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

来源:各类报告 时间:2016-04-29 12:00:04 阅读:

【www.zhuodaoren.com--各类报告】

第一篇:《县城食品行业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县城农贸市场、中小餐饮、小食品

行业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行业快速发展,品种日益丰富,但其数量多、规模小、分布散、条件差等问题也逐渐凸现出来,成为现阶段影响县城卫生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农贸市场、中小餐饮、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农贸市场、中小餐饮、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科学监管, 消除食品安全隐患,杜绝食品安全事故发生,是现阶段乃至今后长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去年开展对农贸市场“四打击四规范”专项整治、餐饮服一条街专项整治、白酒专项整治的基础上,在全县开展食品经营主体调查,初步掌握了辖区食品小企业小作 坊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县城食品行业现状

(一)农贸市场、卤食店、小食品店的现状。

XX镇辖区内有农贸市场2家,卤食店62家,糕点店12家、小食品店36家。从业人员8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下学历。

(二)中小餐饮、职工食堂、糕点、冷饮等的现状。 经调查,辖区现有可统计餐饮服务单位650余户,县城263户,90%以上为小型餐饮店。已取得许可证187户,无证76户,无证的经营户主要集中在小吃一条街的小餐饮店和综 - 1 -

合市场的茶楼,规模较小的企业和单位食堂无证现象也比较明显。

(三)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现状 。

经调查,辖区现有食品加工小作坊67家,已获得营业执照的12家,证照不全的55家,其中:白酒13家,植物油17家,粮食加工品15家,肉制品9家,饮料2,糕点及其他食品加工11家。调查显示,67家小企业小作坊,绝大多数是家庭式作坊,企业人员构成基本上是由家庭内部人员组成,共有从业人员500余人,其中大部分是初中及以下学历。

二、食品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贸市场、卤食店、小食品店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贸市场内经营者主要构成为失地农民、下岗职工、残疾人士等低收入、低保障的人员,形式多为家庭式经营,对于规模小、收入低的摊贩来说,办理健康证费用较高。导致食品流通经营主体办证率低,取证主体未按相关规定亮证;

2.市场开办者在商品划行归市、摊位设臵规范、环境卫生整洁、消杀“四害”达标等方面应进一步加强管理;

3. 市场开办者应完善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建立促进城区集贸市场环境卫生整洁的长效机制,使环境卫生整治的成果不断巩固和提升。同时,未建设食品快速检测室;

4. 农贸市场、卤食店、糕点、小食品店管理者机从业人员法律意识单薄、从业素质不高。对于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安全等相关知识未深入学习。

- 2 -【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

(二)中小餐饮、职工食堂、糕点、冷饮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业态水平偏低。

目前XX县辖区内餐饮单位发展不平衡,整体业态水平偏低,90%以上都为中小型餐饮,特别是小餐饮店投入成本低,硬件设施、卫生条件大多达不到餐饮许可的要求,导致部分小餐饮店证照不全现象。特别是小餐饮店流动性很强,执法人员不能准备有效的了解开歇业情况,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小吃一条街作为XX县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将流动食品摊贩及烧烤、夜啤酒等小餐饮的经营范围集中设臵,但缺乏整体规划和准入管理,小吃街内经营户大多没有固定经营门面,采用搭建的临时性建筑经营,餐饮摊贩流动性大,给排水、电力及燃气系统不完善,卫生条件较差,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3.餐饮经营户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淡薄。 中小型餐饮负责人大多对相关法律法规了解不足,缺乏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在平时的管理中多注重门面环境,对操作间的管理松懈,“三防”设施不完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食品安全服务意识,小餐饮大多没有工作服,个人卫生较差,管理起来较为困难。

4.原料来源管理混乱。

中小餐饮单位食品原料来源途径复杂,对购进原料只进 - 3 -

行简单的外观验收,无进货验收记录,索证索票制度执行不到位,大多找不到购进原料的票据。原料贮存条件较差,有的将食品及食品原料直接放臵在地上,无防潮、防虫、防鼠等措施。

5.机关企事业食堂基本信息掌握困难。

机关企事业、建筑工地食堂类因经营或服务性质与社会餐饮不同,主要对内部职工提供餐饮服务,不对外经营,如单位不主动申请许可,监管部门对于食堂的基本信息收集比较困难。

6.监管力量薄弱。 目前餐饮监管力量相对于监管对象来说,人员少、装备差,监管任务比较重,疲于应付各种专项检查和保障任务,在监管手段上也比较单一,限制了餐饮业整体监管水平的提升。

(三)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存在的主要问题。 食品小企业、近年来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监管力度不断加强,但通过对辖区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实地调查发现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仍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有许多深层次的政策层面 和操作层面的问题以及困难,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制定指导性的 政策和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解决。

1.准入条件操作性不强。

我县辖区内90%以上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的生产加工设备 简陋,工艺简单,没有产品执行标准及食品加工工艺流程,- 4 -

周边环境和生产加工场地环境不符合规定,卫生标准难以达到国家要求,均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在短期内也难以达到,导致许多食品小企业小作坊出现证照不全现象,不少企业仅有营业执照甚至无证无照而长期生产食品。根据当前我辖区经济发展和群众的消费需求,又不可能将这些未达到准入条件的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一律取缔,也取缔不了。况且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还存 在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也给监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业主安全意识差,生产工艺落后。 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技术培训,固执使用 传统工艺。大多经营者认为,从事小企业小作坊加工食品多年,从来也没有人吃出什么问题来,认为自己的工艺没有大问题,并不认为会随着人体健康指标的提高而产生安全隐患。

3.企业作坊规范化管理程度和自律意识低。

食品小企业、小作坊质量管理薄弱,绝大多数小企业、 小作坊无质量管理制度,无控制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食品生产的随意性很大,主要靠业主的主观意识指导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基本是靠经验去控制,用传统的眼看手摸鼻闻等方法去判断产品质量没有一套规范的验收程度,大多无产品质量检验员和检测设备,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低下,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

4.生产条件差,卫生状况堪忧。

食品小企业小作坊,特别是农村城乡结合区豆制品、熟 - 5 -

第二篇:《关于我县食品产业的调查与报告》

一、我县食品工业基本情况

食品工业是一个传统的生产加工行业,在台前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发挥了很大作用。尤其是面粉加工业,在全县的经济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截止到2011年6月,全县食品加工企业及个体加工厂共计59家,其中面粉加工企业21家,食品厂35家,冷冻厂3家,年产值达到45亿元,从业人员4419人。全县面粉企业加工小麦能力130万吨/年,乳制品企业生产能力6050吨/年,肉鸡加工能力3万只/年。其中,日加工小麦260吨以上的面粉企业有7家,分别是向荣面粉、亨达利面粉、豪门面粉、三星面粉、天府面粉、宏达面粉、前丰制粉,已接近濮阳市中粮面粉公司的生产规模。

食品加工业作为我县的主导产业,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产品品种多,加工链条较长。目前,我县食品加工业的产品品种已达20种以上,规模较大的有:面粉、面条、麦芽糖、乳制品、瓜籽、牛羊鸡肉、果冻、小食品等。其中面粉加工业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实现了由简单机械加工向机械化生产发展,由单一的低级产品向多样化、精细化产品发展,并由此衍生出了饲料加工、麸皮经销、粮食购销等相关行业,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一定成绩。二是食品加工业已显现规模经济的优势。近年来,我县食品加工业走过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持之【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

以恒,不断发展的艰难历程。机器设备逐步更新,食品加工企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起步,从开始较为低级的单机生产设备,逐步发展演变为较为先进的生产设备。据了解,我县的向荣、前丰、宏达三家较大规模的面粉加工企业,当前所引进设备和生产工艺均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提高了加工,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食品加工企业无论从设备、规模、产品、效益均已显现较为强劲的生命力,且为今后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三是面粉加工业已经跨入外部市场。随着面粉加工业的不断壮大与提高,面粉加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崭露头角。面粉加工产品向多样化、多品种方向发展。几个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产品从初期的单一产品向多品种方面发展,主要产品有精粉、挂面、龙须面、面条等,产品质量有所提升。面粉加工企业市场准入队伍逐步扩大。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县委、县政府积极帮助我县较大规模的面粉加工企业申请市场准入证,并成功进入东北三省、内蒙、四川、北京等省市市场。

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食品加工业尽管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筹资能力不足。新上技改投入资金,流动资金的不足仍然是我县食品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大部分企业筹资困难,融资能力小,融资的渠道狭窄,主要靠自身积累,减

缓了发展速度。以向荣面粉有限公司为例,该企业2008年以来来,就计划投资6000万元,进行二期建设,扩大生产规模,引入面粉深加工项目,2009年开始向省农发行申请专项贷款,但到目前一直未能争取到,加之该企业2009年12月,又在镇产业集聚区购地30亩,拟依托老厂建设一个饲料加工企业,流资不能抽调,扩建资金缺口大,二期迟迟不能动工。

(二)企业管理粗放,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我县食品加工企业除了个别较大企业外,多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小型个体企业,大多数企业实行家庭式管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很不健全,相当一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文化水平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满足于小富即安,固步自封,缺乏市场忧患意识和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开拓进取精神,食品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紧密的产业链条还未形成。该产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企业往往是单打独斗,集约效应差,形不成市场优势;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差;从种植到加工到市场,各产业要素很不完备,产业链条远没有实现紧密的连接。企业规模偏小,缺乏技术创新的活力和能力。产品技术仍以模仿和引进为主,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四)产业集聚低,重视程度不够。由于我县产业集聚区的定位,影响了食品加工企业的引入力度,使我县的食品加工业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发展,制约了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我县食品加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领导、制定优惠政策,促进食品工业发展。一要进一步完善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研究发展措施,进行重大问题的调研,分析预测市场,发布食品工业动态信息。努力实现农产品加工业与种植业、养殖业、贮运业和商贸服务业三个阶段性行业的紧密结合。二要建立食品工业产品监测、评估、验收机构,使食品工业能够规范、健康有序地发展,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三要制定有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保障政策,如在原料生产上,正确引导,推进农产品规模生产与经营;在激励措施上,对发展食品工业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四要制定食品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招商引资、吸纳社会存储、技术引进、新产品开发,税收等方面制定必要的奖励,激励措施,为发展食品工业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二,科学规划,集约发展,全力推进食品加工业产业升级。面粉加工产业在我县食品产业比重较大,要确定围绕

面粉加工产业发展这个重点和主题,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确立规模发展优势;要瞄准面粉加工主导产业,围绕面粉加工产业建基地、建市场,确立产业特色;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连片发展,要用园区兴产业、产业育龙头、龙头促发展,逐步形成大产业、大布局、大发展的新格局。

第三,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职工队伍。凡被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食品加工企业,要给予重点支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加快发展步伐,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和抗风险能力。人是最主要的生产因素,可以说市场经济就是能人的经济。过去搞引进、搞考察、搞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招贤纳才,培植生产要素刻不容缓。首先是完善人才储备库。特别是从市场意识、战略意识、决策意识、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等方面做出统筹安排,打破各种限制储备人才。其次是制定发展措施。在外评聘人才,包括企业、科研院所等,均要明码标价,吸纳人才。在内部注重员工技能竞赛以及奖励等措施,使食品工业的管理、技术、营销、开发跃上新台阶。

第四,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品企业要制订和完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逐步建立起以

第三篇:《全县清真食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全县清真食品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宁夏是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Moslem food)是穆斯林群众特有的饮食。作为首府市的永宁县目前在全国“叫得响”的、优势突出、规模生产、批量销售的清真食品品牌比较少,清真食品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对我县经济发展促进作用和影响力太小,这与我区的民族特色是不相适应的。为了解我县清真食品发展状况,找出清真食品发展速度缓慢、清真品牌“打不出”、“叫不响”的原因,县政协受县人民政府委托,于4月28日组成清真食品发展状况专题调查组,由政协叶成副主席带队,组织经济科技界、民族宗教界的委员,会同县发展和改革局、政府办、宗教事务局对我县清真食品发展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其目的在于了解情况,找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对策,促进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使其成为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

一、基本情况

清真食品大体可以分为生产类、加工类和流通类,相对应的清真食品为成品、半成品和方便食品。这次全县清真食品发展情况的调查主要针对已取得清真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通过实地抽样调查、发放调查表、座谈讨论等形式进行。

目前,我县已取得清真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17家,全部为非公有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家,占23.5%,这四家分别是伊品集团公司、宁夏新星月生物工程公司、宁夏北方乳业有限公司、宁夏全味乳品有限公司。调查的17家企业中,除宁夏国康科技实业公司正在建设,没有生产, 1

小叶饼子店规模太小,两家没有填报相关的调查表格外,其余15家企业的总资产为2.60351亿元,总负债1.89519亿元,资产负债率为72.8%。

在被调查的企业中,7家企业已经注册了商标,分别是“伊品”、“万利”、“新月”、“嘉惠”、“纳家户”、“回乡缘”、“老油坊”。其它10家从事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还没有注册自己的商标。从抽样调查和调查表格显示,已经取得清真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全部符合清真食品生产、加工的有关要求。

从生产经营情况看,17家企业整体发展状况良好。2004年实现产值2.7448亿元,占全县年生产总值的15%(不含各清真餐厅的产值),同比增长17.6%,实现利税1628万元,同比增长82.8%。几家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前景十分看好,如宁夏伊品集团清真食品2004年的产值为1.7亿元,较2003年增长13.3个百分点,2005年产值预计达到2亿元;新星月味精2004年产值6380万元,同比增长64.4%。另外,伊品集团将新上2.5万吨赖氨酸项目,北方乳业1万头奶牛养殖基地即将建成,这几家清真食品生产厂家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企业效益也将近一步提高,企业清真食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将同比提升,这对我县清真食品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

1、企业规模不大,市场份额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清真食品生产企业分散经营、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企业各自为阵,多数小打小闹,没有去扩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扩大市场分额。例如清真牛羊鸡的屠宰、加工、销售我县就有5家企业,但从调查的情况看,企业规模都不大,效益也 2【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

一般。

2、企业经营品牌意识淡薄,服务跟不上。现代社会,品牌是超额利润的主要来源。企业有影响力很大的品牌,许多顾客就会慕名而来购买你的清真食品。被调查的企业还有10家没有自己的品牌,这样就很难有好的发展前景。《金融世界》杂志公布的麦当劳品牌“MeDonald’s”1997年的评估价值为199.39亿美元,我们没有评估过自己的清真品牌,这项工作可以不用去做,因为它的品牌价值显而易见,但是它为什么具有这么高的品牌价值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的。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服务工作。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在清真食品的加工、流通方面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国内“海尔Haier”等一些国际知名品牌已经打响了“服务战役”,国际知名品牌“肯德基”想必很多人都知道,也享用过它的产品。

3、企业缺乏必须的资金扶持和必要的政策支持。实地视察的几家企业对此普遍认同。缺乏资金,企业难以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同时也无力扩大再生产,规模化经营受到限制。政策支持主要是政府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鼓励、引导、同一类型的企业进行联合、联营,制造清真食品的“巨轮”,便于抵御市场风险,利于“扬帆远航”。其它方面清真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需要政府在立项、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4、宣传工作做得不够。一个好的产品不能没有宣传,清真食品要占领最大的市场离不开宣传。在这次17家清真食品企业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清真食品的宣传工作做得普遍不够,有的只是在本县本地区很小的范围内做做宣传,有的几乎没有做过宣传,这对清真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极为不利。

3

三、几点建议

清真食品应该说是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虽然它在我国的历史不长,但是它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东方文化和饮食业文化的精髓,而且在此基础上开创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例如我县“伊品”味精就很具有代表性,再比如刀削面、油香、羊杂碎等清真食品也特别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清真食品没有肯德基、麦当劳、伊利、蒙牛那样“叫得响”、那样畅销呢?我们除了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营销理念、标准化的配方及生产过程外,我们还缺少很多东西。针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和对未来市场的把握,我们提出以下几条发展清真食品的建议:

1、要加强三种意识。

这三种意识不仅生产清真食品的企业要具备,就是为它们提供服务的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同样也要具备。一是加强品牌意识。要在我县民族特点现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的知名清真品牌。首先要在清真食品的饮食方式上进行优化,把两种或几种清真食品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合理的套餐模式;其次是要筛选出精品,把生产、经营、销售、服务几个环节的工作往精做,创出精品形成品牌效益。二是加强市场意识。市场是产品的归宿和生命所在。一个品牌产品,不仅要占领本地市场,还要注重连锁经营、搞集团化,靠规模抢战市场;要追逐现代人追求流行、追求时尚的心理,抓住消费者求新、求变、求奇、求特的心理,以变应变,顺应市场发展的要求;要把清真食品的经营方向连锁化、产业化、集团化,由一个点向外辐射,形成网状的覆盖面,扩大知名度,提升影响力。政府要在改善经济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将发展民族品牌特别是清真食品纳入其中,结合“工业强县”、“旅 4

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将该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加强宣传意识。宣传要多角度、多方位的开展。企业要通过媒体在最大范围内宣传自己的清真品牌,也要注重通过本地的客商、来宁投资的客商宣传自己,政府及各部门也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宣传清真食品品牌的责任。要摆脱“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思想,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自己的清真食品,宣传自己的清真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此加大对消费群体的吸引,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最高的目标要求和科学、合理的运行体系。

高质量、高品位、快捷方便是发展清真食品市场的前提。现代人的生活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们不光追求填饱肚子、追求数量的基本要求,而且渴望卫生、方便、快捷、营养型的健康食品,清真食品在这方面占有比较优势。

合理定价、物美价廉是搞好做活清真食品的保证。作为清真食品生产商家当然不会忽视这个问题,精明的消费者自然更不会忽视价位这一重要环节。多数消费者在餐饮时都比较注重价格因素,追求的是物美价廉、经济实惠的饮食。所以在价格方面,经营者应量体裁衣,一方面考虑消费群体的消费实际,切莫片面地追求档次而失去大部分的市场;另一方面清真食品要始终保持同大众喜爱的洋快餐在价位上的明显优势。只要清真食品合理定价,餐有所值,就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优质服务、时尚的就餐环境是赢得市场的基础。在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进入中国市场短短十余年时间里,平均每年以近20%的速度扩张,每年从国人的口中卷走几十亿元,其中的原因除了它们的口味大众喜爱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 5

第四篇:《关于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政协食品安全专题调研组

(2009年8月27日)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也影响着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构建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群众吃上放心食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8月上中旬,县政协专题调研组在王金成副主席的带领下,对我县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食品药品监管、农业、畜牧水产、质监、商务、工商、卫生、教育等有关部门和龙阳镇、岩汪湖等乡镇进行了座谈和专题讨论,对种养殖基地、食品加工作坊、餐饮店、超市、农贸市场和学校食堂等食品经营主体进行实地察看。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主要成绩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关职能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有关规定,履行职责、依法监管、综合治理了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初步规范了我县食品市场秩序,打击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犯罪行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1.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县委、县政府切实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县食品安全领导小组与县放心食品工程办公室,搭建了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组织协调的工作平台。落实了“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部门职能;监管制度进一步健全,监管工作有序开展,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控,为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2.相关部门责任明确。县政府按照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监管原则,划分了各职能部门的监管职责,明确了政府负总责,食品生产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农业、畜牧部门负责食品源头监管,质监部门负责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工商部门负责流通环节监管,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餐饮消费环节监管(机构改革未到位前由县卫监所代行监管),商务部门负责生猪定点屠宰环节监管,县商务局所属“放心办”负责

综合协调。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目标考核范围,形成了政府负总责、责任部门各负其责的监管责任体系。

3. 初步构建了乡村两级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延伸信息触角。创造性提出了“农村食品安全和消费维权一组一站建设工程”,即乡镇成立了农村食品安全和消费维权领导小组,村级设立了农村食品安全和消费维权联络站。目前全县已在龙阳镇、太子庙、株木山、周文庙、蒋家嘴、罐头嘴进行了试点,6个乡镇的百多个个行政村建立了食品安全联络站,切实加强了食品流通与消费环节的监管,使食品监管信息触角逐步延伸到行政村、居委会。【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

4.加强了标准化生产和源头管理。成立了“汉寿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县花木兰蔬菜批发市场和东套市场都建立了蔬菜农残检测室,在聂家桥生猪交易市场和南湖定点屠宰场设立了生猪检测站,开展快速检测。初步形成了检测体系框架。

5.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农业、畜牧水产部门对种子、化肥、农药等进行了专项整治,查处违禁使用和滥用饲料添加剂、生长激素等行为;质监部门专项整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打击了在食品生产加工中的掺杂掺假等违法行为;商务部门加强生猪屠宰管理,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病害肉、注水肉等不违法行为;工商部门专项整治食品流通市场,清查假冒伪劣食品;卫生监督所专项整治餐饮业;放心办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打假、专项检查,重点狠抓了县城区临街设灶、农村赈酒备案等专项整治,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热点、难点问题。

二、当前我县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1.食品生产环节存在隐患。一是初级农渔产品生产源头污染比较严重。调查发现,我县部分农资经营店仍然销售甲胺磷、呋喃丹、杀虫米等高毒、高残留农药。部分种植、养殖户为谋求经济利益,在生产过程中乱用化肥、农药、生长激素,甚至非法使用违禁药品,导致农渔产品有毒、有害物质增多,药物残留量超标。二是食品生产加工业状况不容乐观。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产业总体水平较低,生产规模较

小,分布较散,管理较乱,环境较差。县质监局调查统计,全县240余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小作坊中,卫生许可获证的仅有57家,仅占总数的23.5%。全县众多的米粉、面条、糕点加工等作坊无一家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全县数十家桶装水生产企业也只有4家取得了食品生产许可证。在全县已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57家企业中,获得

A 级认证的只有中央粮食储备库一家,获得B级认证的只有6家,其余50家只获得C级认证。

2、食品消费环节问题仍很突出。一是学校内及校门口的食品卫生状况堪忧。从我们对龙池、一中、二中食堂调查走访的情况来看,除龙池情况较好,一中、二中食堂都存在着食堂内环境欠整洁,防蝇、防尘设施不足等问题,学校食堂与校内超市在坚持索证索票,建立进货台帐上欠规范;校门口食品经营多为小吃群、小摊点,许多包装食品经常露天摆放,风吹日晒使食品在保质期内就已经变质,严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二是无证照流动摊贩、“夜市排挡”问题较多。无证照流动摊贩和“夜市排挡”在县城及各乡镇均有存在,大多集中于广场、农贸市场以及学校周边等人流密集地区,这些无证照流动摊贩、“夜市排挡”无保洁、消毒等设施,卫生条件差,“三无”、假冒伪劣、过期变质食品较多,严重危害到群众健康安全。三是食品包装的安全状况令人堪忧。大量回收废旧物品制成的食品包装容器直接接触入口食品,其有害成分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可忽视,如方便袋、快餐盒、一次性口杯等。四是由于食品添加剂的检测工作比较复杂,是否存在食品加工者擅自添加或多加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掺杂掺假的现象很难发现。

3.食品安全检测及预警体系不健全。我县食品安全检测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目前,我县从事食品安全检测的机构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质监局产品质量检验所、食品药品监督局、农业局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此外还有畜牧水产局已购臵设备正准备筹建检测中心,而获得质监部门计量认证,能够出具有法律效力检测结果的检测机构有疾控、药监和质监三家。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所有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大部分检测都是到省市完成,往返交通费除外,每批次的检测费用在千元以上。如畜牧

水产部门、农业部门有相关高级的检测设备,但却缺乏检测技术人员,即便能做的一部分检测项目,因为没有通过检测机构认证,其出具的检测结果也不能作为处罚依据。相反疾控中心有资质、有技术力量,但因为设施不全,目前只能做部分项目检测。二是检测面不宽。到目前为止,我县还未形成从农田到餐桌整个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检测网络,除了农业部门对花木兰、东套市场的蔬菜水果进行抽检,畜牧部门对聂家桥生猪交易市场、南湖生猪屠宰场对生猪进行抽检外,市场上销售的大部分农、畜产品未经任何检验或是经“蜻蜓点水式”检测就进入百姓家直接食用,存在潜在的安全隐患。三是检测标准较低。农业局检测过的蔬菜水果能够保证不会引发急性中毒,而不能保证慢性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畜牧水产局主要对生猪的瘦肉精、5号病等进行抽检,而对其它激素、抗生素等是否超标不作日常抽检。

4.食品安全监管经费短缺。食品监管经费未能全部列入县财政预算,列入财政预算的也远远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综合协调监管的需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测的购样费、检测费是一项不小的开支,如果不解决相关工作经费,直接影响质量监管工作的开展。

5.食品安全协调工作还不到位。一是食品监管体制改革未到位。《食品安全法》已于6月1日起实施,明确了各职能部门分段管理的职责,但从省里到县里至今没有具体改革方案。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没有食品安全管理的人员编制,《食品安全法》要求,卫生局餐饮卫生监管、食品卫生许可职责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而餐饮环节监管职责的移交由于缺乏执法主体而面临困难。另外如卫生行政如何综合协调省市直管的工商、质监、药监等部门,都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应解决的问题。二是放心办协调作用有限。放心办属县商务局归口单位,难以有效协调县直正科级单位,更别说协调工商、质监等省市直管单位了。加上放心办主任身兼蔬菜办、化学危险品管理等多个工作职责,协调工作力不从心。三是信息公开制度尚未建立。从近几年发生的在全国影响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来看,有关食品安全的官方信息往往滞后于新闻媒体,从而导致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产生一定程度的忧虑。从本次调研也可以看出,各执法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及食品安全的具体情况缺乏有效的内部通报制度、信息发布制度及公

示制度和与群众沟通互动的法定渠道及长效机制。四是乡镇食品安全工作有待加强。目前,我县所有乡镇都成立了食品安全工作班子,明确了分管领导,但由于我县食品安全考核属于安全生产考核中的一个子项,没有建立与食品安全工作重要性相匹配的考核机制,乡镇党政主职无压力,分管负责人身兼数职、精力有限,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使得大部分乡镇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没有真正启动。

三、建议

1.健全组织体系,强化监管合力。安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是一项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必须多部门配合。要理顺监管体制,梳理监管职能,消除责任盲区,形成合理、明确的分工。一是理顺监管体制。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组建“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切实发挥食品安全委员会协调指导作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和分析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统一协调指导食品安全监管和整治工作,及时解决食品安全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按照《食品安全法》规定在县卫生局设立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日常综合协调。二是履行监管职责。各监管部门应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职能划分,从大局出发,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协调配合,积极发挥监管工作主力军作用。在分段负责的基础上,加大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联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及时查处食品质量问题严重或整改达不到要求的经营主体。三是成立乡级食品安全机构。没有成立乡级食品安全机构的乡镇,由乡镇政府牵头,乡级卫生院、工商所、农业综合服务站、畜牧站等部门参与,成立乡级食品安全机构,协助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及相关监管部门开展工作。四是健全协管网络。探索建立有效的乡村食品安全联络员激励和约束机制,实现各乡镇食品安全联络员、消费监督员、质监协管员、药品信息员“四员合一”,切实发挥基层监管作用。各监管部门应在行政执法人员专职监管的基础上,立足管辖领域,分别从乡镇、社区、村委会、居委会、相关行业协会、生产经营企业、离退休人员中聘请有一定法律知识,熟悉本领域食品安全知识和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员担任协管员、信息员等,建立起本部门所辖领域基层全覆盖协管网络,把食品安全监管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乡、村及每一家食品企业和小作坊,消

第五篇:《某县食品安全现状分析报告》【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

***县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质量安全分析报告

(2012年)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质监部门作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以食品生产加工为主,生产地与销售地相分离)监管主管部门,做好食品生产环节监管工作,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2012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为主线,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工作重点,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为核心,以高度负责的态度,严以律己的作风,从严监管,切实履行好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职责,全县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呈现良好态势,全年未发生一起加工食品质量安全责任事故,为建设黄蓝经济示范区、和美幸福新***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全县食品生产企业基本情况

(一)食品生产加工状况

1、食品分类情况。截止2012年底,全县共有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食品相关产品企业、小作坊共计28家。其中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1家,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

艺不同,其中有糕点5家,酒类4家,大米3家,水产品加工2家,食用植物油3家,小麦粉1家,酱油、食醋1家,豆制品1家,桶装饮用水1家。小作坊3家。食品相关企业4家,其中有食品包装材料1家,食品添加剂2家,化妆品1家。

2、食品企业规模及利税情况。截至2012年底,全县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家,分别是山东万得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市挪亚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省***县酒厂、山东省喜民乐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其销售收入共计3.8亿元。

3、食品企业从业人员。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1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食品企业和小作坊总数的57%。企业人数10人~50人的有5家,50人~100人的仅4家。

(二)食品产品质量状况

1、随着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企业质量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其中山东省喜民乐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是经***市政府认定的“***市政府放心快餐便民工程”食品唯一生产企业,2012年顺利承担滨州全国糖酒会团膳、亚洲沙滩运动会面点、烘焙食品的供应任务,并被亚沙组委会授予“优秀供应商”称号;山东万得福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精炼大豆油远销南非、俄罗斯、土耳其、荷兰、

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扩大了***食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有力提升了我县食品产品质量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积极推行产品质量认证认可工作。通过积极引导帮扶,全县已有7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2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了HACCP认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3、质量总体水平。按照县政府下发的《***县2012年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计划》,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督检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风险食品的抽查力度,增加抽查频次,今年以来共检验食品199个批次,合格率为98.5%。市级监督抽查36个批次,合格率91.7%,省级监督抽查22个批次,合格率95.4%。

二、2012年采取的措施和主要做法

1、扎实开展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重点监督企业落实原料进厂查验、生产过程控制、产品出厂检验及销售记录制度等主体责任;监督企业持续保持必备的生产条件和环境现场,防止降低生产加工条件及质量安全要求的情况发生。对不按规定落实记录、查验制度,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或未索证索票、票证保留不完备的,责令限期整改。

对提供虚假票证或整改不合格的,一律停止其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对因未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而销售、使用含非法添加物质的,责令停产、停业;对故意非法添加的,一律吊销生产许可证,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相关物品,要求其对造成的危害进行赔偿。

2、全面推进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召开全县食品生产企业法人履责报告会,全县26家食品企业和相关企业的负责人全部进行了履责报告,并签订了《***县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承诺书》、《食品生产企业食品添加剂使用承诺书》,增强了食品企业法人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了社会各界对落实主体责任重要性的认识。

3、全力开展食品安全整顿。2012年我局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省质监局的统一部署,结合辖区内食品企业的产品结构,认真分析不同类型食品安全的风险,开展了多次食品专项整治工作。按照省局、市局的要求,组织开展了调味品、白酒、糕点、小麦粉等生产企业专项整治。组织了全局力量,对全县食品企业进行了全面清查,组织开展了元旦、春节、五一、端午、中秋等重要节日期间的食品集中整治活动,确保了节日食品市场安全稳定。

4、积极协调配合,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与工商部门联合,组织力量开展小作坊食品安全普查,摸清食品小作坊

及安全情况的底数,建立基本档案,实行动态监管,并进行细致分类,按类别分阶段加以整治,逐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先后对兴国豆制品加工厂、桃酥大王糕点房进行帮扶,帮助完善进货验收制度,协助企业对供货商进行资质审查,完善生产条件,拓宽销售渠道。

5、加大食品违法行为处理力度。2012年共处理食品案件8起,其中不具备保证持续保持质量安全条件的案件1起,无证生产案件2起,产品质量不合格案件5起。

三、当前我县食品企业的主要问题

(一)食品行业存在的普遍问题

1、规模小,效益低。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食品生产企业仅4家,许多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效益差,无力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出厂检验能力。

2、品种少,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呈现两头格局,几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如万德福、喜民乐,产品产业化程度高,销售区域较广,市场占有率较高。部分小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产品主要集中于白酒、大米、糕点三类食品,这三类产品的企业数占全县企业总数的57%,缺乏市场竞争力,产销均局限于本地区域,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处于停产状况。

3、管理水平落后。全县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10人以

第六篇:《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

食品安全委员会:

为了充分了解我县食品加工、生产、经营及流通各环节的基本情况,切实打好我县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今年年初,我局对我县食品加工、生产、经营及流通等各环节情况进行了调查,对调查的情况,我局做了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我县的食品安全状况形势严峻,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现主要将XX县食品生产企业的调查情况向上级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各类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共548户(不含躲藏生产加工者),其中:食品生产、加工171户,其他食品摊点夜市摊58户,凉粉摊57户,鲜肉摊95户、冷饮88户、其他食品摊(胬肉、凉拌菜、饱子、豆腐摊)75户,上述企业均持有《食品卫生许可证》。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我县卫生监督所上报我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报表列示的食品生产企业有45户,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6户,包括制糖、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各1户,其他3户;食品制造业6户,包括焙烤食品制造3户,糖果蜜饯、液体乳及乳制品、调味发酵制造业各1户;饮料制造业33户,包括酒精制造1户,食用酒制造24户,软饮料制造8户。

我局到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调查了解的情况显示:同时持有《生产企业许可证》和《食品卫生许可证》的食品生产企业只有30户, 分布在全县7个乡镇,主要集中在城区,共16户,占企业总数的53.3%,其他6个乡镇共14户,占企业总数的46.7%;上述企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4户,占企业总数13.3%,包括制糖、饲料加工各1户,其他2户;食品制造业5户,占企业总数16.7%,包括糖果蜜饯制造4户、调味发酵制造业1户;饮料制造业17户,占企业总数56.7%,包括酒精制造1户,食用酒制造14户,软饮料制造2户。

上述30户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共计293人,占我县的总就业人员比例不清;职工总数在10人以上的食品企业有4户,共213人,占全部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的72.7%;职工总数在10人以以下的食品企业有26户,共80人,占全部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的27.3%。我县食品生产企业的总产值14857万元,占国民经济总收入的比例不清。最大的食品生产企业是云南翰泰食品有限公司,固定资产1500万元,职工人数160人,主要生产食用糖和糖类综合产品,产值14076万元;最小的企业南门酒厂,固定资产数千元,职工总数2人,产值1万元。【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县食品生产企业情况调查报告。达到百万元产值的企业2户,产值14526万元,占所有食品生产企业总产值的97.8%;其余28户食品生产企业生产总值仅占总产值的2.2%。按照有关部门提供的情况显示,持有《生产企业许可证》企业的环境、生产设备、监测设备和人员资质均基本达到开办的条件,在日常监管中产品质量一般能得到保证

二、存在问题

1、食品小作坊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和确保监管到位的难点。在我县171户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中,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式的食品生产企业占绝大多数,隐匿的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尚未计算在内。我县有大量的食品小作坊很多是前门销售后门生产加工、即做即售的小食品加工企业,基本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严格的生产标准,从业人员素质低,生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第七篇:《市食品安全与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近几年一直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犯罪活动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食品安全工作。为全面了解我市食品安全和食品产业现状,分析食品产业状况及趋势,找出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食品安全监管、制定产业政策和保障消费安全提供决策依据,市政府于2015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全市食品安全与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活动。本次调研由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市政府调研室联合牵头;参与现场调查组织实施的有各县区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以及市农业、海洋与渔业、卫生、工商、林业、统计、质监、服务办、粮食、畜牧、盐务、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现场调查的对象为全市食品安全监管和食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的全部单位。

一、基本情况

XX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濒临渤海湾,土地总面积9445平方公里,2015年末总人口373.16万人。全市辖6县1区和1个经济开发区,86个乡镇(办事处)。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829.02亿元,增长17.4%;地方财政收入45.12亿元,增长41.3%(2001和2015年XX市几项社会经济指标变化情况见表1)。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和食品产业发展,把食品产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工作作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建设“平安滨州”、“文明滨州”、“和谐滨州”的重要举措来抓,全市农产品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流通、餐饮服务业有了较快发展,产品数量、品种和质量不断满足各消费层次需求。

(一)食品产业状况

1.农林牧渔盐业情况。一是农业资源丰富。在土地资源方面,全市有各类土地94.45万公顷,其中农用地62.54万公顷,未利用土地17.09万公顷,且农用地熟化程度好,生态环境稳定,投入产出率高,具有建设国家重要农牧渔业基地的良好条件;在水资源方面,全市年平均地表径流和过境河道径流总量为384.87亿立方米,是加快开发建设的重要条件;在海洋资源方面,全市海岸线长238.9千米,约占山东省的8%;滩涂10万公顷,负15米浅海面积20万公顷,宜盐面积9.6万公顷,是山东省第二大海盐生产基地和国家重要的名贵海产品出口基地。在物产资源方面,XX市盛产棉花、小麦、玉米、地瓜、水稻、大豆、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农作物和水果种植面积广,畜牧和水产养殖产量丰硕。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39.9 万公顷,总产量258.3万吨,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0.1万公顷,产量123.0万吨。油料播种面积3292公顷,总产量9522吨,其中花生3118公顷,产量9310吨。瓜菜播种面积4.9万公顷,总产量253.7万吨。水果主要有冬枣、梨、苹果、红枣、水杏、葡萄、桃等,2015年末实有果园4.9万公顷, 产量86.3万吨,其中,冬枣产量25万吨, 梨产量20.0万吨,苹果产量15.0万吨。2015年全市共有养殖场(点) 8582处,全市大牲畜年末存栏量71.5万头,猪83.1万头,羊77.0万只,家禽出栏量8194.0万只,畜牧业完成产值42.5万元。肉蛋奶产量58.6万吨,其中肉类32.1万吨,蛋类15.7万吨,奶类10.8万吨。2015年,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7.4万公顷,产量37.5万吨,总产值23.1万元。全市名牌农产品数已有7 种,其中中国名牌农产品1种,山东名牌农产品6种(全市食品名优土特产情况见表2)。

“金丝红”牌沾化冬枣为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沾化”牌冬枣为山东名牌农产品;XX县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冬枣之乡、中国冬枣第一县。

全国优质水果,“鑫悦”牌、“金地”牌为山东名牌农产品,XX县被誉为“鸭梨之乡”;出口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山东第一,全国三大产地之一。浅海域分布面积43万亩,蕴藏量7.56万吨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全国最大的王尔庄海蜇批发市场,年销售额20亿元。

二是形成了规模生产。全市共建立各类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65个,基地面积144万亩;市级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4个,示范基地面积86.8万亩;全市获得认证的农产品生产企业60家,共认证产品129个。全市获得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种分别为23个、10个和10个。从各县区种植养殖情况、主导产品来看,形成了以不同品种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水产养殖基地。邹平粮食产量超过60万吨,惠民、阳信、博兴粮食产量都超过40万吨,成为我市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XX县蔬菜产量突破80万吨,滨城、邹平、博兴蔬菜产量都达到30万吨以上,成为我市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沾化、阳信、无棣成为我市主要果品生产基地;全市养殖场(点)3687个,邹平、惠民、博兴、阳信和无棣成为我市主要的畜牧养殖基地;无棣、沾化成为我市主要的水产品养殖基地。

2.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情况。一是企业运行总体良好。到2015年底,全市共有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企业(单位)13116个。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共471个,有51个食品生产企业获得iso9000体系认证,有16个获得haccp认证,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5.6万人。全市规模以上食品生产加工企业202个,总产值273亿元,销售收入269.36亿元。食品经营企业(户)6881个,销售收入4.3亿元。餐饮业5764个,销售收入4亿元。农贸市场(集市)333处,食品类交易额3.7亿元。

二是企业发展规模逐步壮大。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规模以上企业增加速度较快,涌现出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2015年全市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食品生产企业14家。【市食品安全与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市食品安全与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前三位是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山东西王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华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其销售收入分别是24亿元、20亿元和6亿元。三是带动了地方经济加快发展。食品产业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按照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已成为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的有效途径,而食品龙头企业的发展也极大的带动了农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生产加工业和农产品深加工,对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监管基本情况

1.监管资源。负责我市食品监管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卫生、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发改委服务办、畜牧、粮食、渔业、经贸、盐业、林业、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这些部门有专、兼职食品监管人员3016人,相当于1个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负责1237人食品安全。全市食品检测机构111个,检测人员277人,检测设备412万台(件),担负着几千家食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农贸市场、餐饮行业的检验检测工作。各检测机构基本都配置了食品检测基础设备,并根据工作需要配置了一些从事专门项目检测的设备。市级检测机构主要有XX市产品质量检验中心、XX市卫生检测中心等,县级检测机构主要有邹平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各县区卫生检测中心等。

2.法律法规。一是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多层次法律法规体系。涉及食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共有37个,其中,全国人大及常委会颁布的法律12个,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5个,国务院各部委局及省人大颁布的行政规章20个。二是部门食品安全环节监督各依其法。各监管部门在执行监管任务时依据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以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和国务院部委颁布的规章为主,农业部门依据的主要有《农业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管理条例》等;卫生部门依据的主要有《食品卫生法》等;工商部门依据的主要有《消费者, 权益保障法》、《广告法》等;质监部门主要有《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

3.监管工作。(1)全市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整体优势初步形成。一是地方政府对当地食品安全负总责的要求基本落实。我市建立了以市长牵头、分管副市长具体负责的食品安全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年初市政府与各县(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签订“食品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县(区)政府及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并将目标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市政府将食品安全经费纳入了地方财政预算并拨款。各县区加大了食品安全经费投入,多数县列入了财政预算。二是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地方政府考核目标。市政府组织对各县(区)、各部门的年度食品安全考核工作。食品安全考核结果与评价县(区)政府、市有关部门的工作业绩相结合,与评先树优相结合。对成绩突出的县(区)政府、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抓不管、贻误工作的进行通报批评和追究领导责任。三是组织实施各项监管工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充分发挥牵头单位作用,强化综合监督和组织协调,各有关监管部门密切配合,落实职责,加大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经营、餐饮卫生等方面的监管,完成了各项监管任务。(2)建立了信息报送制度和应急反应机制。各级、各相关部门设立食品安全信息联络员,对有关食品安全信息向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报送。市政府制定了《XX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构建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网络,形成了分级响应、属地管理的纵向机构体系和信息共享、分工协作的横向协作体系,确保一旦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能够快速反应,规范处置。(3)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针对食品市场存在的突出问题,组织全市各级各监管部门集中行动,开展了小麦粉、乳制品、农村食品市场、红心鸭蛋、多宝鱼、食用明胶以及农药生产经营使用等专项整治。狠抓了重大节日期间的食品安全,组织开展联合执法检查。2015年全市各级各监管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2万余人次,检查企业13416家,立案查处食品违法案件 1000余起,立案查处374起,取缔无证无照生产经营企业193家,取缔私屠乱宰11起,查处增白剂超标面粉6510公斤、病死猪肉70公斤、 不合格奶制品5000多公斤,涉案货值81.67万元。(4)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三网”建设工作。在全市开展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食品企业逐步构建统一的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平台,完善了信用档案。该项工作对引导企业诚信守法,规范市 本文来自高考资源网

4、大力发展和培育龙头食品企业,提高市场份额。培育组建实行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龙头食品企业,积极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引导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多渠道、多层次发展,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5、进一步增强食品工业品牌意识,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特色鲜明、辐射力、竞争力强的食品企业品牌,严格按标准和工艺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争创省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

(二)建立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建设市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构建我市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市食品安全与食品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各类报告

本文来源:http://www.zhuodaoren.com/fanwen117058/

推荐访问:食品生产企业自查报告 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报告
扩展阅读文章
热门阅读文章