业力的选择。学术界一般认为进入9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困难的实际原因远远比我们之前理论假设中的劳动技能的改革开始触及原有制度的硬核,一体化经济政治模式单一化要复杂得多,因此研究人员在访谈中不得不增加逐渐松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经营者的权利加大,然而社问题设置,并延长了在抚顺、吉林的调查时间,调研的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国企职工缺少对企业运行的实际任务量远远超过了当初预想的程度。从下岗失业人影响和监督能力,在表达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处于不利地员阶层的现状和整体发展考虑,值得关注的问题不仅是位,地方政府与企业经营者的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社会制下岗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再就业,还有下岗失业人员的约;另一方面国企职工劳动技能的单一化和经济能力长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利益表达、社会希望等一系列问期被削弱的现实也使他们面对市场经济时表现出强烈的题。在这里我们并不试图提供任何答案,只希望能够通不适应,由此引发国有企业亏损、国有资产流失、失过我们的努力撕开问题的几个小角,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业、贫困等一系列社会转型难题。 窥探事情本身。

在‚煤都‛辽宁抚顺,城区139万人口中有35万人下岗失业;全市低保对象达到16.4万人。失业问题严重【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生活和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改革以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行政管理和生产经营相统一困扰城市经济的发展。比这更为重要的是国企工人具有的一体化社会,国家垄断性的占有和分配各种经济、社强组织性和同质性,在共同利益和情感认同基础上形成会资源。个人为了获得稳定的生活来源必须成为计划经的集体行动能力能够强有力的冲击社会结构,对社会稳

定造成威胁。因此在统一的框架下研究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中存在的问题,考察国企职工下岗后的生活保障,认识这一阶层表达自身利益的能力和方式,理解他们的心态和希望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企工人阶层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会产生积极影响。

1

① 在很多国有企业中同时存在“全民”编制和“集体”编制的工人,二者在同一个部门工作,却同工不同酬。这是由特殊的历史原因造成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这两种工人都视为国企职工。

一、计划体制后的失业与再就业

业环境。问题就出在这里„„

计划体制下的劳动技能发展

职工的劳动技能呈现明显的单一化倾向。 抚顺西露天矿一位38年工龄的装车工这样介绍他的“求职”过程:

‚我们都是下乡抽回城的,随父母就分配了,安排你

就是一辈子……‛

‚在厂子干了这么多年了,就这一个技术,都是老把这摊活的,别的就什么都不会干了‛

小。调查显示,在国家保障充分就业的社会政策影响

是对原有工作岗位劳动技能的提升。

发展情况:

‚就我这活,你到那,一天你就会,一瞅你就会,啥

下岗?那不能啊,就跟你们这么单纯。‛

令调查人员惊讶的是那位干了38年装车工作的西露天围棋有很高的修养。他向调查人员讲述了他的经历:

2

原因:

1500。现在咱就只400140袋面扛大都找了,找那都没用了。‛ 机关工作的文秘干部:

局长,让我们厂给他买套房子,300万,我们厂没给他 买,就把我们厂长给下课了。你不给我买,不用你当【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生活和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厂长来我都没看到过他,我在机关的,我都没看到过

给你下岗,出大力干不了,

道,工人没活,全下岗了。‛

国企改革在根本上触动了计划体制,国家直接管理单【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生活和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10000多吧。唯一的前途就10人下岗失业。出于同样的原因,在许多没有倒闭的企

多地方出现了不正常的下岗现象。

3【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生活和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极为不利。

社会资本对人力资本的驱逐

二.下岗后生计何来?!

难以再就业的的原因:

“技能没淘汰,就是没人找你。你又没关系……这行要用人也是用亲戚。‛ 有班上:

‚现在吧,有门道不下岗,一个月好几千,咱这样一分钱没有,你有本事,有技术没有用,老子英雄儿好汉,你爸爸厉害,你啥也不用干。

现在我们家亲戚要在哪当厂长或者段长,我就能上班去。我要有20000块钱搥上去也行。

那当段长,我就去当临时工去了,一个月开七八百块用你。你能去上班,人家就给你交保险了,啥都有你吧。‛

岗后他很快又回到了原单位:

‚我们原来是集体编制,2000年集体给我们买断了,

1000多了吧。现在干活的

30多年的顶多给一万来块钱(买

就得靠人。现在没人大学生下岗的有的是。‛ 资本下降,导致再就业难:

谁也指望不上了。没朋友了,自己顾自己吧。……‛

4

训情况:

‚在这培训的都有用,家政服务、月嫂、厨师、按用自己拿钱……‛ 员,培训已经失去了意义:

‚快50的人了,谁还去培训啊?对人岁数小的,30

来岁,20来岁有点用,学完了有地方要你,过35都不,他讲话:‘你着啥找活,一问,42,没人要。‛ 机构对他们作用不大:

‚政府也给你办个培训班啥的,我去过几次,有没有

工作效果不好,安排完就能挣400到500,你还解决不 了家里的生活。‛

技能的更新,找到新的就业途径。但对40、50人员来

生计问题。

就业市场不完善的影响

非技术岗位报酬过低是下岗职工生计困难的又一个原人员工人造成很大冲击。

抚顺街头零工市场一群下岗工人这样议论: ‚用农民工肯定是便宜,让我们全民的干这活,你得干。‛

40以

‚现在招工,要去一个月400到500块钱,真都不如低这是我们在访谈中,一名下岗工太黑,人有的是,400一个月你干不干?你不干,农民工干。就这价,农民工干也不容易。‛

支出,无法接受每月低于500 场不健全、对非技术劳动力过度剥削有关。

5

第五篇:《潮阳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的调查报告.doc》

关于潮阳区国有企业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民营经济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公有制经济有力竞争者,目前,我区国有集体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大部分企业已经出现停产半停产的状况,有的已经倒闭。据统计,目前我区大约有超过10000人的下岗职工群体,“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大量的下岗职工群体,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各界也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出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实现再就业。

为准确把握下岗职工心态,进一步加强对下岗职业的指导工作,有针对性、目的性地制订行之有效的再就业政策,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2011年8月,本人对本区今年5家进行改革的公有制企业所属的22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心态,面对面、点对点地进行调查了解,现将有关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心态基本情况【市国有企业失业人员生活和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经过阶段来的调查走访发现,目前我区大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主要存有以下四重类型的再就业心态:

心态一:渴望得到社会和家人的关心和支持。反映这一心

理因素的有143人,占被访总人数的65%。

在调查的下岗职工中,有对于长期以为国有企业是铁饭碗想法的绝大多数人来说,下岗无疑就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很需要别人的支持,特别是家人儿女的支持。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与帮助。他们认为,家人的支持以及政府和社会的扶持与帮助有利于他们实现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寻找新的岗位、实现再就业的关键。

心态二:渴望得到再就业岗位培训。反映这一心理因素的有115人,占被访总人数的52.3%。

目前,下岗职工对再就业培训这种方式已经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是在被调查对象中,也发现到一个问题,就是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我们现在进行的再就业培训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到每一个下岗职工上。

心态三:希望政府和社会能提供一个规范的招聘市场环境。反映这一心理因素的有55人,占被访总人数的25%。

据调查反映,目前,用工市场上存在一些欺诈现象,在他们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如有些单位并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煤体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广告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一来应聘的人就不自主成了他们单

位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是给他们带来精神上损失,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心态四:希望在实施再就业工程上应予分类指导。反映这一心理因素的有48人,占被访总人数的22%。

调查中了解到,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大概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下岗后能很快适应,感到下岗是一个好机会。他们有熟练的业务技能,再就业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希望得到一份能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

二是下岗后心理不平衡,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

三是家里有一些具体困难的,他们对工作选择不挑剔,只要离家近,不上夜班有休息日,能顾家就行。因此他们不难找工作,如保洁工、值班员,他们都能很快接受并干好。

四是比较有传统观念的人,他们的经历比较坎坷,多数插过队、下过乡,素质较高,下岗后家里生活条件随之下降,他们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二、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应注意的问题

1、开展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要重视,要从突破职工传统思想观念为重点,使职工认识到下岗不是绝路,而是生路,是机遇,把下岗职工的优势观念转变过来,克服心理障碍。

2、促进再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要积极摸索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途径,合理运用全区再就业政策,帮助下岗职工安排适应的工作和职位。

3、再就业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引进市场机制,调动县全社会教育、培训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的积极性。

4、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在扩大社会保障方面,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政策调整到位,宣传到位;二是通过区县把目标分解到各基层单位;三是抓住配套环节,加大执法力度;四是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在工作中,劳动部门一方面注意加快社会保险的社会化进程,解脱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结合当前多元化就业的新情况,研究制定个体经济组织、非正规就业和存档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暂行办法,解决了这一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

三、主要解决措施

针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存在的这四种再就业心态,我认为要正确地鼓励、指导他们真正走出下岗困惑,抛开思想包袱,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早日帮助其实现再就业。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重视和帮助。

1、要重视帮助下岗职工心理状态调整。职业指导人员在对下岗人员的指导中,应当有意识的去了解职工下岗后找工作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程度,确定其再就业的难度,从而有意识

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还应当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做他们工作,这样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起重要的推动作用。

2、要加大再就业培训力度。政府和社会要结合我区目前再就业的实际形势,坚持培训后再就业的基本方针,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加大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力度,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组织已上岗的人员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他们就业的本领。同时,应注重加强培训的内容研究,制订出比较适合市场和社会急需的工种培训计划,注意加大宣传力度,尽量让多数下岗职工选择。

3、要创建一个规范化的招聘市场环境。政府要加大力度,建立健全制度,整顿用工市场秩序,规范招聘市场环境。同时,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4、要注重职工再就业的分类指导。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下岗职工,应采用不同的职工指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要引导他们正视自己,解放思想,突破心理障碍,了解人才劳务市场现状,准确发现自身优势,鼓励他们在新环境中锻炼自己,推荐创造性的工作而且使其在原企业中无法发挥的才能和新职业。

5、要健全下岗职工的社会保障体系。要落实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制度,形成比较完善的独立于企业之外的社会

第六篇:《关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了解我市就业问题,促进就业工作,市政协社会法制民族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委员并会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王世英副主席带领下,于3月中旬深入米脂、横山、府谷等县,采取实地走访查看企业、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人力资源市场和听取汇报、座谈等方法,就我市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就业基本情况

(一)人力资源状况

截止2015年底,我市总人口为353.4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1.6万人,占17.4%;农村人口291.8万人,占82.6%。

按照我国法定劳动力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5周岁的规定,全市劳动适龄人口为218万人,占总人口的61.7%。其中城镇37.3万人,占17.1%;农村180.7万人,占82.9%。

劳动适龄人口中,在校学生31.3万人,丧失劳动能力的11.2万人,实际劳动力为175.5万人。其中城镇劳动力29.2万人,占16.6%;农村劳动力146.3万人,占83.4%。

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141.3万人,占80.5%,高中及中专24.9万人,占14.2%,大专以上9.3万人,占5.3%。

劳动力技能水平为:初级以下技能(含初级职称)10.9万人,占6.2%;中等技能(含中级职称)4.7万人,占2.7%;高等技能(含高级职称)1.2万人,占0.7%;没有技能等级的158.7万人,占90.4%。

(二)劳动力就业状况

至2015年底,城乡劳动力就业总数为166.4万人,未就业人员为9.1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91.3万人,占54.9%;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3.9万人,占14.4%;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51.2万人,占30.7%。从近几年三个产业从业人员数量总体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呈略微下降之势,第二次产业呈略微上升之势,第三产业基本持平。

第二、三产业从业的人员在几个重点行业的分布是:采矿业4.9万人,制造业5.3万人,电力、燃气业0.9万人,建筑业12.7万人,交通运输业5.3万人,批发零售业13.8万人,金融业0.4万人,七个行业合计43.3万人,占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7.6%。

在国家单位就业的有20.2万人,其中,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5.2万人,占25.7%;教育单位4.7万人,占23.3%;其他国有单位就业10.3万人,占51%。

(三)就业工作情况

我市就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人事、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持续保持着较为平稳的态势,为全市经济跨越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1、就业长效机制初步建立。2015年以来,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实行城乡统筹就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大做强劳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实施意见》和《XX市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等9个政策性文件,对政府促进就业作出具体规定和要求。各级政府把促进就业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促进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突出矛盾,初步形成了我市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格局。

2、就业总量整体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市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拓展三产服务业、能源化工企业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就业岗位,新增就业岗位从2015年的1.7万个,增加到2015年的 2.2万个,累计增加就业岗位15万多个,为下岗失业人员、城镇新增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3%以内,全市的就业局势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态势。

3、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坚持把扩大劳务输出作为推动统筹城乡就业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劳务输出人数由2015年的2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56.3万人,劳务收入由2015年的10.3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7.6亿元。为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4、多措并举实施就业援助。近年来,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开展党政领导交友帮扶促就业活动等措施,全市在治安、环卫、社区老年服务等方面开发公益性岗位3100多个,对4100多名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就业愿望的女40岁以上、男50岁以上的就业困难下岗失业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实施了就业援助。

5、就业服务框架基本形成。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从无到有,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求职登记、职业介绍、劳务派遣和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多项就业服务工作,2015年以来,累计开展免费职业指导 6.9万人,有2.65万人通过专场招聘活动实现了就业,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6、就业技能培训初见成效。目前,全市有14所职教中心,在校学生2.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民办培训机构30所,每年培训学员近万人。2015年以来,累计考发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13.4万份。同时,劳动保障部门结合形势需要积极开展了创业培训活动,2015年以来累计培训35期,1200余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4800多人实现就业。

二、“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和就业岗位态势

(一)劳动力供给情况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进入劳动适龄人口41.6万人,适龄人口中继续上学的大约31.4万人,不再上学需就业的10.2万人,高中毕业不再升学和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其中大学毕业生回榆林求职的按50%计算)20.4万人,“十一五”期间企业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约为4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8万人。【关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市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退出劳动年龄的19万人,年均3.8万人,年净增劳动力4.2万人。

(二)就业岗位增加情况

1、根据市、县(区)两级“十一五”规划,全市“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14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2.52万个。

2、“十一五”期间新增规模以下工业企业460户,据测算,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30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38万个。

3、“十一五”期间净增其它各类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社区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3500户,平均每户企业可新增就业岗位5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1.75万个。

4、“十一五”期间净增个体工商1.8万户,平均每户可新增就业岗位1.8个,共可新增就业岗位3.2万个。

5、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十一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预计投入2313亿元,据测算,可为灵活就业人员和非正规就业人员提供10万个就业岗位。

6、党政事业单位补充退休减员可新增岗位3万个。

以上六项共计新增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

(三)综合分析

“十一五”期间我市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为40万人,新增劳动就业岗位18.85万个,年均3.77万个,年劳动就业岗位供需缺口为0.43万个。加上外省市每年来榆务工人员约2.8万人,预计每年劳动就业岗位缺口为3.23万人。

三、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是我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也会大幅增加,就业形势总体相对比较稳定。但是由于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大、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以及择业观念陈旧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就业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从劳动力的供给来看,一是我市劳动适龄人口目前正处于高速增长期,每年新增劳动力约3万人;二是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镇,有约15万富余劳动力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转移就业;三是国有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化,有4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四是大中专毕业生求职的人数每年以5000人左右逐年增加,累计有近3万名未实现稳定就业;五是外省市来榆务工人员每年约2.8万人,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劳动力的需求增长看,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就业弹性降低,就业岗位的增长速度逐步低于经济本身的增长速度。因此,劳动力总量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结构性、区域性矛盾日益突出。工业结构中,原有传统工业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新上的能源化工项目大多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小,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占比例很小。同时,在企业结构中,随着市场竞争机制作用的发挥和企业改制工作的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绝大多数国有、集体企业将会逐步退出市场。中小企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区域差异方面,由于我市南北经济发展不均衡,南北差距越拉越大,使区域性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北六县基本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7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实现就地转移。如XX县,恒源煤焦电化有限公司拥有员工1928人,其中85%都是本地人;矿区的井下作业和冶炼工厂、建筑工地以及宾馆、饭店等行业里的艰苦工种几乎全是外地人,本地人不愿干;外来务工人员达2万多人,涉及全国三十多个省市。而南六县就业岗位少,80%以上的劳动力需要通过异地转移就业。

(三)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突出。由于劳动力供给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第七篇:《市城镇人口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十五”期间,是我国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开局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对于拓宽我市就业渠道,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市城镇就业和人民生活水平现状

2015年底,全市总人口292.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2.8万人,非农业人口39.74万人,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266万常住人口中,15—64岁人口数为176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66%,其中绝大部分为劳动适龄人口。

2015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3.03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 12.7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02万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8100人,较上年增加2055人,随着国家国企改革力度的加大和政策的调整,自2015年起,1998年开始进中心的下岗职工将陆续退出,变为失业人员,成为自谋职业者,也无形中增大了城市就业的压力。由此看出:与往年同期相比,我市城镇在岗职工人数平稳下降,登记失业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就业思想观念落后,就业渠道狭窄,结构单一,国有经济单位和城镇私营企业目前仍是我市劳动力配置的主渠道;城镇人口就业的压力还很大。因此,把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作为优先目标对目前我市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十五”期间,我市劳动就业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十五”期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完善,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以及我国加入wto,知识经济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势必影响我市城镇人口的就业。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劳动就业所面临的形势:一是自然的新生劳动力高峰和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不相适应所产生的富裕劳动力不期而遇;二是大量失业人员对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支撑能力产生的压力;三是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劳动关系趋于复杂化对传统的单一分配形式产生的矛盾。这些直接影响今后一段时期我市的劳动就业。

从大的环境来说,我国加入wto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具有传统色彩的劳动就业带来机遇和挑战。就全国范围而言,加入wto后,对我国经济领域各方面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入世对具有竞争优势行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工业以及服务业、旅游业等。据专家预测,入世7年内,就业岗位增加的行业是纺织、食品、商业、服装业、建筑业以及基础设施等领域。另据分析:中国的劳动力和劳动力后备情况又决定了我们劳动力的成本仍然很低,因此,加入wto后,对中国下岗职工的威胁和影响不会成为一个很关键的影响社会不稳定的问题。我市是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类型,工业化、城镇化程度不高,信息技术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极小。所以,加入wto后,在短期内,对我市传统就业状况所带来的冲击不会太明显。

二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就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市城镇人口就业情况调研报告】市城镇人口就业情况调研报告。随着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三大产业的结构日趋合理,其比例将由2015年的30:25.6:44.4调整为“十五”末的22:34:44,尤其是农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后,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员相应减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转而从事农村加工业,或是流向城市或小城镇,从事建筑业以及第三产业。大量的农村人口以及外来进城务工人员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必须有足够的就业机会来保障。

三是安康自身经济发展的内在张力为城镇人员就业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启动实施,西康铁路的投入运营,安康中心城市建设力度的加大,安康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建筑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旅游、商业、餐饮业、交通通讯、房地产、金融保险、物业管理以及各种新兴的服务性质的就业岗位明显增多。

三、实现创造就业的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建议

就业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经济增长必定带动就业的增长,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必要条件。在当前经济条件下,实行就业优先政策仍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就业优先就是劳动者基本生活保障优先,它要求社会发展过程中,就业岗位的增加要优先于社会收入水平的提高。今后,我市面临的问题是在经济增长率9%左右的条件下实现相对高的就业增长率,保证相对多的人员就业,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在就业渠道方面,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采取相应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延缓就业压力,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城镇就业的机制。

(一)实行扩大就业导向的经济增长策略,有计划地发展劳动密集性产业

我市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经济发展质量不高。“九五”期间,平均每年以9.5%的速度增长,但扩大就业机会往往是有效地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相结合的结果,因此必须选择适合的最具潜力的创造就业机会的领域,有计划地发展制造、建筑、餐饮等劳动密集性的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以及个体经济,发展劳动密集性和就业要求条件相对较低的如房地产、娱乐业等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投资于劳动密集性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吸纳大量非熟练劳动力,为贫困地区创造就业。促进发展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政策并不需要大量资本引导,主要是政策投入,最重要的是为他们创造平等的机会,包括降低竞争性市场准入条件,取消各种人为设置的障碍,为他们提供融资渠道和金融服务等。

在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时,不断加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消化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城镇就业的重点是向第三产业转移。通过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劳动力市场的放开,特别是城镇第三产业包括非正式部门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多种经济成分尤其是民营经济在吸收就业方面的潜力。而且,只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业基础地位,逐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就可以在农村和城镇之间维持一种相对的平衡,而不致于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而对城镇人员就业构成过大的压力。

(二)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分流农村富裕劳动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小城镇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117017/

推荐访问:农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企业财务状况调查报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